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佛道散论

附:陳圖南學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朱震《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震傳》此三宗最顯,周、邵之傳備於《宋元學案》,衣被遂廣,兹弗論也。

邵伯温《易學辨惑》言:“陳摶好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堯夫。以象學授种放,放授廬江許堅,堅授范諤昌,此一枝傳於南方也。”邵説稍異於朱,邵於先天之傳爲家學,其言源流殆不誤,而於《河圖》、《洛書》之傳,或不如朱爲悉也。

《辨惑》又言:“穆修師事陳圖南,而傳其學。其後尹源(子漸)、尹洙(師魯)兄弟從之學古文。又傳其《春秋》學。”又言:“李之才挺之簽書澤州判官廳公事,澤人劉羲叟晚出其門,受曆法爲名士。”而《邵氏聞見録》又云:“祖無擇,蔡州人,少從穆伯長爲古文。”《宋史·穆修傳》言:“蘇舜卿兄弟多從之游。”則穆氏之傳有尹源、尹洙、蘇舜卿、祖無擇,皆雄於文,而挺之之門有劉羲叟,此皆世罕能言者也。

《東都事略》言:“高弁從种放學於終南山。”《宋元學案》言劉顏學於高弁,而顏之門下有張洞、曹起。見《士劉諸儒學案》。《直齋書録》有《易證墜簡》:“毗陵從事范諤昌撰,天禧中人。序……又言:得於湓浦李處約。李得於廬山許堅。”此亦視邵之説爲詳。《直齋書録》又有《易解》十四卷:“尚書右丞皇甫泌撰,曰《述聞》,曰《隱絕》,曰《補解》,曰《精微》,曰《師説》,曰《明義》(晁氏作《辨道》)。其學得於常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山人不知名,蓋隱者也。泌嘗守海陵,治平以前人。”《宋元學案》記劉牧門下有黄黎獻、吴秘。黎獻“所著有《續鈎隱圖》一卷,《略義例》一卷,《室中記師隱訣》一卷”。秘“所著有《周易通神》一卷,今世所稱長民《周易新注》十卷,蓋合黎獻之三卷,及秘《通神》一卷,皆在其内。其《記師説》一卷,《指歸》一卷,《精微》一卷,又不知何人所作,蓋亦門人之筆”。全祖望云:“皇甫泌《易》書中有《記師説》一卷,《精微》一卷,當即此十卷之二也。泌受之常山抱犢山人,三衢亦有常山,即長民也。特故諱之,以神其説耳。”(《泰山學案》)知劉氏之徒,黄、吴外又有皇甫泌,泌之徒有游中。《郡齋讀書志》有鄭夬(楊庭)《周易傳》十三卷:“姚嗣宗謂:劉牧之學,授之吴秘,秘授之鄭夬。”邵伯温《易學辨惑》極詆之,謂夬竊王天悦書以爲己學,天悦從康節問《易》者也。

彭鶴林《集注雜説》引《高道傳》言:“張無夢與劉海蟾、种放結方外友,事陳希夷先生。”劉鑑泉《道教徵略》,圖劉海蟾門下有藍方、馬自然、王筌,元翁碧天、張伯端。碧天下有魏景,伯端下有石泰、劉奉真。泰下有薛道光,道光下有陳楠,楠下有沙蟄虚、白玉蟾、鞠九思。玉蟾下有彭耜。九思下有朱橘,橘下有鄭孺子。鑑泉先生系劉氏於鐘吕傳道,愚意不若據彭鶴林言系之希夷爲得其實,以彭固海蟾、紫陽之徒也。劉書於希夷之門,但言:“种、穆傳儒業外,其爲道士者有賈德昇、楊扆。”於陳氏之徒,多所撮略。謹依彭説,以劉、張之傳系之。

龍眉子《金液還丹印證圖後識》云:“余師若一子嘗曰:曾聞我師無名子翁先生云,吾師乃廣益順理子劉真人,於紹興戊午,劉遇悟真得其道。”無名子,翁葆光也,字淵明;順理子劉真人,豈即劉奉真耶?若一、龍眉,皆未可考。《道樞·修真要訣》篇稱:劉海蟾弟子王庭揚,而《集要》、《碎金》二篇皆爲晁文元説。《蒙齋筆談》則言:“晁文元迥,早從劉海蟾遊,得長生之術,六十後兼言佛理。”曾慥《集仙傳》亦著文元。王圻《續文獻通考》言:“伯端著《悟真篇》,授扶風馬默。”薛致玄《手鈔》言:“陳景元度門弟子許修真而下四十人。”凡此皆《劉圖》之,所未叙及者也。

陳摶事見《續通鑑長編》雍熙元年。《東都事略》亦有傳。言“摶少年舉進士不第,遂不樂仕。有大志。隱居武當山,好讀書,自號扶摇子。”《宋史》本傳言:“摶長讀經史百家之言。”知希夷固優於學術,於其傳授之衆,足考見其藝能之博,固奇逸之士耶?种明逸(放)立碑叙希夷之學曰:“明皇帝王霸之道。”則又不僅多能也。《東軒筆録》言:“圖南有經世之才。”《青瑣集》言:“陳摶負經綸之才,歷五季亂離,每聞一朝革命,顰蹙數日。”《邵氏聞見前録》言:“摶長興中進士,游四方,有大志,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人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遂入華山爲道士。”《易學辨惑》亦言:“其游四方,志不遂,入武當。”邵氏之學,導源於陳,其言固可信,殆誠一雄偉驍傑人也。《畫墁集》言:“太祖鑒唐末藩鎮跋扈,盡收諸鎮之兵,或云陳希夷之策。”則圖南不徒爲高隱,而實博學多能;不徒爲書生,而固有雄武之略;真人中之龍耶!方其高卧三峰,而兩宋之道德文章,已系於一身。群書多記陳摶事,如《澠水燕談》、《東軒筆録》、《玉壺清話》、《倦游雜録》、《湘山野録》、《兩朝寶訓》、《五朝名臣言行録》、《談苑》之類凡其逸事瑣聞,何可勝記。復有龐覺《希夷先生傳》,兹皆不遑采,惟取可以想見其人者,以見一代學術之淵源,非奇豪傑出之才,未易爲之倡也。

【附記】《唐才子傳》卷十《陳摶傳》言:“洛陽潘閬逍遥、河南种放明逸、錢塘林逋君復、鉅鹿魏野仲先、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長,皆從學先生,一流高士,俱有詩名大節。”此以潘、林、魏三人皆學於希夷,群書未有言之者。殆辛文房誤讀宋人史傳,以陳摶、潘、种、林、魏、李、穆相次,因疑皆圖南之弟子也。兹未敢從,謹附識於後。

前考張鴻濛、陳碧虚事,多有未備,兹從《真仙通鑑》得張、陳兩傳,述首尾較詳,録之於下:張無夢,字靈隱,號鴻濛子,鳳翔盩厔人也。身長六尺,風格俊爽,居常好清閑,《老》、《易》。父爲儒,肥遯不仕。有二子,無夢即其長也,篤孝聞於鄉里。及長,以貲產委其弟,遂入華山,與种放、劉海蟾結方外友,事陳希夷先生,無夢多得微旨。久之,游天台,登赤城,廬於瓊台觀,行赤松導引、安期還丹之法。僅十餘載間,以修煉内事,形於歌咏,累成百首,題曰《還元篇》。夏英公倅台州,入山見之,得此篇歸輦下。時王冀公執政,訪隱逸人,英公以《還元篇》獻之。未幾,以聞於上。宋真宗時召對,問以長久之策。無夢曰:“臣野人也,但於山中嘗誦《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也。”上令講《易》,即説《謙卦》。上問曰:“獨説《謙卦》何也?”曰:“方大有之時,宜守之以《謙》。”上喜其説,除著作佐郎,無夢固辭曰:“陛下德如堯、舜,山林中豈不容一巢父、許由耶!”因舍建隆之翊聖院。復召講《還元篇》,無夢曰:“國猶身也,心無爲,則氣和,氣和則萬寳結矣;心有爲則氣亂,氣亂則英華矣;此《還元》之大旨也。”略説十數篇而退,遣使賜金帛皆不受,乞還山,復賜處士暢飮先生號,亦不受。上以歌一闋賜行,其辭曰:混元爲教含醇精,視之不見聽無聲;惟有達人臻此理,逍遥物外自沉冥。浮雲舒卷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乘興偶然辭澗谷,談真俄爾竭王庭。順風已得聞宗旨,枕石還期適性情,玉帛簪纓非所重,長歌聊復寵歸程。冀公邀入私第,意欲款延。無夢曰:“萬乘且辭矣,相公人臣,徒煩見留。”明日遂行,有旨令台州給著作郎俸以養老。至山亦不請。其始卒守節如此。有黄白術,秘而不言。居瓊臺又十餘年,復隱於終南鶴池。久之,遊嵩山,泛湘、漢,抵金陵保寧壽寧佛舍,杜門不出,士人或有見而請問,則對之以聾,而後人事幾廢。然博通古今百家之學,至於圖經小史,記之歷歷無遺。有二經生侍几案,久之因度爲道士。無夢年九十九終於金陵。經三日,頂中有白氣勃勃然出,高三尺餘,移時方散,乃就棺,肢體柔軟,指甲不青,心胸尚暖,史君玉琪遣吏藏於悟空禪師塔前。有《瓊臺詩集》行於世。碧虚子陳景元嘗預弟子列,得《老》、《》之深旨。陳景元號真靖,自稱碧虚子,建昌之南城人。……有《注道德經》二卷,《老氏藏纂微》二卷,《注子》十卷,《高士傳》百卷,《文集》二十卷,《大洞經音義》,《集注靈寳度人經》,傳於世。

陳摶學系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