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辛)二明染净熏习四。初总标熏习义。二释熏习染法。三释熏习净法。四结判断与不断。(壬)今初】

复次以四种法熏习力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一净法谓真如者。举凡无漏种子现行。及心心所所依理性。幷名真如。盖理性固即真如。而无漏种现顺真如故。亦即名真如也。二染因谓无明者。唯指不共无明。谓恒行不共。即第七识相应之法痴。独行不共。即第六识相应之迷理无明。或是分别。或是俱生。通为一切染法所依。故名为染因也。三妄心谓业识著。通指八识心体。及彼相应心所之体。依之能起见相二分。以有动转。故名业也。四妄境谓六尘者。通指心心所之相分。总不出于六尘。即是所缘缘也。

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

衣服非臭非香。喻随缘不变之性。本自非染非净也。以臭物熏。则有臭气。喻不变之性。随于染缘有染相也。以香物熏则有香气。喻不变之性随于净缘。有净用也。

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

性德真如。虽非染净。以无染故。且名净法。譬如未熏之衣。意指无覆无记识而言之。本是全体真如。故即名真如也。无明熏故有染相者。从所薰染种。起染法现行。具如前文所明三相六相等也。

无明染相。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

无明染相。通指无明所起心心所等。亦是真如举体所成。性非染净。特以既受染熏。譬如臭衣。故无净业也。真如熏故者。是以修德无漏净法而熏习之。如以香熏彼臭衣也。说有净用者。譬如因除臭气。方显香之用也。夫有染相。必有染用。而染用流转生死。过失深重。故不言之。夫有净用。必有净相。而净相冥合净体。非世所测。故不言之。初总标熏习义竟。

【(壬)二释熏习染法二。初正明熏义。二释义差别。(癸)今初】

云何熏习染法不断。所谓依真如故。而起无明。为诸染因。然此无明。即熏真如。既熏习已。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复熏无明。以熏习故。不觉真法。以不觉故。妄境相现。以妄念心熏习力故。生于种种差别执著。造种种业。受身心等众苦果报。

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此八种识及诸心所。真故相无别。其体即一法界。亦名真如。真如为迷悟依。由无始来从未悟故。第七识起迷理无明。不如实知真法本一。故云依真如故而起无明。为诸染因也。若谓先有真如。方起无明。由有无明。方有阿赖耶识。由有阿赖耶识。方有前七转识。则众生有始。何异冥初生觉之外道耶。然此无明即熏真如者。谓一念无明现行。即熏于藏识中。成无明种。藏识体即真如。譬如动水之时。即动湿性。故云熏真如耳。此约识与真如非异言之。然水虽动。湿性不改。乃是随缘不变之体。依于此义。唯识复言不熏真如。是约识与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显妙理。无违妨也。既熏习已生妄念心者。依生灭门。俗故相有别。则有八识及诸心所。体用四分。种现差别不同。然此差别。悉皆无性。由无明故。不达无性。生第六识相应之差别法执。名为妄念心也。此妄念心复熏无明者。第八识中。既本有无明种子。令第七识。念念起于迷理无明现行。而此第六识之法执妄念现行。熏于第八本识。自成妄念种子。又能助彼无明种子势力。故即名为熏无明也。以熏习故不觉真法者。从于法痴。更起我痴等也。以不觉故妄境相现者。由我痴故。乃现三界分段生死六尘境也。以妄念心熏习力故。生于种种差别执著者。即界内界外见思诸惑也。造种种业者。有漏善恶不动业。无漏偏真等业也。受身心等众苦果报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然虽惑业苦三。循环不息。究其根原。止由无明迷真法界。而无明无体。不离真如本觉之性。如人眠梦。梦中受于无量轮回。俄然睡醒。空无所得。若无醒时之心。安有梦心。若非研此梦心。何处别觅醒时之心也哉。

【(癸)二释义差别】

妄现熏义。有二种别。一增长分别熏。二增长执取熏。

妄境本唯心现。由不了故。还熏于心。一增长分别熏。即助界内界外见惑。二增长执取熏。唯助界内思惑。若助界内见思。令诸凡夫不出生死。若助界外见惑。令二乘人速求涅槃。

妄心熏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熏。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令诸凡夫受业系苦。

界外见思。增长业识。受变易生死。名之为生灭苦。界内见思。增长事识。受分段生死。名之为业系苦。

无明熏义。亦二种别。一根本熏。成就业识义。二见爱熏。成就分别事识义。

法痴名根本熏。我痴名见爱熏也。二释熏习染法境。

【(壬)三释熏习净法二。初正明熏义。二释义差别。(癸)今初】

云何熏习净法不断。谓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以熏习故。则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以能如是如实知故。修远离法。起于种种诸随顺行。无所分别。无所取著。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惯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灭。如是一切染因染缘。及以染果。心相都灭。名得涅槃。成就种种自在业用。

真如。指本识中无漏种子。及佛菩萨果中胜用。此二幷顺真如法性。故皆名真如也。种子内熏为因。诸佛菩萨外熏为缘。只此内因外缘。幷不离于众生现前介尔之心。以此心性。实无外故。以无始无漏种子。不离现前心性故。以十方诸佛菩萨。皆证众生心性。不在众生心性外故。言熏于无明者。一是诸佛菩萨外熏。熏第六识及前五识。令其见色、闻声、嗅香、读诵。身蒙光照。或手摩头。或衣覆体。意识领受。以此现行熏成种子。二是无漏种子内熏。令其信受。不疑不谤也。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者。即是起于有漏闻思修慧也。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者。谓有漏闻思修慧。内则增长无漏种子势力。外则感扣诸佛菩萨慈悲也。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等者。信成就发心也。以能如是如实知故等者。解行发心也。无所分别等者。证发心也。无明灭故心相不起等者。证佛根本智也。成就种种差别业用者。证佛后得智也。

【(癸)二释义差别二。初释妄熏义别。二释真熏义别。(子)今初】

妄心熏义有二种。一分别事识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己堪能。趣无上道。二意熏。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涅槃。

一分别事识熏者。谓或秉三乘共教。不知七八两识。但以第六意识修生空观。破见思惑而取涅槃。或秉大乘渐教。虽知七八两识。但以见思重故。畏生死故。先依第六识修生空观。次第乃修法空观等。故云随己堪能。然此外凡内凡菩萨。固是趣向菩提。即彼二乘亦必从权入实。故总云趣无上道也。二意熏者。谓或是渐教菩萨。入净心地。转第七识。令与平等性智相应。任运流入大涅槃海。或是顿教菩萨。从初便观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真如门。所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虽此能观之心。仍是第六意识。而即以根本无明为所观境。故名为意熏也。

【(子)二释真熏义别三。初标。二释。三结判。(丑)今初】

真心熏义。亦二种别。一体熏。二用熏。

只此心性真如之体。佛与众生平等无二。虽本无二。而一一佛。一一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各全揽真如为体。非是真如少分。虽一一佛。一一众生。乃至一一微尘。幷是真如全体。然非有多真如。此乃不可思议一心法门。譬如千灯共照。互徧互含。无杂无障碍也。故约佛言。则一切众生。幷是佛心内之众生。以佛心竖穷横徧。更无外故。约众生言。则一切诸佛。幷是众生心内之佛。以众生心竖穷横徧。更无外故。约我只今现在介尔心言。则一切佛。一切众生。幷是我心内之佛生。以现前介尔之心。竖穷横徧。更无外故。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所以阿赖耶中本具无漏种子。即我心真如之体。内因欲发名为体熏。诸佛菩萨果上慈悲大用。即我心真如之用。外缘资助。名为用熏也。(凡内外字。皆随情说。幷不在心外也。)

【(丑)二释二。初释体熏。二释用熏。(寅)初中二。初正释。二释疑。(卯)今初】

体熏者。所谓真如从无始来。具足一切无量无漏。亦具难思胜境界用。常无间断熏众生心。以此力故。令诸众生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自信己身有真实法。发心修行。

真如者。体大也。无量无漏者。相大也。胜境界用者。用大也。众生之心。全揽真如体大为体。故本具此相大用大也。如人迷方。方仍不动。如水成冰。冰之湿性如故。则融相润用。亦复本具。即此名为阿赖耶中无漏种子。譬如冰中融润之性不离于冰。而与冰违。所以无漏道起。则舍赖耶及异熟名也。

【(卯)二释疑二。初疑问。二答释。(辰)今初】

问。若一切众生。同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而有信不信者。从初发意。乃至涅槃。前后不同。无量差别。如是一切。悉应齐等。

问意有二。一者同有真如。则不应有信不信。二者等皆熏习。则应一时发意。一时修行。乃至一时涅槃。不应复有前后。尤不应有退与不退。三乘一乘。若渐若顿。无量差别也。

【(辰)二答释二。出直约无明烦恼厚薄释。二更约因缘互相成办释。(巳)今初】

答。虽一切众生。等有真如。然无始来。无明厚薄。自性差别。过恒河沙。我见爱等。缠缚烦恼。亦复如是。唯如来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前后差别。

无明厚。则信心难生。无明薄。则信心易发。烦恼厚则难断。烦恼薄则易除。而无明烦恼又各有界外界内之不同。故唯如来能尽知也。

【(巳)二更约因缘互相成办释】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事乃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或虽有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烧木者。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真如体熏因力。若不遇诸佛菩萨等善知识缘。或虽遇缘。而不修胜行。不生智慧。不断烦恼。能得涅槃。无有是处。

木中火性。譬赖耶中无漏种也。若无人知。譬不遇善知识缘也。不施功。譬不修胜行也。出火。譬生智慧也。烧木。譬断烦恼。坏和合识也。法合可知。

又复虽有善知识缘。倘内无真实习因力。亦必不能厌生死苦。求涅槃乐。

此如极湿之木。不能即钻出火也。瑜伽依此。权立五性差别。以其无明烦恼尤厚。覆无漏种。虽有而竟似无故也。

要因缘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谓自相续中。有熏习力。诸佛菩萨。慈悲摄护。乃能厌生死苦。信有涅槃。种诸善根。修习成熟。以是复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令修胜行。乃至成佛。入于涅槃。

自相续中。谓全揽真如以为阿赖耶识。此识无始展转传来。依之建立假名众生。虽念念灭。即念念生。恒转如流。故名自相续也。有熏习力者。一无始本住种性熏。二积劫闻所成种熏。此二皆名为内因也。诸佛菩萨慈悲摄护者。一平等缘摄护。二差别缘摄护。此二皆名为外缘也。须知必要差别摄护及闻所成种熏。方能展转增其胜因胜缘。以至成佛入大涅槃耳。初释体熏竟。

【(寅)二释用熏二。初略标。二各释。(卯)今初】

用熏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缘。

真如无二。亦无不二。以无二故。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以无不二故。一一生。一一佛。各皆全体真如。以无二故。即无能熏所熏。以无不二故。得论能熏所熏。又设唯无二。固无能熏所熏。设唯无不二。亦无能熏所熏。以生与佛一向二故。生不能感佛不能应。今由不二而二。乃得论用熏也。又由无二即无不二。所以有差别缘。由无不二即是无二。所以有平等缘。又由有差别缘。故佛不能度无缘者。有平等缘。故佛度生终不休息也。

【(卯)二各释二。初释差别缘。二释平等缘。(辰)今初】

差别缘者。谓诸众生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萨等诸善知识。随所应化而为现身。或为父母。或为妻子。或为眷属。或为仆使。或为知友。或作冤家。或复示现天王等形。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輭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乃至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此缘有二。一近缘。速得菩提故。二远缘。久远方得故。此二差别。复各二种。一增行缘。二入道缘。

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即是无漏种现体熏。内因为能感也。随所应化而为现身。即是果上真如用熏。外缘为能应也。或为父母。乃至天王等形。令其见也。或以四摄。乃至菩提行缘。令其见且闻也。或作冤家者。如提婆达多等。余皆可知。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谓施戒忍进禅慧。菩提行。谓四种三昧。三十七道品等。无量行门。大悲柔輭心者。同体大悲。视诸众生。犹如自己。无粗犷也。广大福智藏者。圆极修德。等真法性。恒作利益。无穷尽也。熏所应化令其见闻者。即是感应道交也。乃至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者。不唯见闻应化事法。能为增上胜缘。即如来及菩萨等所有形像。令人忆念瞻礼。幷属真如用熏。良以三身宛然。四德无减故也。速得菩提。名近缘。久远方得。名远缘。可见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幷赖善知识缘也。从初发心。即赖此缘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赖此缘增行入道。可见若欲增行入道。幷赖善知识缘也。福德缘因。名增行缘。智慧了因。名入道缘。

【(辰)二释平等缘】

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常无断绝。以此智愿熏众生故。令其忆念诸佛菩萨。或见或闻而作利益。(令其)入净三昧。随所断障。得无碍眼。于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现见无量诸佛及诸菩萨。

平等智慧。即了达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有此平等智慧。则必有平等志愿。所谓无作四弘誓也。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所以任运无断。熏众生也。净三昧。即是真如三昧。随所断障等者。如初地断异生性障。能见百世界中诸佛菩萨。二地断邪行障。能见千世界中诸佛菩萨。乃至地地转增。具如华严十地品中所明也。二释真熏义别中。初标二释竟。

【(丑)三结判】

此体用熏。复有二别。一未相应。二已相应。未相应者。谓凡夫二乘。初行菩萨。以依意意识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修行。未与真如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未与真如用相应故。

凡夫。谓三乘外凡。二乘。谓有学无学。初行菩萨。谓内凡也。二乘不知有第七识。唯依第六修生空观。名为依意识熏。菩萨已知有第七识。虽依第六修法空观。即名依意及意识熏。然第七识未能转与平等性智相应。第六识未能转与法空无漏妙观察智相应。虽得生空妙观察智。未是大乘根本无分别智。以其未证法空所显真如体故。既未证体。何能起后得无分别智。而成真如自在业用也哉。

已相应者。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一切如来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与一切如来智用相应故。唯依法力。任运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法身菩萨。谓渐教初欢喜地。顿教初发心住也。所证真如。即是一切如来自体。无二体故。既已分证其体。即必分同其用。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此后幷是无功用道。故云任运修行等。三释熏习净法竟。

【(壬)四结判断与不断】

复次染熏习。从无始来不断。成佛乃断。净熏习。尽于未来。毕竟无断。以真如法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用熏习起。故无有断。

染至成佛乃断。所谓无明无始而有终也。净则毕竟无断。所谓始觉有始而无终也。染净皆依真如本觉。所谓本觉无始而无终也。譬如依方故迷。迷与方皆无始。依迷有悟。悟与方皆无终。方外别无迷悟。迷悟之外亦别无方。以不变之方必随迷悟两缘。故真如即生灭。以迷悟两缘。终不能令方改。故生灭即真如。然迷则违方而举足咸非。悟则顺方而去来如意。故须返迷归悟也。问。唯识论云。佛果更无能熏所熏。今云用熏习起故无有断。如何会通。答。今言妄心灭法身显。即唯识佛无能熏所熏义也。唯识论言。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四智心品无断无尽。即今用熏习无断义也。思之。初正释生灭因缘相竟。

【(庚)二显示大乘体相用者。由前立义分云。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今释此心生灭因缘相既毕。故须显示此心大乘体相用也。文为二。初显示体相。二显示用。(辛)初中二。初正显示。二释疑。(壬)今初】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

此先示大乘体也。一切凡夫即六凡法界。幷声闻等。则成十法界也。一一凡夫。乃至一一诸佛。无不各具真如全体。而亦无二真如。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前际无始。后际无终。故云常恒究竟也。

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徧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义。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此示大乘自体相也。一切众生心。既本具真如体。即本具真如相。非俟成佛而后有之。故名真如自体相也。非同非异者。约翻染差别。故非同。约唯一真如。故非异也。依真如体。本具如此真实德相。故约凡夫日用不知。但名为如来藏。约诸佛出障圆明。转名为法身也。初正显示竟。

【(壬)二释疑】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诸功德相。

上说真如离一切相。即指真如门中所说义也。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

同一味者。同无漏味也。同一真者。如如及如如智。即是一真法界也。离分别相者。非诸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测识也。无二性故者。唯是圆成实性所摄也。

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然而)心性本净。无明不起。(是故)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也)。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然而)心性无见。则无不见。(是故)即于真如。立徧照法界义(也)。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然而)以心性无动故。(是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也)。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然而)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异非一不可思议之法。无有断绝。(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说真如名如来藏。(由其证此本具德相)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因该果海。名如来藏。亦可名为理即法身。果彻因源。名为法身。亦可名为究竟如来藏也。初显示体相竟。

【(辛)二显示用三。初正明用即真如。二广明随机见别。三结示真如妙用。(壬)今初】

复次真如用者。谓一切诸佛在因地时。发大慈悲。修行诸度四摄等行。观物同己。普皆救脱。尽未来际。不限劫数。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灭无始无明。证本法身。任运起于不思议业。种种自在差别作用。周徧法界。与真如等。而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作用。

一切诸佛在因地时者。即与我等同为凡夫时也。由信自心有真如法。便能发大慈悲四弘誓愿。修行六度四摄等行。普救众生。尽一切劫。即是修行观门。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之相。即是修行止门。止观二门。修必幷运。后修信中。是约自行之功。故先明止。今文为显化他之用。故先明观也。又此中观物同己。即般若中发广大心。普皆救脱。即般若中发第一心。了知自他平等。即般若中发爱摄心。亦名常心。而亦不取众生之相。即般若中不颠倒心。只此四心念念相应。各为大方便智。故能证体而起用也。然此自在差别作用。在凡夫人所见。则名世谛。以其有分别故。在圣人心中所见。即唯第一义谛。以其无分别故。故曰。所言二谛。其实是一。譬如醉人。妄见屋转。谓有转屋及不转屋。其实醉人所见转屋。即是醒人所见不转之屋。无二屋也。

【(壬)二广明随机见别二。初约所依识以判二身。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癸)今初】

但随众生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

应有问曰。如来既无世谛境界作用。云何众生见佛各各差别。乃至去来坐卧。示生涅槃等事。非世谛耶。故今释曰。但随众生见闻等也。转识影现者。八识现行转时。于见分上。现佛身影为相分也。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见。幷由共相识转。所以现此影像。原不从心外来。但彼凡夫二乘。不知有藏识故。不知众生心内诸佛所现之身。能与诸佛心内众生而作本质。不知诸佛心内众生所见佛身。即托众生心内诸佛所现之身而自变为影像。故云见从外来。取色分限也。然彼虽妄计外来。其实原不在外。彼虽妄取分限。其实化身原无限量。以此化身。即真如用。则便即报即法。非离真如体相。得有真如用故。所以应持不见其顶。目连不穷其声。乃至合土范金。刻木画纸。所有佛像。咸悉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不可谬随凡夫生盲。二乘眇目。谓非真佛。自堕曲见中也。

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

即彼菩萨所见佛身。亦必由眼识见。意识观察。但由知有藏识。全揽真如为体。本与如来非一非异。故随所见即知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为本质。还于自心变影而缘。本质不在我心性外。影像不在能缘心外。故名依业识也。初发心。即顿教初发心住。以其分证真如。能见佛受用身。此受用身。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色。随一一色。亦复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相。随一一相。亦复称法性故。所以有无量好。所住依果即是实报无障碍土。亦复称法性故。所以具无量功德庄严也。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为本质。自变相分为亲所缘。是故名为他受用身及土。是故各随菩萨心之分量。初地见百世界。二地见千世界等。种种不同。乃至菩萨究竟地。见之方尽。幷名他受用身土也。譬如灯光。虽光光相入。而互为能照。互为所照。重重无尽。仍各无杂故也。思之。思之。勿谓有本有影。便非具分唯识。非即事事无碍法界也。问。发心住前菩萨所见云何。答。若在渐教。即同凡夫二乘所见。若在顿教。能同初住所见。但未能任运恒见耳。

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

一一功德。虽皆性具。仍须称性起修。修德圆满。方获成就。虽云成就。而于性德亦无所加。但对修因。故名报果。在佛分中。即自受用报身。与法身合。无二无别。菩萨仗之为本质境。变影而见。即名他受用报身也。初约所依识以判二身竟。

【(癸)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又凡夫等所见。是其粗用。随六趣异。种种差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

凡夫等者。等取二乘。及渐教外凡也。初行菩萨者。渐教内凡。及顿教内外凡也。净心菩萨者。顿教初发心住。渐教初欢喜地也。粗用名化身者。劣应身也。中品用者。带劣胜应身。亦名报化合身也。微细用者。他受用报身也。皆是法报所现之影。不离法报。佛岂有粗细哉。粗细幷在机耳。又粗用者。大乘止观名为清净分别性。中用细用。皆名清净依他性。若离业识。则证清净真实性故。各各周徧法界。无杂无碍。更无彼此差别色相之可得也。二广明随机见别竟。

【(壬)三结示真如妙用】

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明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徧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况从本已来。色心无二。非俟成佛。方无二也。谓色即真如。故即非色非心。亦即能色能心。心即真如。故亦非心非色。亦即能心能色。是以色即是心。即可名为智身。则一切唯心。心即是色。即可名为法身。则一切唯色。依此非色非心而色而心之法身。是以如来所现色身。横徧竖穷。名为自受用报。菩萨托之为本质境。各见差别。名为他受用报。虽复互徧。亦无所在。是以不相障碍。无有断绝也。言随所堪任者。即所谓初地见百。二地见千等。言随所愿乐者。即所谓若以自在愿力。复过于此百倍千倍。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倍。不可数知等。此所现色身。幷是真如自在甚深妙用。虽原不离众生心意识性。由其无明不觉妄想自萦。所以不能思量也。二各释二门竟。

【(戊)三结示不离二。初正示观门。二喻显不二。(己)初中二。初标意。二明观。(庚)今初】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

众生无始已来。从未悟故。真如举体而成生灭。舍生灭心。何处更有真如可观。故须即从心生灭门。观其生灭本不生灭。乃能入真如门也。

【(庚)二明观】

令观色等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

此总举色等以为所观境也。等者。等余四蕴及无为法。

谓分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

此先观色蕴不成就也。微尘设有方分。便可分析。决非实有。若无方分。便是非色。故知粗细诸色。皆是妄心所现相分。心外实无色也。问。析色是小乘观。云何大乘用之。答。小乘析色。但显人空。大乘析色。即显色法本空。故曰法无大小。大小在人。不龟手药之喻。可深思也。

推求余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

次观受想行识四蕴不成就也。四运推求刹那心法。谓未生、欲生、生、生已。无暂时住。毫无实法。但有名字而已。

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

次观无为之法不成就也。色心念念生住异灭。名有为法。对此有为。假施设彼无为名字。有为尚不可得。无为止是十八界中法界所摄。乃第六识所缘景像。岂离色心之外。有实常法名无为哉。

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

有为无为既不成就。则十方世界。更有何法可成就耶。此则生灭无性。当体即是真如明矣。初正示观门竟。

【(己)二喻显不二】

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只此现前介尔之心。性即真如。众生于真如中妄见生灭。犹如迷人谓东为西。则真如之外无生灭也。迷人虽复谓东为西。而东仍自东。则迷人之所谓西。原即悟人之东。可譬生灭之外无真如也。谓心为动。合前谓东为西。是即真如而成生灭。心实不动。合前东仍自东。是离生灭更无真如。故苟能知动心即不生灭。譬如能知所谓之西。原即是东。即入真如门也。一心而分迷悟两门。两门究竟只此一心。但贵以知翻彼迷谓而已。迷者即无明也。谓者即妄想也。知者即始觉也。本应如是了知。更无别知。故云始觉即本觉也。初显示实义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