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敕议或问

敕议或问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嘉靖

御制正孔子祀典说

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

御制火警或问(有序)

皇帝敕谕户礼二部及都察院

御制明堂或问有序

配享诏

○御制正孔子祀典说

朕惟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德王者之德也功王者之功也事王者之事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昨辅臣少傅张璁再疏请正其号称服章等事已命礼官集翰林诸臣议正外惟号与服章二事所关者重亦关于朕者不得不为言之朕惟我

圣祖高皇帝应

天作辟以继羲农尧舜而君天下传至我皇兄皇兄升遐以朕为我

皇考至亲之子命入奉大统继承

宗祧以主

郊庙百神尔岂敢于义理不当为者而率为之兹所议祀典俱未为轻而号称服章实又重焉

孔子当周家衰时之末不能行王者之道乃切切以王道望于鲁卫二国二国之君竟不能用孔子孔子既逝后世至唐玄宗乃荐谥曰文宣加以王号至元又益其谥为大成夫孔子之于当时诸侯有僭王者皆笔削而必诛之故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生如是其死乃不体圣人之心漫加其号虽曰尊崇其实自为乱贼之徒是何心哉又我

圣祖当首定天下之时命天下崇祀孔子于学不许祀于释老宫又除塑像止令设主乐舞用六佾笾豆以十可谓尊崇孔子极其至矣无以加矣特存其号岂无望于后人哉亦或当时草创未暇欤至我

皇祖文皇帝始建北京国学因元人之旧塑像犹存葢不忍毁之也至我

皇祖考用礼官之议增乐舞用八佾笾豆用十二牲用熟而上拟乎事

天之礼也略无忌焉夫孔子设或在今安肯享之

昔不观鲁僭王之礼宁肯自僭祀

天之礼乎果能体圣人之心决当正之也至于称王贼害圣人之甚王者已有是德宜居是位尧舜是也无是德而居是位者昏乱之君如桀纣幽厉是也若至于后世之为君而居王者之位者其德于孔子或二三有之十百有之未有能与之齐也至我

太祖高皇帝虽遵用孔子之道而

圣人神智武功文德直与尧舜并恐有非孔子所可拟也由是观之王者之名不宜伪称王者之德不宜伪为伪穪者近于僣乱伪为者其实有未尽之也至于服章之加因其位耳孔子昔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何其不幸身遭之哉夫既以王者之名而横加于孔子故使颜回曾参孔伋以子而并配于堂上颜路曾晳孔鲤以父从列于下安有子坐堂上而父食于下乎此所谓名不正者焉皆由纲领一紊而百目因之以隳传至有宋而程颐以亲接道统之传遂主英宗不可父濮王

之礼诚所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之明验哉

今也不正滋来世之非道将见子不父其父臣不君其君内离外叛可胜言哉除待该部集议施行外兹朕不得不辨亦不得不为辅臣辨璁也为名分也为义理也非谀君也非灭师也若朕所正者亦如是所以防闲于万世之下也设或有谓朕以位而凌先师实非原心者是为说嘉靖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

朕惟为人臣尽臣道尽之云者终始生死以之非所私也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朱子释之曰祖父所行之事不但三年虽万世亦不可改也小有可变岂可待之三年夫成法固不可改其于一切事务未免法久弊生不可不因时制宜至于事关纲常者又不可不急于正也朕又惟天子不可与匹夫相争辨斯世斯时却不得不辨也昨所命议正孔子之祀典方下命翰林编修徐阶倡逆论云云者且引分祀为

言其心之固恶可知朕不知典籍且以易明者言之孔子之谥王号自唐玄宗李林甫之君臣始夫孔子已逝在秦汉之前此间岂无贤明之君如汉高祖唐太宗皆创业垂统者何不加王号于孔子又如汉光武中兴文帝守成亦无过者又何不加王号于孔子则不敢拥虗名以示尊崇之意者可知矣林甫之请玄宗之加意必有谓林甫之为臣也何等样臣也其意或假尊崇师道以欺玄宗欤玄宗之所加也何其巧乎自秦而后王天下者称皇帝汉方以王号封臣下玄宗之封谥孔子何不以皇帝加之是不欲与之齐也特一王号犹封拜臣下耳尊崇之意何在哉

这个王字非王天下之王实后世封王者之王也由是夷君武宗假托之而加谥宋徽宗荐十二章服徽宗之加欲掩其好道教而设此以尊崇耳况以诸侯王而僣天子之服章诬之甚也至于雕塑之像不知孔门弟子郎孔子死时而造之抑放释道之为而造之且如一个人自是一个貌色不知可增损乎抑不可乎以一圣人而信工肆意雕塑做个像曰这个是孔子像殊不知其实是个木土之灵耳孔子肯依之享之推已之心则知孔子之心也又至于八佾之舞十二俎豆又僭礼之甚也决所当正阶此奏正与昔霍韬之叛议

郊祀同然韬也却朴直■实故所言不逊阶也用心如韬而言甚巧而奸也悦词和言不激不迫甚矣佞哉斯人也翰林可用这等人邪昔同姚涞辈登科大学士费宏所取也邪正忠否昭然矣是为申记之云

嘉靖九年十一月初一日

圣谕

昨卿等已将礼部刊行朕着说记本拟票上已朕所采即批行非不断也亦非惑小人之言但实不容不说王汝梅等奏一疏与徐阶张衮所谓同他俱不暇言只以后世人全不公平全无义理者言之汝梅等有曰此

圣祖所存不必去也言似轻而意实重意朕不尊

祖制欲问罪耳夫设使武成王祀典今在朕下命去之必翕然奉顺必无一人言之曰此

圣祖所存也且如各镇总兵武臣凡行事序列在抚按官上今率皆挫制之一有边警无所施为往往有贼至而犹不知者岂可望其得备乎至此失事辄行奸巧罪皆归之主将或有暴虐轻率激怒贫卒反赖主将主使如失记名廵抚保定官及欧阳重者我

圣祖时有此制乎有敢这等无理者乎他则不能细数孔子称王咸谓可者狥私意耳借之以制压君于上威服人于下虽曰尊孔子实是自尊也甚矣

孔子教人以道初无这样事至于坏乱人极大为不道之徒不知孔子尝教为此等事耶如今人只知说三代之治为体时治为非夫三代时君臣庶民恰如一个人唐虞又可知矣今人都是计利害为身家之辈动以善人为令色君子为伪为谠言为国者曰挟私求进亲君敬上者曰謟谀逢迎举善去恶者结党设报复之心开陈政治者曰此喜功好事请修礼乐者众加变乱成法之名拾遗补阙者曰此彰君之过故凡朝廷兴举动谓狂为由是观之凡爱国任事之臣必尽斥逐凡他比同之类所行所为上制君下胁民无所不可是无纪纲法度恣意适情弒父不难矣因谕而着此亦当通行刊布嘉靖九年十一月初八日

○御制火警或问有序

朕为是或问是不得已耳岂不知好辨多言起羞为佞大失君道之体特为重大者作之耳夫今人率多深福祸以摇惑人之心志强牵妄附诋毁善人阻害道义故朕述此以自为之记云耳非尚辩焉非餙过焉惟明达者知之故序

或问于吾曰汝家东所房被灾是

天之所仁爱以示汝汝其省之否乎吾答曰予菲薄之人仰承

皇天眷命主斯亿兆过咎最多

皇天垂示仁爱予于此未知所以或曰我闻变不虗生必有所召兹警在汝家非汝德失其中和政失之躁急与夫凡所致此者否则何有是乎吾答曰吾非汝此问何得言乎汝其听吾陈之宫中地面窄狭房屋重迭宫人有三四人止一房者又不肯相和昨一氏饮酒酣沉而睡至二鼓末惹火着身犹未觉即焚其身方延至屋人尽睡熟罔觉至三鼓廵者纔见忽报之所司急唤众人火已盛矣且三十五房接脊通连无可措手悉毁之此自醉氏起缘非灾变也其实人自不慎耳如以吾禁酒之令失严及无德罔以弭之者此其吾之过也本非灾异也或问汝既知若此何必引咎下令修省祷于

天祷于

祖考哉此岂诈与吾答曰予闻人君之事

天也不可不慎此非变异本人为之固不可为灾而所以祷之

天祷之

祖考者告之以人事不修祈之以将来佑化吾家长也不能致人人小心共保非我之过失谁与故告于

上天告于

祖考庶有所严畏下令修省庶使人人事事务图慎美何诈何伪人纵可欺天可欺乎

或曰斯固是矣宁不失怠以自恣乎吾答曰孔子大学正心之道曾子释之曰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皆不得其正夫不得其正者何不当忿懥而生忿懥不当恐惧而起恐惧与夫不当好而好不当忧而忧者心既昏惑颠乱忿懥于违巳拂意之言恐惧于邪说诬祝之术好乐于声色逸豫之场忧患于奸小恶雠之谗虗灵眩惑心欲得顷刻之安且不能尚能正乎况今人专谭祸福务求事应强为附掜阴中古人暗乱人志使闻者股栗而背汗至此则人人荒惑将不顾君亲谋为害治不可晓谕而至因而束之又自招督责之过是因细而失其巨吾惟知

皇天昭鉴在上

祖考临视在旁鬼神质之左右直知自信而已矧忠肝义胆之贤所见又岂吾比哉汝其为是问也惑乱人心甚矣岂君子哉问者惭而退

嘉靖辛卯正月终旬八日记

○皇帝敕谕户礼二部及都察院

朕惟民为国本本固邦宁不可不加意焉欲民安又必慎用守令然后乃获所安近屡有旨令吏部多方选授用心考察外但未闻某官果贤某方民获安生某官为否某方民不聊生无冯黜陟实効未臻况近来灾变多端本由朕致而百司公理亦不免有匡赞之责而亲民之官又最切焉今将朕偶有所见立为条目尔部院便即刊布开示于后

一守令已有旨命所司慎选外着彼到任之后务要上遵我

皇祖成法修尽职业爱惜百姓所欲者与之聚之所恶者与之去之扶善而驱其强暴尊贤而去其不肖教之以忠孝道之以仁义勿得肆虐用酷残我百姓

一凡军民人等有在家能孝奉祖奉宗恭事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孙者务要指名奏来以凭旌异不许狥情用私

一耕桑者衣食之源一家之中赖之上奉祖先父母下养妻子人口须要依时力务男女各勤乃职但是少壮者都要耕织耕者勿怠于耒耜织者勿惰于机杼晨作晚息庶不致饥寒之苦

一各处但有荒芜未种之地着召贫民自种官给与牛犋种子不征税粮不许强众侵夺及官豪人等有违一体奏来治罪

一秋之后所获须要樽节爱惜勿得贱弃储之以备凶歉

一误农害义莫甚于释氏之徒今尤重焉夫彼不过以生死以恐吾民小民愚甚直言无疑浸浸然而不之省遂至伤伦败俗废人事舍农业甚是有害世道今虽不能去然驱迫之速必至作害但要牧民之官尝加省谕禁戒其未来其见被惑者有能舍非从正都着远做生理须要从容善诱务使移转如一府中有能一年化正二百人以上州一百人以上县四十人以上者廵按御史奏来否亦奏来以凭考报

一欲守令尽职又在廵按御史御史克尽职以为表率他人不敢不勉今后各处廵按御史着照近日右都御史汪鋐所奏事件务要遵依不许抗违以为身先之道敕内所载某官果有遵行尽职民安生业的指名奏来升用或赐以旌奖有仍前不遵故虐小民者亦要指名劾奏治罪务要从公荐劾以凭黜陟如所否者若朝廷访知决不轻贷如敕奉行故谕

嘉靖九年十二月初八日

敕诏

敕曰南京

太庙或建或弗建朕惟

太宗既迁北京为子孙万世之业则南京

太庙不必重有或谓

太祖初定之都且为子孙者当万世以报功德不可废也朕则以为必欲建庙以报功德必又当舍北京

太宗所立之庙矧夫

太宗既以定北都传已六宗矣能为

太祖

太宗守洪业万世其传无南北之分我

太宗所定之基我

太祖亦未为不格于斯一天下作

二主二庙恐弗合礼与义或谓承天府尚有

献考庙是非薄

祖厚亲欤朕则曰承天之有庙昔藩邸之所存者奉

孝宗命建府第时作者不敢去之况此即南京

奉先殿之义可比非是兹

世庙同朕惟周家虽有三都三庙之同建彼今不同今之南京者祗存百官有司不廵幸不举时祀徒有庙社或曰累朝旧典遇事则遣告焉朕惟

祖宗惟于子孙是依是凭有疾一代尚若弗祭况数千里之远能将我之诚敬者今既以北京立万世之业则当为万世之图使其定传于此庶几

太祖永歆必不以作庙为歆也敕尔诸臣议

礼部等衙门少保兼太子太保尚书翰林院学士等官夏言等谨题为南京

太庙事本月十三日钦奉

敕谕南京

太庙复建或弗建朕惟

太宗既迁北京为子孙万世之业则南京

太庙不必重有或谓

太祖初定之都且为子孙当万世以报功德不可废也朕则以为必欲建庙以报功德必又当舍北京

太宗所立之庙矧夫

太宗既以定北都传已

六宗矣能为

太祖

太宗守洪业万世其传无南京之分我

太宗所定之基我

太祖亦未为不格于斯一天下作

二主

二庙恐弗合礼与义或谓承天府尚有

献考庙是非薄祖厚亲欤朕则曰承天之有庙昔藩邸之所存者奉

孝宗命建府第时作者不敢去之况此即南京

奉先殿之义可比非是兹

世庙同朕惟周家虽有三都三庙之同建彼今不同今之南京者祗存百官有司不廵幸不举时祀徒有庙社或曰累朝旧典遇事则遣告焉朕惟祖宗惟于子孙是依是凭有疾一代尚若弗祭况数千里之远能将我之诚敬者今既以北京立万世之业则当为万世之图使其定传于此

庶几

太祖永歆必不以作庙为歆也敕尔诸臣议钦此钦遵查得先该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等题前事内开近者南京

太庙被火伏闻于内

列祖神主一时亦被延毁号吁莫及窃谓

列祖神灵陟降在天

皇上亲承

宗庙之祀对越歆享仁孝诚敬为已至矣南京既有

太庙又有

奉先殿每日及朔望进膳

列祖神灵固有所依但南京

太祖神主系是

祖宗百七十年奉安已久一旦遭此灾变恐无以慰

皇上孝思瞻切之情臣等待罪礼官仰体

孝思必须补造

列圣神主以为神灵之依必须重建南京太庙以为奉安之所然又工程非岁时可就香火非日月可缺似此数端臣等实窃究心未知所宜伏乞

圣明敕下礼部议处奏请或先

钦制告文特遣大臣亲到南京祭告

列祖神灵或权将南京

太庙原日朝夕香火暂并于南京

奉先殿用少伸皇上纯孝之诚惟复别有裁处等

因奉

圣旨礼部看了来说钦此钦遵臣等会同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葢殿太学士张孚敬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太学士李时后军都督府等衙门太傅兼太子太傅武定侯等官郭勋等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等官汪鋐等议得唯天子议礼唯圣人达孝近日南京

太庙既毁于火该南京礼臣奏请欲将南京

太庙原日朝夕香火暂并于南京

奉先殿其重建庙制补造

神主干系

宗庙大礼取自

上裁钦蒙

敕下该部看详臣下虽欲据经守礼愚贱未敢专擅钦蒙

皇上至德达孝论言精确贻谋高远不独有以正一代宗庙之礼且足以定万世帝王之业诚非臣下所及乃复不自满假务集众思尤见虗中爱礼甚

盛心也臣等凡愚何能仰赞万一然有

君如此安敢不尽窃惟古者国无二庙无二主故虞祭用桑主练祭用栗主栗主既立乃毁桑主君去其国则太宰取羣庙之主以从明天无二日尊无二上国无二庙神无二位也

后世此义不明汉有原庙齐有伪主亵渎诬妄事神则难乃若有周三都三庙则又礼以义起事有攸宜岐周则太王诸侯之庙镐京则武王定都所建洛邑则周公定鼎所建然镐京庙成则岐周之主已从洛邑虽庙成王未尝都洛则镐京之主自在周公虽以至亲留后然诸侯不得祭天子天子不得祭太宗文王武王之禋葢非正祭故国有二庙自汉惠始也神有二主自齐桓始也周之三都三庙乃迁国立庙去国载主非二庙二主也我

太祖肇都南京即周公都洛

太宗定都北京即武王都镐知武王周公之志未尝不同则知

太祖

太宗之心未始异矣

太祖末年尝有改都之议则知一时定鼎金陵未称贻谋之远迨

太宗定都燕京内制六合外控诸边形势远过关中固万世帝王之业我

太祖在天之灵岂不居歆况

圣子神孙既亲奉祀事于此则

祖宗神灵自当陟降于此斯固人情亦乃神道古人立主依神立庙依主而子之身又

祖宗所依今日正当专守于此使

宗庙社稷专主于此本支百世根本于此祈天永命保民出治罔不于此兹实亿万载无疆之休此臣等所谓不徒定一代宗庙之礼而且以定万世帝王之业者也

臣等虽愚且贱必知其是确乎不可易矣然仰惟

圣衷谦虚犹若有所未安者臣等请得而赞之唯

圣明断焉今日南京

太庙之议太略有二或谓可弗建者以国无二庙神无二主也或谓当重建者以南京根本重地

祖庙神灵久依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弗建也者守礼也重建也者以义也虽见有不同知者见之谓之知仁者见之谓之仁愚且贱焉弗敢专也弗敢遂也今伏读

圣谕所谓既以北京立万世之业当为万世之图使其定传于此庶几

太祖永歆必不以作庙为歆云者则弗建之议可以的然而决矣

圣谕所谓南京祗存百官有司不廵幸不举时祀

祖宗唯子孙是依是凭云者则复建之议可以涣然而释矣此所谓众言淆乱折诸圣也

至曰

太宗定北都传已

六宗能为太祖

太宗守洪业无南北之分又曰一天下作

二主

二庙恐弗合礼与义太哉王言一哉王心

圣学孝道蔑以加矣虽前圣复起不能易矣乃知

睿思渊识自出寻常万万倍也至谓承天府尚有

献考庙今弗重建南京

太庙为丰祀于昵此以

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百姓不知者耳况事体大异比拟不伦

圣谕固已折之当矣且南京

太庙今日之废非出于人而

祖宗庙享固在于此匪曰疏之实以亲之匪曰薄之实以尊之以善继善述之心为不愆不忘之孝守

文祖迁都之虑保

高皇创业之谟则不当复建庙于南京者诚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况南京皇城宫殿倾圯者多累朝以来不许修饬而近日议臣往往奏欲修理此皆不知

祖宗深意殊非所以守成法而定民志且北京

宗庙行将复古定制久注渊衷而南京

太庙修饬方新遽罹回禄则

皇天眷德之意

圣祖启后之灵恐不可不默会于昭昭之表者也

臣等学不足以洞达天人才不足以弥纶治道然仰奉

圣谟佥谓兹事可以质鬼神而无疑俟百世而不惑矣但南京原有

奉先殿在其朝夕香火自当并合供奉如常仍乞

俯从礼官所请钦制祝文遣官祭告其

太庙遗址似当仿古坛墠遗意仍高筑垣墙谨司启闭不致有所践踏致尊严之意则礼成义尽而国是定矣

宗社幸甚万世幸甚缘系南京

太庙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嘉靖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

书翰林院学士臣夏言

左侍郎臣黄宗明

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傅兼太子太傅武定侯臣郭勋管府事襄城伯臣李全礼

南宁伯臣毛良

英国公臣张钥

会同侯臣孙果

武安侯臣郑纲

泰宁侯臣陈琏

定西侯臣蒋荣

驸马都尉臣谢诏

太子太保玉田伯臣蒋荣

广宁伯臣刘泰

平江伯臣陈圭

宁晋伯臣刘文

中军都督府掌府事成国公臣朱凤

管府事保定侯臣梁永福

镇远侯臣顾寰

东宁伯臣焦栋

定国公臣徐延德

阳武侯臣薛翰

丰城侯臣李熙

安仁伯臣王桓

彭城伯臣张钦

泰和伯臣陈万言

左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太傅惠安伯臣张伟

管府事崇信侯臣费栻

恭顺侯臣吴世兴

怀宁侯臣孙瑛

京山侯臣崔元

驸马都尉臣邬景和

长宁伯臣杨太经

丰润伯臣曹松

怀柔伯臣施谨

右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太傅宣城伯臣卫錞

管府事城山伯臣王洪彰武伯臣杨质

隆平侯臣张玮安乡伯臣张坤

忻城伯臣赵武

武靖侯臣赵世爵

署都督府佥事臣江桓

前都督府掌府事太子太保遂安伯臣陈□□

专管府事靖远侯臣王瑾

成安伯臣郭瓒

西宁侯臣宋良臣

灵璧侯臣杨绍宗

应成伯臣孙钺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臣汪鋐

左侍郎臣霍韬

右侍郎臣张邦奇

户部尚书臣许瓒

左侍郎臣张云

右侍郎臣陈轼

总督仓场右侍郎臣周叙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臣王宪

右侍郎臣钱如京

刑部尚书臣聂贤

右侍郎臣杨志学

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臣秦金

左侍郎臣林庭■〈木昂〉

右侍郎臣甘为霖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臣王廷相左都御史臣张衍庆

通政使司通政使臣陈经

左通政臣郑绅

右通政臣杜柟臣张景华

左参议臣刘继德

右参议臣蔡举子

太理寺右少卿臣蔡经

右寺丞臣林希元

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臣顾鼎臣

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臣谢丕

翰林院侍读学士臣吴惠臣张璧

侍讲学士臣蔡昂

左春坊左谕德臣姚涞

国子监祭酒臣王激

司业臣马汝骥

吏部都给事中臣王守

户科都给事中臣管怀理

礼科都给事中臣藩大宾

兵科都给事中臣曾忭

刑科都给事中臣周昆

工科都给事中臣戴继

浙江道监察御史臣徐宗鲁

云南道监察御史臣宋茂熙

河南道掌道事贵州道监察御史臣叶照山东道掌道事山西道监察御史臣刘希隆

广东道监察御史臣白贲

江西道掌道事河南道监察御史臣曾铣

四川道监察御史朱方

贵州道监察御史臣叶照

湖广道监察御史臣郭从皋

陜西道掌道事山西道监察御史臣曹达广西道

掌道事河南道监察御史臣沈一定

山西道监察御史臣刘希龙

福建道掌道事广西道监察御史臣李遂

八月十五日会题十六日奉

圣旨卿等既会议停当南京

奉先殿香火并日进膳仪礼部查议了来看原庙址依拟高筑围垣以护所司时加廵守并各处以后勿得整修着着为令在京庙制即便着各该司先行拟辨物料来岁作急择日兴工承天府

皇考家庙亦勿称庙即仿

奉先殿意曰隆庆亦即制扁奉安用别轻重之意遣官祭告亦无谓待查明香火进膳一并区处各该衙门知道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臣夏言等谨题为刊布

敕议以昭令典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嘉靖十三年八月十三日该本部尚书夏言蒙

召赴平台

钦授敕议南京

太庙事理该本部会同内阁府部等衙门集议

上闻本月十六日奉

圣旨卿等既会议停当南京

奉先殿香火并日进膳仪礼部查议了来看原庙址依拟高筑围垣以护所司时加廵守并各处已后勿得整修着着为令在京庙制即便着各该司先行拟办物料来岁作急择日兴工承天府

皇考家庙即仿

奉先殿意曰隆庆亦即制扁奉安用别重轻之意遣官祭告亦无谓待查明香火进膳一并区处各该衙门知道钦此已经通行各该衙门钦遵施行外今该前因案呈到部

臣等窃惟南京

太庙事宜断自

圣衷允惬舆论克应祀典足昭王章等臣所谓正一代宗庙之礼定万世帝王之业质诸鬼神而无疑以俟百王而不惑者也是宜着令为典垂世大训必须刊刻播传庶几家谕户晓凡使我臣民建极归极是彝是训知唯

天子议礼圣人达孝而天下寡过矣臣等谨将钦奉敕议并会议题奏缮写装潢成帙随本进呈

御览伏乞钦定书名敕下本部刊布以垂久远缘系刊布敕议以贻令典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奉

圣旨名做敕议刊传

○御制明堂或问有序

明堂或问者非上人亦好辨以効常情之所为也实不得已之言也我

皇祖常假臣下作对奏因作楼城之上焉故此或问以作云

问曰明堂大享之礼邃古无者本周之始固亦报

天之情祗以配位之位每论不同且在今日有甚难者汝其何用情哉答曰明堂享礼次于大报重于他祀虽古远有无未可知周始着之载籍今日之举未难时人之情非古人之比也曰配帝为难将欲奉

太宗配庶几可以服天下每思不知视

太宗何如之主今日圣灵在天犹昔日御世一般

太宗本时君之远祖以父近之亲尊之是非人道之正降祖为亲经所未闻孔子不曾有是言以教后世但世愈降道愈湮文人学士之心日昧于一日但骋彼舞文弄智恣意胡为上箝君父下愚细人此非难者决不可行之礼也问曰汝葢欲奉

考配亦非昵于爱亲而不爱祖耶答曰明堂本义是因秋时羣物成以报

天即人成于父之义以其

合于义之正大典则为礼故父配为正不为昵丰不为忘远问曰父配固是矣将来一世一易抑且以一乎答今既用

周制为凖则即如武王行礼奉以文王配之义一而已矣

问曰周公制礼汝何谓武王行之答曰周公者臣职也虽然称武王为正岂有臣行君礼哉周公自武王为之则严父必文今日自我举必

皇考配也问者又曰配义虽明称宗何为答曰称宗之义在今时无有一说但不过是尊亲之意亦无凭据亦无轻重亦无利害只是个崇上之义耳问曰称宗附庙否答曰附庙与称宗是一行今文臣但以附庙必祧不如专享百世为上此不过愚哄其君耳我

皇考虽未即生存之位今日亦有如生之义

祖宗列圣欢聚一堂独去我

皇考一人人情不堪时义不顺

皇天皇祖之所眷思子子孙孙之所不忍独文人残恨之无比也非害于义害于礼

者即无意思之争辨必称宗以附庙亲尽必祧则可以成一代

宗庙之礼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全之礼乎

人而无父有诸况人君为人之极可乎问者又曰称宗附庙祧礼皆明明堂之配亲尽将何为答曰明堂之配百世不可易奉祧何害两不关涉也问者又曰时人但为

太宗不得一配为争耳答曰此说不是尊崇之实假借以制时君又上欺

太宗为无道之甚夫假借君之罪固重上欺

太宗之罪尤重今日之始祖

太祖也始祖故配

郊也今日之严父

献考也严父故配明堂也此文人亦知之明明知

太宗即不可止并

始祖又不可降拟近亲故曰祈谷可一奉配又欲复屋下以重明堂之祭此强牵妄拟欺愚君上是人为哉问曰若是说者则

太宗永无配享之典汝宁忍之哉答曰礼之正所当为者不可避不可让也避则自诡让则负

天礼之不正不当为者不可妄不可欺妄则自失欺则诈情以事神必不歆圣人教人如是邪问曰

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曰

太宗当

皇祖初定之中又置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

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

太宗未免无异于

列圣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今槩以宗尊之

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嘉靖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配享诏

天承运

皇帝诏曰朕惟

天眷我国家

皇祖太祖高皇帝始肇于先

皇祖太宗文皇帝戢成于后

二帝之玄功盛■〈列上心下〉高厚同焉朕以支宗荷天下简用缵实位于兹已一十七载矣追绎我

文皇帝之功光

太祖泽荫后昆继惟我

皇考献皇帝躬备圣德庆延于朕辉前庇后载籍弗闻

文皇帝也宜有功而祖报焉

献皇帝也可有德而称宗焉庶几伸子孙宗显

尊亲之至意适因法古典明堂之举乃稽循严考配

帝之经议命在廷百官会定至于三再师锡之义佥谓之同朕以九月九日躬祗奏于

圜丘敢以太礼请

命分诸命使徧奉朕诚各请

方泽

宗庙

社稷以告越二日率羣臣

宝册崇尊

皇祖文皇帝庙号尊谧为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上

皇考献皇帝庙号谥焉

睿宗钦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即日躬行

皇考附享于

太庙仍藏主于后原寝是月之二十一日太刚躬行季秋明堂礼于太内

玄极宝殿祗享于

上帝奉我

皇考睿宗献皇帝配神于戏肇大享于初成整物与民胞之意奉

严亲而上配答生成罔极之恩禋祀忻成庆同民物凡在堪舆之内闻诏宜悉钦哉

广信府同知邹潘校正

推官方重校正

临江府推官袁长驭校正

上饶县学教谕余学申对读

湖州府后学吴仕旦覆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