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发现孩子

第7章 视觉辨识与听觉辨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听音训练以一种特殊方式将我们带入到人和动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只有动态的环境才能产生声音和噪音。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中,除了绝对的沉寂之外,别无他有。

教具:立体插件和积木仅凭视觉完善规模感

几组体积不同的教具:第一组仅在高度上存有差异;第二组在长度和宽度,即面积上呈现逐一类推的增减变化;第三组则在长、宽、高三种量度单位均有所变化。

立体插件

常见的立体插件有四盒,由表面涂有清漆、外表呈现实木本色的积木组成,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长22英寸、高2英寸、宽3英寸)。每盒内装有10枚表面平滑的圆柱体插件,通过顶部的圆形拉手,可以顺畅地将其拖入或拉出硬木盒内的嵌孔。

装有不同大小圆柱体的硬木盒看上去像一套称量砝码。

各枚圆柱体插件的体积逐一规则地增减:

(1)第一个硬木盒内,10枚圆柱体插件直径相同但高度不同,以3/16英寸为单位逐渐增加,从3/16英寸到alt英寸不等。

(2)第二个硬木盒内,10枚圆柱体插件高度相同但直径呈递减趋势,以3/16英寸为单位递减,在3/16英寸到alt英寸之间变化。

(3)第三个硬木盒内,10枚圆柱体插件在高度和直径上均依次递减,其变化方式可以视为前两者的结合。

依照规则,一个孩子一次只可使用一套工具,即此项练习每次允许3个孩子同时参加。

使用这三组教具进行练习的方法是一样的。三个硬木盒都放在小桌子上,将其中的圆柱体插件倒出来打乱顺序,然后再争取将各枚插件逐一放回原来正确的位置上(这项练习的基本要求是,预备三张小桌以便挑选并移动散乱无序的圆柱体插件)。硬木盒和圆柱体嵌孔的大小,限定了插件的安放位置必须准确无误才行。

事实上,假如一个孩子在使用第一套教具进行练习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其中一个圆柱体插件就会因为体积过小而漏入嵌孔之中,在安放剩余插件时,则会遇到体积过大嵌孔过浅而放不进去的麻烦。这种归位不当的现象非常醒目,因此可以很好地控制错误的出现。这就要求儿童在重新安放插件时必须仔细,一定要反复目测,才能确保各插件归位准确,并且水平高度一致。

在使用第二套教具进行练习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这些圆柱体插件的高度完全相同,但直径逐一减少,因此外表看来高度一样,只是粗细上有差别。如果孩子通过拉把手将其中一枚圆柱体插件安放在较大的嵌孔里,有可能会忽视出现的第一个错误,还会继续错下去,将剩余插件安放在其他较大的嵌孔中。如此这般,在练习过程中他还一直认为自己没犯错误,不过最后就会发现,剩下的那枚圆柱体插件根本无法放入仅剩的嵌孔里了。

错误显现出来以后,孩子之前的错觉便被摧毁了,他的注意力会立即转移到误差上来。

他必须把安置错位的圆柱体插件从嵌孔里一一取出,重新寻找准确位置。

现在让我们看看第三套插件。这组圆柱体插件在尺寸体积上都有所变化。除了直径会像第二组中那样逐渐缩小以外,高度同样也会减小。从外观看,这些圆柱体插件形状相同,体积却大小不一。利用此组插件进行练习的方法与另外两组相同,体积上的差异可以避免安放错误。

起初难以辨识差别的三组插件,通过练习使用后,孩子便可以发现其细微差别了。与此同时,在学会如何使用的过程中,三组教具可以不断激发孩子日益增长的兴趣。反复进行这项练习,孩子用肉眼区分事物的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观察事物的迫切度也会增强,在有条理地完成一项任务时,注意力会更集中,而所有这些进步反过来又将促进儿童提高识别错误和纠正错误之类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感觉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发展,而这是一项意义深远、可长期进行的练习。

积 木

三套外观不同的积木,每套积木组合都有三种体积上的变化。

这些积木教具内含三组颜色鲜亮的大木块组合,可以分成三个系列:长木棒组合、棱柱组合以及方木组合。

长木棒组合,表面刷有红色油漆,每个木棒都有面积相同(3/4英寸x3/4英寸)的正方形横截面,但是棒的长短不一,以4英寸为单位,总长在4英寸~40英寸之间变化。

堆砌这些不易移动的长木棒,可使孩子全身活动起来。他必须来来回回地搬运,并按长度从长到短依次排列,以便摆成风琴的造型。

儿童可以选择在地板上进行该练习,但在开始之前,要先找一张足够大的毯子铺在地板上,使其可以自由拼摆积木。待孩子将一根根木棒摆放成风琴形状之后,拆分并打乱顺序,再重新拼装。如此反复,引导孩子从中收获乐趣。

另一项拼摆深棕色棱柱组合的方法与此相似,同样可以在地毯上完成。每块棱柱积木的长度(7.5英寸)相等,但横截面面积逐一增减。最大是3.75英寸,最小是0.375英寸。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摆放好后,其形状看上去就像楼梯一样。

最后一套积木由若干立方体组成,体积从3.75英寸到0.375英寸均匀递减。积木外表是鲜亮的粉色,看上去像三个体积不同的物体,从体积最大的过渡至体积最小的。将体积最大的一只立方体积木最先安放在地毯上,然后把体积次之的积木垒在上面,一直这样垒下去,直至出现塔形外貌。堆垒过程中,如果积木中途倒塌,可以重新再垒。

努力尝试与肌肉记忆

孩子用一只手就能抓起积木。一个三岁或三岁半大的儿童,需费点力气方可抓起一块面积为3.75英寸的积木。而且,这些积木和一根长度为7.5英寸的木棒对孩子来说太沉了,因此他的小手必须使劲抓才行。在用力的过程中,他的小手会伸张,手部力量就会增强。反复使用棕色积木进行练习之后,孩子小手的抓握准确性自然会得到提高。面积分别为3.75英寸、3.375英寸、3英寸、2.625英寸、2.25英寸、1.875英寸、1.5英寸、1.125英寸、0.75英寸和0.375英寸的物体,逐渐便都可以准确地抓握了。换句话说,儿童运用手部肌肉记忆面积变化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使用红色积木进行练习,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巩固。此外还有其他提高能力的途径。将一块较小的积木垒到一块较大积木的正中央,上下左右都留出3/16英寸的边框。要想做到这一点,孩子的手和胳膊必须配合才能完成既定的活动目标。最小的一块积木是最难定位的,四周要留出0.375英寸。只有平稳地举高,孩子的胳膊才可以将小块积木垒到最大一块积木的正中间。很显然,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极大的耐力相互配合。

毫无疑问,选用立体插件和积木做练习教具,对开发儿童视觉能力帮助很大。慢慢地,孩子便开始辨识之前觉察不到的差异了。

进一步讲,倘若让儿童同时搭配运用这三套插件,将三套积木混合,挑拣出圆柱体插件置于中央,那就变为一种更复杂的培训记忆和推理能力的练习了。孩子必须回忆手中的插件原本属于哪一套教具,进而也就回想起盛装插件的硬木盒来。这正是该项练习令人着迷上瘾的地方。孩子急切地渴望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力所能及的努力下自然且愉悦地执行任务。

除此之外,眼睛才是特别需要通过练习提高能力的部位,多练习才可以辨别不同大小的积木,因此也就能随时发现偏差。例如,杆状积木的位置不正,“楼梯”的台阶摆放不整齐,又或是因为把一块大积木夹放到两块小积木之间而引起塔形凹凸等。这些都是肉眼可以觉察到的偏误,不仅如此,积木表面的颜色也很吸引儿童的眼球。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让儿童用眼睛去发现误差,用小手去纠正错误。

在开展眼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伴有运动神经的活动,有时体现在移除较小物体的动作上,比如,把圆柱体插件移出硬木盒的嵌孔,有时则体现在将大块积木搬运至某处的动作上。因此,这种训练感觉能力的练习是通过完成容易理解的任务来实现的。

这类活动,在此前所做观察的基础上,有助于孩子反复进行一项练习时集中精力。

从三套积木存在的对比差异中,或许可以发现数字之间的比值关系。

10根杆状积木之间的比值关系构成了一串数字:

1,2,3,4,5,6,7,8,9,10。

10块棱柱状积木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相应地可以用平方数来表示:

12,22,32,42,52,62,72,82,92,102。

最后,10块立方体积木的长、宽、高均存有差异,可用立方数表示:

13,23,33,43,53,63,73,83,93,103。

事实上,孩子对这些数字比值的理解仅靠感觉,但其大脑接受的训练则是以这些基本数据为基础,同时也为日后学习数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儿童会发现,在所有借助积木开展的练习中,外观差异最大的积木,最容易完成任务。而杆状积木组合的外观差异最小,因此使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时,最难完成任务了。

在小学阶段,当他开始学习算术和几何知识时,儿童会再次对早期玩过的积木产生兴趣,这次他会借助数学方面的知识重温各种数值关系。

色彩教具

在对正常儿童进行了一系列长期实验以后,我决定使用如下教具帮助儿童辨识颜色,即培养儿童的色彩感知能力(在残障儿童机构,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我曾选用染了各种颜色的圆形饰板充当木质插件)。最终选用的是像装饰板一样的教具,四周缠着色彩明亮的丝线。木板两端都有双面脊状物的凸起,因此颜色不会接触桌面,而且使用时也不会碰到彩色丝线。如此,教具就可以长时间保持色彩鲜亮。

我选定了9种颜色,每种进而细化为7种不同等级的色度,这样一来总共就有63种彩色木板。这9种颜色有:灰色(介于黑白之间)、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紫色、棕色和粉色。

练习:挑选三种色度最高、最鲜亮的颜色,如红色、蓝色和黄色。将相同颜色的两套木板摆放在孩子面前的小桌上。向其展示其中的一种,然后引导他从其他木板中找出与展示颜色完全相同的另一个木板。把颜色匹配的两个木板并排放置,如此一来,便按颜色配对成列摆放好木板。逐一向孩子展示新的颜色,直至9种颜色即18块木板一一亮相完毕。最后,练习可改为挑选与最暗颜色相匹配的木板。

接下来向孩子展示两、三块颜色相同但色度不同的木板。比如,从同一颜色的几块木板中选出最鲜亮的一块,最暗哑的一块,介于明暗之间的一块。孩子必须按色度强弱重新排列木板,直到能把7种色度正确排序为止。

练习内容随后变为辨识两种不同颜色的各种色度。例如红色和蓝色。分别将两种颜色中不同色度的若干块木板打乱顺序,然后依次呈现在孩子眼前。他必须首先辨别出两种不同的颜色,然后才能按照敏感程度排列顺序。进而可以继续练习分辨相近的颜色,如蓝色和紫色,黄色和橙色等。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看到过下面这个游戏,那里的孩子用出乎我意料的速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一群孩子围坐在桌子四周,指导老师按照人数在桌子上摆放好了教具——几套内含渐变色的色谱,例如,摆放了三套。老师要求每个孩子认真观察拿在手里或自己选取的色谱颜色,然后她将桌上所有不同颜色的色谱打乱顺序。每个孩子都能够迅速从大堆色谱中一一找出与自己手中所拿颜色相符的一系列渐变色色谱。他还能按照色度把渐变色色谱垂直叠成一摞,颜色由深到浅,看上去像一道彩虹。

在参观另一个“儿童之家”时,我看到那里的孩子将整只箱子反扣在桌子上,把里面的63种颜色全部倒出来,彻底打乱顺序。没多久,他们就按照色度强弱重新排好了顺序。重新拼排在桌面上的图案颜色由明至暗,宛若一条美丽的织毯。

孩子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学到这项本领,速度快得惊人。3岁的儿童便可以辨识不同的色度了。

通过如下方式,可以测试儿童对色彩的记忆能力:首先让孩子观察一种颜色,然后引导他到别处把刚刚看到的那种颜色找出来。可以在远处安放一张桌子,桌上散乱地放些不同颜色的色谱。孩子能够顺利完成这项练习,很少犯错误。5岁左右的儿童最喜欢该项练习,在比对并确定两种色度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开心。

感知几何图形的能力

平面插板与几何形状

第一套教具:木质平面插板系列及来历。

在有缺陷儿童教育机构,我曾制作过类似拼板,模仿著名前辈曾经使用的教具。由两个扁平木头制成,两块木板叠加在一起,上面一块是实心的,而下面一块则有着不同形状的嵌孔,其削掉部分正好与下面那块插板的形状相同。这些教具上都安装着可使儿童轻松拿起的铜把手。

塞根制成了星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它们都被漆成了不同颜色,这样一来,每个形状都拥有各自不同的颜色,而与插件相应的嵌孔都是一样的原木色。

在之前工作的残障儿童学校里,我增加了模型的数量,并将用于色彩教育的教具和用于形状教育的教具区分开来。用于色彩学习的插件都是圆形教具,而学习不同形状的插件都是统一的颜色(蓝色)。我还按照色度制作了大量的彩色模版,不断增加贴在硬纸板上的图形数量,保证它们不会分离。

但是,自那之后,当我与正常儿童相处时,经过不同的尝试之后,我排除了用于色彩教育的平面插件,因为这类教具不能让儿童发现自己的错误,由此遮蔽、隐藏了自己正在比较的颜色。

确定教具。另一方面,我还保留了识别形状用的平面插件,但是进行了修改,将各个图形相互分开,每个被插入物的架构都很简单。

无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还是其他图形,嵌板上每一个与立体图板相应的图形都被涂成了亮蓝色,而可插入立体图板的每块独立嵌板都是同样的尺寸,同样的白色。因此,每块嵌板都设计成了不同的图形组合,而且可以成组叠加,因为两个嵌板能够轻易地叠放在一起。

为了保证图形成组罗列,我专门设计了一个木板或称嵌板。每块嵌板中,最多可容纳6个图形,分两行,每行三个。当我们把立体图板从嵌板上相应的图形中移除,就会看到木制嵌板上统一的蓝色了。于是,立体图板的形状和颜色因被揭示出的轮廓更加明确了。

为了初次使用的方便,我制作了一个长方形木架(架内可放嵌板),其内置尺寸与上述嵌板容器同样大小。深蓝色的内周环绕着大约1/8英寸高、3/4英寸宽的凸起边缘。在这个边界上,1/4英寸厚的木条刚好横向一条、竖向两条,成十字架形状,分割上下两层的六个图形。可随便拿起的立体图板上有一个固定铰链,在前方由一个小别针固定。

6个立体图板都是4英寸见方,厚为1/4英寸。因此,正好可放入蓝色框内,而且与其相似的网格结构还可使其安全地放在适当位置上。由于嵌板上相应位置的立体图板比较固定,所以整个嵌板可作为一个整体拿放。

与其他人设计的通过改变个别框架尽可能组合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相比,这个嵌板箱有更进一步的优势,更具方便性。同时,它还保证了同样立体图板的稳定性。

嵌板的边缘及内外交界处都被涂上了白瓷釉。可被放入嵌板中的每一块立体图板,其表面——即平面几何图形,都被涂成了与底面颜色一致的亮蓝色。

我同时还制作了4个涂有同样亮蓝色的立方体。我可以将嵌板上适用的立体图板同样应用到这些立方体上,于是就成了5面都有几何图形,而不是6面了。使用这个教具的理由是,第一次教图形时,最好只用两三个形状截然不同的图形,或者形状范围相差甚远的图形,如,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或者一个圆形、一个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按照这种方式,不同的图形组合也被依次陈列出来。

接着,我又制作了一个有6层抽屉的橱柜,可用硬纸板制作,也可用木头制作。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盒子,前面可低一些,就像律师们常用的文件盒一样,有6个托盘,一个叠一个地放,最下面有一面支撑片。第一层上,我放了4个正方形图板和一个梯形、一个菱形。第二层上有一个正方形和五个同样高度但不同宽度的长方形。第三层,有6个直径逐次递减的圆形。第四层有6个三角形。第五层放的是多边形,从五边形到十边形。第六层则放了不同的曲线图形,如椭圆形、卵形、花瓣形(由四个半圆弧组成)。

三组卡片。每边长为5.5英寸的白色方形卡片,也被加入到我的教具中。其中一组卡片上粘有蓝色图形纸片,与插件教具使用的蓝色一样。其形状和大小均与组合中的几何图形一样。第二组卡片同样地粘上了与几何图形一致的蓝色轮廓,约有1/4英寸厚。第三组卡片由黑色线条组成,仅表明了图形尺寸和形状,此概念由塞根发明。

因此,教具包括了框架、各种饰板和三组卡片。

插件练习。给儿童提供带有不同图形的嵌板框,取出立体图板,铺在桌面上,打乱顺序,然后让他们依次将立体图板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下儿童。虽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不会像立体插件那样让儿童玩很长时间。我从未见过该练习被连续重复五六次以上。

实际上,儿童在此练习上需耗费大量精力。他必须要认识物体的形状,并检查其长度。很多孩子起初只能经过多次尝试,才会成功地放到正确位置上。例如,他们会把一个三角形连续放到一个梯形、长方形之类的图形上。要不然,他们拿起了一个长方形,也找到了正确的位置,但是却把长边和短边的位置颠倒了。多次实验之后,他们才能按正确位置放好。经过三四次反复试验,孩子们就能自信满满地轻松认识几何图形,并放到合适位置上,此刻,他们的小脸上除了自信的表情之外,还有一幅冷漠和蔑视的神情,仿佛在说“这个练习实在太容易了”。

这时,就能系统地检测儿童对不同图形的认知程度了,可任意改变桌子上的图形饰板,从形状迥异的图形开始,到类似图形为止。由于他已能熟练地认知图形,并能不出任何差错地将其摆放到正确位置上,所以这个练习对他们来说也很轻松、简单。

在第一个周期,即反复试验时,应给儿童提供形状迥异的图形。当视觉与触觉相互关联时,儿童对此的认知就得到了较大助益。我曾经让儿童用右手食指触摸图形的轮廓,以及嵌板上图形孔的内边缘,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完全相同,我注意到儿童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实际上,由于儿童都很喜欢用小手去触摸,所以这种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可行。有些儿童仅用眼去看,尚不能认识图形,当他们触摸图形时,即当他们敷衍塞责地触摸图形轮廓时,也一样。因为他们徒劳地尝试着将图板放到相应嵌孔中,所以在轮流尝试每个嵌孔时,他们都很担心,然而,一旦他们认真触摸了插件的边缘和嵌板上相应嵌孔的边缘,就能成功地收获了。毫无疑问,肌肉运动知觉与视觉相关联才是感觉物体形状的最大辅助,而且还能帮助儿童稳定记忆。

正如立体插件练习一样,对此类练习的错误控制也相对明朗。除了自己适当的位置外,与众不同的图形若被放到其他位置上,错误就立刻显露出来了。因此,儿童可以自己进行该项练习,并完善对各种图形的认知能力。

三组卡片练习

第一组。给儿童一些涂好或沾好几何图形的卡片,和几个前面提到过的可放入嵌孔中的立体图形。将所有教具全部混合在一起,让儿童从中挑出卡片(这个练习让他很开心),接着,再把立体图板放到卡片上。此时,儿童已经训练过眼部的控制力了。他们必须会认识图形,并能准确地将立体图板放到相应卡片上,这样才能完全盖住卡片上的图形。儿童的眼睛此刻应确认图形边界,并准确地使上下两个图形的边界完全重合。进一步,儿童必须要养成触摸立体图形边缘的习惯,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通常,孩子们都很喜欢执行这样的动作)。在完全覆盖住卡片上的图形之后,他就能再次感受到立体图板的边缘形状,仿佛他用小手指完美地配合好两个图形一样。

第二组。给儿童一组由蓝色纸条标明图形轮廓的卡片,以及与卡片上图形一致的立体图形。

第三组。给儿童一组仅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的卡片和上述相应的立体图板。

于是,儿童受到了用眼睛诠释图形轮廓的训练,而且,他的小手也通过沿图形轮廓移动的线路,为将来画出这些图形做好了准备。

区分声音的练习

听音训练以一种特殊方式将我们带入到人和动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只有动态的环境才能产生声音和噪音。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中,除了绝对的沉寂之外,别无他有。因此,听是一种只能从运动中接受观感信息的感觉。

听力训练必须始于安静,因为只有从静止不动的状态中才能感知声音和运动引起的噪音。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中安静具有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它变成了一种控制因素,自愿限制引起各种声音的动作。

安静同时还是一种导致共同努力的方式,因为要想得到安静的状态,每个事物、每个人都必须保持彻底的静止不动。

无疑,取得安静效果的努力应该能够在儿童中引起浓厚的兴趣,实际状况也如此。他们乐于享受宁静的氛围,也知道获取宁静的方式。

同时,听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帮助我们了解感觉训练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可使我们的听力更精确无误。

当我们注意到比以往更加细微的声音时,也就能听得更清楚、更准确了。因此,感觉训练把我们导向了鉴别最小的刺激,而且,我们能觉知到的事物越细微,这种感觉就越强烈。感觉训练也因此成了最低限度觉知外界刺激的重要助力。

例如,伊塔已经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处于半聋哑状态的人,都能被训练得可以接受更加轻微的声音,比那些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正常人听到声音还要细微,而且他还能逐渐被引导着觉察出一般噪音,而一个听力正常的人若没接受过此类训练,绝对认不出这种噪音。

伊塔正是基于此原则,通过使用从强至弱的连续刺激,教会很多半聋哑患者倾听其他人的谈话,从而学习如何讲话。他以此方法治愈了大量半聋哑患者。

感觉训练中的另外一个原则是,区分不同刺激的差别。

就这一点而言,为了帮助其他人,你必须了解如何区分不同感觉之间的差异,以及注明差异等级。

首先,我们能在声音和噪音之间找出差别,从两者的显著差异入手,逐渐过渡到几乎不被感知的差异中。接着,不管是人们讲话时发出的声音,还是乐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根据其来源继续分辨声音的不同质量。最后,我们就能区分不同音阶中的音调了。

为了总结并给基本差异分类,我们将阐述四种声音:静音、人类的声音、噪音和音乐声。

静音课程将单独进行练习,可为遵守纪律提供巨大的帮助。对说话声音的分析,与学习字母表密切相关。关于噪音的研究,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有相对简单和初级的教具,由几个木盒(或纸板箱)构成。这些盒子都是成对组合,这样的构造可使几组盒子产生不同级别的噪音。如同其他感觉教具一样,把这些盒子都混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其撞击时的声音找出噪音相同的一对来。然后,儿童再通过判断一组盒子中的差别,将其按顺序排列。

为了进行乐感训练,我们采用了一组铃铛,由麦克柯荣尼精心研制。每个铃铛都被分别安装在支架上。这组铃铛看似相同,但是用一个小锤子敲打时,它们就能发出如下的不同音符。

唯一可感知的区别是每一个声音。每个铃铛都有相同的两个,可随便移动。因此,它们也可以像用于感觉训练中的其他教具那样,打乱顺序使用。

第一个练习是移动放有铃铛的支架,打乱摆放顺序,然后再用一个小锤子敲击,这样就能找出声音相同的两个铃铛并摆放在一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里不包括半音,即中间调)。下面,再根据音阶判断音调。教师按照所需次序放好一组铃铛,将另外一组铃铛打乱顺序,这个练习再次使用了两组相同的铃铛。先让儿童敲击事先安排好的那组铃铛中的一个,然后从打乱顺序的铃铛组中找出声音相同的一个。于是,根据预定顺序,就能找出成对的铃铛了。

当儿童的听力被训练到已经能够听出音阶中简单的连续音符时,他就能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自己根据全音阶顺序安排所有铃铛了,但这只能借助于他自己的听音引导来完成。而且,他甚至还能处理好半音的位置。

就像其他训练一样,一旦儿童能够清晰地觉察出各种声音,应该立刻教给他该声音的名称。就像儿童在学习光滑、粗糙、红色、蓝色等特征时一样,如果他已经学会如何准确区分音符,就应立刻教他记住该音符的名称。

一个六七岁的儿童最多能够识别和命名单个音符。为了不浪费儿童的精力,还可将半音也加入到全音程中,它们也可由支架上的铃铛来表达。表示半音的铃铛是黑色的,而非白色,换句话说,这些铃铛代表的是钢琴上的琴键。将半音放在整个音调的适当位置上,构成了此类练习。[在这个铃铛训练中,在六、七个单循环中同样练习的最大重复数量已经达到了200次。]

若与音乐教学中的乐感训练相混淆,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辨识音调的练习可以不以某种方式涉足音乐领域。学习音乐其实和学物理学一样,需要研究乐音的振动。

感觉训练只是为将来的音乐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已经投身于此类练习中的儿童尤其要为倾听音乐做好准备,才能获得快速进步。

音乐会持续加强感觉训练,而学习绘画则会加强色彩识别力,这两者同样重要。无论如何,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的基础是长久进步的无价之宝。

安静

在一般学校中,人们通常认为必须要靠命令才能获得安静效果。

“安静”一词并没有被赋予任何思想内容。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有一种静止不动的需求,也就是说,有一种为了要实现某一刻安宁必须得暂时停止活动的需求。安静意味着暂停一切动作,并不像普通学校中认为的那样——在周围环境中可忍受的一般声音基础上增加的喧嚣需要被勒令禁止。

在普通学校中,安静意味着停止一切噪音,停止一切反应,反对一切无序混乱状态。但是,另一方面,安静也可被积极地理解为超越一般情况。它是一种需要竭尽全力的瞬间核查,可使心灵暂时隔绝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外界的嘈杂声。

我们的“儿童之家”里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安宁。每个“儿童之家”里,大约有五十多个3~6岁儿童组成一个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安静状态。命令永远也不可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孩子们在生命中的某一时期,都带着统一的意愿检查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他们的动作看上去非常自然,让人难以抗拒。只有习惯于为满足内在需求而采取行动的儿童,才能实现这种整齐的集体行为。

但是,一定要教育儿童如何保持安静。因此我让他们进行各种静处练习,这无疑更提高了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非凡能力。

当我变得安静下来时,就让自己特别具有吸引力。我会采取几个不同的姿势。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我都能保持安静,不做任何动作。尽管没有被人发觉,但是哪怕一个小手指头的活动,都能制造出噪音来。我的呼吸声也变得不那么粗重,一切都陷入了安静中。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叫来一个小家伙,让他像我这样做。他动了一下自己的小脚丫,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而这就制造了微弱的声音。他又活动了一下胳膊,从椅子扶手上擦过,发出了较大的响声。他的呼吸声就不像我的那样完全处于安静、平和、不被注意的状态。

在这个演习过程中,我说的话虽然简短扼要,但依旧打破了宁静和沉寂的状态,而孩子们却依然陶醉在看和听的状态中。很多人都对自己之前从未观察过的情况产生了兴趣,即,竟然存在这么多自己从未注意过的声音,而且还有各种程度的安静状态。一种绝对的宁静是空无声音,显然也没有任何动作。

当我直接站在教室中间,表现出似乎并不存在于那里时,孩子们都惊讶地看着我。接着,所有人都力图模仿我,努力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注意到,他们都很小心地挪动着自己的小脚丫。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身体上的各个部分吸引,都希望能不发出任何动静。在他们努力取得进步时,实际上也获得了一种与表面安静完全不同的宁静。似乎生命也在逐渐消失,教室里逐渐变得空无一人,仿佛真得没有人存在一样。接着,他们开始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当达到绝对安静状态时,这种滴答声也逐渐强烈突出。迄今为止,一直很寂静的院子里也传来了不同的声音,有小鸟的叫声,有儿童的走路声。孩子们对此非常着迷,就像被一个战利品征服了似的。女指导老师说:“瞧,现在一切都那么安静,仿佛根本没有人存在似的。”

当儿童达到了这种程度的安静时,我就会关上窗户,拉上窗帘,然后对他们说:“现在,我们来听听叫你们名字时的轻微声音。”

然后,从他们身后的隔壁房间里,我会通过开放的门悄悄地发出拉长音的呼喊,仿佛在呼唤山谷那边的人,这种微弱的声音似乎直接传到了孩子们的心中,吸引着他们的灵魂。每个被叫到姓名的儿童都会安静地站起来,尽量不挪动自己的椅子,并且掂着脚尖走过来,尽量不发出走路的声音。不管怎样,在这种绝对安静的气氛下,他们的经过都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关注,因为其他人没有任何动作,都没有打破这种绝对的安静。而那个站起来的孩子会带着灿烂的笑脸轻轻地走到门边,在隔壁房间里蹦跳几下抑制自己不禁要爆发出来的笑声,不然,他要么紧贴着我的裙子,要么看着那些仍然在静处焦急等待着的小同伴。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被叫到,但依然把对他们的召唤当成了一种荣幸、一份礼物、一个奖励,房间里最最安静的那个人将第一个被叫到。因此,每个人都努力地等待着那个明确的召唤。我曾经见过一个3岁大的小姑娘努力克制着不打喷嚏,而且她竟然做到了!她屏住了呼吸,并且一直坚持到自己胜出!

小孩子都对这种叫自己名字的游戏情有独钟。他们专注的目光和耐心地一动不动的状态揭示出了对某种快乐的期望。起先,当我没有理解儿童的心灵时,曾经想过让他们看到糖果或小玩具,并将此奖励给那个被叫到名字的人。我以为,提供礼物是让儿童付出努力的必要方法。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根本没用。

在努力体验到安静带来的快乐后,儿童就像驶入港湾的船舶一样。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一切事物都能让他们欢欣,学到了新东西让他们高兴,取得了胜利也让他们高兴,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他们忘记了我曾经许诺过的糖果,也不再费心去拿我之前认为会吸引他们的小物件。于是,我放弃了无用的激励,反而更加让自己瞠目结舌——当游戏再次重复时,孩子们的表现更加完美。在召唤四十多个儿童走出房间的过程中,3岁大的儿童仍然能够在宁静的气氛中保持静止不动。随后,我意识到,一个儿童的心灵同样也有精神上的喜悦和奖励。经过如此练习之后,他们似乎更加喜欢我了。当然了,他们也变得更温顺、更甜蜜、更文雅。我们一起度过了几分钟,其间真正做到了与世隔绝。那段时间,我也很渴望召唤他们,他们在无声的寂静中依次听到了那个声音——此刻被直接当作对个人来说最好的声音。

静处练习。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完美的静处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功。有一天,我走进“儿童之家”时,在院子里遇到一位女士,手里抱着4个月大的女儿。她的女儿被缠裹在襁褓里,这是罗马人的一种习惯。被以此方式紧紧缠裹起来的婴儿像虫茧一样那个安静的小家伙就像一个和平使者的化身。

我把她抱在怀里,她也安静地躺在那里。我抱着她走过去,“儿童之家”里的孩子们都像往常一样跑出来欢迎我,他们的小手猛烈地投掷到我的膝盖上,差点让我摔倒。我笑着给他们看那个“小虫茧”。他们产生了兴趣,上上下下地蹦跳,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但是没有人再来碰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手里抱着一个婴儿。接着,我走进了教室,孩子们也跟进来,我们各自坐下,我选择了一把面对他们的高椅子,并不是以前常坐的那个凳子。换句话说,我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孩子们带着亲切与喜悦交并的感受看着那个婴儿。我们都没有说话。随后,我告诉他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老师。”他们惊讶地看着我,笑起来,“之所以称她为小老师,”我继续说道,“是因为你们当中谁也不会像她那样安静。”所有孩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僵住了。“但是,你们的小脚丫不能像她那样一动不动。”所有的孩子马上小心地调整了自己的双脚,一动不动。我看着他们,面带笑容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们永远也不能像她那样安静。你们能活动自己的双腿,但她不能。所以你们无法做到像她那样。”

孩子们开始严肃起来,他们似乎被小老师的优势说服了。其中一个孩子笑起来,他的眼睛似乎在说,这都是因为那个缠裹她的襁褓造成的。“而且,没有人能保持和她一样的安静状态。”又是一阵寂静。“之所以不能像她那样安静,是因为……听听她的呼吸,多么温和、静谧呀。你们可以踮起脚尖走过来听听。”有几个小孩子站起来,慢慢用脚尖挪动着身体走过来,伸出头认真注视着这个婴儿。周围又陷入了一片寂静中。“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安静地呼吸。”孩子们震惊地看着她,他们之前从未想过,即使自己静止不动,也依然会制造声音,而这个小婴儿的安静状态比年长些的儿童更深刻。他们几乎全都屏住了呼吸,我站起来,“我要静静地走了,”我也掂着脚尖,一声不发地走了。“无论我走得多么安静,你们都能听到从我身上发出的声音。但是,和我在一起的这个婴儿,却一点声音也没有,是的,她也在离开,安静地离开。”孩子们都笑了,但他们也的确被感动了。他们不仅理解了这个事实,而且还理解了我在言语中透露出的幽默。我从窗户里把小姑娘还给了她的母亲。

小姑娘留下来的迷恋,似乎仍占据着孩子们的灵魂。大自然中,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新生儿的宁静呼吸更温馨甜蜜了。相对而言,沃兹沃思(英国著名诗人)对大自然静谧的观察也相形褪色:“多么宁静,多么平和!只有一个声音,从桨上滴落。”即使儿童,也能感受到一个新生命的缄默诗篇。[这种安静的氛围是蒙特梭利教育方法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它已被多所学校采用,也成功地代表了一部分蒙特梭利精神。通过她的影响,“固定的沉默”已经渗透进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公众表现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