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之六十 疝气门·前阴十证

[卷之六十\疝气门] 病机

《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又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甲乙经》曰∶邪在小腹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其经虚不足,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上冲肝肺,客冷散于胸,结于脐,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则冲于心胸,盖其经络所系属也。启玄子曰∶控,引也。睾丸,阴丸也。

《灵枢经》曰∶邪在小肠,连睾系属肾,贯肝络肺系心,气盛厥气上冲也。

又曰∶疝者,阴连小腹急痛也。

《巢氏病源》云∶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难经》曰∶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

《原病式》曰∶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言∶丈夫疝,谓阴气连小腹急痛也,故言。妇人少腹肿,皆足厥阴之脉也。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

[卷之六十\疝气门] 病机

经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壅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疝。夫热在外,寒在内,则累垂,此九夏之气也;寒在外,热在内,则卵缩,此三冬之气也。足太阳膀胱之脉逆上,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至足厥阴肝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则如巨川之水,致阳气下坠,是风寒湿热下出囊中,致而睾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足厥阴肝之木,与太阳膀胱寒水之脉同至前阴之末,伤寒家说足厥阴肝经为病,烦满囊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泻大热。

《玉机微义》云∶以平康不病之人论之,夏暑大热,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缩收上。与前三说若不同也,乖耶?否耶?答曰∶伤寒家囊卵缩,大热在内,宜承气汤急下之,与经筋说囊卵缩大寒在外亦是热在内,与伤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证之。冬天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亦应之,故寒在外则皮急,皮急则囊缩。夏月阴气在内,阳气在外,人亦应之,故热在外则皮缓,皮缓则囊垂,此疝之象也。三文殊,皆一理也。

《原病式》云∶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言丈夫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也,故言。妇人少腹肿,皆足厥阴肝之脉也。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又按经言五脏皆主疝,但脉急也。注言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斯从寒也。

如疝脉紧急洪数则为热痛,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烁脂肉如蛊之食,故名曰蛊也。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止言为寒,当以脉证辨之。

[卷之六十\疝气门] 病机

丹溪曰∶疝痛甚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自《素问》以下皆以为寒,盖经络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无疝者,又必有说以通之可也,亦有踢冰涉溺不病疝者,以其素无热也。因而思之,疝病始于湿热在经遏至久,又感外寒,湿热收郁而作痛,若只作寒论,恐有未备。或曰∶此证多客厥阴一经,湿热之积何由而致?曰∶夫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本经。火郁之久,湿气便成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肝属木,惟速急,火性暴,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古方以乌头、栀子等分作汤用,其效亦速,后因此方随形证加减无有不应。又须分湿热多少而治之,但肿多为湿是也。却有水气而肿,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术为君而佐以疏导,诊其脉沉紧而豁大是也。若不以补泻兼施,但行决裂之法,祸不旋踵。

《辨疑录》云∶每见男子小肠疝气,痛不可忍,阴曩肿大,或偏坠一边,发作之时小肠扪之声如青蛙,状如桃李木瓜,冲上则面黑,坠下则仆地。病者不胜痛苦,诸医治疗莫测其机。

有云∶疝本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恐为未备之说。原夫疝气,肝经属本,心肾属标。疝者多湿热怒气伤肝,房劳过伤心肾,胞络郁结,小肠皮里膜外气聚而无出,以致如斯。或曰∶以心肾为标,今以房劳过伤,是独言其肾也,譬如小儿偏坠,无房劳,斯疾何由而作也?曰∶小儿因禀父母湿热,气郁小肠而成遍坠,皆不作疼痛。至于中房劳过度戕其真气,胞络气虚,肾邪冲上,往来疼痛,故发作无度。今世俗作寒气或作郁结而治,每用香燥,及用大黄、牵牛、巴霜利其大便,元气转伤而病愈甚。余考小肠多气少血之经,心气郁结则腑受邪,肝气一盛则子亦盛矣,故二气攻入小肠、膀胱而痛病者,但手扪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渐宽,其气愈炽,服药不能避忌,年远根深,故难治救。每用五苓散内加行气之药获效者多,不利小便出邪,愈者鲜矣。按药性,猪苓、泽泻分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之气;白术调脾,并利脐腰间湿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肠之气;金铃子、橘核去膀胱之气;槟榔下气,少加木通以为导引小肠之火出也,屡用屡验。

[卷之六十\疝气门] 病机

古有七疝,曰厥、症、寒、盘、气、附、野狼也。其厥逆心痛,足寒,诸饮食吐不下曰厥疝。

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肾曰症疝。因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曰寒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曰气疝。其痛在脐傍曰盘疝。腹中脐下有积聚曰附疝。小便与阴相引,大便难曰野狼疝。其证发时则可验。又有石疝、血疝、阴疝、气疝,妒疝,此五者有名而无形也。外有心疝、寒疝、肌疝、疝癖数者,其名不同,病则大同小异,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横弦、竖弦、偏坠、木肾、肾余、阴肿,由疝之为病,其名别也。至于张子和论七疝,曰寒、水、筋、血、气、狐、七者是也。寒疝者,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之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卧风冷,内多房事,宜温剂下之,久则无子。水疝者,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之于饮水醉酒使内,亦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冷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

筋疝者,其状--肿胀,或溃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有白物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血疝者,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于内,使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气疝者,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胀,怒哭既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灸之。狐疝者,其状如丸,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

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令人带钩铃是也,宜以逐经流气之药下之。疝者,其状阴囊大如升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女子--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认为虚寒而温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药下之,以苦坚之。虽然,疝之名不同,大抵不过寒湿热之邪气,分三因尽之矣。禀生于胎气者,此不内外因也。冒寒涉湿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内湿下着者内因也。总不外此三因法也。

[卷之六十\疝气门] 脉候

《内经》曰∶肝脉急大沉皆为疝。心脉滑搏急为心疝。肺脉沉搏急为肺疝。三阳急为瘕疝。

三阴急为脾疝。三阴脾脉则病脾风疝。阳明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浮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浮则病肝风疝。寸口脉弦而紧,弦紧相搏则为寒疝。趺阳脉虚迟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

[卷之六十\疝气门] 治法

许学士云∶疝疾虽因虚而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行,其病则实。故必先涤所蓄之邪,然后补益,斯其治也。

[卷之六十\疝气门] 治法

《灵枢经》治疝,必曰取厥阴以下之,言足厥阴肝经病则遗溺、癃闭。狐疝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分。且《内经》男子宗筋为束骨之会,而肝主筋,睾者乃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与玉jing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其内外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阴与冲任督之所会也。《灵枢》言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器,其病疝。伤于寒则阴缩,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卧温阴器,故阳明与太阴、厥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诸厥阴。

丹溪曰∶疝气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

有云肝为相火者,有泻无补,肝只有余,肾只不足,有以龙胆泻肝汤治疝而效甚速者可知矣。或曰∶自《素问》以下皆为寒治何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之既久,又得寒气外束,不得疏散,故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末备。今世用乌头、栀子作汤服之甚效甚捷,是亦以乌头疏通寒邪,栀子利其湿热,亦通之之法,岂必用硝、黄、巴、牵之类,而方谓之通乎?夫寒也,热也,湿也,故皆宜于通也,疏散、分利、针灸者,皆通之法也,善医者宜扩充之。

丹溪云∶凡七疝多用热药而获效者,则《内经》从治之法耳。须用寒凉药监制之,不可纯用大热之剂,如用乌、附之类,令人久服多服,必变剧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陈汤加枳实、山楂、橘核、栀子等药煎,入姜汤汁热辣饮之。

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姜汁入汤调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凡疝气挟虚者,必以参、术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川楝子、小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类。

诸疝定痛速效,枳实、山楂各炒,湿盛者加荔枝核炒为末,丸服或用长流水调末空心服一二钱。一本有川楝肉。

阳明经受湿热传入大肠,恶寒发热,小肠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用山栀、枳实、桃仁、山楂等分,入姜汁煎,热服。

肥人疝肿作痛,恶寒发热,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验。

木肾是湿热顽痹结硬如痰核之类,反不痛是也,治宜温散利逐之。

疝有四,一云不痛者是,《三因》论肠因房室过度,原脏虚冷,肠边系不收,坠入中上下,难治。气疝因七情脏气下坠,阴肿胀急痛,易治。卵因劳役坐马,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此难治也。外有妇人阴门挺出,名曰病,但治不同耳。

凡非断房事与浓味不可用药。

不痛者,以苍术、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实、半夏之属。

治七疝须先灸三阴交、大敦穴,然后服药,无不愈者。

[卷之六十\疝气门] 治法

三阴交

(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傍陷中。灸三壮,治七疝。)

大敦

(二穴,在足大母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灸三壮。《千金》云∶足大指聚毛中乃足厥阴肝经。

归来

(二穴。)

关元

(一穴,在脐下三寸,名丹田。灸百壮。主阴卵偏大病。)

气海

(一穴,在脐下一寸半。)

中胀

(一穴。)

章门

(二穴。)

阑门

(二穴,在--根两傍各开三寸是穴。针一寸半,灸二七壮,治偏坠、木肾肿。)一法治小儿偏坠。午时令儿坐土上,灸卵下偏坠处七壮,治诸气、心腹痛、小肠气、外肾痛。

一法治疝气,小腹急痛不可忍,足大姆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效。

一法用细小绳一节量患人口角为一折,如此三折或一角如△此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傍尽处是穴,灸二七壮。治一切狐疝,水声上下。

外陵

(二穴,在脐左右各去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屡用验。)

风市

(治疝气外肾肿,小肠气痛,腹内虚鸣。)

[卷之六十\疝气门] 治法

丹溪治一人旧有疳积,后因山行饥甚遇橘芋食之,即上丸肿大,寒热。先服平胃剂一二帖,次早神思清,气至下焦,呕逆觉积动,复吐后,和胃气,疏通经络而愈。

一人虚损潮热偏坠小肠气,四物加小茴香、吴茱萸、胡芦巴各五分,枳实、青皮、山楂,渐愈。

滑伯仁治一妇,病寒致疝,自脐下上心皆胀攻痛,而胁尤甚,呕吐烦闷不进饮食,诊其脉,二手沉结不调,曰由此寒在下焦,急攻之,与灸章门、气海、中脘,服玄胡、桂、川楝、茴香、木香、青皮、白术、茯苓等,一日一服,温利丸药,聚而散之也。

一老人病脐腹痛,医以温中散寒无验。视之,脉两尺搏坚而沉者,曰此大寒由外入也,寒在外,故为疝,治宜在下。加沉降之剂引入下焦,数服而愈。

一人病气在济下筑筑渐至心下呕涌痛满,手足皆青,喉中淫淫而痒,眉末酸疼,口不欲食,头不欲举,神昏欲睡而不寐,恶食气,睾丸控痛,小便数而欠,年未三十,瘠尤甚,人劣劣不自持,脉沉弦而涩。曰是得忧郁愤怒,寒湿风雨乘之为肝疝也。张从正云∶诸疝皆属肝经,且肝欲急,以辛散之,遂以吴茱萸佐以姜、桂及治气引药,兼以茴、楝等丸,每日一服,利之,三月安。

[卷之六十\疝气门] 药方

(《发明》)

茴香四神散

治诸疝痛。

小茴香南木香穿山甲(炮)全蝎(微炒。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半两,酒水各半盏煎服。

(丹溪)

山楂橘核丸

治诸疝痛。

山楂(四两)橘核(炒)茴香(炒)山栀(炒。各二两)柴胡牡丹皮桃仁(炒)大茴香(炒。各一两)吴茱萸(泡,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十丸。

(丹溪)

肾气丸

治前证。

小茴香(炒)破故纸(炒)吴茱萸(盐炒。各半两)葫芦巴(七钱半)木香(三钱半)上为末,萝卜汁丸,梧桐子大,盐汤下五十丸。

(丹溪)

五叶汤

治疝气肿痛极效。

枇杷叶野苏叶椒叶苍耳叶葡萄叶上以水煎熏洗。

(丹溪)

积疝丸

治诸疝。

山楂(炒,一两)茴香(炒,半两)牡丹皮柴胡(各三钱)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盐汤下。

(丹溪)

苍术附子汤

治疝作痛。

苍术(盐水炒)香附子(盐水炒)黄柏(酒炒各一钱)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各七分)茴香(炒)附子(盐炒)甘草(各五分)上为末,作汤,服后一痛过更不再作。

(《局方》)

香壳散

治小肠疝,腹痛,筋急阴股中痛,昏闷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盐炒)枳壳(麸炒。各一两)没药(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并进二三服效。

(《宝鉴》)

楝实丸

治阴疝痛不可忍,及小肠气痛。

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肉食茱萸(炒)吴茱萸青皮陈皮芫花(酷煮,减半)马蔺花(各等分)上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宝鉴》)

天台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卒引脐腹疼痛。

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良姜(炒。各半两)槟榔(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粒)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麸炒黑,去麸及巴豆不用,其余药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下,甚者姜酒下。

(《宝鉴》)

川楝散

治诸疝气、小肠气。

川楝子(一两。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黄去巴豆)南木香小茴香(盐炒。各一两)上为末,空心酒下二钱。

(《集成》)

荟陈紫苏饮

治小肠气,肾核作痛。

苍术陈皮紫苏叶川楝子(各二钱)葱白(五根)甘草(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空心温服。

(《局方》)

聚香饮子

治七疝,心腹及腰胁背胀疼痛皆效。

(《局方》)

蟠葱散

治男子脾胃虚弱,气滞不行,攻刺心腹连腰背胁痛,膀胱小腹诸疝气,及妇人血气刺痛。(二方并见气门。)(《局方》)

五积散

加盐炒吴茱萸、小茴香各一钱,姜五片、葱白五寸煎,空心热服,治一切肠疝气痛不可忍。(方见寒门。)

[卷之六十\疝气门] 药方

(《元戎》)

加味五苓散

治湿热疝气及偏坠肿痛。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和剂)

莪术丸

治疝气腹内块痛、走痛、积气痛。

莪术三棱南星(各一两)山楂(二两)香附子(炒。各二钱)黄连(同吴茱萸炒,去茱萸不用,净连五钱)桃仁山栀橘核(炒。各半两)上为末,姜汁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良方》)

加味通心饮

治诸疝胀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栀子(去壳)黄芩瞿麦连翘枳壳川楝子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灯心二十根、车前草五茎,煎七分温服。

(《济生》)

葵子汤

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葵子(微炒)猪苓赤茯苓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各钱)甘草(五分)上水盏半,姜葱煎空心服。

(《集成》)

苍术半夏丸

治湿热疝痛。

苍术半夏南星黄柏(炒)山楂白芷神曲昆布滑石吴茱萸(各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守效丸

治疝之要药,不痛。

苍术南星半夏白芷川芎枳实山楂(各等分)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盐汤下。

(《集成》)

参术汤

治虚疝。(脉豁大者死。)人参苍术栀子香附子白术(各等分)上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煎八分,空心服。

[卷之六十\疝气门] 药方

(《金匮》)

乌头桂枝汤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及身疼痛,灸刺诸药不效者。

乌头(大者,五枚炮去皮尖,不咀)桂枝(煎汤,五合)以蜜一斤煎减半去渣,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每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若自汗出、脉沉弦者,止用乌头煎。

(《三因》)

乌头桂枝汤

治风寒疝气,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体拘急不得转侧,或致阴缩。

大乌头(五枚,去皮尖,蜜煎过洗切)桂心白芍药(各三钱)甘草(一钱)上咀,每服四钱,加姜枣煎服。

(《三因》)

补肾汤

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时复泄泻,胸膈痞满。

人参黄茯苓白术附子(炮。各一钱)沉香(四分)木瓜(一钱)羌活(五分)紫苏川芎甘草(炙。各二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姜枣煎服。

(《百选》)

十补丸

治小肠寒疝。

附子(一大枚,用防风、锉墨豆一协议煮,附子去皮尖)胡芦巴木香巴戟天川楝肉玄胡索官桂茄舶上茴香破故纸(炒。各一两)上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五十丸。

(《百选》)

葫芦巴丸

治小肠气、蟠肠气、奔豚、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经绕脐攻刺呕吐者。

胡芦巴(炒,半斤)巴戟天(炒,三两)川楝子(炒,九两)川乌(炮,三两)茴香(炒,十两)吴茱萸(炮,五两,炒)上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酒下。

(《宝鉴》)

沉香桂附丸

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脏腑积冷,心腹痛,手足厥逆,便利无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热熨少缓者。

沉香附子(炮)官桂干姜(炮)良姜川乌(炮)茴香(炒)吴茱萸(汤泡。各一两)上末,好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五十丸,渐加七八十丸。

(东垣)

丁香楝实丸

治寒疝气血留滞。

当归(酒洗)附子(炮)川楝肉茴香(各一两)上锉,好酒三升同煮,酒尽焙干为末,入没药、丁香、木香(各五分)全蝎(十三枚)玄胡索(半两)为末,酒糊丸,酒下。

(《集成》)

神应散

治寒疝、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气开郁。

玄胡索胡椒小茴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集成》)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气血刺痛。

牡丹皮(四两,一净)川乌(炮去皮尖)桃仁(同上)桂枝青皮(各等分)上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集成》)

橘核散

治同前。

橘核桃仁栀子仁川乌(炮)吴茱萸(泡。各一两)上水盏半煎七分,温服。

(《集成》)

硫黄丸

治疝气甚至手足厥冷,上冲心腹欲死者,二三服除根。

硫黄(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为末)陈皮荔枝核(为粗末,炒焦黄)上等分为末,饭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立止。甚者只用六丸,不可多服。

(《集成》)

桃仁汤

治疝寒气凝结。

桃仁吴茱萸桂枝白蒺藜青皮茯苓槟榔(各七分)木香(三分,磨汁)海藻枳壳三棱莪术(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局方》)

夺命丹

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痛,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生肾硬日渐涩长,阴间湿痒成疮。

吴茱萸(净一斤四两。用酒、醋、汤、童便各浸一宿,焙干用)泽泻(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局方》)

茱萸内消丸

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偏大。

吴茱萸山茱萸(去核)肉桂马蔺花陈皮木香山药川楝子青皮茴香(炒。各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局方》)

盐煎散

治冷疝寒气卒痛。

草果砂仁槟榔浓朴(姜制)羌活苍术陈皮肉蔻(煨)荜澄茄枳壳良姜茯苓茴香川芎麦芽甘草(各四分)上咀,作一服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服。

(《医林》)

金铃散

治疝气,作痛时,先曲脚腰啼哭,唇干额汗,或外肾钓上,阴囊偏大。治小儿疝气极效。

金铃子(半两)砂仁(七钱半)荜澄茄木香(各半两)上为末,盐汤或酒调下二钱。

(《医林》)

四神丸

治疝气胀痛不已。

吴茱萸(净一两半,酒浸、拌醋浸)香附子(净,一两)荜澄茄木香(各半两)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乳香、葱汤任下。

(《医林》)

金铃丸

治膀胱肿痛,并小肠阴囊肿,毛间出水。

金铃子(五两)马蔺花(炒)茴香(炒)海蛤()破故纸菟丝子(制)海带(各二两)木香丁香(各一两)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医林》)

香蝎散

治疝膀胱小肠气痛不可忍。

乳香蝎梢(各一钱)川乌(去皮尖生用,三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少许,空心调下。

(《三因》)

葱白散

治一切寒疝作痛。

当归川芎枳壳(炒)浓朴(制)官桂青皮干姜(炮)茴香(炒)茯苓川楝肉麦芽(炒)神曲(炒)三棱(炮)莪术(煨)熟地黄白芍药木香人参(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葱白三茎、盐少许水煎,空心温服。

(《良方》)

蜀椒散

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腹中痛,自汗出,气欲绝。

川椒(一钱,去目及合口者,微炒出汗)附子(制)干姜(炒)半夏(制)桂心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粳米半合、姜三片、枣三枚煎六分,温服。

(《良方》)

吴茱萸丸

治寒疝心腹痛,面目青黄,不思饮食,纵食呕逆,肌体羸瘦。

吴茱萸(汤泡)当归赤茯苓甘草(炙。各半两)白术干姜(炮)半夏(制)赤芍药前胡桂心陈皮川椒(去目炒)附子(制)人参木香(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日三服。

(《良方》)

三增茴香丸

治肾与膀胱俱虚,为邪气搏结,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脐腹痛,阴核偏大,肤囊壅肿重坠疮疡时出黄水,或长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肾经闭结,阴阳不通,外肾肿胀,冷硬如石渐大,皆由频服热药内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药温导阳气,渐退寒邪,补虚消散疝气,能使复元。一应寒疝之疾,久新不过三料。

第一料药∶用舶上茴香(用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川楝肉(炒)沙参(洗)木香(各一两)上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日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尽便可服第二料药。

第二料药∶加下项药∶荜茇(一两)槟榔(五钱)又加入前药内,通共六味,重五两半,为细末,如前丸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药。

第三料药∶又加下项药∶白茯苓(四两)黑附子(半两。泡去皮脐)上共前药重十两,如前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三料愈。小肠气发频三十年者,寒疝气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良方》)

木香导气丸

治一切小肠疝气,腹下痛,气积下元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神效。

木--香丁香川楝子大茴香香附子破故纸(炒)葫芦巴(炒)三棱杜仲(姜炒去丝)甘草(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进三服。

[卷之六十\疝气门] 药方

(《良方》)

芫花丸

治寒疝积聚动摇,大者如鳖,小者如杯,乍来乍去,在于小腹及肠胃间,或大腑不通,肠鸣,寒气上抢,胸胁满闷。

芫花(二两,醋炒)川椒(炒)川大黄(炒)川乌头(制)细辛赤芍药桂心赤茯苓木香(各一两)吴茱萸(汤泡微炒)半夏(泡)桔梗(半两)上末,楝蜜丸,梧桐子大。酒送下七丸,日进三服,下物如泥。

(《良方》)

茴香楝实丸

治诸疝痛。

小茴香川楝子(各两半)吴茱萸(二两)海藻(酒洗)青皮(各一两)木香泽泻(各半两)青盐(三钱)三棱(醋炒)莪术(酷炒。各七钱半)黑牵牛(七钱,半生半炒)上将川楝、茴香、茱萸用酒、醋、童便各浸半日,又用巴豆去皮、斑蝥去翅足各二十五个,以川楝、茴香、青皮同炒得所,去豆、蝥不用,余为细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盐汤下。

(《良方》)

海藻丸

治奔豚、疝气、膀胱小肠气、疝、木肾、小儿偏坠。

海藻(洗焙)木香槟榔川椒(去目炒)甘遂(各半两)川乌(半两,炮。小儿不用,老人用一钱)吴茱萸(四钱,炒)茴香(炒)泽泻(各二钱)猪苓(去皮,三钱)白牵牛黑牵牛(各取头末,半两)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五十丸加至百丸,利下黄涎为效。十五岁以下者服二十五丸至五十丸。此药不特利大便,亦利小便。服药后忌甘草,相反。

(《局方》)

三白散

治膀胱湿热相乘,阴囊肿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桑白皮(炒)白术(炒)陈皮(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

(《局方》)

复元通气散

治前证。

舶上茴香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牵牛头末玄胡索陈皮木香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热酒调下。

(子和)

禹功散

治同前。

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炒一两)为末,姜汁点汤,临睡调服二钱。

(《本事》)

立效散

治同前。

川芎川楝子青皮舶上茴香牵牛(炒)桃仁(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食前温服。

(《良方》)

宣胞丸

治外肾肿痛。

黑牵牛(头末,半生半熟)青木香(一两。斑蝥七个同炒,去蝥不用)川木通(炒。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良方》)

神效丸

治肾囊肿大。

黑牵牛(一两,炒黄色香熟为度)舶上硫黄(研为末,拌牵牛,五钱)上二味和极匀,将牵牛纸衬于地上一宿研末用,蒸饼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良方》)

川楝子丸

治诸疝气,一切下部之疾,肿痛悉皆治之。

川楝子肉(净,一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麸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麸黄色去麸、蝥不用。

一分用麸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麸黄色去麸,巴不用。一分用盐一两、茴香一协议炒,黄色为度,去盐、茴香不用。一分用麸一合、巴戟一两同炒,麸黄色去麸,戟不用。)青木香破故纸(炒香。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甚者日进三次,食前服。

(《医林》)

青木香丸

治寒湿疝气,结硬如石,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房劳过度,宜此温利,极效。

黑牵牛(头末,一钱二分)破故纸(炒香。各一两)荜澄茄木香(各三钱)槟榔(酸粟米饭裹之,纸包煨,令纸焦去饭。四钱)上共为细末,滴水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水下。

(《医林》)

荡疝丹

治疝气痛,外肾肿坠。

川楝肉(炒)小茴香(炒)破故纸(炒)牵牛(头末各一两)青皮陈皮(各三钱)广术木香(各四钱)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医林》)

当归散

治疝气大便秘,或因血气凝滞引小腹撮痛。唇青者不治。

官桂牵牛(头末,各半两)当归大黄桃仁(去皮尖焙。各二钱半)全蝎(钱半)上咀,每服二钱,用蜜二匙煎,温服。以后药煎服,调和胃气。

陈皮青皮木香砂仁茯苓甘草生姜上等分,水煎服。

(《百选》)

桃仁膏

治气血凝滞,疝气、膀胱、小肠气,痛不可忍。

桃仁(炒,去皮尖研)茴香(炒。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葱白二寸煨熟,蘸药细嚼,空心热酒下。

(《局方》)

玉烛散

治血疝。

四物汤加大黄、朴硝、枳实、浓朴煎服。

[卷之六十\疝气门] 敷熨法

牡蛎粉(炒)良姜(锉。各一两)为末津调敷偏处,须臾如火痛即安。

淋洗方

治阴疝肿痛不能忍,及阴肿大。

雄黄(研)甘草(各一两)白矾(研,二两)为细末,每用一两,热汤五升,通手洗肿处,良久再暖洗之,候汗出瘥。

(严氏)

盐熨法∶

用食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

一法用布帛扎圈置脐上,用盐填入一寸浓,用熨斗熨之,或上铺艾灼之,妙。

[卷之六十\疝气门] 敷熨法

(《经验》)

苍术散∶

治下元虚损,偏坠、肾茎痛楚。

茅山苍术(六斤。一斤老米泔水浸二日夜。一斤酒浸三日夜,切作片晒干。一斤斗子青盐半斤同炒黄色,不用盐。一斤小茴香四两同炒黄色,去茴不用。一斤桑椹二斤取汁制过晒干。上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酒下。)

一方∶

丝瓜架上初结者,直待满架结尽,叶落方取下,烧灰存性,为末炼蜜调,临晚好酒调下一匙。如病右则右睡,病左则左睡。

一方∶

治小儿偏坠,用双蒂茄子悬于房门上,出入用目视之,茄淹其患亦淹,茄干亦干矣。又云用双茄悬门上,每日抱儿视之二三次,铁钉于上,十余日消。

《太平圣惠方》∶

治小肠气,脐腹缓痛,阴中疼闷,不省人事。用小茴香(盐炒)枳壳(麸炒)各一两、没药半两,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又方∶

治寒疝阴中引痛,汗出欲死,丹参(一两)为散,热酒调服二钱。

又方∶

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全不思食,用桂枝(二两)去皮捣罗为散,不计时候,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肘后方》∶

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用乌药捣碎酒浸一宿,良姜、茴香、青皮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发时热酒调下。

又方∶

五灵脂、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先以醋一盏将药熬为膏,水一盏煎服。

亦治妇人血痛。

《本事方》∶

治疝气痛,有盗汗,用延胡索、小茴、胡椒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白煎酒食前下。

又方∶

茴香、乳香、猪苓、桔梗、木通、甘草等分,灯心、淡竹叶各一握,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又方∶

用苦楝子炒黄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下。

《外台秘要》∶

治多年疝气诸药不效者,用腊月八日活麻雀一个,肚中割一小孔,填白矾令满,用线缝合。以筒瓦合定盐泥固济,炭火内,存性,取出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服,甚效。

一方∶

用芜荑捣,和盐末,二物等分,以绵裹如枣大,内下部,去恶水汁,并效。

[卷之六十\疝气门] 导引法

一法∶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指,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周行身体,去疝瘕病,利诸窍,往来易行,久行清爽聪明修长。

一法∶以两手合搓一二百回,以热掌捻大子,久久自消而痛亦止。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内经·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男子循阴下至篡,与女子等,皆督脉所主也。

《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

经筋篇云∶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由是知前阴为四经属也。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阴缩,谓前阴受寒缩入腹内也。阴纵,谓前阴受热挺长不收也。《灵枢》云∶足厥阴之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是也。又云∶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灵枢》云∶足厥阴之筋结于阴气络诸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是也。凡阴痿之疾,皆耗散太过,伤于肝筋所致也。又云∶肾脉大甚为阴痿。又云∶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阴痿,气大衰而不起是也。--肿或坚而痛,皆是湿热积注而然,亦有房事过多所致。针法取中极、太溪、三阴交、复溜。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洁古云∶男子阴头痛,女人阴中痛,宜灸刺大敦怪穴。阴中湿痒,外肾生疮,灸泻海底。

(在浮囊海底十字健中。)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男子阴囊冷,女子阴中寒,归来穴灸之。东垣云∶前阴湿痒,尽为酒色之过,补肝汤、温肾汤、固真汤之类选用。丹溪吴茱萸汤、《千金》大苏根汁皆妙。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仲景云∶阴吹为胃气下泄。此谷气之实也,以膏发煎导之。东垣云∶一人问前阴间常闷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予曰∶夫前阴者,足厥阴之脉络阴器,出其梃末。夫臭者心之所属,散属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臭,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其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治法当求其本。连日饮洒,夫酒气味俱浓,能生里湿热,是风湿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焦者,引而竭之。酒者是湿热之水,宜亦决前阴以去之,是合下焦二证之治。

[卷之六十\前阴十证] 病机

(仲景)

附子理中汤

治三阴寒证,腹痛阴缩。

承气汤

治厥阴烦满囊缩,毒瓦斯入腹,尺寸脉俱沉而短者,阴挺肿而痛,脉数而实者,俱用此方以下之。(二方并见寒门。)

正阳散

治阴缩囊缩,大小便俱通,地道不塞,不渴不饮,邪不在里,宜温之灸之,外相接以复阳气。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治诸风寒,利九窍,疗腹满及囊结缩)干姜(炒)甘草(炙。各二钱半)皂角(一两,酥炙去皮核)麝香(一钱,研极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合渣温服。

八味丸

治阳事多痿不振,夏减桂附一半,春秋三分减一,痿去精通全减,只服六味地黄丸。

(方见虚损门)丹溪治一人年二十岁,玉jing挺长,肿而痿,疲塌常润,磨股不能行,两胁气上,手足倦弱。

先以小柴胡加黄连大剂行其大热,次又略加黄柏降其逆上之气,其挺肿渐收渐减及半,但茎中有一坚块未消。遂以青皮一味为君,佐以散风之剂服之,外用丝瓜汁调五倍子抹之而愈。

龙胆泻肝汤

治溺黄臊臭淋沥,雨丸如冰,汗浸雨胯,阴头亦冷。值十二月天寒霜雪交集,寒之极矣。

龙胆草(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羌活根酒黄柏(各一钱)防风根麻黄根(各二钱)苍术(五分)猪苓泽泻(各三分)本红花当归(各二分)黄芩(五分)炙甘草(三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稍热服,忌酒面。

固真汤

治两丸冷,前阴痿弱,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足膝亦冷。

温肾汤

治面色萎黄,身黄,脚软无力,阴汗,--有火色。

麻黄(六分)防风(一钱半)白术苍术(各一钱)猪苓泽泻白茯苓酒黄柏升麻(各八分)柴胡梢(六分)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稍热服。

柴胡胜湿汤

治外肾冷,两髀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

柴胡升麻羌活泽泻(各一钱)甘草龙胆草酒黄柏(各八分)麻黄根当归尾防己茯苓(各七分)红花(少许)五味子(十二粒)上水二盏煎一盏,稍热服,食前,忌酒面房事。

清震汤

治阴部时常湿痒臊臭。

当归尾(三钱)柴胡木通泽泻(各五分)车前子(一钱)草龙胆生地黄(各四分)上水二盏煎一盏,空心稍热服,以美膳压之。此药用当归滋肝血之不足,用柴胡入肝为引,车前、木通淡渗小便之邪以去臊,是在下者引而竭之也。生地、胆草以去湿热酒面之邪毒。

椒粉散

治前阴两丸湿痒,秋冬尤甚,夏月减。

麻黄(一钱)黑狗脊(五分)斑蝥(二个)猪苓(三分)肉桂(一分)当归尾(三分)轻粉(少许)红花(少许)蛇床子(半两)小椒(三分)上为末,干掺上。避风湿冷处坐卧。

(丹溪)

吴茱萸煎

治肾囊湿痒。

吴茱萸(半两)寒水石(三钱)黄柏(三钱)蛇床子(半两)樟脑硫黄白矾槟榔(各三钱)轻粉(一钱)上为末干掺。先用吴茱萸煎汤洗过,即用此掺。

(秘方)

牡蛎散

治阴囊湿痒,搔之则汁水流珠,用此极效。

醋牡蛎(一两)枯矾硫黄(各二钱)雄黄(一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二钱)上为细末,先用苍术椒盐水煎汤洗过,后用此药掺上。

蒸洗法

治一切阴囊湿痒。

陈茶(一撮)苍术(二钱)花椒蛇床子(各一钱)苍耳草(量入)煨盐(半两)皮硝(三钱)白矾(一钱)上水四碗煎汁,去渣,入盐硝矾泡化,先蒸后洗,三四次绝痒。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