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坤舆典第七十九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舆图部汇考三十七

唐十一

按《通典》禹贡曰:荆河之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潴。道荷泽,被孟潴。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浮于洛、河。舜为十二牧之一。周礼职方:河南曰荆河州,其山曰

华,薮曰圃田,川曰荥、雒,寖曰波、溠。其利麻漆丝枲。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谷宜五种。荆河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云逸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其在天官,柳、七星、张则周之分野,房、心则宋之分野。觜觿、参则魏之分野。角、亢、氐则韩之分野。兼得秦楚之交。秦分天下置郡,为三川、砀、颍川。南阳郡之东境、北境。南郡之北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河州。后汉为司隶。荆河州。魏亦同。晋分置司州及荆河州。永嘉之乱,荆河州没于刘、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荆河州。后魏以后,分裂不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都畿。河南道,兼分入山南东道,及河东道。

河南府 东至荥阳郡二百一十里。南至临汝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陜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高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颍川郡三百二十里。西南到弘农郡四百六十五里。西北到绛郡五百里。东北到河内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八百五十里。去东京五百五十里。户十九万三千四百八十,口一百十五万七百八十。

洛州 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剋殷,定鼎于郏鄏。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瀍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又于瀍水东卜,亦吉,迁殷顽人居之。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王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于狄泉,以其地本成周,而居敬王。至孝王,封其弟桓公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惠公,乃封少子于巩,号东周惠公。王赧立,东、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初,平王时,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覆为千里。后为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已。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后汉改为河南尹,兼置司隶,魏晋郡因之,兼置司州。后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至东、西魏,分有其地,北齐为洛州。齐灭,属后周。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荆河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今号为东京,后改号东都。领县二十六:

河南 古郏鄏地也,是为王城。又一云郏,山名,鄏,邑名,在县西南。后汉为河南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谷城山,瀍水所出。金谷、梓泽,并在东北。其古谷城,在县西北。北齐常山王演筑川以拒周师,又筑孝水戍,在县西北。其天津桥、中桥石脚,并长寿中中书侍郎李昭德造。

洛阳 古成周之地,亦谓之周南。汉为县。鱼豢曰:汉火德,火忌水,光武去洛字水,而加佳焉。有邛山。东北有盟津,本孟地名,都水所凑,古今以为津,武王会八百诸侯,同于此盟,故曰盟津。后汉明帝陵在西北,章帝陵在东南。汉平阴县城在县北五十里。白社里在故城建春门东。其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筑也。

汜水 古东虢国,为郑灭之,郑为制邑,左传曰制,岩邑也。有故虎牢城,周穆王获虎,命畜之,故曰虎牢。汉谓之成皋县。后汉置成皋关。宋毛德祖戍虎牢,后魏昼夜攻围,二百日方破。其侧有广武城。东魏武定中,将陆子章又增筑虎牢城。后魏孝文帝置东中郎将府于此城中。

告成 汉阳城县。有箕山、颍水、测影台。汉轮氏县故城在西南。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在今县北。武太后封中岳,故改曰告成焉。

登封 汉崇高县。大唐永徽中,置嵩阳县,武太后改为登封县。有中岳嵩高山,其神祠后魏移于岳东南山下。有少室山、崿岭、故关、五渡水。

缑氏 古滑国。汉旧县。有缑氏山、轩辕坂。县西南公路涧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甚险,俗云光禄涧。柏谷坞在县东北。

密 古密国,亦古郐国。左传鲁僖公六年围新密是也。又汉旧县。有洧水、郐水。

温 苏忿生所封,春秋王畿内之邑也。

伊阙 有陆浑山,伊水所出。汉新城县也。陆浑山在西南。

伊阳 后周置兵于此,备齐。

寿安 有九曲城,所谓九河也。高齐置孔城防以备周,在今县东南。又有后汉八关城,在县东北,函谷关都尉所理。

福昌 后汉宜阳县。故韩城在今县东,刘盆子降光武处。魏尚书仆射杜君畿、幽州刺史杜君恕墓并在今县北。县城即魏之一金坞城,东南北三高峭绝天险,后周重兵于此以备高齐。有金门山,其竹可为律管。

永宁 有三崤山,蹇叔哭其子曰崤有二陵焉,即其所也,在今县西北。又有回溪,即冯异败处,在今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春秋时,道皆由此县。郦元注水经云:汉建安间,曹公西讨巴汉,恶南路之险,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附侧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路。括地志云:按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垣山也,俗亦号为文王山,有夏后皋墓,北可十里许。其山南临可荫。汉末以来,移道更于岭岑山南,其山在夏后墓正南可五里。公更开北道,即复春秋时路。后周之初,更复南移。隋炀帝大业三年废。武德初,又通此道,贞观十四年又废。其道西入县界,又东分为二道,东南入福昌县界,北道东入渑池县界。又有熊耳山,刘盆子积甲之所,又谷水所出。后周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也。渑池 有古东西俱利之城,即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盖云秦赵俱利也。又有千秋亭,晋潘岳于此丧子,有涧水也。

王屋 古召公之邑。北齐置怀州。今县东二十里齐子岭,周齐分境处。后周置王屋郡。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河阳 古孟津,后亦曰富平津。在其南谓之陶河渚,魏尚书仆射杜君畿试船沉没之所。其地亦周苏忿生之邑。浮桥即晋当阳侯杜元凯所立。后魏庄帝时,梁将陈庆之来伐,剋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此。孝文太和中筑之,齐神武使潘乐镇于此,又使高永乐守南城以备西魏,并今城也。其中潬城本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今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参朱荣杀朝士千三百馀人于此。新安 县东北一里有汉故函谷关。其秦关在今灵宝县。汉武帝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东关,以家财给其调度,乃徙于新安。后周改故函谷关城为通洛防以备齐。郭缘生述征记云:新安县,汉之函谷关。今犹谓之新关。项羽坑秦卒于新安城南,即斯地也。魏明帝景初元年,河南尹卢延上言,成皋函谷二里六十步,宜却函谷关于崤下。弘农太守杜恕议,以东徙潼关著郡下,省函谷关,徙蒯关卢氏县下。正始元年,弘农太守孟康上言,移函谷关,再号大崤关,又为金关。地理志云,今按此关,正始元年废也。巩 春秋时,巩国。战国时有东、西周,此即东周所居,汉为县也。故小平县城在县西北。有津曰小平。县北又有五社渡,一名五渡津。

偃师 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于此亳,商家从此而改国号曰殷。有首阳山,有尸乡。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汉为县。晋当阳侯杜元凯墓在西北。天宝七载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也。

陆浑 故蛮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于此,即蛮戎为一名耳。有三涂山在县西,即左传云三涂之险也。北齐立北荆州,在东北故城是也。

阳翟 禹所都也。有禹山,有钓台。左传云夏启有钓台之飨是也。亦春秋郑之栎邑。有荆山,亦汉颍川郡地。有阳关聚。

济源 周大夫苏忿生原邑,故城在今县西北。汉轵县地,故城在今县东南。高齐拒周,使斛律光筑关于此。沇水自王屋山顶崖下,澄渟不流,至县西二里平地,潜源重发,名济水,东流经温县入河。尚书云济水入于河,沃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至此。按:后汉郡国志曰因王莽末旱,此渠枯涸,济水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流而南。水经是和帝以后所撰,乃云南过荥阳、阳武、封丘、冤句、乘氏等县,并今县地,一依尚书禹贡旧道,斯不详之甚。郦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序及注解,并大纰谬。已具雍州之城西平郡篇。

颍阳 汉轮氏县地。后魏改曰临武,大唐复改之。河阴 三皇山,亦曰㟼鄗山,上有三城,即是刘项相持处也。开元二十三年,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轮场东置,以便运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坤元录云:亦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东过荥阳北,莨荡渠出焉。郦元注云:大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书云: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坤元录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湮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其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也。

河清 南临黄河。左传云晋阴,即此。汉为县。柏崖故城在县西,即东魏将侯景筑。其仓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长水 汉卢氏县地。后魏置南陕县。隋曰长浑,国家改焉。土划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荒古关之塞垣,后周以为镇防。

陕郡 东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南至河南府长水县界五十里。西至弘农郡湖城县界八十里。北至绛县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河南府永宁县界九十里。西南到弘农郡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二百里。东北到绛县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百五十里,去东京三百三十里。户三万六百八十,口十六万八千一百八十。陕州,周公、召公分陕之所。春秋虢国之地,所谓北虢也。战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后汉因之。后魏置陕州及恒农郡。后周又置陕州及崤郡。隋文帝时郡废,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河南郡,后置弘农宫。大唐复为陕州,或为陕郡。领县五:

陕 故虢国城在今县东。今郡西四十五里有曹阳涧,曹公改为好阳。郡北大阳桥,贞观中丘行恭造。

硖石 县西有莘原,左传云神降于莘,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贞观中,太宗巡幸,命魏徵勒铭,见存。

平陆 汉大阳县。有傅岩穴。有闲原,即虞、芮之人让畔处。吴山,即吴骥垂耳驾盐车之所。颠軨阪。

芮城 古芮国城在其西。芮国本在今冯翊郡冯翊县界。鲁桓三年,芮伯万为母姜氏所逐,居于魏,即此。是具左传注。亦古魏国,为晋所灭。

灵宝 秦桃林县。汉弘农县地。故秦函谷关在县西南十二里。汉武迁于新安。大唐又置桃林县。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兼改县。东北有桑田亭,左传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也。

弘农郡 东至河南府四百六十里。南至南阳郡七百里。西至华阴郡二百三十里。北至绛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汝郡五百十里。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陕郡一百里。去西京四百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五里。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万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 春秋时虢国地。晋灭虢,其地属晋。战国时属秦魏二国之境,后蜀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后汉因之。魏改为恒农。晋复为弘农郡。后魏置西恒农郡。后周废之。隋炀帝又置弘农郡,恭帝时改为凤林郡。大唐武德元年,改为鼎州。八年,废鼎州,置虢州,其后或为弘农郡。领县六:

弘农 秦桃林县地。汉弘农县黄卷陌在县西北二十馀里。潘岳西征赋云愬黄卷以济潼。曹公故垒,与韩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 故曰胡,汉武更为湖县。有荆山,出美玉。黄帝铸鼎于荆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

卢氏 汉旧县。有熊耳山,尚书云导洛自熊耳,即此山也。

王城

朱阳 有湖。

阌乡 汉以胡阌乡为戾园。

临汝郡 东至颍川郡百八十里。南至南阳郡四百九十里。西至河南府伊阙县,又北至府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府登封县百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里。西南到弘农郡七百里。西北到河南府伊阙县界八十里。东北到河南府阳翟县百七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东京一百五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九十,口二十七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 在周为王畿。春秋时,戎蛮子之邑,亦楚郑二国之境。七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颍川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属河南、舞阳二郡地。后魏属汝北郡。后周属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改为汝州,后废州,以其地分属襄城、颍川二郡。大唐为汝州,或为临汝郡。领县七:

梁 汉旧县。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也。又有霍阳山,即左传哀四年,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及霍也。有蛮中聚,即戎蛮子国,在今县西南,俗谓之麻城。又汉光武封姬常为周承休公,故城在今县东。又有阳人聚,故城在今县西,秦灭东周,徙其君于阳人聚,即此地也,又孙坚大破董卓军之所。又有汉霍阳县,因山为名,俗谓之张侯城,亦在今郡西南,亦名王坞城,亦名高齐汝北郡,以备周寇也。

叶 古应国。汉城父县也。又本楚地,楚叶公邑也。有方城山,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即此也。又有昆阳城,在今县北二十五里,即光武破王寻之所。有古墓在东,俗云王乔墓也。

鲁山 汉鲁阳县。今有鲁阳关,古绕角城,在县东南。有汉犨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后周置三鸦镇,在县西南十九里,亦名平高城,以禦齐。高齐则于县东北十七里置鲁城,以禦周。

龙兴

临汝

襄城 汉旧县。楚灵王所筑。又有古不羹城,在县西南。

郏城 汉陕县。旧曰龙山。

荥阳郡 东至陈留郡百四十四里。南至颍川郡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河内郡获嘉县界、黄河中河九十六里。东南到陈留郡尉氏县百三十二里。西南到河南府密县百七里。西北到河内郡百五十六里。东北到灵昌郡二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五里,去东京二百六十里。户七万四千八百九,口四十三万四千三百六。

郑州,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于此。又曰虢郐之地。郑武公与平王东迁,武公灭两国而迁都焉。后郑为韩所灭,韩又徙都之,其东境属魏。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后汉因之,分置荥阳郡。宋亦然。后魏为东𢘆农郡。东魏置广武郡。后周置荥州,后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复为郑州,寻废州,置荥阳郡。大唐因之。领县七:

管城 古周初管国。故邲城在县南,左传晋楚战处。仆射陂,后魏孝文赐李冲,因为名也。

荥阳 故虢国,所谓东虢也。秦置敖仓。又有鸿沟在县西,即楚汉分境之所。又有京水、索水,楚汉战于京、索间是也。京,故郑邑,在县东,左传所谓京城太叔者也。

中牟 汉旧县。有圃田泽,荆河州薮也。赵献侯自耿徙此,又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即此也。北十二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即曹公、袁绍相持之所。

新郑 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本郐国之地。

荥泽 禹贡济水溢为荥,即此。今济水不复入荥也。有敖山,其地险固。故王宫城在今县西北十五里,即左传云晋文公胜楚后,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今故城内东北隅有践土台是也。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晋侯败楚师于城濮,五月盟诸侯于践土,公朝于王所。注云:践土,郑地。王在践土,非京师,故曰王所。

阳武 汉旧县。有博浪沙,地名,即张良击始皇之所。

武原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汉卷县故城在县东。

陈留郡 东至睢阳郡三百里。南至汝南郡五百里。西至荥阳郡百四十里。北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睢阳郡三百十八里。西南到颍川郡二百三十里。西北到灵昌郡胙城县界八十里。东北到济阴郡二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去东京四百里。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五十,口五十二万九千三百五十五。

汴州 春秋时郑地。战国时为魏都。秦属三川郡。汉置陈留郡,后汉因之。晋改为陈留国。东魏置梁州及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后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陈留郡,炀帝初又废州,分其地入荥阳、颍川、济阴、东莱等四郡。大唐复置汴州,或为陈留郡。领县六:

开封 有蓬池,亦曰蓬泽。故卫国之匡地。夷门,侯嬴所处。

浚仪 汉开封县故城在南。有蔡水。

陈留 有宰城,国语谓之华墟。陈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汉高帝于此兵败,母时兵死,后招魂葬,号昭灵后。其处曰小黄园,汉亦曰小黄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又有汉东昏县故城,亦在东北,俗曰缗者误。

雍丘 古杞国。汉圉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外黄县故城,在今县东。春秋时,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即此。东晋初,祖逖镇于此。武德中置杞州也。

封丘 古封国。汉旧县。有黄池,吴王夫差会诸侯之所。

尉氏 汉旧县。

睢阳郡 东至彭城郡西界二百十里。南至谯郡一百三十里。西至陈留郡三百里。北至济阴郡百六十里。东南到谯郡酂县百八十里。西南到淮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济阴郡百六十里。东北到鲁郡四百十七里。去西京千五百四十里,去东京七百八十里。户十二万一千百七十,口八十一万二千百七十。宋州,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丘也。周武王剋殷,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汉因之。晋亦曰梁国。后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炀帝初为梁郡。大唐复为宋州,或为睢阳郡。领县十:

宋城 宋国都此。有孟诸泽,有汉梁孝王兔园、平台、雁鹜池。汉睢阳县在此。春秋时陨石五,见存。僇堤,即梁孝王开道也。

襄邑 春秋时襄牛地,宋襄公所葬。汉为县也。楚丘 古之戎州己氏之邑。盖昆吾之后,别在戎翟中,周襄时入居中国。己是,戎君姓也,汉曰己氏县也。

柘城

虞城 孟诸泽,即禹贡所谓明诸也。明音孟。又舜后所封之邑。有编城,即少康邑,汉虞县也。

宁陵 古葛伯国,亦魏信陵君邑。

单父 古鲁邑,汉旧县也。又汉西防故城在今县北。

谷熟 汉旧县。即殷之南亳,汤所都也。

下邑 秦汉旧县。

砀山 汉麻乡故城在县之西北。

谯郡 东至彭城郡五百里。南至汝阴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淮阳郡二百里。北至淮阳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汝阴郡五百九十里。西南到淮阳郡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淮阳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南城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四十里,去东京八百九十八里。户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口六十五万五千二百。亳州,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其地也。其后改为谯。春秋时为陈国之谯邑。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沛郡。后汉为沛国,兼置荆河州。魏置谯郡,晋因之,后置南兖州。后周改为亳州,兼置陈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谯郡。大唐为亳州,或为谯郡。领县八:

谯 有涡水。魏黄初中,文帝自谯循涡入淮。有古焦城。

临涣 汉铚县。有嵇山,晋嵇康因而改姓。有涣水。

永城 有砀山,汉高帝隐于芒、砀山泽间,即此地。汉芒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太丘县故城在西北。

酂 汉旧县。又有汉建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名马须城。

真源 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鹿邑 汉郸县地。

城父 春秋时陈国之夷邑,左传楚灵王败于乾溪,即此。有淝水、包汉水。

蒙城 汉山桑县。后魏置涡州及涡阳县。东魏置蒙郡,后曰山桑。又有汉垂惠聚,在县西。

济阴郡 东至鲁郡三百二十里。南至睢阳郡百六十里。西至陈留郡二百里。北至濮阳郡百七十里。东南到睢阳郡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灵昌郡二百五里。东北到济阳郡四百里。去西京四百七十里,去东京六百五十里。户十万一千二百九十,口六十万六千二百五十。

曹州 昔唐尧所居,在周为曹国之地。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改为梁国,景帝分梁为济阴国,宣帝更名定陶,后为济阴郡。后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后魏置沛郡及西兖州。后周改西兖为曹州。隋为济阴郡。大唐复为曹州,或为济阴郡。领县六:

济阴 古三亭在县东北。有曹南山,有泛水即汉高帝即位之地。泛音泛,取泛受之义。汉济阴郡城,今县是也。亦汉定陶县地。荷泽在今县城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

成武 汉旧县。有置戴州。

冤句 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汉济阳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后汉光武生于此。有古煮枣城。

考城 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北亳在蒙,北即北庭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又巨北部城,左传云取郜大鼎,即此。

南华 汉离孤县地,天宝初改焉。

乘氏 古曰乘丘。汉句阳故城在今县北。左传盟句待之丘是。

颍川郡 东至淮阳郡二百八十里。南至汝南郡三百二十里。西至东京三百三十里。北至荥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睢阳郡三百里。西北到临汝郡百八十里。西北到东京三百三十里。东北到陈留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千二百二十里,去东京三百三十里。户八万六千四十,口五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许州,春秋许国。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为颍川郡。汉高帝为韩国,寻复故。后汉因之,献帝暂都之。魏文帝受禅于此,及晋并为颍川郡。后魏亦同为颍川郡。西魏初得之,复入东魏,改为郑州。后周改曰许州。隋复为颍川郡。大唐为许州,或为颍川郡。领县六:

长社 汉旧县。其社中木暴长,故曰长社。有高阳里。郡城西南有荀淑故宅,相传云即旧西豪里。鄢陵 汉旧县。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即此也。长葛

临颍 后汉旧县。

许昌 汉许县,献帝都于此。魏文改曰许昌,在今县南三十里许昌故城是。

扶沟 汉新汲县故城在西。故固城在县西南,周回有水,势甚固,故为名。

淮阳郡 东至谯郡二百里。南至汝南郡平舆县二百五里。西至颍川郡二百八十里。北至陈留郡雍丘县三百十里。东南到汝阴郡二百里。西南到汝南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陈留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睢阳郡三百八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十四里,去东京七百里。户六万二千七百十九,口二十五万四千九百五十。

陈州 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后妫满于此,以备三恪,为陈国。楚灭为县,楚顷襄王自郢徙于此。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汝南郡、淮阳国之地。后汉亦同。晋为汝南郡、梁国二境地,兼置荆河州。后魏置陈郡,又置北扬州。北齐改北扬州为信州。隋置陈州,炀帝初州废,置淮阳郡。大唐为陈州,或为淮阳郡。领县六:

苑丘 周时陈都宛丘。有古固陵城,项羽南走固陵,即此也。汉淮阳郡故城在今县西南。有百尺堰、东门池。

项城 古项子国。汉西华县,后曰项城。

南顿 旧置南顿郡也。

西华 汉长平县。

太康 汉阳夏县。又有扶乐故城在北。

溵水

汝阴郡 东至寿春郡二百五十里。南至弋阳郡三百八十五里。西至汝南郡四百里。北至谯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寿春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汝南郡褒信县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淮阳郡三百里。东北到彭城郡蕲县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二万九千三十七,口十八万九千四百七。

颍州 春秋时胡子国也。战国时属楚。秦为颍川郡地。两汉为汝南郡地。魏置汝阴郡,后废。晋武帝复置汝阴郡。后魏置颍川郡。隋复为汝阴郡。大唐为颍州,或为汝阴郡。领县四:

汝阴 汉旧县。有寝丘。史记曰蒙恬伐寝,徐广又曰:固始,寝丘也。按固始,今弋阳郡县,亦汉寝丘地也。又有汉细阳故城,在西北。

下蔡 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左传曰: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梁大同中,于硖石山筑城拒东魏,今县城也。

颍上 汉慎县地,故城在今县西北。又有故甘城。梁置下蔡郡,有关,吴魏以来关防津济之所。沈丘 隋置沈州。神龙初,分汝阴县置此县。魏王凌欲兴兵讨司马宣王,宣王觉,自往袭,凌惧,面缚丘头,因曰武丘,即此。

汝南郡 东至汝阴郡四百里。南至义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七十里。北至颍川郡三百二十里。东南到弋阳郡,淮水中流为界,二百里。西南到淮安郡桐柏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淮阳郡一百八十里。西北到临汝郡襄城县二百八十里。去西京千五百四十五里,去东京六百七十里。户七万六千三百六十,口四十四万六十九。

荆河州 今荆河州,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高帝置汝南郡,后汉因之。魏晋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荆河州,以为重镇。后魏置荆河州。东魏置行台。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荆河州;其后改洛州为荆河州,以此为溱州,寻改曰蔡州,后置汝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汝南郡。大唐为荆河州,或为汝南郡。领县十一:

汝阳 汉北宜春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又汉平舆县故城在今县东。汝水南北又有汉安城县故城,在东南。有二龙乡、月旦里、鸿郤陂,在县东。上蔡 古蔡国,蔡叔之始封地也。汉旧县。

平舆 古沈子国,今沈亭是也。汉旧县。

郾城 汉旧县。又有古邵陵城,在今县东,即齐桓公盟会之所。又有堂溪,又有汉定陵故城,在县西北。又有汉西平县故城,在今县南。古征羌城在东南。

西平 古柏子国也。汉旧县。

吴房 汉旧县。古房子国。汉安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

郎山 有郎陵山。汉郎陵县在今县西南。有道城,即道国也。

真阳 汉真阳县。又汉新阳县故城在西南。梁白狗城戍城在此,后魏将尧雄曰梁之北面重镇也。新息 古息国。汉旧县也。又有汉安阳县故城,即春秋时江国也。

褒信 汉郾县也。

新蔡 古吕国,后蔡侯自下蔡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鲖阳县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云后汉费长房投竹化成龙处,亦后汉旧陵县也。

淮安郡 东至汝南郡二百七十里。南至汉东郡四百里。西至南阳郡三百二十里。北至临汝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义阳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襄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汝郡鲁山县四百四十里。东北到汝南郡吴房县三百十九里。去西京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四万一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 春秋楚地。战国时属韩。秦汉并南阳郡地。后汉亦然。晋属南阳国。后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为重镇。隋改为显州,炀帝改为淮安郡。大唐为唐州,或为淮安郡。领县七:

比阳 汉旧县。后魏置殷州及阳城郡。方城山自比阳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亦曰长城。马仁陂在县北,溉田万顷。

慈丘 后魏置江夏郡。

方城 汉堵阳县。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黄成山。

湖阳 古之蓼国。前汉湖阳县,后汉棘阳县,故城在今县北,古谢国也。在棘水之阳,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即汉高凤所隐处。

平氏 汉旧县。

桐柏 因山为名,淮水所出。梁置华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为荆河州刺史。藏家属于此山。泌阳 汉舞阴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泌水。

南阳郡 东至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襄阳郡百八十里。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里。北至临汝郡四九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武当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弘农郡七百里。东北到淮安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七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六百七十。邓州,本夏禹之国。春秋时,申伯、邓侯二国之地。战国属韩,后没于秦,封魏冉为穰侯,寻而属楚。始皇平天下,置南阳郡,两汉因之。晋为南阳国及顺阳、义阳二郡之境。宋、齐并为南阳郡。后魏置荆州。西魏为重镇。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初,为南阳、淯阳二郡地。大唐为邓州,或为南阳郡。领县七:

穰 汉顺阳故城在今县西,亦后汉穰县地。后魏马圈镇在县北,萧齐大将陈显达攻围不下,败归。亦汉涅阳县地。又有六门、钳卢陂,并汉邵信臣所作,溉田三万顷。又有汉朝阳县故城,在今县东南,今谓之朝城。

南阳 古申国。汉置范县。县南三十七里有小长安。又有汉仕衍县,在今县西。又有后汉淯阳县故城,在渠水之阳。

向城 汉西鄂县故城在今县南。有鲁阳关及鲁阳山及青山。汉张衡墓亦在县南,崔瑗作碑,见在。北重山在县北,即是三鸦之第一,又北分岭山岭北即三鸦之二鸦也。其第三鸦入临汝郡鲁山县界。

内乡 于中即此地。本楚之丹邑。有丹水、淅水。旧置淅郡,即汉淅县、楚之白羽也。又有汉丹水县故城,在今县西南。括地志云战国时张仪所言商于地,按荆州图则云今县东七里于村,盖昔所言商于也。

菊潭 有菊水傍水,居人饮此水,多寿也。

新野 汉旧县,或曰棘阳县。有樊陂在西南。有光武台、邓晨宅。

临湍 汉冠军县,霍去病所封。有湍水。

武当郡 东至南阳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里。西至康安郡七百里。北至南阳郡内乡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襄阳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上洛郡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里。东北到南阳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九千一百,口四万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 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地。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大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领县三:

武当 汉旧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崄峭,今名大塞山。有武当山。郧乡 汉锡县也。古麋国地。春秋时,楚潘崇伐麋,至于锡穴,即此也。西晋改为郧乡。

丰利 汉长利之地。

襄阳郡 东至汉东郡三百五十里。南至江陵郡四百七十里。西至房陵郡四百九十里。北至南陵郡一八十里。东南到当水郡三百十六里。西南到夷陵郡五百七十里。西北到武当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八十里,去东京八百五十里。户四万六千五十六,口二十三万一千四百。

襄阳,禹贡荆河州之南境。春秋以来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汉属南郡、南阳二郡地。至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亦为重镇。晋初因之,兼置荆河州。东晋侨置雍州。宋文帝割荆州置雍州。襄阳去江陵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庾翼为荆州刺史,将谋北伐,遂镇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为大镇。北接苑、洛,跨对楚、沔,为鄢郢北门,部领蛮左。齐、梁并因之,亦为重镇。后梁萧察附庸于西魏,而都于此。西魏改曰襄州。隋复为襄阳郡。大唐因之。领县七:

襄阳 汉中庐县也。盖骆越人徙于此,在襄水之阳。又有汉水及岘山。又有马鞍山,昔晋刘弘、山简九日宴处。

临汉 汉樊县也。西魏置河南郡。有古樊城及苑水。又有鄾城,即今鄾子国也。萧齐明帝建武中,将曹虎镇守,后魏主孝文帝率兵十万攻围樊城,不下。旧名安养,天宝中改焉。

谷城 春秋时谷国也。有阴县城,亦在北。又有汉故酂城,在县东北,汉之酂县也,萧何所封。说文云:酂音赞,县在南阳。,在何反,县在沛郡。按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汉有萧何。序功第一,受封于。又江统徂淮赋云:戾城而倚轩,实萧公之故国。谓何封沛郡之明矣。近代戴规辩字与姚察训纂,傍将众说,俱因此论,规即断云,何封沛之,夫人封南阳之酂。臣瓒及文颍等注,皆据茂陵书,萧何所封在南阳。按:茂陵书在武帝崩日,去何不远,指事为亲。且地理志以酂为侯国,则不言。又何本传:子禄薨,无子。高后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寻筑阳距酂三十馀里,若唯夫人封酂,则小子延独继其母予,谓不然也。鲍至南雍州记云:城内现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远近而推,茂陵书亦可依矣。

宜城 楚之鄢郢。有蛮水。汉黎丘城在县北。又汉宜城县,在今县南,其地出美酒。旧名率道,天宝中改焉。

义清 春秋庐戎国。秦山都县故城,在合县之东南。

乐乡 春秋若国之地。有若乡、若水。中城山在县西南,山有城垒,极峻崄。

南漳 汉临沮县。有荆山,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即此山,十和得玉之处。

汉东郡 东至安陆郡一百五十里。南至富水郡四百六十里。西至襄阳郡一百五十里。北至淮安郡四百里。东南到安陆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富水郡四百六十里。西北到淮安郡四百三十里。东北到襄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里。户二万二千七百五十,口十万三千七百十。隋州,春秋隋侯之国。左传曰:汉东之国,隋为大。其后属韩。秦、二汉并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后分置隋郡。宋齐因之。西魏置并州,后改曰隋州。隋分其地,置汉东、舂陵二郡。大唐并为隋州,为汉东郡。领县四:

隋 汉旧县。后汉初,斗林兵起,在县东北,地名也。梁置曲阳郡。东北有三钟山。

枣阳 后汉蔡阳县。光武旧宅在今县南二里,有白水焉。又有汉舂陵故城,在今县东。汉元帝时,自零陵令道县徙于此,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后魏置南荆州。隋置舂陵郡。戍有汉襄乡故城,在东北。梁下溠戍在县东南百馀里。后魏宣武正光初南伐,破之,置镇。梁又破镇置郡。

唐城 后魏曰厥西,置义阳郡,后曰肆州,或曰唐州。

光化 自汉至宋为隋县地。萧齐为安化县,西魏文帝改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