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论 大圆曰。上半部要人离相见佛。下半部要人通达诸法无我。觉非曰。上半卷纯谈般若。下半卷申明法无我。正般若究竟实际也。或云前言粗执。后言细执。前为初发心者说。详于发心之论。后为已发心者说直云心无可发。至须菩提重问一段。大圆以为重复起疑。复申前请。如如居士以为是另起疑端。不是重请。纷纷议论。迄无定见。不知须菩提闻佛所说。已悟宗旨其所以再请住降者。盖为末世未能亲承佛语之善男女。问发心之法。欲佛立一法以普示众生。佛故告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细绎经旨。似当如是解。以后节节将前篇未尽之义。反复申明之。至善现复问信心。复问无得。无非为末世众生说法也。佛又即凡所有相四句偈意。复申以两偈。其所以灭度众生者。广矣大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 生如是心句。口气不住。直贯下三句。我应灭度三句。俱指如是心说。前云我皆令灭度。显其力。此云我应灭度。指其愿。前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其量广。此云灭度众生已其功神。前云实无众生灭度。统示平等。此云无一众生灭度。细表浑忘总是一义。通节皆前文说过。惟末句揭出实无有法句。此四字当重。不特为本节揭旨。且为下半卷提纲。

论 此因须菩提为末世众生。请住降法。申言实无灭度众生意。而示以发心无法也。上卷诸菩萨亲承佛教。已悟离相之旨。特恐末世众生。未能亲闻佛语。毕竟如来有一法。以指示众生云何降住。故有是问。与前语气不同。故文稍异。空生如前问。佛如前答。而加以实无有法发心一语。见发心尚无法。何况住心降心。岂更有法乎。须菩提求法之心未化。佛直从根源处翦除。说个实无有法。言发菩提本来无法也。此后至不生法相。俱是引前文而证后义。以明无法发心之义。

讲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无相之旨。诸菩萨既得闻命矣。但恐末世善男女。未能亲承佛教。所发无上正等觉心者。云何可住其心。云何可降伏其妄念乎。佛言汝知既发正等觉心者。当生如是超证一切众生心。举一切众生。皆消灭其妄念而化度之。灭度众生。尽已成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众生自灭自度。我无功也。何以故。盖存灭度之心。即为著相。若菩萨有我人众寿之相。必非菩萨矣。所以者何。盖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悟自修。实无有法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注 佛所说义。即上所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也。如是如是者。其言深契佛心也。释迦。华言能仁。谓心性纯全。含容一切也。牟尼。华言寂默。谓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寂默为体。即是如。能仁为用。即是来。先释迦而后牟尼者。摄用归体也。总是一个真性。加号则为释迦牟尼。通称则为如来。又为佛。诸法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也。诸法如义者。谓诸法真如之义。直推到如来本体。实无有法也。是中即真性中。心本真空。了无色相。故无实色相。空处即真性实处。故无虚。上卷无实无虚。以法言。此以心言也。诸法皆是菩提。故云一切法皆佛法。不可于诸法外。别觅菩提也。然一切法非真实。人特假此修行。故云法即非法。不可于诸法内。执有菩提也。

论 此申言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无所得意。而示以证果无法也。初既无法发心。后岂有法得果。盖如来即真性佛。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随所感而来现。静中生照。虚中起白。若明镜空悬。凭物之来。如物而应影过不留。仍存本体。故名如来。我真实之体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者。亦自然而然。来为应述。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也。无法云者。非顽空断灭也。真如湛寂。不立一法。万法皆如。不舍一法。非法非非法。即法即非法。总一菩提法界。即所谓诸法如义也。惟知真如为法体。则知法不从外得矣。

讲 佛言无上菩提。不但无法可发。亦无法可得。昔我于本师然灯佛处。曾有法可得无上菩提否。须菩提言。我晓佛所言之义。佛于本师处。乃自性自悟。无有传授秘密。而得菩提之道也。佛证其语曰。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得此菩提。若谓有法。然灯佛即谆谆然举佛之所得者。传之于我。不当与我止授一记。说汝来世。方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乎。惟其无得。则所证妙果。乃性地本具法门。然灯佛不过授记而已。何曾得法于他。何以故。如来者。不离诸法。即诸法中自如之义也。或有人说我得此菩提法。不知我实从无有法上得来。然我所以得此法者。皆是我之清净心中菩提。觉性本无形迹。此法无有实色相。空处师是菩提。此法无有虚。正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故佛说是法。皆是般若法。然人心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为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 首段设譬以起下文。以大身之不实。喻诸法之本无。譬如人身长大句。语未毕。空生不待佛竟其说。而直言之也。非大身者。无有身相也。是名大身者。真如法体。广大无边也。亦如是。承上意。言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作是言三句。先反言以明之。何以故四句。方正释其义。经中或言如来。或言菩萨。互见错出。其中各有主客。言说法。则如来为主。演说之人为客。以演说皆本如来之付嘱也。言修行。则菩萨为主。如来为客。以此经专问菩萨发心。而以如来作准绳也。无我我字。对上两我字。通达无我法。清净本然。一无隔碍也。真菩萨者。造到纯然无伪。即等觉也。

论 此申言度生无度。严土非严意。而示以菩萨无我法也。度众生是大悲严佛土。是大智皆菩萨分内事。然一念有我。便非菩萨。若知法空无我。直下大悟。以至诸相俱空。才是真觉悟境界。盖人与众生寿者。其根皆起于有我。佛将忘形离相之法。都摄入无我中。后文复云。无我法得成于忍。更示人降住之方。最是经中精要处。

讲 佛问须菩提。譬如人身既长且大。须菩提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者。则是非真实大身。惟法身乃名大身也。佛曰。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菩萨作是言。谓无量众生。皆由我而灭度之。是度生有法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真性空空洞洞。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正以菩萨以清净得名耳。是故佛说一切法。不过开导众生。以悟本性。我人众寿。本无四相。何得着一众生相。说我当度生乎。若菩萨作是言。谓我当庄严佛土。是著有相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乃心佛土也。心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庄严。六尘不染。定慧常存。是名庄严也。夫起度化心。着庄严相。不得名菩萨。毕竟发何等心。方名为菩萨乎。必也。四通八达。深明无我之法。远离一切诸相。如来说名真菩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 观见形色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本性常觉为佛眼。智慧之体。遍照一切法界。取喻为眼。即所谓般若是也。沙等恒河。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前恒沙以喻布施。此恒沙以喻世界。凡有世界。必有。佛以教化。谓之佛世界。此喻有五层。一举恒河以数沙。再举一沙一河以数河。三约诸沙以数界。四约界中所有众生。五约众生所有心。生灭万状。犹如是沙之多。众生心者。颠倒心也。若干种者。不可缕举之意。摄下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而言。非心者。妄想之心。非真实之本心也。是名为心者。不起妄念。即是本心也。思念前事为过去心。思念今事为现在心。思念后事为未来心。凡人一念中。即有过去现在未来。须看得活。不可得。言不可有也。

论 此申言如来悉知悉见意。而示以降心之要也。眼以瞩照为义。如来具此五眼。观照众生妄心缠结。事过去而有所系恋。事现在而有所执着。事未来而有所逆亿。众生憧憧往来。惟此三心。流浪生死。如来以不可得三字。点破群迷。欲薪积厝。顿入清凉。惑业久缠。立成解脱。非心既去。即得菩提觉心。物有去来。心无留滞。三际俱空。湛虚清净。譬如磨镜垢尽明。见我心之本体如是也。如来说经至此。已将无住生心三昧处。全体昭揭。

讲 佛欲阐众生之心。有若干种。先设问曰。如来有化身观见之肉眼。普照大千之天眼。般若常明之慧眼。了诸法空之法眼。自性常觉之佛眼。有此五眼否。须菩提皆答之曰。如来有五眼。佛又举世界为问曰。举无数恒河之沙。以数佛之世界。果多乎否。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曰。即如如许国土中。所有一切众生。各具一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何以故。如来所说一切心。皆是众生妄心。非性中常住之真心。识得妄心非心。菩萨本体见矣。是名为心也。所以者何。盖过去已灭。现在本空。未来未有。众生恋其往。计其在。想其来。纷纷有此三心。三心岂可得而住。若能清净。岂有三心无三心。而一念不生。全体自现。则众生之不终于众生可知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 因缘者。因其布施之功。缘之以得福也。前云福多。是持诵功德。此云福多。是修证极果。取义各别。

论 此第六番较量福德也。前文皆与经胜较量。此但就福德性较量有无。不言持说。与前福德性之说。遥相照应。世间之福。富贵功名。人见为有实。不知福尽堕落。仍受轮回。故不说福德多。出世之福。清净无为。不见为福。不知能出生死海。受大快乐。故说福德多。此是究竟圆满地位。故不言持说也。

讲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之七宝。用为布施。其福德果多否。须菩提以甚多答之。佛曰。若布施之福德。身享荣华。人见为有实也。究之不离业缘。有时而尽。如来不说福德多。若性中之福德。自心清净。人以为无也。究之本性如来。无时而穷。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汇解 自再请住降至此。凡五节为一段。皆申明上卷之义。佛先言发心无法。次言证果无法。次言度生严土。皆无我法。又以五眼破三心。心法俱空。正见般若。乃是清净无为妙境。其中自具福德。量等虚空。岂布施因缘。所可同日语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 具足。毫无亏欠也。具足色身。即八十种随形好。乃佛法之见于身者。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乃佛法之见于相者。前可以见如来。是指人欲以色身见如来言。此云如来可以见。是谓如来有色相可令人见也。不应者。谓可以相见固不是。谓不可相见亦不是。故说不应。与不可有别。

论 此申言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意。而示以真空本无色相也。前云不可相见。是言色相非相。相非是佛。此云不可相见。是言无相即相。相非不佛。色身原从清净法身中显出。是为无色之色。相好原从真如实相中流露。是为无相之相。故执色相以为法身。固不可。离色相以求法身。亦不可。如来无色。无无色。不应以色见如来无相。无无相。不应以相见。即非具足。明真身也。是名具足。明应身也。可以不应。即非是名。总是一意。

讲 佛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盖色身乃血肉之躯非法身也。若法身则无变无坏。念念无非般若。岂八十种好所能囿也。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是名具足色身。佛曰。佛可以具足诸相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盖如来所说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也。般若观照。万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脱。具于自性中者。常满足尔。此妙相如来。内有真性如来焉。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注 上念字。是如来说自己之念。下念字。是说众生之念。谤佛者。谓信而不解。堕诽谤之见也。无法可说者。谓本来无法也。是名说法者。谓示人以真空实相之理。使人自悟也。

论 此申言如来无所说法意。而示以真空本无法也。佛反复告人。勿执文字之陈言。总以真空之妙理。印众生自有之佛性。原以无所住心而说法。欲人了澈真性耳。于法而言。诸法实性。妙体空寂。原无一法可着。于我而言。觉心清净。语默皆如。本来无法。作何言说。故说而无说。不说而说。是名说法也。如来临灭时。文殊请佛住世。再转法轮。佛言我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即此意。

讲 佛曰。须菩提。汝见如来日与众生讲解。遂谓如来有法可说耶。汝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是谓如来不明真性。即为谤佛。良由不能解我所说法空之义也。须菩提。所谓说法者。不过谓众生断除外妄。不得已而有说耳。其实真性自如。本来无法可说。但使自悟真空。是名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此段经文。秦译无。魏译有)。

注 慧命。谓具智慧。通性命。即所谓无量佛所种善根也。须菩提慧根虽夙具。然理境未深。则实智不发。至闻如来无可说法之时。宿种善根。于是顿露。故立此嘉名。未来世。兼像法末法时言。前问众生生信。就现在言。此指未来众生言。前是闻言说章句生信。此是闻说是法生信。各有浅深。闻说是法。承上无说之说来。众生与佛。同有真性。故曰彼非众生。但背真逐妄。自丧本来。故曰非不众生。如来说非众生申彼非众生句。是名众生。申非不众生句。

论 此申言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意。而示以众生相当空也。佛说发心而无可发。得果而无可得。度生而无可度。庄严而无可庄严。不以身相见。不以说法名。善现一一领悟。但恐未来众生。闻是无法之法。不说之说。不能信解。无以降住其心。因有此问。佛言法者。真如之性。众生具有佛性。一生一佛。众生众佛。但未能发心。未能证果。未可遽谓非众生。然胎卵湿化诸种。尚有变化而脱离其凡胎者。何况于人。自当泯乎众生之见。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如来点化众生处。重说众生者。叹息而唤醒之。与上经三是诸众生句。同一惓切。

讲 尔时长老须菩提。心开意悟。白佛言。世尊。末法之后。颇有众生。闻此无法之法。不说之说。生信心否。佛言佛与众生。同具此般若真性。彼虽众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众生目之。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又非可以不众生目之。何以故。凡此众生众生者。苟能闻般若法而敬信之。言下见性。是即如来所说非众生也。是假名为众生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非善法上。别本无即字)。

注 如来前言无得。复言所得。空生则合证之。发所未发。故为佛所深许。前云于法无所得。但约空寂之体。此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析到至精至微处。是法即指菩提觉体。无法之法。乃真法也。平等。谓凡有知者。必同体也。无有高下者。非圣具而凡亏也。修善法。不外般若。标一善字。以别于魔外也。佛又恐众生于善法生执着。故以善法非善法破之。

论 此申言无法可得意。而示以菩提相亦当空也。无少法。是无上心。是真如体平等。是正等心。是真如相。以无我修善法。是正觉心。是真如用。佛答有三。初以觉性空寂言。次以平等觉相言。三以修法觉用言。总是接引后生之意。如来不。留一法。乃通万法。虽无少法。不可以无法而入于断灭。虽平等。不可以平等而据为真常。修一切善法。是指出下手工夫。当以无四相为了因。修六度为缘因也。但既云无法。又云平等修善法。既云修善法。又言即非善法。步步回顾无相法。不失无实无虚之旨。总是欲人依法悟性。又要离法见真耳。

讲 须菩提闻无法可说之义。恍然有得。白佛言。世尊。今佛得无上菩提。于法殆所得耶。佛深许其言曰。如是如是。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从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荡然空虚。神凝智泯。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佛再告须菩提曰。是无上菩提法。乃吾本然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具足。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名为无上菩提。何则。以我真性中。原无我人众寿之妄。人能根株拔尽。又当修此明心见性之善法。自觉觉他。空明圆满。即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入道之门。本来无此善法。不过假此名。以开悟人耳。可知善法者。真性也。真性岂可以所得言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石本无读诵字。千万亿分上。无百字)。

注 前以恒河沙喻其多。此以须弥山喻其大。言七宝所聚之多。有如此山之高大也。

论 此第七番较量福德也。因上言修善法。恐人疑于般若外。别有善法可修。不知六度归到离相。可见圆满法身。不在清净法身外。所谓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不是虚语。所以点出般若经名。以见彻始彻终。更无二理。无上菩提。总不出此般若经名。此外别无善法也。

讲 佛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可谓大且多矣。设或以七宝之聚。等如许山之多。用以布施。福德不为大乎。然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人以此般若经。并四句偈。受持而有得于心。演说而有益于世。则上成佛果。下度众生。比七宝布施之福德。不及此经百千万亿之一分也。人可不持此经哉。

汇解 自佛可以具足色身至此。凡五节为一段。亦申足上卷之义。非具足。扫尽从前色身相。无说法。扫尽从前说法相。非众生。扫尽从前众生相。无少法非善法。扫尽从前菩提相。此全是般若慧光。一空诸相。其性智皆从此经得来。所以点出般若经名。以较量福德。以见是经之宜奉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古本俱无是名凡夫句)。

注 众生。指九种众生言。凡夫。指人言。前扫度生。就菩萨言。此就如来言。

论 此再申言度生无度意。而示以平等法界无我人之相也。上半部言度生不居其功。下半部言度生实无有法。又言度生无我法。只在菩萨身上说。未曾在如来身上说。佛恐人疑如来度生。有护念付嘱种种诸法。不知如来无我。则法本无法。凡夫非凡夫。则度而无度。了结实无灭度之案。以佛为菩萨作榜样也。盖如来无我。谁度众生。凡夫非凡夫。有何众生可度。然则菩提平等。度众生亦平等。菩提无我人。度众生亦无我人也。

讲 佛告须菩提曰。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化度众生之心。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般若真性。人人具足。虽如来以法度之。然度其所自有。非益其所本无。实无有众生是如来度者。若说众生必是如来化度。则如来便有我人众寿之私矣。如来既无四相。何说法时有时称我。当知如来说有我者。乃对凡夫而言。所说有我。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能度惟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性。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盖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来。不过虚名为凡夫而已。所谓是法平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 观与见不同。见则从外而见之。观则有仰瞻之义。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如轮之转。管四天下。察人间善恶者。以业报福德。亦具三十二相。色即胜妙报身。如来身相也。音即名言文句。如来说法相也。我字虽指法身言。即自性之我。乃无为无相净慧之体也。邪道。外道也。如来者。真常清净之体。如如不动者也。不能见如来。谓不能得见如如之真性也。与上文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同义。

论 此申言不应取法相意。而示以见如来不可著相也。不可以相见如来。空生屡答甚悉。今反以如是为答何也。盖观与见不同。见是以相为佛也。观则以相虽非佛。而相好原从无相中现出。因有相以观无相之妙。亦未尝不可。但非佛发问之意。若令初发心人闻之。未免误入邪道。故佛拦头截之。我字虽指法身。即可见众生身中。各有自性清净真常无相之体。学佛者当求诸心。外此求佛。即是邪道。见乃众生自见其心。非见西方佛也。此四句偈。是经中一大关纽。前之无我相四句。于此结穴。后之有为法四句。于此关照。即前不可以相见。及即见如来等义。俱归结于此偈中。集解四句偈有三。无我相四句。空心法之偈也。若以色四句。空身法之偈也。有为法四句。空世法之偈也。附参。

讲 佛告须菩提曰。汝之意。果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须菩提若未喻其意。反答曰。如是如是。欲观如来者。亦不出此三十二相也。佛即晓之曰。设若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观。则转轮圣王。亦具色身庄严。即可谓之如来矣。须菩提随应声曰。以我解佛之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彼时世尊说偈曰。法身灵觉含真。妙体湛寂。离彼形迹之间。超诸耳目之外。若徒以颜色睹其形容。以声教听其謦欬。欲求见我之真性。此泥于色身佛。皆舍正路而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别本第三句如来以具足相故。无不字)。

注 诸法断灭。谓一切法。皆断灭之而无用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谓修行人。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也。断灭则无相矣。而亦谓之相者。以其执着也。此分四段。前两段若作是念。莫作是念双提。言毁相之不可也。后两段即明其故。言毁相之所以不可也。

○考六祖注本。此章第三句。如来以具足相故。并无不字。又别本不以作可以。照此则上半章一反诘。一正说。与下半文法一例。且与无断灭相反正相足。意义较为醒豁。附志于此。

论 此申言不应取非法相意。而示以得菩提不可灭相也。经中前后俱以无相无得。无说无法为宗。非此拦截定成执空矣。不知佛止教人离相。不教人毁相。只怕人著相。非教人灭相。上以离相无我。显般若空相。不堕常见。此以即相修因。显般若实相。不堕断见。倘执着无相。沈空弃有。一切法皆断灭不用。反成槁木死灰矣。故佛以此破之。得此一段。总摄空假。结归中道。不但无实无虚之两言。于此畅发旨趣。亦且即非是名之义理。于此洗刷精神。

讲 佛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说如来不用具足之相。得此无上菩提。汝莫作是念。说如来修成妙相。不关佛果。遽然得此无上菩提也。所以不可作是念者何也。盖发大乘正觉心者。不著于有。亦不堕于空。汝若作是念。谓发菩提心者。说一切法皆当断灭。是以空寂视如来。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发菩提心者。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于一切法。不说断灭也。著相固不可。而可灭相乎哉。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 无我者。离相发心。般若是也。得成者。超凡入圣。波罗蜜是也。忍者。坚固强忍。金刚是也。前番言福德。只说般若波罗蜜经。此则申明金刚二字之义。不受。只是心净。言菩萨修福德。不起贪着心。非不修福德也。

论 此第八番较量福德也。前屡言持说四句偈等。此独指出成佛工夫来。盖前云通达无我法者。是知所为法。而未知其所以成也。要之一切法。无我得之。必成于忍。忍也者。是成佛精进坚强之本领也。作圣全功。只此一句。忍字与前信字相应。不信。则心无主宰。不能入道。不忍。则心无把持。不能成道。如来说出信字。为入道之门。以忍字为守道之终。不受福德。正见空空如如之妙。菩萨心同太虚。所作功德。惟为利益众生。使成正觉。受与贪何处安着。

讲 佛呼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沙等世界七宝。持以布施。福终有限。若有人知一切法。本无我相。而以寂然不动。耐久大力。忍之又忍。至于成佛而后已。是大智慧。大定力。大涵养。此岂不胜前布施之功德乎。何以故。以诸菩萨如如不动。洞若太虚。不受世间福德故也。须菩提云。菩萨济度众生。原为希求福德。今云不受何也。佛云。菩萨所作福德。悉空诸相。何尝念利益几事。济度几人。少有贪着之心。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

汇解 自勿谓如来作是念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又申足上卷之义。先扫尽从前度生相。无度生之我也。次扫尽从前法相。无常见之我也。次扫尽从前非法相。无断见之我也。法身法界。悉无有我。般若真性。一片空明。即以无我得成于忍句。示以成佛功夫。忍即金刚也。是经名义。于此尽揭。末说到不受福德。并福德相亦扫去。较前更深一层。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 三言如来。皆指真性佛言。去来坐卧。不宜实看。若字有相似之义。去来者。应现化身。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

论 此申言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初取诸法如义释如来。则法法皆如。头头是佛。此取无所来去释如来。则指本原自性。真如法身佛。盖真性如如充满。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但水有清浊。非月有升沈。可知人心有垢净。佛本无去来也。

讲 佛呼须菩提曰。若有人说。如来者。或来而感应。或去而入寂。或坐而跏趺。或卧而偃息。以此四威仪。遂指为如来。则著于有相。徒睹其形容。未窥其精蕴。此人不解我所说无相之义也。何以故。盖如来者。即真性佛也。真性无相。本不生灭。其来也。遍虚空。尽法界。要之诸法空寂。本来无有。何所从而来也。其去也。等观自在。妙寂无为。要之万象全彰。一真常在。无所从而去也。如而不去。来而不来。故名如来岂可以威仪显现之象。体认如来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注 碎。即虚空粉碎之说。微尘众。即至碎之义。言人心妄念纷起。烦恼无穷也。世界。总是众生心识所成也。两实有。语气不同。上是辨实有之理。下言执有者之谬。一合相。王日休以为真性。六祖以为根尘交合。窃谓一字对上众字言。合字对上碎字言。众碎言其极细。一合言其极大。如来说碎界为尘。空生却说合尘为界。碎界为尘。尘中尽是妄念。合尘为界。界中亦皆幻境。看来四大本是假合。此身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大各离。妄身安在。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也。不可说者。言虚妄不可说。人生如朝露。佛固不欲作此语也。事指六尘言。凡夫贪着。迷情执妄。不悟尘界本空也。

论 此中言微尘世界意。而示以虚妄之相不可贪着也。微尘在世界中。游气飘扬。任其起灭。世界在太虚中。山河大地。任其聚散。犹如人生烦恼尘心。皆逐妄而生。故沉沦六道无可脱离。般若性中。照见微尘之多。世界之大。总归于一空。惟有法身。常住不灭。而凡夫昧于真性。贪着眼前。认幻缘为实境。比如海中蜃楼。帝王人物。宫殿树木。种种显现。飞鸟望见。认以为实。遄往投之。踏空而堕。贪着误之也。

讲 佛曰。若有善男女。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尔意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何以故。此微尘众。俱是人心妄想安立。若真个有此微尘众。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也。唯此妄心。皆是外来之物。非吾心之所本有者。若能心镜常明。微尘虽多。岂足障蔽我哉。此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也。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妄尘积聚而成。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虚幻不实。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何以故。若以世界为实有者。凝合尘众。成一世界之相。即是一合相。然和合为相。有成即有坏。有生即有灭。皆属虚妄。如来所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乃强名为一合相而已。佛见须菩提已悟其旨。乃谓之曰。一合相者。此则不可说也。但凡夫贪恋执着。于世间一切事。认微尘为实有。而妄缘竞起。观世界为实有。而幻境愈增。非具金刚慧。何能崭然割断。一空此妄缘乎。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 见与相不同。见犹未成相。有见而后有相。见在相前一层。相者。法所现也。见者。心所取也。相粗而见精。四相乃经中所遣之执。而四相又成于四见。盖至见归真见。而相亦无相矣。如来真性中。无此四见。故云即非。对有我说无我。其名假立。故云是名。如是。指上须菩提之三叠言。此近脉也。如来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今结云如是知见信解。此之谓住。不生法相。此之谓降伏。此远脉也。寿者见上。破我相。发菩提下。破法相。经中屡言无相。于此作一大归结矣。

论 此申言无四相。并无法相意。收拾一部经文也。前言菩萨无四相。众生无四相。如来无四相。尽乎人矣。言一切法无四相。尽乎法矣。此言佛说无四见。盖合人说法三者尽。而无相之义始全。于是复标发菩提心者。以结前问。应如是知。通达无我法。知一切法无我。是也。如是见不以色相见如来。以行正道见如来是也。如是信解。闻章句则信。说是法则信。种种解所说义是也。不生法相。离一切相。是也。一切修持俱摄成。此心无两生。不生法相。则生如是心矣。又言法相即非法相。以结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意。

讲 佛告须菩提曰。若人言。我曾说我人众寿四见。是解我所说义否。须菩提曰。佛之所说。是人多不解其义。何以故。世尊所说我人等四见。滞于形迹之私。流为物化之累。所见皆虚妄也。若真性中般若之妙。如大明当空洞达无碍。即非我人众寿之妄见。但虚名为我人众寿见耳。佛曰。须菩提。若能发无上菩提之真心者。于一切事。不起四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应如是真知。如是真见。如是信受解悟。则无上菩提。浑然具吾天真内。凡在外有形迹之事。皆不生于心矣。然菩提心不离一切。不即一切。因物而付。不滞于物。即非法相。是假名为法相而已。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菩提或作菩萨)。

注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无量阿僧祇世界。不止恒河沙矣。持于此经。谓当持此所发之心。以印于经。示发心者以陀罗尼门也。若作持经解。则受持读诵。紧接在下。岂宜重叠言之。受持法。前已详尽。演说法。未曾阐明。故有云何演说一证。正是付嘱处。如者。自如之谓。如如。则自如之甚。不动。正明其所谓如如。言不变其本体也。取相即非如如。即是动。如如二字。上根不取于相来。下接不动二字去乃形容性体之词。不必分疏。合说方见其妙。有为法。凡世间有所作为之法。即一切相也。六喻皆非真实。梦中境。幻中花。水成泡。影随形。草头露。电光火。均无实体。变现靡常。凡天地间有形有气。皆为非实。应同六者观之。偈言末句。虽承上三句说。其意包涵甚广。

论 此第九番较量福德。而因示以说法之轨则。观法之妙智。为全经结局也。此经虽是文字般若。即可悟实相般若。盖真如之体。圣凡俱足。相法皆空。惟适如其如。本性湛定。一无动摇。犹如一月澄空。千潭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以其无相无住。故能普现一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字。乃全经之归宿。般若之宗旨。经中反覆翻剥。只完个不取于相而已。由浅入深。层层剔发。只求到如如不动而已。然人之修道。必从空世法始。看世法不空。必不能于真如着力。六如乃大般若真空妙观也。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应。世运之迁流。天地之变化。都已说尽。六喻观成。则真空自现。菩萨得道得果。全是观门纯熟。观即般若妙智。照五蕴空。是为深般若也。修行人宜从此入法身真境。故以观字结经。

讲 佛终呼须菩提曰。若有人满无量无央数之世界七宝布施。固得世间福矣。若有善男女。发菩提普济之心。于此经偈。不徒受持。自己见性。又演说于人。教人见性。此出世间之福。岂不胜彼乎哉。云何与人演说。盖我真性本无上菩提之妙心。为无余涅槃之实理。人法双泯。情智俱忘。自无形迹之可求。亦无声色之可见。不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也。不住于声声香味触法也。本来真空。何有相之可取。惟见如如焉。一神通乎法界。而定自真。万化妙于无方。而体常寂。自如之极。一无变动而已。何以故。盖真空无相。本自如如。一切贤圣法。皆以无为法而亲证之。若世间有所作为之事。皆虚妄不实。如梦境之非真。如幻术之假化。如水泡之虚浮。如身影之恍惚。如朝露之易晞。如闪电之易灭。当作如是观看。可见世间之事。诸行无常。有生还有灭。非真有也。惟我如如不动之性。湛若太虚。超万劫而常存。历千古而不变。其福德岂有限量哉。

汇解 自如来若来若去至此。凡四节为一段。亦申足上卷之义。如来无来无去。一真常住。无相者也。凡夫满界满尘。虚妄为实。著相者也。惟能空我见。破法相。人法双绝。知见皆真。乃为般若极则。结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二句。为全部金经结穴。直指般若本体。是修持法。是演说法。是住降法。是灭度法。即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即所谓无为法也。一切有为法。作六如观。则以空世法。证入空心法。尤为修行人。第一吃要关头。佛之传心。俱在于此。以之到彼岸。证菩提。不难矣。是为经之下卷。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邱比邱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比邱。男僧也。比邱尼。女僧也。优婆塞。居士也。优婆夷。道姑也。天人阿修罗。六道中之三道也。闻佛所说。具闻慧也。皆大欢喜。妙契本心。具思慧也。信受奉行。解行发心。具修慧也。

论 此阿难尊者赞记之语。乃结经常仪也。通篇最重一信字。须菩提三问信心。佛言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念生净信。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信心不逆。如是信解。其最严重者。则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般若也。至此煞出信受奉行四字。聆佛所说。顿悟二空。直超佛地矣。足见此经。能度大众。入大乘证大果。人因法悟。法藉人宏。要在人起净信耳。

讲 佛既大阐般若之法。说经已毕。启请之长老须菩提。已领心印矣。其同会听法。有出家修道之比邱比邱尼焉。有在家修道之优婆塞优婆夷焉。一切世间之人。天上之人。并阿修罗之神。闻佛此经。各言下见性。幸正法之难遇。欣今日之躬逢。莫不净信承受。遵奉持行。虽亿万劫来。永证金刚不坏身也。发菩提心者。不奉持般若。何由到彼岸哉。

总解 金刚一经。佛祖传心秘旨也。大要以清净为体。以发心为用。以不着四相。不住六尘。为了空。以平等修善法。为功夫。以无我得成于忍。为实诣。以如如不动。为究竟。以六如为观智。而全经起修。则必以信心为入门。至于六度四果。五眼三心。尤为窍要。佛每遇紧要关节处。便较量福胜。赞叹流通。直至于今。金刚智眼。放光动地。诸佛列祖。以此传法印心。六道众生。因之灭罪证果。皆由如来与空生一番问答。发启此段大事因缘。所以得闻此经也。佛之慈悲深矣。持是经者。其报佛恩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