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二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若论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于法说中。广明十方三世诸佛。及我释迦莫不开其三而显其一。开其权而显其实。如是一番演说。故有上根如身子者。即能领悟三乘。元即一乘。上根虽悟。中下犹迷。故如来因身子请。即为譬说。先明总譬。以譬如来五时法化。始于法身地上照机。终于白牛车等赐。于其中间。明三车之诱引。显各赐之因由。正譬法说之三乘即是一乘。既为法而立譬。还以譬而合法。如是法譬并明能所双标。故即有中根之人。如四大弟子者。从三车一车之浅浅喻。而解三乘一乘之深深法。既已解悟。还将所解。述陈于佛。故有此信解一品。乃中根陈领之文也。言信解者。深心乐欲无疑。名之为信。如灯照物分明。名之为解。然毕竟信于何法。解于何等。盖信者。信得四十年前所说是权。信得今日法华所说是实。于此权实之法。略无疑滞。故言信也。解者。解得昔日之权。非离实而有权。乃即实而权。解得今日之实。亦非离权而有实。乃即权而实。于此权实不二。权实一体。了了分明。故言解也。如天台云。信发则解生。疑去则理明。正此之谓也。以其解权即实。解三即一。则知声闻乘。不须动转。直下便是佛乘矣。故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此即信解之义也。

△品文分二。初经家叙喜。二我等居僧下。当机陈解。初为三。初叙能喜人。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

言慧命者。须菩边。向是解空第一。本以空为命。今闻譬说。得悟佛慧。即以慧为命。故称须菩提。乃慧命也。三人皆称摩诃者。大迦叶一向称为摩诃。欲异三迦叶故。今二人亦称摩诃。盖有意也。迦旃延于小乘中。论议第一。目连于小乘中。神通第一。今闻譬说。而能解权即实。则其所有小乘之论议神通。即转成大乘不思议之论议神通。故亦称摩诃也。二人既各有意。迦叶亦非通途。迦叶于小乘苦行第一。今能解权即实。则所有小乘苦行。全成大乘不思议妙行也。故非通途耳。

△二叙所喜法。

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

从佛所闻等者。总叙闻于法譬二周之法。皆是四十年前之所未有者也。世尊授舍利弗记。别叙闻于法说。昔日但记菩萨。今乃授记声闻。发希有心。别叙闻于譬说。三车一车之喻。昔所希有。今乃始闻。故发希有之心也。

△三叙所敬仪。

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欢喜合掌瞻颜等。义同身子。如前所释。言右膝右肩者。表顺从也。凡言左者。即是不顺之义。故行于外法。而不顺正理者。谓之左道。官之降级者。谓之左迁。今如来如是而譬说。四大弟子。能如是而信顺领受。所以袒右肩。着右膝而表也。一心是意业。白佛是口业。余是身业。故敬仪三业并陈也。

△二当机陈领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就法略明。二世尊我等下。约譬广显。初又二。初叙昔。二明今。初二。初标举。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居僧首年朽迈。及得涅槃之三义。故无所堪任(云云)。言堪任者。即堪能承任也。则知居僧首等二句下。皆应有无堪任等句。又知年迈得涅槃二句上。皆应有我等二字。如是贯下彻上。方显其义。

△二释成二。初正释。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初中昔说法者。是释成居僧之首义。故言久也。谓世尊说法既久。则我等闻法亦久。由闻法久。故居僧之首也。既僧首而闻法久。于菩萨法。自不喜乐。故前云。我等居僧之首。无所堪任(云云)。身体疲懈。是释成年朽迈义。长在座席。身体疲懈。故年朽迈也。既年迈而疲懈。于菩萨法。亦不喜乐。故前云。我等年并朽迈(云云)。但念空无相无作。是释成得涅槃义。空无相无作。是小乘三解脱门。即所修之三昧也。涅槃是解脱。修此三种三昧。能至涅槃。故名此三为解脱之门。言空三昧者。若计于有我及我所。则是有而非空。今修于此之三昧。则不复计有我我所。故名空三昧也。言无相三昧者。若计有一异断常。则是有相而非无相。今修于此之三昧。则不复有一异断常。故名无相三昧也。无作三昧者。虽不计我我所。而或计于断常。虽不计断常。而或计我我所。则是有作而非无作。今修此之三昧。则不复计于我我所。亦不复计于断常等。故名无作三昧也。由三三昧。故得涅槃也。既涅槃。而唯念三空。于菩萨法亦不喜乐。故前云。我等。已得涅槃不复(云云)。如是则知今正释之中。亦应世尊说法既久下。皆有于菩萨法。乃至心不喜乐。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下。应有于菩萨法(云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下。亦应有于菩萨法(云云)。言游戏神通者。即菩萨法也。内修观法。外化众生。道观双流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菩萨行施时。以施摄取众生。至成佛时。无贪众生。生其国中是也。乃至行般若时亦然。如是所生者。既皆不贪。乃至不痴。而国土自净矣。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

△二转解。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令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此转解上之于菩萨法。乃至心不喜乐之所以也。但不如前次第。初解但念空等。即世尊等也。次解我时在座等。即又今等也。中间我等二字。解前说法既久兼之。因说法久。故我在座时亦久。意谓我前云。世尊说法既久。于菩萨法。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乃转解云。无他。唯世尊令我等。依戒定慧三学。而修空无相无作三昧。已得出于三界生死。得证涅槃真理。则于如来教化菩萨。进求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所以我前云。但念空(云云)。一文既尔。余二例然。则知此文。亦应所以者何一句贯下。于佛教化菩萨等彻上。具足言之。初解应云。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于佛教化菩萨(云云)。次解应云。所以者何。又今我等年并朽迈。于佛教化菩萨(云云)。若细推之。初略后于佛教化菩萨等。次略前所以者何一句耳。三文悉皆隐约结构。若非深玩。不能知也。则知前正释中。约往昔说法既久等三。释居僧首等三也。今义含前往昔说法既久等三。转解居僧首等三也。言不生一念好乐者。若一往论。则华严聋哑。故不生。阿含保证故不生。方等焦败故不生。克实而论。正是般若。虽复领知。无心希取也。是乃菩萨之事。故于菩萨之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也。

△二明今。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初法。次无量下譬。初中今于乃至得未曾有者。是明闻于法说。谓昔未曾授记声闻。则今授记声闻。今既得记。故心甚欢喜。而得未曾有也。不谓于今。乃至获大善利者。是明闻譬说。谓虽记声闻。若我不闻譬说。则未能解悟。而亦未必能记。故亦是未深庆幸。今如来不待我请。便为我等。说于譬喻。得闻三车一车希有之喻。乃解三乘一乘相即之法。既已解悟。则必同上根之得记。故深自庆幸。而获大善利也。善利者。指授记也。所以经家上叙所喜法中。叙法说则云授舍利弗记。叙譬说则云发希有心。盖意本乎此。次无量下譬。譬不待中根自请而说也。故曰无量(云云)。

△二约譬广显二。初叙意。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世尊等者。谓如来说于三车一车之譬。今我等得解三乘一乘之法。法既由譬而得解。还以譬而陈解。故曰世尊(云云)。斯义者。即指上不求自得之义。所以下立譬之后结云。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合法之后结云。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也。

△二正说二。初立譬。二合法。初为二。初总譬。二佣任下别譬。

所以有此两番者。上如来譬说之中。有总别两番。今四大弟子。陈领如来所说。亦有总别两番之譬也。总譬乃领如来一期之化导。别喻乃领如来五时之设教。故总譬中。始于二万亿佛所教大。即年既幼稚等是。中明退大取小。流转生死。即舍父逃逝等是。终明王城得度。即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是也。终明王城等。此乃法身地上思惟之事。非现前事也。如下详释别譬中。始明法身地照机。即见子便识等是。次明以大拟宜即遣旁人等是也。次明三昧调停。即密遣二人。乃至领知众物等是。终明法华开显。即此实是我子等是也。是知总譬。乃冥领法身地前。无谋而预知。觉场道树已前之事。别譬显法身地照机。至觉场道树。及五时也。然此文中。每每错纵。若不以义定之似难解。如云驰骋四方。遇到本国。又云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又云佣赁展转。遇到父舍等。如此错纵不定者。盖由如来往昔。曾为二乘。已下一乘圆种。则已有大乘机矣。其中退大取小。如来还以小接。则已有小乘机矣。如是大小二业。纳之在怀。其间法尔。或大机冥动。或小机潜发。皆不一准。故若语其小发。则言四方游行。游诸聚落。从国至国。佣赁展转。往至贫里等语。其大机发。则言遇向本国。到父之城。遇到父舍。非我得物之处也。故唯小无大。则不应言遇向本国等。若唯大无小。则不应言经历国邑等。以其具有大小。故错纵并陈也。所以荆溪云。大小二业。冥熏显被。成机感佛。盖已曾教大。则大业纳种在怀。法尔大业内熏。如来则还以大显被。大机若成。则得感佛。此即遇向本国等谓也。已曾接小。则小机纳种在怀。法尔小业内熏。如来则还以小显被。小机若成。则得感佛。此即经历国邑等谓也。初分四。初子背父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此有人者。二乘但齐己分而领。即以二乘为有人也。年既幼稚者。年即机也。最初教大。大机尚微。故言幼稚。言既者。谓大机既其微弱。则当常近如来。使得增长。而反悖舍如来。然背舍由其机弱。故年既幼稚。舍父逃逝。如子年既幼稚。则当常近其父。而反舍父逃逝也。既舍如来。则流转生死。沦于五道。而不能出矣。故言久住他国至五十岁。他国即三界也。五十岁。即五道也。年既长大加复穷困者。自从往昔下种之后。法尔大业。为之内熏。而大机为之冥动。如年之长大。大机既动。则当勤求法财。使出生死。而反贪着生死。贫无法财。为生死之所困苦。如子年既长大。则当有所营办。而反不为营。加复贫穷困苦也。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以其久受生死之苦。则厌离之心生。而欲求出。虽欲求出。然于大小乘法。二皆不知。乃于身等法上。起于常等四见。以求助道正道。故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四方即是起于四倒。衣譬助道。食譬正道也。从邪见而转归正见。如渐渐游行。然二乘人虽已转邪入正。而所求者。唯是小法。本无心于大。而大机至此之时。法尔冥为发动。如穷子虽则游行。而所求者。唯是一衣一食。本无心到本国。而本国偶尔到也。

△二父来求子。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言先来者。如来于二乘退大之后。大机未动之前。已觅可化之机。故言先来求子。昔既教大。即堪由此。而绍大乘家业。故是子也。既退大后。而犹逃避生死。则大小二机。此时皆无。故言不得。既无可化之机。则须寻觅。若伺觅时。须在便处。故亦不进居实报。亦不退住同居。乃在二土之间。止于方便有余之土。故言中止。即有余土中之涅槃。以为一城也。然必须居有余土者。以由有余。乃在实报同居之中。故止其中。若有实报大机。则现胜应之身。而应于上。若有同居小机。则垂劣应之身。而应于下。则中止有余。伺觅可化之机。上下皆便也。其家大富者。即其方便之土。而如来居之。自受用全是常寂光土。他受用全是无障碍土。故言其家大富。乃实相家也。财富等者。实相之家。具足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也。教是能诠之名。而总于七。如财宝为七宝之总名。金坚贵如理。银白而洁如断。琉璃明彻如智。珊瑚如行。琥珀如位。玻璃如因。珠体如意。可譬果也。具足定慧如仓库。具足方便如僮仆。依实相家。而为修习。四教不同。以四教断见思者。同生有余。则是同止如来所居之家。而修实相也。执侍为臣如圆教。辅弼为佐如别教。习近为吏如通教。统御为民如藏教。此明能修之人。象马等譬所修之观。象之车乘如圆。马之车乘如别。牛之车乘如通。羊之车乘如三藏也。出即说法化他。入即观心自行。化他有息。自行有利也。乃遍他国者。寂光为本国。三土为他国。如来能遍应三土。故言乃遍他国。商估等者。即此土菩萨。往彼听法。彼方菩萨。来此闻经也。

△三子到父城。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流浪生死。无功德法财。故言贫穷。现在虽无法财。往昔曾受大化。故言子也。昔虽受大。中乃悉忘。而逃逝生死。漂流三界。如游诸聚落。既久在生死。则其所有大小之机。中间法尔。为之冥发。若大机发。如从国至国。若小机发。如从邑至邑。故言经历国邑。虽二机俱有发义。然必小机先熟。故言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既四大弟子齐已分领。且以有余土小乘偏空涅槃为城也。

△四父每念子。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

父念子者。如来从二万亿佛所。为下大种。欲其承绍大乘家业。由其退大。中忘取小。所以如来从教大后。至于今日。每每意念下种之子也。既退乎大。而入生死五道。与佛相隔。如子别父。经五十年。即五道也。

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

此譬于五时也。未曾向人说者。未曾说有此大乘结缘之子也。如来于华严会上。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此是大也。而不说是大。亦不明说大之意。即华严时。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如来于阿含会上。明于三藏之教。此是小也。而不说是小。亦不明说小之意。即阿含时。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者。既不向人说有结缘之子。但自思惟。忆念此子。而复内怀悔恨而已。悔者。悔昔教大之时。不令修习而入于品。恨者。恨其中悉遗忘。而遂退大。入于生死。此领如来方等中。巧借他方菩萨。种种弹诃贬斥。即是心怀悔恨也。

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但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念老朽等者。如来自念化期将毕。所有若教若理。乃至定慧等法。若无大乘之子承绍。则便当断绝。是以殷勤。每忆结缘之子也。此领如来之般若时。以大乘法。命二乘人转教菩萨。即是殷勤忆其子也。复作是念等者。即领法华时也。如来于法华会上。授二乘记。明天性定父子。至此之时。则昔日结缘。不为虚废。而出世本怀已畅。大事因缘已明。所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唯了此事。更无他事。故言坦然快乐无复忧虑也。言我若者。即般若也。此盖冥领其事。非实是法华当座。故言般若也。然总譬文中。有于五时者。此乃冥领法身地已前。有此事也。盖如来始于二万亿佛所。教之于大。既尔中间退大取小之时。还以小接。就其流浪生死既久。厌苦心生。机成感佛。而佛之意。本欲与大。既而思惟。先以大而拟宜之。彼若不契。还须为其说小。我若说小。彼必保证。若保证时。我则弹斥已而淘汰。然后能以大乘。而度脱之。此盖始于二万亿佛所之后。终至今日王城。一期化事。预于觉场道树之前。孰筹如此。故至坐道场时。既先说华严。以拟宜之。而彼则果然不见不闻。如聋如哑。于是乃为之说小。而彼则果然为之保证。于是乃说方等以弹斥。说般若以淘汰。然后说此妙法华经。令其开佛知见。得记作佛也。前四大弟子。初乃不知此意。今闻譬说。而得开悟。已便了知一代五时化意。如来早从法身地前。已预筹之熟矣。故冥领之。始自二万亿佛所之源。终至法华会上付财之末乃以法身地前之见。摄今日法华之当。举法身地前之生。明今日法华之熟。故此总譬一文。意包广远。而亦有于五时也。

△二别譬。总譬始终。已如上说。今此别譬。还从法身照机为始。至今法华为终。总别各成一譬。皆有始终故也。是以总譬文后。已言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而今别譬之中。还言穷子佣赁等。及又以他日等也。又总别二譬。始有远近。终则同一法华。但总譬。自二万亿佛所已后。法身地前。无谋预知。有五时之化。故言终同一法华。然细推之。实不同也。分为五。初领华严。二领阿含。三领方等四领般若。五领法华。初又二。初子见父。领二乘大机冥叩。二时富下父见子。领如来大教拟宜。初为四。初见父之由。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

此尔时者。即退大已后之时也。既退于大。则无法财。故言穷。曾受于大。故是子也。佣赁展转。为人所用谓之佣。以力易财为之赁。以其退大。入于生死。厌苦而欲出离。然不知正法。乃于外道法中。执种种见。以求一衣一食。即佣赁之义。后能转邪。而归乎正。即展转之义也。

△二见父之处。

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虽转邪归正。犹乐小法。然昔之大种至此。法尔冥熏。而大机潜动。故言遇到父舍。大机虽动。而所乐著者。念念唯在小乘偏空。故言住立门侧也。

△三见父之相。

遥见其父。踞师之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既大机冥动。而到父舍。则能见父矣。由其著于偏空。而住门侧。故虽见而遥也。踞师子床等。皆遥见也。如来得大无畏。故言踞师子床。双足譬定慧。如来所有定慧。皆依实相。如双足依一宝几也。婆罗门。此云净行。即等觉王种。刹利即十地。居士即三十心。皆恭敬围绕者。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时围绕。如云笼月也。真珠者。即四十一位所有之妙智。璎珞即四十一位。从妙智所起之妙行。此之妙智妙行。具足万善。故言价值千万。以此具足万善之智行。庄严四十一位之法身。故言庄严其身。此即庄严婆罗门等四十一位之身。非谓长者之身也。吏民僮仆。即宿世根熟之天龙八部也。侍立左右者。如来已究竟中道。如长者之居中。此之八部。或修空以断见思者。如执拂以侍右。或修假以断尘沙者。如执拂以侍左。此之空假。即圆别之空假。以让如来之究竟中道。故但言左右。其实亦修中。而分断无明也。覆以宝帐。即如来以无缘大慈。遍覆一切也。从无缘大慈中。起四摄法。而摄受一切。如帐悬华。现大神通。而骇动一切。如帐悬幡。如来能以实相之理水。洒众生无明之心地。故言香水洒地。散众名华。即是令诸众生。修于四十一位之真因也。罗列宝物。即是令诸众生。证于四十一位之分果也。出内取与。同前出入息利之解。如是等。总结上之诸庄严也。言威德特尊者。有威以折伏一切。有德以摄受一切。光明无边。色相无边。乃是舍那尊特之身。故言威德特尊也。然二乘于华严中。不见不闻。如聋若哑。云何能见如来如是之相耶。盖约其机中。冥有此事耳。

△四见父生避。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有大力势者。即智慧力。及神通力也。以其法大机小。故言即怀恐怖也。言或是王。即疑是魔王。或是王等。即疑是魔子魔民等也。盖疑如来是王。疑菩萨八部是王等。故谓此中。或者是王。及王等也。佣力。即修于戒定慧之道品。得物。即证于空无相无作之涅槃。贫里。即小乘偏空谛理。以其不具诸法。故譬贫里。依偏空理。起偏空观。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以偏空观。而修正助。皆可易成。如肆力而衣食易得也。言久住此者。即住于大乘法也。逼迫使作者。即欲以智慧神力。令其游戏也。疾走即舍大。而去即取小也。

△二父见子二。初见子领见机。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

此旧分为四。初即见子处。二见子便识。三见子心喜。四见子适愿。今总释之为二。谓如来见二乘子即识者。以其是往昔结缘耳。既是结缘之子。堪为承绍大乘家业。故心大欢喜。言作是念等者。以财物有付也。从教大后。至于今日。无时不念。故言我常思念。由其退大。逃逝生死。故言无由见之。今大乘机。法尔冥动。如忽自来也。言甚适我愿者。此如来之愿。唯欲以大乘家业。委付结缘之子。今大机冥叩。家业从此可以委付。故言甚适我愿也。已上明法身地照机观法竟。

△二遣追领拟教。此领譬说舍几中。复更思惟等文。为拟圆。我当更说等文。为拟别也。若领法说中。即我始坐道场等颂也。文分二。初拟大无机。二寝大息化。初二。初用圆无机。

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旁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年朽贪惜者。谓如来虽有无量法财。若非昔日结缘之子。无可承绍。今则化期将毕。入灭不久。而于法财。故犹贪惜也。言旁人者。即菩萨也。如来为一化之正主。菩萨为化主之辅弼。故如来为正化。菩萨为旁人也。言遣者。华严会上。四大菩萨。说四十位时。皆云我承佛力故说。故名为遣。言即遣者。如来于二万亿佛所。为二乘人。下一乘圆种。由其退大。逃入生死。故如来每思念之。无由而见。今虽大机冥动。而忽自来。其所乐着。唯是小法。故即疾走而去。乃如来即遣菩萨。以圆顿大法。而急化之。故言即遣旁人急追将还。言将还者。将即引也。欲引之而还也。使者疾走往捉。即是菩萨。承如来之命。以圆顿法。而拟宜之也。言惊愕者。惊即惊疑。愕即错愕。以二乘人。但乐小法。卒闻圆顿。与心相违。不知所自。故惊疑而错愕也。称怨大唤者。以烦恼为怨。以生死为苦者。今闻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大非所应。故称唤也。

△二用别无机。

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是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上既以圆无机。还更以别拟之。故言使者执之愈急。言愈急者。别教明苦有无量相。集有无量相。较圆更难。故言愈急也。强牵将还者。谓欲其必须破于无量之烦恼。而证菩提。断于无量之生死。而得涅槃也。自念无罪者。谓我一向但知。有界内生死烦恼。未曾知有界外生死烦恼。以其未知。如无罪也。知尚未知。而欲其断。如无罪而被囚执也。既未知而欲断无量生死。破无量烦恼。则于生死烦恼。而不能得出。如无罪被执必定致死也。前但惊疑错愕。今则转更慞惶怕怖。烦闷倒绝。而躄于地也。此正为无明所蔽。而躄于无明之地也。三将字同是导引之义。二强字。据疾捉急执。又应作平声。作强梁之强。然强梁故致勉强。作上声亦得。

△二寝大息化三。初如来语使。二使者传言。三穷子欢喜。初二。初正语。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父遥见者。谓如来见二乘人。于圆则惊愕称怨。而无机。于别则转更惶怖。而无机。自当寝大。故语使言。不须此人也。此即寝圆。谓不须以圆顿之法。而化此小乘人也。勿强将来。即寝于别。谓勿强以历别之法。而化此小乘人也。所寝息者。则如此矣。所当宜者。则以三藏灰断之理水。洒彼偏向涅槃之面也。故言以冷水洒面。如是则小法。以逗会小机。其向闷绝。故今言令得醒悟。若夫圆别大法。非彼小机所契。勿可更语之。故言莫复与语也。

△二转释。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它人。云是我子。

谓向以如来语菩萨言。不须此人。莫复与语。盖如来虽知二乘之人。曾受大化。而是子矣。然又知其退大取小。而志意自然卑下狭劣。故言父知(云云)。如来自知威德特尊。所有家业豪贵若尔。则为我子者亦不易。故言自知(云云)。由其为子难故。虽知是结缘之子。而以方便。不向菩萨云。此二乘是如来结缘之子。故言审知(云云)。

△二使者传言。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谓菩萨向承如来之命。乃以圆别之法。欲化二乘。如来见彼无机。便言不须此人。莫复与语。故菩萨亦复不以大法而化。故言我今放汝也。随意所趣者。谓汝之意。唯乐小法。今既不以大而化汝。则随汝意之所乐而趣向也。

△三穷子欢喜。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言欢喜者。二乘本所乐小。一旦以大法拟之。则为惊愕惶怖。今言放汝随意。不唯不惶怖。而且为欢喜也。二乘以小法。为未曾有。若教以大。而失于未曾有矣。今则不以大化。故言得未曾有也。大教则非彼小机所契。故迷闷而躄无明之地。小化则于机相逗。故还从无明地而起也。起即依偏空谛理而起。偏空之观。修于助道正道。以求空无相无作之涅槃。如往贫里以求衣食也。

△二领阿含二。初先遣伴化。二如来自行。初三。初如来密遣。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初遣其类同。二汝可下。遣其事同也。今但总释诱引。言长者将欲诱引等者。二乘虽则与大无机。若在如来。岂得弃而不化。若欲化之。当以方便诱而引之。故言将欲诱引也。大乘乃是真实。不名诱引。今方便非实。故言诱引。又先以方便诱之。后乃从方便。而引归真实。故言诱引也。二人者。即二乘也。内秘菩萨故言密。外现二乘故言遣。二乘不修相好。故言形色憔悴。无功德庄严。故言无威德也。言汝可诣彼者。若有相庄严。则生畏避。今既憔悴。而无威德。则与二乘同。以同类而化同类。以同事而化同事。则必信受。故言汝可诣彼也。徐语者。如疏及科注。即以能修道品。而得涅槃为作处也。言倍与汝直者。若外道苦修于六行。但得伏见思为直。凡夫修于戒善。但得人天善报为直。今能修于道品。必得证于涅槃。若证涅槃。不但伏见思。亦且断见思。是与一倍之直。不但得人天。亦且出三界。是与二倍之直。故言倍与汝直也。将来使作者。将之令来。使其执作。即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及于因缘。顺观生起。逆观还灭。除粪亦如疏及科注。我二人亦共汝作者。与其同依四谛。而修习也。如云。此是苦。汝应知。我与汝共知。乃至此是应。汝应修。我与汝共修。为使作也。

△二使者寻得。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时二使人者。以其同类同事。故一求即得也。具陈上事者。即将上所命而告也。

△三穷子受教。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其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先取等者。以其知有道可修。有灭可证。得涅槃之价。除见思之粪也。亦可以带果望果为价。以行因为除也。言愍而怪之。在长者则愍其所得者小。怪其所失者大。何以故。为其除粪。故所得者小。元是长者子。应得宝藏。故所失者大也。在如来则愍其所证者。但得偏空涅槃。而怪其所失者无上菩提也。

△二如来自行二。初鉴机。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言又以等者。谓如来不独密遣二乘。同类行化。亦复自己行化。然非今日道树已后。方以小化。而在常寂光土。法身地中。早已见知。有此二乘小机。故言又以他日。即以法身地鉴机。为他日也。此领法说中。我以佛眼观见等颂。喻说中。长者见是大火等文也。于窗牖中遥见者。以由二乘但乐小法。则所见不正。故如来鉴彼小机之时。不以中道实智而观。乃以化他权智而照。如长者不从门户而见其子。乃从窗牖而见也。然机虽是结缘而有。乃天性相关。故云见子。大机未熟。故云遥耳。无有功德法财相好庄严。故云羸瘦憔悴。具有分别贪爱烦恼。故云粪土不净也。

△二用教三。初隐胜现劣。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初三句隐胜。更着下现劣。言即脱者。盖教必逗机。其机既小。须说小法。故先隐其胜应也。璎珞即如来。具足四十二位。所有功德妙行。细软上服。即如来所处第一义谛。寂灭之忍。严饰之具。即如来所有无边之相好。无边之光明。今皆隐之而不现。故言即脱璎珞等也。二现劣言更着等者。欲逗小机。既隐胜应。还须现劣应而为说法。故言更着。更即更改。更易之义。现为丈六老比丘形。故言粗弊。示忍生法二恼。故垢腻。尘土坌身者。即示有见思烦恼。执除粪器。即示修习道品也。言右手者。示权乘也。状有所畏者。非如来见二乘状有畏。亦非二乘见如来状有畏。盖状即似也。谓余人观此。着弊一番景像。似乎如来有所畏耳。

△二三转四谛三。初劝修。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此乃领上用车之譬。故言亦作三转释也。初劝修。次后复下示相。三即时下作证。初中勤之一字。则道灭应修应证。劝矣。勿之一字。则苦集应知应断。亦劝矣。言以方便答者。以脱珍着弊之方便。而得其子也。盖既着弊而现劣。则所有行事。服类皆同。故得近也。

△二示相。

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

初示灭谛相。次诸有下。示道谛相。三所以者何下。示苦集二谛相。初言咄者。是惊觉之词。二乘之人。本是结缘之子。今乃退大取小。迷昧不知。故咄之而欲其省觉也。言男子者。谓二乘人昔曾受大。不久堪绍如来家业者。故称男子。即此三字。而如来折摄二门。威慈二德并见矣。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谓汝二乘。须常于正教之中。勤修道品。以证涅槃。勿复如前。同于外道。起断等四见。同于凡夫。起净等四见。谓之余去也。既能常修道品。则无余涅槃。自当得之。故言常加汝价。加价者。即前倍直之义。涅槃即灭谛也。

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此示道谛相。道谛略则戒定慧。故言盆器等。广则有三十七品。故言之属也。盆器有含藏之功。盛载之用。戒则能为万德之基。众行之首。如盆器能含藏盛载一切。故以盆器譬戒。又持戒而无漏失。如盆器能盛物无漏失也。米面有资身之力。养命之功。虽米粗面细。而各有其德。禅定亦能资身养命。若世间禅定。则资四大色身。养五阴报命。出世禅定。则资五分法身偏真慧命。故以米面而譬定也。盐味咸。醋味酸。虽咸酸不同。而皆能调滋味。如慧虽有世出世不同。而皆能调停事理。世间智慧。能调差别之事。俗有之理。出世智慧。能调修习之事。真空之理。故以盐醋。而譬于慧也。莫自疑难者。谓于此略广道品之中。汝若修习之时。我为如来者。皆当与汝分明指示。故汝二乘莫生忧疑。而为艰难也。亦有老弊等者。老弊使人。即前之密遣。权行二乘也。不唯我如来为汝分别道品。而令汝修习。亦有同行二乘。亦能为汝分别指示也。示现二乘。故称老弊。好自安意者。如上若如来。若同行。皆能为汝分别指示。汝当好自安意。而为修习也。我如汝父等者。谓汝能修于道品。后来必能断见思。能出三界。能证涅槃。为我如来之子。我则是汝之父矣。今在修道之时。而如来已如汝父也。既如汝父。则随汝所须。悉当与汝。勿复忧虑于道品。不能明了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此示苦集相。苦有五障。即是集谛。施有于集。必招乎苦。今能排五障。则能断集。即是知苦。故此一文。乃是示知苦断集二谛之相也。欺怠等五障也。诸恶即指五障。余作人即外道及凡夫也。初所以者何者。谓何以见得我如汝父。故言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者。即以化期将毕。以为年老。由年老大。故如汝父也。我既如父。汝则如子矣。我年老大。所以如父。汝则少壮。常作之时。又无诸恶。故如我子也。即以小机增长。以为年壮。常作时者。即是始从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暖。顶。以及上忍诸位也。且都无外道。及夫凡夫。有五障之诸恶。故曰都不(云云)。自今以后者。即从上忍一刹那。而入世第一也。世第一位。邻近于真。故言如所生子也。

△三作证。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即时者。即世第一。一刹那入于十六心。见道位之时。以唯一刹那顷。故言即时。既入见道。则已得初果。而是佛子矣。故上但云如。今言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名即是子义也。名字作去声呼。乃云名之为儿者。乃名色为儿耳。非实是儿。若付财时。方实是儿。此盖不知大小。皆有子义故也。此正阿含会上。如来令二乘人。修于道品。从暖顶至世第一。皆为似子。故前止云如子。若断见思。出三界。证涅槃。乃是真子。菩萨不断惑者。子义不成。故今名之为儿者。乃小乘真子也。若言付大乘子。何得滥此。

△三贪着小法。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言此遇者。指上作字名儿也。犹故自谓等者四大。弟子。述佛一化有二义。一者述佛设化之本意。二者述己可得之密益。如华严时。佛意即元欲与大。若在二乘。显但如聋若哑。密则已有拟宜之益。阿含时。佛意元欲即权引归于实。若在二乘。显但保证。密则已有引归之益。方等时。佛意元欲其耻小修大。若在二乘。显但止宿草庵。密则已有通教之益。般若时佛意元欲其所领之物。即是已有。若在二乘。显但无心希取。密则已有别教之益也。故今阿含。名之为儿。虽在小乘。佛意即此二乘。能绍家业之子。而二乘不知。但谓自是罗汉。则知犹故自谓四字。乃今法华悟后。叙昔之语。非彼时已知如来知我也。如穷子虽蒙长者作字名儿。但自谓客作贱人也。言二十年中者。上作字名儿。是初果所断。止是三界见惑。通为一无碍一解脱。从重虑缘真。复以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惑。故言二十年除粪。即从二果。以向至四果无学阿罗汉也。

△三领方等。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言相信者。若如来信于二乘。而二乘不信如来。二乘信于如来。而如来不信二乘。此则不名相信。今如来固信二乘。二乘亦信如来。故言相信。如来信二乘者。谓昔教小乘既能信。今若说大。亦必信受也。二乘信如来者。谓如来昔教小乘。我依之修习。便有所证。若今为我说大。我若依之修习。亦必有所证也。入出无难者。由于相信。故入见尊特胜应。闻说大法。出见丈六劣应。闻说小法。如此入出大小。皆无疑难。小是所证。固是无难。信大不谬。故亦无难也。然其所止等者。虽于大法亦无疑难。贪着小故。犹在罗汉本位。而不进也。

△四领般若三。初如来命知。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言有疾者。他方缘兴。将欲应彼。故言有疾。然他方机缘虽兴。亦由此土机尽。而佛欲应彼。示同有疾。又众生有疾。故佛亦有疾。故言长者有疾也。将死不久者。以此土化毕将入灭也。法华大事已毕。便唱入灭。今般若逼近法华。故言不久也。言金银珍宝者。般若带通别。正说圆教。金最贵如圆理。银次于金。如别教理。珍宝名通。如通教理也。仓则纯藏于米。如三教之定。库则含藏众物。如三教之慧也。言其中多少者。其中即能带之圆。多少即所带之通别。如物之多少。在于其中。譬所带通别。在能带之圆中也。别之所修。四门遍学。故言多。通之所修。三人同一无言说道。故言少。又别则位次五十有二。生死断于二种。烦恼破于五住。证入显于三德。故言多。通则位次但明十地。生死但出分段。烦恼但破见思。证入但一涅槃。故言少也。所应取与者。若有三教之机。则应以三教之法。化他而与。若无机之时。则应以三教之法。自行而取。故言取与。既言所应。则于自行化他之中。更须拣其宜耳。我心如是当体此意者。谓我如来之心。已作如此。汝二乘当体。达我如来之意也。如来之意无他。若转教菩萨之时。我已如是而命。汝当如我所命。亦如是而教也。又如来之意。谓命汝领知之法。虽欲令汝转教菩萨。亦欲汝知。即是二乘所有。汝当体于此意而知也。便为不异者。我既命汝转教。则汝之所说。如我所说。故言不异。又如来所有。亦即二乘所有。故言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也。宜加用心等者。谓汝二乘。于前除粪之时。固已用心。而无漏失矣。然以今论之。前但自行。犹不名用心。前但自破见思。犹名有漏失。今则转教菩萨。宜如我说。令诸菩萨破于无明。则比前自行。宜加用心。故云无令漏失也。

△二弟子领教。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领教如文可见。

△三犹居本处。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言未舍者。华严。则聋哑故未舍。阿含。则保证故未舍。方等。则止宿草庵故未舍。今般若。执真未忘。而无希取。故言亦未能舍也。

△五领法华二。初领鉴机。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通泰者。初华严。于拟宜而通泰。阿含。于诱引而通泰。方等。于弹诃而通泰。般若。于淘汰而通泰。若今法华。于天雨四华。地摇六震。及夫放光。而骇动疑情。为通泰也。成就大志者。大机既发。则大志自成。般若已得别益。今可得于圆益也。自鄙先心者。贪着小法。乐着涅槃。是其先心。今大机既发。故于先心。自生鄙弃也。

△二领用教四。初云集大众。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

言亲族者。如来于二万亿佛所。为其下圆种之时。有诸大菩萨。或为发起。或为影响。在如来自然有父道。于诸大菩萨。法尔是伯叔之行。故曰亲族。国王。即十方诸佛也。大臣者。一人下。万人上。喻等觉也。刹利云王种。喻十地。居士。清心寡欲者。喻住行向之三十心也。如昔二万亿佛所在会。今无不集之。故曰皆悉已集也。

△二结会古今。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此是我子等者。如来亲于二万亿佛所。为其下一乘种。所有法身慧命。从我释迦下种而生。不关他佛。故言是我子我所生也。言本城者。即上之某城也。如来所下之种。既是大乘圆种。则全以寂光不思议妙理。而为教化。彼既受学。则亦以寂光。而为修习。故言本城。某城即指寂光。既退于大。如从本城逃走也。言此间者。即三界同居。其既退大。即入生死。故从寂光逃走。至同居也。如上中止一城。以实报同居土之间。取有余土为中。今即有余为间。亦但得同居为便耳。言遇会者。二乘以大机。法尔冥叩于佛。如来以大悲。任运相缘于二乘。故言遇会得之(云云)。

△三正付家业。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即转教时。所领知大乘诸法也。故今法华。不复为之重说。但直明此诸法即是二乘所有。今得开佛知见。受记作佛而已也。

△四得业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宝藏二句。即前所谓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也。则知五时法化。在佛意。视穷子即是豪富儿。二乘人自谓客作贱人。所以由华严。至今法华。四十余年。委付家业。则如来不胜多方接引。委曲调停矣。而二乘乃云不求自得。了不知本是家宝。而不求之处。果已得之。云何今日而方知也。

△二合法二。初合总譬。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

上总譬中。有子见父。父见子。今但总合言。我等皆似佛子者。昔曾教大。便可承绍如来家业。已得名子矣。中间退大。还以小接。乃至今日王城。已闻法譬两番开显。而得解悟。必知能绍如来大乘家业。故言佛子。虽已知是子。然未蒙如来述成授记。未敢自任。故但言似。只一似字。便可分于上根中根之别。上根领解之时。亦未蒙述成授记。即便自见。我等今者真是佛子。今是中根。唯言似耳。

△二合别譬五。初合领华严。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常说我等为子者。即如来于华严会上。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既皆有德性。则是如来之子矣。既一切皆子。则我等二乘。亦是如来之子矣。故言常说我等为子也。世尊我等等者。如来虽说我等为子。而我于此之时。则不见不闻。盖由以三苦故。于生死中。为诸烦恼火所烧。而受诸热恼。于大乘迷惑不知。而乐着小法故也。如是则知如来常说我等。合领拟大无机。世尊我等等。合领寝大息化也。

△二合领阿含二。初合先遣伴化。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言思惟者。即闻法起解。蠲除。即依解起。行得。价即由行入证也。思惟。即思四谛之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言诸法戏论之粪者。着诸法本皆实相。是为清净者。由众生迷而不知。故凡夫。则于诸法中。起常乐等之四倒。外道。则于诸法中。起断常之四见。则于诸法。起乎戏论。而不净如粪矣。今二乘依如来四谛之法。除于诸法中戏论之粪也。涅槃一日之价。乃是法喻双举。涅槃是法。一日之价是喻。以小乘涅槃。但出分段。但断见思。但证偏真。如穷子但得一日之价也。又蠲除戏论之粪。即断见而得初果。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即重虑缘真。断思而成无学。既得此等。即保证也。

△二合如来自行。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是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世尊先知等者。谓我等虽是保证于小。然如来已于法身地中。以不思议化他权智。先知我等著于粗弊五欲。乐于偏异小法。而无大机。故我等元有宝藏之分。而便见舍。亦不为之分别也。言便见纵舍者。非闻见之见。犹见弃见怜之见耳。则知然世尊等。合领上又以他日等文。法身地中之鉴机也。心着等。合领上即脱等文。隐胜现劣之用教也。

△三合领方等。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言以方便力等者。如来本意。唯欲直说如来智慧。由二乘人。保证偏真。大机未发。所谓本欲直说于圆。乃对偏方便以说之。本欲直说于满。乃对半方便以说之。本欲直说于实。乃对权方便以说之也。言以为大得者。所得涅槃。但断见思。本所得者小。而自谓已得于大也。

△四合领般若。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初正合。言因如来智慧等者。谓二乘人能为菩萨说者。皆因如来之智慧加被。故能如是。非二乘自能说也。虽为菩萨说。然于自己无少乐。故曰而自(云云)。所以者何。意谓何以为菩萨说。于自反无志愿。故释云。佛知我等(云云)。谓如来本意。虽则欲我二乘了知。转教者。即自所有。然如来又知我等。执真未忘。心乐小法。故以方便力。但说汝以此法。转教菩萨。不言即汝所有。若据如来本意。则我等是真子。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所以虽为转教。自无志愿也。

△五合领法华二。初合领鉴机。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初正合。次所以下转释。初言今我方知等者。如来本意。始坐道场。以至今日。无时欲不与我说佛智慧。于佛智慧。无所吝惜。而我等。于华严聋哑而不知。乃至于般若。无希取而不知。今乃已得通泰。故方知也。言所以者何。意谓何以见得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故转释云。佛于二万佛所。以大乘教我等。而我等真是佛子矣。由我等退大乐小。故如来不为我说大乘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之法。以是之故。知如来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也。

△二合领用教。上有四。即集众。结会。正付。得业。今但合后二。初合正付家业。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言于此经中等者。谓我等昔乐小法。而不乐大。故如来。不为我等说大。到今日来。我等以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则如来为我等。于此经中。唯说一乘之大法也。言唯说一乘者。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纵使有三。亦从一佛乘中。分别而说。三亦即一。故言唯说一乘也。而昔等者。既三即是一。唯一无三。则我昔乐三乘之小。而如来于菩萨前。毁訾我等之时。如来即以大乘。而化我等矣。但我等不知三即是一。故但乐小。如来欲我等知三即是一。是故毁之。岂非毁訾之时。实以大乘而教化我等乎。如是不独今日。才为我等。说法华一佛乘。即方等之时。已为我等。说法华一佛乘矣。由此推之。又不独方等说法华一佛乘。即阿含华严般若。无非说于法华一佛乘也。但我等于华严聋哑。于阿含保证。于方等止宿。于般若无希取。故皆不得了悟佛乘。今乃方知。故曰而昔于菩萨前等也。

△二合得业欢喜。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得业如文可见。

△二偈颂分二。初颂前领解。二叹佛恩深。初二。初颂领法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二颂领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合法。初二。初颂总譬。二颂别譬。初四。初正颂子背父。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初言远到他土者。最初受大。已居寂光本土。退大取小。逃逝生死。反到同居他土矣。同居于寂光。相去甚远。故言远矣。诸国即三界。五十即五道。余年指修罗一道。从人天中开出矣。

△二正颂父来求子。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四方者。六道不出四生。如来于四生中。觅可化之机。故言四方推求也。求之既疲者。求之二字。在能求如来而言。既疲二字。在所求之机而说。以其流浪生死。大机不发。故言疲。彼既无机而疲。故能求之如来。遂止于有余而伺觅之。故言顿止一城。言造立者。寂光净土。安处第一义天。则天然自然。无所造作。今居方便有余之涅槃。故言造立也。五欲自娱者。佛虽示同人法。还以净妙五欲。而自娱也。言常为王者之所爱念。谓应身为法身之所念也。方便土身。乃是应身。应必从本而起。与法身不相远离。如长者常为王者之所念也。言诸缘者。即如来或放光。或动地。或现瑞。或说法等也。往来者众。即彼此菩萨。往来闻法也。

△三超颂父每念子。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年朽迈者。以总譬亦领五时。今颂领般若化期将毕之时。故言年朽也。言痴子者。昔既受大。故是子。以其退大。而全为无明所覆。故言痴也。

△四追颂子到父城。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小机潜发。如从邑至邑。大机冥动。如从国至国。机虽大小。俱有发义。而必小机先熟。故从邑至邑。即或有所得。大则初无所证。故从国至国。即或无所得也。无大乘法味资益。如饥饿。无福德相好庄严。如羸瘦。不唯如是。更起无明贪爱。故言体生疮癣也。

△二颂别譬五。初颂领华严。二颂领阿含。三颂领方等。四颂领般若。五颂领法华。初二。初颂子见父。领二乘大机冥叩。二颂父见子。领如来大教拟宜。初又四。初颂见父之由。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二颂见父之处。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

△三颂见父之相。

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

诸人计算财宝者。即诸大菩萨。能知如来所说四种法界之理也。财产。譬功德法财。券如所发誓愿。疏如所起之行也。

△四颂见父生避。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二颂父见子。领如来大教拟宜二。初颂见子领见机。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上长行有四。今但颂二。初二句。颂见子处。遥见二句。颂见子便识。初可见。次言默而识之者。识是往昔结缘之子。但不向人说。故言默识也。

△二颂遣追领拟教。

即敕使者。追提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上长行中。遣追领拟教。各有子科。今文略不复分。初一行。颂拟大无机。二是人下二行。颂寝大施小。愚痴狭劣者。不知大法为愚痴。而无大机为狭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不信我言。有眼不见舍那身。故不信是父也。

△二颂领阿含二。初颂先遣伴化。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行有三。今但颂二。初二行。颂如来密遣。二穷子下一行。穷颂子受教。略不颂使者求得也。初言余人者。即二乘人。对菩萨。故称余也。但见偏空真理。不见中道谛理。故言眇目。不修相好。故言矬陋。无功德严身。故言无威德也。言净诸房舍者。房舍譬五阴。凡夫于五阴而起四倒。外道于五阴而执着四见。皆如房舍不净。今二乘修四谛法。而除此倒见。故言净诸房舍也。

△二颂如来自行二。初颂鉴机。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二颂用教。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吾子。

上有三。今但颂二。初一行。颂隐胜现劣。次方便下二行半。颂三转四谛。略不颂第三贪小法。初可见。次初二句。颂劝修。次既益句。颂示相。言既益汝价。即涅槃灭谛也。并涂足油下三句。颂道谛。油譬戒。修持于戒。能得神通。如油涂足。能游行无碍也。饮食譬定。定能资于法身慧命。如饮食能资养色身报命也。荐席譬慧。慧能调适事理。如荐席可卧。而调息四大之身也。如是苦言一句。颂苦集二谛。言苦者。谓生死烦恼。最可怖畏。汝当断也。汝当勤作。即令其修于停心。以至世第一也。三又以下二句。颂作证。即断见思。成于初果。故云如吾子也。

△三颂领方等。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四颂领般若三。初超颂弟子领教。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

以其居二乘位。转教菩萨。故言经二十年执作家事也。

△二追颂如来命知。

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三正颂犹居本处。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言门外者。二乘所有偏空权智。在于如来实智门外也。言止宿草庵者。如世之草。有生有灭。二乘修析空观。观一切法缘生缘灭。故言止宿草庵。又修于三藏生灭四谛。故言止宿草庵也。二乘不修相好。故言自念贫事(云云)。

△五颂领法华二。初颂鉴机。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

△二颂用教四。初颂云集大众。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二颂结会古今。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自见等者。二乘机来感佛。今得于子。故云已二十年(云云)。

△三颂正付家业。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舍宅譬所化之境。人民譬所化之众也。

△四颂得业欢喜。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二颂合法二。初颂合总譬。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

佛亦等者。谓长者初则欲求其子。乃中止一城。每每思念。不向人说。但自悔恨。我若得子。便当付业。如此殷勤施设。多方构造。乃父知子意。下劣故也。若在如来。分中言之。亦如长者之所施设。初居有余。以觅可化之机。中间委曲调停。后大度脱者。知我二乘。乐小故也。

△二颂合别譬五。初颂合华严。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上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华严之言。今云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亦是华严者。盖上乃言其正因。则一切皆有。岂二乘独无。故言常说为子。今言其缘了。则二乘此时尚未起行。云何而有。故未曾说作佛也。又如来虽则说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若二乘于此之时。则不见不闻。如聋如哑。上约如来而言。故言常说为子。今约二乘而言。故云未曾说作佛也。又上言一切皆有智慧德性。即有佛性。便得名子。故言常说我等为子。今言未曾说者。乃未曾说二乘人当得作佛也。

△二颂合阿含。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

阿含所说者。依道品所修。能得无漏也。若证涅槃。则外不漏落于分段。若证真理。则内不渗漏于见思。故言得诸无漏也。

△三颂合方等。

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谓如来巧托他方菩萨。种种弹斥。种种褒叹者。盖欲成就我等小乘声闻弟子。耻自己之小。慕菩萨之大耳。

△四颂合般若五。初如来宣敕。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言最上道者。即般若妙智之体。不但空我人之四相。亦复空法相及非法相。既诸相皆空。则一切法。莫能加于上者。故称最上之道也。言修习等者。即以此皆空最上之道。为所观境。还以此境。而发乎智。则所有能观之智。亦复皆空。是乃最上般若之智矣。此则境智泯合。能所一如。而成于最上之因。克于最上之果。故言修习此者当得成佛也。

△二佛子承教。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

△三菩萨得益。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从我闻法等者。谓二乘人。闻于如来之法也。闻已能解。故日夜思惟。解已能行。故精进修习。所观之境。诸相皆空。能观之智。亦复是空。如是则能观所观之空亦空。乃是真精进真修习也。由行而能入证。故诸佛即为授记当得作佛也。诸佛所以得成于佛者无他。以由能精勤修习无上之道故也。今诸菩萨。既亦精勤修习最上之道。则能得佛之所得。故诸佛记其当得作佛也。

△四自无志愿。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一切诸佛等者。般若妙智之最上道。众住介尔一念心中。全体具足。故称为秘。此般若最上道之体。含藏一切诸法。罄无有余。故名为藏。然秘藏之法。不独我释迦如来。为能证之。而三世诸佛。亦能证之。故言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也。二乘谓。诸佛秘藏之法。乃是真要之实事。然为菩萨而说。不为我二乘人说。故承佛命。而为菩萨转教。自己于此。故无有志愿也。

△五无心希取二。初提譬。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二帖合二。初正合。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二解释二。初正释。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言内灭等者。内心灭于见思烦恼也。谓我等所以自无志愿者。以我等既得内心灭于见思。外能出于三界。便自谓足。故于菩萨之法。都无欣乐。而不志求也。

△二转解。意谓何以便自言足。而无欣乐。故更为之转解也。又二。初别明。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初明已证三空。故无欣乐也。言一切法者。即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等一切法也。以此等法皆从缘生。皆从缘灭。故当体空寂。既从缘生。则生实无生。若有于生。则有于灭。今既不生。故亦不灭。所谓昔本不生。今亦不灭是也。此即空解脱也。若有生灭。则有大小等相。今既不生不灭。故一切法。不唯无大之相。亦复无小之相也。此即无相解脱也。若有生灭大小可得。则有所渗漏。有所造作。今既一切诸法。无生灭大小之可得。则内自不漏落于见思。外自不漏落于生死。而于三界之中。亦无有愿求造作也。此即无作解脱也。如是思惟者。即思惟一切诸法。皆悉空无相无作。自不生喜乐也。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此明自言究竟。故无欣乐也。言长夜者。虽破见思。无明全在。故言长夜也。余义可见。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是明已报佛恩。故无欣乐也。

△二总结。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初一行半。明自无志愿。次导师下一行。明不劝进。由自无愿。及佛不劝。故无心希取也。

△五颂合法华二。初颂合正付家业。二颂合得业欢喜。初二。初提譬。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二正颂。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言希有事者。五味调停。乃希有之事也。调伏其心者。始自隐胜现劣。终至敕命转教。皆是调伏其心之事也。

△二颂合得业欢喜三。初举法。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二提譬。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三帖释三。初约开佛知见释欢喜。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言得道果者。得于如来无上之道果也。无漏法。即开佛之知。既开佛知。则三智一心中得。而不漏落空有。亦不漏落于中也。得清净眼。即开佛之见。既开佛见。则五眼一眼中观。故知所得慧眼。而清净也。佛知佛见。既皆得之。故云约开佛知见。释欢喜也。

△二约得戒行果释欢喜。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我等等者。昔修净戒梵行。今一开显。全成无作妙戒。不思议行。以此之因得于妙果。故名约得戒行果释欢喜也。

△三约真是二乘释欢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我等者。昔日但以声闻之声。令人天闻。今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故真是声闻也。昔但杀贼。应受人天之供。今不杀贼。应受一切世间之供。故真是罗汉也。声闻罗汉。悉皆是真。故云真是二乘释欢喜也。

△二叹佛恩深。有此叹恩一文者。前如来重颂。譬说已毕。即对身子。为之一番劝信。令人必信无疑。今四大弟子。陈解已毕。乃极称叹如来恩深。令人知佛恩深。无别可报。唯信佛所说。庶为可报耳。是则亦令人生信而无疑矣。此盖四大弟子。不唯领解如来譬喻正说之旨。亦信解如来劝信之旨也。文为二。初总叹。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言希有事者。若远论之。始于二万亿佛所教大。次于中间小接。后于今日五味调停。莫非希有之事。若近论之。即法说中。广明开显。已令上根悟入。今又以譬说。令中根人亦得悟入。亦即希有之事也。所以希有者。惟权实不二。三一相即耳。以其诸佛本怀大事因缘。岂非为希有乎。

△二别叹二。初明欲报不能。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佛说教行理三。竖穷横遍。无非法界。良繇报在弘通耳。故初行供给。第二顶戴。第三四事。第四塔庙。第五总结。皆不能报佛恩者。此皆世间之物故也。

△二明唯申赞叹二。初约知法叹。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

言大神力者。是叹如来所有神通之力。无漏无为。是叹如来所有智慧之力。以如来之智。乃三智一心中得。则不漏落于空有及中。故言无漏智。智既是妙。则能全性以起修。全修以归性。依理以发行。依行以契理。则理行一如。修性不二。而无所造作。故言无为。上无量等二句。总贯神通二句言。以诸佛有无量无边神通智慧之力。故世出世闻等法。得大自在。故云诸法之王。由于法中之王。故能为我等志意下劣之人。忍此隐胜现劣之事。故曰能为下劣(云云)。由能忍此等之事。故于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能随宜者。由于法自在故。所以诸佛(云云)。

△二约知机叹。

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总而言之。如来法无不了。机无不知。故能因机说法。以法逗机。机法既其相宜。闻者必能得悟。所以上根已解。中根亦知。此乃如来。以希有之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也。如是深恩。同于法界而无边。等于虚空而无限。我等欲报而不能。唯申赞叹。庶令一切知佛恩深。信佛所说。而不疑也。释信解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二之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