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一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一卷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栴延撰阿毗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拏。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毗婆沙。抑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理致渊旷。文蹄艳博。西域胜达之士。莫不资之以镜心。监之以朗识。而冥澜潜洒。将洽殊方。然理不虚运。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怀遐廓。摽诚冲寄。虽迹缠纷务。而神栖玄境。冉能丘壑。廊馆林野。是使渊叟投竿。岩逸来庭。息心升堂。玄客入室。诚诣既着。理感不期。有沙门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关博奇趣。远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综揽梵文。义承高旨。并获胡本十万余偈。既达凉境。王即欲令宣译。然惧环中之固。将或未尽。所以侧席虚衿。企嘱明胜。天竺沙门浮陀摩。周流敷化。会至凉境。其人开悟渊博。神怀深邃。研味钻仰。俞不可测。以乙丑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理味。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余人。考文评义。务在本旨。除烦即实。质而不野。王屡回驾。陶其幽趣。使文当理诣。片言有寄。至丁卯岁七月都讫。合一百卷。会凉域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中。探练幽趣。故每至新异。悕仰奇闻。更写已出本六十卷。送至宋台宣布未闻。庶令日新之美。敞于当时。福祚之兴。垂于来叶。挻以微缘。豫参听末。欣遇之诚。窃不自默。粗例时事。以贻来哲

如来灭后法胜比丘造阿毗昙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阿毗昙。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后五百应真造毗婆沙重释八犍度。当且翻时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后。零落收拾得六十卷。后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释三犍度在。五犍度失尽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云何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章及解章义。是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谁造此经。答曰。佛世尊。所以然者。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尽。问曰。谁问谁答。答曰。或有说者。尊者舍利弗问佛答。复有说者。五百阿罗汉问佛答。复有说者。诸天问佛答。复有说者。化人问佛答。所以者何。诸法性相应当广说。然无问者。尔时世尊。作化比丘。剃除须发。着僧伽梨。形容端政。彼问佛答。如问众义经因缘问曰。若然者。何故复言迦旃延子造耶。答曰。彼尊者常好受持读诵。为他解说广令流布。名称归彼故言其造。复有说者。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问曰。向言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竟。尊者迦旃延子云何能造。答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亦有猛利甚深智慧。善知总相别相。又知文义及前后际。通达三藏。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离三界欲获得愿智。于五百佛所修行立愿。愿使我于未来世释迦牟尼佛遗法之中。造阿毗昙经。问曰。若然者。佛阿毗昙何者是耶。答曰。世尊于处处方邑。为化众生作种种说。彼尊者迦旃延子。于种种说中。立章门造偈颂。制品名作犍度。若说种种不相似义立杂犍度。若说使相立使揵度。若说智相立智犍度。若说业相立业犍度。若说四大相立四大犍度。若说根相立根犍度。若说定相立定犍度。若说见相立见犍度。如法句经。世尊于处处方邑。为众生故种种演说。尊者达摩多罗。于佛灭后种种说中。无常义者立无常品。乃至梵志义者立梵志品。此迦旃延子亦复如是。又诸佛出世尽说三藏。所谓修多罗毗尼阿毗昙

问曰。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从一智海佛河出故。因大慈心说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云何差别。名即差别。所谓此修多罗此毗尼此阿毗昙。复次为分别心名修多罗。为分别戒名为毗尼。为分别慧名阿毗昙。问曰。若然者。修多罗中亦分别戒亦分别慧。毗尼中亦分别心。亦分别慧。阿毗昙中亦分别心。亦分别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别。答曰。从多分故。修多罗中多说心法。毗尼中多说戒法。阿毗昙中多说慧法。复次修多罗中。若分别心名修多罗。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慧名阿毗昙。阿毗昙中。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心名修多罗。若分别慧名阿毗昙。毗尼中。若分别慧名阿毗昙。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心名修多罗。如是三藏。是名差别。复次修多罗中应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说此。次复说此(如说信佛次应信法是次第求义)。毗尼中。应因缘求。如说此戒缘何事制。阿毗昙中。应以相求。不以次第。复次修多罗依力故说。毗尼依大慈故说。阿毗昙依无畏故说。复次种种杂说名修多罗。广说戒律名曰毗尼。说总相别相名阿毗昙。复次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名修多罗。已种善根欲令成熟名曰毗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脱名阿毗昙。复次为初入法名修多罗。已入法中为受持戒名曰毗尼。已受戒者为令正解名阿毗昙。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是名差别

问曰。彼尊者以何因缘造作此经。答曰。为饶益他故。若有受持读诵通利说正忆念。无量烦恼及诸恶行不现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相。譬如有人。欲饶益他于黑闇中。然大灯明。为有目者见种种色。彼尊者亦复如是。为饶益他造作此经。佛亦如是为饶益他说十二部经。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婆伽罗那。四伽他。五优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阇陀伽。十毗佛略。十一阿浮陀达摩。十二优婆提舍。所以者何。若有众生。虽有内因无外缘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行。譬如钵头摩分陀利拘物头优钵罗华在池水中。日光不照不开不敷不香。日光若照则开敷出香。如闇室中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有灯则见。众生亦然。虽有内因若无外缘。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遇外缘。则能修习胜进之行。以是缘故。佛说偈言

譬如闇室中虽有种种物

若无灯明照有目不能见

若人虽有智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人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离无义多闻得涅槃

佛经亦说。有二因二缘发于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正思惟。又说。人有四法甚为希有。一亲近善知识。二从他闻法。三内正思惟。四如法修行。又说。若我弟子。一心听法能断五盖。具足修行七觉分法。如佛世尊为饶益他故说十二部经。彼尊者亦复如是。复次为破无明闇故。如灯破闇作明。阿毗昙者亦复如是。破无明闇与智慧明。复次欲令无我像得分明故。譬如明镜照诸色像。若人能以阿毗昙慧。善分别总相别相。无我人像自然显现。复次为度生死河故。譬如百千那由他众生。依坚牢船而无所畏。能从此岸到于彼岸。如是百千那由他诸佛世尊。及诸眷属亦复如是。依阿毗昙船而无所畏。能从此岸到于彼岸。复次为诸修多罗经作灯明故。如人执炬于诸闇中终无所畏。如是行者执阿毗昙炬。于诸修多罗义中而无所畏。复次为观察善不善无记法故。如善识宝人善别金刚等宝。如是知者。以阿毗昙慧。分别善不善无记法。复次为现阿毗昙人须弥山不倾动故。如须弥山王安住金轮地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如是智者。以阿毗昙慧须弥山。安置于戒金轮地上。四倒邪风不能倾动。复次以三因缘故。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断我人故。增益智者。于内外法中一切经论莫若阿毗昙。开觉意者。众生常眠无有觉时。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者不遍使。何者自界缘遍使。何者他界缘遍使。何者有漏缘。何者无漏缘。何者有为缘。何者无为缘。云何为摄。云何相应。云何因。云何缘。谁成就。谁不成就。能了知如是等远近法者。是阿毗昙力。断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毗昙经。未曾说有我人。于一切处常说无我无人。以如是等众因缘故。彼尊者造阿毗昙经。问曰。阿毗昙体为何者是耶。答曰。无漏慧根。自体摄一界一入一阴。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法入。一阴者行阴若取相应共有摄三界二入五阴。三界者意界识界法界。二入者。意入法入。五阴者色受想行识。又修多罗说。此帝释长夜其心质直无有谄曲。诸有所问。为了知故不为娆乱。我当以甚深阿毗昙。恣汝所问。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无漏慧根。又如经说。有梵志姓犊子。其性质直无有谄曲。诸有所问。为了知故不为娆乱。我当以甚深阿毗昙。恣汝所问。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无漏慧根。复有梵摩瑜婆罗门须跋梵志。亦如上说。如佛告先尼梵志。我法甚深。难解难了难知难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唯有微妙决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空即无我。而汝计我。汝常长夜有异见异欲异心。以是之故。非汝浅智之所及也。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空三昧也。如说愚人无眼。而与上座智慧比丘论甚深义。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退法是也。如佛告阿难。此十二因缘法甚深。难解难了难知难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唯有微妙决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因缘是也。如说此处甚深。所谓缘起。此法离欲寂灭涅槃。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因缘寂静灭性也。如说诸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此中何者是甚深。一切诸法体性甚深是也。问曰。阿毗昙体。何者是耶。答曰。无漏慧根。以无漏慧根力故。令生处得慧。能受持十二部经。读诵通利。亦名阿毗昙也。又以无漏慧根力故。能令闻慧知总相别相。又令闻慧建立总相别相。又令闻慧断自性愚及缘中愚。于法不谬。又以无漏慧根力故。能令思慧。不净安般念处等。亦名阿毗昙。又以无漏慧根力故。能令修慧。煗顶忍世第一法。亦名阿毗昙。又以如是等慧。令无漏慧根。转得明净。名阿毗昙

问曰。若无漏慧根。是阿毗昙体者。何故此经复名阿毗昙。答曰。阿毗昙具故亦名阿毗昙。如处处经中说。因种种具立种种名。以漏具故说漏。如说七漏。是烦恼。是炽然。是苦恼。实漏有三。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垢具故说垢。如偈说

女垢梵行女缚众生苦行梵行

不因水净

女实非垢。实垢有三。所谓贪嗔痴垢。乐具故说乐。如偈说

饮食时乐着衣亦乐经行山窟

斯亦复乐

饮食等非乐。实乐者是乐受。使具故说使。如说比丘为色所使为色所系。色非是使。实使有七。味具说味。如说比丘眼味于色。色是魔钩。眼非是味。实味是爱。欲具说欲。如说五欲美好能令爱心增长染着。色等非欲。实欲是爱。退具说退。如说时解脱阿罗汉有五因缘退。一者营事勤劳。二者多诵经。三者诤讼。四者远行。五者长病。非营事等是退。实退是不善隐没无记法。业具说业。如说比丘有三种意不善业生苦果报。所谓贪恚邪见。贪恚邪见。体非是业。实业有三。谓身口意。报具故说报。如尊者阿泥卢头说。我以一食施报。七生三十三天。七生波罗柰国。食非生报。生报者是不善。善有漏法。如是等处处经中说。因种种具说种种名。此亦如是。阿毗昙具故说阿毗昙问曰。以何义故名阿毗昙。答曰。尊者和须蜜说。能决定分别十二部经名阿毗昙。复说能觉了十二因缘名阿毗昙复次于四圣谛。能次第得正决定名阿毗昙。复说能解说修习八圣道法。名阿毗昙复说能证涅槃名阿毗昙。尊者婆檀陀说曰。烦恼出要。系缚解脱。生死涅槃。如是等法。以名味句身。次第撰集。分别解说。名阿毗昙。尊者瞿沙说曰。求解脱者诸所施行。未分别者皆分别之。所谓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是方便道。是无碍道。是解脱道。是胜进道。是向果道。是得果。名阿毗昙。尊者波奢说曰此智是究竟智。此智是第一智。此智是不谬智。名阿毗昙。阿毗昙人说曰。能种种选择觉了。证知一切诸法。名阿毗昙。复说法性甚深。能尽其原底。名阿毗昙。复说能净法眼名阿毗昙。复说显发幽隐甚深智慧。名阿毗昙。复说若人以阿毗昙慧。分别总相别相。无有人能如法说其过者。名阿毗昙。弥沙塞部说曰。如灯能照名阿毗昙。如说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昙摩掘部说曰。此法增上名阿毗昙。如说一切诸法慧为最上。譬喻者说曰。种种诸法涅槃为上。此法次故名阿毗昙。声论者说曰。阿毗言除弃亦言选择。除弃者所谓结缚使缠烦恼。选择者所谓阴入界缘起道品等诸法。复次阿毗言增上慢。如说名增上慢。如说上者名增上者。如说上逸名增上逸。此经增上名阿毗昙。复次阿毗言现前。一切诸善道品等法皆现在前。名阿毗昙。复次阿毗言恭敬。此法尊重可敬。名阿毗昙。此经名智慧基本。问曰。何故名智慧基本。答曰。诸究竟智皆出此经。故名基本。复次此经名安智足处。诸究竟智皆因此经而得成立。是故名安智足处。问曰。此经有何利益。答曰。随顺解脱。随顺无我。断计我人。显明无我。发人觉意。出生智慧。除愚痴。断疑网。得决定。背炽然。向出要。得相续。乐寂静。止生死轮。随顺空法。到涅槃岸。能断一切外道异见。于佛法中。能生一切欣乐之心。此经有如是等利。名阿毗昙

阿毗昙毗婆沙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

云何世第一法。问曰。何故此经先说世第一法。为顺次说为逆次说耶。若顺次说者。应先说不净。次说安般。次说念处。次说七处。善三种观义煗顶忍。然后应说世第一法。若逆次说者。应先说阿罗汉果。次说阿那含果。次说斯陀含果。次说须陀洹果。次说见道。然后应说世第一法。又问。为以初入法故说。为以达分善根故说。为以最胜功德故说。若以初入法说者。应说不净若说安般。若以达分善根说者。应先说煗法。以煗法最在初故。如尊者瞿沙论中先说煗法。若以最胜功德说者。应先说阿罗汉果。有如是等事。如佛在世。尊者大迦旃延有正观智慧。成就无量功德无碍精进。入阿毗昙海。心无增减。觉意无边。言论难胜。一切义论无能当者。第二迦栴延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德。何故造作此经。先说世第一法。答曰。诸论师说世第一法种种不同。或有说者不以顺次故说。亦不以逆次故说。但彼作经者意尔。随彼意故造作此经。不违法相。是故先说世第一法。或有说者。阿毗昙应以相求。不求次第。修多罗经应求次第。毗尼应求因缘。阿毗昙经若求次第于文烦乱。是故不应求其次第。或有说者。世尊经说。若人不能正观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无有是处。若能正观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斯有是处。如世尊经中先说世第一法。彼作经者。因经造论。故亦应先说世第一法。问曰。置作经者。世尊何故先说世第一法。答曰。世尊为化众生次第说法。诸受化者已得下忍中忍。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欲令得故。世尊说正观思惟诸行性相。当知即是上忍。次得此世第一法。是故先说。或有说者。为止诸诽谤故。世第一法多诸诽谤。所谓名受诽谤。体受诽谤。界受诽谤。现前受诽谤。退受诽谤。名受诽谤者。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体受诽谤者。或言是五根性。界受诽谤者。或言是欲界系。或是色无色界系。或是三界系。或是不系。现前受诽谤。或是多心相续非是一心。退受诽谤者。或言世第一法退。为止如是等诸诽谤故。先说世第一法。复次一切生死非牢固法。如粪扫污泥。此中谁最胜谁牢固谁如醍醐所谓世第一法。是故先说。复次以随顺无我故。此经常说无我。非如外典说我说欲法说有法说财。此经唯说无我解脱涅槃。此世第一法。亦观无我。随顺此经故。是以先说。复次此经于一切论中最胜。世第一法于一切世俗善法中最胜。以此经胜故应先说胜法。复次若住世第一法时。名真佛出世。能得自在受用圣法。佛出世间。众生入法凡有二种。一假名。二真实。假名者。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正信出家。真实者。起世第一法。次第能入苦法忍。是假名沙门有二过患。一者破戒。二者舍戒。入正法者无如是过。真实沙门。受用圣法能得自在。随其性分终无退失。复次住世第一法时。无始生死已来。圣道门闭今始能开。未曾能舍凡夫之性今始能舍。未曾能得无漏圣道今始能得。是故先说世第一法。复次住世第一法时。舍名得名。舍数得数。舍界得界。舍性得性。舍名得名者。舍凡夫名得圣人名。数界性亦如是。复次住世第一法时。得心不得心因。得明不得明因。得受不得受因。复次住彼法时。舍旧缘得新缘。舍共得不共。舍世间得出世间。复次为断疑故。众生谓凡夫性。无始亦谓无终。今说世第一法即示其终。复次住彼法时。凡夫退患。凡夫变异。凡夫刚强。悉不复起。煗顶忍法或有起。复次住彼法时。无有不得圣法而命终者。煗顶忍不尔。住彼法时。无有不得圣道而命终者。不得正决定。而得正决定。不得果得果。出不定聚入正定聚。无圣道有圣道。无不坏净有不坏净亦如是。复次住此善根。无有止滞。煗顶忍法而有止滞。复次住彼法时。凡夫人所修念处究竟满足。余则不尔。复次住彼法时。漏无漏心。有断有续。断者有漏心。续者无漏心。余则不尔。复次如须弥山王安金轮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住此法时。四倒邪风不能倾动。复次住彼法时。示始终故犹如明相。是夜末昼初。彼亦如是。世俗之末圣道之初。如示始终。度已度入出方便究竟亦如是。复次欲示相似法有异相故。世第一法。苦谛所摄。能生灭苦道。以苦摄。世俗摄。生死摄。诸有摄。身见所使摄法。生灭苦道。余则不尔。复次世第一法体。是世俗缘。能生出世缘。是故先说。如是有垢无垢。有过无过。有毒无毒。有浊无浊。有身见聚无身见聚。有颠倒聚无颠倒聚。有爱聚无爱聚。有使聚无使聚。亦如是。复次以世第一法有势有力。能有所作犹如健夫。住此法中得正决定故。复次以三事故。一以经义故。二止诽谤故。三即此刹那得果故。经义止谤如上说。即此刹那得果者。世第一法。次第能生苦法忍。名功用果。以是次第诸因缘故。先说世第一法。复次欲逆次说凡夫所得法故。如说世第一法。乃至煗法。是名凡夫所得出要法。如说二十身见等。是名凡夫烦恼法。此二种法。谁能知者。唯无我智。是故第二品中。作如是说。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乃至广说。此无我智。何由而生。由觉缘起。是故第三品中。作如是说。一人此生十二种缘。乃至广说。所以能觉缘起。由于爱敬。是故第四品中。作如是说。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乃至广说。此爱敬何因而起。由有惭愧。是故第五品中。作如是说。云何惭云何愧。乃至广说。谁能惭愧。由解法相。是故第六品中。作如是说。色中生住老无常。当言色也非色也。乃至广说。何由能解法相。由断无义修习有义。是故第七品中。作如是说。诸他修苦行。当知无义俱。乃至广说。何由断无义修有义。由正思忆。是故第八品中。作如是说。云何为思云何为忆。乃至广说。以是众因缘事。欲逆次说凡夫所得法。是故先说世第一法

云何世第一法。答曰。于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曰。已能得正决定。当能得正决定。复是世第一法不。答曰。亦是。若说现在当知则说过去未来。问曰。世第一法。得正决定。为住时得为灭已得。若住时得者。亦是凡夫亦是圣人。若灭已得者。何故不言已得正决定而言今得。答曰。应说已得。所以经文不说已得。自有已得说言今得。如说大王从何处来。此名已来而说今来。已觉诸受。已断漏。已得解脱亦如是。或有说者。应作是说。无间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评曰。无间得正决定。次第得正决定。有何差别。复有说者。苦法忍虽未生。此第一法决定为次第缘。是故言今得正决定。或有说者。于诸五根。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曰。谁作此说答曰。旧阿毗昙人说。问曰。彼何故说五根。是世第一法。答曰。彼不必欲令五根是世第一法。为断异论故。异论者毗婆阇婆提说。信等五根一向无漏故。一切凡夫悉不成就。问曰。彼以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言。五根猛利。通达满足。向阿罗汉。若无五根堕凡夫数。彼以经作如是说故。言信等五根悉是无漏。为断彼人如是论故。说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无漏者。无始已来未曾能起一念无漏。而得世第一法。是故当知五根非纯无漏。复次若五根是无漏者。违佛正经。如说若我于信等五根。不能如实观是集是灭是味是患是舍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广说。不应以如是相观无漏法。毗婆阇婆提曰。应以如是相观无漏法。云何应观如经说。不能如实观信等五根者。是别相观信等五根。何由而得。由亲近善知识积集而得。是名观集。云何观灭。未知欲知根灭。已知根生。是名观灭。云何观味。此无漏法。亦为爱缘。是名观味。问曰。无漏法亦为爱所系耶。答曰不也。如汝法中有无漏缘使缘而不缚。我亦如是。云何观患。诸无漏法。是无爱故。是名观患。云何观舍。一切有为涅槃时舍。是名观舍。为断如是种种诸论故作是说。于诸五根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复次若当五根一向无漏。复违佛经。如说我以佛眼。观众生根有上中下。毗婆阇婆提说曰。佛经说上根者阿罗汉。中根者阿那含。下根者斯陀含须陀洹。育多婆提说曰。若尔者。世尊不转法轮名转法轮。一切圣人已满世间。佛亦不须复转法轮。毗婆阇婆提说曰。世尊所以说诸众生上中下根者。说根所依处。不说根体。育多婆提说曰。若然者复违此经。如说阇提输那婆罗门。往至佛所白佛言。沙门瞿昙说有几根。佛答言。有二十二根。此亦说根所依处。然俱同说是根。一是根所依。一是根体无有是处。是故信等五根。应有漏无漏。问曰。毗婆阇婆提所引佛经。当云何通。答曰。信等五根有二种。有漏无漏。彼经唯说无漏。所以者何。因诸根故说。圣人差别。复次五根有漏无漏。彼经唯说无漏。所以者何。以圣为对治法故。圣人差别。问曰。上言若无五根堕凡夫数。此云何通。答曰。彼言堕凡夫数者。谓断善根凡夫。或有说者。犊子部说。五根。是世第一法。何以故五根是善性。以五根善故余数法亦善。亦以根故。圣人差别。如说五根猛利通达满足。得阿罗汉。广说如上。问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犊子部所立义耶。答曰。彼犊子部所说而与此经少有相违。所谓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谛所断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阿须罗是第六道。说有我人。为如是等。若五若六。与此经相违。莫谓彼部所说尽与此经同。彼作经者。为断如是意故。次作是说。如我义。于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曰。如汝所说。五根性善。余心心数法性非是善者。应是不善无记。若以五根性善不善无记亲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亲近不善无记。应是不善无记。此则不然。何以故根与心心数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依。同一报。共成一事。而云其性善是亲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说者。诵持修多罗者。说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达摩多罗说曰。世第一法。体性是思名差别耳。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世第一法。体性是心。名差别耳。所以者何信心异。乃至慧心异。若有众生。能于一时以五种心。次第得正决定。无有是处。若一一次第得正决定。斯有是处。问曰。若然者。以不相应法得正决定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汝法心不与心相应。有为所缘。有为所缘故。能次第得正决定。我信亦尔。不与信相应。能有所缘。有所缘故。次第得正决定。乃至慧亦如是。问曰。若然者则有大过。所以者何。若但信心得正决定。不以精进念定慧等得正决定者。懈怠失念乱意恶慧。亦应次第得正决定。乃至慧亦如是。为断彼人如是意故故作是说。如我义于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世第一法。如我义者谓不颠倒如法性顺。经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说。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延子。欲显正义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根。问曰。如世第一法。现在前未来世中心心数法。亦修彼为是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依如经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经本说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世第一法。彼未来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复次若当是者复违经本。如说世第一法。当言一心非众多心。评曰。应作是说。彼未来者。亦是世第一法。问曰。彼未来者不能作次第缘。云何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来者虽不能作次第。而能随顺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萨时。不在僧中。而与僧欲名得布萨。僧事亦成。如是彼在未来世中。为现在得如与欲者。若未来世中。无现在得不与欲者。今现在者。亦不能作次第。若作次第。当知皆是未来者力。何以故彼未来者。不与圣道作障碍故。复次若彼未来非世第一法者。与智犍度经文相违。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现在前。彼未来世中。相似种修。若彼未来不作世第一法者。云何名彼种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来者亦是世第一法。问曰。若未来是世第一法者。经文何故不说耶。答曰。若能与次第缘者经文则说。彼不能与次第缘。是故不说。复次若流转三世者则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从因而生。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说之。彼未来者。虽从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说。问曰。若然者。云何非是众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说现在刹那能成事者。故非众多心。或有说者。若能令未来世中修者则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能与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缘。是以故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有二修义。是以故说。彼未来者。唯有得修无有行修。是故不说。问曰。彼世第一法。俱生色心不相应行。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说者。如经本说。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与次第缘故。评曰。应作是说。彼亦是世第一法。问曰。彼不能与次第缘。云何名世第一法耶。答曰。彼虽不能与次第缘。而能随顺次第缘义。所以者何。彼与世第一法。俱生住灭。同一果一依一报。是以故说。问曰。彼若是世第一法者。经本何故不说耶。答曰。彼不能与次第缘故。是以不说。或有说者。若从因生成就此法。能有所缘是以说之。彼虽从因生成就此法。不能有所缘。是故不说。或有说者。若是相应。有依有势。有行有缘。是以故说。彼非相应。无依无势。无行无缘。是故不说。问曰彼世第一法。得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法。问曰。以何等故。生住无常。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共行不相离。常相随无前后。得则不尔。不同一果。不共行相离。不相随有前后。或离所得法。如树皮离树。以是义故非世第一法。问曰。以何义故。沙门果得即沙门果。而此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门果。是以得即沙门果。能与次第缘。亦能随顺次第缘义。名世第一法。得则不尔。是故非世第一法。如是余达分善根。得非达分善根。何以故若得即是达分善根者。已得圣果。应重起达分善根现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实不尔。是故得非达分善根。或有说者。若共起世第一法。俱生者名世第一法。后生者非。余达分善根亦如是。或有说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余达分善根得。即是达分善根。问曰。若然者已得圣果。应重起达分善根现在前。答曰。或现前。或不现在前。何者现前所谓得也。何者不现在前所谓诸相应法也。评曰。不应作如是说。如先所说者好◎

◎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威势缘者除其自体。余一切法是彼缘生法。于世第一法亦有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法。次第缘者苦忍是。境界缘者欲界五阴是。威势缘者除其自体。余一切法是复有义说者。云何名出世第一法。答曰。苦法忍是。所以者何。是圣道种子故。复有说者。金刚喻定是。所以者何。能尽诸结得究竟果故。复有说者。尽智是。所以者何。以初得尽智。余无漏法时净修故。复有说者。正三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为法中正定最胜故。复有说者。涅槃是。所以者何。一切法中最妙胜故。复有说者。阿罗汉最后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后心。名世第一法。阿罗汉最后心。名出世第一法。评曰。不应作是说。彼阿罗汉最后心。非出世法故。如先说者好。问曰。颇有世第一法不与苦法忍作次第缘耶。答曰。有。世间第一法。色心不相应法则是。问曰。颇有相应法不与苦法忍作次第缘耶。答曰。有。未来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以信心。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与苦法忍作次第缘。余精进念定慧心。是名世第一法。而不与苦法忍作次第缘。说相似法沙门说曰。受与受作次第。不与想等。余数法亦如是。心法生时。遇缘便生。若爱前缘生乐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问曰。若然者无相似次第义。答曰。有。但非一一次第耳。如汝法中。无想众生。生时心灭。死时心生。想去虽远得作次第。我法亦尔。如受灭想等生。复还生受。相去虽远得作次第。评曰。不应作是说。心与心作次第。受与受作次第。心心数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缘。若作是说与经文相违。如说云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数法是也。若然者复更有过。如依有觉有观三昧入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不应与无觉无观三昧作次第缘。不相似故。无觉无观三昧。则不从次第缘生。若依无觉无观三昧入有觉有观三昧亦如是。若然者无解脱。何以故。欲相应心唯次第生。欲相应心不净观等及诸善心。无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则无解脱。有如是等过。如先说者好

以何等故名世第一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虽说世第一法体性。未说所以名世第一法。今欲说故。犹如有人世称言胜。未知为以族姓财力眷属言为胜耶。彼亦如是。今欲说其所以名世第一。名第一者。此心心法于余法为最为胜为长为尊为上为妙。以如是等义故名为第一。问曰。言第一者。于世法中为都胜为分胜耶。若都胜者。彼则不胜见谛边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故。一切见道慧力偏多。复次彼亦不胜净修勋禅。何以故修勋禅者。不与凡夫同生一处。复次彼亦不胜得尽智时一切善根。何以故。得尽智时。所修善根。永离一切诸垢障故。复次彼亦不胜空空三昧无愿无愿三昧无相无相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恶贱无漏。何况有漏。若分胜者。彼煗顶忍法。亦应言第一。答曰。或有说者应言分胜。何以故。唯胜煗顶忍法等故。复有说言。第一者。彼则胜一切凡夫所得禅无量解脱。除入一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或有说者。彼则都胜。言都胜者。非谓一切事业中胜。但以能开圣道门故。胜彼见道边等智。虽是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而不能开圣道门。如等智净修勋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不能开圣道门亦复如是。或有说者。一切都胜。以能开圣道门故。见道边等智。虽是圣道眷属。乃至慧性偏多。若当世第一法。不开圣道门者。彼则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之力。余净修勋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亦复如是。问曰。第一有何义。答曰。最胜义是第一义。得妙果义是第一义。能入胜分破有顶义是第一义。最后心义是第一义。如高幢顶更无有上。问曰。上言最胜等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此言皆是叹说上妙之义。或有说者。以善根故。而有差别。于不净安般名为最。于闻慧名为胜。于思慧名为长。于煗法名为尊。于顶法名为上。于忍法名为妙。或有说者。以地故而有差别。若依未至名为最。若依初禅名为胜。若依中间名为长。若依二禅名为尊。若依三禅名为上。若依四禅名为妙。或有说者。边顶义名为最。上义名为胜。增善义名为长。升进义名为尊。坚牢义名为上。满足义名为妙。复有说者。能与苦法忍作次第故名为最。胜诸凡夫善根故名为胜。逮胜进故名为长。胜世俗善根故名为尊。无二故名为上。与无漏相应故名为妙。复有说者。以最故名胜。以胜故名长。以长故名尊。以尊故名上。以上故名妙。复有说者。是凡夫最后心故名为最。犹如树端。能开圣道门故名为胜。根猛利故名为长。于达分善根中胜故名为尊。折伏烦恼名为上。得好果故名为妙复次此心心法。舍凡夫性者。问曰。舍凡夫性为世第一法。为苦法忍耶。若世第一法舍凡夫性者。云何于一刹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若以苦法忍舍凡夫性者。为以生时舍。为以灭时舍。若以生时舍者。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若以灭时舍者。彼已灭已复何所舍。答曰。或有说者。即彼世第一法时舍。问曰。若然者云何于一刹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答曰。凡夫性。世第一法相妨碍。是故住世第一法时舍。犹如象师乘象策象。马师船师胜怨之人亦复如是。复有说者。苦法忍生时舍。凡夫性灭时。断见苦所断十使。如灯生时破闇。已生燋炷尽油。问曰。若尔者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又一法不应能作二事。答曰。若然者有何过。一切内法有二种。于未来中。能有所作相应者苦法忍是也。不相应者生相是也。一切外法。于未来世。能有所作。唯灯是也。或有说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共舍凡夫性。世第一法如无碍道。苦法忍如解脱道。世第一法与凡夫性。成就得俱灭。苦法忍与不成就得俱生。世第一法。依苦法忍。苦法忍助其势力。能舍凡夫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能伏怨家。彼亦如是。得圣法者苦法忍是也。舍邪性者世第一法是也。问曰。邪性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趣邪性者。三恶趣是也。业邪性者。五无间业是也。见邪性者。五见是也。于此三种邪性为舍何等。若舍趣业邪性者。尔时则不成就。若舍见邪性者。道比智现在前。尔时乃舍。答曰。三种俱舍。问曰。云何俱舍。答曰。不趣不作不行名为舍。不趣者舍趣邪性。不作者舍业邪性。不行者舍见邪性。问曰。若然者住上忍时已舍。何故乃言住世第一法舍耶。答曰。破其所依故。诸烦恼以凡夫性为所依。能起生死过患。犹如师子依于窟穴能害诸狩。彼亦如是。是故说住世第一法时舍。或有说者。苦法忍是邪性对治。问曰。趣邪性业邪性是修道所断。何以乃言苦法忍是其对治耶。答曰。对治有众多。有舍对治有断对治。有持对治。有不作对治。有不趣对治。苦法忍是凡夫性舍对治。断见苦十使是断对治。诸无漏道是持对治。不作无间业及余不善业是不作对治。不趣恶道是不趣对治。如是等名舍邪性。得正性者苦法忍是也。得正决定者见道是也。问曰。一切圣道是正决定。何故独称见道是也。答曰。或有说者。诸烦恼令众生善根不熟。爱润增长染着不离。彼见谛道能令众生善根成熟。干竭爱水离诸染着。不作覆障。不为所坏。不杂余心。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众生根熟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正决定。复有说者。拔烦恼根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正决定。复有说者。舍五人种入八人性。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扶持长养名正决定。犹如牛马因于水草长养性命。一切圣人。因于见道长养慧命。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此法解缚永更不系。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正必定义是决定义。自有决定而非正所谓邪定是故必定名正决定。或有说者。相应如法义是决定义。见道相应如法故名正决定。问曰。诸正是正性耶。答曰。诸正性彼正也。颇正非正性耶。答曰。有。世第一法是也。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正而非正性耶。答曰。或有说者。众生无始已来。烦恼恶行。邪见颠倒。恼乱此心。住世第一法而能制伏。是故名正体。是有漏为使所使不名正性。复有说者。等义是正义。犹如称悬在中物偏则低。如是世第一法。等住凡夫性。见道中间。若苦法忍。生圣道偏多。是故等义是正义也。复有说者。等义是正义。佛辟支佛阿罗汉等住上上法故。是故等义是正义也。复有说者。等现前行义是正义。一切行人皆同住一刹那故。复有说者。彼世第一法与苦法忍四事同等。所谓地根行缘地者。如苦法忍。依何地与何根相应。行何行缘何法。彼亦如是。与苦法忍四事同故。名为正体。是有漏为使所使。不名正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