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金蔷薇

亚历山大·勃洛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再也没有比讲述河水的气息或田野的岑寂更困难的事了。而且还要讲得使听的人如同亲临其境,闻到这种气息,感到这种岑寂。

我们在各种情况下,都会触景生情地想起普希金的诗句。可普希金诗句的“水晶玻璃似的(这是勃洛克的说法)音响”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

世界上有千百种美妙绝伦的现象。我们至今还没有相应的词汇和用语可加以描述。一个现象越是令人惊异,越是美不胜收,就越难用我们僵化了的语言去讲述它。

而亚历山大·勃洛克的诗歌和一生,正是我们俄罗斯现实中这种美好的、在许多方面都无从解释的现象之一。

离开勃洛克不幸死去的那一天越久,就越难以相信这位才气卓绝的人确实在我们中间生活过。

在我们中间许多人的心目中,他已同那些非凡的人物,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同全人类神话中的英雄们融合为一了。我也不例外,在我心目中,勃洛克是跻身于奥兰多[13]、彼特拉克[14]、阿伯拉尔[15]、特里斯唐[16]、莱奥帕尔迪[17]、雪莱[18]或者至今还难以理解的莱蒙托夫这样一些我所最喜爱的半传奇性人物乃至传奇性人物之列的一个孩子,这孩子在他短促的一生内将他耗尽在荒漠中的心灵的热情都倾诉了出来。

勃洛克接替了莱蒙托夫。他曾对莱蒙托夫下过一句满含忧伤的中肯的评语:“对子虚乌有的春天的追寻,使你陷入愤激若狂的郁闷。”[19]

我从未见到过勃洛克,从未听到过他的声音,这是我此生的一大憾事。

我没有听见过勃洛克的声音,所以我无从知道他是怎样朗诵诗歌的。不过我相信诗人皮亚斯特[20]。他写过一篇短文,谈到了勃洛克的朗诵。

勃洛克的声音喑哑、遥远、恬静。他的声音即使在他的同时代人听来,也仿佛是从似近若远的地方飘来的。他的声音中仿佛有某种魔幻的、执拗的东西,就像是经久不散的袅袅的琴声。

我所谈的这位勃洛克,牢牢地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在我的心目中,他绝不可能是别样的。我和他一起默默地度过了许多漫漫的长夜,每当我猜测着意思诵读一句好似音乐一般的诗时,往往我的心就会抑郁得好似沉了下去。“这声音是你的。我把生命与痛苦注入它那莫解的音响。”[21]

早在我遥远、艰辛的青年时代,他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生活,直到今天,就如叶赛宁所说的“已经到了收拾起必将朽烂的什物上路的时候了”[22],他仍然和我厮守在一起。

勃洛克的诗是永远也不会成为“必将朽烂的什物”的。因为他的诗不受朽烂的规律,不受衰亡的规律的制约。只要人类未从地球上灭绝,只要“上帝的奇迹中的奇迹”——自由的俄罗斯语言没有消失,他的诗句便会存在。

是的,我为无缘结识勃洛克而感到终生遗憾。他说过:“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

逝去的生命是追回不了的。我们无法使勃洛克这个人起死回生,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了。然而世界上有一种与奇迹相同的现象,它无视往往是残酷的自然规律,从而使我们得到慰藉。这种现象就是艺术。

艺术可以通过我们的意识创造一切,使一切复活!你再看一遍《战争与和平》,我担保你会清楚地听到娜塔莎·罗斯托娃[23]躲在你身后吃吃地笑着,你会爱上她,就像爱一个活人,一个真人。

我深信,由于对勃洛克的热爱,由于对他的强烈思念,他迟早会出现在一篇叙事诗里,或者一部中篇小说中,完完全全是一个活人,一个复杂的人,一个令人倾倒的人,一个经历过两次诞生的奇迹的人。我之所以深信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国家是有人才的,何况人的复杂多样的精神,还无法用通分的办法使之划一。

说到这里,请原谅,我不得不谈几句自己的事。

我已开始写一部自传体小说,已写到中年。这不是一部回忆录,而是不折不扣的小说,所以作者可以完全不受真事的限制。不过,主要情节,多少还是以真事为依据的。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凡涉及我自己生活的地方,我都是如实地写的。然而,包括我在内,想必人人都有第二种生活、第二种经历。它不过如常言所说的,并未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不曾真的发生罢了。它只是存在于我的愿望之中,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

可正是这第二种生活,是我想要写的。我要写我的生活若不为种种偶然性所左右,而可凭我自己的意志去创造,势必会出现的样子。

在这第二部“自传”中,我想见到勃洛克,而且必然能见到,甚至还会和他成为朋友。我将怀着对他的无限感戴和倾慕,尽情地写他。我想用这样的办法仿佛使勃洛克的生命通过我而得到延续。

你们有权问我,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我需要这么做,是为了使我的生命趋于完美,是为了用我的生活作为例子来说明勃洛克诗歌的力量。我再说一遍。我没有见到过勃洛克。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住在远离彼得堡的地方。而现在我渴望哪怕是间接地来弥补这个损失。

我一直在寻访与勃洛克有关的一切——人、环境、彼得堡的风貌(自诗人逝世以来,彼得堡的风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也许这种举动显得有几分幼稚吧。

我自己也不理解,为什么从很久以前起,我就念念不忘地想在列宁格勒找到勃洛克的房子,那幢他在其中生活过和逝世的房子,而且一定得自己去找,不要任何人帮助,不问路,不查看列宁格勒的地图。于是我虽只模模糊糊地晓得普里亚日卡河的大约位置(勃洛克生前住在这条河的沿岸街,就是现在十二月党人大街的拐角上),就徒步朝那条河走去,而且没有向任何一个人问过路。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自己也不怎么明白。我相信,我能凭直觉找到路,相信我对勃洛克的眷恋,能像引路人那样,挽着我的手把我领到他家门口。

头一回,我未能走到普里亚日卡河。因为河水泛涨,桥都封闭了。

我只好打着寒战,遥望着西边黑气腾腾的雾霭。普里亚日卡河就在那边。一阵阵湿漉漉的风打那儿刮来,把一团团的烟雾也带了过来。耸立在雾中的大厦,像是无数巨大的石船,高耸在风暴中。

我知道勃洛克的房子紧靠海边,显然,波罗的海风暴袭来时,它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回,我才走到了普里亚日卡河边那幢房子跟前。这回我不是一个人去的。我的十九岁的女儿与我同行。少女仅仅由于我们要去探访勃洛克的故居而又悲又喜。

我们沿着涅瓦河的沿河街走去,不知为什么,这天一路上的情景我记得异乎寻常的清晰。

那是十月的一天,雾霭沉沉,落叶萧萧。在这样的日子里,雾总是萦绕在地面上,久久不肯散去。它化作牛毛细雨,把清新的空气注满我们的胸腔,把像尘埃一样细小的水珠沾满铸铁的栅栏。

勃洛克有句用语:“秋日的影子”。这天就布满了这种昏暗的、料峭的影子。一幢幢在列宁格勒围困期间被弹片炸得伤痕累累的住宅的窗玻璃,闪烁着昏暗朦胧的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烟味,想必是打港口飘来的。

我们走得很慢,常常停下来,久久地望着四周的一切。不知为什么,我深信勃洛克经常是走这条路回家的,而不是走那条乏味的军官街。

闻到了一股覆满水藻的河水和锯屑的气味。涅瓦河边这段路比较荒凉,有几个穿短棉大衣的姑娘正在这里用电动圆锯把桦树锯成劈柴。锯屑像一道道焰火,飞溅开去,可是一向尖得刺耳的电锯声在这儿却不知为什么变得柔和、低沉了。电锯仿佛是在悄声唱着歌。

面前出现了一条黑沉沉的运河,这就是普里亚日卡河。河那边耸立着船厂的船台、烟囱、浓烟,以及一排排熏黑了的厂房。

我知道勃洛克寓所的窗子是朝西的,正对着这座工厂,正对着河边。

我们走到了普里亚日卡河边,立刻看到在一片低矮的石头房子后边有一幢唯一的高房子,非常普通的砖房,这就是勃洛克的故居。

“我们终于到了。”我对女儿说。

她停了下来。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喜悦,但顷刻间,又添上了泪光。她竭力想忍住泪水,但是泪水不听从她,还是夺眶而出,一颗颗小小的泪珠从睫毛上滚落下来。后来她抓住我的肩膀,把脸埋入我的衣袖,以遮住泪水。

这幢房子的窗户闪烁着列宁格勒昏暗朦胧的光,可是对我们父女俩来说,这地方,这光,都好像是神圣的。

我不由得想,诗人是多么幸福,青年人把首次萌发的爱——羞涩的、感激的爱奉献给他。青年人推崇年轻的诗人。因为在我们的概念中,勃洛克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永远是年轻的。几乎所有悲剧性地活着而又悲剧性地死去的诗人的命运都是这样的。

即使在勃洛克弃世前的最后几年里,他被内心的焦灼折磨得苦不堪言,可他仍然保持着青春的风采。而这种内心的焦灼他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因此成了千古之谜。

讲到这里,我必须插进几句题外话。

许多人都知道,有些作家和诗人拥有一种巨大的创作“感染力”。

他们的散文和诗歌,即使以最小的剂量滴入你的意识之中,就可使你激动、振奋,使思想汹涌澎湃,使形象纷至沓来,感染给你一种非要把这一切遣之笔端不可的愿望。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勃洛克给予了许多诗人和作家以正确的启迪。他不仅通过他的诗歌,而且通过他生活中的一些情况,给予人们这种启迪。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许并不十分典型,但正好是我想起来的。

作家亚历山大·格林有一部尚未发表的遗作,长篇小说《凤仙花》。这部小说的背景和许多细节都同勃洛克曾经多次谈到过的他在布列塔尼半岛[24]上的小海港阿贝弗拉克的生活相同。

勃洛克是在那个海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海上生活的。这使他像孩子那样入了迷。一切都像童话一般引人入胜。

他写信给母亲说:“我们生活在航海信号的包围之中。主灯塔每隔五秒钟闪亮一次,照亮了我们家的墙壁。港内停泊着一艘二十年代(十九世纪)的拆除了武器装备的三桅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曾参加过墨西哥战争。舰名叫‘墨尔波墨涅’[25]。舰艏有一尊冲向海洋的白色雕像。”

还可从信中摘引一段有代表性的片断:“不久前,有座旋转灯塔上的年老的守夜人,未及在入夜之前把机器修复,就突然死去了。于是他的妻子叫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通宵用手转动机器。为此向她颁发了一枚荣誉团勋章。”

“我想,”勃洛克指出,“俄罗斯人也会这样做的。”

在阿贝弗拉克港口附近的一个岛子上,有一座古老的瑟戎要塞。法国政府鉴于这座要塞已破败不堪,毫无用处,决定以很低廉的价格将它卖掉。

勃洛克显然非常想买下这座要塞。他甚至计算过,购买要塞,加上平整土地、开拓花园和修葺房屋的费用,总共两万五千法郎就够了。

这座要塞中的一切,无论是已半朽烂了的吊桥,无论是暗炮台,无论是火药库,无论是大炮,都富有浪漫的情调。

在亲人们的劝阻下,勃洛克没有买下要塞。可是他时常跟亲友们谈起这座要塞——要幻想让位给清醒的思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格林听到了这段往事后,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讲一个老人膝下有一个女儿,年轻美貌,大家都称她为“凤仙花”。老人向政府买下了一座古老破败的要塞,携女儿住了进去,把倾圮的塞墙变成了芳香扑鼻的灌木丛和花坛。

小说写了许多五光十色的事件,但写得最好的,大概还是要塞本身——安宁(军事设备早已拆除)、和平、富有浪漫色彩的要塞。此外,对花园的描写也是出色的。树木、灌木丛和鲜花,无不写得栩栩如生。

应当承认,我读了勃洛克的有些诗篇后,也产生了乍一看来颇为奇怪的想法——我想要写几篇同这些诗歌由于情绪相似而精神上相通的短篇小说。

直到今天我仍然有这个想法。不过直至目前,我还只写出了一篇这样的短篇小说,叫《雨中拂晓》[26],它完全脱胎于勃洛克的诗歌《俄罗斯》。

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做到,

即使千里迢迢也心甘情愿,

只要在远方的路梢,

从头巾下飘来明亮的流盼……

对于勃洛克的诗歌和生平,我无意作出也无力作出我自己的解释。我不大理解勃洛克对俄罗斯和人类将会遇到的考验所怀有的那种先知式的、神秘的恐惧;至于他那种宿命的孤独感、毫无出路的怀疑、灾难性的沉沦以及他对革命的过于复杂化的理解,更是我无法理解的。

勃洛克身上吸引我、使我着迷的是他成熟的诗篇中和他生活中的完全具体的诗意。至于他那种矫揉造作的、既无生气蓬勃的形象,也无血肉的、朦胧的象征主义的迷雾,不过是积重难返的中学生的幼稚癖好而已。

我有时候想,勃洛克身上有许多东西对现在这一代人来说,对新青年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比方说吧,他对贫困的俄罗斯的爱,他们就无法理解。在今天的青年人看来,怎么能去爱这么一个国家,在那里,“数不尽的低矮的村落是那么穷苦,使你不忍卒睹,远处的牧场上生起一堆篝火,映衬着白天阴暗的帷幕”[27]。

青年人难以理解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恰恰是勃洛克所熟悉、所爱的那种样子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了。如果说还残存着一些偏僻冷落的乡村、在泥潭之间用木柴铺出的小径和荒山野林的话,那么生活在其间的人也与当年的截然不同了。世代交替,孙子已经不能理解祖父,有时甚至连儿子都不能理解父亲。

儿孙辈不理解也不愿理解歌谣中涕泗横流地痛诉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由迷信的传说、神话、不敢吱声的胆怯的儿童们的眼睛和吓破了胆的姑娘们低垂的睫毛所点缀着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被香客们和精神不健全的人们的故事吓得毛骨悚然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因为时时都觉得可怖的神秘就近在咫尺——就在森林中、湖泊中、朽烂的枯树中、老太婆的哭声中、用木板钉死了的弃屋中——时时都觉得奇迹就将出现而惶惶不可终日的那种贫困。“我睡眼迷离,迷离中藏匿着神秘,而你,罗斯[28],就沉睡在神秘里”[29]。

需要有恢宏、坚韧的心灵和对本国人民的伟大的爱,才能眷恋这些阴郁的农舍、哀歌以及灰烬和莠草的气息,并透过这种极度的匮乏看到被森林和荒山所包围的俄罗斯那种病恹恹的美。勃洛克的许多前人也看到了这种美。然而这个罗斯在消亡。勃洛克哀悼它,为它唱着挽歌:

啊,赤贫的芬兰罗斯[30]呀,

你将长眠的不是豪华的灵柩![31]

在勃洛克看来,一个新俄罗斯,一个“新美洲”,正在南方的草原上崛起。

不,不是拳曲的额发在那里迎风拂动,

不是五彩缤纷的旌节在草原上汇集,

那里耸立着的是工厂乌黑的烟囱,

那里嘶鸣着的是工厂尖利的汽笛。[32]

老一代的人对于新旧俄罗斯几乎同样熟悉。这种对俄罗斯的广泛知识,正是那一代人的财富。

如果不了解旧俄罗斯,不了解“楚德人[33]莫名其妙地搞出来的和默尼亚人[34]斤斤计较的”[35]那一切,不了解古老的农村,不了解在全国各地流浪的中了邪的香客,并且没有见到过库利科沃沙场[36]上被血光映红的晚霞,那就不可能了解新俄罗斯。[37]

勃洛克的爱情诗是巫术。就像一切巫术一样,这些诗是无从索解的,令人痛苦的。要谈这些诗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需要反复地加以诵读,反复地加以体味,每读一遍,都会感到剧烈的心跳,都会被诗歌催人泪下的音调烧灼得如醉如痴,而且还会诧异不止,这些诗怎么突然就印入了脑子,从此再也忘不掉它们。

这些诗歌,尤其是《陌生的女郎》和《旅馆》两首诗,在诗歌技巧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技巧使人骇然,觉得不可企及。大概就是在思索这些诗歌时,勃洛克向他的缪斯说:

比北方的黑夜更诡谲,

比金色的香槟更浓烈,

比茨冈人的爱情更短暂,

你那可怕的爱抚和慰藉……[38]

岁月迁流,反使勃洛克的爱情诗成为绝唱,以诗中的形象催人断肠。“她身上柔韧的轻纱使人忆起古老的传说”“我看到了魔幻似的海岸和魔幻似的远方”“她那双湛蓝、深邃的明眸宛若鲜花绽开在远方的岸上”。[39]

这与其说是抒发永恒的缱绻缠绵之情的诗句,不如说是诗的巨大力量的迸发,这种力量既可俘虏阅世已深的心,也可俘虏涉世尚浅的心。

某种莫名的“神秘力量”使勃洛克的诗歌不只是诗,而高出于诗,变为同每一个人的心的跳动共鸣的诗情、音乐和思想的有机融合,变为一种艺术现象,而这种艺术现象我们迄今还找不到哪怕多少切近于它的定义。

只消举出一节脍炙人口的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

你猛地一挣,好似小鸟受了惊,

你走掉了,飘忽得像我的梦……

香水发出了叹息,睫毛涌起了睡意,

绸衣裳悄声低语,惊恐莫名。[40]

勃洛克通过他的诗歌和散文经历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段壮阔的道路,由萧条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哲学、诗歌、政治和宗教的各种流派的纷呈,到“戴着洁白的玫瑰花冠”的十月革命。他是诗歌的守护天使,是诗歌的行吟诗人,是诗歌的苦工,是诗歌的天才。

勃洛克说过,天才的光芒可以照耀至不可计量的时间距离。这句话也完全适用于他自己。他对我们中的每个人的命运,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也许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却是极其深远的。

早在青年时代,我就理解了他的两句至理名言的深意,并且信奉至今:

抹去偶然性的特征吧。

你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41]

我一向竭尽全力地遵循勃洛克的这一忠告。所以我是深深地感激他的。我们生活在他天才之光的辐射下,这种射线将一直延伸到我国未来的世世代代,而且只可能更加灿烂明亮。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