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 讲经缘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节导读

该经一开始就对听经人作了详细交待,含意深刻。首先,听众包括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罗汉与菩萨,包括各种类型的人,表明净土念佛法门适合一切根机的众生,不论男、女、老、幼、僧、俗,聪明的、笨的、富的、贫的、有慧根的、没有慧根的人,只要念佛,就能走上解脱之路。其次,听众中菩萨是特殊的人群。佛陀向与会大众介绍诸大菩萨仿效佛陀‌“八相成道”的修道经过,揭示同一个道理,‌“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以此说明,解脱成佛这等大事在入门前需要善知识指点迷津,诸佛菩萨加持,一旦入门,只有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方能证果。最后,在众多菩萨的衬托下,法藏比丘隆重出场,大众皆感到惊讶,经阿难发问,而成就了佛陀讲说《无量寿经》的因缘。

〔六成就〕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1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1 耆阇崛:灵鹫山,简称灵山,许多大乘经典均讲于此地,在今印度比哈尔省王舍城东北方约十公里处。

译文

我阿难亲耳听到佛陀如此说法:有一天,佛陀在古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万二千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在一起。

〔声闻听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1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2、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干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1 尊者:德尊学博、有修有证之人。

2 离垢:洁净第一,因打扫寺庙,愿令心无尘垢,断除一切烦恼,故名离垢。

译文

这些弟子都是断除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圣者,具有种种神通妙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弟子有:五比丘中最先悟道的阿若憍陈如(ajñāta-kauinya,了本际)尊者,威仪第一马胜(aśvajit,正愿)尊者,坐禅第一的离婆多(revata,正语)尊者,五比丘之一的摩诃男(mahānāman,大号)尊者,悟空第一的须菩提(subhuti,仁贤)尊者,洁净第一的离垢尊者,答问第一的摩诃俱絺罗(mahā-kauhila,名闻)尊者,供养第一的善实尊者,得戒第一的树提(具足)尊者,受天供第一的憍梵波提(gavāpati,牛王)尊者,护众第一的优楼频螺迦叶(uruvilvā-kāśyapa)尊者,教化第一的伽耶迦叶(gayā-kāśyapa)尊者,精进第一的那提迦叶(nadi-kāśyapa)尊者,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mahākāśyapa)尊者,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的大目干连(maudgalyāyana)尊者,知星宿第一的劫宾那(kapphia)尊者,辩才无碍的摩诃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大住)尊者,闲居第一的赖咤和罗(rāstrapāla,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mahā-cunda)尊者,说法第一的富楼那(maitrāyaniputra,满愿子)尊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aniruddha,离障)尊者,威仪第一的难陀(流灌)尊者,福田第一的宾头卢颇罗堕(piola-bhāradvāja,坚伏)尊者,长寿第一的薄拘罗(vakkula,面王)尊者,持戒第一的优婆离(upāli,果乘)尊者,布施第一的尸利罗(sivali,仁性)尊者,妙声第一的牧牛难陀尊者(喜乐),善来(svāgata)尊者,密行第一的罗睺罗(rāhula,罗云)尊者,多闻第一的阿难(Ānanda)尊者。他们都是佛陀的上首弟子。

赏析与点评

有一次,一个瞎了一只眼的人向舍利弗乞讨一只眼睛。舍利弗取下自己的右眼,那人接过右眼后很不满地说:‌“右眼对我没用,我需要的是左眼。”无奈之下,舍利弗又取下自己的左眼,那人接过左眼用鼻子闻一闻后说:‌“眼睛如此腥臭,对我有何用?”说完便将这只眼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又踩,扬长而去。舍利弗深感众生心愿难以满足,很难超度,因而退失了大乘菩提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

在佛陀的弟子中,如舍利弗这样退失大乘心的声闻弟子极多,佛陀因而首先列举了一万二千位声闻弟子中三十一位最有成就者,暗示佛陀主要是为声闻弟子而宣说此经,希望他们回小向大,最终导归净土法门。

〔出家菩萨〕又与大乘众菩萨1俱:普贤菩萨2、妙德菩萨3、慈氏菩萨4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在家菩萨〕又贤护5等十六正士6: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1 菩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兼善天下,上求下化,悲智双运。

2 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实践”、‌“大行”著称,四川峨嵋山为其说法道场。

3

妙德菩萨:即文殊菩萨,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以‌“智慧”著称,山西五台山为其说法道场。

4 慈氏菩萨:佛陀的继承人,以‌“慈悲”著称,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众生说法。

5 贤护:保护身口意三业以自利,乐于护持他人以利他,故名‌“贤护”。

6 正士:菩萨的别名,依正知正见而修行之士。

译文

在此集会的还有无数修学大乘的菩萨,包括普贤、妙德(文殊)、慈氏(弥勒)等贤劫中所有的菩萨。

另外,以贤护等十六位修行之士为首的无量在家菩萨: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赏析与点评

普贤排在文殊和弥勒之前,含有深意。普贤代表大行,表示修净土法门的人有了信与愿后,老实念佛的行动极为重要。‌“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行乃尽。”这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大愿,表明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并非贪图自我享受,而是悟道后广度众生。这也许是净土宗推普贤菩萨为其始祖的原因之一。

〔德遵普贤〕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八相成道〕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降兜率相〕处兜率天1,弘宣正法。

〔入胎相〕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出胎相〕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1 兜率天(tuita):欲界第四天,分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如太上老君李耳便住于外院修身炼丹;内院为‌“一生补处”的菩萨居住地。佛陀成佛之前,就住在内院中,然后从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成佛的弥勒,现在正住在此天的内院中,将来也从此天下降人间成佛。

译文

来此集会的所有在家修行之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对普贤菩萨‌“解行并进”的美德十分敬佩,并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具备菩萨所有的修行愿力,一心一意地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之佛号上,并做有利于众生的功德事业。他们云游于天上人间,随机应变地以各种方法,协助佛陀教化众生,进入佛法的大海,最终到达觉悟真理的彼岸。

(参与法会的这些菩萨,都曾发过誓愿),要在无穷尽的世间修行中成就为佛,(于是仿效佛陀八相成道的轨迹),先在兜率天弘扬正法。

(待佛灭度后),立即舍弃兜率天宫安乐的生活,投胎降生于人间。

(他们都是)从母亲右边胁下出生,立即能行走七步,大放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大地产生动、涌、震、击、吼、爆六种震动。然后,他们都会大声宣告:我将在世间悟道成佛,天上天下尊贵无比!这时,帝释诸天以及大梵天王等前来供养侍奉。天上人间所有众生,都来皈依信仰。

赏析与点评

《西游记》中孙悟空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都无法降服他,结果他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这表明,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无上的,无论他有多伟大,都是应该的。德国著名佛教学者奥登堡(oldenberg)教授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佛陀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考古学家在佛陀出生地尼泊尔的鹿野苑,发现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古代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雕刻的‌“法敕”,更进一步说明佛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悉达多太子降生后七日,亲生母亲摩耶夫人便不幸去世,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这说明佛陀年幼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饥饿时需要喝奶、吃饭,天冷时需要穿衣。后来他感受到生老病死无常相逼,遂出家学道,‌“八相成道”而证佛果。‌“八相成道”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同样,佛陀在宣讲《无量寿经》时,向与会大众先介绍诸大菩萨修道的经过,说明这些菩萨并非一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同悉达多太子一样,从普通人修起,经‌“八相成道”而证圣果。

〔在家相〕示现1算计、文艺、射御2,博综道术,贯练群籍3。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4。

1 示现: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

2 射御:礼乐射御书数,名为六艺。其中‌“御”代表射箭、舞刀、击剑、驾车、骑马等。

3 贯练群籍: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学术,以四吠陀为主体,皆贯通无碍。

4 色味之间:过着饮食男女的生活。

译文

菩萨在童年时,学习算术、诗书、技艺,以及射箭、舞刀、击剑、驾车、骑马等知识,且无一不精,又广泛地学习各种圣贤之道、神仙之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到了青年时期,他在皇宫后院的试艺场,与五百释子比武,技压群雄。后又娶妻生子,过着饮食男女的生活,享用人间美味佳肴。

赏析与点评

菩萨年轻时和我们一样,修文习武,为实现自我而奋斗,成为多才多艺、博学深智的人。成家立业后,时刻有醇酒、音乐、美人相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人世间的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武功,无不成就,自我得到最大的满足。由此观之,出家学道并非因生活失败,而是如同弘一大师那样,是追求人生更高境界之举。

〔出家相〕见老病死,悟世非常1。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2;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1 非常:即无常。世间的一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不能常在,所以都是无常的。

2 法服:修行人穿的衣服,相当于佛教的袈裟。

译文

(生命中的某一天),菩萨目睹世人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觉悟人生无常之苦,于是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进入山林修行,寻求解脱之道。他骑白马离开王宫,并摘下王冠珠宝,打发侍候他的人返回皇宫,自己脱下华服,穿上袈裟;剃除须发,端坐树下,苦修六年,(一无所获后),方知应如何修行,才能转入中道实相的正道修行轨道。

赏析与点评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

——明·憨山德清

菩萨在人生旅途中,深深地感受到人生苦短,生死无常,于是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道。这是出家求道的直接原因。

〔降魔成道相〕现五浊刹1,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2。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3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1 五浊:劫浊,劫难时代,灾难重重;烦恼浊,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众生浊,众生障深慧浅,资质低劣,苦多乐少;见浊,邪见流行,思想混乱,莫衷一是;命浊,众生因恶业而受报,身心交瘁,寿命短促。

2 金流:太阳初出,阳光照在流动的河水上,河水呈金色,故称‌“金流”。

3 魔:魔罗(mara)的简称,专指扰乱人心智的心魔。

译文

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示现成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程度,为之说法,给予光明,济以安宁。菩萨在深山苦修六年,满身尘垢,于是来到一条河边,沐浴在金色的河水中。尘垢除尽,天神按下河边大树枝条,菩萨手扶树枝,从容上岸,在众多灵异之鸟的簇拥下,走向觉悟的道场,这些吉祥的征兆,彰显菩萨修行的功德。这时,净居天化作割草童子,向菩萨进献吉祥草。菩萨体察他的苦心,以悲悯的心来接受所布施的草,将草铺于菩提树下,盘腿而坐,全身放大光明,惊动了邪魔。魔王率领大小群魔,以威吓、诱惑的手段试探菩萨。菩萨用智慧和力量,将他们全部降服终于得悟至高无上的宇宙人生真理,觉悟成佛。

赏析与点评

孔雀虽以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外形虽有美仪容,未若断漏功德尊。

今此比丘犹良马,能善调伏其心行。

断欲灭结离生死,受后边身坏魔军。

——《别译杂阿含经》

经过苦苦的探索,菩萨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苦难来自我们有所执着的心。追求人世间‌“五欲”之乐,固然无法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执着于某一种修行形式(如极度的苦行),也不是修行的正途,因为这只会使人囿于修行形式,到了一定的境界,便无法突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只有超越对修行形式的执着,从心入手,‌“无所住而生其心”,修行才能进入新的天地。通过对思维的重整,菩萨降伏了有所住的心魔而行中道。

〔转法轮相〕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1。扣法鼓2、吹法螺3、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1 佛吼而吼:佛陀讲法,契机契理,令人信服,犹如雄狮一吼,百兽慑服。

2 扣法鼓:比喻宣说人天小乘自利之法,如人扣鼓,其声闻近。

3 吹法螺:比喻宣说大乘自利利他之法,如人吹螺,其声闻远。

译文

这时,帝释诸天以及大梵天王都来劝请佛陀宣扬正法,启动法轮的运行。佛陀接受请求,按照过去诸佛说法的模式,云游于天上人间,为众生演说正法,犹如雄狮怒吼;彷佛战鼓擂起,宣说小乘自利之法;好像巨螺吹响,宣说大乘自利利他之法;执持智慧的利剑,斩断烦恼之魔;犹如高悬之法幢,为人生指明正确方向;如振聋发聩的巨雷声,唤醒迷途之人;如闪电在一那令众生恍然大悟;像甘甜的雨水,滋润众生干涸的心灵。法音使众生得到觉悟。佛陀的光辉,照亮了无量无数的世界。所有的世界,都发出六种震动。

赏析与点评

佛陀一生说法可分为五个阶段,统称为‌“五时教”: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称为华严时;在鹿野苑等处,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称为阿含时;在接下来的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大乘经典,称为方等时;在以后的二十二年间,说各种般若经典,强调诸法皆空之义,称为般若时;在佛陀生命的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佛陀即将入灭时,又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说《大般涅盘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称为法华涅盘时。上文中‌“扣法鼓”暗指第二阶段的小乘教法,‌“吹法螺”暗指第三阶段的大乘佛法,而‌“执法剑”则指第四阶段的般若空慧。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摄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1,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1 掴裂邪网:掴,用手打人耳部,这里是指打破;裂,裂开;邪网,指外道的种种邪见。

译文

当佛陀身体放光动地时,虽然佛光普照,人天欢喜,魔宫却因之而剧烈震动,众魔都感到畏惧恐怖,先后皈依三宝,修行佛法。佛所说的法是正法,所以能破除邪魔外道的种种邪见,消除世人的种种烦恼,终结众生长劫以来的生死轮回痛苦,使世人不再陷入五欲六尘的深坑。因此,凡是菩萨皆要竭力护持佛所说之正法,挑起如来的家业,把佛所说的正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世人,同时还要将众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全部改正过来,使众生清净的本性再一次显现。唯有这样才能使正法发扬光大,宣扬流通真正的佛陀教化。

赏析与点评

佛陀悟道时,印度各种外道盛行,都宣扬自己的教义最好、最高,而贬低、蔑视、非难、排斥他人教义,令人无所适从,不得解脱。因此,佛陀悟道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建立清规戒律,而是四处弘扬正法,去除邪见,树立正见,使人们从迷茫中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

〔入世弘法〕入国分卫1,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1 入国分卫:入城乞食。分卫,托钵、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田的机会。

译文

为使众生广种福田,佛陀又出入城乡,化得丰美的食物,让众生有机会积累功德,为众生示现福田;佛陀想讲法时,脸上会流露出欢欣的微笑,用佛法之良药去除众生心灵的种种痛苦,彰显佛法无量功德。为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帮助他们觉悟成佛。

赏析与点评

《杂阿含经》把诸佛菩萨称为‌“大医王”,从四个方面治疗众生的‌“心病”:善知病;善知病源;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不再复发。众生‌“服”了佛陀的心药,悟解心开,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佛陀又及时为这类众生授记,帮助他们确立‌“定当作佛”的信心,在修道之路上勇往直前,直至成佛。

〔入涅盘相〕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1,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1 诸漏:种种烦恼不断流注漏泄,故言‌“漏”。

译文

一旦救度众生的缘分已尽,佛便示现灭度相,这对众生同样有无穷无尽的利益。然而,佛的法身则常住世间,以不同的方式救度无量众生,去除一切烦恼,培植会带来涅盘妙果的功德之本,具足一切功德,微妙难以思量。

赏析与点评

人们常常把‌“涅盘”看成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涅盘的本意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贪、嗔、痴等不健康思维的‌“死亡”,带来的是清净、自在的人生,标志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人格的圆满。诸佛菩萨示现灭度相,意在提醒世人,诸佛菩萨仅仅是老师,众生应自性自悟,了脱生死。

〔教化方法〕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1。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1 缕练:详细解释,熟练通达。

译文

菩萨来往于诸佛国,广泛地宣讲佛陀的教诲,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了方便度众生,菩萨能变现各种形象,或男或女,随心所欲,随缘度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菩萨明了佛法之根本,才能随其心意自由变化。以上提到的众菩萨也是这样,他们广泛学习一切知识(指五明),并将所学融会贯通,熟练通达其作用,以自利、利他,内则心安,外则教化自在。正因为如此,众生没有不被他们感化的。菩萨能够出现在无数佛国,度化众生。没有骄傲放逸,慈悲爱怜一切众生,这些善良的质量,以上菩萨全都具备。

赏析与点评

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大乘庄严经论》

为了更有效地教化众生,菩萨应‌“学一切法”,共有五方面的内容,‌“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五明各有其功能。其中,‌“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博学多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1,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2,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1 佛所住者:觉悟真俗二谛,达到无住而住。

2 众生相:众缘和合而生之一切事物的现象。

译文

身为菩萨,必须深入经藏,尤其要深入教人修行的大乘菩萨道经典,做到深究畅达其要点与妙处,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像这样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声名远播,而且能够影响十方众生,共修佛道;像这样修行的大菩萨,自然就得到无量诸佛的护念。他们都能依佛之所住而住、所立而立,如来化导众生的种种方法和法门,这些大菩萨也都能够宣讲,所以他们都有资格称菩萨,成为真正的人天之师。他们能用精深的禅定智慧开导众生,通达万物自性本空的本性,从而了知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假相,没有真实的自体;在修慧的同时,广修福德,在明了诸佛国土的地点和环境之后,就到诸佛国土去广修供养诸佛;能自由自在地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快速;善于学习大乘佛法之义理,具有问答断疑之四无畏,故能在大众之中说法,毫无畏惧;又从观照般若中,通晓世间一切万有,如幻如化,虚而不实,所以其心清净,没有丝毫的妄想执着。由于菩萨有殊胜的口业和意业,故能说法利生,帮助世人冲破那令人产生种种邪见和恶行的魔网,以及断除那缠缚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的种种烦恼,使一切众生都能返璞归真,超凡入圣。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1,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2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1 总持: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能持一切义。

2 佛华严:憬兴在《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云:‌“佛地功德,能严佛身,故云佛华严。”

译文

像这样的菩萨,其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因为他们都已经证入了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他们善于运用种种巧妙之法度化众生,针对众生的不同,分别教授声闻、缘觉和大乘菩萨等三乘佛法,在声闻、缘觉面前示现灭度。他们知晓空故无所作,无相故无所有,无愿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因此证得诸佛平等实相,具足无量的总持和三昧。他们六根清净,智慧广大无边,人人契入大乘佛法所说的法性、真如、实相之至理,故能证得佛华严三昧,可以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听到诸佛宣说一切经典之精华妙义。菩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常住于甚深禅定之中,能悉见一切诸佛,并能在极短时间内,到达十方无量国土去礼拜供养诸佛。

〔利他之赞〕济诸剧难,诸闲不闲1,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1 诸闲不闲:闲,指尚未受灾难;不闲,指正在受灾难。

译文

诸大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拯救众生于水火中,包括正在受苦难和尚未受苦难的众生。他们还证得与佛一样的无碍辩才,通晓众生的语言文字,随机说法,开导教化众生。他们彻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理(本质)和事(现象)的真相,这种成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世间所有学问。更加难得的是,他们的心时常安住在帮助众生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之道法上。

赏析与点评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以一种声音向大众说法,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依照自己的境界而理解、接受。诸大菩萨也是如此,以众生能理解的语言讲法,令他们从不同程度上受益。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1,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1 法眼:了达众生种种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应机施与,而度脱之。

译文

菩萨对于一切人、事、物,已经不起分别、执着心,不为法所缚,故能随意自在成就一切。表现在度生方面,就是对众生一视同仁,不待人请,主动去授业传道,他们早已把众生的幸福快乐一肩挑起,不舍一个,度其成佛;这些大菩萨都能信受行持如来的甚深法藏,同时又能保护其佛种性,永远安住而不忘失;他们悲悯众生,以无碍的辩才把佛法的精华妙义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人,令之破迷开悟;他们一面杜绝众生再次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同时又为众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门,乃至进入三乘涅盘之善门。菩萨就是时常这样主动把无上之妙法无条件布施给众生、无微不至地爱护众生,就好像孝顺的儿子敬爱其父母一样。菩萨本来就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所以时常以慈眼视众生,把众生当作自己来看待。他们所修的六度万行,乃一切善法的根本。修行圆满了,便能到达成佛之彼岸,获得如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智慧。如此有道德、有智慧,如普贤、文殊、弥勒那样的等觉菩萨,数目多到不可称说和计算,他们都在同一时间到来,参加这一次法会。

〔现瑞放光〕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阿难请问〕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译文

这时,世尊身心愉悦,神采奕奕,姿色清净,光彩照人,巍巍可敬。

阿难尊者见佛陀现如此瑞相,领会佛之意旨,就从座位上站起,右肩袒露,两膝长跪,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地问:今天世尊的容颜神采和悦清净,相好光明,巍巍可敬,就像清净的明镜,照影明畅通彻内外,威武的仪容显明照耀,超凡绝伦。阿难从未见过世尊像今天这样殊胜美妙!

唯然大圣1,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2乎?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1 大圣:对佛的尊称,因为佛是一切圣人中之极圣。

2 威颜:指佛,因佛说法如狮子吼,有威可畏,故名‌“威颜”。

译文

是啊,神圣的佛陀!我心里就想:今日世尊安住于奇特的妙法;今日世上大雄安住于诸佛所住的境界;今日世上佛陀的眼目安住于大导师的道行;今日世上佛陀的英才安住于最殊胜的圣道;今日天上人间最尊贵的佛陀行如来之德。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佛佛相互忆念,是不是现今的佛陀在忆念诸佛呢?是何原因让您威武神力光明如此呢?

世尊反问阿难:阿难你认为如何呢?是诸天人教你来问佛陀的吗?还是你凭自己的智慧来问佛陀为何威武相好光明呢?

阿难禀告说:没有哪位天神教我来问,是我今天看见世尊神采殊胜,所以想问其中深意。

佛赞叹道:很好!阿难啊!你的问题令人很痛快,是来自很深的智慧,具足真实微妙的辩才,怜悯爱念一切众生,因此才能问出充满智慧和有意义的话。

赏析与点评

慈母思及子女的成就,心生欢喜,脸露红光。同理,佛陀思及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德,散发奕奕神光。阿难深知‌“佛佛相念”的道理,知佛陀心中定有所思,故问佛陀,使众人受益。

〔出世本怀〕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1,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福智具足〕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2,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1 道教:正道之教化。

2 一餐之力:食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和解脱食九种,前四种是世间之食,后五种是出世间之食,而佛以‌“解脱食”长住于世,色身自在,诸根悦豫。

译文

如来以无尽的大慈悲心怜悯三界内的众生,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光显阐扬成佛之道,拯救沉溺于茫茫苦海中的众生,给他们真实的利益。但佛出现于世,无量亿劫难得一见,好像优昙花一样,要好久好久才能开放一次。现在阿难你所问的,对这个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来说,都能得到大利益,可以开导教化一切天神与世间的人。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来所证的正觉,内涵广大无边,智慧难以测量,佛因此可以用各种方法教导、调御众生。佛陀能正确认识世间一切,没有一丝障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佛陀以‌“解脱食”的功力,得色身自在,能安住寿命百千亿劫的时间,乃至无量劫。即使住世时间如此之长,如来仍是身心愉悦,不会受到毁坏损伤,姿态肤色不变,容貌光明无异样。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如来的禅定与智慧,已经究竟通畅,无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胜的大自在。阿难啊!你们要真诚仔细的听,我现在为你们讲说。

阿难很恭敬地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都很乐意听闻。

赏析与点评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古德

传说,优昙花生长在喜马拉雅山,三千年一开花,开花后很快就凋谢。正如《法华经》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人们常把佛陀出现于世说法度众比喻为优昙花,十分难得。然而,当佛陀弘法时,我却在恶道中沉沦;佛陀去世之后,我才来到人世间,只因我业障深重,无缘亲耳听到佛陀说法。

此诗说明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听闻真空妙有的无上大法,更是难上加难。而今,阿难发问,成就了佛陀宣说《无量寿经》的因缘,提醒世人生起对佛陀教法之稀有难得之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