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岳飞

第二章 武穆之少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真正之大人物,五百年而一遇。此超乎古今,塞乎天地之大人物,岂天之降材有殊,或家庭之教育能培养之耶?曰:否否,不然。此盖积数百年间,纯正之风俗,良善之社会,而始有此等大人物出产。宋自太祖开基,人皆厌五季之乱,思正人心、道德,迫乱世而反之正。真宗、仁宗两朝,正人君子盈于朝野,其时风俗之淳厚,社会之整齐,为吾国历史之最。试观元、明间人之传奇说部,必以德行之至美者,托于赵宋之世,则其风可见。明乎此而后可以观武穆之少时矣。

武穆,今河南彰德府汤阴人也。生时,有大鸟若鹄,自东南来,飞鸣于寝室之上。其父和遂名之曰飞,字之曰鹏举。未弥月,黄河决内黄西(内黄,今属彰德府),水暴至,母姚氏,仓卒无计。抱其儿,坐巨瓮中,冲涛而下,乘流灭没,幸而及岸,竟免于沉溺。少负气节,沉重寡言,天资敏悟,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昼夜诵习,达旦不寐。家贫不能常得烛,昼拾枯薪,夜以代烛云。

武穆生有神力,未冠,以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尝学射于乡豪周同。一日,同集众射,自示其能。连中的者三,指以示武穆曰:“此可以言射矣。”武穆谢曰:“请试之。”引弓一发,破其筈,(音括,箭末曰筈),再发又中。同大惊,因以所爱弓二为赠,由是益自练习,能左右射。未几同死,武穆悲恸不已,每值朔望,则鬻一衣,设卮酒鼎肉,奠于同墓而泣。又即所遗(音位,投赠也)弓,发三矢而后反。父觉而诘之,对曰:“射三矢者,识艺之所由精也。祭毕而酬酒瘞肉者,周君所享,飞不忍食也。”闻者皆奇其言,父抚其背曰:“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之臣乎!”武穆应声曰:“惟大人许飞,得以遗体报国家,何事不敢为?”和叹曰:“有子如此,吾无忧矣!”徽宗十九年(宣和四年),武穆年二十。时金人已起于北方,日夜出锐师以攻辽。宋人不自强,转幸辽之灭亡,取还燕云十六州,以取快于一时,而唇亡齿寒之隐忧,已伏其中。王黼、童贯诸人,方以边功自喜,上结道君之知(徽宗好道教,自称为道君皇帝),靖康之祸,基于此矣。其时金人虽未南侵,而人民痛恨政府,所在为乱,群盗满山。真定府路宣抚使刘韐,募敢战士备胡,武穆往焉,韐一见,大奇之,命为小队长。相州剧贼陶俊、贾进攻剽县镇,杀掠居民,官军屡败,武穆率步骑二百,用奇计擒杀俊、进,余党悉散。此武穆崭然露其头角之始。

武穆以一少年,即平剧寇,人皆仰之。忽连遭大故,徒跣奔还汤阴,执丧尽礼,哀毁骨立,及终制出山,则已属高宗南渡之年。事势仓皇,山河破碎,时局之盼望武穆,亦已亟矣。

【批评】

为父兄者,谁不望其子弟之成材。然而英雄伟人,一若生有自来,其聪明睿智,超出寻常,皆非教育之所能助长也。求其故而不得,遂以为精灵转世,山岳钟英,由是而迷信之说起矣。蒙今思之,此间世而出之伟人,非由于天,非由于地,而实由其时会,积数百年间之好社会,数百万人之好模范,吉祥善气滋长争荣,无所发洩,于天则为卿云,于地则为瑞木,于人则为圣贤。故论世者,观风俗之得失,而以卜人材之消长。然则我辈欲教育子女为伟人,毋宁己先勉为正人君子,以成良善之社会,为尤要也。

宋初燕云十六州为辽所有之图

武穆生时,有大鸟适来,其父见之,取以为名,本无足怪。生未数月,适值黄河决口,仓猝之际,抱置瓮中。瓮大孩小,不致沉没,此亦事理之常,不足奇也。乃演义小说,遽创作大鹏转世,河神拥护之说。事本不经,而人亦信之者,缘崇拜英雄之心太盛,则不得不疑其人为天之所特产,地之所特长。草泽奸雄,欲惊世惑众,以遂其好乱之心,亦利用此一种心理,以售其欺,不独演义小说,善于附会,一部二十四史中,类此者亦甚多,读者勿遽信之可也。

武穆生当兵戈扰攘之世,故志在习武。盖时势之与人,如时令然,冬自求暖,夏自求凉,实有不期然而然之趋势。所异者,武穆生在农家,又处得书不易之日,而射之余,更以夜分读书。天资既高,加以学力,自比常人更为猛进。此实武穆一生得力处也。

师之于弟子,传道授业,恩情兼至。古礼,遭先生之丧,弟子心丧三年,盖如此其郑重也。私塾之师,与公学之师,名称虽殊,而传道受业,弟子受其恩,感其情,则一也。凡我少年,当以武穆感念周同之事为法,以厚自己之心地,以矫世俗之浇风。

武穆忠孝之性,自其少时,已是奋发,此非英雄特异处也。少年人天真烂然,血性未漓,与之语忠臣孝子之事迹,未有不欣然愿闻者。至古人遭逢不偶,颠沛患难,可惊可喜之处,往往为之泣下。其后出而涉世,利害之心深,而性情寖以薄矣。惟圣贤豪杰,能不以世缘丧其天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岂不然哉。

武穆祖父,皆以力田为业。值岁饥,其父和常以脱粟数升,杂蔬为糜,与家人旦暮食取半饱,尽以其余,呼道路之饥者,均而饲之。家人有不堪者,和曰:“彼饥者亦人耳,而能一二日不食,吾与若日再食,而求饱耶?吾裁吾之仅有,以济人之绝无耳。”人有侵其地以耕者,割而予之;有贷其财弗偿者,折券弃之,无愠色,乡人咸敬而爱之。近世功利之说盛行,此等慈善事业,几欲斥为迂怪,深可慨也。《易》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孟子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伟人之家,皆有祖德,历试不爽,非迂谈也。

真正的大人物,五百年才能遇到一个。这样冠绝古今顶天立地的大人物,难道是上天所降的人才有异或者家庭教育能培养出的吗?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只有积累了几百年纯正优良的风俗的社会才能诞生这等大人物。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大宋基业以来,老百姓都已厌倦五代的战乱,盼望国家能教化道德人心,将乱世中颠倒的风俗矫正过来。宋真宗、仁宗两朝,朝廷内外满是正人君子,当时社会风俗淳厚,社会安定,是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只要翻开元代和明代的杂剧、传奇等书,里面讲的德行高尚的人物,一定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由此可见当时风气有多良好。理解了这点,就能认识岳飞的少年时代了。

岳飞,是现在河南彰德府汤阴县人。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像天鹅的大鸟,从东南边飞来,在他家的寝室上面,不住地鸣叫。因此,他的父亲岳和因此替他起名叫飞,字鹏举。在他还没有满月的时候,黄河的内黄西边决了口,凶猛的洪水汹涌而至。他的母亲姚氏惊慌得没有办法,便抱着他,坐在一个大瓮中,浮在波涛上,冲流而下,随着波浪漂浮,幸而没有沉溺,终于登了岸。他在少年时候,气概便与众不同,天资聪敏,无论什么典籍,都喜欢读,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常常夜以继日的用功,甚至通宵不睡。他的家境很穷,不能每夜点烛,于是他在白天里拾些枯的树枝,夜里便拿它代替蜡烛。

岳飞生来力气很大,年纪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能拉开三百斤重的弓,腰围可负八石重的弩(有机关的弓)。他曾跟从乡豪周同学习射箭。有一天,周同聚集大家比试射箭,显示他自己的本领。果然他连发了三支箭,都中在靶子上,很得意地指给岳飞说:“像这样才可以谈射箭呢。”岳飞很客气地说:“请让我试试看。”说罢便拉开弓,发了一箭,恰巧中在周同的一支箭的尾巴上,将它射破了。再发一箭,又中了靶子。周同见了,大为惊奇!于是将他自己所爱的两把弓赠给岳飞。从此岳飞格外勤加练习,左右两手都能射箭。不久,周同死了,岳飞悲恸不已,每月初一和十五,他去卖一件衣服,然后买一杯酒、一碗肉,到周同坟墓上祭奠,哭泣一番。又用周同给他的弓,发出三支箭而后回家。他的父亲发觉了他的这种举动后,便责问他。他回答说:“射三支箭,是感念他的指教,我的技艺才能这样精良。每次祭完了,把肉埋在地下,是因为周先生享受过的酒食,我不忍再吃了。”凡听见的人,都觉得他这话很稀奇。他的父亲也抚着他的背说:“假使你将来有机会为国家所用,可以做一个殉国死义的忠臣吗?”岳飞说:“如果父亲许我把身体报答国家,我什么事不敢做呢?”他的父亲感叹说:“有这么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愁什么!”宣和四年,也就是徽宗十九年,岳飞二十岁。那时,金人已经崛起于北方,日夜出精锐军队攻辽。宋朝的人自己不求强盛,反以辽的衰亡为幸事,乘机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十六州是幽、蓟、瀛、莫、涿、檀、寰、顺、新、妫、儒、武、云、应、朔、蔚。在今河北的北部和山西的东北),只图一时痛快,可是唇亡齿寒的隐忧已经潜伏其中了。王黼、童贯等人正因边疆功劳沾沾自喜,向宋徽宗邀功呢。靖康之难的祸根便从此埋下了。这个时候,金人虽然没有向南边侵犯,但是人民痛恨政府,到处扰乱,群盗满山。真定府路的宣抚使刘韐,招募勇敢战士,预备抵御胡人。岳飞到他那里去投军,刘一见,便知道他不是平常的人,命令他做小队长。那时,相州地方的强盗陶俊、贾进等,攻劫县镇,杀戮平民,官军屡次战败。岳飞统率步骑二百,用奇计把陶俊和贾进捉住杀了,余党也就散了,岳飞从此崭露头角。

那时岳飞只是一个少年,就平了那样厉害的强寇,人们都很敬仰他。忽然接连遭着父母之丧,奔回汤阴,在家守孝三年,等到他守丧期满再出来的时候,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已被金人捉去,高宗已南渡大江。当时山河破碎,形势急迫,时局也非常需要岳飞这样的英雄了。

【评论】

作为父亲兄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弟弟能成大材呢?然而伟大人物,好像都是天生的,他们的聪明睿智,远远超出平常人,这都不是教育能够帮助他长成的。人们探求不到原因,便认为这是神灵转世,是山川灵气的汇聚,因而各种迷信的说法便出现了。如今想想,这等数百年才能出现的伟人,不关天,不关地,实际上是由几百年的良好社会,几百万人的良好模范,各种祥瑞之气滋长争荣,无处发泄,于是在天便形成了祥云,在地便化为了瑞树,在人便育成了圣贤。所以讨论时事,只要看当时的风俗如何,就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但是,我们如果想培养子女成为伟人,不如先自我勉励做个正人君子,慢慢形成良性社会,这才是最要紧的。

岳飞出生时有大鸟刚好飞来,他父亲见了,便给他取名叫“飞”,这本来不是什么怪事。出生没几个月,就遇到黄河决堤,仓猝之际,母亲将他放在大瓮中。瓮大,小孩小,不会沉没,这也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于是演义小说,便将岳飞写成是大鹏转世,有河神保护等传说。这等故事本来是无稽之谈,可人们就是相信,只因英雄崇拜情结太重,于是不得不疑惑他是天地间独特的产儿。那些草莽奸雄,想震惊世人,蛊惑世人,以满足自己叛乱的私心,也想利用这样的心理,来欺骗世人,于是不单单演义小说善于杜撰附会,二十四史里面,也有许多这样的东西,读者不必全部相信。

岳飞出生在战争频仍的乱世,所以立志习武。因为当时的时势对于人们来说,就像季节变换一般,冬天自然求取温暖,夏天求取清凉,实在有一种不自觉的趋势在里面。不同的是,岳飞出生在农民家庭,又不容易弄到书读,在练习射箭的余暇,他更是夜以继日的读书。他天资本来就高明,加上努力学习,自然比普通人更加勇猛精进。这就是岳飞一生得力的地方。

师傅对于弟子而言,不仅传授其为人处世之道及各种学问,大恩和大情也都兼顾到了。按照古代的礼仪,遇到师傅的去世,弟子要在心里悼念三年,古人对师礼就是这样郑重。私塾老师和公立学校老师的名称虽然不一样,而传授学问,弟子受其恩情是一样的。凡是我国的少年,应当效仿岳飞感念师傅周同的事迹,来厚实自己的内心,矫正浮薄的世风。

岳飞忠义孝顺之性,从他少年时便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这倒不是英雄异于常人的地方。少年人天真烂漫,血性还没淡薄,跟他提忠臣孝子的事迹,没有不喜欢听的。说到古人生不逢时,遭遇颠沛流离的患难,让人又惊心又高兴的地方,往往能感动落泪。后来经历社会,患得患失的心理加重,性情便渐渐变得凉薄了。只有圣贤和豪杰之人,能够不被世俗左右丧失天然的心性。孟子说“所谓‘大人’,是指那些不会失掉赤子一般心性的人哪”,这难道说的不对吗?

岳飞的祖父和父亲都务农。每逢饥荒的年月,父亲岳和常常将几升粟米掺杂着蔬菜熬成粥,跟家人早晚食用,只吃半饱,然后喊道路上的饥民,将剩下的全部平均分给他们。家里人有忍受不了的,岳和说:“他们饥民也是人啊,能忍受一两天不吃饭,我跟你们每天吃两顿,还要贪求饱吗?我不过拿出一份我们不多的食物去救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罢了。”有人侵占了他家田地来耕种,岳和便割让给他;有人借了钱不还,岳和便把借据撕毁,脸上没有一丝不快,乡里人都对他敬爱有加。近代以来倡言功利,像这样的慈善事业,几乎要被贬斥为迂腐可怪,实在令人感概。《周易》里说“常常行善的人家,肯定有福泽”,孟子说“君子的恩泽,过五代人才会消逝”。大凡伟大人物的家庭,一定会有祖上积德,自古都是这样,分毫不差,这绝非迂阔的言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