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医学正传

痰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肺金。盖肺气郁则成热,热盛则生痰。丹溪曰: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目昏。眩运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叶瘙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为齿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 ,形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并无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状若挫闪,或脊中每有一掌如冰冻之寒痛者,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或眼沿涩痒,口糜舌烂,甚为喉闭等证,又或绕项结核,似 非 ,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志颠狂,或为中风瘫痪,或为劳瘵荏苒之疾,或为风痹及脚气之候,或心下怔忡,惊悸如畏人将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水黑汁,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其为内外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盖津液既凝为痰为饮,而汹涌上焦,故口燥咽干;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面如枯骨,毛发焦干。妇人则经闭不通,小儿则惊痫搐搦。治法宜先逐去败痰,然后看虚实调理,故制沉香滚痰丸,为通治三焦痰饮之要药也。愚窃以其论证固详,不问虚实而以一峻药攻之,恐未中乎肯綮也欤。

盖资禀有浓薄,病邪有浅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有曰: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而多矣。又曰:中焦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而病剧。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慎之慎之!

脉法

《要略》云:脉双弦者,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其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又云: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脉弦数有寒饮,春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走痛,脉沉者,有留饮。

陈无择云:饮脉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自愈。

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涩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方法

丹溪曰:有热痰,有湿痰,有酒痰,有食积痰,有风痰,有寒痰,有老痰。

热痰,用青黛、黄连及用青礞石丸最捷。

湿痰,身多软,而重用苍术、白术。又曰:湿痰,用黄芩、香附、半夏、贝母。热痰,加栝蒌、青黛。

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

食积痰,用神曲、麦牙、山楂,或化痰丸、消积药攻之。

风痰,用南星、白附子。

寒痰用半夏。(卢氏注曰:凝结清冷,其状若寒,非寒也。然亦有用温药者,盖寒因热用,使引导无捍格也。)

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蒌、五倍子。一云:五倍子佐他药,大治顽痰。

痰结核在咽喉,嗽而不能出,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以朴硝、姜汁,蜜丸噙化。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故无处不到。

脉浮当吐,痰在膈上必用吐,胶固稠浊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凡吐法,宜先升提其气,用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茶、生姜之类,或就以此药探吐。吐时,须先以布勒腰腹,而于不通风处行之。

吐法,用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去渣,入少油与蜜,温服。或用虾半斤,入酱、葱、姜等物料,水煮,先吃虾,后饮汁,少时以鹅翎探吐。其鹅翎须先以桐油浸,而以皂角水洗,晒干待用。如服瓜蒂、藜芦等药,不用探法,自吐。

凡虚弱人,中焦有痰,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而多。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行痰极效。(即神术丸也。)

油炒半夏,大治湿痰,又治喘、心痛,粥丸,生姜汤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条)

燥湿痰星夏丸

南星 半夏(各一两) 海蛤粉(三两)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青黛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能损胃不食,胃气虚而少食者,不可用。

大黄(酒拌,湿纸裹,煨熟焙干,再以酒炒润,一两五钱) 黄柏(炒褐色,二两) 甘遂(面裹煨熟,去面。)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许,洗净晒干用) 芫花(醋拌经宿,炒黑勿焦,各一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送下。

坠痰丸 能利痰,从谷道中出。

风化硝 枳实(麸炒黄色) 黑牵牛(取头末,五钱) 生白矾(三钱) 猪牙皂角(去皮弦酥炙黄,三钱)

一本有贝母三钱上为细末,莱菔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鸡鸣时服,先见屎,次见痰(古方无硝、枳,而用水丸,分两亦不同。)

青礞石丸 能化痰降痰。一云治食积,去湿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以焰硝同入锅, 黄色) 茯苓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南星(慢火煨裂) 黄芩(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此药重在风化硝。一方加苍术五钱,滑石一两。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青礞石。

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黄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热痰。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顽痰能消。

人中黄,饭丸,如绿豆大,每服十数丸,白汤送下,能降阴火,清痰,又治食积。

痰因火盛逆上,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

凡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制相火,其痰自除,血药必用姜汁传送。

痰成块、吐咯不出、气郁滞者,难治。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二陈汤 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上行加引上药(引上,柴胡、升麻、防风之类。引下,黄柏、木通、防己之类)。又曰:二陈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又七条)

导痰汤(局方) 治风湿痰等证。

半夏(二钱,汤泡七次) 南星(煨裂) 橘红(去白) 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 茯苓(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久嗽肺燥热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五分。

千缗汤(局方) 治风痰壅盛。

半夏(汤泡七次,七个四破) 皂角(一寸,去皮炒黄) 甘草(炙,一寸)

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利膈化痰丸(丹溪)

南星(煨裂) 蛤粉 半夏(汤泡) 贝母(去心) 栝蒌仁(去壳) 香附(去皮,童便浸) 皂角(去皮弦) 杏仁(去皮尖,炒) 青黛(各等分)

上以前六味研为细末,却以皂角杵碎煎浓汁,擂杏仁如泥,再以姜汁和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滚痰丸(王隐君方) 治湿热、食积,成窠囊、老痰。

大黄(酒拌蒸) 黄芩(去朽,各半斤) 沉香(五钱) 礞石(硝 黄金色,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丸数。

神术丸(丹溪) 治痰饮。

苍术(一斤,米泔浸) 生芝麻(五钱,用水二小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肉研细)

上以苍术焙干为末,然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汤下。

黄芩利膈丸(东垣) 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去毛) 黄连(各五分) 天南星(煨裂) 枳壳(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钱) 白术(二钱) 白矾(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入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温水下。忌酒及湿面。

蠲饮枳实丸(丹溪)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 半夏(泡) 陈皮(去白,各三两) 黑丑(半斤,取头末三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炒黑色) 甘遂(面包水煮) 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渣,调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

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曰: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然亦有大毒,人虚者不可轻用。

三花神 丸 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等证。人壮 气实者,可服。

甘遂(根据前制) 大戟 芫花(醋拌湿炒,各五钱) 黑丑(二两,取头末)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后须服,至病根尽除为度。痞闷极甚者,若便多服,则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则当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控涎丹(三因方) 治患胸背胁颈项及手足腰胯隐痛不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乃是痰涎在胸膈间,随气升降,于经络中作楚而然。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者。

甘遂(去心,根据前制) 大戟(去皮) 白芥子(主上气发汗,胸膈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食后临卧服,量病患虚实加减丸数。一方名妙应丸,治惊痰,加朱砂为衣。痛甚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痰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

臂痛,加木鳖子霜、桂心。热痰,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

半夏丸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焙开,各一两)

上为细末和匀,姜汁打糊为丸服。

取竹沥法:大治热痰,及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遂苏,诚起死回生药也。

用水竹、早 竹(俗名雷竹。苏东坡曰:淡竹对苦竹为文耳,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我丹溪先生存日,只用此二竹。盖取其为诸竹中之最淡者,以其笋味之甘淡也),截长二尺许,每段劈作四片,以薄砖二块排定,将竹片架于砖上,两头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两头以盆盛沥,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痰热甚者,止可加半分耳。

取荆沥法:能治热痰,功胜竹沥,但不补耳。

用黄荆截作短片,炙取沥,同上法。

(丹溪活套)云: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药,在下加引下药。如偏头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之类;在左,本方合四物汤,亦加防风、荆芥、薄荷、细辛、蔓荆子、柴胡、酒片芩之类。顶痛者,本方加川芎、 本、升麻、柴胡、蔓荆子、细辛、薄荷等药。如痰在腰胯膝下肿痛,本方加苍术、防己、木通、黄柏、萆 、川牛膝之类。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满,本方加白术、神曲、麦芽、砂仁之类。如痰在胁下作痛,或漉漉有声,本方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药之类。如痰在经络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上加防风、羌活、葳灵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类,冬月加乌、附行经。如风痰壅盛,喘急咳咳不宁,本方加防风、羌活、南星、枳壳、皂角之类。如热痰为病,腹胀喘满,本方加黄芩、黄连、栀子、栝蒌仁、滑石、石膏、竹沥之类。如湿痰,身重倦怠,本方加苍术、白术、南星之类。如酒痰,本方加葛根、枳 、砂仁、神曲、麦芽之类。寒痰,本方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之类。气痰,本方加木香、槟榔、砂仁、枳壳、乌药、香附之类。燥痰,本方加栝蒌仁、杏仁、贝母、五味子之类。阴虚咯血痰嗽,本方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黄柏、贝母、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如痰在中焦,作嗳气吞酸,胃脘当心而痛,或呕清水,恶心等证,本方多加白术、苍术、神曲、麦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实、猪苓、泽泻、黄连、吴茱萸、栀子仁、木香、槟榔之类,作丸服之。

(医案)

予侄妇何氏在室时,四月间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大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大痛,盖痰饮随气升降故也。一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及煮胡椒粥间与。病日刷,加之口渴,小水淋涩。求予治,诊其六脉洪数而滑,予作清痰处治,令其急烹竹沥服。三日口不渴,小水亦不淋涩,但胸中与膝互痛如旧。用萝卜子研汁,与半碗,吐痰半升许,至夜痛尤甚于前,正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人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与苦参煎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藜芦末一钱,入麝香少许,酸浆水调与,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前后得顽痰及稠饮一小桶许,其痛如脱,后以软粥将理而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