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外科大成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此系头面小疵。及眼耳口鼻喉舌等部位。因其症治多岐。不可紊乱于大毒之内。故另立之以便检阅。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头痛头疯。多由风火湿痰四气所致。或因梅毒上攻。及妇人产后当风。梳洗太早。并宜天麻饼子。新久悉效。及鱼鳔散、无忧散。俱可选用。若头仰视深者危。里痛摇头者重。头痛连脑手足冷者死。脉则浮滑易愈。短涩难医。再如头痛发热气喘。而左手脉大于右手者。虚也。速用参、 、归、术、陈皮、甘草。加大附子。

佐以茯苓、芍药数剂。大汗而愈。若以右大为内伤。左大为外感。宁不误耶。

天麻饼子

治头痛头风。及头目昏眩。项背拘急。肢体烦痛。肌肉蠕动。耳鸣鼻塞。皮肤顽麻。瘙痒瘾疹。

又治妇人头风。眉棱骨痛。牙齿肿痛。痰逆恶心等症。

天麻 川芎 细辛 苍术 防风 白芷 薄荷 甘松 白附子 甘草 草乌 川乌(二乌汤泡去皮各五钱)全蝎(三钱)食面打糊为丸。菀豆大。捻作饼子。每服二十三饼。食后细嚼。葱汤送下。火热痰痛。茶清送下。甚者日进二服。忌诸般发物。

鱼鳔散

治八般头风。

鱼鳔(用裙带者剪碎用 麻煎碎同炒胖透去麻)为末。每服三钱。卧时葱酒调服。日轻夜重者。血虚头痛也。用当归一两。酒二钟。煎一钟。调服。

梅毒头痛目肿者。用本门汤药内调服。

蠲痛无忧散

治偏头痛立验。(方见诸痛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油风则毛发成片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者是也。由风热乘虚攻注。血不能荣养所致。宜神应养真丹服之。以培其本。海艾汤洗之。以治其标。

神应养真丹

治风寒暑湿袭于三阳部位。以致血脉不能荣运。肌肤虚痒。眉发脱落。皮肤光亮。(见股部)

海艾汤

海艾 菊花 薄荷 防风 本 藿香 荆芥穗 甘松 蔓荆子(各五钱)用水五碗。煎入盆内。先熏后洗。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白屑风生发内及面目耳项。初起微痒。久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由肌热当风。风热之所化也。宜祛风换肌丸。

祛风换肌丸

治白屑风紫白癜风。顽风顽癣。湿热疮疥。一切痒疮。日久不绝。愈而又发者。

威灵仙 石菖蒲 大胡麻 何首乌 天花粉 苦参 苍术 牛膝(等分) 当归 川芎 甘草(减半)上为末。用新安酒跌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滚汤送下。忌发物火酒。

玉肌散

洗白屑风。及风湿雀斑酒刺。

绿豆(半升)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二钱)上为末。每用三匙。洗面时用之。

润肌膏 治白屑风油风。及秃疮白斑作痒。

麻油(四两) 当归(五钱) 紫草(一钱)浸三日。文火 枯。去渣。入黄蜡五钱。溶化。倾碗内。搽患处。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秃疮生白痂成个而不相连。若 疮则生黄痂成片有脓为异耳。夫头为诸阳之首。而疮亦属火。乃二阳相灼所致。其治法必当解陈 之积热。导心经之烦躁。故宜以防风通圣散俱用酒浸过。焙为末。每日三服。量见大小。食后白滚水调服。服至头上有汗出为验。外兼以杀虫散风等药搽之。若虫死则痒止。风散则发生。血潮则斑润。随用生姜蘸润肌膏擦之。则发生矣。忌动风发物。

麦饯散

治秃疮。白痂垒叠。痒若虫行者。先用艾叶鸽粪煎汤。洗净疮痂。次用肥猪肉汤洗之。良久其虫自出。随用踯躅花油调麦饯散搽之。 帽戴之。随后作痛发肿。忍之。三日后其痂渐落。其发自生矣。戒诸发物。

踯躅花油方

取根四两捣烂。用菜油一碗 枯。去渣。入黄蜡少许。冷调前药。或用青布蘸此蜡油。

每日上三五次。三日可愈。

麦饯方

用小麦一升。炒枯黄色。乘热入钵内。和硫黄四两。白砒一两。为细末。搅匀。待冷取起。加烟胶半斤。川椒三两。生枯矾各二两。共研细末。用时以葱汤洗净。用麻油调搽。油纸盖扎。三日一换。三次即愈。又治小儿痘风疮。甚效。

华盖散

用糯米煮烂饭。捣如膏。随将秃疮剃净。将米膏浓罨之。其虫尽入米膏中。俟膏自脱。发自生矣。一用白菀豆为末。水调糊头上一指浓。布裹之。带束之。俟豆蒸发则觉痛矣。去药。亦效。

鼠蒜膏

治白秃。及诸疮疥癣起白痂者。

鼠粪为末。杵大蒜和成膏。涂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过。多生此疮。

乌云膏

治头 。并坐板脓疥。及下部寒湿等疮。

松香末为君。硫黄末减半和匀。香油拌如糊。摊南青布条上。少半指浓。卷成条线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着一头。下以粗碗接之。其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内一宿。出火毒。搽用。

连蛤散

治头 头疮。

黄连 文蛤 黄柏 白芷(等分)为末。用水调。摊于碗内。覆于砖上。烧艾熏之。以黑干为度。再研为末。清油调敷。

一用生牛皮烧存性为末。陈醋调敷。

一生于面者。用百药煎五钱。生白矾二钱。为末。香油调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蝼蛄疖即鳝拱头。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远。生后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内有衣膜。故愈而复发。

未溃时用绀珠膏贴之。脓熟者针之。插三品一条枪于孔内。化尽内膜。自不再发。又有不肿而不收口者。必风袭之也。用败铜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择吉日。须午时。于北房门槛前侧卧。耳前有穴名蝼蛄穴。用麦粒大艾。于穴上灸之。只一壮即愈。

败铜散

蝼蛄疖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铜旧罐子为细末。用香油调敷。

绀珠膏

(见首卷)

三品一条枪

(见瘰 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发际疮为生于发际间也。其形如粟如芡实。头白肉赤。痛痒相兼。甚则状如葡萄而更痛。由风热上壅所致。宜绀珠丹发之。或酒制防风通圣散解之。

生发内。顶平而痒。结黄蜡痂者。梅疮也。生脑后窝中。发痒流汁浸淫者。名燕窝疮。治同 疮。

绀珠丹

(见首卷)

酒制防风通圣散

(见秃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面属乎诸阳。而统属惟阳明胃也。其或胃热则面热。胃寒则面寒。宜升麻汤。热加黄连。寒加附子。胃有风热则面浮肿。胃有湿热则面生疮。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汤、黑龙丸、二参汤。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黄水疮。头面耳项。忽生黄粟。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由外伤风热内伤湿热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盐汤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

治面肿生疮。

羌活 防风 升麻 白芷 桔梗 连翘 栀子 芍药 金银花 甘草 牛蒡子(如身有疮。加归尾、红花。)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热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

治黄水湿热等疮。

蛤粉( 一两) 石膏( 一两) 轻粉(五钱) 黄柏(生五钱) 青黛(三钱)上为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将疮洗净。薄涂患处。

二白散

治黄水疮。头 眉 。耳蚀羊胡子。燕窠脓窠等疮。

铅粉(一两水调摊碗内艾熏五七次以粉黄色为度) 加轻粉(一两)为末。用麻油 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调敷患处。

一黄散

治症同前。

黄连(一两为末水调摊碗内艾内加穿山甲一分烧熏以纯黑为度) 加轻粉(五钱) 冰片(二分)用槐枝煎油调敷。或猪胆汁调敷。

二合散

治症同前。

铅粉(炒) 槐花(炒等分为末听用) 老松香(一两) 银朱(四钱)共为末。纸卷成条。麻油浸透。火燃着。一头滴下油药。以器接之。用调前药。三次即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眉 生两眉间。形如疥癣。属肝胆二经热。用柴胡栀子散。因乳母食浓味醇酒者。加味清胃饮。由郁怒者。加味逍遥散。母子同服。

面疮

煎盐汤。浸绵花。贴之洗之。日五七次。

一用鲫鱼头烧。存性为末。酱内清汁调敷。

面浮肿及阴囊浮肿者 使君子肉一两。白蜜五钱。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米饮调服。

摩风膏

治面游风毒。

麻黄(五钱) 羌活(一两) 防风(二钱) 升麻(二钱) 归身 白檀香 白芨(各一钱) 香油(五两)浸五日。文火 。药黄。即去渣。入黄蜡五钱溶化。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用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矾末。

酒化涂之。

枇杷清肺散

治肺风酒刺。

枇杷叶 桑白皮(鲜者更佳各二钱) 黄连 黄柏(各一钱) 人参 甘草(各三分)用水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宜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忧思方可。一云风邪入皮肤。痰饮渍腑脏。则面 。又当随其因而调之也。一用密陀僧为细末。入乳调敷。鹿角尖用酒磨涂之。

肾气丸

(见疮疡门)

玉容散

(见雀斑)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雀斑由水亏不能制火。火滞结而成斑也。宜六味地黄丸服之。用玉容散洗之。久久可愈。

玉容散

洗黧黑斑雀斑粉刺。功能白面嫩肌。

白芷 白术 白芨 白茯苓 白扁豆 白细辛 白僵蚕 白莲蕊 白牵牛 白蔹 白鸽冀 甘松团粉 加白丁香 白附子 鹰条(等分) 防风 荆芥穗 羌活 独活(减半)共末。罐收。日洗三次。

一醋浸白术擦之。半月验。

六味地黄丸

(见首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黑子痣名也。由肾气浊滞于阳分。阳气束结而成也。古云。面无善痣。故宜去之。用针挑损。搽四白散。纸封之。三四日自脱。用贝叶膏。或莹珠膏生肌。兼戒酱醋。则愈后无痕。

四白散

点痣去斑。

糯米(三百五十粒) 巴豆(取肉五个)用夏布包之扎之。取锻石鹅卵大一块。冲滚水一碗。泡化。以水煮米包成饭。取出。乘热加 砂末一钱。杵匀。仍加灰水。研如糊。瓷罐收之。听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鼻慝疮生小儿鼻下两旁。由风热客于肺也。流汁浸淫。痒而不痛。宜服泽泻散。搽青蛤散。(见面部)

泽泻散

治鼻慝疮。

泽泻 郁金 栀子 甘草等分为末。用甘草汤调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羊胡子疮生于下颏承浆。治同黄水疮。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菌毒生于眼胞。其形如菌。头大蒂小。渐长垂出。甚者眼中流泪。渐至昏 。由脾经蕴热凝结而成也。法以软绵纸蘸水应胞上。少顷。用左手大指甲佃于患根。右手以铍针尖头齐根切下。血出不妨。预用翠云锭子。磨浓涂之。其血自止。内服凉膈清脾饮。仍忌海味煎炒。

凉膈清脾饮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赤芍 石膏 生地 防风 荆芥(各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后服。

翠云锭

治菌毒割后涂之。亦治烂弦风眼。暴赤肿痛。

杭粉(五两) 铜绿(一两) 轻粉(一钱)共为细末。用黄连一两。川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和药作锭。阴干。用时水磨如墨令浓。以鸡翎蘸涂患处。

治眼浓翳。将前药用黄连八两煎膏。加牛皮胶二钱。溶化。和药成锭。用无根水磨。浓敷眼内。片时用水洗净。其翳自起。以刀剪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丹生于眼胞。红热肿痛。由脾胃二经风热所致。若风盛则浮肿易散。热甚则坚肿难消。初起宜败毒黄连丸清之。甚者贵金丸下之。外贴精猪肉片。或涂坎宫锭子。俟脓成则针之。贝叶膏贴之收口。

败毒黄连丸

治上下眼丹。

黄连 连翘 羌活(各二两) 菊花(二两) 防风(一两五钱) 细辛 甘草(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水下。

草矾膏

粉草(二两) 皂矾(五钱)水煎浓汁。滤净渣。再煎浓。加冰片。以鸡翎蘸膏。频扫肿处。

一用精猪肉切片。水漂去血。贴丹上。不时易之。

坎宫锭子

(见肿疡)

贵金丸

(见肿疡附余)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针眼土疳也。小疮生于眼睫间。微者不脓而愈。甚者成漏。入风则头面发肿。目亦赤疼。初起以针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针眼。

川芎(为君) 青皮(减半)为末。每服二钱。煎细茶、菊花汤调服。外以枯矾末、鸡子清调敷。肿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黄捣膏。贴太阳穴而肿自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痰核生于眼胞。在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坚而不疼。由痰因火滞也。轻者自愈。重者变瘿漏诸疾。初起时。

用生南星以醋磨浓。频涂患处。皮薄者微微拨损。以手指甲挤出白粉即愈。贴贝叶膏收口。(见膏药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椒疮粟疮。生眼胞之内。由脾胃血热所致。椒疮则赤坚而难消。粟疮则黄软而易散。今人用灯草、竹叶以治标。孰若清脾凉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脾番症乃眼胞番转如舌抵唇之状。由胃经气滞血壅。皮急丝吊所致。宜泻脾胃之积热。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漏睛为睛内有孔。时流脓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于风轮。初出白膏如痰。尚可治。久则出青黑膏。损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于气轮者轻。流白水。重则成脓。久而膏枯者不治。内漏生于目窍之傍。外漏生于肉轮之外。此由积热痰火熏蒸所致。阴漏则昼轻夜重。宜养血清肝。阳漏则夜轻昼重。宜清金补气。

又。在大 属心经君火。宜补北泻南。小 属心胞相火。宜于北方中补而抑之也。总之。目者肝之窍。肾者肝之主。治宜补肾宣肝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脓。

白薇(一两) 防风 白蒺藜 羌活(各三钱) 石榴皮(三钱)共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白汤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脓。

杏仁(去皮尖二两另研) 栀子(十两) 大黄(五两)为末。炼石蜜一斤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茶汤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 出脓者。大肠热也。用桔梗、芩、连、木通、槟榔、茱萸之类。眼 出血者。小肠热也。用归尾、赤芍、黄连、桃仁、甘草之类。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经络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之所聚也。心肾主内。如精血不足。或聋 。或虚鸣。禀赋弱也。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或滋阴地黄丸。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柴胡清肝散。因血燥者。柴胡栀子汤。如未应。佐以六味丸。间服九味芦荟丸。因食积内热者。四味肥儿丸之类。

柴胡清肝散

治疮毒生于耳前耳后。自身外侧至足股内侧至足。或胸乳小腹下等处。皆肝胆三焦经风热。

柴胡 黄芩(炒) 人参(各一钱) 栀子(炒) 川芎(各一钱五分) 连翘 桔梗(各一钱二分)甘草(五分)水煎。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见耳疳门) 柴胡栀子汤(见小儿胎毒疮疡) 九味芦荟丸(见疳疮门) 四味肥儿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升桔汤

治耳内肿痛。三阳经风热也。再治面肿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钱) 桔梗(一钱五分) 昆布(二钱) 连翘(二钱) 胆草(一钱) 射干(一钱五分)用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外以军持露滴之。

军持露

治耳内痛引脑项者。

熊胆(分许) 冰片(少许)凉水五七茶匙化开。滴入耳内。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时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铁店石池内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药散

耳痛连头。流脓出血者。风热上壅也。

赤芍 白芍 川芎 当归 大黄 木鳖子 甘草(各一钱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凉膈散

耳湿肿痛 属少阳相火。宜治辛寒。

黄芩(一钱) 栀子(五分) 连翘(二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一钱) 朴硝(一钱) 大黄防风(各一钱) 羌活(一钱)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一钟。加蜂蜜少许。食后服。气闭者。加菊花、蔓荆子、石菖蒲。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黑疔生于耳内一点。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汤、军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饼。水调滴于耳内。立效。一灸后溪穴七壮。(穴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 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手少阳风热者。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脓者。在初生月内者。则不必搽药。如治之早。则项下结肿。任其毒尽。

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红绵散搽之。

蔓荆子散

治耳出脓水。

蔓荆子 桑白皮 菊花 前胡 升麻 赤茯苓 赤芍药 生地 木通 甘草(炙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治耳内虚鸣。脓汁不干者。

熟地(二两) 茯苓(八钱) 山萸(一两) 菊花(八钱) 丹皮(八钱) 黄柏(八钱)何首乌(黑豆蒸六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气不宣通。遂成聋 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钱) 黄连(二钱) 茯神(二钱) 甘菊(一钱) 桂心(一钱)共为末。每服钱半。灯心汤下。

红绵散

治耳内流脓。肿痛已消。脓尚不止者。

枯白矾(三钱) 干胭脂(二钱) 麝香(二分)共为末。罐收。先捻绵球。绞尽耳内湿脓。随用绵球蘸药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腊日枯矾。入猪胆内。阴干。吹用。一用杏仁炒黑为末。绵裹塞于耳内。日三四易。

一用鸡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 一用人牙 存性。去火毒为末。用少许。吹耳内。

一用陈年酱茄蒂。拧汁滴于耳内。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衄者。耳出鲜血也。由上焦血热所致。若肝脉弦洪者。柴胡清肝汤。虚火妄动。肾脉数而弱者。六味地黄丸。生地麦冬散。总以凉血清心为主。外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麦冬饮

治耳出血。及鼻衄。

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神塞丸

治耳内出血。及鼻衄。

麝香(一分) 沉香(三分) 白矾(一钱) 糯米(五十粒)共为末。糊丸梧子大。薄绵裹之。如左耳出血塞右鼻。右耳出血塞左鼻。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两耳出血塞两鼻。两鼻出血塞两耳。

六味地黄丸

(见溃疡门)

柴胡清肝汤

(见本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痔及耳挺耳蕈。俱结于耳之窍内。不肿不 不痛。塞久令人重听。宜栀子清肝汤。兼外插药线于缝内。化尽自愈。

栀子清肝汤

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当归 栀子 丹皮(各一钱)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 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宜川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烂如鸦 之状。名鸦 疮。用鸦 散敷之。

川粉散

治耳 及黄水等疮。

穿山甲(炒) 铅粉(炒) 轻粉(隔纸微炒等分)为末。掺干。用麻油调敷。

一用地骨皮煎汤洗净。仍用地骨皮为末掺之。干用香油调敷。

鸦 散

治耳 等疮。

老鸦毛( 灰存性一钱) 大红 (烧灰存性一钱) 白矾(枯五分) 珍珠(五分) 冰片(二分)轻粉(五分) 黄丹(一钱) 麝香(少许)上为末。掺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痒搔之。虽至血出。而痒不止者。肾风也。宜服三因四生散。三二服即瘥。

四生散

(见肾脏风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蜡弹丸

治耳聋由肺气虚者。

山药(炒三两) 白茯苓(二两) 杏仁(去皮尖炒二两五钱)为末。用黄蜡一两。溶化为丸。弹子大。盐汤嚼下。少气嗌干者。用生脉散。煎汤嚼下。

东垣王提督方

治暴聋。熏一二次。三五年者。熏五七次。全愈。多年者不治。

灵磁石(七钱 ) 珍珠(七粒微焙) 当门子麝(三粒)为细末。蕲艾一钱为粗末。次用白绵纸一张。镇热铜器上。用黄蜡五钱。遍擦纸上。裁为五寸大框。

将前艾均分铺纸上。艾上掺药。卷成筒。仍以火烘蜡纸。粘牢听用。再用浓纸卷筒如喇叭样。以小口对耳次。将药筒点着吹灭。侧耳熏之。力能隔耳透咽。其功甚捷。熏毕。用艾 塞耳。以避风入。

凤珠丹

耳聋。

鸡蛋一个。开一孔。入巴豆一粒。去心膜。用双层纸封之。与鸡抱之。以雏出为度。取蛋清滴耳内。日二次。

一用鼠胆汁灌入耳内。少时。令人于耳内视之。俟耳窍内有虫见。即以捻子捻虫头。缓缓扯出。其虫之大小。随年分之新久。其虫一出。患人发晕。少时即苏。苏即聪矣。此法不问新久。双聋单聋悉验。如两耳。则用二胆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虫入耳者。以姜擦猫鼻。猫尿自出。取尿滴耳内。其虫自出而愈。诸方皆不及此。若用麻油滴之。则虫死而难出矣。虫入耳久之。食脑而脑痛者。用桃叶为枕。虫自鼻孔内出。虫入耳。用雄鸡冠血滴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冻耳。用生姜取汁熬膏涂之。忌用火烘汤泡。犯之则肉死。宜与冻疮门参考。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经络

鼻者。肺之窍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渊者

鼻流浊涕。黄水腥秽是也。又名脑崩脑漏。久之令人头眩虚晕不已。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遇寒而甚者。火郁之为也。书云。胆与三焦同火治。故先宜清上。继以镇火补水。兼理肺肝。

清上多取乎辛凉。如荆芥、薄荷、甘菊、连翘、升麻、牛蒡子、天麻之类。镇火补水。如犀角、二冬、朱砂、人参、五味子、茯苓、山药、丹皮、甘草之类。理肺如桑皮、桔梗、二冬、牛蒡子、天花粉、竹沥之类。清肝胆如柴胡、川芎、竹茹、枣仁、羚羊角之类。余治脑漏。于对症药内加檀香片一大撮。无不奏效。

奇授藿香汤

治鼻渊致虚。 晕不已。

藿香连梗叶九钱。水一碗。煎七分。加公猪胆汁一枚和匀。食后服。重者不过三服即愈。或以藿香为末。猪胆汁熬膏和丸。每服二钱。食远白汤送下。

久而虚者。兼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天萝散

治鼻渊而兼脑痛者。名控脑砂。有虫食脑。

丝瓜藤近根处三五尺。烧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黄酒调服。

马兜铃散

治鼻渊。

马兜铃(五钱) 麻黄(三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

白芨丸

白芨末。酒糊丸。每服三钱。黄酒下。半月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渊。鼻流浊涕也。鼻鼽。鼻流清涕也。如老人流涕不干者。捣独蒜敷足心。自不再发。

鼻渊服药罔效者。惟灸上星穴五壮。即愈。仍服八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宜神愈汤。以生姜为引。水煎服之。立验。歌云。细、芷、羌、防、半、芎、归、陈、桔、苓。薄荷增三倍。煎服气调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衄者。鼻中出血也。由肺经血热妄行。治宜凉血。然凉血必先清气。气清血自归经矣。如枳壳、连翘清之。薄荷、玄参散之。蒲黄、京墨、茅根止之。再如羚羊清肺散、生地麦冬饮、加味生脉散。皆对症药也。如夏月脉虚身热。大汗口渴者。暑热所逼也。黄连香薷饮清之。外用青绵线扎两手中指根。再用毛边纸折十余层。水湿透。贴百会穴。以熨斗熨之。或再用好暖酒十数碗盛盆内。踏两足浸之。或捣大蒜于两足心涂之。再神塞丸塞之。再以倾银紫土新罐为末。烧酒调敷囟门。立止。

羚羊清肺散

治衄血。及吐血咳血。

羚羊角 银柴胡 黄连 玄参 石膏 地骨皮 栀子 归身 白芍 川芎 生地 蒲黄(各一钱)芦荟 甘草(各五分) 藕节(三个)用白茅根四两捣烂。入水一碗。和。绞去渣。取茅根汁一碗。入药煎七分。加童便一钟。食后服。

加味生脉散

治衄血。

麦冬(五钱) 人参(二钱) 五味子(一钱) 姜炭(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亦可代茶。

伏龙散

治衄血。并血崩。

伏龙肝

(即柴灶中心烧红土也)为末。每用二钱。冷水调服。即止。

黄连香藿饮

香薷 浓朴(姜炒) 白扁豆(炒) 黄连(姜汁炒)用水煎熟。冷服。

生地麦冬饮

神塞丸(俱见耳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痔生于鼻内。形如榴子。渐大而下垂。令人气不通畅。由肺经湿热内蒸。如朽木而生芝兰也。宜辛夷清肺饮。外兼消痔散等药点之。化水而消。仍节浓味。戒气怒。省房劳。庶不再发。

辛夷清肺饮

辛夷(六分) 黄芩 栀子 麦冬 百合 知母 石膏(各一钱) 升麻(三分) 甘草(五分)枇杷叶(三片)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或加连翘、薄荷、羌活、防风。

消痔散

治鼻痔。

砂(一钱) 轻粉 雄黄(各三分) 冰片(五分)上为细末。用草梗咬毛蘸药点痔上。日五七次。渐化为水。

一用白砒三钱。安新瓦上。上盖密陀僧末、白矾末各二钱。 烟尽为度。埋一宿。去火毒。配苦丁香末等分。加麝香四分。和匀。或加 砂少许。每用少许吹之。即流黄水。肿消则气顺矣。

一只用冰片点之。称验。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疔生鼻内。痛引脑门。鼻窍胀塞。甚则唇腮俱肿。宜蟾酥丸汗之。鼻孔内用蟾酥条研末吹之。如鼻外发肿。用离宫锭子涂之。鼻肿如瓶者逆。

一灸腕骨七壮。壮如绿豆大。(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疮为鼻孔内干燥发痛而有疮也。宜洗肺散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日三五次。立效。

洗肺散

治鼻内生疮。

黄芩 半夏(各二钱) 天冬 麦冬 五味子(各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辰砂定痛散

(见口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酒 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须宣肺气。化滞血。

使荣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

麻黄宣肺散

治酒 鼻。

麻黄 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重汤煮三炷香。露一宿。早晚各饮三五杯。至三五日。出脓成疮。十余日则脓尽。脓尽则红色退。先黄后白而愈。

调荣化滞汤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红花(俱酒洗) 黄芩(酒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 生姜(三片)用水二钟。煎八分。加酒少许。调五灵脂末二钱。食后服。气弱形肥者。加酒炒黄 。立应。

黑参丸

治酒 鼻。

玄参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每服钱许。食后白滚汤送下。外以玄参末。仍用猪胆汁调涂鼻上。

外治诸方硫黄为末。以陈糟茄汁调敷。

一用象牙末。或密陀僧。或杏仁。捣烂。俱用人乳调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经络

经云。脾之荣在唇。其为病也。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是也。治宜随其因而疗之。忌用追蚀等药。及药线等法。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反唇疔生于唇里。锁口疔生于嘴角。二疔初起如粟。坚硬如铁。肿痛麻痒。寒热交作。内外治法。于疔疮门参考。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唇疽生于唇。肿痛有头。甚则寒热交作。由胃经积热所致。宜神授卫生散。壮者贵金丸。外用离宫锭子涂之。

神授卫生散 贵金丸

(俱见肿疡)

离宫锭子

(见敷治门)

一灸犊鼻穴

(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茧唇者初生如豆。渐大如茧。或如番花灵芝等样。肿硬疼痛。破流血水。久变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积热。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无内症者。用麻子大艾灸三壮。贴蟾酥饼。膏药盖之。日久渐消。有内症作渴者。早服加减地黄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见形羸虚热。面黑颧红。口干渴甚者。不治。

清凉甘露饮

犀角 银柴胡 茵陈 石斛 枳壳 麦冬 生地黄 黄芩 知母 枇杷叶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灯心(各二十)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减地黄丸

(见溃疡)

蟾酥饼

(见疔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唇风生下唇。发痒不疼。肿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阴地黄丸。外以坎宫锭子一钱。加铜青末五分。水调涂之。

滋阴地黄丸

治阴虚火燥。唇裂如茧。

熟地 山药 山萸 五味子 麦冬 当归 菊花 枸杞 肉苁蓉 巴戟上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口部

经络

口疮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味。又心脉布于舌上。脾脉布于舌下。故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甚则腮舌赤肿。此实火也。治以苦寒。如凉膈散。又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如灶底燃薪。笼中肉腐之象也。宜柴胡地骨皮汤。或五苓散、导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凉之药不应者。虚火也。

治以甘温。如发热饮冷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八味地黄丸。晡热内热。唾痰便数。口干作渴者。下焦虚火也。加减地黄丸。此从治之法也。如小儿又当察面图部位。分脏腑虚实而药之。

升麻饮

治口内生疮。齿龈肉烂。

升麻 玄参 黄连 羚羊角 黄芩 葛根 麦冬 羌活 防风 菊花 大黄(各一钱) 人参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甘露饮

治口舌生疮。及牙宣齿龈肿烂。时出脓血。不任凉药者。

枇杷叶 石斛 黄芩 麦冬 生地 甘草(炙) 加枳壳 茵陈(等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柴胡地骨皮汤

柴胡 地骨皮(各五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辰砂定痛散

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软石膏( 一两) 胡黄连(末二分) 辰砂(末五分) 冰片(二分)共为末。收罐内。如口内则掺之。喉内则吹之。日上五七次。咽之。

蟾酥绵

治口内生疮。齿龈肉烂。

蟾酥(五分) 硼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为细末。用温水半盏。化令匀尽。入红绵五分。蘸药汁晒干。再浸。俟药汁尽。将绵寸截。每用一片贴患处。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抽薪散

治口舌生疮。并小儿火眼。

大附子为末。津调。敷足心内。油纸盖之。绢条扎之。

一用草乌、南星、干姜。等分为末。醋调。敷手心足心。一用吴茱萸为末。醋调。敷脚心。

一用白矾三四两。冲淡水一盆。浸化泡足。 一用细辛为末。醋调敷脐。

凉膈散

治上焦实热。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桔梗 朴硝 大黄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附子理中汤 五苓散

导赤散

泻丙丁小肠。

生地 木通 甘草加竹叶。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八味地黄丸 加减地黄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经络

心开窍于舌。而心脉又系于舌也。再肝脉络于舌本。肺脉络于舌傍。是舌属三经。不必专主于心也。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紫舌胀者。舌胀满口。坚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热则肿满。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于舌上刺数十刺。令其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以温汤漱口。搽冰硼散。服凉膈散加牛蒡子、荆芥。倍栀子。

栀子泻火之要药也。或去硝、黄。一用番木鳖刮去壳。咀片含少许。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纸捻。烧烟熏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冲穴。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痰包生于舌下。结肿如瓠。光软如绵。甚则塞令满口。由火击痰饮流结而成。宜用铍针。对包上捻之如钻。钻破出稀涎如鸡子清。稠粘不断。拭净。搽水调散。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之类。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再发。

冰硼散

治舌胀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肿痛。

冰片(一分) 硼砂(五钱) 辰砂(一钱) 牙硝(一钱)为末。收用。喉生毒。加灯草烧灰。更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舌衄为舌上有孔小如针簪。大如箸头。其或色黑。出血如涌。由心火炎上血热所致。宜升麻汤、香参丸。

又云。肝壅则血出如涌。肝风则舌强。

升麻汤

治舌衄。血出如涌。

升麻 小蓟根 茜根(各两半) 艾叶(七钱五分) 寒水石(三两)为末。每服三钱。用水一钟。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黄汁一合。再煎一二沸。温服。或加柏叶。

香参丸

治症同前。

人参 麦冬 当归 生蒲黄(各五钱) 生地(一两) 甘草(炙二钱五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滚水化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舌下生小舌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强硬作痛者。为痰气。用衣针点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药。

舌上 生疮。形如杨梅。外无寒热。内却心烦者。为重 。忌用针刺。宜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药。

舌上生疮。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于舌下。随化随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内毒。甚者刺之。或灸少冲穴。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属心脾经亏损。宜温脾散补之。大病后者难医。

舒舌者舌舒长。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积热。宜泻黄散主之。

凉膈散

(见口部)

黄连解毒汤 蟾酥丸

(见疔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经络

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两傍为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夫牙者骨之标而属肾。牙之生如木之栽于土也。如肠胃素有湿热。上出于牙龈之间。适被风寒。或为饮冷所逼。则湿热不得外发而作痛。乃阳明病。非少阴病也。是症以寒为标。故外用擦漱之药宜辛温。取其散寒开郁。以热为本。故内服之药宜辛凉。取其散热清中。如连翘汤之类。再火胜则痛必牵扯腮颧。加石膏。风胜则肿。加防风。气胜则长。加栀子。气郁则胀。亦加栀子。痰胜则木。加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泻其风热。疳慝则黑。加使君子肉。虫蚀则蛀。加槟榔。外以五灵脂汤化漱之以杀其虫。再血虚则齿痒。肠胃虚则齿露。过于劳则齿浮。肾虚则齿豁。惟精固则齿坚。又当随其症而用滋补也。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连翘汤

治一切牙痛。随前症加减。

黄芩 黄连 当归 赤芍(各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天花粉 玄参(各七分) 枳壳(五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凉膈散

治湿热牙疼。腮颧浮肿。牵引太阳。口热便秘者。根据本方加石膏 升麻 淡竹叶水煎。加蜜调服。

治牙痛久不愈。诸药罔效者。只用石膏一两、升麻五钱。水煎服。效。

升麻四物汤

治血虚牙痛。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白芷(各一钱) 黄芩(一钱) 升麻(五钱) 蒲公英(五钱)用水碗半。煎八分。食远服。

珠金丸

牙痛内外俱肿。状类伤寒发颐者。为搜牙风。先以绀珠丹汗之。次以贵金丸下之。再次用清痰降火之药调理。

羌活附子汤

治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牙俱疼。名曰脑风。

麻黄 附子(各三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黄 (一分) 防风 甘草 升麻 僵蚕黄柏 白芷(各二分) 佛耳草用水钟半。煎八分。热服。

定痛塞耳丹

细辛 盆硝(各一钱) 雄黄(五分) 牙皂(二个)为末。用大蒜一枚。杵和为丸。梧子大。每用一丸。绵裹之。如左牙疼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良久即止。

一丸可治数人。

固齿白玉膏

治一切牙疼。及齿动摇而不坚固者。

龙骨(一两) 阳起石(五钱二味火 通红淬后药汁内七次) 铅粉(一两) 珍珠(三钱)象牙(末五钱) 麝香(二钱)各末和匀。黄蜡三两溶化。滤净再化。俟温方入前药。和匀。乘热摊纸上。如冷。烧热熨斗仰放。纸铺斗上摊之。用时先漱口净。剪小条贴齿根上。闭口勿语。过宿如失。

制龙骨阳起石药汁方

僵蚕(四十九个) 防风 当归 川芎 牙皂 青盐 升麻 白芷 骨皮(各五钱) 细辛 本(各三钱)为粗末。长流水于砂锅内桑柴火熬汁。去渣再煎汁一碗。以淬前药。七次。焙干为末。

蟾酥丸

(见疔疮门) 绵裹一粒。咬痛牙上。其痛立止。甚者用真蟾酥麦粒大咬之。更验。然痛牙即爆落如手取。齿根肿痛出脓者。名曰风龋。及治虫蚀疼痛。

干虾蟆(一个烧灰) 青黛(一分) 芦荟(半分)共为末。用生地黄煎膏。和药涂之。

补蛀丹

虫牙痛者。研新巴豆和乳香。末为丸。塞蛀孔内。如虫已去而孔内空痛者。只用乳香炙软塞之。

落齿方

老鼠一枚。入 砂一钱于肚内。碗盛密盖。自烂生蛆。取蛆炙干为末。用时以刀剔破牙根四围而后涂之。半刻自落。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衄牙宣。为牙缝中出血也。若胃经实热者。则血出如涌。口必臭而齿不动。宜清胃汤。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孰若用酒制大黄末三钱。以枳壳五钱煎汤。少加童便调服。下黑粪而愈。是治脉洪有力。阳明之热盛也。若胃经虚火者。宜二参汤。及补中益气汤加黄连、丹皮。肾经虚者。血则点滴而出。齿亦悠悠然而痛。口不臭而齿动或齿落。治宜安肾。有火者六味地黄丸。无火者八味地黄丸。俱加猴姜。随手而应。肝气盛者兼服芦荟丸。俱外兼蒺藜汤、玄胡散、荔枝盐等。擦之漱之。

二参汤

治牙衄属虚火者。

人参 玄参(各二钱或五七钱)水煎服。

蒺藜汤

治牙衄。及牙痛根肿动摇者。

白蒺藜(一两为粗末)水二钟。煎一钟。入食盐一撮漱之。

玄胡散

治牙宣。

玄胡索生为末。用前汤漱过。以此敷之。

荔枝盐

治牙痛牙宣。更坚齿明目。

荔枝一个。攒一孔。入食盐七分。花椒三分。以满为度。纸包泥固。炭火 存性。为末。早晚擦之。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俱见溃疡) 芦荟丸(见疳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攒齿疳者。为牙根肉内钻出。骨尖如刺。而作痛也。小儿多有之。用铍针刺开好肉。取出本牙。如出血不止。以湿纸换贴二次。自止。戒浓味。其牙复生如旧。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疔为牙缝中肿起一粒。痛连 项。或兼麻痒。或破流血水。异于常症者。疔也。用竹签挑破。以见鲜血为度。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噙之服之。或灸神授穴二七壮。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痈为牙床上坚肿疼痛。身发寒热。势盛如常者。痈也。初宜贵金丸下之。蟾酥丸噙之。或灸外踝骨尖三壮。或刺破搽冰硼散。如初时坚肿。破流脓水。久不收口者。多骨也。必俟骨尖刺出。摇则内动。方可取出。其口自愈。

贵金丸

(见首卷)

蟾酥丸

(见疔毒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走马牙疳。疳者迅速之为也。故有鼻疳、唇疳、舌疳、喉疳之称。其症牙根作烂。随变黑腐。臭秽难闻。由肝胃二经虚火。热极上攻所致。宜芦荟消疳散、三黄香黛散。以清府热。人参茯苓粥以养胃气。外用手法。

取去腐肉。内见红肉流鲜血者为吉。如顽肉不脱。腐黑复生。牙落无血。穿腮破唇。 肿外发。身热不退。

臭秽不止。用药罔效者。俱为不治。

芦荟消疳散

芦荟 银柴胡 胡黄连 黑玄参 牛蒡子 羚羊角 桔梗 栀子 石膏(各五分) 薄荷叶(四分)升麻(三分) 甘草(三分)用水二钟。淡竹叶十片。煎六分。食远服。

三黄香黛散

牛黄 黄连 大黄(酒蒸) 木香 青黛(各等分)上为末。用淡竹叶、薄荷煎汤。调服。

人参茯苓粥

必先服此。以养胃气。

人参 茯苓为末。每用一钟。同米二钟。煮粥食之。先用盐汤漱口。

洗牙疳方

先用麻油通口噙漱。觉无油气。吐之。如式六七次。次以百沸汤入盐、醋。漱吐三四次。再次以绵胭脂拭干。然后上药。此秘法也。

再生散

治走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

土鳖(四十九个 存性) 山豆根 人中白( ) 辰砂(飞各二钱)上为细末。先割净腐肉。用前法洗净。拭干掺之。七日内长肉如旧。

大牙散

治走马牙疳烂极者。

象牙梳

(油透者 存性为末) 加冰片掺之。

一用蝼蛄、雄黄、黄柏等分。为末掺之。

一用 乌鸦头、龙骨、枯矾、赤石脂、焙黄铅粉、麝香为末干掺。或用油调。

牛黄生肌散

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牛黄(五分)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黄连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儿茶(二钱) 硼砂(五分)冰片(三分)上为末。掺用。

勒马听徽散

治牙疳臭烂者。神验。

白砒(一分) 麝香(三分) 青黛(飞一两) 青绵(一根扯碎)清油拌匀收之。用时。先以清米泔水漱口净。次以针尖挑些须塞牙齿根缝内。

青莲膏

治走马牙疳。

白砒(一分) 轻粉(一钱) 青黛(二钱) 乳香(一钱) 麝香(五分)上为细末。用香油调薄。摊纸上。用捶捶实。阴干收之。每于卧时。漱净口。拭干。随疮大小剪药封之。至晓去药。漱净吐之。三上。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经络

咽者咽也。接三脘以通胃。故以咽物。喉者候也。通五脏以系肺。故以候气。有云嗌者即咽之低处也。然喉痹则呼吸不利。天气闭塞也。咽痛则饮唾不入。地气闭塞也。是以喉痹。必兼咽嗌痛。而咽嗌痛未必兼喉痹也。又十二经皆凑于喉。而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者。重于君相二火也。又一阴心胞与肝。一阳三焦与胆。四经皆有相火。气热则为痹必矣。第火有虚实之分。喉有紧慢之别。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紧喉者其发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声音不出。脓水不入。由膏粱浓味所致。为之实火。斯时也。不及用药。宜刺少商穴委中穴。出紫黑血以泻其热。噙牛黄点舌丹以消其毒。俟稍缓。吹以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散以清其源。痰盛者桐油饯导之。

牛黄点舌丹

治喉风喉痹。痰火壅盛。并大头瘟及痈毒等。

牛黄(五分) 熊胆(五分) 蟾酥(三分) 犀角(三分) 羚羊角(三分) 珍珠(三分) 冰片(五分)麝香(三分) 沉香(五分) 辰砂 雄黄 硼砂 血竭 乳香 没药 葶苈(各一钱)各为细末。称准和匀。乳汁为丸。绿豆大。金薄为衣。每用一丸。呷舌下噙化。徐徐咽之。化尽口内麻。以冷水漱口咽之。则患处出汗。

冰硼散

治咽肿。及口齿肿痛。并久嗽痰火。咽哑作痛。

冰片(五分) 硼砂(五钱) 玄明粉(五钱) 朱砂(六分)共为末。日吹五七次。

金锁匙

治喉风喉闭。痰涎壅盛。口噤不开。汤水不入者。

焰硝(一两五钱) 硼砂(五钱) 雄黄(二钱) 白僵蚕(一钱) 冰片(二分半)各研末。和匀吹之。痰涎即出。或化为水。

桐油饯

治喉闭痰壅。呼吸不利。汤水难入者。

用温汤半碗。加桐油三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内。连探四五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醒声高为度。

清咽利膈汤

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痹喉痈。重舌木舌。或膈胸不利。烦躁饮冷。大便闭结等症。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桔梗 黄连 玄参 金银花 牛蒡子 防风 荆芥(各一钱) 朴硝大黄(各二钱)一加 升麻 葛根 大青 青黛 羌活 半夏 射干 山豆根等类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蜜二匙。食远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慢喉者虚火也。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其咽干。其便利。其脉微细。甚则舌生白胎。唇如矾色。此由忧思太过所致。午前痛者。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玄参、桔梗、牛蒡子。如不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干姜、大附子为引导。若夫午后阴虚。作痛作渴。身热足冷者。肾虚也。忌用清凉。宜地黄丸料恣意饮之。兼用八珍汤补之。再如阴虚于下。孤阳飞越于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又宜独参汤细细饮之。立验。或灸心俞穴。不拘壮数。待喉宽即止。脉浮大。遇劳则甚者。脾肺虚膀胱热也。理中汤加山药、山茱萸。妇人咽肿色白者。月经不调也。治宜调荣。色微白而脚冷者。虚阳上攻也。治宜降气。

升葛补中汤

治咽喉口舌。虚火肿痛生疮。

升麻 葛根 赤芍 人参 桔梗(各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俱见溃疡)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痹恶寒者。乃寒折热也。治宜发散。服凉药反甚。未破者生姜汁漱之。痰甚者桐油饯导之。微者用醋代之。惟醋能消积血也。喉症急者。刺少商穴、太溪穴、虎口动脉。或灸少冲穴。其功甚捷。喉痹肿达于外者有脓。肿胀不肯针刺者。用皂角末取嚏即破。离宫锭子涂之即消。或皂角末醋调浓敷项外。须臾即破。血出立瘥。或韭菜根和伏龙肝捣敷。乡村皆相似者时气也。宜随运气以散之。喉痹声鼾者肺气将绝也。急以参膏或独参汤漱之。卒然如哑。吞吐不利。寒气客于会厌也。蜜炙附子片含之。勿咽。

古谓喉痹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乳蛾不针烙。皆非治也。如针刺无血。探吐无痰。声如拽锯。

痰喘鼻 。唇反舌卷。面青目直。自汗自利。干痛无痰者。皆为不治。已溃而肿不消者。难治。

冰苋散

治喉癣。

冰片 苋菜根( 灰) 薄荷 黄柏(各一钱) 月石 儿茶(各一钱五分) 人中白 山豆根 胡黄连(各二钱) 枯矾 青黛 龙骨 乌梅肉(各五钱)上各为末。和匀。吹用。

杨梅喉癣。加轻粉一钱。柿霜一钱。白砒五厘。(枣内去核煨熟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哑瘴喉风。其症牙关不开口不能言也。治同紧喉。再用甘草汤漱。以解桐油之气。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弄舌喉风。亦哑不能言。但舌出。常以手拿是也。急刺少商穴。噙蟾酥丸。导桐油饯。吹金锁匙。服金蟾酥毒丸。喉内如松子鱼鳞者。用大附子片。噙之咽之。喉内生疮如黄豆者。用乌药醋磨。 之漱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疖初生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久之渐上喉节之间。宜 金锁匙。服金蝉解毒丸。及四七汤。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瘤形如元眼。血丝相裹。由肺经受热所致。禁用针刀。宜益气疏风汤。吹黄连冰麝散。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锁喉毒生于听会之端。注于悬膺之侧。形如瘰 。妨碍饮食。由心经热积所致。宜清心牛黄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婴儿感冒。风热攻逼咽喉。及痘疮蕴热上攻。咽喉肿痛。痰气不顺。咳嗽失音者。用人参(五钱) 桔梗(蜜炙一两) 甘草(半生半熟三钱)水煎服。

清咽解毒汤

治婴儿出痘咽喉痛者。首尾可服。

山豆根 麦冬(各一钱) 牛蒡子 玄参 桔梗(各七分) 防风(五分) 甘草水煎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