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极尊正士诸具大悲心者足下恭敬顶礼。

谁之智慧尽除诸罪,相好功德炽然四身,轮超法界际,大悲流露六十支分韵音,无垢光明普照无边诸众生,任运成办,恒常无间,善能破除无边众生愚痴诸黑暗,於诸能仁自在上师大士圣妙吉祥足前,我今恭敬礼。

为己一切生中备谘询,亦为利他与我同类机,

遵依正士智者之所许,入菩萨行论释今当作。

自见取执绢网所系缚,谓言欲证小乘菩提果,

不须证入甚深真如性,愿舍诸颠倒说而谛听。

入菩萨行论

梵语:菩提萨埵杂雅阿瓦打[冒-目+阿]

藏语:降曲生巴觉巴那[觉/勿]巴

我佛能仁自在,初於殊胜菩提发心,中於众多无数大劫,修行施等波罗蜜多,圆满二种资粮,最後现证圆满大觉。三转法轮,初於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宣说,有具声闻种姓相续成熟者,唯说四谛,便能悟入缘生,离戏论边际。如龙树菩萨之论及月称论师《六十正理论释》,於小乘诸经中,亦曾多次正说细分无我也。次说广中略三种经,广明补特伽罗及法无我,转第二法轮。次说具广大方便分之不退转轮,转第三法轮。於此三转法轮中,总释一切契经密意,别者圆满显释大乘经藏密意,於一切契经皆是一具大乘种姓者成佛道之支分,及云何修行之理,广加抉择,入正法行者,是此论之所明也。本论作者,圣者寂天论师,於一切契经密意已能圆满通达,自他互换,具大悲心,不唯自利是视,一向唯求为他利乐,特由修行无上瑜伽极无戏论之门,於大乘道已获圆满。

其所造《入菩萨行论》分四:甲一、释题;甲二、皈敬;甲三、正义;甲四、结义。今初:

梵语有四种,此是桑支达语也。此论题名「菩提」,藏语降曲;「萨埵」,藏语「生巴」;「杂雅」,藏语「觉巴」;阿瓦打[冒-目+阿]藏语「[觉/勿]巴。」

第一卷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甲二、译文皈敬。

明所属之品类也。复为息灭译事之障难。当知本论虽总释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释经藏也。卷数易知。

甲三、正释论义。分二:

乙一、将释大乘道次第之所作;乙二、正释道次第。初复分三:

丙一、皈敬;丙二、誓说;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初复分三:

丁一、所为义;丁二、回向义;丁三、文词义。

丁初所为义者,由称扬殊胜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证正士果,息灭造论障难,究竟得决定胜。亦令余所化者随顺趣入,妙善资粮悉皆成办也。

丁二总摄义者,言三宝及应敬礼者,显亦礼其余也。

丁三文词义者,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苏嗄达言,有断证二解。断德圆满之功德者,如人像善,烦恼障尽断,端严而逝,故曰善逝。如疫病善,净治已,不随烦恼,自在复堕轮回,故曰善逝。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无明尽断故,无余而逝,故曰善逝。善谓妙善等,逝者达彼自性也。彼三者,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若就证德圆满而言,圣智现证二种无我真如,智坚固,无余知,是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胜出三种补特伽罗。以上明赞佛宝。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彼依何而有?谓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後二名,亦摄二种色身。法身亦表菩萨灭道,故佛宝及大乘法宝悉是皈敬境。佛子者,菩萨圣人,并为三宝。彼等及余所应礼敬和尚阿闍黎等,悉三门恭敬作礼。已者,如言浴已受食,引起下文也。

丙二、誓说。分四:

丁一、辨所诠;丁二、显离臆造过;丁三、断妨难;丁四、明所为等。今初: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遵依经教总摄当宣说。

此中所诠,援引有据。何所引据?谓如来子诸菩萨等,从初发菩提心,修施等波罗蜜行,乃至证大觉位,道之次第,悉皆含摄之律仪也。注家有唯释为戒者,非颂文义也。丁二显离臆造过。此得毋由汝臆造,何足为据耶?无如是过。欲释一切大乘道次第,是依本师所说契经而说故。丁三断妨难者,若尔唯依契经即可通达,何用造斯论乎?所难无过。为令经义,易於通达,总摄而说,故造斯论。丁四明所为者,大乘道及果,俱为所诠。依於此论於彼证入,依彼究竟证得佛果。若无前前後後不生,相关属故,是其所为。誓愿造论之所为,令所愿作究竟成办故。

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分三:

丁一、谦言非正为他义而作;丁二、乐欲造论之因;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今初: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炼修造斯论。

若遵依契经而说,即依契经已可通达,何用造此论耶?我造此论,非为利益别余补特伽罗,唯依契经即於其义易能通达者。往昔契经所诠义所未见者,於此论中亦绝未诠说。义既无别,於词句中文藻华饰韵音善巧,亦非我能有所增益。造论之因,如下科说。

丁二、乐欲造论之因: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我,寂天论师自称。今作斯论,有其所为。为先所知不令失坏且益增长,自心炼修故。上文所说,意谓论师自心圆满,非谓即以造此论为圆满也。若为自利而作,自未悟入不应造论,自己悟入,即依彼起修可矣,何须造论耶?无过。於大善法先已趣入,为恒常无间修习故,依论文安立,亦能令心辗转向上,增长我之净信般若悲心等势力。由造斯论,万一能先於自相续增长,次亦令余同类机,由见斯论,而得悟入也。言万一者,语气贯注为他饶益也。

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

亦定能成他义利。与我根机相等余大乘人,见此论文,或亦如我能成义利。大疏释「或亦」者,是倘亦之义。因曾成办自利,他人见此论者,倘亦有义利,其释义同。义说利他是造论所为也。前皈敬中明所为义,亦显此论是他趣入之因应知。

乙二、正释道次第。分二:

丙一、劝於暇满取心要;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今初:

暇满此身获得甚艰难,士夫义利即今能成办。

若於此时不勤作饶益,後时此事何从得圆满?

依此获得暇满之身,定须修行正法。此十八法具足之暇满,得之甚难,彼因难修故。仅得人身,亦须净持一戒,欲得殊胜暇满,尤须律仪清净以为根本,施等为助伴,无垢净愿为枢纽,其成办极为难得故。思维暇满大义者,依此获得暇满之身,当须成办士夫所求义利。士夫义利谓增上生及决定胜,欲得能成彼义之所依,当须作大精进。若因不死等想,不依此身成办以後之利益,後时此清净圆满之身,复从何可得?我等多分住於八无暇处,由彼罕能修善趣因故。暇满难得者,《亲友书》云:「大海狂澜皆盲龟遇浮木,极难幸得脱离畜生趣,获得人身其难尤过此,应修正法得果毋空过。」离八无暇,名为有暇。八无暇者,《亲友书》云:「颠倒见取及生旁生趣,生饿鬼趣及生地狱中,佛法灭尽边地下贱生,愚昧冥顽不能解法义,长寿天人久耽禅定寂,随所生处称为八无暇,离是八处称为有暇处,遮无暇生应当奋精勤。」若无净离此等八处之暇,名为无暇。十圆满者,《声闻地》云:「自圆满有五,人生中国诸根具,业边无倒信是处。」业边无倒者,谓不自作,亦不教他作无间业。信是处者,谓信三藏也。他圆满五者,《声闻地》云:「佛出世间宣正法,教犹住世证随转,他所悯念具悲心。」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总科;丁二、别释。今初:

此论圆满开显上士修心之支分,先於中下士道修心已,次发起殊胜菩提心,学施等六波罗蜜,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发殊胜菩提心,须於彼功德善思维已,意乐猛利,倍复增进。故於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释彼之支分。次以慈悲为根本发起菩提心,如迎转轮圣王须先洒扫殿宇,忏除罪障违缘,积集资粮顺缘,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说第二品,後说第三品。发心已学菩萨行,诸善不失坏之支分,须依不放逸,故说第四品。修行六波罗蜜之法,明於以下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护之门而学律仪之理,於第五品中广明。次於以下四品,依次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诸学之理。於第十品中,修以报身诸善根施他之心,广作殊胜回向,故布施学处之理,於第十品中广明,亦於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说。佛果位之相於第九品宣说。

丁二、别释。分二:

戊一、思维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初中分二:

己一、释论文;己二、出品名。初中分二:

庚一、教应止恶修善;庚二、思维菩提心功德利益。今初: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刹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我等於此善弱恶强之时,应勤修对治。此复云何?譬如暗夜阴云之中,藉闪电缘,於刹那顷,众象明显。如是以佛神力加持,诸世间人欲作福德,修善之慧心,万一偶能须臾生起亦尔。非恒时生也,是故善力恒弱。如阴云黑暗,生恶趣之罪,势力强大,难可胜伏,生大怖畏,极难安忍,知此是时,於止恶修善,当勤励力也。

庚二、思维菩提心功德利益。分四:

辛一、释菩提心功德利益;辛二、辨菩提心相;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辛四、赞修菩提心者。初中分三:

壬一、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壬二、得殊胜名义;壬三、举喻。初中分三:

癸一、摧灭大罪;癸二、能成胜乐;癸三、随欲能成。今初: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言常以微弱之善根者,言时分之义,亦言当知是时善力微、恶势强之义也。二菩提心应当勤修,地狱因等罪极难抗御,若无圆满菩提心,以何余善,能映夺彼?悉不能遮伏彼故。发胜义菩提心,能断障种,非此正所说。此中所明,是发世俗菩提心,能净先积恶趣因断後等流之功德。

癸二、能成胜乐:

於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

应勤修菩提心。於多无数劫中,诸能仁自在,利益众生,作意思维一切方便,见唯发菩提心,能利益有情。由发此心,无量有情士夫,积诸资粮所获胜乐,不待拔发等苦行,安隐无难便能获得,如种生芽故。如言:「由转安乐趣安乐,心若了知何怯弱。」

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

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

是自他普利胜方便故,应修彼心。欲由修中士意乐故,摧坏自相续百千生死众苦。欲由修上士意乐故,除遣一切有情懮恼不安。欲享受增上生及决定胜众多妙乐,亦无别余殊胜方便,唯有发菩提心,常时不应失坏。

壬二、得殊胜名义:

若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

应当励力发菩提心。若人能发愿行菩提心者,彼无间刹那之间,即得殊胜名,称为诸如来子。此名有殊胜义。谓是世间天人俱应合掌恭敬之处也。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即轮回牢狱系缚之一切苦恼有情,才一发心,无间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举喻。分六:

癸一、由劣转胜喻;癸二、难得珍贵喻;癸三、与果无尽增长喻;癸四、能救有怖畏喻;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癸六、依教显其功德。今初:

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希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於菩提心应坚持。

思维此等功德,当受持菩提心,勿令失坏坚固守持。如点金汁,能成纯净上妙之金,以一两药汁,能转千两铁,皆成纯金。由发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净之身,转成如来无价大宝之身也。《密严经》云:「有药名为水银,变金,以一两药,能转千两铁,成为纯金,以此为譬,广说发心功德。」

癸二、难得珍贵喻:

众生唯一导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

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损欲脱离者,如自在宝王之大宝菩提心,应善发起,坚固守持,勿令失坏。如善巧商主导诸商人往至宝洲,众生唯一无比导师,即是如来。无量慧者,谓有无量之智慧者。彼普遍善观,何为能除众生匮乏之殊胜方便?见唯菩提心最为珍贵希有,是能作大饶益之方便故。

癸三、与果无尽增长喻: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谢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辗转增。

欲善法无尽增长者,亦应修菩提心。不为菩提心所摄持之诸余善法,犹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尽。菩提心树如如意树,常恒生果无尽,辗转增长故。《无尽慧所说经》云:「如一滴水入於大海,乃至劫尽终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成佛终不竭尽,亦犹如是。」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

若於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於彼何不归。

於修菩提心坚意取舍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当勤依此法也。若作损坏三宝无间等罪,极恶难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当依有力勇士以为救护,依於菩提心,一切恶趣怖畏於须臾顷即解脱故。

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刹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发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尽火,初禅以下诸器世间悉能焚毁,若发心者,於诸应堕地狱重罪,一刹那间,定能焚毁故。定受之业,彼尚能摧,况不定业?诸大乘即说由四力完全忏悔,定业异熟亦能清净,复说为定业者,谓若不修对治品类,决定受报,众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显其功德:

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菩提心功德赞扬无量,如《密严经》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密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种白法,犹如田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如是广说。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分三:

壬一、体性之差别;壬二、譬释差别;壬三、释愿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别。今初: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

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於殊胜菩提发心者,由体性之门,总摄有二种差别应知,即缘菩提而发之愿心,及缘於菩提之行心是。大乘发心之性相者,即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应之心是。此中由体性之门差别有愿行二,由助伴之门差别,有二十二,由分齐之门差别,有胜解乃至增上意乐等四。仅唯愿行发心者,从未得殊胜资粮道起皆是。殊胜资粮道者,自三无数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现证庄严论》所说之一百四十四种功德现证之种类,悉由闻思断其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或谓佛无大乘发心者,有大过失。若无行菩提心,亦当无菩萨戒,若尔於佛果位,应许亦无别解脱戒及密乘戒等,则戒体便断矣。又胜义菩提心之发心,亦与自所承许相违。许菩萨戒与行菩提心之发起相违,又於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许应兼修菩萨戒者,是大惑也。世俗菩提心之发心,亦缘色身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胜义菩提心者,即是现证佛之胜义住理之心。此中胜义菩提心者,非众多经论所说之大乘发心也。唯发愿菩提心,不须观待仪轨而发,即发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间任何时中终不舍离想。由此二誓愿鈎之所摄持,阿底峡尊者教授说为即是依仪轨受持。彼复应学於现生中既发心已不复失坏之因,及断四黑法,依四白法等於余生中世世不离发心之因等。能学如是愿菩提心学处者,应当受持。彼未得能得之法,广如极尊罗桑扎圣教所说《波罗蜜道次第》应知。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学处等,广如极尊所作《菩萨地戒品广解》应知,文繁不录。

壬二、譬释差别:

如人欲行与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愿行别,智者当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於身未亲到之境,作应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已举步下足时,作应往彼想之心。二者有别。往彼境想之心虽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别。显然可见。如是诸有智者,於愿行二菩提心之差别,如其次第,当知亦尔。为利他故愿成佛想之心虽同,一属於应须观待已作修施等波罗蜜行之类,一属於不观待彼之类也。如嗄马纳西纳论师等善巧者所说,不录。

壬三、释愿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别。分二:

癸一、愿菩提心功德;癸二、行菩提心功德。今初:

愿菩提心虽亦能,於生死中兴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无尽。

圣者慈氏传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为碎片,能映夺一切殊胜金庄严具,不舍金刚宝名,能除一切困乏。善男子,如是於一切智发心之金刚宝,不劳励力,自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功德庄严,不舍菩萨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犹如是。由於愿菩提心所生无尽福德常流不断也。」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为无边有情界,悉皆解脱安隐故,发心坚固无退转,何时真发如是心。

即当从於彼时起,纵令倚卧行放逸,福德势力流无尽,量等虚空遍出生。

从於何时为无边有情界,解脱轮回,安立佛果位故,尽轮回际,利他不退,正发如是行菩提心,从彼时起,纵令倚卧昏醉,作诸放逸,其福德势力,仍恒流不断,出生甚多,量等虚空。愿菩提心仅得所求果,即便竭尽,行菩提心,成办圆满佛果之因方尽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分二:

壬一、教立;壬二、理成。今初:

此有经文可为证,出於《妙臂请问经》。

为利小心有情故,如来欢喜亲宣说。

行菩提心应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萨请问经》中如来所说。为谁而说?为不定性声闻,或有怖畏积集广大资粮,退大乘心,希求声闻菩提,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乐,安立大乘故说也。

壬二、理成。分二:

癸一、从愿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癸二、从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初中分四:

子一、成办安乐作用无边故功德大;子二、是故别无利益之心更胜於此;子三、余诸有情即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子四、结赞。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维,欲为有情除首疾,亦为具足饶益想,所有福德亦无量。

况为别别众有情,各欲为除无量苦,无量功德各成办,其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亲友女,缘相狭小,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无量福德,况为别别有情,各欲为除无量鏕苦,别别有情,各欲为成办佛果无量功德,福德无边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别无利益之心更胜於此:

纵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饶益心。

诸天仙人梵行者,宁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饶益之心,世间别余有情,纵令若父若母,欲为爱子而作饶益,似此欲成办殊胜安乐之饶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诸仙,安住四无量心之梵天,亦无如是之饶益心也。

子二、余诸有情即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诸有情於往昔,为自利故如是心,

梦中尚未暂梦见,此利他心从何生。

彼诸有情,昔时纵为自利,如是饶益之心,虽於梦中,亦未尝梦见,况真为利他,何从生起?绝未曾发如是心也。

子四、结硈:

反是绝不求自利,唯为利益诸有情,

殊胜菩提心妙宝,空前希有始诞生。

余诸有情,虽为自利,尚未有刹那顷起如是心,诸菩萨众,为一切有情,成办安乐,断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胜妙宝之心,空前希有,於焉诞生?余诸有情应知其希有而励力求之也。

癸二、从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分三:

子一、正说;子二、理成;子三、断疑。今初:

一切有情喜乐因,有情诸苦普疗药,

菩提妙心福云何,於彼以何量可测?

愿菩提心功德甚大,若於其事真实修行,尤为超胜。令诸众生得增上生及解脱乐,故为欢喜之因。能摧一切有情痛苦,如疗病良药。此等同如意大宝之心,其福德云何,安能量测?彼无边故。《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悉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广如《集学论》引《密严经》所说应知。

子二、理成:

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来。

况於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

仅唯发心,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饶益意乐,犹胜於以百千万亿佛刹所有供具,供养如来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经》所说,况为无余一切有情,成办无上安乐,起大精进,励力修行,福德无边更何待言。

子三、断疑:

心欲舍离诸苦痛,现於诸苦转趣近,虽欲安乐而愚昧,摧坏己乐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谁以诸乐令满足,复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或有问言:有情自身,悉欲安乐不欲受苦,如是致力便能得乐离苦,彼於苦乐取舍,岂自不善巧,何待他人为作劬劳耶?答曰:定须为作。彼诸有情,虽有欲离苦之心,而由烦恼自在,惟造苦因,轮回无尽,现见趣近恶趣之苦。虽欲安乐,而昧於安乐之方便,愚痴之力,摧己安乐,如摧怨仇。於苦乐方便,颠倒住故。是故於彼所有昧於苦乐方便之有情,匮乏安乐,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决定胜之一切安乐,令其满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矼之暗,具如是作用之心,此外有何善法,可与相匹?成办一切利益,救护一切灾害,有何亲友能似彼乎?於一切应取舍处,悉无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余无能及,故於发菩提心,应励力也。

辛四、赞修菩提心者。分三:

壬一、大悲引发为不请友故应赞扬;壬二、略作利益尚应称叹,成办一切利乐弥应赞扬;壬三、为胜福田故应赞扬。今初:

或为受恩作酬报,彼亦尚应获称扬,

况为众生不请友,菩提萨埵何待言。

於诸菩萨应当赞扬,世间之人於先曾施恩者,若能酬报,尚或应称扬,谓是能报恩之丈夫,况此菩萨,不待劝请,大悲引发,善为成办一切利益安乐,应受人天赞叹,何待言乎?

壬二、略作利益尚应称叹,成办一切利乐弥应赞扬。

於少有情作抟食,刹那施与一餔醊,轻心嗟来半日施,世人敬赞犹称善。

况於无边诸有情,无上菩提大安乐,随心所欲悉圆满,恒时施与何待言。

世人若於少数百十众生,以下劣之物乃至一抟之食,於刹那间暂时施与,加行下劣无恭敬意轻蔑而行,利益甚微,仅半日饱,而为人敬仰,谓为善行大施主也。今於广大福田无数有情,尽轮回际时劫长久,所施物殊胜,与以如来,无上无漏大乐饶益殊胜,意乐所求悉皆圆满,加行殷重具足恭敬,常时施与,应当敬仰更何待言?是故凡有心者,於彼菩萨应当一心恭敬也。

壬三、为胜福田故应赞扬。分三:

癸一、於菩萨不应少毁谤之因;癸二、应修信心之因。癸三、结成应顶礼皈依。今初:

如是佛子大施主,若谁於彼起恶心,

佛言随其心念数,当堕泥犁尔许劫。

似此能施一切利乐菩萨,是究竟施主,若谁有情慾於彼轻毁损恼,起於恶心,是重罪之尤。若起恶心,《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云:「妙吉祥,若时菩萨於菩萨所,发起瞋心,发起慢心,其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於地狱,应当慎之。」故随起恶心经几刹那,即应住地狱经尔许劫。是佛所说,於此应深留意。《信力发起手印经》云:「纵令焚毁恒河沙数所有塔庙,不如於大乘胜解行地菩萨起一念损恼之心,其罪犹大无数倍。」盖诸佛由菩萨生,损佛之因,故为重罪之尤。众多经论,皆作如是说也。

癸二、应修信心之因:

若谁於彼生净信,其果如前信转增。

然於彼菩萨,若人心极净信,彼信心之果,视前说罪报之果,倍复增多,随其所起信心有几许刹那,当享殊胜果报,劫数较彼多无数倍。如《定不定趣入手印经》所说。

癸三、结成应顶礼皈依。

於诸佛子极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

谁具胜义妙宝心,於彼之身当敬礼。

纵损彼者犹沾乐,安乐生处我皈依。

於诸大菩萨,起恼害心欲令生苦,极当慎重,宁舍生命,勿起瞋恚之心,善法自然增长。如论所言,似谓住瞋恚等於我无妨,而於菩萨相续不应生起,故说当珍重令勿生起。而其义实谓诸菩萨众,宁舍生命亦不作恶,善法自然增长也。以此之故,若谁补特伽罗发起胜义妙宝心者,於彼之身,应三门恭敬顶礼,如《忍辱品》当说。《慈力王本生经》云:五药叉饮菩萨身所余之血,最後果位,虽於菩萨而作损害,不唯不报以损害,且唯随之出生安乐,於彼安乐生处应当皈依也。

总於显密,不问由何而入,咸以发心为大乘入门。故於菩提心应多方励力令生。欲发心者,如前所说,应先修发心功德利益,於彼功德,志心喜乐,猛利增长,修七支供及皈依,是开示菩萨道次第之殊胜教典本论及《集学论》所说也。如是所说之功德总摄为二,谓分位及究竟。初复分为二,谓不堕恶趣,能生善趣。若发心者,先积众多恶趣因,能令清净,後积诸因,止不续造。先所积善趣因增长广大,新积诸因由菩提心发起无有穷尽。究竟者,谓解脱及一切智等,亦依此心,易能成就。发心之前,若於求得分位及究竟之功德利益,无一真诚无伪之欲心,则虽口说此等功德由发心生当勤发心,仍属空谈,观己身心极为显明也。欲生求得增上生及决定胜二者之欲心,当修中下士之意乐,次方趣入修习慈悲为根本之菩提心也。

结颂云:正知幸得圆满有暇身,励力勤修二种菩提心,为取暇满所依胜心要,先於发心功德应勤修。

巳二、出品名: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赞菩提心功德品第一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