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随喜功德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七品学行流通中。后六品明能行人。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兴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满果。自下三品明未满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随喜福果多小。后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兴。三者论云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为第四闻法。指如随喜功德品说。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名闻法。此品广明故品来也。

释名者。随者顺从之名。喜者忻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忻悦。以此为因生功德果。此品广明故名彼品。随所闻思修皆生随喜心。论经从初但说闻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随喜。亦教劝人。何故不名劝人之品。答从本为名。因自随喜方劝人故。又二俱是随喜所摄。故合为名。

经。尔时弥勒(至)为得几所福

赞曰。品文分二。初弥勒请。后世尊答。此初。有二。长行.颂故

经。尔时佛告(至)汝当善听

赞曰。下世尊答。分三。初挍量为问。次弥勒答。后佛告成。初文复分三。初明能随喜者。次明所挍量境。后于汝意云何下正以为问。初文有二。一明初首随喜者。二指所挍量后随喜者。初文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处后。明展转。巷陌者玉篇云东西为陌。陌道也。

经。若四百万亿(至)满八十年已

赞曰。下所挍量境。中有四。一生数类。二所施具。三年岁。四得道此初三也。生类中有二。一别示有五。一六趣。二四生。三形类。四想殊。五足异。此等义门如别章说。阎浮提金者瞻部树名。此洲之北岸近树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故以为名。二如是等结。

经。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脱

赞曰。此令得道。有二。初起念。后化导

经。于汝意云何(至)宁为多不

赞曰。正以为问

经。弥勒白佛(至)阿罗汉果

赞曰。此弥勒答。世果已多。况令得圣

经。佛告弥勒(至)所不能知

赞曰。下佛告成。有二。初成第五十。后成第一者此初也。随喜一念当得菩提。所化众生倍于上数。故福为多。令得阿罗汉不能成佛广济众生。故福为劣。如挍量佛梵音声相。

经。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赞曰。下成第一者。文分为五。初总明初人随喜功德胜前无比。二往听闻随喜之果。三劝听分座随喜果。四受教往听随喜果。五举劣成胜。此初也

经。又阿逸多(至)所坐之处

赞曰。此第二听闻随喜果。第三劝听随喜果。亦得六通.金刚宝座。此据世果非出世故。病得卧听此据非病。处宽但劝坐处窄分坐劝。

经。阿逸多(至)共生一处

赞曰。下第四受教往听随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庄严。后见佛闻法。此初也。得解法伴为善友也。

经。利根智慧(至)无诸可恶

赞曰。下福慧庄严。利根智慧也。余皆是福摄。福中有五。一声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众相。百千万世通下诸果。口相有五。一气。二舌。三龈齶等无病。四齿无六恶。五唇无十恶。不褰缩者褰举也。缩短也。或作莤字。不粗涩者有细润也。不疮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疮谓之胗。又之忍反。今从初。有作紧紧缦非疮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经。鼻不[月*扁][月*弟](至)不可喜相

赞曰。此鼻及面相。[月*扁]音方显反。应作匾字。[月*弟]音汤嵇反。应作[匚@虎]字匾[匚@虎]薄也。曲戾鲁帝反乖也。窊曲者窊音玉篇于瓜乌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也。细小也。

经。唇舌牙齿(至)人相具足

赞曰。众相有六

经。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诲

赞曰。见佛闻法

经。阿逸多(至)如说修行

赞曰。五举劣成胜

经。尔时世尊(至)不可为譬喻

赞曰。十八颂为二。初八颂傍随喜。后十颂正随喜者。此初。有三。初二颂标随喜者。次五颂挍量后。一颂结成。

经。如是展转闻(至)常从其口出

赞曰。下十颂正随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颂总明初人随喜五颂受教往听随喜

经。若故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赞曰。此有三。初二颂听闻随喜。一颂劝听分坐随喜。一颂举劣成胜

法师功德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福。未明正能行法师之福。今正明之。故此品来。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品总明得果多少。后品引已证成得者。故此品兴。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第五读诵持说常精进品示现。此品佛告常精进持说等功德。故此品来。

释名者。依法修行可为轨范故名法师。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明法师之功德。故名法师功德品。

解妨者。何故前法师品佛告药王。宝塔.天授告诸菩萨并天人四众。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如来寿量.分别功德.随喜功德独告弥勒。此法师品告常精进。不告余耶。答法师品明人.法二师。药王过去不吝躯命以弘经法。以法为师身为法师。是故偏告。宝塔法证。天授人证劝示众人故。总告之。安乐行品明离毁伤三业善行。文殊每劝修行多为众生善友。自亦以行为先。故偏告文殊。寿量品明三佛菩提。分别功德明道证阶降。随喜功德挍量劝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齐正觉智阶大圣。何由识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圆证。故此三品独告弥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以常精进名.行双符故唯偏告。行五师之妙行获六千之胜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亦复非常精进而不可证。岂由懈逸之所克成。故偏告于常精进也。

经。尔时佛告(至)若书写

赞曰。大文分三。初告修行法师差别。次显所得功德多少。后显六根殊胜果用。此初也。据实法师总有十种。此略说五。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写.例余供养.施他.听闻.思惟.修习。亦皆法师。初三易而不论。后二难而不说。举中五种例难.易故。

经。是人当得(至)皆令清净

赞曰。此显所得功德多少。初辨后结。古有二解。一云十善为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有自作.教他.赞叹法胜及赞行十善者。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舌.意三。听闻.谈说.心得法义。修行力胜具足三品各千二百。余三根劣都无上品故唯八百。若依十善为首修成此德。余经亦尔。六根功德亦应如是。何但此经。二云六根各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庄严。合成一千。六根合此总有六千。三根胜故增得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古解引正法华.及庄严论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其数何也。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见所由。今正解者。本论之中唯说三根各千二百.余三各八百不得将庄严论例同此经。又未勘彼二文。今且为四释。一者于此经中修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于此十中一一相资转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合成四百。各有三品而修习之成千二百。三根胜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无上品各唯八百。二者因于此经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善资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合成四百。三品修习成千二百。三根胜劣增减同前。此经胜妙独成此德余经不然故无此德。此文略故说五法师。其实十种。一一为首余行助成。皆获尔德。又依此经。六根皆唯说五法师。非十种者。今有二解。一云此五法师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十。自作.教他.赞励.庆慰五十。各四即成二百。一一根门虽皆二百。眼.鼻.身劣并有耳.舌.意三助之。自类不相助故并本成八百。耳.舌.意胜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千二百。二云未见文说不可虚卜。经云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论云诸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位。如经以父母所生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有解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非于十信力犹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其肉眼见大千故。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解脱分位见一洲之化佛。决择分位见大千之化佛。即如经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决择分方见大千界。不尔一化佛境说谁所见耶。论云又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知香味触等。诸根互用故。眼见者闻香能知。如经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在殿上坐。色应眼见鼻能知故。乃至说法故闻香知者。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说法应智知以鼻根知故。此义有二。一云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识等云得自在位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故非地前可名自在诸根互用。其前所说见闻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见百世界。非唯三千故。又初地上实见一百三千大千。据一化佛境且言见大千。于理无爽。二者诸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识等是。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论说地前得在凡夫言。许通于下互用中故。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诸根互用。故非地前有互用也。

经。是善男子(至)悉见悉知

赞曰。下第三段别显六根殊胜作用。初眼。长行有三。一肉眼非通下皆准知。二所见近远。三见业报。

经。尔时世尊(至)肉眼力如是

赞曰。五颂分四。一敕听。一数。二近远。一众生及结。小教说二乘天眼见大千。今说持经力凡夫眼见大千。初地菩萨见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无别。修因胜劣果德不同。识用不差大千咸等。又德是内成由因增咸。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过.未俱成八万。又如初地天眼见百大千。胜二乘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例。

经。复次常精进(至)而不坏耳根

赞曰。耳。长行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闻差别.四结胜。差别有七类。初十二杂起声。次十二六对声。次八八部声。次三三灾声。次三恶趣声。次二出家声。后四圣人声。菩萨地说。胜解行位久修菩萨。无验。咒术用皆验故。六根清净必在地前凡夫上位。非于下中。

经。尔时世尊(至)三千世界声

赞曰。十八颂分三。初一标。次十四颂上后三结胜。此初也。

经。象马车牛声(至)悉皆得闻之

赞曰。第二颂上。十四颂分四。初八颂欲界声。次一颂半色界声。次一颂半出家声。后三颂贤圣声。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方四天下世界。非数大千界为十方。又得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方亦不相违

经。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赞曰。结胜也

经。复次常精进(至)种种诸香

赞曰。鼻。长行有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远。云何能知。若根遥知不至取故。坏根不坏境若至能取岂一切香皆就根耶。论云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智遥知依鼻根取故名闻香。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尚见色。况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假似香非得实体。许离取体坏境性故。

经。须曼那华香(至)忆念不谬

赞曰。此中有二。第三差别。第四结成。虽闻此香下是。差别有二。初凡后圣。凡中。复二。初欲界。后色界。欲界复二。初非天后天。非天有二。一境物。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后天身。色界云何有香。此通果香非业果也。华严经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此据依形通力所变。彼据似形定力所变。故不相违。然瑜伽云。胜定果色当知唯有显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阙故。

又无用故者。依托色界为定本质。变定境者即无香.味。依欲境有。又加行心劣生因阙无。因强则有。菩萨有二乘无。圣人有凡夫无。佛弟子有外道等无。以劣弱故。然瑜伽云。胜定果色于一切色皆得自在。故知定果通变一切。

经。尔时世尊(至)先得是鼻相

颂曰。三十颂。分三。初一颂标。二十八颂上。后一颂结。二十八颂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后五圣香。凡香复二。二十一颂欲界香。二颂色界香。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后十四颂广明人天香。初复有二。五颂略颂人中境物及众生香。后二略颂天中众生及境物香。十四颂广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后五天中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众生香后二伏藏香。五颂众生中。初二现生香后。三隐生香。五颂天中分四。一华.二宫.一天.一戏。五颂圣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萨.一佛.一众生。

经。复次常精进(至)无不美者

赞曰。舌。长行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此无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应亦得尝三千界味。但以颂文说舌具用。声遍大千。故不说尝味。香离质而可有。味离质而便无。故不说得三千界味。经中亦说佛有鼻.舌通过于眼.耳。

经。若以舌根(至)深妙法音

赞曰。下舌具用。分五。一巧说法。二多众来听。三得供养。四近贤圣。五拥护说法。多众来听有三。一天。二龙等。三四众来听

经。尔时世尊(至)或时为现身

赞曰。八颂半。分二。初一舌根用。余舌具用。舌具用分四。一半巧说法。三众来听。一供养。二贤圣护

经。复次常精进(至)现其色像

赞曰。身。长行有四。一德量。二喜见。三境量。四差别。差别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贤圣

经。尔时世尊(至)一切于中现

赞曰。七颂半。分五。一喜见。一半独见。一半境量。二半差别。后一结胜。差别有二。一半境。一贤圣

经。复次常精进(至)经中所说

赞曰。意。长行有七。一德量。二远广。三无穷。四顺理。五境量。六显胜。七真实。无穷中一月四月等。且举月时之分齐。差别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所动作三性行相。心所戏论言说分别诸法性也。或身语意如次配之。

经。尔时世尊(至)一时皆悉知

赞曰。十一颂。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颂半远广。半颂无穷。二颂差别

经。十方无数佛(至)于众无所畏

赞曰。第四有四颂。颂真实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说。一无畏

经。持法华经者(至)持法华经故

赞曰。第五有三颂显胜。分三。一显胜。一喜敬。一巧说。恐文繁广大分科判。与长行别应各配悉

常不轻菩萨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能学行人虽有六品。分为四段。此为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乐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经。当得安乐今说此经。劝励时会。故此品来。二者三品明未满果中。前明行行六根清净。未知得者实谁是耶。今说自身往行彼行得六根净。劝励时会。故此品来。三者欲显行安乐行威势无比。我为不轻行安乐行。众生于时行损害我。初虽受苦还由我力并得佛道。况亲自行而不作佛。今说此缘以利时会。故此品来。四者论说六种记中。此明具因菩萨与记。故此品来。

释名者。常者恒义。不轻者恭敬义观他四众具佛性因。劝他修行必得作佛。三业恒时虔恭敬仰。故名常不轻。

解妨者。何故此品独告得大势。欲明经之威神。能令顺修行者疾得作佛。违经恶人亦能速拔其苦。故唯告彼不告余人。问此品亦明威音王佛。何故唯以不轻为名。答佛因彼说非正明故。

经。尔时佛告(至)身意清净

赞曰。品文分四。初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第二别显于说经持经之人违顺人相。第三结会今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第四结劝众人除违行顺。此初也。罪如前譬喻品。功德如次前品。

经。得大势(至)皆同一号

赞曰。下第二别显于说经人违顺人相。有三。初标时节。次所遇佛。后显能行违顺人相。此初二也。所遇佛中有二。一初佛。二后佛。初佛有六。一名.二劫.三国.四说法.五寿住.六涅槃。诸佛同名威音王者。显说法华音声如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即常不轻临终所得。此法华经广饶益是。

经。最初威音王如来(至)有大势力

赞曰。下显能行违顺人相。中有八。一恶人益势.二善士增勤.三语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名既起.六胜果遂生.七恶人从化.八善士增道。此即初也。

经。尔时有一(至)当作佛故。

赞曰。第二善士增勤。有三。一标名二释名。三彰行。而是比丘下是。菩萨比丘者显是菩萨而非比丘。若是比丘而非菩萨。皆非此行。初不可怪后犯戒故。我深敬汝等不轻慢者。有佛本性住种姓故。此敬报身如来藏也。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者。有种姓者若起习性。发心修行必得佛故。又依法身如来藏故。一切皆有我深敬汝。若行菩萨道发起。修习报身如来藏者。当得作佛。无畏德女经说。菩萨为度憍慢嗔恼诸众生等。令彼得起回向之心。又为长众生诸善根本。是故菩萨礼诸众生。问此初四众凡逢皆礼。礼比丘尼及与白衣。岂不犯耶。答菩萨比丘不作是礼。礼即有犯。今作是礼。所以不犯。菩萨于性罪必持。遮罪有犯劝利大故。若但比丘非菩萨者。礼即有犯不礼无犯。又礼四众而不犯独礼一而便亏。又敬佛性非礼身故。既不专读诵。亦不专礼拜二事兼故。新学比丘礼维摩足。未有知故非旧学故。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读诵。但为礼拜。若尔应言不读诵经。何用专字。故知不专读诵。亦不但行礼拜是此中意。

经。四众之中(至)汝当作佛

赞曰。第三语加能忍。初语加后能忍

经。说是语时(至)为常不轻

赞曰。第四身害能受。第五善名既起。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经。是比丘(至)是法华经

赞曰。第六胜果遂生。有三。一闻法能持。二六根清净。三增寿说法。若常不轻。不先披读像法之中法华经者。岂于临终闻即能持。先不修因果如何起。已前礼拜是四十心位。闻法根净四善根位。增寿命故得大善寂渐为理观观真理故。

经。于时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第七恶人从化有二。一恶人从化。二所化转多。大神通力增寿根净。乐说辨力忆偈说法大善寂力渐为谛观闻法解理。

经。命终之后(至)心无所畏

赞曰。第八善士增道。有五。此文有四。一遇佛说法。二遇佛持诵。此二在凡四十心位。由如此故。三得六根常净。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无畏。故知常得六根清净。入初地中。菩萨。理应住生死以化物。常值佛者未入十地。不遇诸佛。如破漏船。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以少汤投大冰池。初虽少消后还冰积。烦恼未离不遇佛者利生亦尔。故增自行必须遇佛。华严经说十地中言。是菩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何以故。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物。是故菩萨无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养我应供养一切众生供给所须。是故菩萨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相故无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是故无有堕恶道畏。我所志愿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也。若依论释无畏有二。一菩萨无所畏。二佛无所畏。佛无所畏正等觉等是。今是菩萨无所畏。一为众生说法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后三并名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一。知一切众生欲.解.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二不见十方有来问难。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三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善能决断一切疑故。离前五怖畏得此四无畏入于初地。后入八地方离怖因。

经。得大势(至)当得作佛

赞曰。第五缘修道满入诸地。后更得见佛说是经典。

经。得大势(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第三大段结会今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分二。初会不轻。后会四众。此初。有二。初会身。后会法

经。得大势(至)不退转者是

赞曰。此会四众。有三。初会初行恶行果。二会中途从化果。毕是罪下是。后会古今众。问善现声闻犹住无诤之行。将护众生而为利益。何故菩萨强记四众令他打骂招斯罪报。答菩萨地言。菩萨常以安隐乐教化众生。非安隐乐如实知之。随力方便教令断除。若初苦而后安。彼虽忧恼要当饶益。是则菩萨依巧方便。若初虽乐而后不安。彼虽忧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要为断除。何以故后必乐故。今者不轻观初虽苦。后还化导令入道故。如大良医观病重者。要先发其病后与药令差。亦如捕鱼师巧出泉鱼。如大猎师巧出熊罴。知因嗔有益。令彼嗔度之。知因贪有益令彼贪而度之。如化淫女恣而后度。二乘不能。故住无诤现虽除诤。不能究竟除他诤故。菩萨自证无诤真如。拔彼诤根。毕竟还令彼亦证此真理无诤故。初虽起诤后还令灭诤。是行大无诤。不同二乘现小无诤。故无妨也。

经。得大势(至)书写是经

赞曰。第四大段结劝众人除违行顺。有二。初经利大。后劝流通。

经。尔时世尊(至)疾成佛道

赞曰。十九颂半颂后三段。分三。初十颂于说经人违顺之相。次三颂半结会今古以示众人违顺之相。后六颂结劝众人除违行顺。此初。有二。初一半所遇佛。后八颂半行违顺者。行违顺者中分五。初三恶人益势善士增勤。次一语加能忍身害能受。次二胜果遂生次。一恶人从化。后一半善士增道。不颂善名既起。罪毕已者。恶骂.加害转重令轻。先业罪故。

经。彼时不轻(至)听法者是

赞曰。结会今古。分二。初半会身。后三会众

经。我于前世(至)疾成佛道

赞曰。结劝众人除违行顺。有四。初二前化诸人。一是经难闻。一此经希说。后二劝勿生疑

如来神力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三流通中。此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神力嘱累付嘱令行。余之六品受命流通付嘱分二。一作神通令信付嘱。二手摩顶令行付嘱。今此即初。付嘱于他恐不生信。故作神通放光等示。令知世尊有大神通。久不妄语。出言谛实。令生信解方以言付。故此品来。二者依第二科中。上来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为正宗讫。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嘱累劝信付授。后之六品禀命流通。势与前同下更不述。三者论云修行力有七。第二说力有三种法门。神力品中示现。显佛世尊有此神力故。能说法皆实不虚。劝示众生。故此品来。

释名者。分身能寂俱号如来。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分身等佛各现妙用莫可方比。威势能摧邪见不信以劝生信。如来神力此品广明。名如来神力品。

解妨者。问涌出佛曾所化。何假现通信生。答涌出久信不假神通。劝发初机须现神力。又信有浅深付有轻重。若不现通以付恐付犹轻。若不更令信深。彼信尚浅。希法易行。故现神力。问何故此经付属要现神力。余经付属无此事故。答此经秘密会二归宗。余经不然故现神力。

经。尔时千世界(至)而供养之

赞曰。品文分二。初涌出请。后如来付此初。有二。初标后释。不但欲以济他兼希自行。故请当说。不尔亦言便为无用。真谓真实。净谓离染。大法谓一乘。身恭.语演.述心三请。

经。尔时世尊(至)现大神力

赞曰。下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中复二。初现神力。后言付嘱。初文有七。一标现神力。二出舌放光。三謦欬弹指。四地皆振动。五彼见归依。六合盖成帐。七世界通一。此初也。略为三义故现神力。一为显经胜德以劝流通。此下长行佛告上行等菩萨是。二为悦众生令生信故。初一行颂是。三见诸菩萨发愿流通顺诸佛心故现神力。第四颂是。

经。出广长舌(至)放无量光

赞曰。下第二段出舌放光。有三。一释迦出舌放光。二分身出舌放光。三明时节。此初二也。古德相传有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弹指。五地动.六合盖.七变土。今加为八。谓示现。即令他方遥见于此。六通之中初神境通。有二。一能变二能化。能化谓无而忽有。谓化身化语化境。能变谓转换旧质此谓十八变。一震动。地六动等也。二炽燃。身之上下出水火等。三流布。放光渐照此彼展转等。四示现。示现他方诸界趣等种种事物。令诸众会皆悉遥见五转变。转地为金水为酪等。六往来。于一切处纵身往来一切无障。七卷。八舒。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以一芥纳于须弥。展一毛充于法界等。九众像入身。能以诸世界内身毛孔等。十同类往趣。应物现形为说妙法。事讫还没令不识知。十一显。十二隐。于大众中隐没自身复令显现。十三所作自在。谓转有情令其往来。及己身等默语一切皆得自在。十四制他神通。谓佛.菩萨.二乘圣凡。渐次皆能制伏下位所现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十六能施忆念。于法失念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为说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灾患得诸安乐。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顿照无量国作大利乐事。此八神力第一出舌是第八舒。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第三謦欬此即能化。无而忽有故非十八变。或此及第四弹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第五地动是第一震动。第六令他方见此是第四示现。第七合盖是第七卷。第八通为一土是。第五转变转多为一转秽为净故。今佛出舌者。论云令忆念故。信佛所说。如佛入婆罗城乞食不得。后出城已逢一女人施佛臭饭[米*定]汁。佛记当果。时有婆罗门深生不信。佛出舌示彼。方信佛所记不虚。凡舌至鼻际尚不妄语。况覆面轮。广如经说。至梵世者有语表故。上无语故更不至上。放光者警觉有缘破痴暗故。一一毛孔者表此经慈.悲一乘平等显皆备故。无数光者具万德故。遍十方者覆一切故。由多宝佛已证经讫。更不现通。但化佛示现。

经。释迦(至)还摄舌相

赞曰。此明时节愚者心迷谓是小时。智者情解满百千岁。转换其心令彼不觉。又报化之利有殊。圣凡之见有别。又佛现神力实百千岁。佛神力令众生不觉。然促不延时为论。但说世尊八十入灭。又圣凡众所闻虽同。经时证道获悟全别。亦不相违。

经。一时謦欬(至)地皆六种震动

赞曰。第三段謦咳弹指。第四段动地也。论云謦咳者说偈令闻故。既闻声已如实修行不放逸故。论云弹指令觉悟者令修行者觉悟进修故。地动者警策十方未发心者令发心故。謦音去挺反。玉篇咳也声也。欬音苦爱反。玉篇逆气也。

经。其中众生(至)牟尼佛

赞曰。第五彼见归依。有三。一睹见生欣。二空声教示。三依言敬礼

经。以种种华香(至)如一佛土

赞曰。第六合盖成帐。第七世界通一初散华后成帐。散华者。闻法华经。合成盖者。三乘初殊后成于一。覆盖一切此界生故。世界通一者。智心无碍净土不殊。唯有一乘更无余故。上表神力八种不同。论唯解三出舌.弹指.謦咳之义余经有五非胜不释。三多余经无从胜释之。又此三种正付嘱用。所以偏释。余通非正故不说之。

经。尔时佛告(至)如说修行

赞曰。下言付嘱。有五。此中有四。一结前神力无量难思。二为嘱累说德难穷。三显四种皆此经说。一权实之道。二神通之力。三佛所藏理。四智慧深事四结成劝授。

经。所在国土(至)而般涅槃

赞曰。第五劝随喜供养。初标后释。释由四义故应供养。法身妙理此中具。故蕴道处名道场。成道处.得菩提处.说法处.涅槃处.道场总也。下三别释。

经。尔时世尊(至)现无量神力

赞曰。十六颂分二。初四颂神力。后十二颂付嘱。此初。有三。一颂标现意。二颂五神力。一颂顺佛心。

经。嘱累是经故(至)不可得边际

赞曰。下十二颂付嘱。中分三。二标无穷。八半别叹。后一半结劝。此初也。叹持经者福以劝众人。

经。能持是经者(至)毕竟住一乘

赞曰。此别叹为五。一半见佛。二叹喜。一得法。一半能说。二半能益。能说之中诸法义者义无碍。名字法无碍。言辞词无碍。乐说辨才无碍。四无碍满如风无碍。

经。是故有智者(至)决定无有疑

赞曰。下结劝也

嘱累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二。一依今时经品次第者。付嘱有二。上已神力令信付嘱。此是摩顶令行付嘱。故此品来。二者依本论。此品于普贤品后说。故论云护法力者。谓普贤品.及后品示现。此手摩顶佛自护法令其流行。故此品来。

释名者。嘱谓付托累谓重迭。再三付托令其护持故名嘱累品。托应作噣。付应作嘱。

解妨者。为以一手摩诸菩萨顶。为诸菩萨各一手摩耶。答一手一时。神力大故。各一手摩妙用周故。然诸菩萨各见独摩。由此深心依言领受。

经。尔时释迦(至)广令增益

赞曰。品文分四。一如来付嘱。二菩萨敬受。三令塔等还。四众皆欢喜。初中有三。初三业加持付嘱令行此经。二若有众生不信受者下。若不信受此经令行余经。三汝等若能如是下。结成劝意为报佛恩。初文又三。初以手摩顶付令流布。广作饶益。次复摩顶付令受持。普令闻知。后释所以劝令演说。此初也。初二段以身语加。后一段意业加。此初以右手。摩者示大吉祥故。龙树解云。余经非秘密。唯法华秘密说二乘作佛。唯大菩萨能用行之。如大良医方能用毒。

经。如是三摩(至)普得闻知

赞曰。复手摩顶付令受持普令闻知。至三摩者令受殷勤法皆三故。传灯之法必重付故。

经。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赞曰。下释所以劝令演说。意业加持有三。一明已三不善根已尽能施智慧。二显佛能为大施主劝随勿悭。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此初也。慈悲故无嗔与乐故拔苦。无悭吝故无贪。何曾惜法。无所畏故。无痴作决定说故。能与佛智种智也。如来智一切智也。此二任运无师而得名自然智。或前二有为智。后一无为智名自然智

经。如来是(至)勿生悭吝。

赞曰。显佛能为大施主劝随勿吝。成实论说。悭有五种。一住处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称赞悭.五法悭。住处悭者于已住处生悭念言。我独住此令我自在不用余人。此有五种。一于未来诸善比丘不欲令来。二于已来诸善比丘。嗔恚不喜。三欲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欲与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计为恩德。是人于彼共有法中尚不能舍。何况自身所有诸物。故于解脱终无有分。家悭者于往还家生悭想言。我于此家常独入出不用余人。设有余人令我最胜。此亦有五。一白衣有不吉事与之同忧。二彼有利事与之同喜。三喜白衣有胜富贵。四断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为厕中鬼及诸恶处。施悭者于他施物生悭吝想。令我于此独得施物余人不得。设令与之勿复过我。此亦有五。一常乏资生。二令施者不得为福。三令受者不得财利。四毁訾善人。五心常忧恼故当生地狱。设生人天常处贫薄。称赞悭者于他称赞生悭吝心。令独赞我莫赞余人。设赞余人莫使胜我。此亦有五。一闻赞余人心常忧动。二訾毁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恶名。五于未来百千世中无有净心。法悭者于正法中生悭吝想。令我独知十二部经莫使他知。设令他知莫使胜我。又自知义秘而不说。此过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痴。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圣胎。五诸佛怨贼。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由有如是种种过失故劝勿悭也。世尊能行三种舍故。与一切生是大施主。故应学我。

经。于未来世(至)得佛慧故

赞曰。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经。若有众生(至)示教利喜

赞曰。若不信此经令行余经。谓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信。且说般若大乘深法调伏其心。后化此法。

经。汝等若能(至)诸佛之恩

赞曰。结成劝意。佛意欲令人作佛故。设种种门

经。时诸菩萨(至)愿不有虑

赞曰。第二大段菩萨敬受。分为二段。三业敬领

经。尔时(至)还可如故

赞曰。第三大段令塔等还。自此已后更无还处。故知此品应在经终

经。说是语时(至)皆大欢喜

赞曰。第四大段众皆欢喜闻赞法胜。付授丁宁。所以欢喜。非见遣化佛等还所以欢喜。准此故应席便散也。天亲菩萨释伽耶山顶经欢喜奉行有三义。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证知清净法体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净妙境界故。如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者。上之二品既明付授。下之六品受命流通。准本论文分之为五。药王自行苦行力以流通妙音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以流通。观音.陀罗尼护众生诸难力以流通。妙庄严王功德胜力以流通。普贤.嘱累护法力以流通嘱累既在前陈。护法但唯有一。药王时虽在会。说其过去烧身燃臂。自行苦行以流通正法。利益时会。故此品来。

释名者。药者能去疾之神功。王者有自在之威力。本者因由。事者体业。今此菩萨愿为药树。疗八尘之痼疾除七漏之深痾。势力无双威神罕匹。故名药王菩萨。今此品中叙彼本因修行之事。以利时会。名药王菩萨本事品。

解妨者。问菩萨愿力神功皆等。何故唯此独名药王。答论功据行果实无差。愿利.修因昔亦微别。只如救生拔苦行愿菩萨皆同。观音独得救名。药王何妨偏胜

经。尔时宿王(至)闻皆欢喜。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六。初宿王华发问。二如来为答。三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下。赞经妙德四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下。叹胜付授。五时众获益。六多宝赞扬。此二俱在品末。此初文有三。初问。次请。后辨请意。宿王华问者。宿世已来持法华经。如王自在。故宝云经说。菩萨有十法名大药树。譬如药树名曰善见。若有众生得其根茎枝叶华果。亦有见色闻香尝味得触。遇此十法病皆除愈。菩萨亦尔。从初发心。为诸众生有种种烦恼病。有依施戒忍勤定慧而得活者。有依见法.有闻声.有知味.有同事而得活者。菩萨随应导利令益。故说菩萨名为药树。能除烦恼病得慧命活故。游者游化利益方法。济利众生是。若干等者问苦行差别。烧身燃臂供养正法是。

经。尔时佛告(至)说法华经

赞曰。下如来为答。有四。一叙时。二明佛。三显修行。四会古今。此初二也。佛中有七。一名号。二眷属。三住寿。四无恶。五土相。六庄严台树。七所说经法。

经。是一切众生(至)色身三昧

赞曰。下第三修行。有三。一精进得定。二供养佛法。三供养舍利。此初也。得此定已能随乐现身。初地即得。八地自在。十平等中能随众生所乐示现。初地得故。无垢称经亦有此菩萨。

经。得此三昧已(至)及法华经

赞曰。下第二供养佛法。有七。一喜念供养。二入定起通。三又思不足。四燃身供养。五光明远照。六诸佛同赞。七燃身时节。此初也

经。即时入是(至)以供养佛

赞曰。二人定起通有三。初入定雨华。二雨栴檀。三雨海此岸香

经。作是供养已(至)以身供养

赞曰。三又思不足

经。即服诸香(至)而自燃身

赞曰。四燃身供养。有三。一服香油。二明年岁。三正燃身

经。光明遍照(至)诸如来故

赞曰。此中有二。第五光明远照。第六诸佛同赞。同赞中有三。一标真赞。二比挍赞。三结成赞

经。作是语已(至)其身乃尽

赞曰。第七时节。有二。初默后时

经。一切众生(至)忽然化生

赞曰。明修行中。下第三供养舍利。有十四。一生处。二说法。三启白。四诣佛。五付嘱。六入灭。七起塔。八思告。九燃臂。十利益。十一众生悲恼。十二自誓。十三愿满。十四感生瑞应。此初也

经。即为其父(至)舍所爱之身

赞曰。二说法

经。说是偈(至)供养此佛

赞曰。三启白。初白前事。后白请往。初文有三。一论佛在。二得总持三闻胜法。甄迦罗等者。俱舍论第十二卷说。数有六十忘失余八。以十渐积至第十六名矜羯罗。第十七名大矜羯罗。第十八名频跋罗。第十九名大频跋罗。第二十名阿刍婆。第二十一名大阿刍婆。此总三种。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数也。

经。白已即坐(至)犹故在世

赞曰。四诣佛有三。初往。次赞。后白

经。尔时日月(至)若干千塔

赞曰。五付嘱。有四。一唱灭。二法付。三界付。四体付。依僧祇律有舍利者名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支提。瑜伽等中若有舍利名窣堵婆。若无舍利但名制多。无塔婆称讹也。

经。如是日月(至)入于涅槃

赞曰。六入灭也。华严经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种义示现入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无常故。二明一切有为非安隐故。三明涅槃趣最安隐故。四明般涅槃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五以诸人天乐着色身明色身无常是磨灭法。令彼求住净法身故。六明无常力强不可转故。七明有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坏器无坚牢故。九明般涅槃最为真实不可坏故。十明般涅槃远离生死非起灭故。以此十义示现涅槃。

经。尔时一切(至)悬众宝铃

赞曰。七起塔有三。一悲恋。二烧身。三起塔。此他受用故量极高

经。尔时一切(至)明德佛舍利

赞曰。八思告。有二。初思后告

经。作是语已(至)自然还复

赞曰。此中有五。九燃臂。十利益。十一众生悲恼。十二自誓。十三愿满

经。由斯菩萨(至)得未曾有

赞曰。第十四感生瑞应。有三。一因由。二瑞应。三得未曾有

经。佛告宿王华(至)而供养者

赞曰。下第二大段如来答中。第四会古今。有三。初会。次叹。后劝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最多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赞经妙德。有四。一挍量胜。二譬如下比喻胜。三此经能救下作用胜。四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下无边胜。此初也。

经。宿王华(至)诸经中王

赞曰。第二比喻胜文。中有十。一幽广胜。二高显殊胜。三了达胜。四除惑胜。五威势胜。六自在胜。七出生胜。八契理胜或名人法胜。九二利胜。十圆德胜。其契理胜中有法有人。计此人文应最后说。文便故来。须陀洹云预流预圣流故。斯陀含云一往来。唯有一生往来生死。便成应果名为一来。阿那含云不还。欲界业尽。必不还生于欲界中。故云不还。

经。宿王华(至)充满其愿

赞曰。下第三作用胜。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有三句。初能除惑业次能除苦果。后能满善愿。又发心修行得果为三。又总别离恶摄善为三。

经。如清凉池(至)如炬除暗

赞曰。此喻说有十二。一充愿。二道成。三具惭愧四得导师。五得归趣。六越生死。七除烦恼。八得智慧。九获圣财。十有承禀。十一知宝所。十二破痴暗。随其所应配前三句。

经。此法华经(至)生死之缚

赞曰。此合说也。离苦痛除众苦为初句。解生死缚谓除惑业为第二句。不合于前充满其愿或除当苦.现苦.苦因如次配之。

经。若人得闻(至)亦复无量

赞曰。第四无边胜有二。一闻书功德无边。二供养功德无边。得无边边不得有边边故名佛不得。

经。宿王华(至)后不复受

赞曰。下品第四段叹胜付嘱。有七。一标闻胜。二转女身。三生净土。四随喜获福。五正明付嘱。六令守护。七劝供持。此初二也。

经。若如来灭后(至)与汝等者

赞曰。三生净土有五。一生净土。二离烦恼。三得神通。四见多佛。五佛遥赞佛。遥赞中有五。一叹福无边。二叹德无边。三能破烦恼。四共为守护。五明最胜方便摄引。云菩萨慧无与汝等。

经。宿王华(至)如上所说

赞曰。四随喜获福

经。是故宿王华(至)不老不死

赞曰。此中有二。第五正明付嘱。第六令守护。守护中。初标后释。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初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年福德坚固。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皆以五百年为类记之。故言灭后后五百岁。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于像法后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经。宿王华(至)恭敬心

赞曰。第七劝供持。有三。一散华。二心念。三结成

经。说是药王(至)一切众生

赞曰。品第五段时众获益。第六段多宝赞叹

法华玄赞卷第十(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

本(ト)者皆此点本也高名书也云云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