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医法圆通

汗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

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一等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务要知得阴虚、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因风伤太阳卫分者,由太阳之气不足,不能充周于腠理,毛窍空疏,风入于内,风为阳邪,善行而动,卫外血液不得潜藏,随发热之气机而外出,故自汗淋漓。法宜扶太阳之气,太阳气旺,始能胜邪,仲景之桂枝汤是也。

因阳阴火旺而致者,由胃中有火,热蒸于外,大汗如雨。非若久病大汗亡阳之证。此则其人大渴饮冷,二便闭塞,烦躁身轻,气粗口臭。法宜专清胃热,如人参白虎汤、大小承气汤之类是也。

更有一等汗证,如战汗、狂汗、黄汗、热汗、冷(冷原本作“令”,据文义改。)汗、上身汗、下身汗、头汗、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已,汗大出,汗止而战慄自然不作,病即立瘳。瘟疫证中有此一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内,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砂、草、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热,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缘胃热,一遇饮酒食肉,胃气即动,热气沸腾,薰蒸于上,而汗出于外,不药无伤。此有余之候,非不足可比。[眉批]此等之人,汗不是病,乃精不深藏,神不内敛,气易外越。夏固如此,冬亦皆然,主潦倒一生,此又相法之可通于医者。尚有一等绝证,汗出如珠、如油、如雨,种种不治之证。予曾经验,急以仲景回阳汤饮救之,十中每痊四五。当此时也,病家亦委之命而莫救也,医家亦委之于绝而莫救也。虽曰天命,又何妨力尽人事哉。但欲开方,务在单上批写明白,告诫病家,设或追之不及,不得归咎于医药,以免后人借为口实。

目下,世人畏附子、干姜,不啻砒毒,[眉批]世人畏姜、附,庸医误之也。医生畏姜、附,火字误之也。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眉批]知非氏曰:汗者,涣也。《易》曰:汗涣具大号气机之外出者然也。然有病有不病焉。阴阳本是一个,动为阳,静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出则俱出,入则俱入,相随不离,故曰互根。又曰:一而二,二而一,性兼寒热,热则动,寒则凝,机缄本乎自然。故夏则多汗,冬则无汗,劳则多汗,逸则无汗,此不病之常也。病则无冬无夏,无劳无逸,皆有外越之机,身体秘见不安之状。或因阳虚,或因阴虚,或太阳中风,或阳明热越,临证处方,万举万当,何多求焉。

近来市习,一见汗出,多以麻黄根、冬桑叶、浮麦、参、芪之类治之,不在阴阳互根处理会,每多不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