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资产阶级革命风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革命革到这个份上,当然就不可能是温文尔雅的了,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当中充斥着很多惨烈的现象。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到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查理一世实行专制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宗教上都触犯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查理一世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英战争,并于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

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此开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最终,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进攻。

1643年,克伦威尔在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不过在1953年,克伦威尔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英国由此进入克伦威尔独裁时期。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又重新陷入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最终在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历时约半个世纪,交织着议会斗争和革命战争,共和与独裁,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曲折折。最终通过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的妥协(1688年“光荣革命”)而宣告结束。这当中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最后战胜封建主义,于是采取了妥协的方式。

但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却利用了自己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有利条件,使议会通过了限制国王权力的《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方式,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它还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权利法案》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开始倒行逆施,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企图恢复国王集权,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引起了当时英国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矛盾逐渐激化。

恰好此时,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父传子继,这位未来的国王将来肯定会信奉天主教!这样,原来人们认为在詹姆斯二世死后,他的信奉新教的女儿将继位的希望化为泡影。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包括伦敦主教在内的几位著名人物发送了一封密信给在荷兰的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邀请他们到英国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在威廉看来,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能为他的妻子和他自己争夺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同时他也认为他入主英国可以防止英国同法国结盟以共同反对荷兰,因而接受了邀请。

为了避免当年(1660年)邀请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英国决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自己的权力,于是在议会上、下两院共同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向威廉和玛丽提出了一个“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了这些要求,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玛丽即位为英国女王,是为玛丽二世。

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定为法律,是为《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制定,对英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这也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普鲁士的崛起

在复杂的近代欧洲,普鲁士曾经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只是破碎的德意志联邦中的一员,贫穷落后,一度沦为波兰的附庸国。当欧洲爆发工业革命时,普鲁士依然是个农业国,还保有农奴制,其工业化进程晚于英国法国,而且是个内陆国,没有多少海外贸易,四面被当时的欧洲列强包围。然而,从18世纪开始,不到一百年内普鲁士迅速崛起,先是成为欧洲强国,随后又统一德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一战前它的工业实力也超过了英法的总和。普鲁士是如何崛起的呢?

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团:真正影响并促使普鲁士崛起的是四位君侯——大选侯腓特烈·威廉、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以及腓特烈二世。这四位统治者对普鲁士的诸多建树为普鲁士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真正使普鲁士步入欧洲强权之林的,是被尊称为“大帝”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即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来,一直忙于政事直到深夜。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他要求他的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发现贪污行为,严惩不贷。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其他各国贪污腐败成风,只有普鲁士的官员清廉。

为了使普鲁士跃上强国的位置,腓特烈二世可以说采取了最直接、毫不隐藏的方式,即是战争。在腓特烈二世一生的执政中,通过两场著名的战事——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夺取的大量土地,大大增强了国力。1772年,腓特烈二世又勾结奥地利和俄国瓜分波兰,夺取了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法国一位高级官员不得不惊叹:“别的国家是拥有一支军队,而普鲁士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除了战争外,外交的手段亦是腓特烈二世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当战争的预期目标达成时,腓特烈二世会立即和敌方签下和约以确保战果,如1742年的布勒斯劳条约即是一例;可一旦局势又转为对普鲁士不利时,腓特烈二世又立即撕毁和约投入战场。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外交手段夺取地盘,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他也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强国。

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腓特烈二世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去世,他被尊为“大帝”。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是为腓特烈·威廉二世。

英法七年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年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争夺殖民地及欧洲霸权的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诸侯国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和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参加法奥俄同盟。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陆战以欧洲为主战场。由于参战国家众多,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引起这场战争的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起决定作用的是英法之间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和普奥之间争夺霸主地位(特别是奥地利企图夺回被普鲁士占领的西里西亚)的冲突。俄国企图遏制新兴的普鲁士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土,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英国主要发挥海军优势,全力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1756年8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为防止反普势力联合,率先出击。他率9.5万人突袭萨克森,迫其投降。1757年4月,普鲁士对奥开战,5月在布拉格之战中击败6万奥军,但6月在科林地区遭道恩元帅指挥的奥军的沉重打击,尔后转战西里西亚。同时,法军10万人进战汉诺威,瑞典军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同年5月俄军开始行动,以占领东普鲁士为当前目标;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遭普军袭击,俄军虽反败为胜,但年底主动撤退。同年11月,普军在罗斯巴赫打败法军,12月又在吕岑打败奥军。1758年初,俄军重新发动对东普鲁士的进攻,占领柯尼斯堡,进而向普鲁士腹地进军。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前往堵截;8月下旬措恩多夫一战,俄军伤亡惨重,普军也付出巨大代价;年底,俄军撤回本土过冬。1759年,俄奥两军预计会师于奥得河地区,尔后向普鲁士腹地发展攻势。弗里德里希二世企图对俄奥两军各个击破。

8月12日,俄奥联军在库勒尔斯多夫地区与普军发生激战。俄军统帅萨尔特科夫根据地形特点部署防御,弗里德里希二世仍用老一套打法,结果招致惨败,普鲁士从此转入战略防御。战争随后又拖了四年之久,双方各有胜负。

同年在西线,法军同普军进行了黑森—卡塞尔之战和汉诺威之战。1760年10月,俄军一部在奥军配合下乘虚偷袭柏林。翌年夏,俄军在瑞典舰队支援下围攻沿海要地科尔贝格,年底占领。在海上战场,英法进行了激烈的角逐。1756年5月,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法舰队获胜。

在1758年以后,法国由于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争夺战中处境不利。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1762年初,交战双方都已疲惫,普鲁士尤甚。亲普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费多罗维奇继位后,宣布俄国退出反普同盟,将俄军攻占的全部土地归还普鲁士,并进而同普鲁士结盟。此举使普鲁士转危为安,同时导致法奥俄同盟瓦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1763年2月,英法缔结《巴黎和约》,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巴黎和约》规定法属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归英国;《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一场规模浩大、席卷欧洲的战争宣告结束。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加强了在欧洲的强国地位;普鲁士则巩固了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欧洲的格局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它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倾销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交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人们贩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居然便宜一半还要多。这个条例引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因为当时北美殖民地的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买走私茶的人是相当多。

当年的11月,7艘大型商船浩浩荡荡开往殖民地,其中3艘开往波士顿,其他4艘分别开往纽约、查里斯顿和费城,船还没靠岸报纸评论便充满了火药味,纽约、查里斯顿和费城三地的进口商失去了接货的勇气,数以吨计的茶叶不得不再被运回伦敦。而运往波士顿的4艘茶叶,命运更加的惨,1773年的12月16日,塞谬尔、亚当斯率领60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1.5万英镑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

北美人民为什么要拒绝价格便宜的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东印度公司倾销的茶叶虽然比较便宜,但那是为了打压本土的价格倾销,当时美国人提倡自由的意愿特别强烈,他们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因为一时价格的便宜打压了本土的茶叶销售,会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最终导致茶叶渠道完全落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中,那时茶叶价格将被操纵,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

波士顿倾茶事件被认为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英国政府派兵镇压,终于导致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莱克星顿的枪声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新花样:印花税。他们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等,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流通。这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事件不断发生。

1775年4月18日,英国总督得知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藏有民兵军火武器,于是派出士兵前往查缴没收。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英军和民兵在莱克星顿发生激战,英军尽管赶到康科德,夺取了部分武器,但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波士顿。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5年4月19日,在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的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1775年至1783年,持续八年之久,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他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独立的文件。

早在独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开始在北美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喊出了“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的口号。这句口号原本是英国政治的基本原则,在英国贵族与王室的斗争中使用过,但独立战争期间被殖民者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整个18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70年代之间,英国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但在议会中却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国议会分别颁布《糖税法》(1764年)、《印花税法》(1765年)、《汤森税法》(1767年),引发殖民人民的反抗。1775年,在莱克星顿爆发了战争,这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1776年6月7日,在大陆会议的一次集会中,弗吉尼亚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一个议案,宣称:“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6月10日大陆会议指定一个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实际的起草工作由托马斯·杰斐逊负责。7月4日《独立宣言》获得通过,并分送十三州的议会签署及批准。

《独立宣言》发表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独立宣言》的全称是《北美十三州联合一致的共同宣言》,宣布各殖民地已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从此切断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这反映了北美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因此,《独立宣言》的发表极大地动员了一切革命力量,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对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邦联制的国家,但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独立战争中一些大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困难大发横财,战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还发生了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也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感觉到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

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于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

5月召开会议,出席的有12个州(罗得岛州除外)的55名代表,华盛顿任主席。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使这次会议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一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以代替过去松散的邦联。虽然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但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有利于巩固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攻克巴士底狱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到巴士底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

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

攻克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是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在巴黎起义的影响下,革命的浪潮很快席卷了全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法国的封建统治就土崩瓦解了,大资产阶级乘机掌握了国家政权。7月14日由于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后来被确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人权宣言》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人权宣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民主权原则,指出,“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人权宣言》确认了分权原则,宣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把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作为宪法的基本任务;《人权宣言》还宣告了立法权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当法律程序、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法不溯及既往的要求,为法治原则的确立作出了独特贡献。

可以说,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郑重宣告的基本人权、人民主权、分权和法治原则,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奠定了近代宪法的基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胆战心惊。他们策划武装干涉法国,镇压法国革命。1792年4月反法战争开始后,法军节节败退。法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开赴前线。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冲进王宫,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结束了三年来君主立宪派的统治。9月20日,法国军队在凡尔登附近两次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法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第一次胜利。几天后,法军开始反攻,最终把敌人赶出法国领土,法国革命的胜利果实保住了。

9月21日,在全国选举中产生的国民公会在巴黎开幕。在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由于得票最多而占优势,从此,法国开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吉伦特派的统治时期。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政体案》。9月22日,又通过了成立共和国的决定,这个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还公布了革命历法,以9月22日为新纪元的开始,1792年为共和元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后,巴黎人民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强烈要求组织法庭审判国王,吉伦特派却竭力袒护包庇国王。后来由于发现了路易十六通敌卖国的文件,国民公会审判了国王。路易十六于1793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

吉伦特派上台执政后,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但此时法国国内情况十分糟糕,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吉伦特派拒绝采取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危机。6月,巴黎人民又一次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法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在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形势下,雅各宾派政府实行恐怖统治,组织爱国力量,严厉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雅各宾派的非常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至少是暂时稳定了政权。

国内外局势稳定下来之后,雅各宾派却陷入了内斗当中,分成了三派。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恐怖统治,而埃贝尔派则主张更严厉地推行恐怖政策。罗伯斯庇尔在1794年3~4月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但意见并未统一。1794年6月法军在弗勒吕斯取得重大胜利后,罗伯斯庇尔派进一步加强恐怖措施,资产阶级不愿继续受到限制,使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更加尖锐。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政权。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称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代替。

法兰西第一帝国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

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虽然拿破仑指挥法军在陆地上取得全盘胜利,但他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四百艘的军舰只剩下两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被当做“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使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在执政府(1799~1804年)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联邦、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

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六十万大军,渡过尼门河,开赴俄国境内,他们和前来抵抗的俄国军队在波罗地诺进行了激烈的会战,双方死伤惨重,随后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带领他的军队有序撤退。法国军队开进莫斯科,不料俄国人故意放火烧城。严冬降临,由于缺少食物和住所,法国军队只好撤走,这对拿破仑来说是一场军事浩劫。回到法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万人,这也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战争结束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各种工厂纷纷涌现。与此同时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资本主义思想意识日益深入农奴制经济内部,开始改变这种野蛮、落后的经济制度。伴随着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即自由主义对俄国的冲击出现了高潮。面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现实,知识界的思想十分活跃,作家和诗人们经常聚会,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青年群体。那些年出版的很多杂志和书籍成为人们宣传自由、平等的论坛,同时揭露专制政权的警察统治和贵族地主的专横暴虐。

反拿破仑的胜利为新一代俄国人日后改变国家状况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一批要求变革的有识之士。1825年,俄国终于爆发了反对沙皇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发生在俄历十二月,起义者就被称做十二月党人,起义通常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

12月14日晨,由十二月党人军官带领的近卫军团体按照计划开进彼得堡的枢密院广场,在彼得一世的纪念像下近卫军排列好战斗方阵,到下午起义军人数增至三千余人,周围还有两万余名拥护起义的老百姓。然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他在12月14日凌晨就紧急召开国务会议宣布继位,又命令枢密院议员向他们举行效忠宣誓。然后又派出大量的军队将枢密院广场层层包围,这时原定担任起义军总指挥的特鲁别茨科依临阵脱逃而不见踪影,起义军和周围的老百姓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因而延误了战机,而便于尼古拉一世调兵来镇压。在尼古拉一世数次下令开炮之后,广场上响起了激烈的炮声、枪声、人喊和马嘶声,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打死的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共计1271人。

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俄国历史上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唤醒了人民,推进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失败后,英、俄、普、奥四国立即扮演了欧洲主宰者的角色,尤以英、俄为最。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实现复辟的路易十八政府于当年5月30日同英、俄、普、奥、西、葡、瑞典等七个反法同盟的国家签订了和约,即所谓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国界。同时规定,于10月1日在维也纳召开所有参战国(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以处理战后问题。接着,上述四国的代表便开始了频繁的幕后活动。9月20日它们达成了如下的协议:欧洲领土的分配要由四国共同决定,事后通知法国和西班牙代表,再通知全体与会代表;由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等国代表组成处理德意志问题的专门委员会,拟定组织德意志邦联的草案;整个会议的程序由四国与法、西代表讨论决定。

接着,各国代表陆续来到维也纳。与会代表总数达216人。法国代表、外交大臣塔列朗于9月23日到达。他是近代最出色的资产阶级外交家之一。来到维也纳后,他巧妙地利用了正统主义原则,并常常以小国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出现,还从不放过利用四国内部矛盾的机会,终于争得了参与决策的地位。他一到维也纳,就驳斥了四国关于“盟国”的提法,强调拿破仑下台后同盟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国已是由正统王朝统治的国家。他要求会下的磋商应由巴黎和约的八个签字国进行,而不应只限于四国,而且必须经由全体大会的认可。

四国不肯召开全体大会,坚持私下会商,决定将大会延期。塔列朗表示同意,但在写给四国代表的信中提出:“我什么也不要求,可是我给你们带来了重要的东西——神圣的正统原则”。

所谓维也纳会议,实际上称不上是一次会议。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解散为止,从未举行过全体会议,连形式上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也没有。一切都由大国在幕后决定,其他代表则在无休止的社交活动包括宴会、舞会、观剧和私下交谈中度过,心神不安地等待大国安排自己的命运。当大国作出总决议时,也是分别召来各国代表签字,没有全体通过的手续。这次会议充分暴露了霸权主义的蛮横。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