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幼幼集成

发热证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又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予谓小儿之证,惟宜明显简切,有裨于治疗足矣。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认,又岂能逃其冰鉴乎?

一、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桂枝汤加柴胡、粉葛,热服,取微汗效。若元气怯弱者,四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粉葛。

一、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导赤散煎送泻青丸。

一、虚热者,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竹叶调元汤。

一、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

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汤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 ,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汤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

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

【入方】

柴葛桂枝汤 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

嫩桂枝(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北柴胡(一钱) 粉干葛(一钱) 炙甘草(八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

净水浓煎,热服。

惺惺散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人参白虎汤 方见卷二伤暑门。

调元生脉散 治夏月伤热发热,以此扶其元气。

官拣参(六分) 炙黄 (一钱五分) 杭麦冬(一钱) 北五味(五分) 炙甘草(五分)

老生姜三片,大红枣三枚,水煎,温服。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六味地黄汤 方见卷一胎疾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泻青丸 方见卷四啼哭门。

团参散 方见卷二非搐门。

四顺清凉散 方见卷四腹痛门。

神奇外治法

疏表法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浓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

清里法 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热,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以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约与蛋清等,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极匀;复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诸热皆能退去。盖蛋清能滋阴退热,麻油、雄黄拔毒凉肌故也。此身有热者用之,倘身无热,惟啼哭焦烦,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专以麻油、雄黄、乱发拍之,仍敷胸口,实时安卧。此法多救危险之证,功难殚述。

解烦法 凡小儿实热之证,及麻疹毒盛热极,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手掷足。一时药不能及,用水ht 一两,以鸡蛋清调匀,略稀,涂儿胃口及两手掌心;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开闭法 凡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药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盖因痰塞其脾之大络,截其阴阳升降之隧道也。原非死证,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石臼内捣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热,布包之,从头项背胸四肢,乘热往下熨之。其痰一豁,倏然而醒。此方不特小儿,凡闭证皆效。

引痰法 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用生白矾一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暖痰法 凡小儿胸有寒痰,不时昏绝,醒则吐出如绿豆粉,浓浓而带青色。此寒极之痰。前法皆不能化,惟以生附子一枚、生姜一两,同捣烂、炒热、布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将姜、附捻成一饼,贴于胃口。良久,其痰自开。

纳气法 凡小儿虚脱大证,上气喘急,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诸药莫效。用吴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钱,研极细末,酒和作饼,封肚脐,以带扎之,其气自顺。

通脉法 凡小儿忽尔手足厥冷,此盖表邪闭其经络,或风痰阻其荣卫,又或大病之后,阳不布散于四肢。

速用生姜煨熟,捣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调匀,以指蘸姜油,摩儿手足,往下搓挪揉捩,以通其经络,俟其热回,以纸拭去之。凡小儿指纹滞涩,推之不动,急以此法推豁之。盖此法不论阴阳虚实,用之皆效。

定痛法 凡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能得药,用食盐一碗,锅内炒极热,布包之,向胸腹从上熨下。盖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冷则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妇气痛,皆用此法。

以上九法,非古书所有,实予异授心传,经验既久,神应无方,笔之于书,以公世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