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人生三书

附录 心理道颂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前言

本部,为全书人生之路三编十部中最后一部。动笔之初,旨在自娱,非以喻众。乃吾初所欲从事之哲学著作之导言。一般读者,须先读完后二编,方可略明其立言之故,否则宜缓读为佳。唯后二编,重朴实说理。以文字体裁论,此部与本编为近,故列为本编附录。因本部多用东土哲学典籍中之成语,由此诸成语之暗示性,读者亦可意会其所启示之哲学意境。此意境虽尚未清晰,有似烟雾迷离之远景;然人对兹迷离远景,或反可引出深远幽渺之思,向往超脱之情。故列为附录,读者如读之有疑,亦不必勉强求解也。

一、明宗

甲、心象

乙、物理

丙、心与理

二、呈用——文化

三、立体——率性

四、世出世间

五、思道

第一节 明宗

甲、心象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乾坤父母;藐然我身。形骸七尺,百年电惊。时空局限,与物无分。谓人同物,异执纷纶。凡彼外论,莫得其情。

反躬内省,孰觉物身?有身有物,唯觉所明。自觉此觉,觉“觉”谁人?求之靡前,汲之愈深;泉源混混,冲而徐盈;搅之不浊,澄之不清。伊彼觉源,先天地生。猗欤此觉,不赖身存。

觉者伊何?心光照耀。耳目伊何?光之发窍。明照自兹,远无不到。所照者境,能照所到。“能”、“所”(能觉与所觉)不离,到实不到(言无所谓到,以本不离也)。光彻万象,万象在抱。心即宇宙,斯言匪奥。

光照之喻,喻取一分。光之照物,相与弥盈。唯心摄象,心复上临。上临曰“纵”,摄象惟“横”。带象为摄,超象为临。觉源不竭,运化无形。“能”既带“所”,如复上升;并前“能”“所”,推之下沉;心恒在顶,自明其明;视先之明,己之留痕。雪泥指爪,鸿飞冥冥。

唯心之德,不滞不溺;新新不已,弃其旧迹。周巡万象,与时消息。不在象中,不在象侧;谓之象中,宁谓象侧;常运于虚,通前后实。象如波端,心居波脊;波波相运,端不可得。

万象迁流,前逝后生;方生方逝,方逝方生。当下所见,唯此方生;生时宛有,一逝无痕。一有一逝,和合成名。有逝和合,生即不生。以此观世,何有何存?时运万物,如水注壑;未来未有,过去先零;现在不住,倏尔沉沦。自时观世,世界匪真。

心随时运,变化无方;虽云随化,不失至常。今觉昔觉,觉觉交光,匪惟相续,觉性无双。谓之相续,外论无妨。反躬内省,今昔无疆。今觉觉“昔”,今昔同行。今不至昔,焉得交光?今若至昔,时变何伤?时惟外变,觉自真常。(道德自我之建立中世界之肯定——第一、二、三节,不外注解上七段之意。)

象常象变,互为纪纲;常在变中,变谓变常。唯心之德,用变体常。用能滞所,滞所用伤。能不滞所,变用其方。因用恒变,用乃无疆。由用之变,用乃得常。用常体常,体用相将。

体既恒常,缘何用变?用若真变,体焉得常?当知用变,唯自用观;自体观用,变实不变。变惟显现,明镜高悬;影宛来去,明镜无迁。

自心观象,象随心显。心体不变,象亦无迁。惟心之德,不滞不溺;舍此转他,象若宛移。似离谓往,将即谓来,往来交替,遂成三世。时间范畴,由斯以立。时哉时哉,依用假立。既立之后,反加于心,谓心有变,妄议纷纭。

十一

自心观象,象依心存。心用流行,象若浮沉;已逝非丧,惟显之隐。当前一念,万劫常存;永矢弗忘,作用潜生。自心观世,幻必依真。世界幻影,摄幻者真。心真世真,世界坚凝。

乙、物理(上节以心摄象,此节化象为理)

唯心摄象,象实万殊。然彼万殊,同为心“所”(心之所对)。心“能”本一,一实统多。统多之事,类同别异。心随时运,舍彼接此。当其接此,心光两歧;方注于此,即复彼彼。彼彼者何?类同之始。既复彼彼,转而此此。此此者何?类同之次。既此此已,平观彼此。彼彼此此,别异兹起。类同别异,皆缘反视。反视伊何?心注逝“所”。心若外倾,“所”遂自成。自同自异,转与心对。客观物界,盖由斯立;空间观念,盖由斯起。

心注逝“所”,状若外倾。唯此外倾,非特成“所”;当其成“所”,亦复成“能”。缘此反视,逆转时向。时向呈变,逆转复常。复常于变,类同之始;用不滞常,再变此常,又复他常,类同之次。彼此置定,心游其间;以此斥彼,以彼斥此。二者相拒,各居其位;心为其枢,不偏不倚;两端在握,得显至常。

别异类同,彼彼此此。谓此为此,定此于内;谓此非彼,定彼于外。心光规物,内外齐规。一念双规,世界重分。心之宰物,于此肇基。

彼彼此此,心之物物;唯此物物,不同物役。缘心规物,规而不着;当其规物,即复推物。谓此为此,还此于此;谓此非彼,还彼于彼。物还其物,心即自还。陶人作器,器成手迁;心之规物,凯歌而旋。

唯心规物,规而不着;类同别异,事乃无已。初惟具象,时空隔距;继得共相,异所同状。曰形曰色,参伍错列:朝霞卧波,月明映雪,春山如笑,残花若泣。望彼共相,宛然独立,游绿飞红,有魂失魄;漂荡东西,不知所息。无家可归,长为世客;劳也诚劳,逸也诚逸,朝发昆仑,暮观海日。时空诚大,共相贯摄,不行而至,其行无迹。心有共相,时空失力。

唯心之德,不滞不溺。共相不忘,亦复成执;故得共相,还以附物。以相状物,使有所属。视物为主,游客来宿。主居时空,有家有屋。众客齐来,或延或拒;拒者谓非,延者谓是。拒者何之,望门投止。客既入门,门复外闭。相入物门,是名为理。相唯乎此,理实通彼;理之为言,贯同入异。理属于物,转名物理。客行入屋,外惟见屋;遂谓物实,相成虚廓。推相入物,心得超脱。

(注)此段谓以所见之相,表状所谓物,归之于物,遂谓物之能以如是相表之,而不误者,由物有显如是相之理。

物具多相,物具众理。相既入门,称名曰理。孤客远来,问主谁氏?冠盖满堂,皆云是理。同宿于兹,到有早迟,明晨分手,还各分驰。欢言揖让,聊定主宾,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臣忘其我,君忘自尊,名分随定,聊便呼称。

(注)初谓物有理,然析物至极,惟得物之众理。物所表现之众理,有逻辑上之隶属关系。兹以时间之先后,喻诸理逻辑上之先后。

晨鸡唱晓,曦光微明,理无定在,客复长征。浮生暂会,宛尔相亲。开门话别,阡陌纵横,各奔就道,约会长亭。方言再会,众客齐惊。回顾居舍,倏尔奔腾。烟飞雾灭,缥缈无形。物唯理聚,理散物零;唯理是实,万里鹏程。

唯心识理,理理相承。物有聚散,物有毁成。缘何而毁?缘何而成?成毁为果,成毁有因。后物为果,前物为因。因因无尽,无最后因。驰心入幻,疑惑环生:因若有果,何必果生?因若无果,果安从生?乃知因果,方便立名。唯理相承,果不虚生。唯理相承,果乃天成。因不生果,果不自因。全因该果,全果彻因。非因定果,亦果定因。因果互定,基理为根。因物果物,分段立名。

唯心识理,观物皆理。万象森罗,唯理之布。象如有状,理实无形,潜移默运,万象滋生。唯理交会,象若宛成。谁使理聚?自聚自凝,自成自化,天则流行,提挈造化,亘塞乾坤。理无散往,千古常新。谓理有往,泥理于象;谓理有散,定“空”(空间)求见。扫象忘“空”,理则常呈。新不成旧,但有新新。谁云有物?形形不形。

十一(赞知)

唯心识理,思入风云;超以象外,万化游心;汰繁入简,去杂成纯;以一持万,以故推今;研几质测,穷幽极深;由显知隐,以微知明;目营八表,神会玄冥。宇宙之奧,匪如心灵。

丙、心与理(此节融理归心)

“唯心识理,理乃心知。心但觉理,理觉攸分。心虽未觉,理自常呈;理之世界,外心潜存。唯心之义,将不得成。”此疑千古,难哉言明。

原彼执定,理在心外。实由坚持,理有理相。心虚无相,理若有相,心之与理,遂谓为二,理之世界,遂成心对。然求实谛,当明下义。

理有其相,义只一面。盖心求理,不孤立理,循理而转,理自扫相。理之世界,理无理相。无相非对,执外失据。

通物之理,相无不扫。因理通物,呈一于多。一呈于多,多各有理;一多相贯,扫前理相。万象递迁,众物融会,物相理相,俱时而融。洪钧转运,毁裂苍穹;凡所有物,相无不融。物中理相,亦复同融。

“物唯理聚,未聚无物;理有可聚,会当有聚,对实物言,物外有理。”(上问下答),此先物(之)理,相亦不保。凡思所及,理皆有限,唯有限理,思中显相。然理据理,高低相望,低者在高,高泯低相。凡较高理,概彼低理,低理为分,高理为全。会分归全,唯全是实。分相入全,分相皆丧。

理相之丧,由有包之。包之者全,被包者分。全能包分,以兼他分。他分对此,恒为其反。凡所知理,无论内外,无不有反,相依并在。先后大小,时空范畴;一多因果,思想范畴;无不两两,辗转阴阳。孤立正理,未见其反。思有不及,非无其反。纵惟正理,心可离彼。注目于虚,便使正忘。孰使正忘?必有其理。如无其理,理非至上。忘正之事,于理何依?忘正之理,心之反理。此理反正,适足销正。销之使忘,此理堪任。惟此反理,与正相对,销正忘正,正不独贵。

循此以思,理之世界,诸理相对,相对并在;并在相连,亦复互赖;互赖相渗,不得为二。相对互渗,即为绝对。相对两端,中为交会。绝对为中,摄彼相对;两端在中,两端同泯。故理世界,理体不二;各类之理,必自相对,如八成四,如四成二,二复不二,统于太极。太极绝对,全摄理类;理类泯相,虚而不昧。

心之穷理,由前溯后,由低溯高,由左溯右。理运乎心,环心辐辏。心不滞理,能销理相。心销理相,相无不丧。即此足证,心为理枢;相对之理,并存心体。

心之穷理,必求至极,贯彼众理,会归于一。能觉无“限”,永超已成;“能”无不到,理岂外心?谓理外心,唯心有限。破限名觉,心不自限。心不自限,理不外心。心之有觉,惟在其通。能宛通所,即以状觉。能觉无限,在无不通。凡有所通,皆依理路。理之为德,即在资通。舍资通德,无理可识。能觉在通,心岂外理?

心之穷理,自超其觉。超觉入理,即忘其觉;忘觉之觉,是为真觉。理之显心,自转高理。理转高理,理如失己;失而无失,是为实理。理即心体,理外无心;心外无理,穷理心明。理如导心,心实显理;所显之理,实即心体;体自显用,非心映理。

“言心觉理,次第包超,心虽显理,理有未觉”。(总前义设疑、下答)——凡止所言,心动有及。心动有及,即有不及;故彼穷理,永无终极;惟心能超,及所不及;乃证凡理,不在心外。——然复当知:心之未发,寂然不动,本无所及;以无所及,无所不及。心有所及,即所于“所”;此所于“所”,为心之限。所“所”成限,乃有不及。故心未发,即无所限;以无所限,即无不及。知心未发,理实呈全。心诚息动,当下廓然,虚灵不昧,旁通无穷。理惟资通,此虚即理。自心言虚,即理之实。心体至虚,理无不实。心理如如,得无可得。本心即理,亦即太极。斯为了义,言思回绝。心理本然,诚赖默识。

第二节 呈用——文化

一(赞心)

唯心之体,觉性无限;自明自照,能所浑然;灵光不昧,万象虚涵;百理平铺,八方辐辏;相对相渗,无相可言,阴阳合德,天理纯全;充实凝聚,元气内完。

唯心之用,觉有所觉;太极既分,两仪斯出,能所两开,内外宛若;物似外来,我似内接。明月在天,流光地隙,自忘其我,凝神物相;物物分立,殊态异状;刚柔相推,复变其相。万象森罗,吾心安放?裂彼大全,分析其理,科学之知,缘兹以起。

然此分析,唯似裂全。凝视此分,唯此分显;永存分后,背景之全。鸟鸣树巅,树在山前,山有重峦,重峦映天。分有不分,知有不知。不分在后,为分所居;不知在后,为知之基。知基者何,理体之全。理体为基,知有所知;分析知分,余若不知。

然复须知,分析所得,为一共理。凡一共理,皆异中同,抽同自异,故名分析。此异中同,实亦统异。是一分析,即含综合。凡彼析物,归得关系。凡有关系,连多为一。析物愈细,关系弥多,愈知关系,愈连他物。分析之功,正为综合。彼科学理,期在广备,理理相关,冀成统系。

凡此足证,分不离全;科学分析,惟似裂全。彼先裂全,终复向全;全似前招,实自前还。前招之全,后全之影。波心荡月,流光四裂,风定波平,期映满月。分析求备,归在全识。

唯彼科学,先裂分全。由分溯全,唯赖分连。连彼众分,连之复连;以分无尽,终不成全。故科学理,理体所分;科学之知,只显分理。分理依全,不同全理。

爰有哲学,会分归全。会分归全,不由外合。凡彼外合,有所不合,故合所得,终与分对。哲学会分,溯分所自。科学之知,知其所知;哲学之知,知所以知。知所以知,知知所自。知之所自,知中之理。反溯知理,识为心用;反用归体,得知理体;遂识万理,同系理体。心理如如,理相复泯。还观万理,一理之布,即心所显,即心之用;不见理相,唯见一心;心不见心,惟自证知。哲学之事,于焉完成。

科学求知,散于万物;由一及他,连绵相索。时序无穷,空间无极,交关互系,愈探愈密。凡有定律,皆有不摄。与之相反,爰有艺术。雕像一尊,山水一幅,琼楼玉殿,清歌妙曲,截断时空,自成境域;孤立绝缘,移人心目。科学抽象,离彼感相;艺术具体,惟赖感相。科学之理,外统感相;艺术之理,内托感相。以共概殊,科学之事;以殊摄共,艺术之事。以共概殊,共有可得;何殊中共,竟不可得?

缘彼艺术,外为感相。然此感相,用作征象。征象者何?借此指他。凡有艺术,皆能显理,然所显理,非与觉对,乃直透心,与理相系。征象形色,形色有理。形色之理,亦科学理。然此形色,曲折成趣,和谐对称,参差配置;互成互彻,相贯相交。形色之理,遂得相消。惟相消处,涌现美理。其所涌现,直呈于心;感时即有,离感难寻。求诸形色,此理不得;外此形色,亦不可得。

原彼理体,本复无相,诸理相渗,浑然一体;与心为一,不成所对。彼科学理,殊中抽共,共则异殊,可成所对。所对理相,偏不透全,理体太极,不显于兹。唯有艺术,托共于殊,融彼诸殊,以显共理。所显共理,不与殊对,具体共理,艺术乃有。融殊显共,阴阳互调。四象环抱,八卦成列,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此所显理,阴阳所交,理体太极,于兹遂呈。心显此理,无能所分。能所绝待,物我同泯。以象显理,象失其象;理显于象,理无理相。曲终人隐,江上峰青,艺术之妙,即象显真。

科学艺术,各有其用。科学分析,抽象律成,感相错杂,赖律成纯。而彼艺术,妙用通神,即彼感相,当下成纯。然此二者:未离感相,用上显体,皆待感相。唯人有爱,直通他心,视人如己,以情洁情。爱之所始,先睹人形,笑貌音声,征象其心。即形知心,初同美感,将心比心,倏尔通魂。心同理同,理体遍存;理体之全,亦具他人。心中见心,见己于人。理体外化,反照于心。然此外化,缘心自推。心之自推,本其自理。故此外化,实非外化。理体遍在,亦在他心,心中见心,无异自见。人我同心,原自同体;惟自身观,人我宛别。心泥身象,人我乃分。将心比心,反此同体;实此同体,即我心体。分后观全,见有天心,概人与我,实此天心。人我同心,理体无二,亦无外化;本心无二,唯一本心。本心后隐,前见二心。推爱于人,本心实现。本心实现,理体自复。理体自复,即名为爱。理体呈露,爱自我施。非我施爱,理露破私。人我之别,唯各有私。理破其私,还归太一;本心日明,私不可得。唯有此爱。弥纶充塞。

复兹理体,即名为爱。爱有爱理,是名为仁。然复当知,复理之理,唯其自己。故此理体,实即是仁。仁非他理,仁即理体。仁与理体,其名有二;名虽有二,实唯是一。此意幽玄,别言以喻。

原彼理体,冲漠无象,旁通无穷,唯理之德,用在资通,舍通无理,舍理无通。理之本体,通而无相。凡所谓爱,心与心通,舍通无爱,爱唯是通。爱唯是通,通唯是理。爱有所爱,爱不在所。通有所通,通不在所。爱不在所,爱即依仁;通不在所,通即显理。本心之仁,无所不通。大通之爱,无所不爱,天地万物,同为一体;至虚至实,亦通无相。理体即仁,仁即理体。

人心、我心,本心、天心,仁与理体,异名同实。惟其异用,俨然有别。明其一贯,表其同体,异用周流,名之为道。

艺术求美,科哲求真,道德求善,善本乎仁。然彼真美,亦即此仁。艺术求美,物我双忘。忘彼物我,直感直达。直感直达,仁之流行。科哲求真,唯求得理。理之所安,通物无碍,其名为真。真不异理,理不异真。理之通用,即名为真;舍彼通用,无由见理。通外见理,误指理相,凡有相理,理必不全。大全之理,理体无相。理体无相,是谓至真。至真理体,自证自明。自证自明,体用周行。周行之德,实即是仁。

十一(赞道用)

原彼道体,包含万象,芴漠混沦,不可为状;至善至真,洵美且仁。道无常居,浑灏流行,范围六合,充沛古今;仰之弥高,临之弥深;曲成万物,主宰人心;显为科哲,众学纷纶,千岩竞秀,万壑争鸣;显为艺术,天乐响云,八音齐奏,鸟兽欢腾:显为道德,肫盹其仁,爱无不育,履载群生。溯其所自,先天地生,超物为言,是名为神。反己合神,宗教所生。

十二

原彼宗教,俯首事神。神高在上,若与己分;望神接引,援己于神。神无不备,功德充盈。爱神之德,爱理自身。理体名仁,仁即原爱。爱神之德,自爱“原爱”。爱爱周流,自超自抱,体用宛离,用环体绕。举用遥合,乃有宗教。

中土宗教,异彼西教。赞彼妙道,亦为宗教。天地含情,万物化生,生生不已,继善成性;成性存存,显为人文。原此天德,至动而贞。道在天壤,万古常存。信道不渝,中土宗教。

十三

科学哲学,艺术宗教,凡此等等,皆属文化。道德对言,亦为文化,凡属文化,皆体之用。然彼文化,相对而成,既为相对,皆用一支。全体大用,乃在人格。人格完成,尽性知天。用上立体,成圣成贤。立彼人极,方显太极。(人生之体验及道德自我之建立中精神之表现一部之前半,大皆不外说明本节之义。唯他处未用理体二字。理体即人之生命精神或心灵活动所实现之价值自体。)

第三节 立体——率性

完成人格,在尽其性。天命浑然,实为至善。率性即是,非行仁义。扩充不已,沛然谁御。义袭而取,涸可立俟。

心涵性理(性即理),其动也直。直心而发,无往不吉。其有不善,惟缘形气。形气者身,身者心窍,生理浑成,亦具众妙。形气之身,亦非不善。其有不善,唯溺形气,流而失本,不善以成。

失本因何?“其动不直”;不直因何?“只缘懈力”;懈力因何?“只缘迷理”;迷理因何?“唯心有蔽”。“心具众善,缘何有蔽?心不自蔽,蔽于形气。蔽于形气,即心自蔽。心能自蔽,即心不善,心有不善,性亦不善,性善之论,将何以立?”

凡此疑难,不知心性。错误所生,混用于体。缘彼心体,未发为言。当其未发,寂然不动。理无不善,不得为恶,是为绝对。当其已发,即成相对。绝对伊何?唯有全正,而无偏反。相对伊何?反彼偏反,以归全正。故心之动,为一决定,决定伊何?有成有毁。唯能毁毁,是以能成。故心之动,是是非“非”。非其所非,即以成是;若不非非,是亦不成。(此段之非非之“非”,谓错误)故心之动,善善恶恶。恶其所恶,即以成善;若不恶恶,善亦不成。非自何生,由可违是。此此为是,彼此则非。此此为理,彼此非理。然此非理,唯理非之;遵理而行,非必自非。“非理”非实,焉能违理?故此非理,唯一幻有。恶自何生,由可违善。然心之动,无不恶恶;遵理而行,“恶”必被恶。恶之为恶,永为被恶。故凡有恶,亦一幻有。

惑者不解,疑必丛生:“有则不幻,幻则不有。既有幻有,则同真有;如属幻有,则同无有。既曰无有,焉用去之?言恶必去,言非必除,正谓其真,方必去除”。

“非”若果真,“非”不可非;“非”不可非,焉有非“非”。“恶”若果真,“恶”不可去;“恶”不可去,焉有恶“恶”。缘彼“非”“恶”,非恶所对。离此非恶,“非”“恶”不立。非恶离彼,亦复不立。以此(指非恶之活动)望彼(指非恶之活动之所对之“非”“恶”),彼若实在;连此于彼,彼即幻有。幻有非无,无则无幻;惟其似有,故名为幻。幻为所对,此则对彼;此为活动,贯彻于幻。非“非”恶“恶”,幻终不实。非“非”证是,恶“恶”证善。故此非恶,(活动)出自心用。心用此反,以反彼“反”;(指“非”、“恶”)然此心体,实无此反;有此反用,但以反“反”。反有所反,故有“非”、“恶”,“反”必被反,故必去除。有而不真,幻而必去。有“幻有”者,非此幻有。有“幻有”者,乃此真有;然此真有,明“幻有”幻。心善性善,于义得成。

缘彼理用,实一大全;割裂以观,妄议纷然。全体显用,用含两端;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全用而观,实惟至善。然此浑用,本属超时;自时而观,分段呈形。故心之动,可流成恶。然其成恶,唯是宛成;理体之善,内存不毁。浑用之全,他段别呈;转恶成善,有待他时。他时之复,浑用完成。人之流恶,浑用前段。终身小人,善几永在,殁身不悟,他段未呈。然此浑用,仍系性体,待彼来生,终当现行。此意幽微,匪易言宣,凡信理体,终当豁然。

缘心发用,显于形气,溺彼形气,性若自离。然观浑用,离未始离。非“非”恶“恶”,乃性之形;浑用显性,见性之复。不远而复,性实无恶。

人之有恶,浑用前段;浑用之全,终当去恶。恶不污用,善不容恶。故知道者,不以有恶,疑性之善,不以有恶,容“恶”不恶。唯知浑用,不容有恶。有此真知,知即彻行,行顺浑用,见几去恶。

缘心发用,显于形气。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如体离用,体成定体;定体孤悬,其外为空。如有外空,空体并立;并立相渗,此空毁体。

惟体发用,体得长存。体之发用,如有所着;形气相对,俨在理外。观理于气,气中皆理;自理观气,又若非理。然此非理,唯理未形。理之未形,消极之限。限惟宛限,非有实限。理显破限,破彼宛限。即此破限,名为理显。理之发用,唯理自展。展之相续,如一历程。展交未展,若有交点。唯此交点,气名以立。实此交点,唯理段呈。交点非实,续展点亡。限实不限,不限而限,唯此幻限,理之所破。唯理有破,理用流行。破惟显用,用惟是理。破无所破,是为妙理。

人之形气,中惟生理(生理一名取俗义)。心理生理,一理之布。惟彼生理,不能自觉。以不自觉,不透理体,故人我身,互相限隔。然我心理,直透理体,无有人我,遍在无私。尽性之身,破生理限。性显于行,心理通身;即此通身,为心之“德”。率性为道,修道成德。德原于性,德复成性。性未有增,德有所得。惟此率性,自强不息。行道无已,德日增益。心理贯身,身为心舍。缉熙光明,内德充实。德显于身,变彼气质。变彼气质,破限立极。

气质之变,端在累积,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日就月将,朝乾夕惕,默化潜移,神明自得。缘彼万善,出自一体。故彼积善,非有多善,自融自凝,恒求整一。一善虽微,遍全人格;众善虽多,成一人格。性体浑成,非由累积。累积之事,用上积极,体上消极。习气未除,善有间隔,如光隔暗,宛有多光。习气日除,光自整一;实此整一,性体原有。故彼累积,用上积极,体上消极。此义不明,未为知德。

十一

修养之方,言多难纪。静则致虚,动则循理,敬贯动静,主一无适。心体本虚,心虚理实。与理相应,当致虚静,恬淡寡欲,反于素朴。动则循理,言行有则。“则”通人我,强恕顺“则”;勉强而安,难而后获。循理之动,理自中识,践理自我,理事贯摄。行无留行,理不徒执,行心所安,良知是式。唯心是理,理无不备,反躬虚怀,是非自别。以常应变,良知不失,应而不滞,动静合一。斯敬贯注,内外不隔。

十二

修养之事,但问耕耘,为圣为贤,非可期成。人孰无过,贵在知过。本心至善,知“过”“过”过。过而不留,过自融化。一念上达,不忧坠下。下自能升,赖信本心。信得本心,过若浮云。天风吹度,长空无尘。胸怀坦荡,天机日深;栖神玄远,足以悟灵。惟巧与力,存乎其人。

十三

修养之果,日变气质。诚不可掩,德不可伪。德之所成,匪由思至;充内形外,睟面盎背,美在于中,发乎四支;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末施而亲,默然而喻。温温恭人,惟德之基。金声玉振,终始条理;目击道存,斯为圣哲。

十四(赞圣)

惟彼圣哲,万物皆备。心主乎身,践彼形色。刚健光辉,日新其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尽性立命,既仁且智;文理在中,发为事业;经纬天地,材官万物。心之精神,六通四辟,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心体显用,体自用立;爰本太极,建立人极。以身载道,道成肉身;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所过者化,天下归仁。浩浩其天,渊渊其渊。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泯泯纷纷,孰知其形?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参彼万岁,而一成纯。是谓至善,是谓至真,是谓至美,是谓至神。(本节除第七第十四段外,大皆可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得其注解)

第四节 世出世间

一(赞道相)

原彼道体,无不包容。群星罗列,天有万重,而此道体,统摄太空。“空”在大觉,如海一沤。惟觉之理,弥纶宇宙。在物之理,犹为相对;绝对之理,超彼相对;万理交渗,融摄不二。道体真常,圆满充实,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生生不生,形形不形。言语道断,知几其神。

彼道无极,彼道无际。无极之极,是谓太极;无际之际,际之不际。凡所有相,皆有际极;凡有际极,常言有物。自物观人,人亦一物。

然此人物,志气如神;身在天地,与物无分;心涵天地,物是心尘;行彼至善,践彼至真。圣心见道,道本长存,即身载道,超彼死生;形骸万化,灵府常春;昭垂大德,贯彻幽明;穷未来际,利乐有情。

人身虽异,心同理同。克念作圣,无不成功。虽悟一道,悟有早迟;未云人成,我即超生。乃知一道,实托众心。就其所悟,不得谓多;心与道一,千圣一心。然当未悟,宛有多心。心体应一,多由系身。身何有多?大惑兹生。

爰知道体,回绝情识。体虽为一,用则呈多,如一光源,射出即散。唯此四散,显为万物,殊类殊形,众物以生(比喻)。

原彼道体,无理不具,有一无多,一则不一。一有其一,必呈于多;故彼道体,不守其一;不守其一,故显为多。多之所始,原自一始。

体一用多,一呈于多;为有一呈,多实不多。万类殊形,同依道体。唯多有一,一贯各一,一含大一,还返大一。一返大一,可两面观:大一召一,是体彻用;一归大一,是用返体。缘有还返,物皆向道,发展进化,宛度时间。生物成人,人复成圣,返于道体,与道为一。然此时间,惟其返程。外望为时,内惟显性。惟性之显,破“各一”限,限若有“限”,破若有程,程如有段,宛尔成时。实此时程,惟理之布;惟理自运,时实无时。率性修道,惟理自运。非理运我,我理无分。“限”破理显,理之自显。“限”实非“限”,对破成名;理显非显,对隐成名。无隐之者,即“限”为隐。“限”惟幻有,有则非无。破“限”幻去,幻终非有。唯理真实,破彼幻限;故离此理,无破限者。知幻即破,理之自明;误幻为真,理之投影;于误不安,真之露呈;知幻非真,幻之返真;自消其影,唯有一真。故彼修为,亦无修者,知真为真,不待外验;唯此一理,自明自证;明证至极,反于大通。一归大一,大一彻一,全体呈用,大用立体。自人言立,用上之言;用上立极,名曰人极。然此人极,实惟太极。一实二名,非有二极。

太极人极,实为一极。本体真常,断不容二;然其显用,毕竟是多。世界无穷,众生无尽,虽一成圣,不一切成。众生向道,理运乎多。理必破限,“生”终成圣。极理观“生”,“生”不是“生”;然限未破,“生”即是“生”。“圣”“生”并存,理善安立。

诸圣见道,与道为一;诸圣同心,亦复无别。道体呈用,大用无疆;诸圣见道,德亦无疆;生前死后,悲愿同深;精神感召,长在斯民;愿士希贤,愿贤希圣;一人不圣,圣不独成。

圣不独成,圣与“生”系。圣心虽一,成圣途异。唯此途异,成圣因异。圣之系“生”,赖于世法。成圣因缘,亦赖世法。圣因有异,系“生”有别。唯此有别,诸圣不一;感格人间,各有功德。

爰知道体,迥绝情识,由一显多,多复返一。自体而言,返实不返;自用而言,宛如有返。各一之返,又不沉一;系彼众多,同返于一。故彼诸圣,不升天国,不住涅槃;愿入地狱,愿在人间。即智兴仁,以仁运智;全体兴用,全用在体;随缘显现,为天人师。慈航普渡,圣域同登。众生无尽,诸圣无尽。圣与众生,心无差别。非圣化生,生各自觉。道体周流,无所不入,一切众生,毕竟成圣。有一能成,一切能成,诸圣大愿,于焉以生。

十一(赞道体)

唯此道体,全体显用,用各归体;宛尔周流,无穷无际;交光互映,一多相彻;全一是多,全多是一;各一含多,多同返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全海在波,波波摄海,芥子须弥,微尘世界;一念全收,诸圣斯在;举足下足,踏破三界;瞬目扬眉,道不可外。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唯吾蔽理,如道不在。哀此无明,隔绝内外。反求有术,知暗即明。充此知量,大觉终成。

十二

唯知道体,无所不在,故求大觉,不废小觉。觉无大小,同呈觉性。凡觉有理,理无小大。即小见大,视其心量;未能见大,小理亦大;循彼小理,自当通大;废彼小理,大无可大。故欲修道,不离世事;事至而应,循所知理;至赜不恶,至繁不厌;一有厌恶,自绝真常。若言求学,由本之末,科学世智,无一可弃。若言尽责,自近而始,为子当孝,为弟当弟,为友则信,忠于职事。恫瘝在抱,救世之急,玄理通神,志当超逸。既极高明,复行庸德。正其容体,齐其颜色,修其辞命,不使众骇;化世之言,方便巧立。道固小行,德亦小识;渐渍濡浸,会当有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惟我先哲,精微广大。

第五节 思道

原彼道体,小大由之,于大不终,于小不遗。人能弘道,道亦弘人。体道在身,惟资行证;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超彼思虑,议论徒纷,画饼不饱,望梅渴增。止于言思,只足成名。与道万里,世俗哲人。

然此道体,无乎不在。神之陟降,亦在言思。言有所符,思有所之,所符所之,同向道指。道不远人,岂远言思?故彼世哲,未与道离。差仅毫厘,若谬千里;然此千里,不离道体。道虽尊贵,由人所会;八方腾跃,终入环内;类与不类,相与为类。言思状道,诚不无误。误由何生?安排失措。变尔安排,错即不错。原此误排,思出其位,越位跨临,遂成错败。然此跨临,实由道生。唯道在上,引心上升,忘其本位,跨临乃生。故思之误,亦道所形。道无不容,容人误解。人不信道。道亦不悔。百家异说,矛盾冲突,一元多元,唯心唯物,曰墨曰儒,曰道曰佛。书籍无穷,危言日出,小言破道,满坑满谷。而彼道体,无所不容;百川汇流,东海朝宗,磅礴深广,返于大通。

三(赞思道)

我思古人,人豪天挺。孔子一贯。老聃抱朴。孟子性善。庄周齐物。肇论不迁。贤首探玄。濂溪主静。明道识仁。晦庵穷理。象山立大。阳明致知。船山观化。释迦演法,大狮子吼。龙树观“空”。无著说“有”。苏柏师徒,理念世界。基督降世,“信”“望”与“爱”。康德批判,知识内在。黑氏绝对,自化为外。凡此诸哲,殊方异代,若不相谋,玄津独迁;或异或同,并行不悖。后哲未出,前哲至上;后哲既出,两庭相望;弟子承师,当仁不让。后哲未出,疑若道穷;及其既出,道复旁通;群峰数转,还复相逢;黄河九曲,依旧朝东。思道之思,生生不穷。赞道之妙,还赞思道。道由思显,思复导行;行之践道,思为前导;破思之思,亦由思导;思之不穷,见道之窍。吾思至此,吾思“吾思”。宛有天则,下临吾思;而此天则,思不可思;渊乎莫测,知不可知。吾思至此,唯叹观止。思无可思,停笔于此。危言河汉,俟诸异时;詹言十纸,聊以自娱。道无不容,当不见嗤。

三十年二月八日——十二日

★校者按:本部第二节第三、七、八、十段,第三节第七段,第四节第十、十一段,句数均为奇数,疑有错简,读者鉴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