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一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中国的佛教学理进化到了禅宗,已经达到最高点,不能再往前发展了。禅宗的主张是打破一切范围拘束,连佛教两字的范围也打破了,因此反倒容易和教外的人接近。当时禅宗的人才既多,理想又高,方法也很精妙,因此在社会上的势力非常之大,学士大夫们也都受了他们的感化,后来宋明理学的创造与禅宗很有关系。

佛教到了唐朝,不但教理发达到极点,教势也发展到极点。在教理方面,有所谓“教下三家(天台、法相、华严),教外别传(禅宗)”,名理奥义,层出不穷。在教势方面,则上自天子,中至宰相王公文武官吏,下至平民,无不信仰尊奉,惟敬惟恭,比孔子的教势力大至百倍。这种势力的普及就是腐败的根芽,因为僧侣既多,品类当然不齐,多数的僧侣不明教义,惟以虚言诱惑借博钱财为务,当时社会上信仰的人也都是明理者少,盲从者多,因此佛教自唐朝中叶以后就一天一天腐败下去,为有识者所不满。加之教理发挥到了禅宗,已到无可再发挥的余地,禅宗的主张鄙弃经卷,专用一两句不着边际的话,令学者自己去参悟,谓之曰“参话头”,这种方法固能使上智顿悟,但也容易使狂妄之徒借以藏拙影射,因此禅宗的末流捕风捉影,自命不凡,甚至酒色财气都说是不碍菩提路,这种狂禅一多,自易使人对之发生不满。这样教理和教势方面都发生了破绽,自然反动潮流会乘时而起了。

反动的主潮自然是南宋以后成立的理学,但在理学未成立以前,从唐到宋已有许多新思想发现,不过都没有成了正式的系统而已。本章就是要将这种理学未兴以前的新形势叙述一下。当时的新学说约有以下数派:

一、文中子的拟儒派 文中子据云姓王名通,是隋末的人,隐居河汾,著书立说,唐初将相多出其门。其实王通虽有其人,但并无所表见,今所传《中说》、《元经》等都是他的孙子在唐初所伪造,借以装点祖父门面的。其书处处模仿四书五经,大言不惭,而辞意尘下,比扬雄还不如,本来在思想史上毫无价值,但因后人称引者众,故不得不列于此。

二、韩愈的原道派 韩愈是个文学革命家,本不懂什么哲理,但因他生的时候,佛教是正在得势的时候,种种腐败情形,很为有识者所不满。韩愈是个直性的人,因此著《原道》一文以斥之。《原道》的内容很浅薄,并不能折服佛徒。但他在文中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传的道来,为后世理学家道统说之滥觞。他又著《原性》,主张性有三品之说,于古代人性的争论上又添一新说,不过无甚影响。总之,就学理说,韩愈本没有什么特见,就事实的影响说,韩愈确是后来宋朝理学家的远祖。他的道统说,他的辟佛举动,都是后来理学家所竭力模仿的,也可谓豪杰之士了。

三、柳宗元、刘禹锡的进化论派 与韩愈同时的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也是文学革命的健将,在思想上也很有独到之处。刘禹锡著《天论》三篇,主张人是进化的,人力可以胜天,柳宗元附和其说,并为更进一步的解释,以为天是无知之物,人可以鞭策驱使他。他的文集中发挥这种思想的很多。这种思想若有人发挥光大起来,倒可以战胜佛学,可惜刘、柳二人受政治的压迫,窜迹南荒,言论不为人所重视。加以唐时讲学的风气未开,虽有思想无法传布,因此在当时及后世竟毫无影响,也不足为怪。

四、李翱的《复性书》派 李翱是韩愈的侄婿,学术根本与韩愈颇相类,但似较韩氏稍高明些。他曾著《复性书》三篇,主张性本是善的,因为受了情欲的蒙蔽,所以昏了,修道的要旨就是恢复性的本体。这种说法本来是偷窃佛教的皮毛,没有什么精义。但到了宋朝,经程、朱诸理学家一番发挥,演为天理人欲之说,就成了理学的中心思想了。

五、吕岩的道士派 吕岩就是今日道士们崇拜的纯阳祖师吕洞宾,相传是唐朝中叶的人,后来得了道,遂为道教崇拜之中心。此人的有无虽尚未定,但我们不妨姑假其名以代表唐朝的道教。原来道教自东晋葛洪以后,已成立了一个系统,后经北魏寇谦之等的努力,形式上也成了宗教组织了。但当时佛教势力盛极一时,道教终不能与之抗衡。到唐朝兴起以后,因为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姓的关系,故推尊道教,定为国教。道教得了这种政治上的帮助,遂极端发展起来。道教寺观遍于天下,公主和宫人出家为女道士的很多,与唐朝文学之发展很有关系。道教势力既然这样发展,自然于思想界不能毫无关系。因此中唐以后,种种神仙服食之说,乘之而起。一部《道藏》的许多理论都是从这时候筑基的。后来对于宋朝理学的影响也很大。

六、陈抟、种放的隐逸派 道教的势力既然在唐朝很盛,因此派别也很多,到了五代末宋初出来了一个别派,就是陈抟、种放一派。二人都是当时的隐士,号称道士,但与普通妖言惑众的道士不同,故很得当时士大夫和民众的信仰。他们是《太极图说》的创意人,是拿《周易》和道教学说联络到一处的过渡人,自魏、晋以后儒、道两家久无调和的余地,到这时才又调和起来,从此就创出理学的哲理来。

七、孙复、胡瑗的实践派 孙复、胡瑗都是宋真宗、仁宗时代的名儒,二人的学风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主于躬行实践。自六朝、隋、唐以来,儒者讲学的风气久已不开,因此除佛教以外产不出什么大思想家来。到宋初这几个人出来,才将讲学的风气重新唤起,而胡瑗手创的安定书院制度,尤为后此学者所模仿。宋朝儒学的复兴,二人不能说不是功臣了。

八、范仲淹的经世学派 范仲淹是宋朝一个大政治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的革新者。他的论政论史都有特识,有许多和王安石很相似。他主张存心以仁为本,与后来大程及陆、王一派的持论颇相同。朱熹曾许他为宋朝唯一的完人,可见他与南宋理学的关系了。

九、欧阳修、李觏、王安石的功利学派 欧阳、李、王三人都是江西人,他们的学风虽无师传授受的痕迹,但颇相近。他们是彻底的功利主义者。对于当时佛教化的虚玄思想根本反对,主张以实际的事功来证实理想。他们实在是宋朝理学的正对头。可惜自王安石政治试验失败以后,连学说也联带埋没不彰,正与唐朝柳宗元一派的受屈相似。

十、邵雍的术数学派 邵雍是一个隐者,他的乐天主义,他的平民精神,都很值得人佩服的,但他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在他的术数之学。他著《皇极经世》一书,主张循环的宇宙观,后来中国人多受其影响。与他同时交好的司马光也曾著《潜虚》一书,大约也是受了他的影响。

十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派 宋朝受了唐朝的影响,道士派的思想很盛,邵雍、司马光的术数之学,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同时有一个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一书,拿陈抟、种放等道士的学说来解《易》。他的为人本无足重轻,但他的学说后来为程、朱所采用,因此就尊为宋朝五子之首。与他同时的刘牧著《易图》五十五篇,也是受之于种放,与周氏渊源相同。

十二、张载的《正蒙》学派 张载是关西的大儒,他的学说确有独到之处,《正蒙》和《西铭》二篇,主张万物一体的学说,能言人所未言。可惜他身后没有得力的弟子来传他的学派,因此虽然名义上与周、程、朱等并尊为宋五子,实际上学说思想倒反埋没不彰了。

十三、程颢的存仁学派 二程虽然是弟兄,其实学派大不相同,大程主张存仁之说,以为先养其大体则小体自然好了,这种学说正为陆、王所自出,末流流于禅宗,也是理所当然。

十四、程颐的正统学派 程颐的学风比乃兄大不相同,极为严肃刻苦,事事不苟,他的弟子很多,到南宋时遂蔚成大宗,为正统学派之祖。

总观唐、宋二代的学说思想的大势,唐朝的思想除佛教以外,殆无足观者,当时的文豪如韩、柳等偶有所见,也都不引而未发,于当时毫无影响。到宋初佛教势力既衰,反动思想才纷纷萌芽。大抵可分为三大派:一派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孙复、胡瑗乃至二程都属之;一派是道教的术数思想,陈抟、种放乃至刘牧、周敦颐、邵雍都属之;一派是类似法家的功利思想,欧阳修、李觏、王安石等属之。后来道教派归并到正统儒家思想之内,而正统派与功利派又因思想之争演为政治之争。功利派政争失败,正统派遂独占了南宋以后的思想界。但不久内部又分出两派来,一派主张由一理以推之万事,一派主张由万事以归于一理,这是朱、陆之所以分。在北宋末年,二程弟兄便已有这种不同的趋向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