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疡医大全

卷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十七] 咽喉部

凡一切咽喉痈疽、风痹、音哑,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捡阅参治。

[卷十七\咽喉部] 咽痛门主论

陈实功曰∶咽喉虽属于肺,然所致各有不同,有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说。

咽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声音出纳之道,此关系一身,害人迅速。虚火色淡微肿,脉亦细微,小便清白,大便自利,此乃思虑过多,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于上炎,咽嗌干燥,饮食妨碍,咳吐痰涎,呼吸不利,斑生苔藓,累若虾皮,有如茅草,当刺喉中。又如硬物嗌于咽下,呕吐酸水,哕出甜涎,甚则舌上白胎,唇生矾色,声音雌哑,喘急多痰。以上现证皆出于虚火,元气不足中来,治此不可误用寒凉,上午痛者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牛蒡、元参;午后痛者属阴虚,四物汤加知母、桔梗、元参、黄柏;如服不效必加姜、附以为引导,即佐治之法也。

实火者醇酒辛烈,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则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痹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发泄毒血,随用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务使痰毒出尽,咽门得松,汤药可入,语声得出乃止。内服清咽利膈汤疏利余毒,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先刺少商穴出血,其闭自开。如针刺探吐无痰,声如拽锯,鼻掀痰喘,汤水不下,语声不出者,真死候也,难治。(《正宗》)又曰∶虚火得者名慢喉风,实火得者名紧喉风。

经曰∶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吐痰,喉痈不放脓,喉痹喉蛾不针烙,此皆非法。

岐天师曰∶如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用寒凉之药入口稍快,少顷又甚,又用寒凉,腹泻肚痛而上热益炽,欲用热药凉饮而病患不信,不肯轻治,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少顷火气衰,又少顷而热止,退变成冰凉世界,然后以六味地黄汤大剂与之,则火不再沸腾矣。盖此火乃雷火也,见水则愈酷烈。子不见雷霆之震,浓阴大雨之时,愈加震动,惊天轰地,更作威势,一见太阳当空,则雨歇声消,寂然不闻矣。又不见冬令之天地耶,严寒霜雪,冰冻郊原,雨雪霏霏,阴风惨厉,此天气下行而地气反上,盖下热则上自寒也。

又不见夏日之天地乎,酷日炎蒸,蕴隆火热,烁木焚林,燔汤沸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此上热而下寒也,人身虚火亦犹是也。今既火腾于上,则下体冰冷,今以附子大热之药涌泉引之者,盖涌泉虽是水穴,水中实有火气存焉,火性炎上而穴中正寒,忽然得火,则水自沸温,水温则火自降,同气相交,必归于窟宅之中矣。火既归于窟宅,又何至沸腾于天上哉。此咽喉口齿之火,忽然消除,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此引治之巧又当知之者,此即外施引火归原之法也。(《秘录》)戴氏曰∶硬舌根而烂两旁,此名缠舌喉风,须用羊毛笔蘸甘草汤洗之,然后再吹药。

冯鲁瞻曰∶咽喉者,一身之总要,水谷之道路也。若胸膈之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为咽喉之疾,或内生疮,状如肉腐,窒塞不通,吐咽不下,如单肉蛾、双肉蛾及腮肿胀,甚者内外皆肿,上攻头面。治宜先吐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热毒,清肺胃,迟则不救。(《锦囊》)又曰∶咽疮喉痛,多属虚热,血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虚者八味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煎与食前冷服;实者黄连、荆芥、薄荷、姜汁、硝、蜜噙化。喉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上,必用玄参,有用茜草一两作一服者,以其能降血中之火也。

又曰∶喉与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咽喉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紧关橐龠也。经曰∶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纳食。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气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证必内热口干血赤,痰涎涌上,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大剂作汤服之。又有色欲过度,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用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引火归源,庶几可救。此论阴虚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

又曰∶阴气大虚,虚火无制,孤阳飞越,客于咽喉,遂成咽痛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则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证,用以清降之药,祸在反掌。愚用人参必同童便、制附子同煎,温和食前顿服,则监制虚火下归乃愈。如单用人参细细饮之,恐浮火益炽,亦非稳当。奈世人但知热咽痛,不知有寒咽痛也。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咽痛颔肿。陈藏器用附子去皮、脐,炮制切片,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咽其津,甘味尽,更易之。仲景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面赤咽痛,以通脉四逆汤。又曰∶冬月伏寒在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

又曰∶又有司天运气,其年乡村相染。若恶寒者多是暴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之剂点喉,反使阳郁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阳陷入里,祸不旋踵。须用表散若甘桔汤之类。

又曰∶有咽痛而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桃,垂挂到咽门而上,难以探取。宜用土牛膝根(即鼓槌草)独条直而肥大者,捣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取浓汁滴入鼻中二三点,即刻系断珠破,吐出瘀血即安。

李东垣曰∶夏伤寒伏于肾少阴之经,多咽痛者,名肾伤寒也。宜热药冷冻饮料之。

陈远公曰∶咽喉干燥,久而疼痛,人以为肺经之燥热也,孰知肾水涸竭乎!夫肺金生肾水也,肺气清肃,自下生水,惟肺气虚则肺液只可自养,无如肾水大耗,故欲救肺之干燥,必先救肾之涸也。子母两富汤∶熟地三两,麦冬二两,水煎服,一剂燥少止,三剂疼少止,十剂全愈。(《冰鉴》)又曰,生长膏粱,素耽于酒,劳心过度,以致咽喉臭痛,人以为肺气伤也,谁知乃心火太盛移热于肺乎!夫饮酒伤胃,胃热熏蒸,宜乎肺热矣。然胃火熏肺,而胃土实生肺也,故饮酒尚不伤肺,惟劳心过度,则火起于心,而肺受刑矣。胃火助之则火旺,炎上而咽喉燔烧之路,自然唾涕稠粘,口舌干燥,气味腥臭而痛矣。盖心主五臭,入肺为腥臭矣。解腥汤∶甘草、桔梗、麦冬、贝母各五钱,桑白皮、天冬、生地、丹皮各三钱,枯芩一钱,水煎连服二剂痛止,又四剂臭除。(此方治肺而兼治心,又兼治胃者也。因膏梁之人,心肺之气血原虚,下滋二经之气血,但泻其火,则胃之气血必伤,反增火之焰矣。妙在补肺以凉肺,补心以凉心,补胃以清胃,火自退舍,不止喉痛而痛自止也。)《医论选要》曰∶夫咽喉者,一身之总要,气与食出入之门户也。咽以纳气,故咽气通于天,喉以纳食,故喉气通于地。自其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则壅遏而为咽疼,自其热气生于肺胃,风毒蕴隆,则肿结而为喉痹。又有尸咽谷贼之证。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瓦斯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痛,如之候也;谷贼者,稻芒强涩,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间,不能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搏,遂令肿刺如咽嗌之生谷刺也,胃脘实热熏蒸上焦,发为白颐赤根,固有咽疮之候。

窦汉卿曰∶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呼吸之间,肺经主之。喉咙已下,言五脏为手足之阴,咽门已下,言六腑为手足之阳。盖诸脏属阴为里,诸腑属阳为表,以脏者藏也,藏诸神流通也;腑者府库,主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谓也。自喉咙已下五脏,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以肺属金,干为天,干,金也,故天气之道,其中空长,可以通气息。但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之。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果喉中具三窍,则谷与气各从一窍而俱下肺中,肺下无窍何由传送水谷入于下焦。(《全书》)黄帝书云∶肺为诸脏之华盖,藏真高之气于肺经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世人不知保养,六气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疡既成,须寻所自。若喉痹、乳蛾、缠喉风、喉疮、喉痹、风毒、热毒等证,当刺则刺,不可乱医,当吐则吐,不可妄治。此等证系性命之根本,生死立见,不识其标本而攻之,失其法则祸不旋踵矣。

丹溪曰∶咽喉者一身总要,与胃相授,呼吸之所从出。若胞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赤肉为肿,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大法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上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闭,舌吐不利。宜用解施法,或曰治法视火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探痰出血,随所施治;或于手大指少商穴出血行气,冲达于外者,必外敷以药。予尝以鹅翎蘸米醋缴喉中,摘去痰涎。盖酸能收痰,又能消积血,乳蛾而不散者,以小刀就蛾上出血,皆用马牙硝吹点咽喉以退火邪,服射干、青黛、甘草、桔梗、黄芩、山栀、大黄、白矾、牛蒡之类,随证加减为方,以散上焦之热,外所敷药如生地、伏龙肝、韭根皆可用。若咽喉生疮,或白或赤者多血,大率多是痰热,先以桐油吐之,后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

窦梦麟曰∶咽喉一科,昔先太师公立论于前矣,余岂敢复言乎!独座细思,又不容已也。咽喉之证,司性命出纳气饮之所,深为至重。然饮食精气之要路,肺与大肠表里之别,脏腑上通咽喉,下由大肠出入之门户,肺为华盖,发荫五脏,死生之玄门也。入谷则昌,绝谷则亡,朝生暮死,暮生朝死,须臾之间,变证不一。惟肺主金,生生不已,循环无端,顺则五脏华敷,百关通畅,此所谓养身之道也。阳明燥金,以致火克而生疾矣。咽喉之证,从热而系乎太阳之标,故推而治之,可以解热除毒,祛风顺气,则自然平金也。丹溪以米醋搅口中以出痰,酸以收之之义也。愚见以为太酸则燥,先用黄汁加玄明粉少许,灌喉中以吊其痰,次用酸水,仍前加玄明粉灌之,后用蜜汤润之,渐渐探吐其痰,则咽喉开利矣,复以冰片散滋之,无有不效。若缠喉风用前三法,不能探吐其痰,宜用生桐油灌之,鹅翎搅之,再用蜜汤润之,急服牛黄清心丸,或豁痰丸,以坠其痰,旋以二陈汤加减服之,无不愈者。

若喉中声出如雷,呛食眼张,天柱倒陷,面黑唇焦,鼻无气息,目睛突出,汗出如珠,卢扁复生,不能生矣。然既患咽喉口舌之证,延及颈项头面而发肿,红如火光,万不可疗,急用磁锋砭去恶血,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立瘥。再用芭蕉根汁润之,以解其毒。若口舌肿大紫黑,急用针点去血,随吹末药甚效。余久以此法行之,颇活甚多。故以此理论而发明之,再俟高明校裁,勿罪迂谬,幸甚。

又云∶伤寒病四五日,发热鼻干,口燥咽痛者,阳明自病也。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津液不能潮咽而干痛者,宜用人参败毒散主之。

又云∶伤寒三五日,咽喉中有肿,其色鲜红,痰涎自出,头痛项强,须知属太阳经邪气入于经络,触动心间。但积热之毒攻咽,则咽喉肿痛,宜甘桔汤内加牛蒡子、玄参、生川连三味,吹药同前。

又云∶伤寒八九日已上,身无潮热,腹痛自利,而咽喉痛者,此太阳经受病也。伤寒得汗已不解,转入太阴,腹满时痛自利,而咽喉肿痛,其色微白,此证可治,用真武汤主之;所谓真武者能补下元,助阳正气,以手足和暖为妙。经云∶但要口中红活有痰可治,宜随证加减用药;若口中黑则血已枯干,声哑目上视汗出者,不能治矣,切宜仔细看证。

又云∶伤寒八九日已上,得汗已不散,喉咙痛,舌干唇燥者,此少阴经自病也。太阴经受病,得汗后未解,传入少阴经,少阴属肾,汗多则肾汁干,其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如自利腹中痛,手足厥冷,咽中肿痛,不可吞咽,如无涎唾及舌上干者不治。

又云∶病患八九日已上,身微热无他证,但喉中痛而无肿,声哑者不治。

又云∶伤寒十余日已上,得汗已病解,无潮热,脉平静而咽喉痛者,此余毒上攻也。宜用粘子解毒汤。

又云∶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青黑毒瓦斯冲心,四肢厥冷,恶心吐逆,咽喉不利,脉沉细。若能速治,调医数十日之内全愈,否则难生。

又云∶若伤寒传经日久,证变后烦满咽喉痛,舌卷而卵缩者,不治。

又云∶伤寒十余日已上,病不解,传变咽喉痛,外证唇青舌卷者,此属厥阴经受病也。难治。

又云∶咽喉干痛无痰,不治。

又云∶咽喉痛而唇卷,不治。

又云∶咽喉痛而盗汗出,不治。

又云∶鼻中塞者,不治。

又云∶口中黑者,难治。

又云∶口中干夜间潮热,不得睡卧,时发谵语,举足妄动者,用十味人参散主之。

又云∶若病患手足厥冷,口唇摇动者,宜用小续命汤,姜枣煎,热服。

又云∶凡病传咽喉右畔者,乃余毒未除,急服牛蒡子汤,降气汤加减,治之。

又云∶口中红活吐得血,又有痰涎息而清者,不治。

又云∶手足冷者,不治。

又云∶声音不响,喉中无肿干痛者,不治。

又云∶手足冷,不能自收,颈低不能自举,眼晕暗者,不治。

又云∶虚阳上攻,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腰冷不知痛痒,口中痰多唇黑者,不治。

又云∶喉中如雷声或呛食,不治。

又云∶面赤目睛上视,不治。

又云∶心胸紧满吐痰不出,不治。

又云∶面黑头汗出,不治。

又云∶自利不治。

又云∶潮热往来时发谵语,不治。

又云∶自利而喘,不治。

又云∶胸腹胀急,不治。

又云∶手足厥冷,不治。

又云∶心促四肢厥冷不治。

又云∶心中怔忡,胸前红甚,舌卷面赤,目上视者不治。

又云∶妇人胎前咽喉痛而脉浮者,不治。

又云∶男妇法则,一般惟女人喉中有肿而色红者,此月经不调也。经不能行则壅塞于上,故咽肿痛也。盖由荣卫不和,但男子以气为主,妇人以血为主,男妇各随其气血之分调治,宜调荣汤可也。如病势重,其色微白脚者,此虚阳上攻,宜服降气汤探痰,吹药同前,妇人有孕心头痛者,不治。

又云∶妇人伤寒,身发潮热咽痛者,此经行也。《活人书》云∶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则明明,暮则谵语如见鬼神状,此乃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不可下也,小柴胡汤主之。今咽喉痛而潮热往来,面赤唇红者,此热邪上壅也,不用小柴胡汤,宜用竹叶石膏汤,清上膈,除心烦,所以为妙,次用四物汤。

又云∶喉中有疮,其色带黄,探痰同前。用小刀点疮上,出脓后即吹冰片散,宜用鼠粘子解毒汤。

窦梦麟曰∶喉肿乃毒起于脾经,因食煎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以致毒瓦斯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若不速治,溃毒闭急即死。治法先用醋水汁搅去痰涎,再吹药。

又曰∶咽喉间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有孔出臭气,用臭狗橘叶煎,频服之而愈。

汪省之曰∶虚阳上攻,气不升降,致结患咽嗌,痰涎壅塞,治以苏子降气汤。(《理例》)澄曰∶咽喉之病,近世最多者有数证∶曰单乳蛾、双乳蛾,曰子舌胀、木舌胀、缠喉痹、走马喉痹。其热气上行,转于喉之两旁,近外结肿,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为喉痹;热结于舌下,复生小舌,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舌者,强硬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痹,暴发痰涎涌盛,水浆不入。然名虽不同,其证总不外乎手少阴君火手少阳相火为病也。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其危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之类,用之自可消除。至于走马喉痹,则非此等所疗,以其生死只在反掌之间耳。急救之法,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此上策也。后之患者,万勿畏针以自毙其命;后之君子,万勿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妙于不用针砭出血,在小疾幸而获愈,而大疾必致死亡。特为拈出,以告病者、医者,勿自误以误人也。

又曰∶凡咽喉用针后,有针创者,宜捣姜块和以熟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

王奎光曰∶咽喉为人身饮食门户,呼吸关隘,方寸之地,受病危险,其证甚繁,大约总归于火。盖少阴少阳君相二火,其脉皆络于咽喉,故往往为火证之所结聚。君火势缓,则结而为疼为肿;相火势速,则肿甚不仁而为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有虚实,实火因过食煎炒炙,蕴结积毒,其证口渴,二便秘塞,风痰上壅,将发喉痹,必先胸膈不利,脉弦而数。治宜先去风痰,后解热毒虚火;或因饮酒太过,或因忿怒,或因色欲,火炎上攻咽喉干燥,必二便如常,少阴脉微,治宜补虚泻火。凡用药不宜纯用寒凉,取效目前,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泻,手足指甲青黑,七日以后全不进食,口如鱼口者死。且治咽喉,最忌发汗,针砭出血已寓出汗之意,何堪更发其汗。凡伤寒于肾及帝中(喉名)肿者,断不宜针。至如内伤虚损,咽喉失音,无法可治。

又曰∶喉证初起,一日寒战即生发者,发后身凉口不碎,又无重舌,或二便俱利,不可认作热证。皆因阴气虚寒而发,其痰不可吊尽,此痰即身内之津液所化,与热证乳蛾ht舌之痰壅一处,以流尽则毒愈者不同,若亦流尽,则精神竭而必毙。先宜药吹或用水换之法,使喉一通,即便服药,初剂发散和解,第二剂即施温补滋养之药。

设三四日再发寒战,或心疼、骨痛、胁疼等证,皆属难治。

又曰∶发时牙关紧闭,舌喉俱肿,口碎而臭,或有重舌,及舌上有黄屑者,发后下午再发寒热,二便闭塞者,即作热证。用石膏败毒散主之,然亦易愈之证。如渐起三四日后而寒热者,虽极凶亦不为害。惟有证未减而牙关反不紧闭,唇口不肿,纹如好人者不治。舌肿满口者不治。色如胡桃,如茄子,如砂纸者不治。或连重舌发寒热者,犹可治也。舌以箸按之若色雪白,起箸即紫红色者,此身内血已死,然口若臭犹或可生;尤忌口渴气急,痰多而稠如桃胶者,死期已速。

又曰∶一颈俱红肿者,亦极危也。面带红紫,面青带白,神气少者俱无救。不语者死。略能语者尚有可生之机。面色少神,喜坐低处者,亦难治。帝中(喉也)乃性命攸关,舌系下通于肾,白肿不治,伤之者死。

又曰∶凡喉证至五日即重。三日前证虽重,尚未成脓,药能清散。若至五六日,患处多成脓,随便穿破后烂成窝,为难愈。如烂用口疳药多加龙骨、珍珠。

又曰∶凡喉非急证者,一二日未必发热,病尚轻缓;若至三日发热证必加重。须问其大小便通利与否,如二便利,证候虽加,不过浮火上攻,服解毒消风消火之药即愈;若二便不通利,必内有实火,非用降火解毒重剂及通利二便之药,火何从而出?病何从而解?亦须问其头痛与否,如头痛即兼伤寒,难治。凡喉证必俟大便去后,方可望痊;若大便秘结,未可轻许。

又曰∶凡喉证初起,大便秘结,宜大黄、玄明粉通之,则大便降而易痊。若至五六日,久而不食,大便结,用之立毙。盖病久元气已虚,岂宜再用硝、黄?当有善法以处之。

又曰∶凡患喉证者,无痰不治。

又曰∶凡喉证先碎者,先吹长肉药,后吹碧丹。

又曰∶凡吹喉证,须吹药四五管,方得痰出,三次可以痊愈。其出痰初吹宜多用金丹,必直对帝中,重吹之,急提出管,恐痰即呕出也。

又曰∶妇人喉证肿痛,有因经闭致火上攻而成者,宜内服通经药,月事通则愈。

又曰∶凡喉中无形红肿者,当用灯心。

又曰∶凡喉证凶者,面发肿,白亮无光彩,脉微沉无力,是神气外泄,无阳之证,断不治。若面发红肿,脉来洪大有力,证虽极重,是有元气,火气盛,治之易痊。

又曰∶凡吹喉咙药,医家吹时,气须和平,用管周遍为妙。

又曰∶凡初起吹药,须令患者低头,流出涎痰。

又曰∶凡吹喉证,欲出痰涎,药中用皂荚末少许。

《伤寒论》曰∶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

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卷十七\咽喉部] 咽痛门主方

窦氏添加一切咽喉、口舌等证神效方。

牛胆硝生黄连黑山栀生黄白硼砂(各三钱)青黛(水飞去渣晒干)青梅干(存性)人中白(,各五钱)鸡内金(即鸡肫内黄皮)雄黄(各一钱)枯矾(二钱)各为细末和匀,加真麝香三分,真冰片六分,再研和入小罐内,用乌金纸塞紧罐口,每用芦管超药吹入患上,一日夜吹十余次,徐徐流出痰涎渐愈。如有腐臭,急用蚌水灌净,或用猪牙草、扁柏子和捣,加水去渣灌净,前药五钱加牛黄二分,铜青、熊胆、珍珠各五分,儿茶八分研吹。近世喉科每每勒财,下药者多,凡有力之家,宜修合施人,以积子孙。

附制牛胆硝法∶冬月入朴硝在黑牛胆内,挂在风处一百二十日,去皮收之。

附制青梅干法∶大青梅一斤去核,入白矾、食盐各五钱拌和,再加蝣蜒不拘多少,层层间之,一日夜取梅晒干,收尽汁,再晒干,灰存性,用时加入。夏月宜服冷香薷,其灌口用雪里红捣汁灌之。

冰片散

(窦太师。)真冰片鸡内金(烧存性)生甘草枯矾(各一钱)黄连玄明粉黄柏(蜜炙)雄黄(各二钱)鹿角霜(一两)硼砂(五钱)钞(三张灰)靛花(二钱)各研细和匀,吹入口中。气臭加人中白三分,铜青略,不宜太过,五分。

紫雪

(窦太师。)青矾(不拘多少,火通红,取出放地上出火毒)硼砂元明粉冰片麝香研极细,放舌下或喉间。

雄黄化毒丸

(窦太师)巴豆仁(三十五粒)雄黄(水飞)绿豆粉甘草节郁金(如无,用蝉肚姜黄代之,各一钱)研末。醋糊为丸黍大,每服七丸,茶清下,吐出痰涎立醒。未吐再服七丸。如人死者,心尚热,研末灌之。

牛黄清心丸

(窦太师。)胆南星(一两)防风川黄连雄黄(各二钱)五倍子元参天竺黄桔梗白茯神当归乌犀角(镑)荆芥(各一钱)真冰片珍珠真麝香(各五分)轻粉(三分)上为细末和匀。甘草膏为丸如龙眼大,辰砂为衣,日中晒干,入瓷瓶内塞紧瓶口,勿令出气,临服用薄荷汤磨服一丸。

冰硼散

毋论新久咽喉、口齿肿毒,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

玄明粉硼砂(各五钱)朱砂(六分)冰片(五分)研极细。吹患上,甚者日吹五六次。

柳华散

治喉疮及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痛。

蒲黄(炒)黄柏(炒)人中白()青黛(各一两)冰片(五分)硼砂(五钱)共为细末。吹喉极效。

漱药山豆根夏枯草松罗茶(陈者)嫩菊叶苏薄荷(各等分)煎汤频漱。

三黄解毒汤

黄连(二钱)黄芩黑山栀黄柏(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清胃汤

生地(二钱)升麻连翘牡丹皮黄连水煎服。

引火汤

(雷真君。)熟地元参(各一两)白茯苓(五钱)白芥子(二钱)山茱萸山药(各四钱)北五味(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

生肌散

痧痘口疮臭烂。

黄连(土炒)地骨皮黄柏五倍子生甘草(各等分)研细干掺之。若仍有作热作脓而不即愈者,乃内毒未尽也。仍用大连翘饮解之。

二圣散

痧痘咽喉肿痛,不拘初起回后。

白僵蚕(二钱)苦参(三钱)研细。吹入三四次,即肿消痛止。

败毒散

疹后口臭口疮唇烂,咽喉疼痛。

生地(一钱五分)桔梗连翘牛蒡子天花粉元参金银花(各八分)粉丹皮柴胡(各七分)生甘草(三分)黄柏(蜜水炒)薄荷赤芍药(各五分)熟石膏(一钱)加淡竹叶一钱,灯心五十寸同煎,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药服。每日用米泔水洗十余次。若不频洗,又不服药,内热炽甚,则变走马牙疳矣。

喉间肿长如瓜蒂者不可刺,刺破则伤人盐过研细,以鸡翎蘸搽即消。

喉下诸般肿蜗牛飞面研匀,贴肿痛。

紫袍散

(周鹤仙。)治咽喉十八种证。

石膏青黛朱砂白硼砂(各一两)人中白()元明粉胆矾山豆根真冰片(三分)共乳极细末。瓷瓶密贮,急时用二三厘吹咽喉即愈。

热痛咽痛童便三合含咽。

咽喉破烂倒挂尘(阴阳瓦,七分)明矾(三分)研细吹。

回生救苦上清丹

(徐峨峰)治咽喉十八种急证如神。

白僵蚕(焙存性,一钱)生硝尖硝尖白硼砂(各五分)明矾熟矾(各二分)海螵蛸(三分)冰片(一分)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吹上,吐去痰涎,即愈。

咽喉危证野荞麦(春间初发红嘴形类海棠,六七月间可长四五尺,其茎叶颇似海棠,节有红节,叶大如掌。)每采鲜叶捣汁,入醋一匙,以绵蘸扫,涎出即活。

奎光秘传咽喉口齿合药法∶

玉丹

(此宜预先多制,愈久愈神。)将明矾指头大块者入罐内,放桴炭火上熔化,以箸试看罐底无块时,随投火硝如矾一两,下硝三钱为则。硼砂每矾一两,下硼砂三钱为则。少顷又投明矾化尽,又下硝硼如前法,逐层投完。待罐口铺地如馒头样,方用武火炼至干枯,用净瓦覆罐口,一时取起,将研细牛黄少许,用水五六匙调和,以匙挑滴丹上,将罐仍入火内烘干,即取起。连罐覆净地上,下以纸衬地上,用瓦盖七日,收贮听用。

制黄柏法∶拣好黄柏切片,用荆芥穗为君,甘草佐之,煎浓汁浸软,摊瓦上缓缓炙黄,不可令焦,酒白蜜汤晒干,研末听用。

制灯心灰法∶取白色灯心,先用水洒潮,以浓笔管将灯心塞令坚紧,笔管两头用纸塞实,入火缓缓烧过,去竹管塞纸开看,如烧不过则生,如烧太过则无有矣。制须得法为妙。

制猪牙皂角法∶取坚小不蛀猪牙皂角放瓦上火炙脆,去两头,研末。瓷瓶密贮听用。

制硝法∶入金丹用者火硝,以温汤蘸过绵纸挹干包好,放灶上洞内五六日,收其湿气。入玉丹内,不必如此。

合碧丹法∶每用玉丹三分,配百草霜半匙研匀,入灯心灰一厘,甘草末三匙,苏薄荷叶末三分,研极细。然后入好冰片五厘,多些更妙。再研匀,入小瓷瓶内,勿泄气。此丹宜临用旋合,不可出三日,不可过阴天。春夏宜多加苏薄荷叶末,其色青。秋冬宜多加玉丹,其色白。欲出痰加皂荚少许。

合金丹法∶每用提过硝一钱八分,入生蒲黄罗细末四分,共研细。次下僵蚕末一分,猪牙皂角一分,和研成淡黄色,加冰片一分,再研。此药可以久留,冰片临用时加。

按∶金丹功主消肿出痰,并牙咬舔舌穿牙疔毒,专用此丹治之。咽喉等证则兼用碧丹,看证轻重加减。如证重者再加牛黄于本方内。如喉肿证及喉风,加僵蚕、牙皂。轻证只用硝与蒲黄。盖碧丹消痰清热,解毒驱风,固为良剂,尚属平缓,不如金丹消肿毒,除风热,开喉闭,出痰涎,最为神效。但喉证初起,金丹不宜多用,因其能直透入内,且善走散,初起若多用之,恐轻证不胜药力,反格难入也。凡喉证及单双蛾,只用碧丹,其他重证,金碧兼之,须分先后多寡,初起碧丹(九),金丹(一),吹五管后,碧丹(八),金丹(二),再吹碧丹(七),金丹(三)。如证重者碧丹金丹各半,用至三五次后,痰涎必上涌,然后金丹(六),碧丹(四),将管直入喉中,重吹一次,随收出管,即吊出痰。竟用金丹(八),碧丹(二),亦可。

膏滋药法苏薄荷(为君),玉丹(为臣),川贝母(为佐),灯心灰、百草霜、甘草、冰片(为使)。

先将玉丹、百草霜研和后,入灯心灰再研,再入薄荷、甘草、贝母研极细,方入冰片研,蜜调服。凡喉痈喉菌须时时噙咽之,证重则兼煎药及吹药。

喉证主方

牛蒡子(炒研)前胡连翘(炒)桔梗黑山栀栝蒌根枯黄芩元参甘草(或加金银花发热加柴胡头痛加熟石膏口渴加麦冬、知母胸膈饱加枳壳郁热加芍药、贝母)水煎服。

三黄散方

生地(为君)蒲黄(为臣)牛黄(为佐)冰片(为使),共为极细末,用芭蕉根汁或扁柏叶汁和蜜调敷。此药治头痈面痈。如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散,则兼阴证矣。宜用姜汁、葱汁为要。兼治小儿丹毒。

玉锁匙方

巴豆压油于纸上,捻成条子,点灯灭火,以烟薰入鼻中,一时鼻若流涕,其关即开。

犀角解毒丸

犀角(镑,一钱)桔梗(一两)赤茯苓牛蒡子生地(各五钱)元参连翘(各六钱)朴硝甘草青黛(各二钱)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薄荷汤化下,挟惊者朱砂为衣。此通治小儿诸疮毒,及痧痘后余毒喉齿等证。

口疳药即兼长肉方每薄荷三分发儿茶一分五厘,制黄柏厘许,龙骨二厘,白芷二厘五毫,如肿痛即用三四厘。甘草、珍珠各五厘,各研细,配合再研。加冰片三厘再研匀,入瓷罐内。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用此。若初肿起而热甚者,多用薄荷;若不肿不甚热病久,宜用长肉为主,本方多加儿茶、珍珠、龙骨;如色成紫及一切喉证碎者,亦用此长肉。如治走马疳、穿牙疔,及重舌口疳,初生小儿胎毒、口疳,本方中加牛黄,倍珍珠,无不奏效。若黑而臭腐者不治。小儿黄色胎疳,如干橘穣者不治。如治痧痘后口疳,去黄柏、龙骨,加牛黄,倍珍珠各五厘,多更妙。大抵遇极凶证难效者,或欲速愈见效,加牛黄、珍珠各五厘,多些更妙。痘后疳非此不效,余证加之,亦无不神应。凡用碧丹,看证凶险时,冰片宜多加些,将愈甘草宜多加些。

吹咽痛。

壁窝(二十个)橄榄核(三个)共于阴阳瓦上焙存性,研细吹。

冰梅

治咽喉百病。

半熟大梅子(一百枚,五月五日午时,用食盐、朴硝各四两,水三碗,入坛内浸梅子,其水约过梅子三指,浸一宿,后入)猪牙皂(如眉毛大者作去核、去弦)防风甘草白矾(各四两)鲜南星(切片)鲜半夏(切片,各三十五枚)桔梗(二两)研细拌入。浸七日取梅晒干,又侵又晒,以汁尽梅上起白霜为度,瓷瓶收贮。凡用取梅一枚,丝棉包噙口内,有水先咽五六口,后有痰涎吐尽,以口内无痰,只有清水,方去梅子,可以食粥,一枚可治二病。

赤麟丹

(吴振华)治喉痹喉风喉蛾喉痈七十二证如神。用倾元宝罐一个,入明矾二两,好血竭二钱,于罐内放巴豆仁二十一粒于矾内,放炭火上,令烟尽,冷定加白硼砂二钱,冰片一钱,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吹之。

[卷十七\咽喉部] 喉痹门主论

陈实功曰∶喉痹咽喉肿痛,半塞半开,又宽又肿,此乃标病,虽重无妨。用金锁匙吐出痰涎,利膈饮推荡积热。(《正宗》)冯鲁瞻曰∶喉痹者,即缠喉风类是也。其候面赤气粗,咽喉肿闭,乃蓄热生风,积聚毒痰而作。甚者内壅肉瘤一块,气闭不通。若至鼻而青黑,塞噎头低,痰胶声锯者不治。更有脏寒,亦能令人咽闭而吞吐不利者。盖诸证下寒过极,则上热反盛,不独此也。其候与蛾证相近,而治法不能无异,大抵无形肿闭者为痹,有形肿痛者即是蛾耳。先吐风痰者,急则治其标也。后解热毒者,缓则治其本也。至于上热下寒者,用热药食前冷服之,不可误服凉药也。

又曰∶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人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动也,妇人多犯之;房室不节,肾火动也,男子多犯之。火动痰上而痰热熏灼,壅塞咽嗌之间,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标,火性急速,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乃外证之最危者。

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

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肾火也,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用寒凉,益促其危耳。故实火须用正治,虚火须用从治,须分明白不可少误。

又曰∶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上,以主开阖,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喉而不错,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诸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按咽之低处为嗌。)又曰∶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变动为燥,燥则涩而闭。

咽生地气,属脾土,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咽喉,肿达于外,麻痒且痛为缠喉风,肿于两旁为喉痹,其单蛾、双蛾、木舌、舌胀、缠喉、走马、喉风,病同于火故不分也。惟缠喉、走马,杀人最速。

又曰∶喉痹多属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缠喉风亦属痰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亦用桐油以鹅翎探吐。

又曰∶肺绝喉闭,其脉浮散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宜速用人参汤调入竹沥、姜汁服之。若早治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救一。

又曰∶喉痹用陈年霜梅,入蜒蚰令化,每患喉痹等证,用梅噙于口中,神效。(《锦囊》)张子和曰∶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医论选要》曰∶脏腑停寒,寒则气缩,如物窒碍于其间,固有喉痹之证。

又曰∶阴证下虚,令人喉痹,又当治其下寒,则痹自通矣。

又曰∶走马喉痹者,谓喉痹急甚,其死又速,药缓不及救也。惟针出毒血,病实时愈。

窦汉卿曰∶或问风毒喉痹,内外俱肿,其故何也?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先用汁加元明粉,或蜜汤探取其痰,急服荆防消毒散,牙间肿处紫黑,用小刀点破,即用冰片散吹之。无不效验。(《全书》)又云∶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血鲜红。先用玉字药蜜调点之,次用荆防消毒加减治之。

又云∶如牙关紧强不得开者,此皆风痰相搏,壅塞咽喉。先用木针排开,或黄菜汁,或温蜜汤,或醋水,俱入元明粉灌喉,再用鹅翎搅之,吐出痰涎几碗,外用五倍子醋调敷之,急服荆防二陈汤,吹冰片散。

又云∶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曰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治法如前。

又云∶或厥重不省人事,目张直视,可用吴茱萸研烂,醋调涂两脚心,然后用降气汤治之;气喘加前胡、乌药,气短加沉香、人参,待手足温,饮薄粥以敛元气。入谷则昌,绝谷则亡,此之谓也。

又云∶如腮颔浮肿,外面赤者,此必感于风毒,急用紫苏、枫叶、柏枝煎汤洗之,外用荆防羌活汤以祛其风。或十宣散。

又云∶酒毒喉痹,乃酒毒蒸于心脾二经,则壅咽喉,其人面赤而目睛上视者是也。取痰法如前,再用冰片散吹之,清凉散饮之。

又云∶酒毒喉痹其形若鸡子,其肿鲜红,其光如镜。外证发热恶寒,头痛颈强。

此上焦积热,心脾受之,盖心脾二经主上焦。宜服粘子解毒汤。

又云∶风热喉痹由于忧思劳碌太过,或对风言语、风入肺经作痰,务多去痰为要。

其色鲜红,久而紫赤,急用小刀点之,或用芦刀点之,血微出火已泻矣。再服煎剂,并冰片散吹之甚效。凡紫赤色者变为淡红色,愈之渐也。

又云∶气痈喉痹,此证为因聚毒塞于喉间,痰涎稠实,发寒热者,仍分上中下三关。毒在下关者难治,上中二关用吹药吹喉,茶汤送下雄黄化毒丸七粒。

窦梦麟曰∶喉闭,此证因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故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经,故生此疾。急用三棱针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少商穴出血,却将雄黄化毒丸冷茶磨化灌之,仍将冰片散次入喉中,待漱出风涎稠痰为愈。

又云∶风毒喉痹,外赤肿,内肿微红带白色,其形似蒸饼,连腮肿痛。外证身恶寒而无热,腮颔浮肿,牙关紧强,此乃风痰相搏,结寒喉间。治法必以去痰为主,吹药吹之。若外面肿红,用围药敷之,中留一小孔,再润之,以助药力。

又云∶风热喉痹,其肿红而微紫,其形如拳,其人面青而目上视。外证壮热恶寒,俨若伤寒,此病患久积热毒,因而感风所致。如病患声音不响,宜用润肺之药治之。

又云∶酒毒喉痹,其肿黄,其血黑,其形若臂,其肿若坎。外证面赤,目睛上视,此乃热毒伤于心脾,气通于口,循环上下,故咽喉痛。治法先取其痰,再吹药,鼠粘子汤多加干姜、花粉、生黄连、山栀、枳壳、连翘、桔梗、元参。

又云∶阴毒喉痹,肿如紫李,现黑色,其色光血红可治;阴毒血黑不治。外证恶寒,其身动振,腰痛脚冷,此乃冬月感阴湿火邪相干也。其血微红及肿处软,喉中有痰可治;血红黑甚,肿硬喉干难治。先服五福化毒丹,次以苏子降气汤,再吹药,一月之内戒酒。

又云∶伤寒喉痹,乃伤寒遗毒不散,致八九日后喉痹。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吹冰片散。

钱青抡曰∶喉闭必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蓦然喉痛,手足厥冷,气闭,命悬顷刻。速用鸡翎或鹅毛蘸桐油,喉间搅探吐痰立开。切忌牛黄,入口不救。如无药或有药不进者,急将两臂以手勒数十次,取油头绳扎大拇指,以针刺指甲边,(即少商穴。)血滴下其喉即通。只刺男左女右,重者两手齐针。(《单方全集》)丹溪曰∶喉痹属痰、属风、属热,皆因郁火而兼热毒,肿甚不红者,乃咽喉之虚证。

奎光曰∶伤寒后发喉痹乳蛾难治。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势,其证喉项强硬,目睛上视,故多不治。

[卷十七\咽喉部] 喉痹门主方

秘法

如初觉咽喉壅塞,即以纸捻取嚏,或皂角末吹鼻中取嚏,可散热也。

喉痹

(《锦囊》)取山豆根汁含咽即开。有药不能进者,急取病患两臂捋数十次,使血聚大指上,以发绳扎住拇指,针刺指甲缝边出血,如放痧一般,左右手皆然,其喉即宽。

蜜附子法

(《三因》)治感寒咽闭不能咽。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黄。每用一片口含咽津,候甘味尽,再换一片含之,以效为度。

喉痹

鸭嘴胆矾研细,醋调灌,吐胶痰。

喉痹双单蛾

地骨皮阴阳瓦焙,研细末,芦管吹入,即吐痰涎。

喉痹乳蛾

蛤蟆衣、风尾草,擂细。入盐霜梅肉酒煮,各少许和匀研,布包绞汁,以鹅翎刷患上,吐痰即消。

喉痹喉蛾

(《急救方》)乌梅肉包鼻涕虫于内,如元眼大,绢包噙口内,即愈。

喉痹

壁钱(即蛛窝,七个,新瓦上焙用)硼砂(五分)冰片(一分)研细密贮,先用土牛膝草煎汤漱口,吹少许。

喉痹双单蛾

猪胆将糯米灌满阴干,共捣为末,加冰片乳极细,吹三次吐痰愈。

喉闭

(周鹤仙)缠喉风、急喉痹、双单蛾,汤药不下者。

巴豆(七粒,三粒生用,再以四粒灯头上烧存性)明雄(皂子大一块)郁金(一个,如蝉肚大者佳)共为细末。每用一半,清茶调服,如口噤咽塞用竹管吹入喉中,须臾吐痰即愈。

但能灌下无有不活者。

凡患喉痹在穷乡僻野药石不便者急将病患面朝上,卧于地下,令一人两手揪住头发,两脚踏其肩头,自散。

又方食盐炒红研末,以竹管吹五六次,吐出痰涎即安。

治喉痹乳蛾,咽喉肿痛,汤水不入,死在须臾。巴豆去壳研末,入北细辛少许同研,卷在纸中间,成条剪断,用针穿一孔,如患在左塞右鼻孔,患在右塞左鼻孔,左右俱患塞两鼻孔,咽喉立通。

又方墙上壁钱七个,内要活蜘蛛二个,捻作一团,再用生明矾七分一块,倾银罐内化开,将壁钱入矾内,存性,为末,竹管吹入立时就好,虽将死者,亦能复活。忌食热物硬物。

又方真蟾酥为末,用箸头点入对嘴上,实时消散。

又方白矾黄连猪牙皂角(各等分)同放新瓦上焙干为末。每用五分,吹入喉中,少顷脓血即出而愈。

又方青靛吹喉痹乳蛾,如神。

又方胆矾(二钱)冰片(二厘)研匀,吹上即消。

又方生芝麻油一合,灌之。

又方韭菜地上挖取红小蚯蚓,同醋擂汁灌之,即吐痰血而愈。

又方枯白矾末吹入喉中,急用灯盏内油脚灌之,即消。

又方马屁勃研末吹咽喉,立效。

又方蛴螬虫取汁点入,得下即通。

又方牛角烧透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服。

又方马兰草叶入香油少许,捣汁点上,即消。

又方生韭菜捣敷项上,立效。

又方硼砂含咽,大能泻热利膈,消肿清咽化痰。

喉痹及喉中热痛口生疮好悉尼取汁频饮,多食亦可。

二生散

治喉闭并吹乳痈肿恶疮。

生明矾生雄黄(各等分)研为极细末。喉闭吹入,吐出毒水,日三次。疮毒醋调或凉水调敷。

喉痹喉风

儿茶硼砂胆矾(各等分)共入铁杓内熔化枯,冷定刮下,研细吹。

喉痹

青鱼胆(阴干为末,收好)壁钱(焙)秧根上螺蛳(用尖)各等分,研细吹之。如吹三次不开关,则无救矣。

喉痹喉风壅肿

直僵蚕一两,葱一把,煎汤洗项下,风热即散,然后吹药。

[卷十七\咽喉部] 喉风门主论

《医论选要》曰∶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也。治疗之法,微者可以咸软之,大者可以辛散之,或去风痰,或解热毒。如肿甚药不能下者,以药灌鼻中,令吐之。外以拔毒之剂敷之,热退肿消为吉。

窦汉卿曰∶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外面无肿者,必身发热面赤,此乃热毒之气极也。外面有肿者,身亦发热,邪火发外之原也。或牙关不强,外面不肿,但喉中红者,曰暴感,热在心,如左边病退传右边,此余毒未尽故也。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毒未除,变化双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间有肿红色数月,其光似镜者,此积热也。且如喉中有肿,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风毒喉痹也。此热毒因而感风相搏而发故也,或咽中有肿,其色带紫色者,此乃客热,谓其人暴感热毒之气,壅塞喉间,须用木通、元参、生地、黄芩、黄连、山栀仁,泻心经之火为要。或有传变木舌者,皆心热蕴积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剂以凉膈为要,搓药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刀点之,以出紫血。(《全书》)又云∶缠喉风外证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证肿如紫糖色,内证其肿红线白色,肿塞不见咽下。吹药内加雄黄、冰、麝,服荆防粘子二陈汤,急用鹅毛蘸灯窝浊油,搅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难生矣。须要避风。

又云∶哑瘴喉风,乃风痰犯于咽膈之间,因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开,随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将鹅毛搅喉间,风痰出尽,再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吹药,更服荆防败毒散。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泪,俱不治。

又云∶弄舌喉风,此证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急将两手大指侧爪甲缝用三棱针,每指刺三针,有血可治,无血不治。若针少商穴亦妙。用铜匙排开口,用胆硝丹吹入喉中,灯窝内油脚再用鹅翎蘸搅出痰涎,仍服雄黄化毒丸七丸,清茶送下,后服疏风甘桔汤,频吹冰片散。

窦梦麟曰∶缠喉风因肾经有热,内枯不能上润,致令心火强盛,故发此证。如喉间雷响者不可治,切宜仔细。

又曰∶呛食喉风,此证因热毒在于心经,咽喉燥而无痰。若呛食者不可治;如久不治,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又曰∶脚根喉风,此证脚根发起,至于喉间,或一年发一次,半年发一次。切忌热物,不得伤于怒气。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虽然不妨,只是要发。用吹喉药,仍服败毒药。如肿恶发泡者死。

男子患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疏风清热药灌六十余次,外以阳起石烧研同伏龙肝等分和匀,新汲水调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

胡景周曰∶如用桐油探吐,或吹药吐痰后,而肿不消,或人事不知者,急用针刺患处,以去恶血即苏。

奎光曰∶缠喉风因心中躁急而发,先二日必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颈如搅转,热结于内,肿扰于外,且麻且痒,喉内红丝缠绕,手指甲白,手心壮热,喉肿而大,风痰壅盛,声如拽锯,是其候也,最为急证。初起一日夜,目直视,喉中如雷声者,不治;灯火近患人口吹灭者,不治;若喘急额汗,危在旦夕。

又曰∶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也。

又曰∶缠者自颐缠绕;赤色寒热也。

又曰∶缠喉风初起,用金丹、碧丹等分频频吹之,内服煎剂下药,须兼牛黄。(方载咽喉门。)

[卷十七\咽喉部] 喉风门主方

缠喉风喉痹此证胸膈气急,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

真郁金(一钱)明雄(二钱)巴豆霜(三分)研细。水丸如芥菜子大,每服十二丸,用滚水些须送下。如口噤喉塞,用小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即活。

急喉风喉痹端午午时取蝣蜒百条,放瓶内候化为水,再用霜梅不拘多少,浸在蝣蜒汁内三昼夜,取梅晒干,复投汁内,浸透又晒,汁尽为度,瓷瓶收贮。每用一梅,患者噙之。

锁喉风万年青捣汁和滴醋含漱,即愈。

缠喉风麻油调白矾末,和鸡子白灌之。

紧喉风灯窝油和浆水,灌之。

又方土牛膝根捣烂,和醋灌之。

又方针刺红肿之处,发泄毒血自愈。

锁喉风喉痹不能吞物,数年不愈者土牛膝草(不拘多少)扁柏叶(一把)用井水浸透捣取汁大半碗,加牛乳一酒杯和匀,含吞数口,二三次即愈。

缠喉风神方活人甚众白矾细末五分乌鸡子一个,调匀灌喉中立效。

神效吹喉散

治缠喉风闭塞,及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等证。

苏薄荷(净叶)朴硝枯白矾青黛白僵蚕火硝白硼砂黄连(各等分)共研细末。腊月初一日取雄猪胆七八个倒出胆汁,以猪胆一个拌上药五钱为率,复灌胆壳内,以线扎好,胆外用青ht纸包裹,将地掘一地坑,深一尺,上用竹竿悬空横吊,再用板铺以泥密盖,候至立春取出,挂风处阴干,去青纸胆皮,瓷罐密收。

每药一两加冰片三分同研极细,吹患上神效。

密钥匙

缠喉风喉闭,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汤水不下。

焰硝(一两五钱)硼砂(五钱)雄黄(二钱)白僵蚕(一钱)冰片(二分五厘)各另研和匀。以竹管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已出,肿痛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服煎剂。

又方多年溺壶垢半盏,蜜五匙灌下,愈。

又方牵牛鼻绳烧灰吹之。

又方腊月初一日取猪胆不拘大小五六枚,黄连青黛苏薄荷僵蚕白矾朴硝各五钱,研细装入胆内,青布包好,将地掘一孔,方深一尺,以竹横悬此胆在内,以物盖定,候立春日取出待风吹,去胆皮青布,研末密收,每吹少许。

百灵丸

(《简便》)喉中结块不通水食者,百草霜研细,炼蜜为丸芡实大,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过二丸。

吹喉药(秘方。)硼砂(二钱五分)雄黄(三钱)儿茶(一钱)冰片(三分)苏薄荷(三两,另研)和匀密贮,不可泄气。用芦管吹入少许,或用茶匙挑入舌上噙一刻咽下,日八九次。若锁喉风口内干枯者,以井水调灌,即能开关生津。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余无禁忌。

急锁喉风升麻四两锉碎,水四碗煎一碗,灌服。

又方皂荚槌碎,擂水灌服取吐,即不吐亦安。

又方巴豆去壳取仁,绵纸微裹,随左右塞鼻孔中,立通。

又方鸭嘴胆矾一块含口中,其痰涎自壅出,吐尽即愈。

喉风口噤死在须臾。(周鹤仙。)胆矾(五分,半生半熟)木香(各三分)共为细末。用番木鳖磨井华水调和,以鸡翎蘸扫患处,如势急口噤,用箸启齿扫下,即消。

时气缠喉风,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枯矾藜芦(生用)猪牙皂(炙黄,各等分)研细。每用豆大许,吹入鼻内,吐痰自愈。

缠喉风痰涎闭塞蛇蜕揉碎烧烟,竹筒吸之即破。

又方人指甲灰,冰片五厘,同研吹。

又方雄黄一块,新汲水磨急灌,得吐而愈。

又方朴硝一两,细细含咽。

又方桐油或灯盏油脚,以鹅翎扫入喉中探吐。再用远志研末,水调敷项外。

敷喉痹喉风,汤饮不下。皂角阴阳瓦焙,研细末,滴醋调敷喉外即愈。

夺命无忧散

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积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鲠塞不下,以及诸般药毒,热盛喉闭涎满,气急闷乱,不省人事,并效。

寒水石(,三两)玄参黄连贯仲山豆根荆芥甘草硼砂滑石砂仁白茯苓(各五钱)共为极细末。每用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汲水咽下,不拘时服。

白降雪丹

硼砂(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焰硝胆矾(各五分)元明粉(三分)冰片(二分)研细,吹。

喉风番木鳖(一个)冰片(二分)研细,吹。

又方短头发(五钱)雄黄(五分)明矾(一钱)蛛窝(三十个)共入罐内,存性,研细,吹。

又方巴豆仁(三尖粒)明矾(三两)同以大银罐内枯冷定,取粘巴豆的矾,研细末。

喉风急救方(程友。)生艾叶捣汁灌下,如喉中壅闭,不能灌入,即灌在鼻孔内,立刻开关。

又方用蛇床子烧烟熏喉中,即流涎开关,如神。

十八般喉痹喉风咽蛾用黄脚公鸡取不见水鸡肫皮,以布揩净,阴干粗纸包藏怀内,俟干燥乳细,加冰片五厘吹之。

[卷十七\咽喉部] 喉痈门主论

王肯堂曰∶喉痈当结喉生,又名猛疽,以其毒势猛烈可畏也。属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阴经积热忧愤所致。若过时不治,溃穿咽嗌者死。(《准绳》)《灵枢》云∶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朱丹溪曰∶喉痈生于结喉之间,名曰海门第一关,最为恶毒。乃心肝火焰于脾肺,毒瓦斯攻喉,切忌刀针。

陈实功曰∶咽喉红肿,瘀塞作痛,此属标病,脓自出愈。当以金锁匙吐出痰涎,推荡积热,脓胀痛者开之,损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r喉痈\p04-a41a90.bmp\r经曰∶喉痈不放脓,治皆非法。

蒋示吉曰∶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痛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如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剂,玉红膏搽贴其肌完口。又有腐溃内通,汤水随孔出者,曾治数人,俱亦无妨。(《说约》)窦汉卿曰∶积热喉痈,其肿如黄糖李微黄,上面红丝,外证项上痛齿痛,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患痰法同,吹药加元明粉,煎药加当归、黄,倍片芩。(《全书》)又曰∶喉痈,此毒因七情郁结而成。毒生喉间,若不速治,恐毒瓦斯内攻喉骨。若溃必致口内出脓,虽不伤命,即成冷,终身之痼疾也。

汪省之曰∶喉痈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紧。此皆凶证,虽重无妨。(《理例》)奎光曰∶喉痈因过食辛辣灸,浓味醇酒,感热而发,属肺。喉间无形,但红肿而痛,虚者亦发热,四五日可愈。

又曰∶ht舌、喉痈,肥人感热性燥者多患此。凡舌下生如小舌为ht舌,连喉肿痛即发痈。大抵兼者势凶。

又曰∶治喉痈用碧丹加金丹少许,内服膏子药煎药。(方载咽喉门。)又曰∶凡患ht舌、喉痈,如大便秘,煎药内加元明粉、大黄,小便不利,内加六一散治之。

又曰∶ht舌、喉痈用加减犀角地黄汤,舌用金丹吹舌根及两旁,莫间断。喉用碧丹、金丹,频频吹入。

[卷十七\咽喉部] 喉痈门主方

治喉痈喉癣口疳凤蜕(即抱鸡蛋壳烧存性)儿茶橄榄核(烧存性,各等分)共研细。每一钱加冰片三分,吹。

咽喉悬痈舌肿塞痛(《外科秘宝》)五倍子白僵蚕甘草(各等分)研末。用白梅去核,捣丸如弹子大,噙噬,其痈自破。

[卷十七\咽喉部] 喉癣门主论

书云∶喉癣即肺花疮。

冯鲁瞻曰∶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疮,名曰肺花疮。用坎离汤加元参、桔梗、甘草。不可用冰片吹药,恐辛散疮转溃也。(《锦囊》)陈实功曰∶凡痰火劳嗽,咳伤咽痛者,无法可治。(《正宗》)汪省之曰∶肺花疮,即俗谓喉生鱼鳞刺也,难救。(《理例》)奎光曰∶喉刺多因先患痨病重证,既多虚火上升,荣血已枯,其喉上有红点密密如蚊蚤咬者,死勿治。

陈远公曰∶人有生喉癣于咽门之内,以至喉痛。其证必先作痒,面红耳热而不可忍,后则咽唾随觉干燥,必再加咽唾而后快,久则成形作疼,变为杨梅红瘰,或疼或痒,而为癣矣。夫癣必有虫在咽喉之地,此因肾水之耗,以致肾火上冲而肺金又燥,兼治杀虫以治癣,庶几正固邪散,虫可尽扫也。化癣神丹∶元参、麦冬各一两,白苏子、白薇、甘草、紫菀、鼠粘子、白芥子各一钱,百部三钱,水煎服,二剂疼少止,又四剂癣虫尽死。换用润喉汤∶熟地、麦冬各一两,薏仁五钱,桑白皮、生地各三钱,山萸肉四钱,贝母、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十剂痒痛俱除矣。方中再加肉桂一钱饥服,为善后之计,万举万全也。(《辨证冰鉴》)奎光曰∶喉癣,乃虚火上炎,肺金太旺,致攻牙关,生如哥窑纹样,又如秋叶背后红丝,饮食阻碍,咽痛虽不致殒命,久则咽喉失音而不救。

又曰∶喉癣用碧丹吹,不时服膏子药,再服煎剂加大贝母下气,守戒一月愈。(方载咽喉门。)

[卷十七\咽喉部] 喉癣门主方

喉癣(秘方)头胎黄牛屎,以新瓦洗净,盖屎周遭,用文武火烟尽存性,研末,将芦管徐吸入自愈。

又方犀牛黄冰片(各一分)大硼砂儿茶雄黄(各八分)山豆根(二钱)胆矾(三分)陈白梅(去核,三个研捣)共研末。将陈白梅肉入药和匀,丸如龙眼大,临卧含口内,过夜即消。

[卷十七\咽喉部] 喉菌门主论

奎光曰∶喉菌属忧郁血热气滞而生,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而浓,紫色生于喉旁,轻则半月二十日,重者月余,要在治之得法,患者守戒忌口。

又曰∶喉菌初用药,碧丹五,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吹之,更须频服膏子药,兼投煎剂。

[卷十七\咽喉部] 喉疳门主论

申斗垣曰∶喉乃性命呼吸之门,不可轻忽。喉中起疳,若不早治,一二日间死生干系,轻则缓,重则急,宜凉膈解毒。(《启玄》)李东垣曰∶凡喉间作痛溃烂,久而不愈,此必杨梅疮毒,须以萆汤为主,随证佐以别药。

汪省之曰∶过桥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理例》)

[卷十七\咽喉部] 喉疳门主方

喉疳。(《启玄》)百草霜(一钱)儿茶(五分)冰片(一分)研极细。每用五厘吹喉,神效。

喉烂。(秘方)槐花(三钱)儿茶黄连怀牛膝(各一钱)上为末。夏月西瓜水调服,冬月生梨汁服,或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

喉烂。

球粉(即轻粉之细腻者,一钱)朱砂(三分)冰片(一分)乳匀吹之,奇效异常。又可作眼药点眼,又可做生肌药长肉。

喉疳、口疳、牙疳。

降香(一钱)珍珠琥珀白芷(各三分)没药(去油)乳香(去油)麝香五倍子血竭(各五分)冰片牛黄(各一分)竹叶上吊挂茧蚕连虫(收取阴干为末)共乳细末,吹之。

咽喉细毒成疳久不收口。

整蛇蜕(一条,剪去头、尾)壁钱(七个)冰片(三分)将蛇蜕、壁钱阴阳瓦存性,研极细吹。

[卷十七\咽喉部] 喉瘤门主论

窦汉卿曰∶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瘤,故名之。此乃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酒,或多啖炙。须要敛神晏息,以药攻之,则此证脱落矣。不可用刀点破。(《全书》)《心法》曰∶喉瘤生于喉旁,或单或双,亦有顶大蒂小者。凡怒气喊叫,犯之则痛,不犯不痛。

[卷十七\咽喉部] 喉瘤门主方

清瘤碧玉散

硼砂(三钱)胆矾冰片(各三分)研细,以箸蘸点。

[卷十七\咽喉部] 喉节门主论

窦汉卿曰∶喉节,此候生于鸠尾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曰喉节。其疾须用刺破后,用胆硝丹吹入喉中,再用雄黄化毒丸吞下七粒。(《全书》)

[卷十七\咽喉部] 单双蛾门主论

陈实功曰∶单双蛾皆标病也。其患生于咽旁,或单或双,其咽门虽肿,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肿,虽重无妨,宜金锁匙吐出痰涎,推荡积热。(《正宗》)经曰∶宜针烙。

冯鲁瞻曰∶单双肉蛾可针即针,有不可针者,亦用吹药劫药吐去风痰,以图捷效,次服煎剂。盖急证难于久待也。(《锦囊》)又曰∶肿于咽两旁者为双蛾,易治,肿于一边者为单蛾,难治。如有恶寒表证,用荆防败毒散散之;不恶寒而无表证者,惟有辛凉清利,外用鹅翎蘸米醋搅喉中,去尽痰涎,复以鹅翎探吐之,令着实一咯,咯破蛾中紫血即溃。或紫金锭磨下即安,慎勿轻用刀针。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纸作捻子,点火吹灭,以烟熏鼻中,实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再用此搐患处,即愈。

岐天师曰∶有病双蛾者,人以为热也。喉门肿痛,痰如锯拽不绝,茶水一滴不能下咽,岂非热证!然而痛虽甚,至早少轻,喉虽肿,舌必不燥,痰虽多,必不黄而成块,此乃假热之证也。若以寒凉之药急救之,下喉非不暂快,少顷而热转甚,人以为凉药之少也,再加寒凉之品服之,更甚。急须刺其少商穴出血少许,喉门必有一线之路开矣。急以附子一钱,熟地一两,山萸肉四钱,白茯苓五钱,麦冬、牛膝、北五味各三钱煎服,下喉一声响亮,其火势热证立时消散。盖少阴之火直如奔马,凡人肾水大耗者,肾中元阳不能下藏,盖无水以养火,而火必上越也。日日冲上而咽喉口小,不能任其出入,乃结成肿痛。状似双蛾,实非双蛾也。方中妙在附子辛热之药,引龙雷之火下藏于窟宅。夫龙雷之火,乃相火也,喜水而不喜火,故药中熟地、山茱萸之类,纯是补阴之味,使火有所归,而不再沸,此因其逆势而引道之也。(喜水而不喜火,喜水者,喜其真阴之水也,而非寒凉之水;不喜火者,不喜邪热之火也,而非辛热之火。)又曰∶日重夜轻,治之犹易,用山豆根、桔梗各三钱,甘草、半夏各一钱治之,一剂立愈。

张仲景曰∶阴虚双蛾之证,用附子一钱,盐水炒成片,用一片含在口中,立时有路可以用汤药矣。后以八味地黄丸一两,白汤送下,立时而愈。

雷真君曰∶凡人有咽喉忽肿作痛,生双蛾者,饮食不能下,五日不食即死矣。但此证实火易治,而虚火难医,实火世人已有妙方,芩连之类治之立消;惟虚火乃肾火不藏于命门,浮游于咽喉之间,其证亦如实火,惟夜重于日,清晨反觉少轻,若实火清晨反重,夜间反轻,实火口燥舌干而开裂,虚火口不甚渴,舌滑而不裂也。以此断之,决不差错。此种虚痛,若亦以治实火之法治之,是人已下井而又益之石也,故不特不可用寒凉,并不可用发散,盖虚火必须补也。然徒补肾水,虽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势太盛未易制伏,又宜于水中补火,则引火归原而火势顿除,有消亡于顷刻矣。方用引火汤主之,一剂而痰声静,痛顿除,肿亦尽消,二剂全愈。盖熟地、山萸、五味之类,纯是补肾水圣药,茯苓、山药又益精而利水,助肉桂之下行,元参以消在上之浮火,白芥子以消壅塞之痰,上焦既宽而下焦又得肉桂之热,则龙雷之火有不归根于命门者乎?一剂便生,真有鬼神莫测之机,又胜于八味地黄汤也。倘喉肿闭塞,勺水不能下咽,虽有此神方,将安施乎!我更有法∶用附子一个,破故纸五钱,各研末调如糊,作膏布摊如膏药,大如茶盅,贴脚心中央,以火烘之,一时辰喉即宽而开一线路,可以服药矣,又不可不知。此妙法也。

又曰∶阴蛾之证,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而喉中关狭,火不得直泄,乃结成蛾,以蛾而非蛾也。早晨痛轻,下午痛重,至黄昏而痛更甚,得热则快,得凉则加,其证之重者,滴水不能下喉。若作外感阳证治,误用山豆根、芩、连、栀子之类,则痛益甚,而关不开,有不尽命而死者也。惟单补阴虚,用引火归源之法而痛顿失也。治以化蛾汤主之。此方大补肾之水,不治蛾之痛,壮水则火息,引火则痛消,可收全功,诚奇绝之法也。(《活人录。》)华真君曰∶双蛾阴证,最难治而最易治也。不知其窍,则最难,知其法则最易。

余常为人治此证。用附子一枚,盐一合,水煮透,令其口含一片,而火势立止,然后以六味地黄汤大剂饮之,不再发。神方也。

陈远公曰∶人有感冒风寒,咽喉肿痛,其势甚急,变成双蛾者。其证痰涎稠浊,不时口渴索饮,疼痛水不能入喉,此阳火壅阻咽喉,势若重而病实轻也。夫阳火,太阳之火也,膀胱之火也,膀胱之火与肾火为表里,膀胱火动,肾火即来相助,故直冲咽喉,而肺脾胃之火亦复相从上升,于是借三经之痰涎,尽阻塞于咽喉,结成火毒而不可解。治法似宜统治数经矣。然其本实始于太阳,泄膀胱之火,则诸经之火自安。但咽喉地近于肺,太阳既假道于肺,肺经险要之地,即狭路之战场也,安有舍战场要地不解其围,而先捣其本国乎?贵有兼治之法也。清燥汤∶桔梗、元参、花粉各二钱,甘草二钱,白芍五钱,山豆根、柴胡、麻黄各一钱,水煎服。一剂喉宽,二剂蛾尽消矣。(《冰鉴》。此方散太阳之邪者居四,散各经之邪者居六,尤加意于散肺邪者,由近以及远也。)又曰∶人一时咽喉肿大作痛,吐痰如涌,口渴求水,下喉少快,已而又热索水,喉成双蛾,既大且赤,其形宛如鸡冠,此喉痹证,即俗称缠喉风也。乃阴阳二火兼炽也。一为少阳相火,一为少阴君火,今二火齐发,其势更暴,喉管细小,大难遽泄,遂遏抑其间,初作肿而后成蛾也。蛾有二∶双蛾、单蛾也。双蛾生两枚,两相壅挤,中间反留一线之隙可通,茶水药食尚可下咽;若单蛾则独形反塞住水谷之路,往往有勺水不能入者,药物既不可咽,又从何路以进药哉!法先用刺法,一则刺少商等穴,尚非快捷方式,惟用刀直刺喉之处一分,则喉肿必少消,可用吹药开之,吹药方∶皂角烧灰,胆矾、牛黄、冰片各一分,麝香三厘,为细末。吹喉中,必大吐痰而愈。后用煎剂名救喉汤∶元参一两,麦冬五钱,花粉三钱,甘草、山豆根、射干各一钱,水煎一服全愈。若双蛾不必用刺法,用此方自效。(元参为君,足以泻心肾君相火,佐以豆根、射干、花粉,祛邪消痰,则火自归经,咽喉之关隘整肃矣。)又曰∶咽喉肿痛,日轻夜重,长成喉蛾,宛如阳证,但不甚疼,咽喉自觉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入稍快,至水入腹而又不安,吐痰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水中,即化为水,人以为喉痛生蛾,投泻火之方,不特不验,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入者,何也?盖属阴蛾也。阴蛾则日轻夜重,阳蛾则日重夜轻,此乃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上炎于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加入补火之味,引火归源,下热则上自寒矣。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天冬、麦冬各一两,茯苓五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一剂火下喉肿全消,二剂全愈。(此方以熟地为君,大补肾水,麦冬、五味重滋肺金,金水相资,子母有滂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加入巴戟天之温,又是补水之药,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不得不随之,又加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如琴瑟之和矣。何必用桂附大热,引火归源乎!然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弃而不用,不知此证因水之不足而火沸腾,今用大热虽引火于一时,必耗水于日后,所以只用巴戟天引火而又补水,则肾无干燥之虞,喉有清肃之益也。)《医论选要》曰∶单蛾者,其形圆小如箸头,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双蛾则两边俱生也。若生于关下为难治。

窦汉卿曰∶左咽软主吞咽,右喉主出声,咽门分两路,其受病不同。(《全书》)又曰∶咽喉左畔虚阳上攻,其肿微红者,名单乳蛾。若肺气外证手足厥冷,痰涎自出,头重目昏,急用菜酸汁加玄明粉灌之,旋去痰涎,吹药,如厥重不省人事,气欲绝者,急以吴茱萸研烂,醋调涂脚心。右畔虚阳上攻,其色微黄,其形若蚕茧,故谓之乳蛾,其证亦手足厥冷。

又曰∶双蛾风,此证有两枚,在喉间两边如豆大,急将黄汁蜜少许,加玄明粉,漱出风痰,吹冰片散。

奎光曰∶乳蛾有单有双,有连珠,多因酒色郁结而发,单轻双重。初起一日痛,二日红肿,三日有形如细白星,发寒热者凶,四日势定,治之四五日可愈。其证生于喉傍,一边生者单蛾,左右生者双蛾,二白星上下相连如缠袋者,连珠也。

又曰∶治乳蛾先用碧丹(五),金丹一吹,次用金丹(二),碧丹(三)同吹出痰,兼用煎剂,左加犀角、黄连,右加赤芍、柴胡,连珠兼用之。大便秘加玄明粉、大黄。(吹药丹方详载咽喉门。)《心法》曰∶乳蛾由肺经积热,受风凝结而成。生咽喉旁,状如蚕蛾,有单有双,双者轻,单者重。生于关前者,形多易见,吹药易到,手法易施,故易治;生于关后者,难见形色,吹药不到,手法难施,故难治。

又曰∶双单蛾汤水不下,看头顶发内有细窠,挑破即刻开关。

[卷十七\咽喉部] 单双蛾门主方

喉蛾土牛膝(即鼓捶草,)取三四根捣汁,加人乳和匀,左边蛾滴右鼻孔中,右边蛾滴左鼻孔中,双蛾两鼻孔俱滴,吐出痰涎,其毒立解。重者滴二三次。

又方土牛膝捣烂,醋浸取汁,不时漱口。重者滴入鼻中,痰涎多者白矾研末饭丸,每服一钱。

又方鲜菊花七朵煎漱。

又方青鱼胆一个,纳糯米七粒,悬避阴处四十九日收下,单蛾用一粒,双蛾用二粒,噙放舌下。

又方大蝣蜒不拘多少,白盐梅二个,冰片一分,捣丸如圆眼核大,噙口内化汁咽下。

又方新艾叶绞汁,和童便服。

又方腌白梅的卤,调绿矾点患上。

又方蛇床子瓶内烧酒薰之。

又方先从两手臂捋起,捋至脉门,后捋中指,看中指下节有紫筋现出为度,以针挑去紫血,即可进饮食矣。

又方白盐梅一小瓶,入大蝣蜒虫百十条,任其常久,如遇此证,取梅研吹之。以梅肉贴小儿恶疖,并效。

又方取公鹅一只,以鹅嘴斗在患者口中,得鹅气自消。

乳蛾至危者玉簪花根洗净,泯须捣化,加白蜜少许和匀,取汁,挑三茶匙灌下。忌见铁器。

双单蛾经过霜王瓜一条,竹刀去盖,将穣去净,用火硝、明矾各一两装满,盖仍合上,用竹签扦紧,悬放迎风背阴之所,候王瓜外面生出白霜扫下,加冰片少许密贮。每用少许,擦之自消。

喉蛾漫肿,必须针去恶血,汤水方可下咽,可代刀针。杨树上杨辣子虫窝焙研细末,用骨簪蘸点蛾上,立刻其泡自破,脓血自泄,即可进食。但点时只可点在泡上,不可误点他处,亦不可多用。

又方(胡学海)取大蜘蛛一个入倾银罐内,上加生明矾三钱枯,加冰片一分,研细吹之。毒水勿咽下咽。

又方壁上蛛白窝取下,用患者脑后发一根缠定蛛窝,将银簪刺在灯上烧之存性,为末吹之。

乳蛾急证也,此方甚效,有力者宜预制以救人(周鹤仙。)腊月八日雄猪胆一个,装入白矾末,阴干之后研末,再入腊八日猪胆内,如此三四次,如遇患者用一二分吹之,神验。

双单蛾喉癣,喉痈肿痛,吐咽不下,命在须臾。(周鹤仙)凤凰衣(微火焙黄)橄榄核(瓦上火存性)孩儿茶(各等分)研为细末。每一钱加真冰片五厘,吹之即能进饮食,极效无比。

喉蛾。

桔梗(四钱)甘草(一钱)金钱吊蛤蟆牛蒡子(各三钱)玄参(二钱)水二盅煎一盅,食后服立愈。

喉蛾兼治口疳。(《阮氏秘方》)杉木皮(存性)人中白()粉儿茶(各三钱)珍珠琥珀芦甘石()青黛(各一钱)大冰片(六分)研匀收贮吹。喉疳喉蛾牙疳要吹至一钱立消。凡吹先用黄连、甘草、苏薄荷、松萝茶各一钱,煎水漱净再吹。如蛾可用鹅毛管剪成长条如菊花瓣样,夹在破开箸子头上扎住,刺患上出血水,再吹药。再看耳后左右,如有红筋,以针刺出血立愈。

双单蛾。

火硝(一钱五分)硼砂(五分)冰片(三厘)雄黄(一分,不用亦可)共乳极细。每用三匙,吹入喉中吐涎,或从鼻孔吹入亦可。

又方凤仙花子连根捣水吞下,神效。

又方人指甲不拘多少,明矾三钱,大蜘蛛一个,同入倾银罐内研,加冰片一分吹之。

乳蛾喉痹。

蟾酥草乌尖猪牙皂(各等分)共研细,水丸豆大,每研一丸点患上。

乳蛾将头顶心发上,用生姜擦红,即好。

西瓜霜

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命在须臾。用大黄泥钵一个,将西瓜一个照钵大小,松松装入钵内,将瓜切盖,以皮硝装满瓜内,仍以瓜盖盖,竹签扦定,再以一样大的黄泥钵一个合上,外用皮纸条和泥将缝封固,放阴处过数日,钵外即吐白霜,以鹅毛扫下收好,仍将钵存阴处,再吐再扫,以钵外无霜为度,收好。每用少许吹之。

喉蛾。

巴豆(去油)辽细辛(各半分)研细。用绵包好,左蛾塞右鼻孔,右蛾塞左鼻孔。

喉蛾喉痹喉风,并治发背疔疮。

乌龙瓜(即白花菜取叶晒干)每细末一钱,加冰片三五厘,研匀吹之。如发背疔毒,取叶捣烂敷上,即消。

[卷十七\咽喉部] 天白蚁疮门主论

盛锡朋曰∶咽喉内生疮,鼻孔俱烂,此名天白蚁疮。此证方书不载,多有不识,常作喉风医,最为误事。此乃肺脾蕴毒而成,宜用穿山甲散治之。

[卷十七\咽喉部] 天白蚁疮门主方

穿山甲散

白霜梅(烧存性,一个)枯矾(一钱)穿山甲(炒)雄黄(各五分)共研细末。吹喉中,立效。

[卷十七\咽喉部] 锁喉疮门主论

窦汉卿曰∶锁喉疮者,乃心经毒瓦斯,小肠邪风发于听会之端,注于悬膺之侧。初生如瘰,不能饮食,闭塞难通,渐次肿破化脓。早治得生,宜服当归、连翘之类,用冰片散,蜒蜉不拘多少,加冰麝捣搽。(《全书》)

[卷十七\咽喉部] 梅核气门主论

陈实功曰∶梅核气,乃痰气结于喉中,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如茅草常刺作痒。初则吐酸,妨碍久则闭塞不通,即此候也。(《正宗》)冯鲁瞻曰∶痰结块在喉中如梗状者,梅核气也。宜噙化丸。(《锦囊》)《金匮》曰∶妇人咽中有如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炙脔,干肉也,咽中贴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病不因肠胃,故不碍饮食二便,不因表邪,故无骨痛寒热。乃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凝结难移,男子亦间有之。药用半夏浓朴汤,乃二陈汤去陈皮、甘草,加浓朴、紫苏、生姜也。专治妇人七情之气郁滞不散,结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畅,或痰饮中滞,呕逆恶心,并可取效。盖半夏降逆,浓朴散结,生姜、茯苓宣至高之滞而下其湿,苏叶味辛气香,色紫性温,能入阴和血,则气与血和,不复上浮也。

[卷十七\咽喉部] 梅核气门主方

噙化丸

梅核气服之神效。

胆矾硼砂明矾牙皂雄黄(各等分)上为细末。红枣煮烂取肉为丸,如芡实大。空心噙化一丸,温黄酒一杯过口,内服苏子降气汤。

验方玫瑰花去净心蒂,浸火酒饮,愈陈愈妙。

噙化丸

痰结核在咽喉中不能出入。

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各一两)朴硝(四钱)为末。姜汁和蜜丸如樱桃大,噙服之。

[卷十七\咽喉部] 小儿声哑门主方

小儿声哑不能言语,当急治以此方,如迟至十二三岁,知识少开则难治矣。

远志石菖蒲酸枣仁(炒)小柴胡(各一钱)萆麻子(连壳,每一岁用一粒)上为细末。用猪肝一个,竹刀剖作数层,将药掺入肝内,纸包煨熟,量儿大小,白滚水服。日服三五次,至七日自能言语。

小儿失音不语(经验方)。蛤蟆胆点舌尖上,立效。

[卷十七\咽喉部] 音哑门主论

风火侵肺,误服寒凉生冷,音雌者轻。

虚痨肺损音哑难治。

窦汉卿曰∶病患瘥后气短及声不出者,皆肺气不行。宜降气汤多加前胡,临服加姜汁以佐之。(《全书》)又曰∶病后声哑不言,此肺经受刑,百无一生。

冯鲁瞻曰∶喑谓有言而无声,故经曰不能言。不能,非绝然不说之谓。凡音出于喉咙,发于舌本,因胎肥大,阻肾上行之经,肾脉入肺循喉咙系舌本,喉者肺之部,肺主声音,其人切切私语,心虽有言而人不能听,故曰喑。肺肾子母之脏,故云不必治。若大全解作不语,则为心病,以心主发声也,与子喑了不相干。若张子和有降心火之说,马玄台有补心肾之言,如果肾之脉络绝,则其病不治,岂有产后自复之理乎!故经云“胞之络脉绝”,此“绝”字当作“阻”字解也。

又曰∶经云“妇人重身,九月而喑”者,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谓人之受孕,一月肝经养胎,二月胆经养胎,三月心经养胎,四月小肠经养胎,五月脾经养胎,六月胃经养胎,七月肺经养胎,八月大肠经养胎,九月肾经养胎,十月膀胱经养胎,先阴经而后阳经,始于木终于水,以五行之相生言也。然以理推之,十二经之脉,昼夜流行无间,无日无时而不共养胎气也,必无分经养胎之理。今曰九月而喑,时至九月,儿体已长,胞宫之络系于肾经者,阻绝不通,故间有之。盖肾经之脉,上系舌本,脉道阻绝,则不能言,故十月分娩后而自能言,不必加治,治之当补心肾。

又曰∶伤寒失音之源不一。有因痰壅气闭;有因失血惊恐;有因邪热冲心,心气耗损;有因火烁阴伤,不能宣布。然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者,为舌喑。如舌能转运言语,而咽喉音声则无者,为喉喑。舌喑多因于心肾,喉喑多因于肺胃。

丹溪云∶干咳嗽极难治。此系火郁之甚,乃痰郁火邪在肺,上以苦桔梗开之,下用补阴降火药,不已即成痨,宜重补养。盖肺为华盖,五脏六腑火自内起,熏蒸焚灼,水涸金伤,若至久嗽声哑,是肺管破也不治。在初起者是寒包热,辛以散之。

《衍义》云∶有妇人患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如常制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又有久嗽不已,饥则胸中大痛,须视上唇有白点如粞者,此虫啮其肺也。以百部膏一味加乌梅、槟榔与服,下其虫则愈,肺虫其形如蚕,令人咳嗽声嘶也。

有嗽而声哑者,盖金实不鸣,痰火郁于中也,金破亦不鸣,肺气伤于内也,实则清之,破则补之,皆治肺之道也。又须知少阴之络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能前,以救本为主。亦有喉燥失音者,古方用猪脂二斤,熬油去渣,入白蜜一斤,再炼成膏,一匙一匙挑服润之。有大声喊叫,喉破失音者,不可作火治,而用凉药,须大补八珍加甘桔、倍参,作伤损治。然足少阴脉挟舌本,而足太阴脉络舌旁,手少阴脉系舌本,若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三经血少不能营舌,亦令人喑,故久病失血后,及误汗下后,心家气血衰,不能鼓舌者,并用独参汤八物加减,有痰加竹沥。

[卷十七\咽喉部] 音哑门主方

清音噙化丸

久嗽咳伤肺气,声音雌哑。

黄柏(蜜炙)麦门冬(去心)当归白茯苓熟地生地黄(各一两)诃子真阿胶天门冬(盐水拌炒)知母(各五钱)乌梅肉(十五个)人参(三钱)人乳牛乳梨汁(各一碗,共熬稠膏)共为细末。和膏加炼蜜捣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仰卧噙化,日用三丸。如改作小丸,每服一钱,诃子煎汤或萝卜汤送下。

暴失音。公猪板油一斤,入锅先熬成油,滤去渣,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绢滤净瓷瓶内冷定成膏,不时挑一茶匙服之,其音自清。无疾人亦可常服,润肺滑肌。

无故咽喉声音不出名曰失音橘皮五两,水三升煮一升,去渣顿服。

又方皂角(一挺,去皮子)白萝卜(三个,切片)水一盏,煎半盏,服之不过三服。

久失音哑者。

人乳白蜜悉尼汁香椿汁(各四两,如无鲜香椿捣汁,即用木香椿芽为末,四两代之)共熬成膏,白汤冲服。

音哑。

硼砂(一两)元明粉诃子肉胆南星(各二钱)冰片(三分)百药煎(三个)上乳细。用乌梅肉一两,捣如泥丸如龙眼核大,每用一丸噙化。

久嗽声哑青蒿不拘多少,童便煮服。

发声汤

渴饮凉水,忽喑哑不出声。

贝母桑白皮麦冬(各三钱)白茯苓元参(各五钱)枇杷叶(五片)百部紫苏叶甘草(各一钱)水煎服,三剂即声大出。

[卷十七\咽喉部] 伤寒喉肿门主论

冯鲁瞻曰∶喉肿者,有阳毒有阴毒。如面赤脉洪,或吐脓血,是火气上冲,心肺受热,是为阳毒;如四肢冷而脉沉细,是寒积于肺,寒极生热,湿热熏蒸,此为阴毒。治阳以清肺化热,治阴用引火归源。(《锦囊》)

[卷十七\咽喉部] 病患瘥后喉中干痛门主论

窦汉卿曰∶病患瘥后,喉中干痛者何?皆肾水枯涸,心火冲上,耗散津液也。(《全书》)

[卷十七\咽喉部] 病患瘥后喉中干痛门主方

验方(窦汉卿)生地黄生甘草人参麦门冬北五味天门冬杏仁桔梗生地天花粉水煎服。

双清丸

苏薄荷杏仁桔梗砂仁甘草玄参上为极细末。炼蜜丸芡实大,不时噙化。

[卷十七\咽喉部] 骨鲠门主方

化骨诀

(祝由科。)鱼骨\r图\p04-a41b1.bmp\r猪骨\r图\p04-a41b2.bmp\r鸡骨\r图\p04-a41b3.bmp\r竹木棒\r图\p04-a41b4.bmp\r左手三山诀,持杯或茶或酒俱可,右手剑诀向东方,(看何骨刺,即写何字于霓内,如鱼刺即写龙字于霓内,余俱仿此。)书符于杯内,再换印诀,书雪山童子速降六字于杯内,口中默念∶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与被骨刺人吞之,即愈。

又诀(祝由科)净水一碗,面东用食指于碗内书∶\r图\p04-a41b5.bmp\r(此字如猪骨加虎字,鱼骨加龙字,鸡骨加狸字。)咒曰∶水碗化为东洋大海,喉咙化为万丈龙潭,九龙归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验方砂糖、威灵仙同酒煎,饮之自化。

又方赤芍药、贯仲各三钱,研末,米糊丸,放口内噙化咽下。

鸡鱼骨鲠。

威灵仙(五钱)砂仁(三钱)甘草(二钱)水一盅煎一半,入口噙嗽,入喉呵气即化。

又方活鳅一条同飞面捣敷喉下,即消。

又方犬涎灌之,其骨自化。

又方凤仙花子即急性子二十粒,白汤送下,立效。

又方白茯苓贯仲甘草(各等分)共磨细末,米饮调服一钱。

又方橄榄核磨汁咽。

又方象牙磨水频咽。

又方灯草烧灰,以米糖如指大,蘸灰置喉中,勿令粘住,待糖化,骨即化下。

又方细茶、五倍子等分为末,吹之。

又方勿令四眼见,即将箸倒转,随便箝肉一块,急吞下。

又方大蒜一瓣切去大头,鲠在左,塞右鼻孔,鲠在右,塞左鼻孔。

鸡骨鲠霜梅肉捶成指头大丸子,再将棉裹,用线穿在内,冷茶吞下,扯住线头在手,一呕即出。

螺靥入喉鸭涎化鲠如神。

麦芒入喉鹅涎灌之。

飞丝入咽肿痛呛血生麻叶嚼之愈。

鸡骨鲠香油煎滚,温服之,即吐出。

骨刺筅帚鲠在喉中多年旧篱笆竹,洗净截断,煎汤饮之,即下。

竹刺入咽王不留行,此味生能软篾,煎服,再吞糯米圆,即下。

骨鲠喉中危急者蛇床子三钱,焙研细末,红糖两许,开水冲和,以汤匙灌,咽下咽即化。

秘传骨鲠方

马屁勃(山上者一两)五灵脂(三钱)红芽大戟五倍子(各二钱)共研细,用鸭涎、狗涎同和丸如元眼大,如遇骨鲠,用砂糖化服,一丸即化。

又方白芍二寸三分长,横咬口中即出。或切片细嚼咽之,即消。

鸡骨鲠生苎根捣汁饮之,立化。

鸡鹅猪鱼骨鲠山楂根烧灰存性研细,吹入喉中三四次,即下。

又方家椿树上结的白苓,如牛乳一个个垂下者,用七粒擂水服,其骨即从大便中出。

又方草果(醋炒)泽泻马屁勃为末,砂糖调服即化。

鱼骨鲠多食青果。

又方如鲠时,以自己箸子敲碗边数下,自愈。

又咒(原缺)里一条龙,九头十八尾,问君吃何物,专用此间水。连诵九遍,令被鲠人饮之,即愈。

竹刺筅帚鲠在喉中多年旧篱笆竹截断,煎汤饮之,即下。

化诸鱼骨及竹木刺净水一碗,用浓墨笔写“癸水化为龙行”六字在水上,一气饮。如未化,再写一次,服之必化。

又方以净手写一“龙”字在喉咙上,写一“龙”字在水碗内,呷下即化。

又方芫荽捣汁,和滴醋咽之,立出。

化鲠指甲烧灰存性,吹入喉中。

[卷十七\咽喉部] 食醋呛喉门主方

甘胆丸

治食醋呛喉哮嗽不止,诸药不效。

甘草(去皮,二两作二段,用猪胆五个浸三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蜜丸,每服四五十丸,临卧茶清送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