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幼科发挥

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疟疾不问新旧。并宜服平疟养脾丸。此家传秘方。

治有三方 初截 中和 末补

初治法 初起有外因者。不问风寒暑湿之邪。并宜香苏散加紫苏香附陈皮甘草。外加常榔乌梅。于发日五更时服。得吐为善。盖吐中即有发散之义。不复作矣。有内因饮食不化。

积而成痰。痰变为疟。宜平胃散加常山乌梅槟榔。临发日五更服。或吐或下。痰积悉除。不复作矣。有不内外因者。客忤中恶。梦寐颠倒成疟者。此邪疟也。宜四圣丸加家传斩鬼丹主之。人身荣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疟之昼发者。邪在阳分易治。宜用前法截之。夜发者不可截也。宜桂枝汤加当归生地黄桃仁发出血中之邪自已。不已者必须提至阳分。然后截也。升提宜柴胡四物汤加升麻葛根。截宜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主之中治法 邪气渐强。正气渐衰。宜以养正去邪和解为主。柴苓汤主之。此和解之圣方也。服三剂后。加常山乌梅以去其邪。二补一攻。常与调理。以瘥为度。

如有热多寒少。宜用柴胡白虎汤。寒多热少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二剂之后。间截药一热多者。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钱。寒多者。用常山钱半。丁香五分。乌梅一个为剂。各用酒一盏浸一夕。发日五更服。如神。

末治法 疟久不退。谓之 疟。(老疟也。)邪气未尽。正气已衰。专以养正为主。使正。邪气自尽也。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柴胡主之。食少者。去地黄加神曲。有疟母者。本方加青皮神曲九肋鳖甲醋服。

小儿疟久不退。腹中或左或右有块者。此名疟母。即癖也。疟后有此。经年不愈。常为潮热。其状似疟。面黄腹大。乃其候也。宜消去之。祖方。用月蟾丸。今予立消癖丸。

小儿久疟成疳劳者。集圣丸主之。

疟后浮肿者。胃苓丸主之。

疟后与泄痢并作者。宜柴苓加槟榔乌梅主之。盖小柴胡汤治疟。五苓散治泻痢。槟榔乌梅痢疟必用之药也。

平疟养脾丸。 此吾家传治疟之神方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陈皮 半夏曲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汁炒) 柴胡 黄芩 猪苓 泽泻 草果 常山 青皮 辣桂 九肋鳖甲(酥炙各等分) 上一十九味。共研末。于五月五日。及三元八节天月德。要安普护福生除开破日修合。酒煮曲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消癖丸

专治疟母食症痰癖。五饮成癖并治。

三棱(即鱼形者) 莪术(各醋浸炒) 陈皮 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山茱萸 使君夜明砂 黄连(炒) 木香 干姜(炒各二两) 海藻(洗净半两) 神曲 麦 半夏曲(二钱)干蟾(炙) 九肋鳖甲(醋炒各三钱)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麻子大。米饮下。

家传斩鬼丹

截疟神效。

黄丹(研) 独头大蒜(研烂如泥)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至诚修合。用蒜泥和丹同杵。众手为丸。随人大小。发日五更取长流水面东下。

四圣丸

治疟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两半灰炒拌) 鸡骨常山 乌梅(去核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糯米糊丸。随人大小。黄丹为衣。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临发日五更面东温酒送下。

柴胡桂枝汤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

用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五分) 黄芩 半夏(各一钱) 人参(钱半) 甘草(五分) 合桂枝汤。桂枝芍药。加栝蒌根牡蛎干姜(炮)姜枣同煎。

柴胡白虎汤

治热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儿岁半病疟。二日一发。久不愈。其儿黄瘦面浮腹胀。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愈。

一儿病疟。医以柴苓汤投之。调理二三日。不效。予用平疟养脾丸治之。效。

一儿病疟。医用截药。内有砒丹。三截之。遂成疳疟。其父懊恨前药之误也。予用平疟养脾丸治疟。集圣丸治疳。调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惊后疟。疟久成疳。予用集圣丸调理。一月而安。

一儿先疟后惊。予用调元汤。琥珀抱龙丸治之。安。

一儿病疟。一日一发。予用家传斩鬼丹截之。止三日。后又发。再截之。凡三截俱三四发。其父怪问之。时六七月枣熟。予疑其必啖生枣。故止而复发也。问之果然。乃禁之。先用胃苓丸。调理三日。更以斩鬼丹截之。遂愈。

汪南汀季子七岁。病疟三年。诸医治之无效。乃请予治之。予视其外候。面色黄白。山青。腹大而坚。曰。此久疟成癖。癖在潮热。当与补脾消癖。疟热自除。恨无九肋鳖甲耳。南汀求得之。因制一方。用人参白术陈皮青皮三棱莪术木香砂仁当归川芎黄连柴胡鳖甲为末。神曲糊丸。炒米煎水。日三服。调理五十余日安。

陆陈巷李宅一女七岁。戊戌秋先患外感。后变疟。因用截药。变作痢。至冬痢虽止。疟。请予往。视其外侯。大骨高起。大肉陷下。发稀目陷。面黄鼻燥。不思饮食。唯啖莲肉。乃内伤脾虚疳痨证也。时有江西医人万鼎在彼。谓不可治。予曰无虑。吾能治之。至春必愈。用集圣丸一料。次年二月果安。

一儿病疟。间日一发。予根据祖训。当用胃苓丸补之。发日以斩鬼丹截之。调理半月已渐。适有麻城丁医至。见儿未大好。谓其父曰。我秘方只一剂而愈。其父惑之。不知其所用者何方也。初进一剂。疟即大作矣。更甚于前。予笑其医云。只用秘方。令吾前功尽废。又劳调理也。其父悔。且怨医。辞去之。予调理一月愈。

一儿久疟成癖。因癖生热。或三五日一发。发则十余日不止。常在申酉时。但不寒颤。恶寒即发热。热亦不甚。发过不渴。不头痛。予用消癖丸平疟养脾丸相间服之。半年而愈。一儿疟后腹胀。用加减塌气丸服之愈。

疳证。此小儿科之极病也。虽有五脏之不同。其实皆脾胃之病也。幼科书论诸疳。

太多。法无经验。无可取者。唯钱氏分肥瘦冷热四者。庶为近理。而以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似有虚实之分。不知疳为虚证。曾有实者乎。至于治瘦冷疳。方上有续随子。未免虚实之失。故予尝曰。钱氏方论。非先生之亲笔。乃门人附会之说也。今乃推先生之意以补之。曰儿太饱则伤胃。太饥则伤脾。肥热疳。其食多太饱之病乎。瘦冷疳。其食少太饥之病乎。如审其食少者肥儿丸。食多者集圣丸主之。

小儿乳少者。父母常以他物饲之。儿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胃受伤。生此疳病也。

蕲水陆陈巷李广之妻。程希南之女也。新寡。止有一女。初病疟又病痢。瘦。发热少食啖莲肉五六枚。请予往治之。予与集圣丸。时有江西一医万鼎在彼。曰难治。鼎尝问予运气之说。予详教之。彼本不知。唯唯耳。予谓鼎曰。明年二三月。来看此女之长大也。次年三月半。其母在程氏宅。请予谢之。命其女拜。云。小女服后。一日改变一日。非昔日比也。庠生王闲一子周岁。因食猪肉受伤。肢体瘦削。使人求药。予问其详。乃食积疳。似有余。取脾积丸五粒与之。教以猪肉汤吞下。果下一块如小指头大。涎沫夹裹。其子顿安。

集圣丸

治疳通用。丹溪心法。黄连干蟾三钱。余味皆二钱。

黄连 干蟾(炙存性) 青皮 陈皮 莪术 使君子 砂仁(各一钱八分) 芦荟 夜明砂五灵脂(各二钱三分) 归身(疳痨加) 川芎(各三钱) 木香(一钱八分)又集圣丸方。使君子 干蟾 黄连 前胡 莪荟 木香 青皮 灵脂 夜明砂 缩砂二钱) 当归(钱半) 川芎(一钱二分) 增胆汁 粟米糊丸。米饮吞。脾弱加肥儿丸并为末。粟米粉作糊丸。入猪胆汁。丸如粟米大。米饮下。

王三峰长子患疳瘦。请予治之。见之曰。此乳少病也。父曰。乳极多。予即辞退。归谓胡三溪云。王子病疳。乃乳少也。彼云乳多。不听吾言。今成疳矣。时胡会川在座。闻言而退。后三溪云。病者会川之婿。闻兄之言。不悦而归。予曰。非也。必往邀三峰兄同来也。少顷果同至。三峰自诉云。我南监坐监时。一子病疳死。今此子病。我心甚虑。今特来登问。此儿讨个乳母养。有乳无乳。实不知也。今夜归家看子细。明日来报。果无乳也。日则嚼饭喂。夜则一壶冷米汤灌之。柰何。予曰。不易乳母。治之无功。易之则儿恋其乳母之爱。

母根据其儿衣食之计。请权择乳母佐之。昼则抱之。夜则乳之。自然日久情熟。事两全矣。乃作肥儿丸一料服之。两月而安。

肥儿丸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青皮 山药 莲肉 当归 川芎 使君子 为末。神曲糊丸。米饮下。

胡凤崖子病疳。但多食则腹痛。请予治之。予曰。人以谷为本。谷入作痛。岂新谷作痛必有旧谷为积。未能消去。故与新谷相持也。岂有绝谷食之理。乃作养脾消积丸服之。安。

养脾消积丸

钱氏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加木香 青皮 砂仁 使君子 枳实(炒) 黄连(炒)上共为末。神曲糊丸。米饮下。

疸有二证 有因天地湿热之气而发之者。有因水谷之湿热而发之者。

小儿之病。多因湿热食积。与大人不同。宜茵陈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两) 茵陈(末五钱) 碾匀。神曲糊丸。灯心煎汤下。

一儿十四岁病疸。面目俱黄。用:

黄连 黄柏 栀子仁 茵陈 猪苓 泽泻 枳实 浓朴(各二钱) 大黄(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陈米汤下。初服二日。吐宿冷黄水二三碗。又二日利三行。五日退。

调理脾胃

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相济。四气俱备可也。故积温则成热。积凉则成寒。偏热偏寒。食也。食多则饱。饱伤胃。

食少则饥。饥伤脾。故调脾胃。宜节饮食。适寒温也。今之调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为害。喜补而恶攻。害于攻者大。害于补者岂小小哉。

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合小建中汤主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白芍 当归 桂皮(各等分) 木香 砂仁(各减半)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米饮下。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宜泻脾胃之火。三黄枳实丸主之。

枳实 白术 黄连 黄芩 大黄(煨各等分) 上共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本县大尹朱云阁公子。常有脾胃病。向是韩医生调治。平时服养脾丸。伤食服保和丸。

日。一旦问余云。闻汝小儿甚精。小官人脾胃久虚。汝可治之。余曰。当攻补兼用。不可偏补偏攻。韩医云。密斋非所长也。如专补脾胃。则饮食难化。如专消导。则中气易耗。尹不听曰。汝进一方来。乃进养脾肥儿丸。用: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枳实 木香 茯苓 砂仁 山药 莲肉 麦芽 神曲 山楂

乃相信赐匾。乳母者。儿之所根据为命者也。如母壮则乳多而子肥。母弱则乳少而子瘠。母安则子安。母病食热则乳亦热。母食冷则乳亦冷。故儿伤热乳者则泻黄色。黄芩芍药汤加黄连主之。伤冷乳则泻青色。理中丸主之。乳多者则绝之。不尔令儿吐乳也。乳少者。宜调其乳母。使乳常足。不可令儿饥。以他物饲之。为害甚大。调乳母宜加减四物汤。猪蹄汤主之。乳母忌酒面生冷。次及一切辛热之物。常作猪蹄汤与之甚良。乳母经闭经漏。宜请医治之。恐乳少也。

一小儿食肉早。得脾胃病。或泄痢。腹大而坚。肌肉消瘦。已成疳矣。其母日忧儿病益深。

半夏曲木香砂仁枳实浓朴神曲麦 面以消积。三棱莪术煨九肋鳖甲醋煮以消癖。黄干蟾烧灰存性使君子夜明砂以除疳热。共二十三味碾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炒米汤下。调理而安。

乳食。儿之赖以养命者也。养子歌云。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甚矣乳食之不可不节也。

热则伤胃。寒则伤脾。今之养子者。谷肉菜果。顺其自欲。唯恐儿之饥也。儿不知节。必至饱方足。富贵之儿。脾胃之病。多伤饮食也。贫贱之子无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气不损也。伤之轻者。损谷自愈。伤之重者。则消导之。宜胃苓保和丸养脾消积丸主之。伤之甚者。则推去之。审其所伤之物。如伤热食者。宜三化丸三黄枳术丸木香槟榔丸。伤冷物。宜三棱消积丸丁香脾积丸主之。如脾胃素弱食少。但过食则伤者。补脾进食。肥儿丸要药也。

一富家生子甚弱。结义予为家公。予重其义。朝夕戒其乳母。乳食不可太饱。或煮以烂粥嚼

。亦无大疾。今气实力壮。饮食多而不伤。寒暑不能侵。南北奔走不为劳。尝语人曰。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万家公也。

一儿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计之。非变蒸也。视有二乳母。皆年少气壮者。其乳必多。更代与之。必伤乳也。戒以今且损之。令饥一日自愈。后宜绝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无伤食之病。

医药者。儿之所以保命者也。无病之时。不可服药。一旦有病。必请专门之良。老诚忠浓者之。不可过下亡其阴也。小儿易虚易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药必对证中病。勿过剂也。

病有可攻者急攻之。不可喜补恶攻。以夭儿命。虽有可攻者。犹不可犯其胃气也。小儿用药。贵用和平。偏热偏寒之剂。不可多服。如轻粉之去痰。 砂之消积。硫黄之回阳。有毒之药。皆宜远之。故发散者宜惺惺散。消导者宜保和丸。虚实补泻。按钱氏五脏补泻之方加减用之。误服热药者。宜大豆卷散主之。误服寒药者。宜益胃散主之。汗下太过者。宜黄 建中汤主之。

小儿久病。只以补脾胃为主。补其正气。则病自愈。宜养脾丸。加所病之药一二味在内服之。

或问脾胃补泻之味。予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者。寒热温凉平也。五味者以辛补酸泻。气以温补凉泻。心属火。味以咸补苦泻。气以热补寒泻。肺属金。味以酸补辛泻。气以凉补温泻。肾属水。味以苦补咸泻。气以寒补热泻。是四脏者。各属一季。味则逆之。气则从之。以补以泻也。至于脾胃属土。寄于四季。无定位。无从逆也。故于五味相济。四季均平。以中和为主。补泻亦无偏胜也。况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偏寒偏热之气。固不可以专用。而积温成热。积凉成寒。虽温平凉平之药。亦不可以群聚久服也。经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斯为善矣。

一人自知医。生一男。谓小儿脾不足。作补丸服之。至于有疾。不肯请医。亦自治之。

予曰害。病必请医。如耕当问农。织当问女之意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自非专门之术。而病之虚实。药之良毒。吾恐必误也。

一儿八岁。形气甚弱。其父责令读书。予见之。谓其父曰。令郎形气弱当怀保之。不可一于

。用一粒金丹服之。病乃剧。请予。予曰。前与养脾丸肥儿丸服尽乎。曰。未服也。又问曰。今服者何方也。曰一粒金丹。予辞曰。不可治矣。一粒金丹内有草乌巴豆大毒之药。岂可常服者乎。此儿脾胃素弱怯。食少而瘦。故以肥儿丸调理。应服而不服。一粒金丹大伤犯胃气。此不应服而服。伤之重伤。谓之虚。死在旦夕。后果死。

一庸医狂悖。借父祖专门之名。自称得异人之传。妄立方法。变乱绳墨。尝语人曰。吾人之脏腑。有病而去之。知其所伤之物。而取下之。知其疾之顺逆而预解之。言大而诞。人皆信之。时有富家杨姓者。生二子。闻其名而交结之。礼意恳至。盖为其子之未出痘也。后一子出痘。因热以汤蒸汗而死。小子因服附子毒发痈。亦死于医之手。惜哉。

监生胡笃庵咳久不止。汗之不可。下之不可。因于表里之邪俱甚也。自制一方。用苏叶叶桑白皮末杏霜栝蒌霜桔梗末甘草末各等分。虚者加阿胶。蜜丸。白汤下。或口中噙。五日而安。后以此方治人屡效。

黄芩芍药汤

治伤热乳而泻黄。

条芩 白芍药(各等分) 甘草(减半) 加黄连(等分) 上水煎服。

加减四物汤

治妇人乳少。

当归身 川芎 生地 麦门冬 桔梗 人参 生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更用 猪

蹄新汲水煮烂。和汁食之。

三化丸

去胸中宿食菀 之热。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量大小虚实。温水下。

家传保和丸

补脾胃。进饮食。治一切食积。

白术 陈皮 半夏曲 白茯苓 神曲(各三钱)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香附子(酒山楂 麦 曲(各二钱半) 黄连(姜汁炒) 连翘(去子) 莱菔子(各二钱) 上为末。荷叶浸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姜汤下。

三黄枳术丸

治伤肉食面饼。并辛辣肥浓一切热物。

黄芩 黄连(酒炒) 大黄(酒煨) 神曲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枳实(五钱) 上为末。荷叶浸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一切硬物冷积。

三棱(炮) 莪术(炮) 神曲(各一钱) 青皮 陈皮 小茴香 巴豆(和米炒焦黑去米各五钱) 益智仁 丁香(各三钱) 上醋面糊为丸。麻子大。量人加减。生姜汤下。

益胃散

治误服寒药过多伤其脾胃者。

陈皮 黄 (蜜炙各七钱) 益智仁 白豆蔻 泽泻 干姜(炒) 砂仁 甘草(炙) 藿香叶浓

大豆黄卷散

治误服热药。此解之。

贯众 板蓝根 甘草 大豆卷(以无根水浸生卷是也日干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井泉水煎饮。

肺脏主病

肺主喘 实则闷乱喘促。好饮水。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实则泻白散。葶苈丸泻之。虚则阿胶散。生脉散合甘桔汤补之。

泻白散

治咳嗽而微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入粳米。水煎服。

阿胶散

治久嗽肺无津液。

阿胶(两半粉炒) 大力子(二钱五分) 马兜铃(半两) 甘草(钱半) 杏仁(七个去皮尖)

粳米 上为末。每服量加减。水煎服。

生脉散合甘桔汤

久嗽肺虚。

人参(一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十粒) 苦梗(一钱) 上锉分五剂。每剂入阿胶五

分。水煎。

肺脏兼证

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桔梗防风各二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一钱二分。

兼见肝证。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

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尤虚。是也。

一小儿二岁久病嗽。时十月初。请予治之。予曰。不可治矣。父问其故。予曰。嗽者。也。四时之病。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十月建亥。金气已衰。木气始生。吾观令郎面色 白。肺之衰也。头摇手摆。肝之风也。肺衰风生。作搐而死。果不治。

兼见心证。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

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 黄连赤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见脾证。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苈丸。小陷胸加大黄主之。

一儿泄泻后。病咳而喘。上气急。予用芎蝎散。效。

一女子脾胃素弱。一日啖生枣。病腹胀而喘。其母忧甚。恐夫知食以生冷也。予曰勿忧

。乃作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大剂而胀消喘止。

一女子素有喘病。发则多痰。予用补肾地黄丸服之。或怪而问曰。喘者肺腑也。今补肾

。予曰。肺生气。肾则纳而藏之。痰涎者。肾之津液所生也。哮喘吐涎。乃气不归元。津液

无所受也。果服此丸而安。

加味泻白散

古泻白散。加苏叶桔梗是也。

参苏饮

治伤风咳嗽。

古参苏饮紫苏叶陈皮前胡枳壳桔梗半夏茯苓干葛甘草人参木香众药皆等分。甘草减半。

东垣凉膈散

治心肺热。

甘草 栀子 薄荷 桔梗 连翘。乃河间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是也。

黄连阿胶丸

治肺热或咯唾血。

黄连(三钱) 赤茯苓(二钱) 阿胶(炒一钱) 上以莲肉为末。水调胶和。众手丸。麻子大。米饮下。

小陷胸加大黄汤

治痰壅喘促。以代葶苈丸。

黄连 半夏 枳实 栝蒌(和皮用) 甜葶苈 大黄(各等分) 上锉。先以水煎栝蒌一沸。入药煎七分。食后服。

芎蝎散

治脾虚上气喘促急。呕吐痰涎。足胫冷者。

川芎 荜茇(各一钱) 蝎梢(去毒三分) 半夏(酒浸一宿水洗七次焙干) 细辛(各二分)上为极细末。热汤调。稍热服。

肺所生病

诸气上逆喘逆。皆属于肺。

咳嗽有二 风寒外感者。痰饮者。

如因感冒得之者。必洒洒恶寒。鼻流清涕。或鼻塞。宜发散。加减五拗汤主之。

麻黄(连根节) 杏仁(留皮尖) 紫苏叶 苦梗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姜引。服得微汗止。

如发散不退。渴欲饮水者。宜泻白散主之。如不热不渴。甘桔汤主之。

桔梗 甘草(各等分) 紫苏叶(减半) 乌梅肉(少许) 上用水煎去渣。入阿胶化服。

因于痰者。或母乳多涌出。儿小吞咽不及。呛出而成痰嗽者。或因儿啼声未息。气未平。强以乳哺。气逆而嗽者。此乳夹痰而嗽也。宜玉液丸主之。

有痰甚气弱不可下。宜润下丸主之。

陈皮(去白淡盐水浸泡括锉炒) 枳壳(炒) 桔梗 大半夏(姜汤泡七次) 甘草 苏子(炒) 莱菔子(炒) 白茯苓(各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白汤下。

发挥云。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乃太阴湿土之病也。凡咳嗽有痰有气。痰出于脾出于肝。皆饮食之所化。脾总司之也。饮食入胃。脾为传化。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周流一身。昼夜不息。虚则不能运化精悍之气以成荣卫。其糟粕之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留于胸中。滞于咽嗌。其气相搏。浮涩作痒。介作声。而发为咳嗽也。故治痰咳。先化其痰。欲化其痰者。先理其气。陈皮枳壳以理肺中之气。半夏茯苓以理脾中之痰。此治咳之大略也。

若夫虚则补之阿胶散。实则泻之葶苈丸。祖传玉液丸。

小阿胶散

阿胶(粉炒钱半) 苏叶(一钱) 乌梅(少许) 每服四字。水煎服。

监生胡笃庵滋。元溪翁之子也。辛丑方四岁。二月间患咳嗽。因与吾不合。请医张鹏素用者。以葶苈治之。随止随作。四月间咳甚。又请医甘大用。治以五拗汤。暂止复作。更迭用药。咳不得止。秋益甚。咳百十声。痰血并来。至九月加重。事急矣。不得已。欲请予治。乃筮之。得蹇之渐。其辞曰。大蹇朋来。遂请予往。予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视其外候。两颊微赤。山根青。准头红。视其内证。果咳声连至百十。气促面赤。痰先出而血随之。痰血既来。其咳方定。问其所起之时。曰自二月有之。问其所服之药。曰某用葶苈丸。某用五拗汤。予细思之。此病起于春初。春多上升之气。木旺金衰。法当抑肝补脾。以资肺之化源。以葶苈泻肺。此一逆也。夏多火热。火旺金败。法当清心养肺。治以寒凉。反用五拗汤甘热之药。犯用热远热之戒。此再逆也。今秋气宜降矣。而上气急者。春升之令未退也。气宜敛矣。而痰血并出者。夏火之气未退也。必与清金降火润肺凉血。非三五十剂不效也。乃告之曰。令郎之病肺有虚火。幸过秋深。金旺可治。吾能愈之。假以一月成功。元溪曰。何太迟也。曰。病经八月无效。公不曰迟。而以一月为迟何哉。又思予虽用心。彼终不安。乃语元溪云。请置一簿。自初服药日起。某日服某药。某日加减某药。彼闻之喜。终有疑心。因制一方。天麦门冬知贝母桔梗生甘草陈皮去白枳壳阿胶片芩苏叶水煎。(一本无枳壳苏叶

。有瓜霜花粉前胡)取茆根自然汁和饮之。五剂后。咳减十分之七。口鼻之血止矣。元溪终不释疑。又请医万绍治之。或谓予曰。他不要尔。尔可去矣。予曰。彼只一子。非吾不能治也。吾去彼再不复请也。误了此儿。非吾杀之。亦吾过也。虽然且看万绍用何方。用之有理吾去之。如又误。必力阻之。阻之不得。去未迟也。乃语元溪云。令郎之病。吾今治之。将好一半矣。如何又请他人。彼云。有病众人医。恐一人之见有限也。予曰。然。绍立一方。以防风百部杏仁桑白皮之类。予谓绍曰。王好古汤液本草。风升生例。防风居先。此儿肺不降。肺散不收。防风百部。岂可并用耶。绍云。防风百部。治咳嗽之神药也。元溪从旁和之云。他是秘方。予曰。吾为此子忧。非相妒也。故抚其子之头曰。且少吃些。可怜疾之复作奈何。嘱毕不辞而退。元溪略不介意。是日服绍药。才一小杯。咳复作气复促血复来如初。其子泣曰。吾吃万先生药好些。爷请这人来。要毒杀我。其妻且怒且骂。元溪始悔。亲至大用之家。予被酒困。坐待夜半方醒。元溪拜谢。祈请之心甚切。予叹曰。早听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调治。必去嫌疑之心。专付托之任。以一月为期。至家。邓夫人取白金五两。权作利市。小儿好时。再补五两。不敢少。望先生用心。予曰。只要专信我用我。使我治好了。不在谢之多少也。至此专心听信。依旧照日立方。血止后。去芩栀。加冬花五味。咳止后。以参芩白术散调之。凡十七日而安如旧。谢归。因名其方曰。润肺降火茆根汤。今吾子等用之皆效。

黄州府省祭许成仁。有子病咳血。医用吾茆根汤治之。不效。吾见之。与其医云。病不。彼乃肺中有火。气逆而嗽。此则肺虚嗽血矣。乃立方与之。用阿胶珠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蜜炒桔梗甘草苏叶乌梅柿霜煎服。五日效。

麻城曾芸塘喻长州之妹婿也。病咳。半夜甚。其子年九岁。乃胎禀之不足。肾虚嗽也。

用人参固本丸加阿胶桑白皮蜜丸服。尽剂而安。

本县汪元津。一子病肾虚嗽。与上证同。请予治。用人参固本丸加白茯苓知母贝母山药各等分为末蜜丸。服之。安。

凡小儿百日内嗽不止者。名百 嗽难治。宜甘桔汤加阿胶主之。

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苏陈九宝汤主之。如吐痰多者。六味地黄丸主之。

发挥云。肾者水脏也。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入心为汗。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肾为盐水炒。肉苁蓉酒洗去甲。小茴香炒。破故纸炒。研末蜜丸。煎麦门冬汤下。

本县胡三溪长女。素有喘痰。发则多吐痰涎。用上补肾地黄丸。人初不知。有笑之者。后喘止痰止乃信之。

凡小儿久嗽不止。面目浮肿者。此肺气逆也。宜五皮汤加苏叶最妙。一富室小儿泻泄后病喘急。予思此脾虚也。寒湿之气上升也。用陈氏芎蝎散。一服而止一儿三岁病嗽血。医用茆根汤主治。予阻之。彼有后言。予笑曰。此吾家方也。不信。子之道。反议夫子乎。因制一方。用阿胶珠桑白皮蜜炒杏仁桔梗甘草紫苏叶各等分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陈皮汤下。五日而安。

:肺所生病

喘嗽

肺主喘嗽。喘有顺逆。嗽有新旧。须辨明之。

喘顺者。或因风寒而发。不然则无是病也。此属外感。宜发散。五虎汤主之。

或有喘病。遇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

之时。且勿治之。待其少衰。宜苏陈九宝汤主之。慎勿用砒霜轻粉诸毒药攻之。与其巧而无益。不若拙而行其所无事也。

逆者。大病与诸危笃病。但气喘急。痰涎有音。皆恶候也。不治。惟肿胀之病。常有喘者。宜苏子降气汤主之。

嗽新者。因风寒中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之邪。则发为咳嗽。其证或鼻流清涕。或鼻塞者是也。宜发散。华盖散作丸服之。即三拗汤加减法也。

或因乳得之。凡儿啼哭未定。不可以乳强入口。乳气相搏而逆。必呛出也。胃气既逆。肺气不和。发为痰嗽。咳则吐乳是也。宜顺气和胃。加减大安丸主之。

初伤乳者。未得顺气化痰。以致脾胃俱虚。乃成虚嗽。宜健脾补肺消乳化痰。三奇汤主久嗽者。初得病时。因于风者。未得发散。以渐而入于里。肺气益虚。遂成虚嗽。宜润肺兼发散。人参润肺散主之。

久嗽不已。服上诸药不效者。宜神应散主之。气弱者。必用之剂也。如气实者不可服。宜家传葶苈丸主之。

久嗽不已。嗽而有血者。此肺损也。宜茆花汤主之。

久嗽不已。胸高起如龟壳。此名龟胸。难治。宜家传葶苈丸主之。咳止者吉。不止者发搐必死。

久嗽不已。日渐羸弱。又发搐者。此慢惊风不治。如不发搐。但羸瘦者。此名疳瘦。宜人参款花膏合阿胶丸。主之。

久嗽不已而浮肿者。五皮汤加紫苏叶主之。

久嗽咯唾脓血者。此肺痈也。宜桔梗汤主之。复嗽不止发搐者死。

小儿初生至百日内嗽者。谓之百 内嗽。痰多者。宜玉液丸。肺虚者阿胶散主之。此名胎嗽。最为难治。如喘嗽气逆。连声不止。以致发搐必死。

华盖散

治肺感风寒。痰壅咳嗽。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 苏子(炒) 橘红(去白) 桑白皮(蜜炒) 茯苓(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姜枣煎水服。

人参款花膏

治久咳肺虚。

款冬花 百合 桑白皮(蜜炙) 五味子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紫苏叶煎汤下。

加减三奇汤

治伤乳嗽。痰涌吐乳。

桔梗 陈皮(去白) 白茯苓 青皮 苏子(炒) 人参 桑白皮(炒各五钱) 半夏(面炒七钱)

白水下

九宝汤

陈皮 麻黄 薄荷(各一钱) 桂枝 苏叶 杏仁 大腹皮 桑白皮 甘草(各二钱) 乌梅(一枚) 生姜(三片) 上用水煎。一本有桔梗入童便。

五虎汤

治肺喘。

麻黄(七分) 杏仁(一钱) 甘草(四分) 腊茶叶(八分) 石膏(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本方去茶石膏。加紫苏叶桑皮等分。名家传五拗汤。

家传葶苈丸

葶苈丸去防己牵牛。加苏子炒。陈皮去白等分。枣肉丸是也。

加减大安丸

治伤乳喘嗽。此保和丸加减法也。

陈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白术 枳实(炒) 桔梗(各等分) 苏子(炒) 甘草(炙)莱菔子(炒各减半) 上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淡姜汤下。

桔梗汤

治肺痈。

桔梗 生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 防己(各二分) 黄(分半) 甘草节(生用) 杏仁(去皮尖) 百合(各一分) 上锉。生姜水煎。

神应散

治一切虚嗽。

粟壳(去筋蒂酒炒) 杏仁(去皮尖炒) 白胶香 人参 阿胶 麻黄(去根节) 乌梅(去核各一女子四岁。嗽久不止。胸高起状如龟壳。嗽则其骨扇动。母之父知医。治之不效。问予何

不止。发搐而死。

肾脏主病

肾主虚无实。地黄丸主之。

唯疮疹肾实则黑陷。此非钱氏之语。乃记者之误焉而不详者也。以启后人之疑。有泻肾。如百祥丸之类。有补肾泻肾之论。令儿夭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盖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五脏之有肾。犹四时之有冬也。疮疹之毒。

乃自骨髓出现于筋肉血脉皮肤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发散而为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也。变黑归肾则不能发散于外。而反陷于内。此肾中真气之虚。邪气之实。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肾中之邪气。非泻肾之真气也。况肾中之水。润泽光壮。由津液之充满也。疮疹黑陷者。正肾主虚。水不胜火。津

良法。详见痘疹心要。

肾脏兼证

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

五脏病后成肾虚者。各用地黄丸加减随证。惟疮疹归肾有补有泻。变黑倒陷者。宜百祥丸牛李膏泻之。泄泻灰白痒塌者。宜陈氏异功散补之。(详见痘疹心要。)

兼见肝证。惊风及手足痈者。宜地黄丸加牛膝当归续断各二两肉桂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心证。惊风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柏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冬焙知母黄柏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蜜丸服。

陈氏异功散

木香 人参 当归 陈皮 肉豆蔻(煨) 丁香 浓朴(各钱半) 肉桂 茯苓 白术(各二钱) 半夏 附子(炮各一钱) 上锉。姜二片。枣二枚。煎服。

肾所生病

钱氏曰。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按经云。肾主骨。骨会大杼。大杼以上喉骨也。项者头之茎。茎弱则头倾矣。大杼以下也。脊者身之柱。脊弱则身曲矣。脊之下尻骨也。尻骨不成。则儿坐迟矣。尻骨之下。则胯骨也。胯骨弱。则不能立矣。胯之下膝骨也。膝骨弱。则不能行矣。齿者骨之余。骨气不足。则齿生迟矣。发者血之余。肾之主血。血不足则发不生矣。皆胎禀不足之病也。谓之五软。此儿难养。并宜六味丸加当归杜仲牛膝川续断主之。

肾肝在下。母子也。肾主骨。肝主筋。骨属于筋。筋束乎骨。二者相为根据附也。肝虚筋弱者。亦宜地黄丸主之。乃虚则补其母也。

肾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脑者髓之海也。肝之脉与肾脉内行于脊骨之中。上会于脑。故头破解颅脊疳之病。乃肝肾之风热。子传于母之病也。

解颅者有二。或生下之后。头缝四破。头皮光急。日渐长大。眼楞紧小。此髓热也。

又有生下五六个月后。囟门已合而复开者。此等小儿。大数难养。肾肝风热之病。宜加味泻青丸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芦荟泻青丸加黄柏黄芩黄连等分碾末蜜丸服。

肝疳者。小儿生后。生疮成饼。状如复盘。此风热也。宜加味泻青丸加蔓荆子白蒺藜炒脊疳者小儿疳瘦。脊如锯齿。肋骨高起。拍之有声。宜集圣丸加龙胆草栀子仁黄柏同为丸服。

齿根黑烂。臭息出血者。名走马疳。橡斗散主之。

栎橡子壳。不拘多少。入盐填满。二斗相合。放火中烧过。研末搽牙。

予有一族孙无父。周岁生走马疳。予用尿桶底白 刮下。瓦上焙干。五分。五倍子内分。鼠妇焙干三分。枯白矾一钱。共研末。先用腊茶叶浸。米泔水洗净。以药付之神效。名曰不二散。

儿有大病。暴喑失声者。此肾怯也。宜地黄丸加石菖蒲主之。

痘后小儿。有平时大便常难者。后重者。此肾虚血不足病也。难经云。利如下重是也。

不可听信庸医。妄用下剂。宜地黄丸加当归二两火麻仁二两主之。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

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刚健。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 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颅解项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小儿热证有七 面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弦急 足胫热(以上不宜服热药)

小儿冷证有七 面 白 粪青色 腹虚胀 眼珠青 呕奶乳 脉微沉 足胫冷(以上不宜服寒药)

此热证者。邪气实也。宜用寒凉泻之。如服热药谓之实实。寒证者。真气虚也。宜用温热补之。如服寒药。谓之虚虚。经云。毋实实。毋虚虚。毋夭人长命。此之谓也。

因五邪之气所生病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飧食不化也。

发挥云。难经有五泻之辨。脉诀云。湿多成五泻。又有胃风汤证。虽大小不同。间亦有之。不可不知也。

如伤风吐泻者。风属木。脾胃属土。土虚故木乘之。水谷不化。谓之完谷也。此从胃中不化。若自小肠来。则半腐化。出来成糟粕矣。自大肠来水谷已别。谷多水少矣。故伤风飧泻。有恶风表证者。宜发散之。桂枝汤加羌活黄芩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炙甘草。或加减败毒散。无表证者神术散。风疟柴苓汤。

加减败毒散去独活枳壳加当归。(各等分。姜枣引。)神术散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苍术(一钱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细辛(二分) 上为末。分二服。姜水煎。

如下鲜血者。此风热也。胃风汤主之。

伤风咳嗽。此风入肺也。宜发散。人参荆芥散主之。(见惊风条内。)

夏月伤暑作吐泻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桂枝 藿香叶 砂仁(各等分) 为末。白汤化下。

夏月泄泻。小儿极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温中三也。以凉药止之。治坏病也。

发挥云。初泻有发热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气为先。不可便用理中汤丸。恐内有热。干姜犯时禁。加减香薷饮主之。

香薷 黄连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汤热服。

或理中汤冷服之。或六一散。生姜汤调服。

如初水泻无热无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气也。宜理中汤加藿香煎成汤。澄冷服。或理中丸用冷水化开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 三两) 滑石(三两) 甘草(末一两) 共研匀。冷水调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热有渴者。六一散同服。无热无渴者。入理中丸化开服之。此吾家传治夏月泻泄之良方也。从吾法者有发有降。违吾教者得少失多。详见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岁。六月病泻。外家兄甘大用吾所传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热大渴。予。曰所服者理中丸。吾盖料其不知用热远热之戒。犯时禁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时令之热。冷水调服。一剂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儿方也。

本县一屠家徐姓者。有儿十二岁。六月病泻。请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即止恐犯胃气之戒。又失之。此儿初服药后泻渴俱止。再服之泻益甚。又服之大热大渴。面赤如火。张口喘呼。用见事急。自邀我同看。予问所服者何药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问服几次。其父母应云。初服一次效。后连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汤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药后若安静即止。药后若烦躁。再与一剂。用受教往治。果加烦躁。连进二服而安。用获浓谢。特至吾家。拜曰。以报日前之教。因问予。二子病证相同。治法各别何也。予曰。夏至后泻者。七分热。三分寒。治此泻者。当七分寒药。三分热药。前证因汝多服理中汤。犯用热远热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热。后证因汝过服玉露散。伤其中气。故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静者不治。烦躁者反可治也。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阴在内。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为腹而生土。土爱暖而恶寒。玉露性寒。伤其脾土。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热。所以收敛欲脱之阳。胜其方长之阴。服药安静者。脾气败绝。投药不知。故不可治。如烦躁者。寒热相搏。脾有生意。故再投药。使胜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热泻。当如之何。予。看其病证何如。泻多热渴少者。急以温中为主。先进理中汤。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不可用也。先大热大渴泻少者。此里热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热渴略止后。用理中汤补其中气。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术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记吾言。再勿误也。白术散治泻渴不止要药也。如服白术散渴泻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肾。肾得水而反燥。故转渴泻。宜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润燥。致津液。用自此后医术渐通。家道颇昌。

暑疟者。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

暑咳者。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

经云。夏伤于暑。秋发 疟。予谓疟之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病也。大抵民病疟痢者多。盖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病疟多。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邪。则病痢多。二经俱受邪则疟又病痢也。病疟者。平疟养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传不易之秘法也。宝之重之。勿轻示人也。难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麻黄(连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热甚者加生石膏末。腊茶叶。名五虎汤神效。

湿伤肾。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地黄丸去丹皮。加黄柏酒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干姜炒黑五钱。研末丸服。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热之病也。况冬月暄热令行。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

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疮疹病者。亦温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验。

附:汤方

一、天保采薇汤

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

麻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

二、犀角解毒汤(治胎热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

三、导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

四、大连翘饮(治胎热等症)

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

五、理中汤(治胎寒等症)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六、钩藤膏(治内钓吐痛)

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共为丸钩藤汤下)

七、地黄茵陈汤(治疸黄)

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陈 泽泻 甘草

八、芍药汤(治夜啼泄泻)

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九、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寒等症)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十、固真汤(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姜枣引。

十一、保元汤(治汗多变慢惊)

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惊)

半夏 生姜 肉桂

十三、调脾汤(治脾疳)

陈皮 白术 丁香 人参 诃子 青皮 甘草

十四、六味地黄丸(治骨疳)

牡丹皮 熟地黄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泽泻 怀山药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滚水送下。

十五、芦荟丸(治丁奚哺露)

芦荟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木香 陈皮 青皮 麦芽 神曲 当归(各三钱) 槟榔(两个)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猪胆打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清水汤送下。

十六、小异功散(治先泻后吐脾胃虚冷)

人参 白术 橘皮 白茯 姜枣为引。煎服。

十七、黄连芍药汤(治先吐后泻)

黄连 芍药 猪苓 泽泻 白茯 白术 甘草

十八、五苓散(治吐泻)

猪苓 白术 白茯 泽泻 肉桂

十九、消导二陈汤(导痰消食健脾)

陈皮 半夏 白茯 白术 苍术 神曲 香附 砂仁 甘草

二十、六和汤(治暑泻)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黄连 浓朴 藿香 香茹 加扁豆 木瓜

二十一、胃苓汤(治长夏暑)

泽泻 陈皮 白茯 猪苓 浓朴 白术 苍术 甘草

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气虚寒呕吐)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木香 丁香 藿香 砂仁

二十三、诃附丸(治飧泄)

诃子肉 灶心土 黑附子 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用米汤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儿丸(治脾胃虚弱)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薏仁米 芡实 莲肉 甘草 陈皮 山楂 麦芽 砂仁 黄连泽泻 芍药 连翘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米汤下。

二十五、承气汤(治里急后重腹痛痢疾)

朴硝 大黄 枳实 浓朴

二十六、木香槟榔丸(治食积)

黑丑 槟榔 木香 神曲 大黄 上为末。生姜汁糊丸。如粟大。米汤下。

二十七、补中益气汤

黄 人参 甘草 陈皮 白术 升麻 柴胡 当归

二十八、四顺清凉饮(治中焦热)

白芍 当归 生地 甘草 柴胡

二十九、人参败毒散(治积毒呕恶)

柴胡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白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 人参 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汤(治脾胃不调等证)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姜枣引。

三十一、姜茶饮(治赤白痢)

陈茶 生姜 黄蜡 盐 车前叶

三十二、四兽饮(治虚疟)

白术 人参 白茯 草果 半夏 甘草 陈皮 乌梅 姜枣引。

三十三、人参养胃汤(治疟寒多热少)

陈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苍术 浓朴 草果 藿香 姜引。

三十四、清疟饮

柴胡 枳壳 青皮 半夏 白术 黄芩 浓朴 猪苓 白茯苓 泽泻 陈皮 甘草 贝母知母 前胡

三十五、随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槟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

三十六、参苏饮

人参 苏梗 桔梗 前胡 半夏 干葛 陈皮 枳壳 杏仁 木香 甘草 茯苓 用姜

三十七、五子五皮饮(治肿胀)

苏子 山楂子 莱菔子 葶苈子 香附子 桑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

三十八、泻黄散(治湿热肿胀)

赤茯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泽泻 茵陈

三十九、泻白散(治肺热)

甘草 桔梗 陈皮 桑皮 地骨皮

四十、四物汤(调益荣卫)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四十一、麦门冬饮(治吐血久不止)

麦冬 黄 当归 人参 生地 五味子

四十二、清胃汤(治粪后见血)

山栀子 生地 牡丹皮 黄连 当归

四十三、茵陈汤(治黄胆)

茵陈 栀子 黄柏

四十四、祛风散(治天柱骨倒)

防风 甘草 羌活 细辛 黄芩 白芷 薄荷 当归 川芎

四十五、滋阴降火汤(治阴虚痰结)

当归 地黄 白芍 黄连 白茯苓 知母 天花粉 莲子 黑玄参 甘草 麦冬(灯心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

赤苓 赤芍 山栀仁 条黄芩 当归 甘草 灯心一团引。

四十七、清脾饮(治热疟或热多寒少)

青皮 半夏 黄芩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柴胡 陈皮 草果 浓朴 姜枣引。

四十八、人参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不眠)

麦冬 人参 当归 黄连 枣仁 生地 茯神

四十九、安神汤(治心血不足惊悸)

人参 半夏 枣仁 茯神 当归 橘红 赤芍 五味子 甘草 姜引。

五十、宁心丸

麦冬(五钱去心) 寒水石(一两) 白茯苓 甘草 牙硝 山药(各五钱) 朱砂(一两)龙脑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

五灵脂 夜明砂 龙胆草 天麻 干蟾头 全蝎(二个) 蝉蜕 川芎 芦荟 黄连 青黛防风 上为细末。猪胆汁浸为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汤下。

五十二、化 丸(治肝疳)

芜荑 青黛 芦荟 川芎 白芷 胡连 川连 虾蟆灰各等分为末。猪胆汁浸糊为丸。

麻子大。每服二个。临卧杏仁汤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胀)

萝卜子(一两) 青皮 陈皮 槟榔 赤茯苓 黑牵牛 莪术 五灵脂(各五钱) 木香(减半) 上为末。面糊如绿豆大。每五十丸。桑皮紫苏煎汤。或萝卜汤下。

五十四、加味二陈汤(治夹暑伤寒吐泻)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浓朴 香茹 黄连 山楂 麦芽 神曲 木通 泽泻

五十五、香茹饮(治暑热)

香茹 浓朴 扁豆 黄连

五十六、清心莲子饮(治溺血)

麦冬 地骨皮 黄芩 甘草 白茯苓 黄 柴胡 人参 石莲肉

五十七、泻青汤(治囟填)

羌活 川芎 栀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各等分) 大黄(减半) 竹叶引。

五十八、清金饮(治伤风嗽吐)

前胡 杏仁 桔梗 桑皮 半夏 甘草 旋复花 薄荷 陈皮 水煎。

五十九、小续命汤(治刚柔痉病)

麻黄 人参 黄芩 川芎 芍药 甘草 杏仁 防风 防己 肉桂 附子(水煎)

六十、芎苏饮

川芎 苏叶 陈皮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干葛 白茯苓 甘草

六十一、泻肝汤

车前 木通 生地 归尾 山栀 黄芩 龙胆草 甘草(各等分)

六十二、松蕊丹(治龟背)

松花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前胡 大黄 桂心(各五钱) 为末。蜜丸。

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

六十三、宽气化痰丸(治龟胸)

大黄(三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甜葶苈 天门冬 石膏(各五钱) 为末。炼蜜丸。绿豆大。食后临卧。白热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栀子饮

柴胡 山栀 白茯苓 川芎 白芍 当归 丹皮 牛蒡 甘草 等分水煎。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肠饮(治久痢不止)

木香 黄连 当归 白芍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诃子肉 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鹤膝)

防风 薏苡仁 牛膝 苦参(女便浸晒) 何首乌(男便浸晒各一两) 僵蚕 天花粉 荆芥穗

钱。粘米绿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二碗。分作二次。温服。

六十七、猪乳膏(治胎风胎惊)

牛黄 朱砂(各少许) 取猪乳调。抹儿口中。

六十八

黄 升麻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 黄柏 当归 青皮 干葛 五味 甘草

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姜枣引。

七十、藿香正气散(治伤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 紫苏 大腹皮 陈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神曲 浓朴 白芷 姜枣引。

七十一、疏风顺气汤(治风寒发喘)

紫苏 干葛 桑皮 前胡 麻黄 杏仁 甘草 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汤

白术 茯苓 陈皮 薄荷 南星 桑皮 细辛 甘草 桔梗

七十三、备急方(治夜啼内吊)

煎葱汤淋洗其腹。又用艾绒烘热。包围其腹。十数次其痛渐止。

七十四、莲花饮

甘草 知母 莲花须 川莲仁 栝蒌根 五味 人参 干葛 白茯苓 生地 竹叶

七十五、参竹汤

麦冬 人参 竹叶 甘草 半夏 小麦 粳米 陈皮 生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