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问。真心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体。

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辩。事能显理。用能彰体。如见波生知有水体。

十八空论云。一切诸佛于无馀涅槃中。亦不捨功德善根门。犹随众生机缘。现应化两身。导利含识。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证体。既覩应化之用不尽故。知此身之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

问。悟此宗修行之人。得圆满普贤行否。

答。一切理智无边行愿。皆不出普贤一毛孔。若实入此宗镜中。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圆满普贤之行。

如古德云。以遮那之境界。众妙之玄门。知识说之而不穷。善财酌之而不竭。文殊体之而寂寂。普贤证之以重重。何者。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体。体常湛然。以普贤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

所以宝性论明有二种修行。一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二徧满修行。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无尽之心。成得普贤无尽之行。亦云梵行已立。己事已办。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贤行门。乃至三归五戒等一切修进之门。悉不成就。以不达本故。故知见性修行。性周万行。

如华严经云。菩萨行即如来性。如来性即菩萨行。若明见此旨。方称圆修。权教罔思。下位天隔。讚一念随喜福尚无量。何况正念修行。为人开示。故知万途虽别。一性无差。若未归此自心之性。终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堕轮迴。不入真实。

如大智度论云。复次。如水性下流故。会归于海。合为一味。诸法亦如是。一切总相别相皆归法性。同为一相。是名为法性。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到自性乃止。诸法亦如是。智慧分别推求已到如中。从如入自性。如无本末生灭诸法戏论。是名为法性。详夫诸大乘经。祖佛正意。凡从今日去。绍佛乘人。先须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灭为因。然后以无生之旨。徧治一切。

所以华严论云。若有习气。还以佛知见治之。若不入佛知见。设有修行但成折伏。终不能入诸佛驶水之流。如法华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只是于众生心中而论开示。以佛知见蕴在众生心。故若宗门中从上亦云。先须知有。然后保任。又云。头尾须得相称。不可理行有阙。心口相违。入我宗中。无有是处。若未悟自心无生之理。唯以生灭心为因。欲求无生之果。如蒸沙作饭。种苦求甘。因果不同。体用俱失。邪修妄习犹九十六种。捏目生华。趣寂执权。似三乘道人劳神费力。若入宗镜。理行俱圆。可谓二见之良医。释真之皎日矣。

故大涅槃经云。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馀。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若未遇宗镜正法之日。不了一切法同虚空性。执有前境相状可观。随相发心。缘尘起行。不达同体之旨。悉堕有为。尽成爱见之悲。终成厌倦。若依宗镜如说修行。所有一毫之功。毕趣菩提之果。是以无缘之缘。显无化之化。谓众生真心。称理不可得故。若无缘即无所化。若真心随缘不坏缘起。则亦有所化。如是则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非起行之真。不从行显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理行兼备。因果同时。圆解圆修。方成宗镜。又此普贤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是真心。

如华严经颂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徧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则全佛智是众生心。世间妄想皆从众生心变。能变之心既是佛智。所变之境岂成实耶。则了世间妄想皆空。终不起于异见分别。谓凡谓圣。谓有谓无等。又了世间妄想即如量智。不起异分别。即如理智。如量观俗。如理了真。又即体之相包含是如量智。即相之体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双消。方冥佛智。是以若欲真俗双照。因果俱圆。不出如理如量之二智。

如佛性论云。此理量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碍。言无着者。见众生界自性清淨。名为无着。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境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义。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如理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故。知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为果。所以体用相即。因果同时。初后卷舒。悉于一心圆满。乃至法界显于尘内宝刹。现于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证如理之旨。普贤大用不得现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门。方明宗镜。一切万法皆是心成。离心计度。皆失宗旨。

问。唯心之体。前已略明。唯识之相。如何指示。性相双辩。方显正宗。理事俱通。始祛邪执。

答。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故须因事明理。会妄归真。真是依妄之真。因情说会。事是从理之事。破执言明。无执而理事俱虚。离情而真妄双绝。瞖消而空华自谢。念息而幻境俄沉。今依诸圣。于众生界中抱教迷宗。盖非一二。撮其枢要。无先二空。以迷人空故。起我见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违现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俱空。唯从识变。今立第一心法。能变识有三。一第八异熟识。变二第七思量识。变三第六了别境识。变既唯识变。我法皆虚。因此二空故。契会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烦恼障断故。证真解脱。所知障断故。获大菩提。然后行满因门。心冥果海。则境识俱寂。唯一真空。当知名相关锁。非智钥而难开。情想勾牵。匪慧刀而莫断。应须责躬省己。䇿发进修。是以履圆通之人。岂堕绝言之见。𤼵菩提之者。不生断灭之心。

问。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

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繫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着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

华手经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果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谁为因果。亦皆不成。

如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因果。及同时情量繫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繫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繫。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故经云。众生界即佛界。如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然此心是法界之都。无法不摄。非但凡圣因果。乃至逆顺善恶。同归若一。一悟是自心。则事事无非正理。若上上机人。则一闻千悟。斯皆宿习见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须凭开导。因他助发。方悟圆成。

为此因缘。微细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喫一百味饭。虽然得喫。设问总不知。若欲为未了之人。凭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开。焉治他目。是以善财首见文殊。已明根本智。入圣智流中。然后徧叅道友。为求差别智道。习菩萨行门。遇无厌足国王如幻法门。见胜热婆罗门无尽轮解脱。尚乃迷宗失旨。对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浅智所及。何乃将蚊子足拟穷沧溟之底。用蜘蛛丝欲悬妙高之山。益抱惭颜。须伸忏悔。是以般若海阔。入之者方悟无边。法性山高。升之者乃知弥峻。伏自大雄应世诸圣。发扬至像法初。则有马鸣龙树等五百论师。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复有护法陈那等十大菩萨。广解深经。辩空有之宗。立唯识之理。悉是贤劫千佛十刹能仁。同酬本愿之怀。共助无缘之化。何乃持萤光而干日驭。捧布鼓而近雷门。不揆寡闻退惭劣解。牛迹岂将大海齐量。腐草焉与灵椿等荣。今此持论。为成法器。深心好乐大乘之者。

如大宝积经云。佛言。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时闻如是等甚深法已。应为如理者说。不为不如理者。为信者说。非不信者。仰惟叅玄之士。愿禀佛言。深嘱慕道之贤。同遵祖意。

问。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迄至今日。云何着于言说。违背自宗。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窃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着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不知。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须三量定其是非(三量者。现量/比量/非量)。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四分者。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正理无亏。然后十因(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四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辩染淨之生处三报(谓现报/生报/后报)五果(异熟果/等流果/离繫果/士用果/增上果)。鉴真俗之所归。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彻。不一不异。触境冥宗。非有非空。随缘合道。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懵然不知。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所以般若是送神符。临终能令生死无滞。只为盲无智眼。教观不明。从无始已来。不能洞晓。违现量而失自心体。逐比非而妄认外尘。终日将心取心。以幻缘幻。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问。祖佛大意。贵在心行。採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殊诃阿难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答。此为未知者说。不为已知者言。为未行者言。不为已行者说。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今只为初学未知者。己眼不开。圆机未发。须假闻慧。以助初心。为未行者。但执依通。学大乘语。如虫食木。犹奴数钱。乃至尘沙教门。皆为此之二等。因兹见谛。如说而行。且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闻之力。犹膏助明。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然之苦。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狂乱用心。颠倒行事。何乃盲无智照。翻嫌真实慧光。贫阙法财。更祛多闻宝藏。

如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是以因闻显心。能辩决定观察之禅。因禅发起无行无生之慧。因慧了达诸法如实之觉。因觉圆满无碍解脱之智。斯皆全因最初多闻之力成就菩提。若离此宗镜。别无成佛之门。设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夫学般若菩萨。应须三省。若心不动。诸事寂然。

如入愣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徒劳结集。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如抱沉痾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见与不见。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关意密。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依教略而纂录。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似偷壁发之光。焉禆法日。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尔沙门须具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念念不忘利物。步步与道相应。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光吞万像。法界洞然。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密。何者。若不见一尘。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是大捨义。故经云。无可与者。名曰布施。如是则悭施同伦。取捨平等。不归宗镜。何以裁之。

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着。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諠。厌同好异。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或称悟而意解情传。设得定而守愚闇证。所以后学讹谬。不禀师承。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如云一切处无着者。是以阿难悬知末法皆堕此愚。于愣严会中示疑起执。无上觉王以亲诃破。

首愣严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否。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又所言放旷任缘者。于圆觉中犹是四病之数。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淨。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上所说。不唯作无着任缘之解。堕于邪观。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否。

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

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故知并是执见修禅。说病为法。如蒸沙作饭。缘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且经中佛语幽玄。则义语非文。不同众生情见麤浮。乃文语非义。又若执任缘无着之事。尽落邪观。得悉檀方便之门。皆成正教。是以药病难辩。取捨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断。境智齐冺。人法俱空。向众生三业之中。开佛知见。就生死五阴之内。显大菩提。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实地知识。堪作真归。故得智炬增辉。照耀十方之际。心华发艶。荣敷法界之中。如上所述。皆为有心成障。若乃离于妄心。自然合道。

问。本自无心。妄依何起。

答。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

答。以法界性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分剂即无生死。

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

答。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岂不辩知也。

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淨。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

又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

所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无心。

答。石虎山前斗。芦花水底沉。

问。前标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广说事相法门。

答。若不先论其事相之表。何以辩其体性之原。如世间法。未见其海。争识其波。未见其山。宁谙其土。今欲总别双辩。理事具陈。不达事而理非圆。不了理而事奚立。故云理随事现。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又从总出别。因别成总。不得别而何成总。不因总而岂称别。则理事总别。一际无差。只为今时但唯执总滞理。见解不圆。法眼将明而不明。疑心欲断而非断。皆是理事成碍。总别不通。故四弘誓愿云。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何乃虚掷寸阴。顿违本愿。守愚空坐。辜负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麦。似牛羊眼。罔辩方隅。现今对境尚不圆明。临终遇缘焉能甄别。直须达事通理。彻果穷因。无一法而不明。无一尘而不照。则见闻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故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故知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诸法所生。皆从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染淨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疑。则何由到一心总别之原。彻八识性相之际。

古德云。提纲意在张纲。不可去网存纲。举领意在着衣。不可弃衣取领。若祗集而不叙。如无纲之网。若祗叙而不集。如无网之纲。故知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一乘。且如等觉菩萨。妙果将圆。却入幻网门。倒学凡夫事。习世间三昧。具工巧神通。今之所宗。且明大旨。须先立后破。以洗清尘。然即破立同时。而无所破。不同权教。定执教相之有门。宁比小乘。唯证析法之空理。今则以别成总。将偏显圆。别成总而一际无差。偏显圆而万法齐旨。开合自在。隐显无方。若执之成万有之疮疣。若定之为四魔之根蔕(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况百法明门。大乘菩萨初地方了。乃至十方诸佛。本后二智俱证俱缘。若不证唯识之性。不成根本智。无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识之相。不成后得智。阙化他之行。此唯识百法者。乃是有为无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根本。所以经云。若不证真如。焉能了诸行。若不证唯识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识百法之行相。故云。根本智证百法性。后得智缘百法相。

大乘起信论云。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㧞一切众生苦故。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脩一切善行。教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淨。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如首愣严经云。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定据性而沉空。今则性相融通。真妄交彻。不堕断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故知。若欲深达法原。妙穷佛旨者。非上智而莫及。岂下机而能通。

所以法华经偈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金师。善巧鍊金。数数入火。转转明淨。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转转明淨。调罙成就。随意堪用。然虽万行磨鍊。皆是自法所行。

如先德云。一切佛事无边化门。皆依自法融转而行。即自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体解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达引出报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至十波罗密一切尘沙万行。但是自心中引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从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说。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

百法钞云。破邪执者。即二边之邪执。总有三种二边。一外道断常二边。如有外道一向执常。即四徧常论等。是此即常见边。又有外道一向执断。即七断灭论。是此即断见边。第二小乘假实二边。或有小乘一向执假。即一说部等。执一切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即是着假边。又有小乘一向执实。即萨婆多及犊子部等执诸法皆实。即是着实边。第三大小乘空有三边。即小乘有部等执心外有法。是着有边。大乘清辩菩萨等拨菩提涅槃悉无即是着空边。显中道者有二。一假施设中道。二真实中道。真实中道有三。一者能证淨分依他是其妙有。智起惑尽。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处中道。二者能证有为是其妙有。所证真理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处中道。三者唯于法身上说本来实性。名为妙有。即此实性便是真空妙有。真空正处中道。二假施设中道者。即佛于后得智中。而假施设。亦有三种。一者不断不常中道。谓佛经中说有异熟识为总报主。此阴纔灭。彼阴便生。即是不断。又说生灭不定名曰无常。即是不常。不断不常正处中道。此破外道断常二边。二者不假不实中道者。谓佛经中说一切色心从种而生者。即是不假。依此分位或有相形。即是不实。称实而谈。正处中道。此破小乘假实二边。三者不有不无中道。谓经说我法徧计即是不有。依圆妙有即是不无。离有离无正处中道。此破大小乘空有二边。是以欲执二边之情。即背中道之理。纔作四句之解。便失一乘之门。须知非离边有中。亦非即边是中。若离边求中。则边见未冺。若即边是中。中解犹存。是以难解难知。唯深般若。执之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之。了之若清凉池。诸门皆可入矣。故知法无定相。迴转随心。执即成非。达之无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门。妄计名四执。毁法名四谤。是知四句不动。得失空生。一法无差。升沉自异。

又唯心诀破一百二十种邪见云。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或执无着而椿立前境。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或刳情灭法以凝空。或附影缘尘而抱相。或丧灵原之真照。或殒佛种之正因。或纯识凝神受报于无情之地。或澄心冺色住果于八难之天。或着有而守乾城。或拨无而同兔角。或绝见而居闇室。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或执妄取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妄缘趣解脱之门似拨波求水。或外骋而妄兴梦事。或内守而端居抱愚。或宗一而物像同如。或见异而各立法界。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脩。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或脩沉机绝想同有漏之天。或学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或认影像而为真。或捨虚妄而求实。或詺见闻性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无情。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断念而亏佛用。或迷性功德而起色身之见。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或据体离缘而坚我执。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或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或执心境溷同乱能所之法。或着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或定四相所迁而沉断。或执无脩而祛圣位。或言有证而背天真。或躭依正而随世轮迴。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或着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或宗教乘而毁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或鬬奇特而但愿出身俄沉识海。或作淨洁而唯求玄密反堕阴城。或起殊胜知解而剜肉为疮。或住本性清淨而执药成病。或寻文採义而饮客水。或守静居閒而坐法尘。或起有得心谈无相大乘。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旨。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存诠招执指之讥。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原。或专记忆而住识相边际。或安排失圆觉之性。或纵任亏入道之门。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或守任真无事而沉慧缚。或专繫念勤思而失于正受。或效无碍自在而放捨修行。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或保重而生法爱。或轻慢而毁佛因。或进求而乖本心。或退堕而成放逸。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体用各据而乖佛乘。或欣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冺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或着我见而昧人空。或迷现量而坚法执。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或信不兼解而长无明。或云人是而法非。或称境深而智浅。或取而迷法性。或捨而乖即真。或离而违因。或即而亡果。或非而谤实。或是而毁权。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或着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或绝边冺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习而焦烂道芽。或行愿孤兴而沉埋佛道。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着无着心学相似般若。或趣淨相而迷垢实性。或住正位而失俗本空。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露而早终。或敦圆理而起着心饮醍醐而成毒。

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邪见。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华。迷头认影。若敲冰而索火。如缘木以求鱼。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非甘种。沙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入见缠。不达正宗。皆投见网。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脩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亡。皆成外道。

如华严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法华经云。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是以若实悟宗之人。尚不得无见无解。岂可更随言执意。而起不见有解乎。

佛藏经云。佛言。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中。㧞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碍。诸沙门法皆应如是。又云。佛言。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是以若能离见。即成诸佛。十方稽首。万类归依。

如中观论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若入宗镜。正解分明。体用相含。心境交涉。空具德而彻万有之表。事无碍而全一理之中。又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见。须明华严六相义门。则能任法施为。自亡能所。随缘动寂。不坏有无。具大总持。究竟无过矣。此六相义。是辩世间法自在无碍。正显缘起无分别理。若善见者。得智总持门。不堕诸见。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详法界内。无总别之文。就果海中。绝成坏之旨。

今依因门智照。古德略以喻明六相义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同作舍。各不相违。非作馀物。故名同相。椽等诸缘。递互相望。一一不同。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坏相。又椽即是舍。为椽独能作舍。若离椽。舍即全不成故。若得椽时。即得舍故。所以椽非是少力共成。皆是全力故。舍既即是椽。馀瓦木等总并是椽。若却椽即舍无故。舍坏故。不名瓦木等。是故瓦木等即是此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椽瓦木等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椽即瓦木等。一椽既尔。馀一切缘例然。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也。别相者。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以因别而得总故。是故别者以总为别也。如椽即舍故。名总相。即是椽故。名别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例如若不即总。不名别。若不即别。不名总。

是故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号。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动自位而为坏。又云。一总相者。一合多德故。二别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义不相违故。四异相者。多义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六坏相者。诸缘各住自性不移动故。此上六相义门。是菩萨初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能入法界之宗。不堕断常之见。若一向别逐行位而乘宗。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即佛。阶降宛然。重重鍊磨。本位不动。斯则同异俱济。理事不亏。因果无差。迷悟全别。欲论大旨。六相还同梦里渡河。若约正宗。十地犹如空中鸟迹。若约圆修。断惑对治。习气非无。理行相资。阙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道无亏。普贤以行会理。根本之门不废。如上微细择见真实识心。可谓教观相应。境智冥合。正助齐运。目足更资。则定可以继先德之遗徽。绍觉王之后裔矣。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