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三指禅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总论

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距今四十余年,所过通都大邑,探取病情,无一不验。今不敢以自私,立为主脑,对以阴阳,注释多本古人体裁,实非臆造,就正同学,幸其教我。

脉学源流

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以候人之动气。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合于黄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死生。本律管以定脉,轩岐之微蕴,诚有未易窥测者。越人着《难经》,推明十变;叔和撰《脉经》,演成十卷,而脉始得灿明于世。迄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士大夫多议之,由是才人杰士,咸驰骤于笔墨之间,各据其理,各抒其见,而真诀几几乎晦矣。齐 澄论脉,女子阴逆,自上生下,左寸为受命之根,心肺脉诊于两尺,倒装五脏,谬妄已极。赵维宗论脉,心肺在上,为浮为阳。肝肾在下,为沉为阴。脾居中州,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意义肤浅,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之于气口,未尽《内经》之奥。朱考享推《内经》,求之于遍身,未达《内经》之专。若二李者(濒湖、士材)将前人所流传之脉,依样画葫芦,演成诗句,字字晓畅。叔和而后,幸有传人,究未得平脉诀,医无权度,殊失《内经》以平人定脉之旨。是编揆之前哲,虽则别开生面,实亦不过发明《内经》及《难经》、《脉经》之义云尔。

定脉部位

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凭空结撰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既未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

尺寸解

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六部脉解

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究之候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则得诀矣。《脉经》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婀婀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假如春脉弦,岂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谓独候之左关。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拘右关。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也。是以伤寒之脉,仲景一书曰浮、曰紧、曰长、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统分脉之浮、紧、长、弦、沉、微、伏、代,并未专指何经。内伤之脉,叔和一书,失血宜沉细,不宜浮紧;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气宜浮滑,不宜沉数;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数大,不宜虚细;咳嗽宜浮缓,不宜细数。但分脉之宜与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脏,此其明白可证者也。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潜于水中,寄居两尺,在右火用事,水为之涵。火生土,是为脾土,居右关;土生金,是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为之温。水生木,是为肝木,居左关;木生火,是为心火,居左寸。自无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难经》曰:“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寸口者,手太阴之动脉。《内经》曰:“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此又于部分之间,而别有会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天下之理,有不必辨者,有必欲辨者。不必辨而辨,则其理晦;必欲辨而不辨,则其理亦晦。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形质既已相配,气脉自然相通。而以为大小肠之在下,不得候之于上,相为表里,则可;同居其部,则不可。易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亦思气类相感,有不见其端倪者。琥珀拾芥,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也乎?且胸中膻中,间不能寸,小肠丙火,何得与肾水同居,大肠庚金,何得与命门同宿乎?此则不必为之穿凿而辨者也。而有不得不辨者,左肾以藏水,右肾以藏火,既已力辨其非,何以两肾俱藏水,列诸左右,独候之左尺,有是理乎?不知两肾皆藏水,即皆藏火,不过左以水为主,右以火为主耳。吾为之正其名曰: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肾命门。

定至数

持脉之初,先看至数。欲知至数,先平己之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人之呼吸,未尝不同。盖人之五脏不可见,所可见者,脉而已。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于肝肾,肝一至,肾一至。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一息。脾脉不见者,以土旺于四季也。是为平脉。惟是邪扰于中,斯脉不得其正耳。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者。

二十七脉名目

微、细、弦、弱、濡、牢、浮、沉、虚、实、滑、涩、洪、伏、缓、迟、数、长、短、芤、革、结、促、紧、散、动、代诀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缓(和缓也。张太素曰:“应指和缓,往来甚匀。”杨元操曰:“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四至调和百脉通,浑涵元气此身中。

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点红。

露颗圆匀宜夜月,柳条摇曳趁春风。

欲求极好为权度,缓字医家第一功。

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圆净分明。微于缓者,即为微;细于缓者,即为细。虚实长短、弦弱滑涩,无不皆然。至于芤革紧散、濡牢洪伏、促结动代,以缓为权度,尤其显而易见者也。

有胃气者生

四时之脉,和缓为宗,缓即为有胃气也。万物皆生于土,久病而稍带一缓字,是为有胃气,其生可预卜耳。

(统六脉而言,不得独诊右关。)

脉贵有神

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有神也。方书乃以有力训之,岂知有力,未必遂为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

精熟缓字,自知所别裁。

读缓字法

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四时平脉

天地之气,分寄四时,化生万物。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乘其令以分司,独土则通旺于四季。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盖言平也。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脉即与之为比附。春为肝木,脉弦,夏为心火,脉洪,秋为肺金,脉毛;冬为肾水,脉石。惟胃气属土,其脉从容和缓,散布于弦洪毛石,以默运于春夏秋冬,浑沦元气,流畅贯通,生生不已,平孰甚焉。如春肝宜弦,弦而缓者,若风 柳梢,抑扬宛转。夏心宜洪,洪而缓者,若活火烹茶,薰灼舒徐。秋肺宜毛,毛而缓者,若拣金砂砾,渐次披搜。冬肾宜石,石而缓者,若水泽腹坚,徐形绉透。四季脾胃用事,厥脉宜缓,不问可知,此平脉所以获生也。盖平者,和也,所以和其脉,使无躁急也;平者,准也,所以准其脉,使无偏胜也。以缓平之,而后四时之脉,得其平耳。夫缓即胃气,原秉天生地成,与诸脉互相主辅,而不可须臾离焉者,经所云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皆以胃气为本,诚得诊脉之大宗也。惜医不知察,囫囵读过,毫无心得。未知有胃气者。为平为生;无胃气者,为病为死。遂使一成不易之理,徒蓄千载莫破之疑。余因揭而论定,以着是编。

浮、沉、迟、数四大纲

立缓为标,言平脉,即统该乎弦、洪、毛、石;提病脉,先分着于浮、数、迟、沉。

而二十二脉之旁见侧出者,无不寓于其中,举其纲而目自见。

(《脉经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曰:“如水上漂木,主表”。)

浮从水面悟轻舟,总被风寒先痛头。里病而浮精血脱,药非无效病难瘳。

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亦有里病而浮者。浮而云腾蜃起,多属阴虚;浮而绵软葱空,半由失血;浮而月荡星摇,预知精败;浮而羽铩毛散,可卜神消。

(《脉经》曰:“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杨氏曰:如石沉水底,主里。”)

沉居筋骨有无 ,着骨推筋仔细摩。

有病而沉兼别脉,沉而无病世人多。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积,沉紧冷痛。多有无病脉沉者。沉居命脉悠长,足征寿考;沉居肾脉恬静,咸颂仁人;沉居关脉调匀,允称秀士;沉居寸脉圆活,定是名姝。

(《脉经曰:“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迟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

迟惟三至欲亡阳,好与医家仔细详。

总是沉寒侵脏腑,只宜温药不宜凉。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有力积寒,无力虚寒,未有无寒脉迟者。迟为内病壅阏,温养阳刚;迟为外病浸凌,温消阴翳;迟为缓病缠绵,温补元气;迟为急病驰骤,温散客邪。

(《脉经》曰:“一息常数六至。”《素问》曰:“脉流薄疾。”数为阴不胜阳。)

数脉为阳至倍三,脉中数脉实难谙。

而今始识诸般数,嘱咐医人莫乱探。

五行之中,金木水土,各居其一,惟火则有二。而推其火之类,不特本经之火。海枯被火,则为肾火;榆能生火,则为肝火;石可取火,则为肺火;壤内藏火,则为脾火。不止有二,而有六矣。而充其火之尽,不特当时之火。风热而炽,则为风火;寒郁而热,则为寒火;暑伤而温,则为暑火;湿积而蒸,则为湿火;燥过而枯,则为燥火。是内有六,外亦有六矣。而穷其火之变,不独五运六气之火,又有无根之火,痰结之火,血燥之火,莫可名状、莫可纪极之火。综此以观,无病不有火,无火不脉数,无药不可以治数。君火而数,芩连固为折火之正敌;相火而数,桂附亦为归火之灵丹。脾倦生火,数非参莫疗;肝盛生火,数惟柴芍可除。数缘肾虚,两地滋阴,不必降火;数由肺损,二冬泄热,即以清金。解痰火之数,惟恃法夏;润血燥之数,须用当归。伤风发热,可以去风,即可以治数,防风、羌活;伤寒发热,于焉去寒,即于焉治数,麻黄、桂枝。疗暑热之数脉,焦术、川乌,极为妙品,调湿热之数脉,苍术、黄柏,实有神功。阿胶养秋燥之金,脉数自减,元参泄无根之火,脉数以除。区别内外,分析经络,以脉证病,以病证脉,斯得之矣。安得有心人,与之谈数脉哉!

对待总论

人之一身,不离阴阳;而见之于脉,亦不离阴阳。浮、沉、迟、数,阴阳相配之大者也,举其余而对待训之。事以相形而易明;理以对勘而互见。

微与细对

微为阳弱欲绝,细乃阴虚至极,二脉实医家剖别阴阳关键,最宜分晓,故继浮、沉、迟、数后,举以为对,以冠诸脉。

微与细对

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吸呼。

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

(轻诊犹见、重按全无、黄 白术,益气归元;附片干姜,回阳反本。)

微与细对

细脉一丝牵,余音不绝然。

真阴将失守,加数断难痊。

(举之极微,按之不绝。天麦二冬,清金生水;生熟两地,滋阴养阳。)

虚与实对

二脉举按皆得,而刚柔异质。实为邪气实,虚乃本气虚。

虚与实对

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

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迟大而软,按之无力。按《脉经》言“隐指豁空。”非是。诸脉中,惟芤、革二脉言空,以虚脉而言空,能别乎革,难别乎芤。濒湖曰:脉虚身热,为伤暑,亦主血虚。”)

虚与实对

实脉大而圆,依稀隐带弦。

三焦由热郁,夜静语犹颠。

(浮沉皆得,长大带弦。按《脉经》言:“应指幅幅然。”非是。幅幅,坚实貌,乃牢紧脉,非实脉也。伤寒胃实谵语,或伤食气痛。)

长与短对

寸、关、尺为脉本位,长则过乎本位,短则不及本位。欲辨长短,先明本位。

长与短对

长脉怕绳牵,柔和乃十全。

迢迢过本位,气理病将痊。

(按:长而牵绳,阳明热郁;长而柔和,病将解矣。朱氏曰:“不大不小,迢迢自君。”言平脉也。经曰:“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

长与短对

短脉部无余,犹疑动宛如。

酒伤神欲散,食宿气难舒。

(按:短与动为邻,形与动实别。动则圆转如豆,短则濡滞而艰。濒湖曰:“短而滑数酒伤神。”杨氏曰:“短脉为阴中伏阳,三焦气壅,宿食不消。)

弦与弱对

脉而弦,脉之有力者也,雄姿猛态,可以举百钧;脉而弱,脉之无力也,纤质柔容,不能举一羽。

(同一弦也,在肝经则泻之,攻之;在胆经则和之解之。)

弦与弱对

弦脉似张弓,肝经并胆宫。

疝 瘕疟,象与伤寒同。

(《素问》曰:“脉端直以长。”《刊误》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按弦属肝胆经,疝 瘕疟,肝胆经病。肝胆经有泄无补。)

弦与弱对

弱脉按来柔,柔沉不见浮。

形枯精自减,急治可全瘳。

(《脉经》曰:“极软而沉,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弱宜分滑涩,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清秀人多有此脉,脉弱而涩,是为病脉。)

滑与涩对

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与涩对

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

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滑与涩对

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

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素问》云:“参伍不调。”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芤与革对

同一中空,而虚实分焉。虚而空者为芤,实而空者为革。悟透实与虚,旁通芤与革。

芤与革对

芤字训慈葱,中央总是空。

医家持拟脉,血脱满江红。

(戴同父曰:“营行脉中,脉与血为形。芤脉中空,血脱之象也。”)

芤与革对

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

劳伤神恍惚,梦破五更遗。

(按:革主亡精,芤主亡血。《脉经》言均为失血之候,混淆莫别。不过革亦有亡血者。)

紧与散对

松紧聚散,物理之常。散即松之极者也,紧即聚之极者也。紧如转索,散似飞花。紧散相反,形容如生。

紧与散对

紧脉弹人手,形如转索然。

热为寒所束,温散药居先。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腹痛尺紧,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症。

按浮紧宜散,沉紧宜温。)

紧与散对

散脉最难医,本离少所根据。

往来至无定,一片杨花飞。

(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

濡与牢对

浮之轻者为濡,平沙面雨霏千点,沉之重者为牢,锦匣里绵裹一针。

濡与牢对

濡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

平人多损寿,莫作病患评。

(《脉经》曰:濡脉极软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乃得,按之无有。”按濡主血虚之病,又主伤湿,平人不宜见此脉。濒湖曰:“平人若见似无根。”)

濡与牢对

牢脉实而坚,常居沉伏边。

疝 犹可治,失血命难延。

(《脉经》曰:“似沉似伏,实大弦长。”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按牢长属肝,疝 肝病,实病见实脉,可治。扁鹊曰:“失血脉,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洪与伏对

浮之最着者为洪,水面上波翻浪涌;沉之至隐者为伏,石脚下迹遁踪潜。

洪与伏对

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

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呕,初起为寒,郁则为热。经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阴虚阳盛,脉多洪。惟夏日应时。濒湖曰:“拍拍而浮是洪脉。”《素问》曰:“来盛去衰。”)

洪与伏对

伏脉症宜分,伤寒酿汗深。

浮沉俱不得,着骨始能寻。

(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大汗而解。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灸关元,脉乃出。

按二症极宜分。)

结与促对

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为热促,则热之至矣。

结与促对

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

诸般阴积症,温补或平安。

(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内有积病,沉结内有积聚。”)

结与促对

促脉形同数,须从一止看。

阴衰阳独甚,泄热只宜寒。

(濒湖曰:“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有生。”按促只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

动与代对

动则独胜为阳,代则中止为阴。动代变迁,阴阳迭见。

动与代对

动脉阴阳搏,专司痛与惊。

当关一豆转,尺寸不分明。

(《脉经》曰:“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无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濒湖曰:“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动与代对

代脉动中看,迟迟止复还。

平人多不利,惟有养胎间。

(结促止无常数,或二动一止,或三五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根据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

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有病而气不能续者,代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奇经八脉

本来督任一身中,寻得仙源有路通。

剖别阴阳维跷界,调冲运带鼎炉红。

八脉者,督脉、任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脉、带脉是也。以其不拘于经,故曰奇。督、任、冲起于会阴穴,一源而三脉。督脉由长强穴贯脊上行,过巅顶,至龈交而止,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上行脐腹,过咽喉,至承浆而止,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之金门穴,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会,由内踝之筑宾穴,而上行于营分。夫人身之经络繁密,二脉能于阴交阳会之间,加一紧缚,举纲齐目,而阴阳斯得维持之力。阳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冲脉前行于腹,后行于背,上行于头,下行于足,凡筋骨脾肉,无处不到,十二经络上下之冲要,故曰十二经络之海。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束诸脉。医家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旨得矣;修炼家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开牝幽微之窍妙,于此入其门矣。养生者无事之暇,撮起督脉,循尾闾夹脊双关,上行脑顶,下通乎任,循环无端,终而复始,久久调息,二脉贯通如一脉矣。人身元阳之气,自下而生者,亦自下而竭。督任相联,转运不已,有其生之,断难竭之,而寿有不稳固者乎?!鹿顾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二物俱得长寿,有明征矣。提督而上行也,阴阳维跷,随督而升;通任而下行也,阴阳维跷,随任而降。一升一降,阴阳维跷,亦得为之疏畅。由是从会阴穴起,上至天,下至渊,所以运其冲也;从季肋穴起,左转三十六,右回三十六,所以运其带也。第见营卫和而颜色日以滋润,机关利而手足日以轻捷。三百六十骨节,节节光莹,八万四千毛窍,窍窍亨通。血不蹇涩,气不停滞,六淫不得而干之,七情不得而伤之。却病延年之方,未有过于此者。何必采商山之芝,贮盘铜之露,而后永其寿乎!从知紫府长生诀,尽在奇经八脉中。

(《参同契》曰:“北方河车,即此法也。循而习之,疏经畅脉,可以养生;进而求之,还精摄气,可以延年;神而明之,进火退符,可以夺丹。”仙经所传,抽铅添汞,降龙伏虎,擒鸟捉兔,霏雪产莲,无不寓于其中。浅者得之为浅,深者得之为深。)

脏腑说

人身一太极也。静而生阴,则为五脏;动而生阳,则为五腑。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吸门内气管所系,手太阴肺、手少阴心,居于膈上;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居于腹下。脏数五,其形象地,静而得方。

食管所系,足阳明胃,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一路贯通。足太阳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足少阳胆(有上口而无下口),两腑对照。腑数五,其气象天,动而行健。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络,有经无形。以五脏位置言:离为心火,居南;坎为肾水,居北;坤为脾土,居中;肝不全居左,而震为肝木,居左,气自行于左;肺本不居右,而兑为肺金,居右,气自行于右。以五腑位置言:初以胃,统纳水谷;次以小肠,厘清水谷;于是大肠消其谷,膀胱渗其水,胆则司其事。以阴阳匹配言:心与小肠合,丁丙共宗;肺与大肠合,辛庚一本;脾与胃合,己戊伴居;肝与胆合,乙甲同体;肾与膀胱合,癸壬并源;包络与三焦合,营卫相亲。以阴阳交媾言:三阴从天降,手太阴肺、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列之于上;三阳从地升,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列之于下。其中脾阴胃阳、肝阴胆阳、肾阴膀胱阳,更迭相济。以脏腑经络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太阴肺,从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手少阴心,从极泉而走小指之少冲;手厥阴心包络,从天泉而走中指之中冲);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阳明大肠,从手大指商阳,而走头之迎香;手太阳小肠,从手小指而走头之听宫;手少阳三焦,从手四指关冲,而走头之丝竹)。所以肺、心、包络、大小肠、三焦,皆称之曰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太阳膀胱,从头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阴;足阳明胃,从头头维而走足次指之厉兑;足少阳胆,从头童子 而走足四指之窍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太阴脾,从足大指隐白,而走腹之大包;足少阴肾,从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足厥阴肝,从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门)。所以膀胱、胃、胆、脾、肾、肝,皆称之曰足。以阴阳多少言:太阴、太阳为正,少阴、少阳次之,厥阴(阴尽也)、阳明(并左右之阳,两阳合明也)又次之(本王启元《内经注》)。肺、脾得正阴之气,以太阴称,心、肾属少阴,包络与肝,则厥阴矣。受阴气,以是为差。膀胱、小肠,得正阳之气,以太阳称,三焦与胆,属少阳,胃与大肠,则阳明矣。受阳气,以是为差。以脏腑功用言:主宰一身者心,而小肠为受盛之官;宣布万事者肺,而大肠为传导之官;谋胜千里者肝,而胆为决断之官;颐养四体者脾,而胃为仓廪之官;精贯百骸者肾,而膀胱为津液之官,三焦为气之父,包络为血之母。夫一脏一腑,五脏而称六腑者,以三焦属腑,故言六腑。然三焦属腑,而称六腑,包络属脏,宜亦可称六脏。由斯而论,言六腑,必言六脏;言五脏,只可言五腑,以合天地之数。何必参差其说,而言五脏六腑哉!缕陈脏腑,灿然可考,而有不离乎脏腑,亦不杂乎脏腑,非形象之可绘,言语之可传者,妙在元关一窍。

命门提要

(详后论中)

人身以命门为本,而论命门者,不一其处。为此坎为水,一言尽之。盖坎阴包乎阳,一言水而火在其中,如必象坎之形,两边一画为阴,中间一画为阳,则拘矣。独不闻画前原有易乎!

三焦辨

《难经》注三焦,一则曰:有名无形,与手厥阴相表里。再则曰:有名无形,其经属手少阳。词旨极为明白。叔和定《脉经》,因之以立论,可谓善于祖述矣。辨《脉诀》者,不求甚解,以为明有其经,又曰无其形,自相矛盾,为此不经之谈。而有为之原者,《脉诀》出于六朝高阳生假名伪撰,叔和《脉经》中决不为此语。

不知叔和实根于《难经》,《脉诀》亦未背乎叔和,辨之者愦愦,而辨原之者亦冥冥。而原读《难经》者,将三焦对诸脏腑读之,涣然冰释矣。肾之形如豇豆,而三焦之形何似?脾之形如马蹄,而三焦之形何类?心之形如莲苞,而三焦之形何若?肺六叶而形如华盖,肝七叶而形如甲拆,三焦亦有叶可数,形可拟乎?五脏无不皆然。经则起于关冲,终于丝竹,凡二十三穴,左右四十六穴,岂不有名无形,而行经于上、中、下乎?究其源,滥觞于宋儒,将高阳生一辟,庞安常倡其端而指其瑕,戴同父和其说而辨其谬。厥后一派名流,俱以耳读书而不以心读书,凡《脉诀》之本于《灵》、《素》、《难经》,微词奥旨,有难晓者,概归于高阳生之僭拟。

高阳生阳受其贬,阴实受其褒。夫高阳生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遗数脉,其罪实无可逃。其余不过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而乃于词之晓畅者,亦谓高阳生杜撰,高阳生不应受如是之诬。学未深造而轻议古人,多见其不知量也。考三焦之功用,乃人身最关要之腑,如天地之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之气,而为诸气之宗。以其资生于肾,与肾合气,肾为元气之正,三焦为元气之别,并命门而居,候脉者,亦候之右尺,可谓深知经脉者。余谓不然,上焦主内而不出,其治为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主出而不内,其治在脐下一寸。既平列上、中、下三焦,候脉自宜候寸、关、尺三部。

心包络辨

《灵兰秘典》称心为君主,《二十五难》称包络为心主。盖心主有形之君,包络是无形之主。柱下史云:“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徼,如游徼之徼。中边洞彻,无所不周。惟朕兆甫萌,端倪乍露,乃能灼见其真,故必于常有时观之。妙,如元妙之妙。宇宙洪荒,无所不包,惟机关未启,意念未兴,始可洞彻其质,故必于常无时观之。亦仿佛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言。后世梁王份对高祖曰:“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盖暗合此意耳)是也。宋元《脉诀》,不知仿自何人,因包络动则喜笑不止,与十二官内膻中喜乐出焉相吻合遂以包络即膻中。亦思膻中为臣使之官,君臣大义,名分森然,何以止知读下一句而不知读上一句乎?且将包络绘其图于简编,独不闻心主与三焦相表里,俱有名无形,何以能知着《脉诀》,而不知读《难经》乎?包络之经,虽起膻中,以无职统众职,尊卑原是攸分。心有形,心主无形,天下惟无形者,其用最神。所以君主无为,心主用事,空空洞洞之中(天至地,八万四千里,空空洞洞;人心至肾,八寸四分,空空洞洞),总视心主何如耳。心主泰然,志气日以清明,义理日以昭着。仰无所 于天之高,俯无所 于地之浓。率性而行,梦寐亦形其畅适于以想见。箪瓢陋巷之回,春风沂水之点焉。心主愦然,物欲莫辞其憧扰,精神莫定其从违。未尝临深,而若临渊将陨;未尝登高,而若登山将崩。任情而动,宴安亦露其张皇于以想见。因石据藜之象, 杀 缓之音焉。余用是而知天地之道,其犹橐 乎,无底曰橐,有窍曰,中间一窍,无人摸着,指心包络也。解悟此窍璇玑,立跻天仙地位。其候脉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传灯录》:五祖宏忍大师欲求法嗣,令寺僧各述一偈,时有上座神秀者,众所宗仰,于壁上书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慧能,时为行者,闻之则曰:“芙则美矣,了则未了。”至夜潜书一偈于秀偈旁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之,嗣遂定)。有非《灵》、《素》、《难经》之所及者,请读无字之经(《梵典》:南土遗使诣西竺取经,国王将经秘函给使者,还至中途,开视书中,并无一字,因复至西竺,国王笑曰:“吾念南土至诚,不惮跋涉,故将上乘无字经给发,岂知止知读有字之经,不知读无字之经。”故南土所传,皆有字下乘经)。

反关脉解

寸口为脉之大会,诊家于此候吉凶死生。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非绝无仅有之脉也。人,一小天地也,盍观于天乎?日至为天之大经,七政为纬(七政,日月五星也。二十八宿,左转为经,七政右旋而行,为纬)。周行于天而迟留伏逆,凌犯交食(五星与日三合会则迟;与日对冲或与日隔宫遇则留;与日同度则伏,逆亦在对冲隔宫。凡星不循常度,乱入次舍为凌犯。

交食即日月蚀也),甘石氏(古之掌天文之官,如周礼冯相保章之类)可得而推之。若夫数应谪见,偏无侵蚀之愆(《礼记》:“阳教不修,谪见于天,日为之食;阴教不修,谪见于天,月为之食。”食即相侵相蚀也。数应,然而竟不然者,或有他善之举,以宥其小惩;或有悔祸之机,以俟其速改。抑势之巧中共偶耳);官设 ,果验宿离之忒(《周礼》 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若阴阳变为 ,赤乌成象,镌而横刺,监而抱珥,蔽而昼 ,蒙而光瞢,白虹弥贯,云气叙列,朝 日上,杂气可想。《月令》宿离不贷,宿星躔之,离星过舍,贷与忒同。设官如是,而天象如是者,抑势之会逢其适耳)。与夫景客孛彗(景星,德星也。太平之世,则景星见。又《天官书》:天晴则景星见。客星无常次。《汉书》:子陵与光武共卧,以足加帝腹。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孛彗,妖星也。《春秋》:昭十七年冬,有孛星入于大辰。注,孛,孛星也。《尔雅》:彗星为搀抢,注亦谓之孛。又《汉书》文颖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彗星光芒长,参参如扫彗也。”二星似少异)。征休征咎应时而见,则势之适然者。甘石氏虽然洞悉其微,而究莫能弥缝其阙。又不观于地乎,东向为水之大会,决汝汉而排淮泗,顺其性而导之,因其壅而疏之,禹之行其所无事也。至若弱水入于流沙,反为导水之始;黑水入于南海,实据东流之先,虽禹亦不得强使之东。但得安澜有庆,亦不必定归之于东矣。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脉会于寸口者,得天地之正者也;脉反其关者,得天地之偏也。然偏也,非病也,均之得气以生也。其三部定位,于寸口无异。

七表八里九道三余脉辨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遗数脉,不辨而知其不可宗。然体裁既变乎古而明其谬,意义自当分析于今而折其衷。天地未辟,老阴、老阳用事;天地既辟,少阴、少阳用事。少阳之数七,七主天,天有七政,居地之表;少阴之数八,八主地,地有八极(《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寅;八寅之外,乃有八 ;八 之外,乃有八极。”)。居天之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天包乎地,男强于女;牡健于牝,雄矫子雌)。经曰:能知七损八益,则足以治病者,此也。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故天有九天、九星、九道之名(九星即:贪野狼、且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道:青道二、白道二、赤道二、黑道二、合黄道而为九也。九天,《周子》:一为宗动天,二为恒天,以下七政各一重天。又《太元经》、一中天、二羡天、三从天、四更天、五粹天、六廓天、七减天、八沈天、九成天),地则有九州、九野、九河之号。黄帝因天之象以画地之形,广轮错综,无少畸零。《易》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其是之谓乎?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合气盈朔虚以置闺,而后岁功成焉。人一小天地也,七表以法天,八里以法地,九道以法天地之九数,补三脉以象归奇之闰。《脉诀》分类之义,想当然耳。今举为对待,配以阴阳,一物不离乎阴阳,以阴阳该之,而七表、八里、九道、余三,无不寓于其中,以俟千秋百岁,自有论定之者。

七诊辨

《脉经》曰:七诊者,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思虑也;三均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也;五稍重指于肌肉之际,取其胃气也;六再重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也;七详察脉之往来也。据《脉经》所说,指临时言。以余诀之,用功不在临时,而在平时。平居一室之中,内以养己,恬静虚无,一存其神,二忘其虑,三均其呼吸。沉潜于脉理之场,从容于脉理之圃。将心所存之神,意所忘之虑,鼻所出入之呼吸,尽附指头。不以心所存之神为存;而以指所存之神为存;不以意所忘之虑为忘,而以指所忘之虑为忘;不以鼻所出入之呼吸为呼吸,而以指所出入之呼吸为呼吸。以之探脏腑,取胃气,察脉之往来,无论燕居间暇,即造次之时,颠沛之际,得之于手,应之于心矣!盖手中有脉,而后可以诊他人之脉。若平时未及揣摩,徒事口耳之学,临时从七诊分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况医常仓卒,病值危急,又何以尽七诊之法,而一无遗漏也乎?!

九候解

寸、关、尺为三部,一部各有浮、中、沉三候。轻手得之曰举,候浮脉也;重手取之曰按,候沉脉也;不轻不重,委屈求之曰寻,候中脉也。三而三之为九也。浮以候表,头面皮毛外感之病也;沉以候里,脏腑骨髓内伤之病也;中以候中。中者,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至数从容,无病可议。古帝王传心之要,所为以一中括天地之道而立斯人身心性命之宗者,此也。古人以之为心传,吾人亦以之征心得。盖中与和通,谓其和缓而不邻于躁也;中与庸近,谓其平庸而不涉于偏也。其见诸脉,胃气居中,则生机之应也。定之以中,而浮沉朗若观火,三部九候无不了然。

膻中解

两乳中间,气聚之海,名曰膻中,无经络而有其官。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余读经文而穆然思、恍然悟,人自坠地以来,未逢笑口,先试啼声。知识甫开,端倪迸露,渐渐客气侵淫,本来流动充满之气,无复中存。百岁光阴,总是牵愁之岁月;半生阅历,哪寻极乐之寰区。所以生、病、老、死、苦,不能脱其轮回矣。如是,我闻观自在菩萨,心平气和,理直气壮。慈灯普照(王勃《普悲寺碑》;“宣佛镜于无方,演慈灯于已绝”);统五蕴以俱空(《涅 经》:“五蕴胥空。”即六入之类);智炬长明(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智灯智炬之光,照虚空于莫限”),驭十方而胥净(唐太宗《圣教序》:“宏济万品,典御十方”)。破烦恼网以慧剑(《维摩经》:“以智能剑,破烦恼网”),生安稳想于化城(《法华经》:“法华道师于险道中化作一城,疲极之众,生安稳想)”。广大乾坤,逍遥世界;舒长日月,容纳须弥(《维摩诘经》“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而不迫窄。”昆仑山西方曰须弥山)。若夫情根不断,憾种难翻。荆棘丛中,无非苦戚;“葛 藤里,绝少安闲。鼻观壅木樨之香(《罗湖野录》:“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樨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心期迷梅子之熟(《传灯录):大梅和尚曰:“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曰:“梅子熟也”。杳无妙叶(梁简文帝《元圃讲颂》:“树葳蕤于妙叶”),哪发空花(叶昭明太子诗:“意树发空花”)。然则涤偏气于往来,高悬明镜;涵元气于夙夜,永保灵犀(义山诗:“心有灵犀一点通”)。云蕊函开,便为清福之地;月苗杯举,别有浩洞之天(陆龟蒙《道室诗》:“月苗杯举有三洞,云蕊函开叩九章”)。克效臣使之司,允称喜乐之国。

丹田解

脐下有丹田,有活见之处,而不可以分寸计。人之动气,根于两肾,生于丹田。气足内藏,鼻息微细;气虚上奔,鼻息喘促。无气有气,有气无气,以此为辨。而名为丹田者,则非医家所能通晓。余与梯云道人(姓谢,字际洛,新化人。甫八岁,病狂,所言皆蓬莱海岛之事,十四岁方瘳。十五岁发蒙,越明年,游泮。一动一静,无不以圣贤自规)。了悟山人(姓刘,讳宗因,字群占,号济南,邵阳人。天生一种慈详恺恻之性,日以普渡众生为念。鬓发雪白,满面红光。梦觉道人游湘,寄书未至,预对家人白之。有“可知息息相通处,未见瑶函先见形”之句),同考道于梅城雷公洞(在城南九十里,洞窈而深,巨石摩霄,塞口一水冲破。梦觉道人循口壁凿开,为新邵通衢,约一里许。正居洞中间,傍溪献一大岩,生成考道之所。基砥而垲爽,顶锅而风藏。

门面奇花异草,四时 ht 。壁脚方床圆几,百窍玲珑。不寒不暑,常在二八月天气;有炉有灶,包含亿万劫金光)。忽一朝,谢子微笑曰:“吾今知脐下为丹田,乃藏丹之所也。昨宵漏永,宝鼎浓浓。光透帘帏,夺得金精一点。恍兮惚兮,活见于脐下矣。”余曰:“水中之铅,经火一炼,化而为丹。些子机关,只可自知,余亦将有得,不堪持赠君尔。”时刘子犹未悟也。谢子灵根夙植,仙骨珊珊,雅有逸鹤闲鸥之致,闻道独早,三人参究原理,得益于谢者居多,厥后刘亦勇于上进。

一痕晓月东方露(坎戊,月精。晓月露者,药苗生也),穷取生身未有时(天地未有时,先有贞元会合之真气,而后有天地;生身未有时,先有贞元会合之真气,而后有生身。晓月露,追取先有之真气,归于生身)。其所得更有过于余与谢者。桃花夙有约,同泛武陵槎(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行到源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舍船从口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人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人迎气口解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脉经》曰:“人迎紧盛伤于风寒,气口紧盛伤于饮食。”夫前一分,即左右寸也。左寸本以候心,心非受风寒之所,而以为紧盛伤于风寒;右寸本以候肺,肺非积饮食之区,而以为紧盛伤于饮食。辗转思维,不得其解。乃今于天地营运而知之矣。天左旋,风寒为天之邪,人迎之而病,邪氛胁逼,畏风恶寒,亦见于左之上部;地无旋,地之气右旋,人身之气亦从右始,是以右之上部不名寸口而名气口。一部各分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地属阳明胃经,主消纳五谷,内伤饮食亦先见于右之上部。以其本位而言,则曰心与肺;以其受邪而言,则曰人迎气口。

冲阳太冲太溪解

人之两手为见脉之所,而不知两足尤为树脉之根。冲阳动脉在足 上五寸陷中,属阳明胃经;太冲动脉在足大指本节后三寸陷中,属厥阴肝经;太溪动脉在足踝后跟骨间,属少阴肾经。病当危殆,寸、关、尺三部俱无,须向三脉诊之。如往来息均,尚有可生之路。试观小儿二、三岁时,好赤足,八岁好趋,十岁好走,阳气从下而生也;五十足渐畏冷,六十步履维艰,阳气从下而耗也。两足无脉,纵两手无恙,其命不能久留;两手无脉,而两足有脉,调治得宜,亦可挽转生机。一心应变,宏敷济众之仁;万象回春,允副好生之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