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后建国大业中尽其重要的责任。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事业,对国家有相当的贡献,但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个人四十年来始终是中国图书馆运动中一忠实的队员。兹本其经验与观感,对战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应行注意之事项,简单提供下列的意见:

第一,从事于图书馆事业的人,要有坚强的耐力与恒心。我们择业,应不计名位而首应问其能否为多数人作有益的服务。而图书馆事业正是有利于人群有助国家建设的高尚事业。可惜许多同志因此业的清苦,而转移了职业,以致此业少进步。今后我们要提高事业兴趣,增加信心,从有恒来策成功。

第二,今后办理图书馆同时注意现代化与中国化。中国文化自有其特长,尤富于吸收外来同化的伟力,所以从不是排外的。图书馆的规制,当然要采取欧美各国的有效设施,但绝不可一味盲从,而要事前有慎重的批判。要顾到我们的习惯风俗,切合我们的实用。

第三,应添设学术顾问或特设参考咨询部。公共图书馆是自由的学校,学校中有教师,图书馆也必须于技术人员之外,特设可以质疑问难的部门与人员。至于国立或省立图书馆中的专门学术顾问,其标准与待遇应比照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学中的专设顾问,待遇要与教授相同,这才可以达到图书馆学校化。

第四,图书馆要走到一般学校尤其普及中小学去。我国专科以上或大学图书馆,在抗战前有若干所很有规模,抗战中也还维持相当规模。但中小学就大不同了,提倡改进或实际从事的人都很少。目下中小学很少设图书馆的,学生无从得到良好之课外读物。战后中小学扩充改进之中,必须广泛从事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使青年养成研究习惯,培成踏实与精进不息的精神。

第五,战后的图书馆要深入到乡村去。在乡村中办理图书馆,似难而实易。因为乡村中多公地祠庙,房舍易找,有固定的民众或氏族组织,他们多有恒产,筹款也可较易。抗战增加了乡村中的智识分子,也激起了乡下人留意看报与求知的欲望。何况国民学校的普设,正需图书馆的辅翼,而在推进基层自治之中,乡村教育正是自治的根本呢。

第六,战后的民众图书馆,更须负起民众识字教育的责任。近来教育部推行国民教育,识字的比率渐增,但我国文盲的百分比,在现代国家中还是相当高。此次抗战,有许多本来不识字壮丁出征,在队伍里得到识字训练,将来对农民可为一种推动力。民众图书馆正应趁此机会,协助国民学校中心小学去推进识字运动。

第七,战后的图书馆要和博物馆密切合作,与档案馆印刷所也要联络,或兼办此类职务。博物馆所藏是宝物的图书,印刷所是图书的制造所,现代图书的范围与使命,已由推广而倾向于分工化。将来各省县能增加专设博物馆、档案馆、印刷所,自然更好,暂时财力人力不够时,图书馆应尽力兼办博物馆与保存档案印刷出版的工作,因为这几件事有密切关系,都有保存和发扬文化的功用。

这是我对战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希望。欲求其逐步实现,自须政府与社会各界多多予以物质的与精神的援助,尤其是我们图书馆从业同志须有事业的信心与实行的恒心毅力。(1)

(见1944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十八卷第四期)

————————————————————

(1) 文末注,该文转载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五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