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一 横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昧是业用以非证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若准梵本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威德神变皆定之用摄用从体但云三昧也纵佛加光赞皆因定故余会入定受加起定即说同为一品今此开者文多义广劝修学故言义广者建立普贤之行愿故故此比余粗相而说四同六异言四同者入住加出言六异者一数异余会入起唯一此会入起俱多故二者类异类余方故三利益异定起多人益故四光赞异如来毛孔光明赞故五众请异从定起已待众请故六证相异余会经终方有证相此品益已即便地动雨云等故四五二种十地虽有而不具六今此具六故别立品以此说果余皆因故又为诸会本故总故七八九会虽是果定说通因果又非总故(纵佛加下二解妨难总有二难一义广名局难难云文中具有佛加光赞何以偏名三昧释意可知余会下通第二违例开品难难云诸会之中皆入定等在于本品今何开耶故?牒此以答答文有二一释余不开所由四五二种下展转生难云光赞众请十地亦有何名六异彼何不开今此别开答意可知七八下通蹑迹难难云若说果法别立此品七八九会亦说果法何不立耶答意云彼唯有一而无有二义故)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于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四释文者文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持分三起定分四作证分五毛光赞德分六大众偈请分初中有二一明此界入定二类通十方就初分三一承力入定二彰定名字三明定体用今初有六一时说偈竟时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二此三昧下彰定名字毗卢遮那前已广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盘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故(复有释下先总释中毗广大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即安国意诸佛下初释修成三义即是三德谓恩智断言生相尽者即起信意彼有三细谓业转现总名生相在赖耶识今言尽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释曰远离细念即生相尽也故次引涅盘离有常住释如来义即第四经离有即生息也常住之义同上起信言本性下释本性本觉现量者本觉即是所证本性唯真现量方能证故与佛等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故以等佛而释大也新新生者释生息义虽别名二字竟取即生而息上约本净今约随染言染净苦乐所不能动者上约随缘此明不变又上约生灭此约真如故约生灭随缘常生约真如不变常息即上法身下别释藏字兼释如来非报身也谓空不空摽二藏名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释曰上即双标空为能藏者即次论意论云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清净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释曰上引论文即双释二藏而?引意释于空藏不空意犹难见此有二义一者据论标中本意自性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及至释文乃云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即显空藏因妄而显而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故云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等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忍德今为嗔恚本有进德今为懈怠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藏于慧是故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下论释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故上论云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则显不空之藏本来具矣二者自性心上无妄为空随所无者即不空德如空无悭吝即显有檀空无妄动显有性空故是空藏藏不空也)若以光明遍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遍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若以光明下二约光明遍照释犹有二意一以毗卢遮那为能证即是修成如来藏身以为本有是故结云凡虽本有佛智方证又二毗卢下以毗卢遮那以为所证则以如来而为能证本有真实识知义者即是起信生灭相大中文论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以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实识知意云若无动念即真识知既云即是遍照则毗卢遮那亦本有矣)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此也。

贤首释云诸佛遍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刹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遍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遍身内刹四刹入遍刹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贤首云下三叙昔异同意以身包刹海尘容法身得藏身名但是下文用中一义摄义不周不为正释顺经宗意故存而不论)。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

三普入下明体相用此是定相无量无边皆悉依于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门乃有十以后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后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至下当明言六对者初二句明体用一对谓无分别智证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界为胜用也。

谓以因因性证彼因性成彼果性显果果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义一真二实三善四常五乐六我七者清净生佛之性本末不殊况佛果果岂不平等佛平等性即如来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也(因因等者即涅盘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云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心已去果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无上大涅盘今?文意因因即观缘之智通发心已去因即所证之理能证至果为大菩提所证至果名大涅盘前二是因后二是果而有重因重果言者谓十二因缘是正因性虽有此性若无观智不能成果今由观智令彼成果即与因作因故名因因菩提对前已名为果而大涅盘由菩提显故此涅盘即是菩提果家之果故彼经喻云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缘识果则无明亦因则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举此无明为因因则在行前行如十二因缘无明如观智则观智在于十二因缘前而远公云十二因缘近起观智远为涅盘正因故名为因方依前因以起观智依因起因故名因因者则因因在于十二缘后理则可矣而不顺喻无明因因在于行前耳然上四句之后经中复有四句云一是因非果如佛性二是果非因如大涅盘三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四非因非果名为佛性此之四句三即是前二三两句智慧菩提皆依十二因缘生故初及第四皆前中初一以十二缘约相是因若约缘性即非因果是中道正性法身理也二即第四而菩提望前是果望后是因故言亦因亦果涅盘之后更无所显故唯是果又第四句非前四句总为四句之体就缘成四与此为因名为因性与此为果名为果性犹如真如出烦恼障名为涅盘出所知障名为菩提而体无二随出得名佛性亦尔因等四句皆望缘取而佛性体体绝四句俱非因果四句已亡思之若总合上二种四句成五佛性复成四句一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之中一分之义以未成佛时善恶无记皆名佛性亦取其恶故云一分阐提有也二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因因性三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因性中通十二缘亦非因非果之性四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即彼果性及果果性对前两重四句可以意得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二能知名义成反流故名报身性又前灭后生非断非常显中道故故初四句后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又三杂染即三德故翻烦恼杂染以成般若翻业杂染以成解脱翻苦杂染以成法身当相即是性净三德观之则是观行三德证之则是圆满三德又初因性即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即始觉已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已显又初随染隐显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源显实又初与四俱是理性但染净分二二之与三俱是行性但因果有殊又初染而非净二净而非染三亦净亦染四非染非净又初自性佛性二是引出佛性三四皆是至得果性又初二因中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理智不殊理智似分冥??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佛性由此名为佛性??合门也如是佛性下即涅盘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事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今但义引故小不次泽州云(四)不迁名常(六)自在名我(五)安隐名乐(七)无染名净(一)离妄是真(二)不空显实(三)体顺成善后明菩萨性有六种于前七中略无我乐加一少分见以其未得八自在我故无我德未得大涅盘无真实乐德未见自身佛性故加少分见生佛之性下释平等义言佛平等性即如来藏下会别归总此为第一下结十门之一)言胜用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也(言胜用下即释经能于法界示众影像是第二门言能现能生者即唯识论释大圆镜智之文谓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镜智之所现故如前已引)。

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次二深广一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者无上究竟实际故无碍者无所障故同于虚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后句即入法海漩澓门漩即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三有二句出纳一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谓若自相等者谓观色等六尘入正定故名为自相若观无常空等入定则名共相并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之根本上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后摄受下即释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终归此者约事法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智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四有二句境智一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后示现诸境门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四有二句前句即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言不体此理下体谓体达若能证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觉故生公立体理成照义云理不待照而自了智必资理而成照故知理无废兴弘之由人智虽人用不在人出矣故人有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故要见此理方成佛耳后句示现者释经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故今此即言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于地)。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为内外含容对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二句共成一门一门便成一对内含因果智力释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外令尘下释经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悉能容受无边法界释云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即是事尘顿变万境故言同真性者约理法界)。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六有三句即成就摄持门为成持人法对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后持法轮令不断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六有三句成一门一门分二一对前二句成人即经云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二显示如来诸大愿海是故?云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即二句也后持法轮即是持法释经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由斯玄理下法眼长全无缺减即第十四经由真理湛然故悟亦冥符理既无亏法眼常全矣)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入释上毗卢遮那遍照之义次四句无德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容释上藏义后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上言四节下第三结束称赞言次四句者即出生一切下言二句者即含藏下言后三句者即成一切下三义皆是结束此三圆融称赞也)言义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也余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昧。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如此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于中有二初举此。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

后如是下类彼中二初明平遍法界后明重叠无尽前中十一句初一总明谓尽穷法界后十别指以彰曲尽一尽虚空界二于空中尽十方处三于十方中遍三世时四于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小隙无碍之处六或广大百千由旬等处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有二义一者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者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第十句有二义者昔人唯有后义则是佛身中尘有诸佛刹遂令普贤不遍如来身外刹也)。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二及此下重叠遍中略有四重一尽法界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中多刹三刹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贤(此国指前十处之国者即前第十句中初义谓及尽法界国土中尽虚空国土尽三世国土等其第十义身中国土以文近故?不指)于上诸处皆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遍粗细深广平满重叠(于上诸处下总结能遍上之四重但所遍故于中三初正结遍身)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二此处下类通)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三故约主定下解妨谓难云别明入定佛前唯一普贤今此结通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含二义一约主伴二明即入初主伴中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难云此中普贤应不为伴应答云若为伴时亦得有多二者即由上义故此一是即多之一故?云一切之一故彼类通中多是全一之多故?云一一切故前是举一结多此是即一即多前是通辩缘起相由今明力用交彻一有一切等故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胜身乘六牙象等相庄严故三穷尽法界身帝网重重无有尽故今当第三含有前二所由有三等)。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

第二尔时一一下加分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后身加初中有四一诸佛现前以此口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贤前也。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

二彼诸下赞其得定此虽果定菩萨门入故云菩萨三昧。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三佛子下明得定所由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文有三初当句释)又上三义前前由于后后(二又上三义下展转释谓由自有行愿方得主佛愿加由主佛愿方得伴佛同加故云前前由于后后)余岂无斯行耶法门主故表说普法故(三余岂无下通难难言一切菩萨皆修行愿何故不加法门主下?答答中二意一约教相二表说下约表法说如金刚藏表地智等)。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着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四所谓下辩加所为此文二势一辩加所为二显上行愿之相故云所谓也所为谓何为转法轮故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别中初一总摄十智余九即是十海一即安立海二即众生及业海三即世界海四即佛海五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功德故六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七即转法轮海八即根海九即演说海与下十智令知此十(余九即是十海者就十海名二处具出影带钩锁文该五处言二处者一现相品众海问中十海二成就品初摽章答中十海然文小异开合不次问中十者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长行阙中即有谓世界安立海四诸佛海五波罗蜜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二成就品初答中十者世界海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根欲海一切佛转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若将此十对现相品者此中一二名次俱同三即问中第四四即彼三五六带第二众生海中开出亦可第六根海通下诸海须知根故至成就品当更会之七是前第八演说及第五波罗蜜海是所演故八即第六解脱九即前九十二海谓名号寿量皆由愿力而得成故十即前变化海上言此者此成就品言文该五处者二处如前三即此所为中是为十海故四者即下意加与智即十海智故五世界成就品答中称叹十智即是知此十海之智正是此中诸佛所与十智也此上五处三处是海二处是智其所为中虽无海言而是海义然其五处决定相承谓由问十海故加所为中为于十海佛与十智令知十海普贤得智将欲说之故观察十海智海难思唯佛智能知故称赞十智亦是赞所得之智方能遂佛所为答前问也而其五处开合广略者显义无方故文似译人不相对会故今?文并为会释使前后无违下成就品更委会释今此所为中十句正对问中十海有三两海兼下答名以文同故谓一即问中第三安立海二即问中第二海言业者问中所无即兼下名答中开出然有众生必有于业以此经中有净治杂染得清净言故?加之及业海也三同问中第一四同问中第四五中摄前四海谓九名号海十寿量海六解脱海七变化海以其上四皆佛随机之大用故故云一切佛功德也六即问中第五其七九二海皆是问中第八答中但有转法轮海而无演说问中但有演说而无法轮今此所为及与叹智并开成二八亦问中第二众生开出然上九句七九合成问中一演说海八复合归第二故此九句唯有于七而第五佛功德中独有其四兼七中余六故十海具矣与下十智者上来正释经文今对后生起如前已说)。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与入法界无边量智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词辩智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音声智。

二尔时下明意加于中有二先加后释前中亦二先此土后类通前中与十种智初一总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令增长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后智字即能入也余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故后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一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二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齐之境三即第一四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大五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六即第五七即第九八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九即第十建立演说(二意加中二别别对释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下略不可思议而加次第三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知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经脱智字然?中易者则但对次第难者已为会释并可知也)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摄养众生慈悲为根为成佛道悲智为根种种差别皆善知故。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何以故证彼三昧法如是故。

第二何以故下释所因中二先徴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贤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

三是时下身加中亦二初此土后如此下类通前中复二先佛手摩顶明加被摄受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是如来自在业用。

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焰发。

二其手下辩手相用于中十句以显无尽前五德相圆备谓??纤直等故云相好庄严(谓??圆者??纤之言言兼相好案大般若三十二相中第九双臂修直??圆如象王鼻斯则??直是相手连臂故纤者三十二中云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言兼好者八十好中手足指为二十以一指为一好谓十指端皆圆纤可喜故而言等者即妙网光舒此言显故三十二中云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间犹如鹅王咸有网鞔金色交络文同??画即是相也略举此五广如十身相海品)。

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于中现。

后复出下五句明妙用自在意明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亘十方者一切诸言即横亘十方也过现未来即三世也菩萨因也诸佛果也上二皆人法轮法也顿具为深横该为广相好即体出生等用皆悉圆融名无边自在谓即横即竖即人即法等)。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后结通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七之一

音释

??

(驱为切缺也)。

(乞逆切与隙同??隙也)。

??

(丑凶切圆直也)。

(莫官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七之二 假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第三尔时下起定分所作事竟故于中二初此界后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初起定后众益前中亦二初起主定。

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

二起眷属定于中亦二初总谓一起一切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余定为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初一总明谓一起一切起者此上正释由此下出所以有三初总摄故二终归此故三彼全同下通妨难谓有云若取归此如百川归海何以能归亦受海名故今通云约随机别用故曰终归实则体同更无异味即是总中之别义耳如于海中说百川味)。

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三昧门起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从现一切众生舍宅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各别名字三昧门起从知十方法界处所各差别三昧门起从知一切微尘中各有无边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二所谓下别辩尘数既多略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谓无一念暂差故云念念无差而六废遍知为善巧智二即所知尘境上能所一对(所知尘境者此有二义一尘即微细之尘知其相虚又能容纳及为物因如八地中知微尘差别智二即六尘境亦名微尘境故安国云谓色等五尘界是现量境五识亲证都无尘相如来藏中顿现身器亦无尘相六七妄想谓有我法想所现相是分别变分别变相但可为境而无实用如日发焰带微尘而共红非实红也如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缘非实缘也如观本质知画像而非真若了藏性悟尘境而为妄故经云非不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故法界微尘以为三昧释曰此义易了亦非经宗故?含有而释之似巧故钞引之)。

三现广刹四现居处即于世界总别一对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受用器即广刹受用即是舍宅。

五知心念差别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心一对。

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虽说微尘意彰佛广虚空无方有物处则现唯如来藏是实物有依此建立处所各别随菩萨行刹有净秽随众生业趣类别故微尘中佛复有一义谓如来藏是真佛身其体广大无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尘之中一一有情各有藏识故云各有无边大身(楞伽经云者上即第一经文然彼明四顿义此是第三藏识顿知喻喻于报身顿成经云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喻也经云彼诸依正亦复如是顿[享*(丸/火)]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释曰今?不取所喻但取能喻藏识顿变之文从器即尘刹下以楞伽经配属今经上引楞伽双证三四二句广刹即第三句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舍宅即第四句故?以受用二字配之彼经但云受用境界受用有二一共乘所虑外诸器界即如来蕴识顿变其宅舍即是共中不共皆属受用其器一字乃是义引欲配二句故微尘中佛即观心释广如出现品)。

九从知一切法理趣者上八约事别别门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思益经说处处避空皆不离空深密经说理趣有六一者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已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义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彼真义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议即此三昧无着菩萨说四意趣释一切经亦理趣也如摄论辩(大般若下二引教成立引三经一论初引大般若即第十理趣分经当第五百七十八彼经叙云此经并乃核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明是六百卷之理趣也佛在他化自在天为八十亿大菩萨说今?义引两节经文初至不可愿求自为一节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无戏论法说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甚深理趣轮字法门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释曰此上显性空理趣然第二义者义引彼经显真实理而为理趣若唯用前非真趣故故彼经云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众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一切众生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释曰前明有法非有后明无法不无非有非无是中道理趣故?结云当知即是此如来藏亦空不空一种之藏又摄别从总即藏身三昧之所有也思益经下即彼经第一时有五百比丘闻说法空从座起去等网明令思益梵天为作方便(云云)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是法门譬如痴人畏如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盘行涅盘中而不得涅盘所以者何涅盘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盘亦尔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经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得阿罗汉道作如是言世尊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盘者则于其人佛不出世释曰上经有二意一不离空以有遣空求空不得以空空遣空二不离空显空体妙有求空不得显空离相非有非空亦非空非不空而诸比丘但得初意故成罗汉令毕竟无求今?通用二意皆为理趣略引初喻以彰体周为真意趣深密经者即第五经如来所作事品为文殊说其第六事亦名意趣亦名理趣即今所引而但列名不别解释今?已略释?中有二先引经正释六理趣义在文可知彼真义下后会释经文而但释二者由前六中前三为本后三解释则以三摄三也今以真义摄于第四即以前摄后以不思议摄其第二即以后摄前以真义直举藏身之体不思议正同三昧之相故十地论释所以金刚藏入三昧者显此法非思量境故其第三与六即是利他后普贤说法是此一趣今言出定故略不言无着菩萨者但指摄论而杂集第二庄严论第十三皆同说四一平等意趣谓如说我昔曾于彼时中名毗婆尸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相似故说彼即我非昔毗婆尸即今释迦楞伽经中约四义释一字等二语等三身等四法等故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但颂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由唯??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作是言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解云以后别时而得彼千也以一钱为千钱因念佛为菩提因??愿为安乐因也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己逢事尔所殑伽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曰意约证相大乘不就教相大乘故作是说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者随此人得成何心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除此心先为赞施若乐行施施是下善欲令渴仰余胜行故所以毁之不达言违皆佛别意趣耳余行例然今明普贤亦善穷究)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余七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二普贤下大众得益初标益时分亦是得益所由。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后其诸下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萨法门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又此五句后后成前前。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佛转正法轮般涅盘等海云。

后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一得照藏身之实智二得藏身力用之权智三身毛现刹四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含此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蕊齐敷诸菩萨众积善以深久同行愿才观胜境万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冥显双资者谓宿善为冥资以暗成故现业为显资事昭着故今当俱句亦有冥而非显但有宿善故复有显而非冥现身精勤宿无善故其非冥非显此非机感设欲成机乃是大悲通相所被此上四句但约于机对机说应亦有四句一冥应令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二显应现形说法光炎现相等三俱四俱非俱非不名为应若取大圣无心即应无应亦得名应以机对应乃成九句谓一冥机显应二显机冥应三冥机冥应四显机显应上单四句二单复相对复成四句一冥机冥显应二显机冥显应三冥显机冥应四冥显机显应三以复对复复成一句谓冥显二机感冥显二应今此乃成第九句也谓宿善冥着精心显彰是谓冥显机也入定冥资起用显益即冥显应也今举冥显之机成前得益故云冥显双资于何不可)。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二如此下类通可知。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

第四尔时下现相作证分然得益心喜喜则地动及有诸瑞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居后此会虽即未闻已先得益故先现瑞以此会辩果显殊胜故文中有四一世界微动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动者是前相故。

一一世界众宝庄严。

二众宝庄严。

及出妙音演说诸法。

三出音说法。

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摩尼王云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光明照曜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称扬佛名摩尼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四佛会雨宝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相宝后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生。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已一切如来诸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第五普雨如是十种云已下毛光赞德分于中二初结前生后后正显偈词。

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

词中十颂分三初一总述前定次八别显遍相后一结赞所由。

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彼刹尘中悉亦然。

别显中二前二偈半直述前遍。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后五偈半举因显遍于中二初半偈缘力遍。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后五因力遍于中四初偈即体而用故遍前半体后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身相如空者?大有二先略释经文具四身土前半即一法性身土具如?释后半有一身土谓受用字即他受用化字即是变化顺经示现故其自受用含在前半以身如虚空自受用相良以经有非国土言故但属法性身土耳)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

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一依佛地下第二双释二章然净土之义次二品广明问明贤首第五回向等复当广说法身之义玄文已具一经往往显甚深?此中亦即一段寄如来身显普贤身今十中第一文中有四初依论正立二论自解妨三为论引证四会释经文性虽一味下二解妨即正答前问也谓与身为性名法性身与土为性名法性土即三土三身之真性也未失一味智论云下三为论引证共答前问亦犹外典天地万物同禀阴阳之元气也佛者是觉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是故结云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下亦为证前即第十论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释曰此文兼证后段如空论文易了谓法性属佛下是?释论准彼?云佛义是相为功德法所依止故众德聚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相义为身此公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直语所依名土故云体为土义以能依名所依为法性身故云相义为身今?意小异谓佛有觉义故名属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随相异 身土约相则有二差随所依性则无差别今以无差之性随有差之相故云性随相异也今言如虚空下四会释经文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者以变化等三身三土事既无边与之为性岂有边耶既如虚空则遍一切色非色处?结云故如虚空通喻身土者按于经文但言身相如虚空按唯识云此之身土皆喻如空则显虚空喻兼下句)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证真如为法性土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

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

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于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

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

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辩。

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证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如虚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下经亦云者即第五回向经下更一句云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前明自利此明利他)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准以思之(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净名第一众生见烧净土不毁即法华第五并如下引色即是如相即非相即义引大品等经身土事理互交彻故结前生后然结前三文成上三义谓引净名成第三当相即是功德身土则具妙庄严通自他受用二引法华成智法身土亦通性相智所现身者若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变化身此三身融则三土亦融变化则毁自他受用皆悉不毁我此土安隐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满即他受用三义引大品色即是如成第一义相即如故如即法性土相通诸土即法性身与色相身无碍依土亦性相无碍是故结云皆事理交互言生后者生后四句文有两重四句初四唯单相对其色相言通于报化自受用报化他受用报皆色相故二又以单对复成四句唯出其一令准思于五上即第一二法性身依色相法性土三法性色相身依色相土四法性色相身依法性土第五有一俱句谓法性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则是性相无碍之身依性相无碍之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此上犹通者结前生后生后唯属一乘华严之宗结前不出法性色相之身土及四身四土之义故谓一及第四唯法性二三法性及如智五六具上诸义亦不出如智七八方具事理无碍上之八门不出事理无碍实教之宗故通诸大乘即同教一乘义也故此下二方是事事无碍法界别教一乘宗也)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九通摄者如八地中十身即三世间故谓众生身国土身等已见玄文即如空身者会释经文谓观恒昙身相如空等何有十身之义故令释云如虚空言即十身中虚空身也八地之中十身相作今云示现普身则两重十身皆悉具矣如下云以虚空身作众生身作国土身作业报身作声闻身作缘觉身作菩萨身作如来身是为虚空示余九身其如来身上既具菩提身愿身化身法身智身等则有百身千身一一类身复各摄多故云示现普身等一切也又如虚空言舍法身智身即是真身即真而现何不具矣)十土分权实唯有第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普贤亦尔义随隐显不可果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十土分权实者为拣浅深以分权实故前八非实若不摄权亦非真实如说海水异于百川不摄百川非海水矣随义布列有十不同得意而谈一一融摄)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前三身二者双泯属于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于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依(上言土有五重下三别示土相谓前三如智有离合之殊故分三身其所依土唯一法性余可思准)。

普贤安住诸大愿获此无量神通力一切佛身所有刹悉现其形而诣彼一切众海无有边分身住彼亦无量。

二普贤安住下一偈半大愿故遍兼显遍于正中之依也重重皆遍今不见者机不应故不见即是虚空身故亦遍不见处故(重重皆遍下通其妨难难云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约机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谓以虚空不可见故若不见故若不见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慧眼无见无不见故)。

所现国土皆严净一刹那中见多劫普贤安住一切刹所现神通胜无比震动十方靡不周令其观者悉得见。

三有一偈半明所现超胜。

一切佛智功德力种种大法皆成满以诸三昧方便门示己往昔菩提行。

四有一偈果德已满不舍因门。

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入诸三昧佛光云中赞功德。

第三一偈结赞所由者自在难思现无不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述。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第六大众赞请分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睹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等虚空藏汝已严净此法身。

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次一举法请正陈所疑后一叹众请明有堪闻之器前中二初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后三叹能遍尘刹雨法德明有说果今初偈各一义初一赞已净法身三句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藏证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虚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一因修法生等者然准涅盘缘因对于正因了因对于生因而缘亦名了如酵暖等为酩缘因即能了彼乳中之酪令得成酪而今开异义小殊故了谓照了不通于生缘谓众缘义通生了今从别义又对正因是真如故云通缘了如不可生故但名了偈云出生者出于二障故曰出生非生真如诸佛法言通教理行果通于二因义如上说真如即是不空者此言不空自有二义一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是谓真如涅盘二对下空藏是不空藏妙有之中含性德故平等与藏者藏通真如是不空如来藏藏通虚空是空如来藏平等通二者一真如体性平等二虚空无相平等此二不二是真平等悟法性空是真如故经云汝已严净此法身者对上真如即是法身出障名净因华行满是已庄严易故不释)。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于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无不见。

二赞遍住佛刹第三句遍因余皆遍相因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睹。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明现。

三赞近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于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四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也。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大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

五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细处有多众生者即离言问二五十五经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中第二心云菩萨摩诃萨人作是念于一毛端处有无量无边众生何况一切法界我当尽以无上涅盘而灭度之是为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今云法界微尘无不入与一毛端处大意同也)。

入于法界一切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空悉周遍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云广大力殊胜众生海中皆往诣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于劫海普贤胜行皆修习演一切法如大云其音广大靡不闻。

二有三颂说法果中初一赞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差(明有说果者此有二意一说法即果对上说因詺为说果二称根令喜是说法果今具二意谓具功德光明广大胜力等即说法因今能遍说即是说果是初意也二由上遍说胜法能度众生即是后义以称根故)次一赞说无等法无等有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佛所行故(一能说力胜者即是说因功德是福德庄严光明名为智慧庄严此以前半力殊胜言释此无等下释易知)后一颂举因结果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故能云雨说法。

国土云何得成立诸佛云何而出现及以一切众生海愿随其义如实说。

二一颂举法请中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又前问等此有二意唯问于三一以要摄广故二明总别不同故总即广问别故唯三)。

此中无量大众海悉在尊前恭敬住为转清净妙法轮一切诸佛皆随喜。

末后一颂叹众请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随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明果相别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初来意者?文有二初总明分来对前二品以为说缘生下三品为正所说总明果相下二别明品来此句对下华藏为别别明本师之所严净故指此品以为总明诸佛果相是古德意下句指前答问二问不同故二品别答后品自答世界海问是?新意然答问虽异总别无违故双存二义)二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成就者即能成之缘谓十缘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释也准梵本中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辩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闻修方起众生业报本自有之故但标世界耳(二释名世界有其二释一以破坏释世二以隐覆释世若唯前解令华藏刹是可破坏今为此释令华藏刹从无为起同于真极不可破坏故感娑婆下双出不杂隐覆之义言成就下二释成就二字能成之缘通因及果起具因缘此一是因体性依住等是果故总具十门世界成立准梵本下四会梵文?唯会一海字若具梵云噜迦?都(世界)三慕达罗海湿第奢(演说)匿缚怛囊(观察亦云照曜)三牟陀(十方)俭摩(合集)娜妘名钵里勿多(品)若依回文总云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名品今经译家存略太甚余言可略海字切要故?会取意云佛果下出无海意以刹海庄严是佛修起直语世界众生业成无始有之故但云世界虽为译家出理实则海言切要)三宗趣者标列无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尽众生界仿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佛界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滞于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然其意下趣中有六初总标一令诸菩萨下二别显别显之中总有六意唯初有一字余无次第但以故字而为拣别亦为下三结成来意故下颂下四引文证成双成来意宗趣若不闻下五反以成立故普贤下六引普贤结经文具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

四释文者三品正陈法海于中分二初二品明果后一品辩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明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于依傍显于正留其正报后分广故于中初品通辩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刹海后品别明本师之所严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后品别辩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又此品者前释对二种来意中前义此释对后义此品成刹之缘具果具因后品唯果)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后正陈本义即是说分前中亦二先承力遍观后牒问许说今初上入三昧内契其源今云遍观外审其相十海之义已如问释但小不次耳但观于十已含余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但观于十下通难难云问有四十何唯观十故答意云十海为总已含所余三十别问佛海之中者是佛必有六根三业为体相显着之十必有德用圆备谓佛地等故具二十大愿海中已摄因中??趣等十故四十无遗)。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

第二如是观察已下牒问许说于中分四一牒问略叹二许说分齐三说所成益四赞胜诫听今初分二先结前生后。

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不可思议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议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海智不可思议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不可思议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转法轮海智不可思议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后佛子下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知唯佛智方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海为深广(观乃观海下释妨难即心口相违难此难因前而生)若尔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三若尔下重难即叹说不同难此难望后说分而生四智离海境下再答中二先约教相谓智之异相因所知故又表以下二约证相海是所证故)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名或小差谓一中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智者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余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叠难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知众生业海者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从此别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三即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五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五海皆须知根欲故六即所应之时前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遍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八应机作用神变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轮中今此开二演说第十谓随方施设言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音声智(十智望海下正释经文于中有二先总明十海之名总有五节已如前品今对三文并此为四言望海者即前所观言与问者即第六经初此唯对二下别释中兼对与智即是前品意加一中前问下别释钩锁相连令义无遗今当具出问中十海一世界海二众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波罗蜜海六佛解脱海七佛变化海八佛演说海九佛名号海十佛寿量海与智中十海智一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二入法界无边量智三成就一切佛境智四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五一切众生界广大智六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七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辩智九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十得一切佛音声智观中十海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一切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众生业海六一切众生根欲海七一切诸佛法轮海八一切三世海九一切如来愿力海十一切如来神变海叹智中十智一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二一切众生业海智三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一切无边佛海智五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演说海智其劝说中十法亦是十海已如上会文无海言今略不出今对会四文即分为四第一以叹智对观海辩次第者第一智观第一海第二智观第二及第五海第三观第四第四观第三第五观第六第六观第八第七观第九第八观第十第九第十并观第七但看前列次第可知?中所会正是此对第二若将叹智对与智次第者所叹第一即与智第四二即是五三即是二四即是三五即是七六即是六七即是九八即是六九即是八十即彼十彼有总句故彼六中含此六八第三若将叹智对问十海多同第一对观海辩若具说者前四如次对四海第五通遍后五六即彼六七即九十八即第七此九与十皆是彼八第四若将十观海对问十海者此观第一即问第一二即彼二三即彼四四即彼三五亦彼二亦遍后五六可是二七即彼八八即彼六九即彼九及与第十此第十海即彼第七也复应将观海对问十海如前问中以对更应将与智对问十海前与智中已对若更将十海对加所为中十法已如前品所为中明故今略出四门而已余义?中具会细寻易了)。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议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无边色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种种色相光明云海不可思议殊胜宝焰海不可思议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示现三种自在海调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二清净下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向十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别但广身光等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二现金银等色类无边三十莲华藏刹尘数相好过于此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五随缘放光色类非一六常光如焰具众宝色七圆音无尽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足等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无空过(以总[(冰-水+〡)*ㄆ]别者以三业之总摄六根之别言但广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声智慧二光为身音声属口智慧是意今文并具故致等言即开三业而为十耳)。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入如来境界不可思议威力护持不可思议观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议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无畏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住无差别三昧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清净自在智不可思议一切佛法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三安住佛地下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余并可知。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第二如是等下许说分齐谓具足说故承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问(若言具者下问也答有二意一经来未尽约显现答遮那品末无有结束故若经具来应更答余三十八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异故行业感故余可意求(谓界必有生下二出所兼之相略出三海谓一众生二佛三行业及能兼二已有五海言余可意求者即余五海等谓一有生必有根欲为一有佛必由愿力为二必有神变普周为三必转法益生为四必有作用解脱为五则十海具矣具海既尔具余例然此依别答四十问说若约十海为总此但答二下别答八已如现相品明则十海之中兼余三十)。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为令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庄严故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种性恒不断故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显示诸法真实性故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而演说故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生诸佛法故为令随一切众生乐欲海摧破一切障碍山故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故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第三为令下说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一证智成福对二严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三显义演教对四生善灭恶对五净业普愿对文并可知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恐繁不会(此十亦对前十海丁智者初一为令即具十智故云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余九即十海一即佛海及神变海二即世界海三即三世海四即法界海五即转法轮海六即众生根海七八皆众生海九即愿海十海[备-用+冉]矣对海既尔对智可知如对海故)。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喜故。

第四是时普贤下赞胜劝听中文二初长行辩意后偈颂正显今初十一句初一总标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令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贤愿海故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罗尼力持一切法轮故令于一切道场中尽佛境界悉开示故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令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即说颂言。

余十别显喜义亦为五对初二乐法生信对二证性立愿对三了真入俗对四持法示佛对五开法增智对如文并显。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随诸众生所应见光明遍照转法轮。

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

二正颂中十颂分二初八赞后二劝前中亦二初二明佛出现意。

佛境甚深难可思普示众生令得入其心乐小着诸有不能通达佛所悟。

后六辩定法器于中初一拣非器。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

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如虚空此乃能知佛行处。

此诸菩萨获善利见佛一切神通力修余道者莫能知普贤行人方得悟。

次四示法器。

众生广大无有边如来一切皆护念转正法轮靡不至毗卢遮那境界力。

后一结归佛力。

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

普贤行愿无边际我已修行得具足普贤境界广大身是佛所行应谛听。

及后二劝文并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问以赞前长行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委配释恐厌繁文(然通此十下重释偈文结云欲委配释恐厌繁文今当配之初偈即牒智慧地及无畏功德兼含体相显着等十句以言普现十方光明遍照等故第二偈即世界海及出现也第三偈牒佛境第四偈牒佛加持第五偈即业海及乐欲海并调伏海第六偈前半波罗蜜海亦兼佛地次句法界海末句所行第七偈即神变海第八偈前半众生海后半演说海第九偈即佛解脱海及三自在第十偈即大愿海余皆兼含可以意得非益观智?略不言明欲委寻文故钞重出)。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

第二广陈本义分中分二初结集生起。

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已说现说当说。

二诸佛子下普贤显说于三十句果问中广释世界安立海问余并摄之文分为二初标举章门后依章别释今初分三一立数显同二徴数列异三结略显广今初先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目之为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改易也。

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状世界海体性世界海庄严世界海清净世界海佛出兴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转变差别世界海无差别门。

二徴列中一明揽缘成立二成已依住三外状区分四内体差别五宝等庄校六垢秽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随业改变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后品当会。

诸佛子略说世界海有此十事若广说者与世界海微尘数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已说现说当说。

三诸佛子下结略显广言世界海尘者智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证法云安受兹说。

然上十事于一一刹多少不定具缘一种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亦无之以有纯秽刹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谓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余准思之其无差别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融摄故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相望互同名无差者则违下经文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故若依相望互同则无有差别之事(有云下叙昔即刊定意若依下结过谓尽世界海皆作无差别故刹海中无差别事余可知)若将此十望刹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云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清净一事不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无差别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随业转变不得云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刹种别有体等故。

若以此十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许其唯一余必兼多故经云一一世界海有种种形故。

今言有世界海尘数者约融摄无尽之说也有云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因等故有刹海尘数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刹海中刹虽多岂如刹海尽末为尘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刹一缘充一刹多尘之数况积具缘等十有刹海之尘其一具缘自有刹海尘数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个刹海微尘数矣一刹一缘一依一体安得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住故(孟浪之甚者浪谓流浪孟亦猛也庄子齐物篇云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释曰今不取其事但取孟浪所出耳孟浪者率略之言也明其无当向秀云澜漫无所趣舍之谓二字要连用何者下三彰非所以尊意可知犹恐难见请以喻明如一盘中盛于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弹子一盘如刹海一楪如刹种弹子如一刹若言一盘之中有一盘弹子尘数无差岂得以一盘之内弹子无差以充其数一盘弹子但有一百一弹子之尘已难知数况一百弹子尽抹为尘则数不可量便将一百之数以充一盘弹子之尘数故为孟浪也得斯喻意寻数易了亦不得言者第四逆遮昔救恐有救云一刹海中刹不充一刹海中尘今取一切刹海中刹以充一刹海中尘数岂不得耶亦如一盘弹子之多不充一盘之尘若多盘弹子岂不充一盘之尘耶故今遮云若依此义义则粗通奈何违文文中既云一一世界海中则一海中即有世界海尘数不言一切世界海共为一世界海尘数岂得将此而为救耶亦犹一盘弹子即有一盘弹子尘数不言多盘有一盘之尘也)。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

第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假一一皆有长行与偈长行中各三谓标释结今初起具因缘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世一切佛刹。

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

二何者下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为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余宗(然佛土下?文有三一辩类中初说三土二开三为四三合四为二四融二为一前二则唯识第十意然初说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身四身还依四土论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释曰此义前品已引为下文用之故重委引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释曰功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证如余并可知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释曰上皆论文文并易了下?用之须知所在统唯二种者三摄四为二也诸经论中皆有于此二种之二先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多义一前三皆净四中有净有秽则三??半为净半??为秽二前三为净以他受用断分别障已证真如故得名净变化皆秽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三后二皆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而生公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性为净若尔自受用土岂称秽耶此以??同真性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性相者略有二门一法性为性余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同真性亦可名性余二唯相四融而为一则净秽性相三土四土无不圆融即此经意故云有异余宗)又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又此净土下第二融摄因上第四义故略为此融然东安庄公本有三句无有质不成今加此句以成二对谓净秽域绝不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缘成立不可言无然一为遣异无相遣有然其释中一亦约理实则一义有其二种一约理一二约事一如自受用十方如来同有净土不可言无而得称一故?成四句二对不同又上略举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双寂若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藏刹一一尘中皆见法界余如玄中)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显次四别明后三则融摄转变言初三者一如来神力者谓一切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也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二法如是者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于刹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三众生业力者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涅盘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因二缘三因(初三者下第二正释经文释第一句?文有二一正释言一切净秽者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以言通慧力所成故此即偈文智慧神通力如是也言为物而取拟将普应者除自受用皆为物故佛应统之下解妨此有二妨一皆名佛土妨谓土有净秽秽岂佛土故今答云秽亦佛土三界朽宅属于一人娑婆杂恶居华藏内是我佛土然就佛言者通秽土称净妨此由净名经中宝积愿闻得佛国土清净而佛答云众生之??是则不拣净秽秽亦净土故生疑云秽名佛土就统以言秽名净土复?何理故有此答就佛皆净所以身子所见邱陵坑坎佛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者即以上义会下偈文偈云世尊境界不思议故若是法性者约如来藏随缘成立净秽诸土如三昧品引楞伽说此从通相不局众生亦不局佛若云法尔者即法尔道理如十地说业有善恶下先总释故净名下后引证引三经四文净名有二皆佛国品初云以万行为因者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是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次列六度等故云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是菩萨净土等者亦是此文谓法性虽一下双释上二?文有三初随业成异释上万行为因此是土因佛随异??取土摄生释上文又云众生之??是菩萨佛土此是土缘即佛国品宝积献盖佛为现变见净土相便求其因故初问云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举果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徴因)佛答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摽也下根释云)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释曰上二句总明取土一向为物经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释曰此明土异之由下徴释云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释曰经意云菩萨修因取土皆缘众生若无众生取土何用此皆他受用土及变化土缘故唯识中二土皆以利他行成明为物取故彼经举喻欲造宫室须依空地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欲修净土必缘众生若无众生无修土处涅盘微善下别引他经成其初义即二十一经高贵德王菩萨品琉璃光菩萨从不动世界而来无畏菩萨问佛此土众生当造何业而得生彼不动世界佛以偈答广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因若为怖畏故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则生不动国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即生不动国是也观经三心者有三种三心第一佛为韦提希现净土竟韦提希愿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释曰若具此三何净不致然以生就佛总名为生如上引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謟众生来生其国第二上品上生文中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第三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释曰第三三心多同初三而合初一开其后一此上诸心非但得生彼国而为生因亦能成彼净国得为修因故观经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今引为佛国因也上三初因二缘三因者然因略有二一变化因即第一如来通慧二感净刹因即是第三缘亦有二一约境利他众生为缘二摄境从心皆自识变此中第二义是真心随缘变耳)次四别明者有因有缘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之所成故二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构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三四二种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以上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后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次四别明有因有缘者如镜智所成是缘变化土因通因通缘佛以生为缘生以佛为缘谓众生菩萨共构一缘者上已总明即直心是菩萨净土等若菩萨自修直心众生謟曲何由得生故劝物同修直心故菩萨以直心之因取直心土以应直心众生为同构一缘来生其国万行皆然故云随其行业言凡圣同居者即变化土若他受用唯圣所居变化之上凡圣同居圣居有二一就机化故二于凡身中初证圣果亦当居之他受用土因者略如上引唯识一向就佛说因今通菩萨谓佛因中修此二因成他受用即是佛因二住地菩萨修此二因得他受用约菩萨因初地八地地经广说)后三融摄者通于因缘初一即八地已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刹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变故次一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即摩竭陀地坚固等后一无问成与不成常能融摄又前是妙觉此是等觉(胜解印持者胜解以于境印持为性印持万境随心转变一善根所流者即圆融修行自他二利无障碍行故得尔也)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者有正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前土非有别体(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拣妨难问上之十句含于四土何以特明三土因耶故为此释次复问云四土之外别说圆融应有五土故今答云故其后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别有体圆融之因亦如上说又说净土总有二义一者行净业为因感净相果二以德业为因感自在净果行业始自凡夫终至十地德业始起不动终至如来故第二别明是行业净第三融摄是自在净第一总明具斯二净故?为三)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同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力故(又此十事下生起钩锁)。

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三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七之二

音释

(如累切花心须也)。

(弥尽切灭也)。

(下革切考也)。

(乌版切钩系也)。

(徐与切[糸*系]端也)。

(弥正切詺目也)。

娜妘

(娜奴可切妘音云)。

分齐

(分扶问切齐在诣切分齐限量也)。

(乳兖切柔也)。

(知陵切验也)。

(鲁敢切取也)。

(乌废切污也)。

(契吉切问也)。

(居候切合也)。

谄诳

(谄丑琰切佞言曰谄诳古况切欺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七之三 假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

第二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假第一偈颂佛神力据此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

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

次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趣于一切智勤修种种自在力无量愿海普出生广大刹土皆成就。

三一颂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半因后半果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成唯识下此下之文前已总引今当略释大圆镜智相应净识即果位第八此是依因依此顿变故由昔所修下此是行因从初成佛下辩其果相初明竖长后周圆下明其横广)。

修诸行海无有边入佛境界亦无量为净十方诸国土一一土经无量劫。

四一颂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虽云愿力非无有行为分功用有无长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论云等者上已具引先智及行俱是缘因亦以行为因以智为缘故云因缘亦上二皆因随十地菩萨为缘如上随所化众生等变为净土即是果相初地见刹等百三千故名为小二地即千三地即万等后后大于前前前前即劣后后渐胜下所引地义并如本品)。

众生烦恼所扰浊分别欲乐非一相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

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加造业因烦恼所扰造于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于烦恼。

佛子刹海庄严藏离垢光明宝所成斯由广大信解心十方所住咸如是。

六一颂颂菩萨胜解。

菩萨能修普贤行游行法界微尘道尘中悉现无量刹清净广大如虚空。

七一颂超颂普贤愿力以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发普贤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后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长行居后。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刹。

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刹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毗卢所严净。

八有二偈却颂如来自在前偈颂果用后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是法性通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于三世故三共显融摄无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融故今经宗要辩无碍(又第七下以义料拣成无碍行门此即贤首华藏观意彼有五门一成立因缘正当此门起具因缘二相状布列即华藏品风轮香海等三具德圆满四依正融摄五摄成观智今初有二先牒经略明即彼第四然其无碍下即彼第三但解此二自成观智略无第五然彼具德指一香树亦明十义一此香树即佛智身德二即转法轮三事理无碍四悲智德五难思德六体用无碍七定乱无碍八微细德九佛境界德十缘起无碍德而内外相参以成十门亦不引证今为顺经加减废立皆引文证而具事理事事无碍初总摽也二立意或是无常者通大小乘或云心变唯是大乘理事悬隔明非实教)一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一事理下三开门别释一中引经即第十经偈末句云安住于空虚今但取庄严为事法界为理无差别言即是无碍)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二成坏中不引文者义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等。

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三中经云体相如本者即第八经释刹种章偈及后四相入中所引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五相即无碍文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五相即无碍证文即第十七经)六微细无碍经云清净珠玉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六清净珠玉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云清净珠玉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今但取初后二句是显微细之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七隐显中略不引经以义多故即此中偈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土斯成立即其义也以同处异见故不思议又形状偈云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释曰既一尘随乐种种皆作则隐显自在也然?中略出二种隐显一染净隐显如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则净隐染显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则染隐净显故摩竭提国其地金刚等二明异类隐显如须弥山形世界一类显时江河等形即皆隐也长刹显时短刹则隐余可例知)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八重现无碍亦不引文以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已频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罗各差别等)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种刹即眷属也(凡所引即第八经释小海中偈)十时处无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于一念现无量刹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十中又下文云即第八经河闲树林偈)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诸文可以六相融之(此十无碍下结释六相之义略如前说广如十地别章)。

起具因缘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第二假所依住通染净也。

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虚空住或依一切宝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萨身住或依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

长行释中十事文并可知然依异者由于心乐有差别故谓一依庄严住者乐饰好故二乐无碍故三乐即质光故四怖众苦故五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六奉圣教故七求神护故八求天护故九菩萨愿力所任持故十普安众生故。

如何广大世界依有情等小类而住此有二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有二一宿因力颂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即世主菩萨神力任持摄属已故二由无漏体事大小无碍得相依住(如何广大下随难别释释第八九有二义释前通诸教后由无漏下即事事无碍宗故上普贤云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

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三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遍满十方虚空界所有一切诸国土如来神力之所加处处现前皆可见。

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初一总显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余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

或有种种诸国土无非离垢宝所成清净摩尼最殊妙炽然普现光明海。

后二十一偈别颂前文分之为九初一颂依庄严住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或有清净光明刹依止虚空界而住。

二半偈颂依空。

或在摩尼宝海中复有安住光明藏。

三半偈颂依宝光明。

如来处此众会海演说法轮皆巧妙诸佛境界广无边众生见者心欢喜。

四一偈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有以摩尼作严饰状如华灯广分布香焰光云色炽然覆以妙宝光明网。

五一偈颂宝色光明住以严及覆影显依住。

或有刹土无边际安住莲华深大海广博清净与世殊诸佛妙善庄严故。

或有刹海随轮转以佛威神得安住诸菩萨众遍在中常见无央广大宝。

六二偈颂佛音声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

或有住于金刚手或复有住天主身毗卢遮那无上尊常于此处转法轮。

七一偈颂七八二住兼显说法。

或依宝树平均住香焰云中亦复然或有依诸大水中有住坚固金刚海。

或有依止金刚幢或有住于华海中广大神变无不周毗卢遮那此能现。

或修或短无量种其相旋环亦非一妙庄严藏与世殊清净修治乃能见。

如是种种各差别一切皆依愿海住或有国土常在空诸佛如云悉充遍。

或有在空悬覆住或时而有或无有或有国土极清净住于菩萨宝冠中。

十方诸佛大神通一切皆于此中见诸佛音声咸遍满斯由业力之所化。

八有六偈颂依菩萨身住若树若水皆菩萨身菩萨现故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佛身此中虽有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贤愿。

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起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网各差别。

或现种种庄严藏依止虚空而建立诸业境界不思议佛力显示皆令见。

九余八颂皆颂普贤愿所生住于中三初二偈明广大国土周法界故前偈明净识所生心外无体故如影像后偈难思业起起不离空。

一一国土微尘内念念示现诸佛刹数皆无量等众生普贤所作恒如是。

为欲成熟众生故是中修行经劫海广大神变靡不兴法界之中悉周遍。

法界国土一一尘诸大刹海住其中佛云平等悉弥覆于一切处咸充满。

如一尘中自在用一切尘内亦复然诸佛菩萨大神通毗卢遮那悉能现。

次四偈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然佛力现此亦普贤愿[(冰-水+〡)*ㄆ]故二假文皆兼佛力。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末后二偈彰刹体性结归有在初偈明刹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寻环后半结归普愿兼显广业。

依住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

第三形相亦通染净。

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

长行释中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故云无量差别山焰形者如山似焰皆取上尖对上方圆等故余并可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三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殊形共羙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

颂中十偈初之一颂总赞劝观。

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摩尼轮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或有清净焰庄严真金间错多殊好门闼竞开无壅滞斯由业广意无杂。

余皆正颂前义兼举因显果于中初二颂前十假后七颂前无量差别今初摩尼轮者即水旋之类净焰庄严颂上山焰门闼竞开义兼宫殿。

刹海无边差别藏譬如云布在虚空宝轮布地妙庄严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国土心分别种种光明而照现佛于如是刹海中各各示现神通力。

或有杂染或清净受苦受乐各差别斯由业海不思议诸流转法恒如是。

后七中分二前三彰刹由因异。

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

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转法轮。

一切尘中所现利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于虚空中悉能作。

一切国土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如是。

后四明自在由佛一毛孔内难思刹者更有一理谓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同佛摄众生所现国土似彼报故重重而现不离一毛(所现国土等者如千盏灯共照一毛则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准喻思法)。

形状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种种体所谓或以一切宝庄严为体或以一宝种种庄严为体或以一切宝光明为体或以种种色光明为体或以一切庄严光明为体或以不可坏金刚为体或以佛力持为体或以妙宝相为体或以佛变化为体或以日摩尼轮为体或以极微细宝为体或以一切宝焰为体或以种种香为体或以一切宝华冠为体或以一切宝影像为体或以一切庄严所示现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示现境界为体或以菩萨形宝为体或以宝华药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

第四刹体唯约净刹长行略辩二十种体然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唯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皆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声即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互相作故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即日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事故又依如来说力起故(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体释有二意一则别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