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日本访书志补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周易》六卷【日本古抄本】

按《隋書經籍志》稱,《周易》十卷,王弼《上下經註》六卷,韓康伯《繫辭註》三卷,又王弼《略例》一卷,合數為十卷。《新、舊唐志》云《王弼註》七卷,則並《略例》數之也。日本古鈔《周易》多只王弼註六卷,彼國人稱為六朝之遺。此本亦六卷,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五、六兩卷,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每卷後記經註字數。【第二、第三未記。】顧未見鈔寫年月,然前四卷與後二卷筆法迥不相同,其為原補配本無疑。考此本文字註末亦頗多虛字,其異同亦多與山井鼎所稱古本、足利本合。篇中凡遇「貞」字皆缺筆,《訪古志》稱系從北宋本鈔出,似為可信。但不知其經文何以與《唐石經》出入,其註文與嶽刻本又多異,今以嶽本一一校對,朱筆圈記之。其異文不見於山井鼎《考文》者,如《小畜·彖》註「何由知其未能為雨」,嶽本脫「其」字。《困·彖》註「唯履正而能體大者也」,嶽本無「唯」字。《震》註「故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嶽本脫「曰」字。《艮·九三》註「至中則列夤矣」。嶽本脫「夤」字。《節·九五》註「所往有尚也」,嶽本脫「所」字。《既濟·九三》註「故能貞也」,嶽本「貞」作「興」。其餘無關宏旨,尤不勝記,讀者當自得之。光緒壬辰秋七月宜都楊守敬記於鄰蘇園。

《尚書孔傳》殘本五卷【日本古抄本】

右殘本《尚書孔傳》,存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五卷,舊為日本容安書院所藏,見《經籍訪古志》。冊首又有澀江氏印,然則又為澀江首純物也。余從森立之得之。冊尾有「天正第六戊寅六月吉秀圓」題記並花押,當明萬曆六年也。又按《訪古志》,求古樓藏此全本亦有秀圓記。

余既從森立之得容安書院藏本二冊,後又從市上得此二冊,第一、第二、第九、第十。相其格式筆跡,的為一書。據《訪古志》所言,是森立氏尚見全部,不知何時散落。計余歸已十稔,無復得全理,為之太息。

《古文尚書》十三卷【影日本舊抄本】

舊抄本《古文尚書》十三卷,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裝為四冊,每冊首有「智福山法輪寺」印,冊尾有以荷包印界欄上,篇中古字、俗字甚多,與山井鼎《攷文》所載古本合,而與薛季宣《古文訓》又多異。按《釋文·序錄》云:「《尚書》之字本為隸古,既是隸寫古文,則不全為古字。今宋、齊舊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蓋亦無幾。穿鑿之徒,務欲立異,依傍字部,改變經文,疑惑後生,不可寫用。」蓋指此等書也。因此可知此為唐初舊籍。【如「允厘百工」註:「厘,理。」又「則能信理百官」,皆以「治」作「理」,避唐高宗諱,其為唐人之遺無疑。】其中為「長興」以下板本所奪誤者,藉以訂正不少。如山井鼎、物觀等所校出者是也。然有板本不誤,而《攷文》所稱反誤者,今依此本覆校之,有應有不應,乃知山井鼎、物觀所見之二本,偶有傳錄之差,非古本盡如是也。如《舜典》「詩言志」註「謂詩言志以導之,」《考文》云「古本無『謂』字」,此本則有「謂」字;「陟方乃死」註「三十徵庸」,《考文》云「古本『庸』作『用』」,此本仍作「庸」;「凡壽一百一十二歲也」,《考文》云「古本『歲』作『載』」,此本仍作「歲」。《咎繇謨》「降水儆予」註「水性流下」,《考文》云「古本『性』作『惟』」,此本仍作「性」;「克勤於邦」註,「卑其宮室」,《考文》云「古本『宮』作『居』」,此本仍作「宮」。《益稷》「予思日孜改」,註「奉承臣功而已」,《考文》云「古本『承』作『成』」,此本仍作「承」;「惟慢遊是好」註,《考文》云「古本無『惟』字」,此本有「惟」字。又有山井鼎、物觀所漏校而甚有關於經義者,如《堯典》:「定朔方曰幽都」,註「北稱『朔』,亦稱『幽』」,宋以後皆誤「幽」為「方」,遂以「方」有「北」訓,不可通;「父頑,母嚚,象傲」,註「心不測德義之經為『頑』」,嶽本此下有「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九字,此本無之。按上文「嚚訟可乎」,註「言不忠信為『嚚』」,既釋「嚚」字,故此處不再釋,嶽本非也。《大禹謨》「萬邦咸寧」,註「則賢才在位,天下安寧也」,嶽本脫「寧」,非也;「奉詞伐辠」,註「『詞』謂不敬」,各本作「恭」,此因避宋諱改,《考文》失校。大抵日本古鈔本註文之末每多虛字,有不可通者,山井鼎一一校錄,阮文達《校刊記》詆之,或者遂疑古本為贗本不可信。不知皆非也。唐以前古書皆鈔寫本,此因鈔書者以註文雙行排寫,有時先未核算字數,至次行餘空太多,遂增虛字以整齊之,別無意義。故註文多虛字,而經文無有也。至宋代刊本盛行,此等皆刊落,然亦有未鏟除盡凈者。如宋槧玄應《一切經音義》是也。即如此書,《咎繇謨》「寬日■〈〈鹵,仌代乂〉上木下〉」九句,七句註腳皆有「也」字,唯「柔而立,強而誼」二句無「也」字。以此二句或六字或八字,皆兩行雙齊,不煩增字也。並記於此,以釋來者之惑。光緒壬辰春楊守敬記。

《書集傳》六卷【元刊本】

元槧《蔡氏書集傳》六卷,首蔡氏自序,序後有木記云「梅隱書院鼎新編繡梓」八字,下載《纂圖》一卷,又載《朱子說書綱領》。【疑即蔡抗《表》所稱《朱子問答》一卷。】又有木記稱:「兩坊舊刊《詩、書集傳》俱無《音釋》,覽者有遺恨焉。本堂今將《書傳》附入鄱陽鄒氏《音釋》,《詩傳》金華許益之《名物鈔音釋》。各依名儒善本點校句讀,仍取《纂圖》寘之卷首,大字刊行,精加校正無差,庶幾讀者豁然無疑矣。與坊中舊本玉石判然,收書君子幸監。至正丙午孟冬梅隱精舍謹識。」【據此知為合刊《詩集傳》之記。】又載蔡抗《進書傳表》。第二冊首標題「朱子訂定蔡氏集傳」,所錄孔安國序、《漢書藝文志》、孔穎達之說,皆有註文。「今按」以下,則朱子之說,末有「今定此本」云云。知此書本朱子之志。下接《書序》,每條皆有註。【與蔡抗《表》有《小序》一卷合。】此如朱子之《詩集傳》,於《詩序》皆逐條辨駁也。再下為本書,首行題「《書》卷第一,【無『經』字。】蔡氏《集傳》」。按:今本題「《書經》卷之一蔡沈《集傳》」,又刪除其《書序辨說》、朱子《綱領》及蔡抗《進書表》,皆為謬妄。其經文異者,如「洚水儆予」,不作「降」。【據蔡氏註,稱作「降」者為古文,則《集傳》本作「洚」可知。】《益稷》「敖虐是作」,不作「傲」。《金縢》「惟朕小子其新逆」,不作「親迎」。【據註,知「『新』當作『親』是蔡氏訂定之辭」,其正文必仍作「新」。「逆」作「迎」者,則又後人臆改。】《酒誥》「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不作「百工」。《武成》一篇有註,今考定《武城》一篇低一格,無註。惟「垂拱而天下治」後,夾註十餘行,與今本大異,且增多百餘字。觀此知蔡氏雖改定此篇,猶以舊文為主。今本則兩篇並載,註文繁復,非註書體。又其註文如《禹貢》:「九河既道」,註「齊威塞八流以自廣」,不作「齊桓」。【蔡氏避宋諱,自應作「威」。】皆當據以訂正以還蔡氏之舊。至其中亦間有訛字,則由坊刻不校之過,讀者當自得之。

又按:宋元之際所刊書籍,多有木記,稱某書院校刊。今日藏弆家直以為當時官本,其實皆坊肆所托,如此本《綱領》後木記云云,決知非官刊之書。

又此本木記既云「附入鄱陽鄒氏《音釋》」,而全書實無《音釋》,當是坊賈故作此語欺人。但今日則又深幸未附《音釋》,尚存蔡氏原本面目。

又此書前所載《纂圖》,不著作者姓名,後有「合沙先生」云云,按《經義考》,合沙漁父,鄭東卿自號。東卿有《尚書圖》一卷,此必其所作也。光緒庚寅夏四月宜都楊守敬記。

《毛詩鄭箋》二十卷【日本古寫本】

古鈔本《毛詩鄭箋》二十卷,卷首題「《毛詩》卷第一」,次行「《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毛詩國風》鄭氏箋」,欵式與山井鼎《考文》所載合。第十卷末有經、註字數,第二十卷末有篇數、章數、句數、字數。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強,幅四寸六分。卷尾記「四國與州宇和之莊多田長壽寺宗訓書」。卷首有「龍□」、「碧□」二印。此森立之《訪古志》所載,云是求古樓藏,今以此本照之,一一相合。每卷首有「掖齋」印,狩谷望之號也。掖齋藏書名「求古樓」,日本文政間學人之最,其藏書之富,又過於官庫。讀森立之《訪古志》足見一班。按山井鼎《考文》所載足利學所藏古本,皆稱是隋、唐之遺,獨《毛詩》所據本多衍文誤字,顧千里遂謂其古本是采《正義》、《釋文》而作,而於其絕佳者亦多略之。此本則與山井鼎所記多不合,則知《考文》弟據足利學所藏,非日本古本盡如斯也。第以《國風·周南》一篇校之,其不相應者已不下數十處,如《關雎·箋》云「古本作『后妃之德,無不和諧』」;「荇,接余也」,云「『余』下有『菜』字」;「樂必作也」,云「『作』上有『皆』字」。《葛覃序》「后妃在父母家」,云「古本『母』下有『之』字」;《傳》「濩,煮之也」,云「無『之』字」;「王後織玄紞」,「『織』上有『親』字」;「命婦成祭服」,無「成」字,「未之將所適」,「將」下有「有」字;「乃能整治之」,云「無『之』字」;「我見教告」上,有「言」字;「告我以適人之道」,「適」上有「嫁」字。【此尤非是。】《卷耳·箋》「必有醉而失禮者」,云「無『而』字」。《傳》「石山載土曰砠」,云「『山』下有『之』字」。《樛木序》「而無疾妒之心焉」,云「『焉』作『也』」。《傳》「本之下曲曰樛」,云「本枝下曲曰樛」。《螽斯·傳》「振振,仁厚也」,云「『厚』下有『貌』字」。《桃夭·序》「國無鰥民也」,云「『民』下有『焉』字」;「灼灼其華」,云「『華』下有『也』字」。【此尤非。】《兔罝·箋》「皆以禦難也」,云「『皆』下有『所』字」;「有武力可任為將帥之德」,云「無『可』字」;「兔罝之人」,云「下有『賢者』二字」。【此亦非。】《芣苢》「薄言襭之」,云「『襭』作『擷』」。《傳》「袺,執衽也」,云「『袺』下有『者』字」。《漢廣·箋》:「紂時淫風」,云「下有『大行』二字」。《傳》「喬,上竦也」,云「『喬』下有『木』字」。《箋》「將不至也」,云「『不』下有『敢』字」;「尤翹翹然者」,云「『尤』下有『長』字」。《汝墳·箋》「棄我而死亡」,云「無『而』字」。《麟趾·箋》:「無以過也」,云「『過』下有『有』字」。【尤非。】凡此《考文》所記,此本皆不相應,而皆以此本為長,惜山井鼎未之見也。然則日本古本自五山板本外,當以此本為正,因使書手傳錄一通,以原字既過小,又多草率,遂有原本不誤而書手傳寫誤者,今為圈正之,善讀者當不以為嫌也。光緒壬辰春楊守敬記。

《儀禮鄭註》十七卷【明刊本】

此本校顧亭林所云《儀禮》脫經文五處皆在,唯《鄉謝》「士鹿中」下脫註文。經、註不及宋嚴州本及明徐氏本、鐘人傑本,而勝於閩、監、毛本。又按陳氏既刻此本,不脫經文,何以其後刻註疏本並脫經、註而不覺,遂使後來閩、監、毛皆沿其誤。

《儀禮註疏》十七卷【明刊本】

此本我朝校刊家皆不見,其板式文字皆與陳鳳梧註疏本合,未知誰為後先。序下題「賈公彥撰」,刪「等」字,疑此又在陳本後也。7

《禮記》二十卷【影日本古鈔本】

古鈔本《禮記》二十卷。日本古鈔經書,唯《禮記》與《左傳》為最少。山井鼎《攷文》所據只一通,森立之《訪古志》所載只二通,此其一也。余於日本竭力搜求古鈔本,《易》、《書》、《詩》皆有數通,《左傳》有卷子本,獨《禮記》除此本外,只有殘本二通,蓋彼土習此經者亦少也。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八、九、二十字不等。首題「曲禮上第一」,次題「禮記一」,再下「鄭氏註」。合於大題在下古式。而卷六、卷七、卷十三,此三卷均大題在上,不知何故。卷一及卷十四末記經註字數。第一冊首有「法雲寺」三字,蓋古剎之舊籍也。據森立之《訪古志》,此為狩谷望之求古樓所藏,顧無掖齋印記。求古樓藏多不鈐印,而皆有古銅色紙包裹之,是其證也。篇中文字與山井鼎《攷文》合,而亦間有不合者。如《曲禮》「三賜不及車馬」註「卿、大夫、士之子」,《攷文》云「古本『之子』作『子之』」,【非是。】此仍作「之子」。「幼子常視勿誑」註,《考文》云「古本作『誑,毋誑欺也』」,【亦非。】此無上「誑」字。全書如此甚多。則知《考文》所據本偶有誤衍,非古本盡如此也。至若《曲禮》「三賜不及車馬」註「受車馬而身所以尊者備矣」,各本脫「受」字;「則必賜之几杖」註「亦明君尊賢」,各本「尊」作「貪」;「執友稱其仁」註「執友,執同志者也」,各本脫下「執」字;「年長一倍」註「今四十,則二十者有子道矣」,各本「則」誤「於」;「孝子不服闇」註「禮,男女夜行以燭也」,各本脫「禮」字;「不許友以死」註「死謂執仇讎也」,各本「謂」誤「為」;「主人固辭」註「再辭曰『固辭』也」,各本脫「辭也」二字;「尊客之前不叱狗」註「不敢厭倦」,各本脫「厭」字;「二名不徧諱」註「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各本下二「言」字皆作「稱」,與疏不合。凡此皆各本誤,而此獨是者。【全書如此甚多,此第就《曲禮》一篇言之。】而洪震煊為阮文達重校此經,或從或駁或略之,未足見古本之長也。是當別為校議以發明之。至其註腳虛字,每以「之」字當「也」字,此是鈔胥者省筆所為,無關宏旨,存而不論可也。

{yl|光緒癸巳}}春二月宜都楊守敬記。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影日本古鈔卷子本】

舊讀山井鼎《七經孟子攷文》,各經皆有古鈔本,唯《左傳》經註本、註疏本,皆只據足利學所藏宋槧,因疑日本《左傳》無古鈔本。及得小島學古《留真譜》,中有摹本,第一卷首葉字大如錢,迥異日本諸鈔本。問之森立之,乃云「此書全部三十卷,是古鈔卷軸本,藏楓山官庫,為吾日本古鈔經籍之冠,山井鼎等未之見也」。余因托書記官巖谷修於楓山庫中檢之,復書乃云無此書,深為悵惘。故余《譜》中刻弟□卷首一葉,以為幟誌。而森立之力稱斷無遺失理,且道卅卷共一櫝,為格□五,並告其櫝之長短尺寸。使嚴谷再檢之,久之乃得,且許假我一月讀。計全書卅卷,無一字殘損,紙質堅韌如硬黃,紙背亦有校記,日本所謂「奧書」也,均是未裱本。各卷後有建長中越後守寶時、參河守教隆,文永中清原後隆,正嘉中清原直隆,弘安中左近衛將監顯時跋,皆系親筆題署。森立之云。又有延久、保延、仁平、久壽、應保、長寬、嘉應、治承、養和、壽永、元歷、建保、承久、延應各記。第三十卷末有「應永十六年八月一日覽了」跋。每卷有「金澤文庫」印,篇中朱墨校記,其稱「才■〈有,去月〉」、「才九」者,謂宋槧摺本之有無也。「才」即「摺」字,「■〈有,去月〉」即「有」字,其稱「乍某」者,「乍」即「作」字也。皆校書者省筆。余以為此絕無僅有奇書,不可不傳錄之,乃雇書手十餘人,窮日夜之力影摹之。又以其筆法奇古,摹鈔未能神似,每卷雙鉤首一葉及卷後題字,以存真面。凡一月而成。其中文字多與陸氏《釋文》所稱「一本」合,蓋六朝舊籍,非唐以後所可比勘。其經、傳之異於《唐石經》者且數百字,其註文之異於宋槧者,不可勝紀,明以下俗刻更無論矣。今略標數條,如昭廿七年《傳》:「夫鄢將師矯之命,以滅三族,三族國之良也。」自《唐石經》以下,皆不疊「三族」二字,文義不足,得謂非脫文乎?【日本又有唐人書昭廿七年《左傳》一卷,亦疊「三族」二字。其卷藏高山寺,余於紙幣局見之。】其註文如莊十九年《傳》「刑猶不忘納君於善」註「言愛君明非,臣法也。楚臣能盡其忠愛,所以興」。自嶽本以下,皆脫下「臣」字,不可通矣。又如桓九年《傳》:「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註:「為三部伏兵,祝聃帥勇而無剛者先犯戎,而速奔,以過二伏兵至後伏兵,伏兵起,戎還走,祝聃反逐之。」云云,宋以下刻本「過」皆作「遇」,又不疊二字,最為謬誤。蓋祝聃引戎師過二伏兵,而戎尚不知遇伏,至後伏兵之處,伏兵盡起,戎始知遇伏而還走。若至二伏兵即相遇,則必鬥,安能引至後伏兵處乎?疊「伏兵」二字,情景如繪,蓋三伏兵並起也。若夫「死而賜謚」等要義,皆絕勝俗本。全書朱墨校具在,細意詳考,知為六代舊傳無疑。其中亦間有鈔胥奪誤,深識者自能辨之,亦無事曲徇。余嘗謂據今所得日本《七經》古鈔本重校一過,當勝山井鼎,此其一征也。光緒壬午夏六月宜都楊守敬記於東京使館。

《春秋穀梁傳》二十卷【傳鈔本】

此《穀梁註》,蓋從宋監本《註疏》錄出,唯序文並疏錄之,餘只錄《傳》文。第一至第六標題「春秋穀梁傳」,自第七至第二十並稱「監本春秋穀梁傳」。校其中文字,雖有脫誤,而不沿明閩、監、毛之誤,可喜也。

《論語義疏》十卷【日本舊鈔本】

《論語皇疏》自日本根本書遜誌刊本流傳入中國,鮑氏刻之《知不足齋叢書》中。有深信為古本者,有異議者。其信為古本者,以其中佚事舊聞往往而在,如公冶長通鳥語之類,獨見於此書。其有異議者,則據《經典釋文》「子行三軍是誰與」云「皇音『餘』」,又「子溫而厲」云「皇本作『君子』」。今此書二條皆不相應。余謂以《釋文》勘《皇疏》,誠為切證,但通讀《皇疏》,無為經作音者。按《釋文·敘錄》有徐邈《論語音》。又「不易得也」下,《釋文》云「孫音」,亦蓋指孫興公《論語集註》。然則此「音餘」之說,或是孫、徐之本,傳寫者誤為皇與?若《子溫章》皇本云:「明孔子德也。亦有云『子曰』者。」是皇本明同今本,別無可解說。亦恐《釋文》有誤。大抵欲勘此書,當知此十三家之註,雖純駁不一,而義訓自古。又六朝人聲口與唐代不同,今以他經舊疏照之,其語言如合符契。如果日本人有此手眼,是與《孟子》孫奭偽疏何啻天淵!攷日本自源氏以來,荒滅已甚。其崇尚經學,在德川氏中葉。而彼土今存此書鈔本,有在四五百年前者,則謂即根本偽作者,未核其實也。余獨怪根本所刊《義疏》體式全同閩、監、毛之《邢疏》本。按合註於疏,始於南宋,今所見十行本《註疏》及黃唐本《尚書註疏》、《周易註疏》、《禮記註疏》及元元貞刊本《論語邢疏》,皆註文雙行,安得《皇疏》舊本一同明刊之式?此懷疑未釋者。及來日本得見《皇疏》古鈔本數通,乃知其體式迥異刊本,每章分段,以雙行先釋經文,提行處皆頂格,註文則別行低一格,大字居中。【亦有不跳行者,則空數字,疑抄胥為之。】其有所疏者,亦以雙行釋之,提行處並低一格,俱不標起止,足知刊本之妄。且其文字,為根本以他本及邢本校改者,亦失多得少。此本無鈔書年月,相其紙質,亦二百年前之物。後有重刊此書者,當據此正之。

又按六朝義疏既有此式,何以唐人《五經正義》皆不循此轍?余疑《皇疏》古原本亦必標起止,別為單疏。今此式亦日本人合註於疏者之所為,而刪其所標起止與?惜日本所傳古鈔本皆不出元明之世,無從實證之耳。

光緒甲申余歸後,總理衙門致書日本公使,索皇氏此《疏》原本,使署中隨員姚君子良以根本刊本進,且稱其古鈔本多譌字,不足據,是真買櫝還珠矣。光緒乙酉夏楊守敬記於黃崗學舍。

《覆正平本論語集解》十卷【《古逸叢書》校本】

此合日本諸古本及守敬所搜得諸舊抄本合校,擬並吉宦從校本錄出,以附《覆正平論語》後,卒未得如願,存之以俟後人。癸丑五月守敬誌。

《孟子章句》殘本【日抄本】

右《孟子趙註》殘本四卷,蓋從南宋「重言重意」本出也。光緒辛巳借之問山黃村,校於足利活字板上。守敬記。

按宋十行本及明閩本《註疏》無《題辭》,此本亦無之,乃知趙註之奪亂不自明代始也。附記之。

《爾雅註》三卷【影寫北宋本】

北宋刊本《爾雅》,日本東京高階氏所藏。卷末有「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臣李鶚書」一行。按王明清《揮麈錄》:「後唐平蜀,明宗命大學博士李鶚書《五經》,仿其制作刊板於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今則盛行於天下,蜀中為最。明清家有鶚書《五經》印本存焉,後題『長興三年』也。」據此,則此本當根源於長興本。今日海內所存宋槧,當以此為第一,勿論《爾雅》刊本無與之為比也。其中文字足以訂正他本,不勝指數。其尤妙者,《釋畜》「狗四尺為獒」註引《書·孔傳》:「犬高四尺曰獒。」即此義十一字,段茂堂據單疏謂此非郭註,後人所附益。此本不引《孔傳》,與段說合。

《釋名》八卷【日刊本】

此書有宋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行本,舊藏張金吾處。又有明呂柟刊,即從陳道人本出,相傳為此書善本。然按戴表元《題孫過庭書譜後》云:「往時杭州陳道人家印書,書之疑處,率以己意改令諧順。」然則陳道人本亦未可盡信。此本亦未知與陳道人本何如,記之以俟他日。甲申正月、戊子正月,閱陸心源《儀顧堂集》,知呂桱野重刊陳道人本,《釋天·慧星》上脫「霧冒也。氣蒙亂覆冒物也。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十九字,此本亦脫,則知此本原於呂本。而程榮校何鏜《漢魏叢書》本,又沿此本之誤也。守敬再記。

《埤雅》二十卷【明刊本】

此本亦原於張存性本,故缺簡皆同。然間有誤字,又失張存性一序,不如顧域校刊之精。唯每卷後有《釋音》,而顧本無之。按宋人刻書多附《釋音》。此所載雖不敢謂原出陸氏,然其為宋時舊有必矣。【原書今俗謂「虹」為「虹」字下有云:「音降。」此當是顧氏原音。然全書只此一條,蓋以俗音詮義,故特出之。】

又卷首標題「新刊埤雅」,【顧刊無「新刊」二字。】當亦宋本之舊。據張存性序,此書自宣和刊本後,再刊於贛州,故有「新刊」之目,【宋人重刊書多題如此。】非畢氏增加也。胡文煥《格致叢書》亦沿此本,而刊落陸宰一序,又刪農師官銜,則妄矣。戊子正月守敬記。

《凈土三部經音義》四卷【日抄本】

《凈土三部經音義》四卷,日本沙門信瑞纂,自序題「嘉禎三年」,當宋理宗端平三年也。卷一、卷二為《無量壽觀經》,卷三為《觀無量壽經》,卷四為《阿彌陀經》。其引《廣韻》則陸法言、孫愐分著,引《玉篇》則亦時見野王按語。是其所見古本與今殊異。又所引《東宮切韻》中載郭知玄、薛峋、麻果、韓知十、祝尚丘、武玄之、王仁煦等之說,皆唐以前小學書之散逸者。其見於新舊《唐志》者,不過數家。餘多見其國《現在書目》。雖卷帙無多,固當與玄應、慧琳《眾經音義》並珍也。光緒癸未春三月宜都楊守敬記於東京使館。

《史記河渠書》一卷【日本古鈔本】

右卷子本《河渠書》殘卷,自「山東西,歲百餘萬石」起,至卷末止。日本延喜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家牘所用。前一行署「右大臣藤原忠平公印」,又下題:「右一卷,師海屋氏所藏天保二年辛卯仲春上浣,為紫山先生騰於三緘堂南窗,啼鳥睍睆、讀書咿唔之處。浪速邨井俊。」按延喜二十年當梁貞明六年,此初寫底本之年也。天保二年當道光十一年,此覆影寫之年也。藤原忠平後為左大臣,又為關白,卒於日本天歷三年,當中國漢乾祐二年。其生平事跡詳《日本史》。此卷書法端整,猶有唐有風格。集中筆誤之字,甚多俗體、別字,如「穿」作「■〈穴上身下〉」、「砥」作「底」、「穀」作「■〈殸上木下〉」不計外,「蒲阪」作「蒲反」,「而水湍石」,「水」下有「多」字。「故鹵地」作「故惡地」,與《溝洫志》合。「東至山嶺」,「領」不從「山」,與《古蘭亭敘》合。「延道」不作「正道」。「東郡間」不衍「流」字,與《溝洫志》合。「旰旰」不作「洋洋」。今本「菑」、「災」錯出,此本並作「災」。皆足訂今本之誤。

《漢書·食貨志》一卷【日本影鈔本】

右古寫卷子本《漢書·食貨志》上卷,末附「鄧通傳」殘字六行,日本醫官小島春沂所影摹者,今據以入木。結體用筆,望而知為唐人手書,不第缺文皇、高宗兩諱也。卷中如「揉木為耒」,各本作「煣」,宋子京云「煣」當為「揉」。按《說文》:「煣,屈申木也。」「揉」字《說文》不收,則作「煣」字為正。但《易·繫辭》已作「揉」,別無作「煣」之本。若《漢書》本作「揉」,師古不應無註,疑顏氏所據之本,原作「揉」。所不解者,宋子京竟不見作「揉」之本耳。又引《詩》「興雨祈祈」,今本皆作「興雲」。按顏之推《家訓》,疑「雲」當為「雨」,引班固《靈臺詩》云「習習祥風,祈祈甘雨」為證。據此,則六朝經文無作「興雨」者。若《漢書》本作「興雨」,何勞遠引《靈臺詩》。自陸氏《釋文》已有作「雨」之本,當是因《家訓》校改。師古作此書註,在陸氏之後,或遵其祖說,又據《釋文》一作之本改班《書》,亦情事所有。而後之鈔錄者,仍遵舊本作「雲」,遂致此參差耶?凡此二義,均難裁定。其他異同奪誤,互有是非,別為《劄記》附其後。光緒壬午四月宜都楊守敬記於日本東京使館。

據何義門所校各本,又以宋劉之問本、元劉文聲本、朝鮮活字本、日本寬永活字本,互相比勘,凡此卷與諸本有一合者,皆不出;正、俗通用字習知者,亦不出。

《南齊書》五十九卷【宋刊本】

南監本、《七史》本、宋蜀大字本,字體方整。元代有重修之板,稍趨圓活,明嘉靖又經補刊,則更為劣矣。此本首尾一律,定為宋、元間所印,絕無元修之跡。馮夢禎刊本即從此翻雕,可覆按也。或謂宋紙薄而紉,無如此之厚重者。然余所見元印鄭氏《通志》,即此等紙也。書之以質世之博涉者。壬子仲冬宜都楊守敬記於上海寓廬,時年七十有四。

《歷代職源》五十卷【日鈔本】

《書錄解題》:「《職源》五十卷,大理司直金華王益之行甫撰。亦簡牘應用之書,而專以今日見行官制為主。蓋中興以後,於舊制多所並省故也。」然則原書每條之後必多臚列歷代典故,以備簡牘之用。此本首題「撮要」,蓋刪其類典而存其總綱。攷宋南渡官制者,當以此書為詳實。惺吾記。

《臣軌》二卷【日本古鈔本】

此書以寬文刻本根源為最古,此本註中大有刪削,然墨色如漆,審其筆勢,當為日本六七百年前人所抄。其原本不與寬文本同,故卷首有「鄭州陽武縣臣王德纂註上」十一字,而寬文本無之。按此書別有大正間抄本,亦有「王德纂註」之文,則知寬文本脫也。template:l四月宜都楊守敬記。

又按寬文本卷末有「垂恭元年撰」五字,《佚存叢書》因之,阮文達遂有異議。此本無此五字,豈寬文本為後人所竄入與?守敬再記。

《農書》二十二卷【武英殿聚珍本】

王禎《農書》,典雅詳實,《齊民要術》之亞也。惟武英殿聚珍本有之。【杭州、福州重刊聚珍本,均不刻此書,可謂無識。】余求之二十年未得,丙戌入都,始以重值購之。他年有力,必當重刻之。此書所引《齊民要術》,足訂《秘冊匯函》本之謬。

《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日人學古校本】

胡益謙刊本《巢氏病源候論》,日本醫官小島學古據宋本、元本、日本國刊本、聿修堂鈔本,又以《外臺祕要》、《醫心方》日本人所撰所引合校之,凡訂正不下數千事,似可無遺恨矣。顧余嘗校《三因一極方》宋本有云「《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餘件」,蓋為示病名也。今各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論。又校元張從正《儒門事親》足本引《婦人雜病帶下候》曰「《巢氏內篇》四十四卷」云云,是此書並有內、外篇之目。今各本此條皆在三十七卷,頗疑此書有殘缺,因取《外臺祕要》重校之,引有《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各本皆無之。又《傷寒毒攻眼候》,其文大異。又有《重下候》,各本亦無。更取《太平聖惠方》【此書中土久佚,余得之日本古鈔】校之,引有《食癇候》,《醫心方》引有《小兒鬼舐頭候》,皆各本所無。然則今本果非巢氏之舊,意其脫佚,當在宋綬校刊以前。顧不解陳言、張從正所言,何以有異同。抑天聖刊本南宋已有脫佚,書賈重刊,妄移卷第,仍標足本?得知者,如《癭瘤門》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漏掖候》、《狐臭候》,讀其文義,並與癭瘤不相涉,當是別篇錯文,為書賈所亂。不然,宋綬奉敕校定此書,不應疏忽至此?惜乎學古精於比勘,於此書用力至勤,尚未疑及此也。光緒甲申春三月宜都楊守敬記。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元刊本】

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刊本,書中避孝宗嫌名,蓋源於宋刻,為慎徽原書。按此書有兩本,一名《大觀本草》,艾晟所序,刻於大觀二年者,即此本所源也。一名《政和本草》,【三十卷,以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為一卷,而刪其所引十六家《本草義例》,最謬。又疑並三十一卷為三十卷,系張存惠所為。】政和六年曹孝忠奉敕刊者。二本皆不附入冠宗奭《本草衍義》。至元初,平陽張存惠重刊政和本,始增入《衍義》,及藥有異名者,註於目錄之下。【首有木記,稱「泰和甲子下己酉南至,晦明軒記」。錢竹汀、程易疇攷為元定宗後稱制之年,距金亡已十有六年,其說至確。《提要》以為金泰和刻本,誤矣。余別有詳攷,載入明成化重刻《政和本草》之首。】然此本不傳。至明成化四年,山東巡撫原傑又重刻之,於原書略無增損。【嘉靖間亦有刻本,首有陳鳳梧序。】迨至萬曆丁丑,宣城王大獻始以成化、政和之本改從宗文書院《大觀》本之篇題,合二本為一書。卷末有王大獻後序,自記甚明,並去政和本諸序跋,獨留《大觀》艾晟序及宗文書院木記。按其名則「大德」,考其書則「泰和」,無知妄作,莫此為甚。【又有萬曆庚子巡按兩淮鹽課御史彭端吾據此本重刊,並去艾序及木記。】《提要》所稱「大德」及錢竹汀所錄,皆是此種。《提要》見此本亦增入《衍義》,遂謂元代重刊,又從金本錄入。而不知大德原本並無《衍義》。【又有朝鮮國翻刻本,一依宗文本,不增一字,較明人為謹飭焉。】此書集《本草》之成,最足依據。且墨筐墨蓋,白字黑字,使神農《本經》、隱居《別錄》、蘇敬《新修》皆可識別,其例亦最為謹嚴。下視李時珍之《本草綱目》龐雜無序,不可為典要矣。顧大觀、政和兩本,糅雜不清,前人未見古本,多不能分辨,故為詳疏如此。後有刻此書者,以宗文原本還慎徽之舊,別以寇氏《衍義》附刻其後,則盡善矣。【余得宣和刻本《衍義》。】光緒乙酉楊守敬記。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明刊本】

明成化四年山東巡撫原傑重刊平陽張存惠本。按此書本名《備急本草》,凡三十一卷,見於元宗文書院刊本大觀二年艾晟序。此本改「備急」為「備用」,又以第三十一卷移置三十卷之首,有政和六年曹孝忠序,蓋重校刊此書者。又有麻革序,稱平陽張魏卿得解人龐氏本,附以寇氏《衍義》,命工刻梓。復載劉祁跋,皆只稱「乙酉」,不著朝代、年號。首有木記,稱「泰和甲子下乙酉冬日南至,晦明軒記。」《四庫提要》謂是「金大定乙酉」,蓋從「泰和」上逆數之誤也。錢竹汀攷為元定宗後稱制之年,距金亡已十有六載,【當宋理宗淳祐九年。】而存惠猶以「泰和甲子下」統之,隱寓不忘故國之思。【此恐亦求之太深,蓋元初無年號。】余謂金泰和凡八年,無「乙酉」,泰和四年為「甲子」,稱「甲子」下「乙酉」,則明為入蒙古時矣。錢氏說是也。又有宇文虛中皇統三年《書後》,此則更在泰和甲子前六十年,下距「乙酉」又四十六年,安得相接?是蓋存惠仰慕虛中之名,因其集中有《書後》一通,故載之,非存惠刻書時所作也。此書又有嘉靖間刊本,首有陳鳳梧序,即以此本為源。又有明萬曆丁丑宣城王大獻以政和之本依其家藏宗文書院篇題合二本為一書,而「大觀」、「政和」兩本皆亂矣。張氏本既不傳,近來著錄家皆據成化本以存政和之舊,因亟錄而藏之。光緒癸未四月宜都楊守敬記。

《外臺秘要》四十卷《目錄》一卷【明刊本】

此日本東京醫官小島尚質以紀藩竹田氏宋槧本校勘,又以《巢氏病源》、孫氏《千金方》,凡王燾所引書之尚存者,莫不對讀,可謂精審之極。小島三世以醫鳴於日本,余得古醫書秘本多出其家,凡醫經正本,罔不參互攷訂,一字無假。余嘗謂校訂之學,經書、小學而外,即當以醫籍為最要,一字訛謬,充其量即可殺人。讀小島校訂諸書,不能不嘆異域之有人。而後知精斯術者,妙悟神解,仍從一字一句做起。束書不觀,妄逞意見,藉口古方不能治今病,流失敗壞,等諸賤技,而蒼生之禍極矣。光緒壬午四月宜都楊守敬記。

《和劑局方》十卷【元刊本】

每半葉十五行,行廿四字,雙邊。目錄分十四門,凡七百八十八方。據目錄每門有陰識增入《紹興續添方》、《寶慶新增方》、《淳祐新添方》、《吳直閣增諸家名方》、《續添諸局經驗祕方》。按《玉海》稱,大觀中,陳師文校正《和劑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門。此本前有日本有補鈔師文上《表》,與《玉海》合,而與此本不符。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和劑局方》其後有增補,殆謂此與?然除紹興以後所增之方,實得二百九十六方,師文之舊,尚可尋檢。唯所分十四門,每門下又有附目,又得十門,共二十四門。是則增添合並,不可攷矣。宋制最重醫學局方,自北宋元豐中詔天下名醫以祕方下太醫試驗,至大觀、紹興,代有增益,故南、北宋間,皆奉此本為圭臬。自朱震亨《局方發揮》出,其風始稍殺。余謂操古方治今病,固不能盡合,師心自用,隨意下藥,又豈有準平?和、緩、匾、陀,曠代一見,《千金》、《外臺》古方奚止千萬?不有揀擇,何以示中材?末有《局方指南總論》上、中、下三卷,標題稱「敕授太醫助教前差充四川總領所檢察惠民局許洪編」。而《四庫提要》著錄本不著「許洪」之名。按許洪雖無可攷,據其官銜,亦必南宋人。其所論列,皆有斷制,非深明醫術者不能。《提要》稱其從《圖經本草》鈔錄增入,亦淺之乎視洪矣。光緒壬午二月楊守敬記。

余又得大德甲辰余誌安刊於勤有堂本,體式頗異,文字全與此本同,而又缺目錄,末亦無許洪《總論》。

又檢《曝書亭集》,有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與此本悉合。

又得明崇禎丁丑朱葵刊本,紹興以下續添之方皆合,並不復識別,且多所增損。治婦人諸疾增添至一百五十九方,不知所據何本,然望而知為俗刻。

又檢《學津討原》刊本,標題「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後有《圖經本草藥性總論》三卷,無指南之名,其十四門除「產前、後二法」、「胎神遊方」、「催生符」及後附「四香」不可謂之「方」外,止六百七十四方。據稱,從鈔本入木,未得古本訂正。則亦未可據依。【按「胎神」諸符,元本無之。「四香」一門,則元本所有。】又案《癸辛雜識》稱《局方》牛黃清心丸廿九味,前八味至蒲黃而止,自乾山藥以下廿一味,乃山芋丸所誤入。今此本牛黃清心丸藥味次第,蒲黃在第十三,而乾山藥在第廿六。【余誌安本亦同。】與周氏所說不應,而與張海鵬刊本次第亦復不同。【張刊次第與朱葵本同。】知此書為後人所亂不少。大觀之本既不得見,則此較勝於朱、張兩刻,有心世道者,亟宜重刊,為業醫者示之,的為惠民者廣其術焉。壬午九月廿二日燈下再記。

余又得日本丹波元胤《醫籍考》稿本,有許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註自序》,末題「嘉定改元,歲在戊辰日南長至,敕授大醫助教前差充四川總領所檢蔡惠民局許洪謹書」。乃知許洪有《局方註》,其《指南總論》冠其註本之首,後人刻《局方》去其註,而存其《總論》,故附於書後。序文中又稱洪襲父祖業三世矣。按許叔微有《普濟本事方》十二卷,叔微,維揚人,紹興三年進士,洪豈其孫與?存以俟攷。癸未五月守敬再記。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序》

昔神農嘗百草之味,以救萬民之疾;《周官》設疾醫之政,以掌萬民之病。著在簡編,為萬世法。我宋勃興,神聖相授,咸以至仁厚德,涵養生類。且謂劄瘥薦臻,四時代有,救恤之術,莫先方書。故自開寶以來,蚤敕近臣讎校《本草》,厥沒纂次,神醫普救。刊行《太平聖惠》,重定《針艾俞穴》,校正《千金》、《外臺》,又作《慶曆善救簡要濟眾》等方,以惠天下。或範金揭石,或鏤板聯編。是雖神農之用心,成周之致治,無以過也。天賜神攷,睿智承統,其好生之德,不特見步方論而已。主上天繼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寧增置七局,揭以「和劑惠民」之名,俾夫修制給賣,各有攸司。又設收買藥材,所以革偽濫之弊。比詔會府,咸置藥局所,以推廣祖攷之德澤,可謂曲盡。然自創局以來,所用之方,或取於鬻藥之家,或得於陳獻之士,未經參訂,不無舛訛。雖嘗鏤板,須以未免傳疑承誤。故有藥味脫漏,銖兩過差,制作多不依經,祖襲間有為妄。至於貼榜,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舉也。頃因條具,上達朝廷,繼而被命,遴選通醫,俾之刊正。於是請書監之秘文,采賢之書錄,公私眾本,搜獵靡遺。事關所從,無不研核。或端本以正末,或泝流以尋源。訂其訛謬,折其淆亂。遺佚者補之,重復者削之,未閱歲而書成。校正凡柒佰捌拾處,增損總柒拾壹方,作看詳壹拾參冊,凈方五卷,計貳佰玖拾柒道,分貳拾壹門。繕寫甫畢,謹獻於朝,將見和合者得十全之效,飲餌者無纖芥之疑。須此成書,惠及區宇。遂使熙、豐惠民之美意,崇、觀述事之洪規,本末巨細,無不畢陳。納斯民於壽康,召和氣於穹壤。億萬斯年,傳之無極,豈不韙歟?

將仕郎措置置藥局檢閱方書陳承,奉儀郎太醫令兼措置藥局方書裴宗先,朝奉郎守節尚書庫部郎中提轄措置藥局陳師文謹上。

《新編婦人良方》二十四卷【影鈔本】

森立之《訪古志》稱陳氏真本唯朝鮮活字本,而未載其行款字數。又載新刊殘本二卷,每半頁十二行,行廿四、五字不等。此本半頁十二行,行十九字,有小島學古疊文印,與《仁齋直指》,同裝一櫝。《仁齋直指》為朝鮮活字本,此亦從朝鮮活字本出無疑。故其篇幅、行款、字數、裝式悉與之合。按此書《四庫》著錄,載有元勤有堂刊本。而近代藏書家如張氏「愛日精廬」、陸氏「皕宋樓」、丁氏「八千卷樓」、黃氏「士禮居」均不載,則其傳本之稀可知。日本雖有朝鮮活字本,亦惟存誠藥室及懷仙閣有之,且亦多補鈔。日本醫家以其書難得也,故亦多展轉傳鈔。余以此書中土罕傳也,故既得小島精鈔本,又購得尋常抄本二通。【行款皆不改。】他日或不終絕焉。宣統庚戌四月五日宜都楊守敬記。

或謂此鈔本小島學古並未稱從朝鮮活字本出,而余乃質言是朝鮮本,未免臆斷。蓋余又得熊宗立《婦人良方補遺》殘本,存第三至第六一冊,又自十三至十八一冊,又自十九至二十四一冊,不知何人所校。其中引韓本異同,皆與此本合,益知此從朝鮮本出,斷斷然矣。同日守敬再記。

《新編婦人良方補遺大全》二十四卷【元麻沙本】

首陳自明自序,次行題「臨川陳自明良甫編集」,三行題「鰲峰熊宗立道軒補遺」,每半板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熊宗立未詳何代人,以此本字體定之,當為建安麻沙本。《訪古志》載有明天順八年刊本,余亦得殘本三冊,行款與此同,而鐫刻失其圓潤,當是據此本重翻。據薛己《校註婦人良方凡例》一,各論有陳無擇、熊鰲峰二先生評論云云。以宗立與自明並稱,知所補必皆有依據效驗,故薛氏推重之。且宗立於陳氏原書多所刪削改訂,正可參其異同而核其長短。況此熊本今亦不常見,安得不亟錄之?宣統庚戌四月七日宜都楊守敬記。

《新刊仁齋直指方論》二十六卷【影抄本】

景定甲子三山楊士瀛登父自序,目錄前有「環溪書院刊行」一行,卷一題「三山名醫仁齋楊士瀛登父編撰,建安儒醫翠峰詹中【元本『中』上有『宏』字】洪道校定」。每半頁十二行,行十九字。有小島學古三印。學古為日本侍醫,藏書之富,自多紀外,罕有其匹。余所得醫籍,大抵皆其舊藏。按森立之《訪古志》稱聿修堂藏宋槧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其書亦為守敬所得,實是元刊本,與此本行款不合,篇幅亦異。其每卷或題「新刊」,或題「新編」,或題「增修」,莫知其義例所在。二十六為《婦人類》,有《血氣》、《拾遺》二子目,元本則有《血氣》、《吐衂》、《拾遺》三門。此書有明朱崇正補遺本,其《婦人類》有《子嗣》一門,此與其中文字經小島學古以朱筆校宋元本及《醫方類聚》多所異同,大抵以此本為是。又《訪古志》稱懷仙閣、酌源堂均有朝鮮國活字印本,此本原與影抄朝鮮《婦人良方》同裝一櫝,其篇幅行款皆同,則此從朝鮮活字板出無疑。元本二十六卷,有《傷寒類書》、《小兒方論》、《醫學真經》,此本無之。蓋朝鮮以重印《直指》,而以陳自明《婦人良方》配之,故行款皆同。學古校此書,雖未題此本為何代刊本,而於明朱崇正本上,臚列宋、元本。其稱宋本,皆與此本合,則此本小島固以為宋本也。或謂此本目錄前題「環溪書院刊行」與元本同,書院刊書多出元代,疑此亦元刊。余謂不然,考建安有三山書院,宋寶祐中提刑王汝建;又藍田書院,宋紹興中建;環溪在羅源縣東。當南宋時,書院之設遍於閩中,此書在宋時已刊於環溪書院,至元時復刻之,而改其行款。不然,以元刊反多訛字耶?此書《四庫》著錄已只有明朱崇正本,且云宋槧舊刊已不存。近日藏書家,若歸安陸氏、錢塘丁氏皆只得明朱崇正本。則此本誠為天壤間罕覯之物矣。宣統庚戌四月五日宜都楊守敬記。

宋本

卷一新刊卷二新刊卷三新刊

卷四新刊卷五新刊卷六新刊

卷七新刊卷八增修卷九增修

卷十增修卷十一增修卷十二增修

十三增修十四增修十五增修

十六新編十七增修十八增修

十九增修二十增修二十一新編

廿二新編廿三新編廿四增修

廿五增修廿六新刊

元本

卷一新刊卷二新刊卷三新編

卷四新刊卷五新刊卷六新刊

卷七新刊卷八增修卷九增修

卷十增修卷十一增修十二增修

十三增修十四增修十五增修

十六新編十七增修十八增修

十九增修二十增修二十一新編

廿二新編廿三新編廿四增修

廿五增修廿六新刊

《唐宋白孔六帖》殘本四十四卷【宋刻本】

海內著錄家有宋單刻《白氏六貼》,而無宋《白孔六貼》合刻本,故皆以明本為祖刻。此為宋刻宋印,精妙絕倫,雖殘缺,當以吉光片羽視之,不第為海內孤本也。癸丑五月端午鄰蘇老人記。

《大唐新語》十三卷【《稗海》本】

首缺劉肅《自序》,末缺《總論》一篇。又《政能》第八標目誤刻於《持法》篇「韋陟」條末,與馮本同。《提要》稱《稗海》本於劉肅《自序》增入「世說」二字。今以此本照之,並無劉肅《自序》。蓋《稗海》所刻書,皆妄刪原序原跋,不獨此本也。《提要》所云蓋是馮本,而誤屬商氏也。觀此本每卷仍題「大唐新語」,尚仍《唐志》之舊,足見無改增序目之事。其每篇文字與馮本亦互有長短,而此本較勝。今一一校出,以與馮本並讀,庶乎善本焉。《提要》又云,據諸本校定為三十篇,《總論》一篇,似合為三十一篇。今從《持法》分出《政能》一篇,實只二十九篇,合《總論》為三十篇,《提要》所云蓋稍未分析云。光緒癸巳春三月宜都楊守敬記。

《文子》二卷【明萬曆五年刊本】

首有潛庵子序,稱得墨希子所藏徐靈府註本,因匯刻之。然僅存《文子》正文,其徐註則皆刪之,可惜也。《四庫提要》稱此書有明道潛堂刊本,未知誰為後先。然以《纘義》所列異同,則此本與道潛本多合。又錢氏《守山閣叢書》據《雲笈七簽》卷九十一引《九守篇》與此分篇迥異,知宋本尚不誤。然則序稱從靈府本出,恐未然。戊子五月楊守敬記。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日寫本】

右《經》一卷,白麻紙書,書法不甚精,唯波磔尚是舊格。後有日本題為「弘法大師書」,謬也。弘法大師者,釋空海之號,余見其手跡,可與唐明家抗行,此去之尚遠。光緒庚寅三月楊守敬記。

《文章正宗》二十六卷【明刊本】

此本不記刊行年月,望其字體,蓋即在嘉、隆間。亦無荊川序跋。每卷第二行題「荊川唐順之批點」,中縫亦題「唐荊川批點」。《文章正宗目錄》,每篇止或作「。」或作「、」,或作直豎,或並「。」、「、」無之。書中無篇題,上或著一、二字。如第一卷第一篇批「轉折」二字,第二篇批一「轉」字,第三、四篇批一「直」字。欄外眉上間批數字。文中著圈點處甚少,皆批隙導竅,要言不煩。明代書估好假托名人批評以射利。【閔齊伋所刊朱墨本,大概多偽托。】此則的出荊川手筆,故閻百詩《潛丘劄記》極稱之。邇來學文者喜讀古文家諸論,紛紛刻《歸方評點史記》,獨此書流傳甚少,惟明刻,固當珍惜之矣。

所圈點至二十二卷止,其二十三卷後詩歌,則無一字之評。荊川本以古文名世,故只論文筆,而韻語非所長,遂不置一辭。然則視今人之強不知以為知者天間矣。

《倪註庾開府全集》十六卷【原刊本】

《四庫提要》稱魯玉錢塘人,康熙乙酉舉人,官內官中書舍人。是編以吳兆宜所箋《庾開府集》合眾手以成之,頗傷漏略,乃詳考諸史云云。今觀此書題辭及後跋,皆不著年月,大抵此書之刻,在康熙末年。吳註之刻,則在康熙戊辰,魯玉不容不見吳本。而魯玉書首僅載張溥一序,並不及有吳註本,又似未見吳註者。近日葉廷琯《吹網錄》議魯玉《哀江南賦註》「楚老相逢,泣將何及」引《漢書》兩龔事,與情事不合;不如吳兆宜註引《列子》「燕人生長於楚」云云。今按註《哀江南賦》是諸家集成,此書失註出典者,當不止此一條。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元刊本】

此即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原刊本,其目錄末有餘氏篆文木記。此本缺目錄及第一卷。余得之寺田弘。據森立之《訪古志》,有楓山官庫本,卷末有「至大庚戌余誌安刊於勤有堂」記。此本卷末將木記挖去,不知何故。案楊、蕭二家皆只註李詩,不註其文,故《愛日精廬藏書志》及楓山官庫皆只詩二十五卷,即明許自昌刊本亦然。唯明郭雲鵬本有三十卷,然自二十六卷以下,皆題「吳會郭雲鵬編次」,則知附雜文五卷,出郭手也。《四庫提要》著錄為三十卷,不知後五卷出何人,且疑是楊、蕭所為,蓋未見此元刊本也。光緒戊子五月十一日守敬記。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卷【明翻刻本】

此為明中葉重刊元建安余氏勤有堂本。目錄末空格,即勤有堂木記,翻刻者挖除耳。卷首蕭士赟一序,自郭雲鵬、玉幾山人、許自昌刻本皆逸去。近日海昌將光煦《東湖叢記》始從元刊本錄出。此本序亦有殘缺,據元刊本補錄之。郭雲鵬本玉幾山人,雕刻雖佳,然刪除註文過甚。玉幾山人及許自昌本亦略有刪除,非蕭氏原書。固當以此本為據也。

《蕭序》

唐詩大家,數李、杜稱首,古今註杜詩者號千家,註李詩者曾不一二見,非詩家一欠事與?仆自弱冠知誦太白詩,時習舉子業,雖好之,未暇究也。厥後乃得意於此間,趨庭以求聞所未聞,或從師以蘄解所未解。冥思暇想,章究其意之所寓;旁搜遠引,句考其字之所原。若夫義之所題,概不贅演。或疑其贗作,為移置卷末,以俟真眼者自擇焉。此其例也。一日,得巴陵李粹甫家藏左綿所刊舂陵楊君齊賢子見註本讀之,惜其博而不能約,至取唐廣德以後事及宋儒記錄詩詞為祖,甚而並杜註內偽作蘇東坡箋事已經益守郭知達刪去者,亦引用焉。因取其本類此者為節文,擇其善者存之。註所未盡者,以予所知附其後,混為一註。《全集》有賦八篇,子見本無註,此則並註之,標其目曰《分類補註李太白集》。吁!晦庵朱子曰:「太白詩從容於法度之中,蓋聖於詩者。」則其意之所寓,字之所原,又豈予寡涵之見所能知?乃欲以意逆誌於數百載之上,多見其不知量矣。註成,不忍棄置,又從而刻諸棗者,所望於四方之賢師友是正之、發明之、增而益之,俾箋註者由是而十百千焉,與《杜註》等,顧不美歟?其毋誚以註蟲魚,幸甚。至元辛卯中秋日章貢金精山北冰崖後人粹齋蕭士赟粹可。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明玉幾山人刊本】

此本為明嘉靖丙午玉幾山人校刊,卷首有重刊序,後於郭雲鵬刊本三年。板式與郭本同,而註文但略有刪節,不如郭本之甚。亦僅有詩二十五卷,不刻雜文。後來許自昌刊本即從此本出也。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明許氏刻本】

明長洲許自昌刊本。許君好刻古書,此蓋合《工部集》同刊者。以楊、蕭元刊本照之,註文亦多刪略。蓋原於嘉靖丙午玉幾山人刊本也。戊子五月守敬對校記。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三十卷【明刊本】

此本為明嘉靖癸卯吳人郭雲鵬刊本。按元刊楊、蕭《補註》本只詩廿五卷,無雜文。此並雜文為三十卷。觀卷末雲鵬自跋,知系雲鵬所為。《天祿琳瑯》載此本,缺雲鵬跋,遂疑雲鵬為書賈,誤也。守敬記。

《樊川文集》二十二卷【宋刊本】

宋槧《樊川文集》廿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原本藏日本楓山官庫,無刊板年月,避「桓」、「鏡」等字,不避「貞」、「慎」字,當是北宋本。然每卷不為總目,而以總目居卷首,亦非唐本之舊。劉克莊《後村詩話》云:「樊川有《續別集》三卷,十八、九是許渾詩。牧仕宦不至南海,而《別集》乃有《南海府罷》之作。」是劉所見者,《別集》外更有《續別集》。此本無《續別集》,故無《南海府罷詩》。《提要》誤以劉所指者在《別集》中,又以今之《別集》只一卷,較劉所見少二卷,遂疑又為後人刪定。不知《別集》有熙寧六年田槩序,明云「五十九首編為一卷」,此本一一相合,安得有刪削之事?則知後村所見《續別集》更為後人所輯,反不如此本之古。《全唐詩》編牧詩為八卷,其每七、八兩卷皆此本所無,而與《丁卯集》復者五首,當即後村所見之《續別集》中詩。考牧詩唯《正集》皆為牧作,其外、別兩集已多他人之詩。如《外集》之《歸家》一首為趙嘏詩,《龍邱途中》二首、《隋苑》一首,見《李義山集》。《別集》之《子規》一首,見《太白集》。皆采輯之誤,不獨《續別集》有許丁卯詩也。樊川詩文為有唐大家,近唯桐鄉馮氏註其《詩集》行世,其《文集》罕傳。余故不惜重費使書手就庫中影摹以出,待好事者重鐫焉。光緒癸未四月宜都楊守敬記於東京使館。

《孫樵集》十卷【明刊本】

此本蓋從王濟本重刊者。顧澗薲跋宋本,稱《龍多山錄》「樵起辛而遊,洎甲而休」,又《刻武侯碑陰》云「獨謂武侯治於燕奭」,此本皆仍濟之之誤,未能訂正。余嘗以《文粹》所載樵文十篇校之,此本尤多脫誤,然勝於汲古本遠矣。觀樵自序前不標「孫可之文集序」,題銜在序後,猶是古式,異於妄改者也。光緒丁亥守敬記。

此本為小島尚質藏,見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蓋彼土無宋本,固不得不以此為秘書。

《劉蛻集》六卷【明刊本】

是書《四庫》著錄,稱《文泉子》一卷,明崇禎庚辰閩人韓錫所編。此則香城吳馡所輯,云原本得之於桑悅,天啟甲子吳緋又重加搜輯者也。至崇禎癸未,閩中黃燁然又為之補綴重刊,合《孫可之集》行世。按黃本後於韓錫本四年,同為閩人,顧不知先有韓本。今韓本流傳亦少,僅有《別下齋》重刊本。余架上無韓本,未知與此書異同若何。他日當得韓本一校之。

此本根源於《文粹》、《文苑》,故篇中亦以二書校異同,而脫誤復不少。劉本長沙人,故文《冢銘》自題甚明,他書皆據其流寓著錄,非也。

又按明崇禎時,烏程閩齊伋亦刻此集,名曰《拾遺集》。惜未見。士禮居有之。

《山谷內集註》二十卷【日本覆宋刊本】

此蜀大字本《山谷內集》,末有其子黃垺跋,自來無著錄者。余得自日本,義寧陳君伯嚴欲重價購之,余不忍割,乃議借刻,別以所藏朝鮮古刻《外集》、《別集》補之。一時風行,其實較比原本十得四五耳。癸丑五月守敬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