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五十四 方论(三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周定王( )普济方〕明志一百六十八卷(旧脱一百二字。今据四库全书提要补订。)未见

明史本传略曰。周定王 。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命与燕楚齐三王驻凤阳。十四年就藩开封。 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芜。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辟东书堂。以教世子。长史刘淳为之师。洪熙元年薨。四库全书提要曰。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明周定王 撰。是书古今方剂。汇辑成编。 自定义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于是书者至多。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 子有炖所作。未免舛误。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与此不合。则又误脱一百二字也。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是者。其书搜罗务广。颇不免重复 牾。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又卷帙浩博。久无刊版。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故行于世者颇罕。善本尤稀。然宋元以来。名医着述。今散逸十之七八。 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多相出入。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后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蘩芜病哉。

〔保生余录〕医藏目录二卷 存

〔李氏(恒)周府袖珍方〕四卷 存

合肥县志曰。李恒。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擢周府良医。常奉令旨。类集袖珍方诸书。后以老致仕。王亲赋诗以饯。命长史钱塘瞿佑序其事。周定王序略曰。予当弱冠之年。每念医药。可以救夭伤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尝令集保生余录。普济等方。方虽浩瀚。编辑多讹。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疟。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由是收药诸方。得家传应效者。令本府良医。编类锓诸小板。分为四卷。方计三千七十七。门八十一。名曰袖珍。袖者。易于出入。便于巾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故名袖珍。数年以来。印板模糊。今于永乐十三年春。令良医等。复校订正刊行于世。庶使不失妙方。永兹善事。呜呼。天高地浓。春往秋来。日陵月替。海水桑田。况人物乎。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将以救人之疾苦也。将以于世立功也。时岁乙未季秋书成。广行印施。岂曰小补云耳。

〔宁献王(权)乾坤生意〕明志四卷 存

钱谦益曰。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生而神姿明秀。白 美须髯。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之国大宁。文皇帝践祚。改封南昌。恃靖难功。颇骄恣。多怨望不逊。晚年深自韬晦。益慕冲举。自号 仙。建生坟缑岭之上,数往游焉。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国中。所着通鉴博论二卷。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神隐。肘后神枢。各二卷。寿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遗音二卷。异域志一卷。遐龄洞天志二卷。运化玄枢。琴阮启蒙。各一卷。乾坤生意。神奇秘谱。各三卷。采芝吟四卷。其他注释数十种。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具。古今着述之富。无逾王者。又作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韫〕一卷 存

〔寿域神方〕(崇祯元年。青阳阁重刻。作延寿神方。)明志四卷 存

〔 仙活人心〕三卷 存

〔苗氏(仲通)备急活人方〕未见

杨维祯序曰。医莫切于对证。证莫切于对药。药投其对。牛溲马勃癞狗之宝。能擅功于一时。不然。黄金水银。钟乳琅 。沅之砂。婆律之脑。岭蛇之黄。中无益其实也。余姚医学录苗君仲通论著备急活人方。会粹诸家所载。祖父所传。江湖所闻。及亲所经验者。笔成一编。世有奇疾。医经所不备。医流所不识。独得于神悟理会。而着为奇中之方。此难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于医经不备。医流不识。遂谓无药可治。使病者待期而尽。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乱投药饵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毙。是医杀之也。是书一出。备医经之未备。识医流之未识。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对疾之证。对证之药。不重不幸为妄庸医之所杀。是不大可庆欤。昔甄权不着方书。其言曰。医者意也。不可以着书。权盖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后之仁也。君推其独得。嘉与天下后世共。其用心广狭如何哉。锓诸梓。而过征予序。于是乎序。铁集)

〔赵氏(良仁)医学宗旨〕未见

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王氏(履)医经溯洄集〕一卷 存

李濂曰。余读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尝不深叹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谓神农尝百草。为淮南子之妄。嗣论四气所伤。五郁二阳病。中暑中热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时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读溯洄集。知安道之深于医。不知其能诗也。及修苏州志。知其能诗。又工于文与画也。呜呼。画末技耳。诗文姑舍是。余于安道之医。深有取焉尔。(医史)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经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昆山人。学医于金华朱震亨。尽得其术。至明初始卒。故明史加载方伎传中。其实乃元人也,尝以伤寒论中。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首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因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之辨。撰为此书。凡二十一篇。其间阐发明切者。如亢则害承乃制。及四气所伤。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以及泻南补北诸论。尤确有所见。又以素问云。伤寒为病热。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乃备列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一篇。李濂医史。有履补传。载其着书始末甚详。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而内伤余议。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原。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

〔标题原病式〕一卷 佚

〔百病钩玄〕二十卷 佚

〔医韵统〕一百卷 佚

按上三书。见于医史补传。

〔戴氏(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 存

医史补传略曰。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业。究心医术。而志在泽物。少随父尧徒步至乌伤。从朱丹溪先生游。先生见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原礼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甚众。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原礼父子最得其传。父早卒。原礼盛行浙之东西。晚年遭际圣明。以名医被征。为御医。积官至太医院使。宋学士景濂有文赠之。亟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玄钩三卷。间以己见。附着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钱曾曰。戴元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复庵受文皇宠顾。供奉之余。着为此书。正统八年春。朝鲜入海捕鱼。风飘至浙江。官军以为倭寇。擒获解京收候。饥寒困苦。复庵悉衣粮供赡之。卒使之宁归。其存心济物如此。是书惟以活人为念。有功于医道。岂浅鲜哉。吴文定公录而藏于丛书堂。重其人。并以重其书也。按 先子曰。复庵一书。不言及脉。其意何也。许胤宗尝谓。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复庵其有见于斯乎。又按供赡朝鲜夷人之困苦者。浙江通监察御史陈嶷也。陈时刊行是书。故祭酒胡漾序。言及于斯。钱氏误为复庵所为者何。

〔证治类方〕十二卷 存

〔类证用药〕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戴复庵方书〕未见

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推求师意〕二卷 存

汪机序曰。夫师者。指引之功也。必须学人随事精察。真积力久。而子师之。引而不发者。始得见其跃如者焉。苟或不然。师者未必能引进。学人未必能起予。二者须失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偾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斯之谓欤。予于歙之名家。获睹是编。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未发者。此所谓引而不发。而得其跃如者焉。予深喜之。遂录以归。后休之率口。项君恬以疾来就予治。予邑石墅陈子桷以医而过予馆。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则曰。是可以养于吾疚也。一则曰。是可以补于吾医也。乃相告于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养。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岂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因题之曰推求师意。故ht 序之。以志喜焉。四库全书提要曰。推求师意二卷。明戴原礼撰。原礼。即校补朱震亨金匮钩玄者也。是编本震亨未竟之意。推求闸发。笔之于书。世无传本。嘉靖中祁门汪机睹其本于歙县。始录之以归。机门人陈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机所题也。考李濂医史有原礼补传。称平生着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附于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若干卷。皆 栝丹溪之书而为之。然则此二卷者,其三书中之一欤。原礼本震亨高弟。能得师传。故所录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窃者可比。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人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叶子(子奇)医书节要〕十卷 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引括苍汇纪。

〔伍氏(子安)活人宝鉴〕十卷 未见

江山县志曰。伍子安幼通经史。长邃于医。请者如市。皆不责报。郡守张实荐为御医。所着有活人宝鉴十卷。学士宋濂志其墓。

〔徐氏(彦纯)医学折衷〕佚

〔刘氏(纯)玉机微义〕医藏目录五十卷 存

自序曰。医书。自内经而下。历数千载。善斯道而作者。非一人。其间有言诊者。有论证者。有集方者。莫不皆裨于世用。然奥妙之旨。奚所发挥。虽世异病殊。以方取验。若出一人之手。迥不知世运之远。作者之众。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汉张仲景本经旨伤寒之法。言趁论证。以例处方。后之学人。得有所据。晋唐以来。其道益广。用其法者不一。或止言杂病诊证。或求奇示怪。秘而不传。好事者。慕其风而继作。或止据于方。虽有一源一意之可观。又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始纯从学于江左冯先生庭干。间尝请其义。授以会稽徐先生所着书一帙。观其法。求其意。盖出于内经。非前所谓也。且古今作者非一人。其注各得一意。而后人执之该治。不知通变之法。与经旨多相违戾。不无得失。是以先生究探古今作者原意。摭金刘守真元李明之朱彦修诸氏论集。本于经旨。而折衷其要。发明中风痿痰泄疟诸门。诊证方例。非一源一意。而有通变乎百证千方者。斯为古今可行之活法也欤。岂止集方而已。先生讳彦纯。字用诚。早岁尝客吴中。以春秋教授乡之俊彦。今没十有二年。始遇其从弟用中。获询先生学行。知深于医者也。又尝见其本草发挥。窃意前书必有全帙。惜今不可见矣。呜呼。岁月云迈。九原不作。幸而遗墨昭然。生意如在。以先生所着。取咳热火暑燥湿寒等门。诊证方例。妄意续于诸门之末。虽心同理。而不免获狂ht之过。因摭诸内经至数至名之目。乃目其书曰玉机微义。未知其果是否。后之明哲。有所正焉。于是乎书。时洪武丙子三月朔旦。吴陵刘纯序。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机微义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用诚字彦纯。会稽人。纯字宗浓。咸宁人。用诚原本。名医学折衷。分中风。痿。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 。疠风。痫。破伤风。损伤。十七类。纯以其条例未备。又益以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脚气。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 。眼目。牙齿。腰痛。腹痛。心痛。 疹。黄胆。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三十三类。始改今名。仍于目录。各注续添字。以相识别。或于用诚原本十七类中。有所附论。亦注续添字以别之。是二人相继而成本书可据。明史艺文志。唯着刘纯之名。盖失考也。其书虽皆探掇诸家旧论旧方。而各附案语。多所订正。非 钞撮者可比。嘉靖庚寅。延平黄焯刻于永州。首载杨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士奇序谓。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观其书信然。又谓北方张元素再传李杲。三传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则于宗派源流。殊为舛迕。张李王之学。皆以理脾为宗。朱氏之学。则以补阴为主。去河间一派稍近。而去洁古东垣海藏一派稍远。遗书具有。可以覆案。王 青岩丛录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南方之医皆宗之云。其宗派授受。亦极明白。士奇合而一之。误之甚矣。

〔医经国小〕明志六卷 存

自序曰。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汉张仲景论伤寒。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证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生晚学陋。承亲之训有年矣。其于经论。习而玩之。颇尝得其指归。不自揆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吴陵刘纯序。杨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陈公有戒刻刘纯所辑医家玉机微义。以为施治之资矣。又欲为施教之资也。并刻纯所辑医经国小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诚能熟究是书。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岁论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杂病治例〕医藏目录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杂病治例一卷。明刘纯撰。是书成于永乐戊子。末附兰室誓戒四则。叙其父橘泉翁受医术于朱震亨。纯承其家学。又从其乡冯庭干许宗鲁邱克容游。尽得其法。因撮举纲要。着为一编。分七十二证。每证各标其攻补之法。盖皆其相传口诀。故略而弗详。初无刊本。成化己亥。上元县知县长安萧谦。观政户部时。奉命赏军甘州。始从纯后人得其本。为锓版以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