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7章 心灵的胚胎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在每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神秘的、伴随着肉体的精神降临于人世间。

所谓的科学,没有考虑到婴儿“实体化”,它仅仅简单地把新生儿看成一个由一些器官和组织混合而成的生命体。并且即使在这个层面上也带着一种神秘色彩。人们仍然十分惊奇,一个如此复杂的生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成人应该对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给予特别的关心。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动,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把“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它理解为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他们诞生之时。

从婴儿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已经存在了。即使我们只使用较为浅显、基本的概念来解释婴儿的心理生活,我们也必须承认:婴儿的本能,不仅对他的身体成长和营养吸收起作用,而且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成熟也起作用。这种本能在动物身上表现为物种的特性。

就运动而言,婴儿要比其他动物发展得慢。婴儿诞生时,这种能力几乎没有发展,尽管他已经能运用感官,并且对光、触摸、声音等有所反应。

瞧,新生儿一副惹人怜悯的样子。他无法自助,并且这种状态将持续很长时间。他不能说话,无法站立,需要别人不断地照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所能发出的唯一声音就是哭喊,引得大人立刻跑过去帮助他。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数月、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之后,他才能站立和行走。要能够说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实体化”理解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能给新生儿弱小的身体带来活力,促进他成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成熟完善,那么我就可以把婴儿的这种心理和生理发展说成是实体化。

婴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软弱无力。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动物几乎一出生或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站立、行走、寻找妈妈,并且学会同类的语言,尽管这种语言并不完美,也几乎只能用来表达一种情感。比如,小猫就已经能发出真正的猫叫声、羊羔能发出胆怯的咩咩声、小马驹也能发出哀怨的嘶鸣声,不过尽管它们能发出声音,但它们更喜欢保持沉默。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幼崽的哭喊而变得嘈杂不堪。

这些幼崽的成长也毫不费劲儿。它们的身体本身拥有一种决定它们以后行为的本能。我们已经知道了幼虎是如何跳跃的,一只用四肢都还不能站稳的小山羊是怎样蹦跳的。所有刚出生的生物都已经拥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将决定它生理器官的功能。而且这种本能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它比生物自身的形体发展更稳定,更能体现此生物的特性。

在动物中,所有比身体生长功能高级的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心理特征”。既然这些特征在刚出生的动物身上可以找到,为什么就不可以在婴儿身上找到呢?

有一种理论把动物的本能解释为,从古至今物种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这种本能是代代相传的。那为什么只有人类在接受他们祖先的遗传时如此缓慢呢?他们一直直立行走、说话,并且总是愿意为他们的后代做些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在心理生活的丰富性上高于其他一切生物,人应该是唯一没有心理发展模式的生物。坚持这种观点是愚蠢的。

在这种明显的矛盾背后肯定隐藏着某个真理,人类的心理能够深深地隐藏而不会像动物的本能那样表露无遗。儿童不受固定的和预定的本能束缚。这一事实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动空间。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人们生产自己使用的不同物品来加以说明。许多产品是“成批生产”的,即它们由机器迅速生产出来,并且都十分相像。而另一些产品则是“手工制作”的,生产它们比较缓慢并且它们个个不同。每一件手工生产产品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它上面留有生产者精心制作的印迹。比如,一件物品表现了刺绣工的技术,而另一件物品则体现了大艺术家的天才创作。

如果我们把这一比较扩展到生物范围,也许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动物就像成批生产的物品,每个个体都具有此物种的特性。与之相比,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但这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在成品没有公之于众之前,必须完成较独特的工作。那不是对现有产品进行简单复制,而是积极进行革新和创造。当这个产品最终问世时,它就会让人觉得惊讶和不可思议。就像一幅杰作,倾注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而在向公众展出之前,它一直藏在艺术家的画室里。

人的个性形成是实体化的一项秘密工作,而儿童是一个谜。我们知道儿童拥有最丰富的潜力,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他将如何发展。他只有根据自己的意愿才能实体化。

人们通常所说的“肉体”是“由意志所控制的肌肉”的复合体。没有这些与人类精神紧密相关的肉体,人的意志也将无能为力。如果没有运动的媒体“肌肉”,那么任何生物——即使最低等的昆虫——也无法运动。在高级生物中,尤其是人类,肌肉如此繁多复杂,以致解剖学家说:“一个学生对所有肌肉至少必须研究7遍,才能对它们有初步的认识。”

各种类型的肌肉彼此配合,才能完成最复杂的活动。一些肌肉主动,而另一些则处于被动状态。它们时而一起工作,时而相互排斥。一种抑制总是伴随着一种驱动力以及对这种抑制的调整。许多肌肉一起协调工作,才能完成最复杂的动作。例如,杂技演员的表演,以及把最细微的动作传递到琴弦上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就是如此。每一动作以及动作的调整都需要其组成部分同时行动,每一块肌肉都将参与工作,从而使动作趋于完美。

但是,人们却从不相信人类的本能。而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恰恰是隐藏于儿童中的一种个人能量。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立于、优先于和能够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仅仅因为婴幼儿不能站立,或者不能自然地协调他的运动,就认为他的肌肉软弱无力,这是错误的。一个新生儿在移动他的四肢时,显示了他肌肉的力量。吸吮和吞咽是复杂的活动,它包含了大量的肌肉协调动作。初生的婴儿也能像其他动物一样完成这些动作,只是在其他的活动中,婴儿不再受本能的束缚而已。不过就婴儿而言,本能所支配的动作并不占主导地位。当他的肌肉在变得越来越有力的同时,也在等待着意志的支配和调遣。儿童不仅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而且也作为一个人在发展。我们知道,他必然能够说话和直立行走,但他也必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那些小动物还是幼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清楚它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瞪羚的腿将是轻快和敏捷的,大象的脚步将是笨拙和沉重的,老虎会变得凶猛,而兔子将是胆小的食草动物。但是,不同的人长大后却千差万别。他们在婴儿时期明显的弱小状态,实际上是孕育各种不同个性的温床。他在幼儿时含糊的声音终将会成为一种语言,尽管当时还不知是哪种语言。他将尽力去注意他周围的人,模仿他听到的声音,起初是音节,然后是词,并由此学会了说话。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他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自己的创造者。

哲学家们一直对婴儿出生后的这种孤弱状态很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和医生直到现在却对此漠不关心。如同许多其他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样,婴儿的这种状态也仅仅被他们认为是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一个事实而已。

然而,这种态度会危害儿童的精神生活。它使人们误以为不仅婴儿的肌肉不活跃,而且婴儿本身也是软弱迟钝的,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为此,成年人便自以为是地认为,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婴儿才奇妙地成长起来。他们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职责,并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他们设想通过对儿童的指导和建议增进其情感、智力和意志,但他们只是从外部完成了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年人声称他们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自己就是儿童的守护神,并且在按照《创世纪》里的话去行事:“我将按我的想象来创造人。”由此可见,骄傲真是人类最主要的罪恶,他们试图去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导致子孙后代痛苦的原因。

事实上,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自身。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在儿童体内必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干预这种自然规律,他们的行为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将之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儿童就像生活在凄苦地牢里的一个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把他们压垮。

在我看来,由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实体化,所以也没有人对此做过任何准备。相反,人们在实体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重要障碍。成长中的婴儿像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其中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乐于接纳它,而不是伤害它。

当成人最终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将会改变对待婴儿的态度。因为把婴儿看做是一个正在实体化的精神生命,不仅会激励我们,而且还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当我们看着这个像玩具一样的小身躯时,当我们在他的身上倾注了所有关爱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话:“应该向婴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婴儿实体化的过程是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而努力实现的,这种创造性的成就应该被编撰成册。而其他生物都没有体验到这一过程。这个敏感的不断变化着的小生命在不停地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通过感官去感受外部环境,并通过他的肌肉去接触外界环境。

一个人的精神与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存在着一种交流。正是外界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并使其趋于完美。婴儿也不得不向他周围的环境妥协,由此使其个性与环境相融合。

通过心灵的指引,婴儿渐渐长大,并且能够从事复杂的活动。但是婴儿心中也保持着一种警惕,以维护自己心灵的统治权,以免由于惰性而丧失活力。心灵还会不断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本能的支配,并且不至于退化而陷入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努力增强心灵的活力,为心灵的实体化这项无止境的工作做出贡献。

因此,正如胚胎变成儿童,儿童变成成年人一样,人的个性也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

那么,父母能为他们的子女做什么贡献呢?父亲提供了一个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胞,母亲则提供了另一个细胞,她还为受精卵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环境,以便使它最终能成为一个小孩。如果说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婴儿是成人之父”。

我们应该把婴儿的这种神秘力量看做是某种神圣的东西。我们应该欢迎它表现出来,因为正是在这个创造性的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了下来。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以及为这种需要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

我们现在处于一门科学的初创期,这门科学必然会取得长足进步。只要人们致力于这门科学,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必将能认识人类发展的秘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