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一百三十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三

有二受。谓身受心受。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受即是心分位差别。复有说言。唯有苦受无别乐舍。为遮彼意。显受非心有三差别故作斯论。问此中何故不问一受。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中显受差别展转相摄。非显受体故不问一。有二受谓身受心受。有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为二摄三三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身受。心受亦尔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四受谓三界系受。及不系受为二摄四四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无色界系受不系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为二摄五五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一全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喜根忧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为二摄六六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五全即此摄身受。五全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心受摄一全即此摄心受。一全者。谓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十八受。谓六喜意近行。六忧意近行。六舍意近行。为二摄十八十八摄二耶。答二摄十八非十八摄二。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何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耶。答欲界初静虑乐根唯在五识。及三识意近行唯在意识。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问第三静虑有漏乐根。唯在意识何故不说。答初非分故后亦不立。有说。彼非全故。谓无全地有漏乐根。在意识者是故不立。有说。彼乐受虽与意识相应。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别转故。又所对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问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识相应。意近行者意识相应。有说。苦根不能分别。能分别者立意近行。有说。苦根取自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复次苦根唯缘现在。意近行者通缘三世。复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数往而取。复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问何缘五识相应舍根非意近行。答如苦根说。问何故无漏受非意近行。答以无漏受无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增益诸有。摄受诸有。任持诸有。立意近行。无漏受损减违害破坏诸有故。不立意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见事。乃至堕苦集谛立意近行。无漏受乃至非身见事。乃至不堕苦集谛。故不立意近行。二受如前说。有三十六受。谓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为二摄三十六三十六摄二耶。答二摄三十六非三十六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答分别如前应知。二受如前说。有百八受。谓依三世各三十六。为二摄百八百八摄二耶。答二摄百八非百八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问答如前。三受四受。为三摄四四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乐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苦受摄一少分即此摄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系受。不苦不乐受。摄一全。三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无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五受。为三摄五五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二全。即此摄乐受。二全者。乐根喜根。苦受摄二全即此摄苦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不苦不乐受摄一全。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六受。为三摄六六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乐受。苦受摄六少分即此摄苦受。不苦不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诸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十八受。为三摄十八十八摄三耶。答三摄十八非十八摄三。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说亦尔。皆于三受不摄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故。问答如上。四受五受。为四摄五五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三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色界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一少分者。舍根。不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六受。为四摄六六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四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色界系受摄四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不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十八受。为四摄十八十八摄四耶。答四摄十八非十八摄四。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说亦尔。问答如上。

五受六受。为五摄六六摄五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根舍根摄六少分。即此摄乐根舍根。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苦根摄五少分。即此摄苦根。五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忧根喜根摄一少分。即此摄忧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说是故说随其所应。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当知亦尔。十八受。三十六受。为十八摄三十六三十六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忧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舍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是故说随其事。十八受。百八受。为十八摄百八百八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此各三世。六忧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此各三世。六舍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此各三世。是故说随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三十六摄百八百八摄三十六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三十六各摄三全。即此摄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别。是故说随其事。

问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为以相应。为以自性。为以所缘。设尔何过。若以相应则唯有一。谓意识相应近行。若以自性则唯有三。谓喜近行。忧近行。舍近行。若以所缘则唯有六。谓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说十八耶。答总以三缘故立十八。谓一意识相应近行。有喜忧舍三种自性。各缘色等六种境起故有十八。已说自性当说所以。何因缘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为近缘。行于境界。名意近行。又此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数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于境捷利乐数分别故名为行。如捷利女。数于其夫。起分别行。或取喜相。或取忧相。或取舍相。如是捷利受数于六境。起分别行。或行顺喜相。或行顺忧相。或行顺舍相。由此因缘名意近行。问此十八意近行。为但意地。亦五识耶。答唯在意地非五识。问若尔何故经说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色起舍近行。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于顺喜法起喜近行。于顺忧法起忧近行。于顺舍法起舍近行耶。答由五识身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净观亦唯意地。然契经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具足安住。亦由眼识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又契经说。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识。问亦说意知法已。岂亦不在意识耶。答就胜说故无过。谓初喜等虽亦近行。然非明利。后重于境捷利分别。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识中无近行义如前已说问前际后际所有分别亦是意近行耶。契经何故不说。答是意近行但随明了故且说现在。由斯类显去来亦是。问诸有非见色已而分别色。乃至非触触已而分别触。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问诸有眼见色已。起声等分别。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别。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若作是说则觉所觉。根根义。行相所缘皆得明了。若不尔者便不分明。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杂缘。几不杂缘。答十五不杂缘。谓色意近行三。乃至触意近行三。余杂缘不杂缘。谓法意近行三缘内六处。及外法处。若总若别名不杂缘。若缘此七或总或别。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为杂缘。于外五中。若合缘二。或乃至五亦名杂缘。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缘故非前十五。

问颇有色等决定顺喜。乃至决定顺舍耶。答依所缘故。无依相续故。有。谓有色等。或时可意。或时不可意。或于彼可意。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说。色等于亲品顺喜。于怨品顺忧。于中品顺舍。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续生几命终。答六。谓六舍意近行。所以者何。诸喜忧意近行胜作意转。命终续生无胜作意。问羯逻蓝等位中。各有几意近行。答皆容有十八。问几意近行能离染耶。答一谓杂缘。舍法意近行。能为无间道故。若解脱道通有杂缘。喜法意近行。加行胜进亦通所余。

问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应。各有十二除六忧。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复除六喜。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下者。则有四舍意近行。谓色声触法。若唯许总缘下者。则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说者。应说有四。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舍意近行。

问几意近行缘何界法。答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忧舍近行。九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忧舍近行。三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忧舍近行。初二静虑各十二中。四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舍近行。六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舍近行。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舍近行。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中。二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舍近行。三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近行。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近行。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四意近行者。三唯缘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意近行。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意近行。若许唯有一意近行。谓法舍意近行者彼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舍意近行。皆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问此诸意近行。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静虑各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静虑十。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十。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无色界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诸说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诸说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若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成就欲界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六。谓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余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二静虑。若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欲界如前说。成就初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以总缘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四。谓色声触法舍意近行。以生第二静虑。起初静虑三识身时。容有彼眷属。别缘色声触。初静虑地无覆无记意识现在前故。或通果心总别缘故。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三静虑。若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欲界初静虑如前说。成就第二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触法舍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四静虑善心等如前说。生第四静虑。成就多少应准前说。生无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应准前广说。

问此诸意近行云何得。答离欲界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初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初静虑及彼眷属十二。得欲界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六。谓六舍近行。离初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二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说。得初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四。谓色声触法舍近行。离第二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三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静虑如前说。得第二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触法舍近行。离第三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四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四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静虑如前说。得第三静虑一。有说。得三。如第二静虑说。离第四静虑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空无边处四。有说。得一。离空无边处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皆唯得一。证阿罗汉果时得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有说一。上三无色各一。已说离染得。受生得者。谓从上地没生下地时。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随所应如说得舍。及断亦应准前广说。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离依有差别故。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此中顺染受名耽嗜依。顺善受名出离依。问何故不说无覆无记。答彼亦说在此二中故。谓无覆无记。受有顺染品。有顺善品。顺染品者耽嗜依摄。顺善品者出离依摄。问何故说此名师句耶。答此差别句能表大师。是师幖帜故名师句。由此诸句。唯佛大师能知能说无滞碍故。如契经言。若时众会恭敬信受如来不喜。若不敬受如来不忧。正念正知住清净舍。有说。此是外道师句。彼于此中有迷执故。有说。此应名为师迹。是诸邪师所游履故。有说。此应名为怨路。爱名为怨。依此而转。或诸烦恼皆名为怨。彼依此转故名怨路。有说此应名为刀道。游涉此者有伤害故。如说梵志第三意刀。若挥举时发恶招苦。

问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虑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十。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则有五。若说唯总缘则但有二。如是说者。应说有五。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问此三十六。何界地几缘何界地。答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缘欲界系。十八通缘欲色界系。六通缘三界系及不系。初二静虑各二十中。四唯缘欲界系。六唯缘色界系。六通缘欲色界系。二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第四静虑各十中。二唯缘欲界系。三唯缘色界系。三通缘欲色界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空无边处近分。若说有五者。三唯缘色界系。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若说有二者。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有二中二俱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

问此三十六。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断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静虑各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若不断善根。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说。若得初静虑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离第二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已离第二静虑染。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离第三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后二静虑各十四。无色各一。若已离第三静虑染。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十四。无色各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未离第四静虑染。彼成就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第四静虑染。未得识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识无边处善心。未离空无边处染。彼成就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空无边处染。未得无所有处善心。彼成就空无边处四。有说一。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无所有处善心。未离识无边处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识无边处染。未得有顶善心。彼成就识无边处一。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有顶善心。未离无所有处染。彼成就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无所有处染。未离有顶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一。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有顶染。彼成就有顶一。下地如前说。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成就欲界一。谓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六。谓六出离依舍。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四。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余如前说。如是乃至离有顶染。广说如前。如生初静虑如是生第二静虑等准前广说。如理应知。得舍断三亦准前说。如契经说。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忧。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暂断名断。复言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欲界染。复言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二静虑染。复言以一种性所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种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四静虑染。复言以非彼性类。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一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非想非非想处染。非彼性类者。谓无漏道要由此道。能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