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乾象典第七十三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云霞部纪事二

《宋史·董遵诲传》:遵诲父宗本,汉时为随州刺史。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藉父势,太祖每避之。遵诲尝谓太祖曰:每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台遇黑蛇,约长百尺馀,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太祖皆不对。他日论兵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辞宗本去,自是紫云渐散,及即位,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因谕之曰: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

《玉壶清话》:太宗亲征契丹,御制诗有:銮舆临紫塞,朔野冻云飞。之句,遂命何蒙进銮舆,临塞赋朔云飞诗,蒙得句云:塞日穿痕断,边鸿背影飞。又云:缥缈随黄屋,阴沉护御衣。召对嘉赏,授赞善。

《广东通志》:宋太平兴国间,龙川义城乡民樵于山,于云间偶拾青石一片,疑可为砚。俄视其上有字,云:浮丘顶上彩云笼,探花引出状元公。至天圣初,果有彩云时笼霍山浮丘之顶,罗孟郊曾楷同登。天圣八年王拱辰榜进士,而孟郊以探花及第,山灵示谶如符验焉。

《环溪诗话》:来鹄洪州人,咸平中名振都下。然喜以诗讪当路,为人所恶,卒不第。夏云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閒处作奇峰。

《玉海》:祥符元年,穆清殿御座处有白云,如幡幢龙凤之状,召宰相登亭观。复有黄云,如虹桥葩盖,诏名亭曰瑞云。

祥符九年,向敏中言:六月二十七日,黄云如飞凤,覆昭庆殿。

《宋史·韩琦传》: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

《玉海》:皇祐二年四月朔,幸金明池。司天言:云色黄,其形轮囷,此圣孝感天之应。

天圣八年四月三日乙酉,幸琼林苑,赐从官射,射于苑亭,遂燕从臣。是日,日旁有五色云。

《苏轼攓云篇序》: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

《宋史·种放传》:放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清波杂识》:章惇谪雷州,过小贵州、南山寺,与僧奉恕倚槛看云,曰:夏云多奇峰,真善比类。恕曰:相公曾见夏云诗否。如峰如火,复如绵飞,过微云落槛前,大地生灵乾,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盖讥惇也。

《清凉山志》:张无尽戊辰六月二十七日至清凉山,扺金阁,日将夕。南台之侧有白云绵密,如敷白氎。僧省奇曰:此祥云也。集众僧礼诵,见金桥及金色相轮,轮内深绛青色。既暝,有霞光三道,直起亘天。

《齐东野语》:陶通明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云固非可持赠之物也,坡翁一日还,自山中,见云气如群马奔突,自山中来,遂以手掇开,笼收于其中,及归,白云盈笼开笼,放之。遂作《攓云篇》云: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又云:或飞入吾车偪,仄人肘胯。抟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仍放之,掣去仍变化。然则云真可以持赠矣。宣和中,艮岳初成令,近山多造油绢囊,以水湿之,晓张于绝巘危峦之间,既而云尽。入遂括囊以献,名曰贡云。每车驾所临,则尽纵之。须臾滃然充塞,如在千岩万壑间。然则不特可以持赠,又可以贡矣。并资一笑。

宋马纯《倚箔山录》:河南颍阳县北十五里曰倚箔山,山有洞,若三间屋,大洞中潭水深不可测。宣和末有张道人居洞前茅屋中,云:凡潭水微动,须臾有云出于水上,稍出洞去,即山下必雨,雨止云乃覆山。《传灯录》:广严院咸禅师,有僧问:如何是广严家风。曰:一坞白云,三间茆屋。

《武进县志》:丁常,任毗陵人,淳熙间为郎。冬至日,上殿奏对,玉音曰:晚来云物甚奇,卿见否。常任实不曾见,即对曰:岂唯臣见之。四海万民皆见。孝宗大喜,曰:卿对甚伟。命除淮漕。

《朱子语类》:某常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

《钱塘遗事》:史弥远之比周于杨后也。出入宫禁,外议甚哗。有人作咏云词讥之云:往来与月为俦,舒卷和天也蔽。

《春风堂随笔》:宋谢塈知徽州时,尝于旧坑取石贡理宗。初坑上尝有五色云气如锦衾,郡檄随云所覆处,斲之得佳石,有白文绕两蚿,宛转如二龙,既发为砚,而云气不复见矣。

《金史·太祖本纪》:辽道宗时,有五色云气屡出东方,大若二千斛,囷仓之状,司天孔致和,窃谓人曰: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为也。咸雍四年戊申七月一日,太祖生。

《移刺履传》:履字履道,方五岁晚卧庑下,见微云往来天际。忽谓乳母曰:此所谓卧看青天行白云者耶。德元闻之,惊曰:是子当以文学名世。

《下黄私记》:八九月中,月轮外轻云。时有五色,下黄人每值此则急呼。女子持针线,小儿持纸笔,向月拜之,谓之乞巧。惟吴媪有一女,年十二,拜之甚勤。一夕月下飞一五色綵云,如手掌大,驻于女前,众皆恐。女径吸食之,味甚香美,明旦梳头窥镜,面色艳冶。弹琴读书,不学而能。媪喜甚,改名为綵云。

《名山藏》:当皇妣,娠梦黄冠授一丸,有光。吞之觉,而口尚闻香。明日生太祖于土地祠中,白气贯空,异香经宿。

明太祖至婺,击元将于梅花门,大破之。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有五色云,如车盖,乃太祖驻兵地。《列朝诗集》:臞仙每月令,人往庐山之巅,囊云以归,结小屋。曰:云斋障以帘幕,每日放云一囊,四壁氤氲,袅动如在岩洞。昔陶弘景往行山中,聚云袖内,遇客,趣放之为赠。臞仙风致不减弘景也,周宪王有送雪诗:臞仙囊云,宪王送雪。此宗藩中佳话,可属对也。《明外史·刘基传》:基字伯温,青田人。尝游杭州西湖,有异云起西北,光射湖水,客以为此庆云,将赋诗,基大言曰: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后十年,有王者起其下,吾当辅之。

《黄池东山樵隐记》:樵隐杨先生数为予言东山之胜。今年秋与五六友朋,由郡城东行六七里,始造先生之庐,长林荟蔚,深入无际,先生指谓予曰:吾于是樵焉。因相与笑。既还,饮深秀亭,篁木潇洒,浓翠欲滴。凉风飘,白云从西北来,瀰漫山谷,或浮入窗牖间,遥望数十松隐隐,犹神仙异人骑苍麟白鹤,出没半空上。先生因赋白云之章,与樵歌相和。答歌曰:白云兮悠悠,吾之樵兮与白云为俦,兹不乐兮又何求。时众客沾醉,又咸为和歌,浩兴悠然,盖不知世间何乐可方此也。

《名山藏》:孝宗册立为太子,时,诏至南京,瑞云见孝陵,如车盖。

《王阳明先生年谱》:先生生之夕,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自云中鼓吹送儿来,惊寤。已闻啼声,祖竹轩翁因命名云,而乡人遂指所生楼曰瑞云楼。先生五岁犹不言,有神僧过而目之曰:好个孩儿,可惜名字道破。竹轩翁更以今名,即能言。

《绍兴府志》:杨山人珂,馀姚人,能诗,且好修。然特以工书名,为人甚有逸兴。尝游四明山,过云岩见云气瀰漫,讶之,爱其奇色,觉浓厚可掬。遂创新意,携三四巨罂于云深处,以双手捉云,扑之纳罂中。至涌出不容,则知罂满矣。乃以纸封其口,携归藏之。遇好事者过,小酌,辄云:汝欲观四明云乎。昨携在此。因呈云罂,席间刺针眼,其口则一缕如白线透出,直上。须臾绕梁栋,已而蒸腾坐间,郁勃扑人面,无不引满大呼,相矜誇,谓绝奇也。自后往四明,屡携云以归,亦间赠相知者云。

《敖英峨眉山记》:侍御狷斋、谢公来,按西蜀驻节峨眉,台中无事。副使梅塘毛子参议,渭野樊子佥事,黄溪刘子暨英相与从公出北门。由宝经楼入山,扺光相寺,上大峨绝顶,俯瞰大峨之腰。白云平铺周遭一色,而中峨小峨覆盖其下不见。佛彷茫然,如雪积平野,月笼寒沙,微风西来,云光滉瀁。又如洞庭彭蠡,涛冲浪激,不可名状。公曰:到此境,使人肝胆澄澈,平生奇观无踰此者。

何格《游白云山记》:白云山在郡城北,正德辛巳,有约予同游者。取道由山枣冈,过小涧登黄坞。及寺,登观音堂,堂后有叶氏墓,众逡巡其上。忽有气皎如缟练,叆若喷溜。低度岩窦间清韵逼人,殊觉毛发森潇。有诵杜少陵: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之句者,指曰:兹山之名非由此乎。王世贞《游泰山记》:余自戊午己未间,有事于泰山者三,而其稍可记者,第二游也。其初游为正月晦,黎明入山,即阴晦浮云出没皆际,十步外不辨物。第觉舆人之后趾,高而余前偻而已。即绝顶亦无所睹。还憩酆都宫,甚悔之。至六月朔,乃与参议徐君文通,上绝顶,瞪眺久之。俄而诸山各出白云一缕,若冢中起,稍上,大如席,凡数百道,则狂驰而遇辄合,其起无尽,其狂驰而遇亦如之。顷刻遂遍成白玉池,而仰视则空青莹然,上下异色,呼酒与徐君酌,自以为生平之创目,所谓野马絪缊,信也。

李维桢《太湖两洞庭游记》:登缥缈,小雨酿寒,遂下酌玉椒泉,饭西湖寺。俄而二虹起岸下,光彩夺目,徐徐渡湖中去,举酒目送,酒未竟,回视落霞残日,照映卞山。如紫磨金在镕,表里洞彻,湖光殷血,如渭水论囚时总之,如安公冶与天通,如咸阳三月火,如大旱铄金焦石。余生平未睹者,喜极欲狂,恨季伦小子不见此,紫步幛宁,止四十里耶。

中秋过娄江,二十日返金阊。冯元敏宪使谓予:盍以间为支硎游乎。道胥门、度枫桥、呼笋舆,行十里至山登缥缈。诸峰罗列如儿孙,湖四环如博山,如璧水。江南名郡邑,隐隐平芜,片云如缕,自东峰起,忽狂走诸峰。初如冒絮,已如阿𨴟国。仅一再现,顷刻万状。为赋看云诗四章。

杨嗣昌《峨眉山记》:雪山之西,浓云两片,大如席。从风冉冉而飞,伯钦语余:寻常见天末断云意,谓造次可揽,以今观之,殆数万里外矣。

朱之俊《雨中初游西湖记》:东南山水之美,惟杭为最。今岁奉使于浙,过润招张公亮,闰四月九日始入杭,宿昭庆寺。夜闻风雨,乃谋之主僧,买艇游焉。既入舟,见湖上诸山尽作影,于影中争出云。若败絮,若飞练,若马,若人云山相混,根枝罨蔽,纯为墨天,公亮偶指一峰曰:奇云也。予曰:山也。指一峰曰:怪山也。予曰:故云也。盖公亮短于视,又素未识南北山何状,故多指多惑。

甲乙剩言:友人尝从关中来,言:自环庆以北,不复见山。每从马首极望,惟见平沙际天。千里超忽,俄有横山,嶙峋可人。忽焉灭没,知是云也。余后读俞羡长诗,云:惟有横云似远山。乃知是真境也。

袁宏道《天目游记》: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诸海山尖出云上若萍。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王思任《庐山云海记》: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锦,以为奇绝。不意五老峰上复看海绵之奇也。天锦之色,金染万鲜,俱非人目所经见。而海绵素铺几万里,抛弹松、称光丝、跃然觉霜雪。死白为呆,凹凸不等,小家数耳。予初登金印时,绵冒汉阳几不憖,遗一老,不意天锦之福尚在绵,俱缩入湖江,渐覆四宇,作开辟以来一大供。予置足在中峰之顶,皇恐消受,默念:安得裁为大被,袭天下寒山冷水。无有啼号者,发如是。愿以报清恩,犹未足以塞其万一。

萧士玮《湖山小记》:余山游晓起,看白云缕缕出山间,若茶烟之在斋阁耳。顷之百道狂驰,奔腾如浪,诸山汎汎水上行也,须臾山尽矣。空水絪缊,风烟一色。类香雾海久之渐歇,有数点遥青没入云际。寺僧指余曰:海门诸峰也。

谭元春《游南岳记》:丙辰三月,谭子欲之岳,盟周子以静游,周子许焉。抵上封寺,道有级趾,斜垂蚁影。游人与云遇于涂,云不畏人趾穷,坦然得寺。由寺后上祝融峰顶,新庵旧祠仙客往来,四顾止有数人。数人止,各踞一石,晴漾其里,云缝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一色,心目无主。觉万丈之下,漠漠送声,极意形状之转不似。谭子顾周子语:奇光难再,得愿坚坐以待其定。周子许焉。久之云动有顷后,云追前云不及,遂失队,万云乘其罅,绕山左飞,飞尽日现,天地定位下界,山争以青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远湖近江皆作一缕白。谭子持周子手,不能言。

予与孔伯下峰,宿上封寺。山僧云居,游人云辅。日之将夕,见云方往来未定,而僧遽阖户。予不觉闵然,念其出入之难,劝僧者久之。有山云出入艰难际,莫便关门此念深之句。予在下界望云,如慕胜流。既得与之同处,安忍听其扼于人也。予既书新诗,刻石寺中,复题数语于去后。

云霞部杂录

《易经·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文言》:云从龙,风从虎。〈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大全〉程子曰:龙,阳物也。出来则湿气蒸然自出,如湿物在日中,气亦自出。虽木石之微感阳气,尚亦有气,则龙之兴云不足怪。

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程传〉坎,不云雨,而云云者。云为雨而未成者也,未能成雨,所以为屯。

需卦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程传〉云气蒸而上升于天,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云上于天未成雨也,故为须待之义。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阳倡而阴和顺也,故和。若阴先阳倡,不顺也,故不和。不和则不能成雨。云之畜聚虽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东北阳方西南,阴方自阴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观之,云气之兴,皆自四远,故云郊。〈大全〉或问: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子曰:西郊阴方。凡雨须阳倡乃成,阴倡则不成矣。今云过西则雨,过东则否,是其义也。

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大全〉中溪张氏曰:小畜小过皆言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何也。曰:阴阳二气以均调,适平而后雨。阴多阳少,阳多阴少,则皆不雨也。小畜以一阴畜五阳,阴少于阳,则不能以固乎阳,故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言阳尚往则不与,阴和而不能雨矣。小过以四阴而包二阳,阳少于阴,则不能制乎阴,故曰密云不雨,已上也。言阴已上,则不与阳和,而不能雨矣。《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云尔。

《礼》:含文嘉云者,运气布恩普也。

《春秋·说题辞》:云师曰丰隆。

《易归藏》: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黄云扶日,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山海经·西山经》:符惕之山,风云之所出也。

《管子·侈靡篇》: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又〉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遫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

《文子·十守篇》:胆为云,肺为气。

《法华经》:云有七德,含水、电、光、雷、声,欢喜掩蔽,普覆清凉。

《庄子·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曰: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吕子·圜道篇》: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史记·龟策传》: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淮南子·淑真训》: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若此则有所受之矣,而非所授者,所授者无受也,而无不受也,无不受也者,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而为雨,沉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注〉辽巢彭濞,蕴积貌。

《地形训》: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殥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

《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

《十洲记》:昆崙上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

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餐霞之道甚秘,致霞之道甚易。

《论衡·说日篇》:月行与日同,亦皆附天。何以验之。验之似云,云不附天,常止于所处。使不附天,亦当自止其处。由此言之,日行附天明矣。〈又〉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犹甚。而泥露濡污衣服,若雨之状。非云,与俱云载行雨也。〈又〉云,雾雨之徵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效力篇》:山大者云多。泰山不崇朝办雨,雨天下。《顺鼓篇》:天将雨,山先出云,云积为雨,雨流为水。《乱龙篇》: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儒者或问曰: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楚叶公好龙,墙壁槃盂,皆画龙,必以象类,则叶公之国常有雨也。〈又〉禹铸金鼎,象百物以入山林,亦辟凶殃,论者以为非实。然而上古久远,周鼎之神不可无也。夫金与土同,五行也。使作土龙者,如禹之德,则亦将有云雨之验。〈又〉叶公好龙,墙壁盂樽皆画龙象,真龙闻而下之。夫龙与云雨同气,故能感动,以类相从。叶公以为画致真龙,今独何以不能致云雨。〈又〉神灵示人以象,不以实。故寝卧梦悟见事之象将吉,吉象来;将凶,凶象至。神灵之气,云雨之类也。神灵以象见实,土龙何独不能以伪致真也。〈又〉鲁般墨子刻木为鸢,蜚之三日而不集,为之巧也。使作土龙者,若鲁般墨子,则亦将有木鸢,蜚不集之类,夫蜚之气,云雨之气也。气而蜚木鸢,何独不能从土笼。〈又〉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近之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以为真,并来聚会。夫丹木非真鱼也,鱼含血而有知,犹为象至云雨之知,不能过。鱼见,土龙之象何能疑之。〈又〉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与父俱来降汉,父道死,与母俱来。拜为骑都尉,母死,武帝图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翁叔从上,上甘泉,拜谒起,立向之,涕沾襟久乃去。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因见形象泣涕,辄下思亲。气感不待,实然也。夫土龙犹甘泉图画也,云雨见之何为不动。〈又〉有若似孔子,孔子死,弟子思慕,共坐有若,孔子之座,弟子知有若非孔子也,犹共坐而尊事之。云雨之知。使若诸弟子之智。虽知土龙非真,然犹感动,思类而至。〈又〉孝武皇帝幸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术为李夫人,夫人步入殿门,武帝望见,知其非也。然犹感动,喜乐近之。使云雨之气,如武帝之心。虽知土龙非真,然犹爱好,感起而来。〈又〉龙暂出水,云雨乃至。古者畜龙,御龙常存,无云雨。犹旧交,相阔远,卒然相见,欢欣歌笑或至悲涕,偃伏少久,则示行,各恍忽矣。《易》曰:云从龙非言龙从云也。云樽刻雷云之象,龙安肯来。《自然篇》:何以知天无口目也。以地知之。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使天体乎,宜与地同;使天气乎,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有口目。

淮南毕万术取曾青十斤烧之,以水灌其地,云起如山云矣。

桐木成云。〈注〉取十石大瓮,满水中桐木。盖之,至三四日,气如云形。

《中论》:文王遇姜公于渭阳,灼然如披云见白日。《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乐广传》:卫瓘每见广,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若开云雾而睹青天。

《博物志》:昆崙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

土山多云,铁山多石。

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云,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抱朴子》:千岁之龟,五色具焉。浮于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其上时有白云。

《西京杂记》:哀帝为董贤起大第于北阙下,重五殿、洞六门,柱壁皆画云气。

《楚国先贤传》:天旱,有含水云从西方起,则焚香祝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张野《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巅,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世说》:海西时,诸公每朝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述异记》:乡西津有玉女津,有玉女冈,天当雨辄先涌五色气于石间,俗谓玉女披衣。

《水经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

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馀,两厢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也,然后敢度。

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韩愈杂说》:龙嘘气成云。

《国史补》:暴风之后,有炮车云。

《酉阳杂俎》:明皇召见李白于便殿,神气高朗,轩轩如朝霞举。

陆龟蒙《四明山诗序》:山中有云不绝者,二十里。民皆家云之南北,每相从谓之过云。

《九域志》:华山神祠,能兴云致雨。

《书断》:浅如流雾,浓若屯云。

《续博物志》:云,五色为庆。三色为矞,或曰:外赤内青为矞。扬雄曰:紫蜺矞云朋围日,君子小人并进也。《谭子化书》: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

《清异录》:云者,山川之气。今秦陇村民称为天公絮。《击壤集观物吟》:水云黑,火云赤,土云黄,石云白。陆佃《埤雅》:古文云字作云,象云回转之形,其上从二。二者,天中之阴也。天中之阴应之于上,故地中之阳升而为云。盖阴阳之气自下而上,阻于一则为丂,应于二则为亏,应于二而盘薄则为云。云旋也;亏者,象其气之舒亏。庄子曰:于亏以盖众义。盖取此古文云字,又有云气盘薄之形,与乃字相类者,乃字说文以为象气出之难,气自下而上,至上而不得达,所以为气出之难也。《春秋传》以为:乃者,难辞。其以此乎。今云又为云,为之云,云有应而言也。《易》曰: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变化,云为圣人之事也。故能常与吉会而占事,知来象事知器。云如云,为象母猴制字之意。皆以天事言之,故易君子谓之言行,圣人谓之云。为诗曰:洽比其邻,昏姻孔云。《传》曰:云,旋也。言幽王之时,小人有酒食,以洽比其邻里,周旋其昏姻,云象周旋盘薄之形,故云旋也。此以形训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言小人在上,膏泽不下于民,则柔良于是失职荟。会也,蔚郁也。阴阳郁而成云,蒸而成雨,会而成云,散而成雨。《传》曰:阴凝上结,则合而成云;阳散下流,则降而为雨。地气上为云;阴中之阳也;天气下为雨,阳中之阴也。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阳上薄阴,阴能固之,然后蒸而为雨。雨者,阴阳之和也。然而朝云喜旸,暮云喜雨。故《诗》言:荟蔚不雨之云。又言朝隮也。赋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传》曰:日将旦,清风发,群阴伏,则朝者,阴散之时,非所以为雨矣。《淮南子》曰: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涔云波水。《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则山云草莽,于此见矣。《论衡》曰: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南山曹之,南山则雨一国之山也。故诗主以言之,晋《天文志》曰: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云者,气也,地气异矣,故云之成象亦以不同。则山云草莽,水云鱼鳞,理或然也。左传以为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盖吉凶之兆,有在于云者,故先王占焉。《传》曰:青为虫,白为兵,赤为旱,黑为水,黄为丰年。此五云,吉凶之祲也。庄子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六合之外。神人者,乘虚不坠,触实不碍,故能狎虎兕,贯金石,乘云雾而浮游如此。《诗》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冬曰上天。夏则天降而下,冬则天升而上。燠则雨旸而异,寒则云阴而同故也。董子曰:太平之世,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矣。雨不破块,涧叶津茎而已矣。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矣。雪不封树,凌殄毒害而已矣。云,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或曰:二色曰矞,外赤内青谓之矞云。太元曰:紫蜺矞云朋围日,其疾不割。紫蜺矞云朋围日,君子小人并进之象也。君子小人并进,此其疾者,所以不割也。测曰:紫蜺矞云不知刊也,言紫蜺矞云并进,则以紫蜺不刊故也。紫蜺以象小人,矞云以象君子。

《梦溪笔谈》: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远望如群羊,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

《蠡海集》:云为阳用,故龙腾则云起;风为阴用,故虎啸则风生。或以云为阴风,为阳者,谓其体也,盖云乃阴之体升而为阳之用,风乃阳之体散而为阴之用。是以云起也,石必滋;风行也,土必燥。

云为阳,阳生施雨为阴,阴生化阳。施而阴化,故云密则雨降,阳施而阴不能化,则有云而无雨,未有阳不施而阴能化者,故有雨,则未尝无云也。是以《易》曰:云行雨施。盖阳可摄阴,阴不能强阳也。

《云麓漫抄》:白云一也,而有数义。郯子以秋官为白云,类要云:白云司职,人命是悬。皆言官名也。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陇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状景也。狄仁杰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人以为思亲事。梁瑄不归,弟璟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复以为思兄事。白乐天诗: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同。盖指秋云言也。朱熹《云谷记》:云谷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山之巅,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坌入,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

《鸡林类事》:方言云曰屈林。

臆乘云族庄子,云气不待,族而雨,族,聚也。未聚而雨,言泽少也。李义山《雪赋》云:云市飘荡,当从于月窟,淅沥合随于云市。云族云市,亦奇字。

《野客丛谈》:狄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此正与北史元树之意同。元树奔南,每见嵩山云,未尝不引领歔欷。又梁瑄不归,弟每见东南白云,立望,惨然久之。杜子美诗曰:每望东南云。用此意也。

《通考》:四月初八日,看阴晴卜,水旱最宜,密云不雨。《名画记》: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

李孝光《游雁山杂记》:雁山西南一峰绝高,其上常有云气居,人呼曰常云。

《蜀都杂抄》:夹江县之伏龟山有仙掌洞,今称紫府洞是已。其山云常五色,黄色居其中,佛光之类也。《元中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至四月火然,草木落叶,如中国寒时也。

《杂占》: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己卯风阑里空。凡风春南夏北,并主雨。东风急亦主雨,近验西风作雨大于东云。

《杨升庵集》:郎仁宝瑛云: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陨;冬之风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验之良是。按春曰条风,言风所拂,津叶润茎,嘘枯吹生。《易》曰:润之以风雨。是风亦有润。《楚辞》:光风转蕙汎崇兰。谓之光者,草木遇之而有光也。夏之风唯在半空,故树杪有声而暑气不解。至秋,凉风至则自上而下。冬之风觱发吼地而生寒。谚曰: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最有證。

《丹铅总录》:荀卿云赋: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书问也,行远疾速宜于托讯。今云者虚无,故不可托讯也。楚辞九章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亦此意也。荀卿屈原相去不远,命辞盖同。

诗人多用南云字,不知所出,或以江总心逐南云去,身随北雁来为始。非也,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陆云九悯云: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盖又先于江总矣。

诗人冬至用书云事,宋人小说以为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独以为冬至事。非也,余按《春秋感精符》云:冬至有云迎送日者,来岁美。宋忠注曰:云迎日出,云送日没也。冬至独用书云事,指此未为偏失也。

《史记》云: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青云之士,谓圣贤立言传世者,孔子是也,附青云则伯夷颜渊是也,后世谓登仕路为青云,谬矣。试引数条以證之高方。《易》:占青云所覆,其下有贤人隐。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南史陶弘景年十四五岁,见葛洪方书,便有养生之志。曰:仰青云,睹白日不为远矣。梁孔稚圭隐居多构山泉,衡阳王钧往游之,圭曰:殿下处朱门、游紫闼,讵得与山人交耶。钧曰:身处朱门而情游沧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又袁彖赠隐士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施。李太白诗: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合而观之,青云岂仕进之谓乎。王勃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论语视富贵如浮云之旨。若穷而常有觊觎,富贵之心,则鄙夫而已矣。自宋人用青云字于登科诗中,遂误,至今不改。

《滇行纪略》:滇南最为善地,鸡足苍松数十万株,云气如锦。

滇中多风,至大理,风尝寂寂,独云气无论阴晴,常冒山顶。晴则云明,雨则云晦,云所不到,翠色殊常。《长安客话》:涿州西北五十里有恶峪,峪中云气瀰漫,四时不绝。

《居山杂志》:山之晓多白云,滃滃然弥亘岩谷,类飞絮萦绕间,露清峦出其上,画家所作,初疑以为幻设,至是始悟其真有之也。

晚山尤宜霞,遥映诸峦,隐若金碧。

《陕西通志》:平凉府归云洞,翠屏峰有青龙洞,雨霁,云辄归洞中,名归云洞。游师雄诗:云相传云雨收,片片归云白即此。

《安庆府志》:云山南岳有云师、雨虎。云师如蚕,长六寸似兔;雨虎如蛹,长七八寸,似蛭。云雨之时出在石上,肉甘可食。

《嘉定县志》:九月霜降,而云为护霜云。

《福建通志》:凤山县沙马矶头山,山顶常挂云,人视若有人形往来云中,疑有仙降游。

《广信府志》:清风峡在铅山县西北五里,有土山,洗而出石,得巨砻,两崖崭岩,寒气逼人,峡长五丈,阔五尺,在裂石间行,清风透体,六月如秋。

《鹤庆府志》:朝霞山在城西南十里,晨霞绚綵其上,山畔有xiao穴,围径六寸,有气出,如嘘吸,名风洞。土人目眚者,以夏至之日聚穴口熏之。

《庐山通志》:云海山高境旷,每晴际,有白云平铺大块,登者见之,称为云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