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纳尔逊

第十章 丹麦之征服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英国海军新胜之势力方盛,海上霸权,独归其掌握,诸国咸有戒心。于是北方三国,互相联盟,图为抵御。三国者,俄罗斯、丹麦、瑞典是也。

当是时,丹麦海军有战斗舰二十三艘,中军舰及小军舰各三十一艘。瑞典海军有战斗舰十八艘,附属舰八十四艘。俄国海军有战斗舰八十二艘,附属舰四十艘。此等联合舰队,交整战备,不日会于地中海矣。英廷闻报大惊,乃再起纳尔逊为海军副提督,而命海特为总督。

千八百一年(嘉庆六年)三月,纳尔逊率舰队直趋丹麦。是时英廷更遣使者至丹麦,欲与议和。使者归报丹麦殊无和意。纳尔逊知战机不可稍缓,乃与总督决议,进击康本哈根。

康本哈根者,丹麦之都城,其地近玛海峡,与瑞典相对,可望见日耳曼之海岸。自外海达康本哈根有二道,一由克罗能海峡进,一由卑尔得海峡进。英军初畏克罗能之炮台,欲由卑尔得海峡进航,继以不习卑尔得之水路,乃改向克罗能海峡而行。纳尔逊为前军,海特总督为中军,格勒布提督为后军。

少顷,全队悉迫克罗能炮台,台上炮发,英舰应之。克罗能为丹麦名胜,有城绝高,峰峦浓郁,势极险峻,其南有平沙数里,森林、田舍、宫殿,杂出其间,景色若画,今则悉为炮烟所锁矣。

英舰通过克罗能,直达康本哈根府前面。纳尔逊与总督海特、提督格勒布,共乘小舢板,视察敌垒,见敌守备甚严,岸上各所,悉置炮台,台下泊军舰数百艘,远接于四里之外。纳尔逊以小舢板测量港湾,彻夜不息。黎明,舰队进至脱拉尼岬,传令诸舰曰:“若遇风顺,我军必胜。”盖脱拉尼岬,距康本哈根,仅二里许也。

丹麦本以武勇名于世界,其国人赴公家之战无有不力者,妇送其夫,母励其子,大学生掷书执枪,自编军队,共赴国难。斯时也,上有炮垒数百,下有敌舰数百,举丹麦全国之武勇男子,踊跃慷慨,人人欲吞英军,强敌之不可侮,如是如是。

夜气方静,天沉如墨。丹麦海岸,守备绝严。纳尔逊悠然上甲板,意态轩昂,犹如当年在北海冰上当熊而立时也。夜半纳尔逊归寝,适有自海底测量者归舰,纳尔逊立命之至榻前,详询一切,呼书记生记之。少选风顺,旗舰传信号,命全队准备战斗。

翌日十时,两军开战,千百弹丸,与海波相为飞跃。纳尔逊见此景象,意气爽然,频往来于甲板之上,炮弹掠身而过,绝不一顾,笑谓士官曰:“吾经战久闻炮声,大类举乐,令我胸中烦闷一时都洗。”语罢,复令开炮,麾各军前进不止。

是时总督海特,在中军,见纳尔逊猛战锐进,步步陷入危境,欲自率舰援之,会风势下转,潮流湍急,历三时,舰仍不能进,而望见纳尔逊犹前驶不止。总督顾谓舰长曰:“副提督殆矣,余今欲传退却之令,令彼勿进,何如?”舰长意欲以中军各舰,与纳尔逊相联合,然后同退。总督曰:“今潮急,不能逆驶,副提督危在顷刻,待救终恐不及。”乃发退却之信号。

纳尔逊立于甲板上,意气轩昂,正在督战。适有一弹,轰然飞中大桅,桅折而崩,坠于纳尔逊之侧。纳尔逊顾左右曰:“吾侪最后之结果,将至矣。”既而步至舷门,告众人曰:“汝勿怖,苟死者,吾与汝曹共之,吾不肯独生也。”有少尉某,趋告纳尔逊,旗舰悬信号,令退却矣。纳尔逊不应,督战益力。士官复进问纳尔逊,旗舰悬信号矣,应否揭答旗。纳尔逊叱曰:“当此危急时,安有从信号之余地?”更回问守信号之人曰:“总督舰上,所示者果何语?”答曰:“信号也,我实见退却之信号。”纳尔逊独语曰:“退却乎?退却何物?际此危急,吾舰焉得退?”寻问舰长曰:“余仅有一眼,不善于辨物,余取远镜遥瞩旗舰终不见有退却之信号也。”语毕,仍命前进,更令续续发炮勿少止。

英军自晨炮战至逾午,捕获敌舰无数。敌舰既失其战斗之力,而岸上炮台,亦势孤,守兵相率遁去,积尸蔽海而下,漂流数里。于是纳尔逊率诸舰,直抵康本哈根城下。纳尔逊见两军死伤既巨,而丹麦犹倔强不肯降,乃以书抵丹麦皇太子,劝其急降,不然将悉举其军舰炮台而碎之,且曰:“丹麦英国兄弟之国也,丹麦若降,英人决不视为仇敌。”

使者持书赴丹麦军。少选,皇太子遣一副将,持休战旗,来见纳尔逊。副将述皇太子意,问纳尔逊之意安在。纳尔逊曰:“副提督纳尔逊之真意,基于人类之慈悲心也。丹麦若肯休战降英,英将送其捕虏及负伤之人,于丹麦海滨,不复以炮火残杀人类。”副将归报皇太子,皇太子大喜,乃议和约。

千八百一年,四月,纳尔逊率护卫兵上陆,见丹麦皇太子,结英丹平和条约。约成之日,丹麦举国,皆悲送负伤者入病院。又集战死者之骸骨,葬于近郊,建石碑于其上,以为纪念。国人皆为国家持丧,痛哭不止。

康本哈根大捷之报,传于英国,国民咸额手相庆。哈弥儿顿夫人,亦欣忭若狂。政府遂升纳尔逊为司令总督。俄瑞丹三国同盟,自此而解,英国遂无北顾之忧。兵乱既定,纳尔逊解军职,归其乡里。

【批评】

冒险与鲁莽异,观纳尔逊巡察敌港,测量彻夜,何等精细!若不学其精细,但学其冒险,则必有鲁莽灭裂之弊,此不可不知。

纳尔逊生平,守不可却步之训,故当攻入康本哈根海峡时,危殆万分,总督悬信号命之退却,卒不肯退,至谓不知退却为何物。异哉!其父一言,能使其子终身受用不尽,今人读格言数百则,竟无丝毫仿佛。可见读书万卷,不如实践一言。

观丹麦人之勇于从军,力战不懈,亦自可敬,不必以成败论人。

英国海军新取得胜利,气势正强盛,海上的霸权,独归英国掌握,各个国家都有戒备心。于是北面的三个国家,互相联合,想共同抵御英国。这三个国家,是俄罗斯、丹麦和瑞典。

当时,丹麦海军有二十三艘战斗舰,三十一艘中军舰和小军舰。瑞典海军有十八艘战斗舰,八十四艘附属军舰。俄国海军有八十二艘战斗舰,四十艘附属军舰。这支联合舰队,整理军备,不久就要在地中海汇合。英廷得到消息大惊,于是重新起用纳尔逊为海军副提督,而任命海特为总督。

1801(嘉庆六年)3月,纳尔逊率领舰队直逼丹麦。当时英廷还派遣使者到丹麦,想和丹麦议和。使者归来报告丹麦完全没有和谈的意思。纳尔逊知道战机不可稍稍放纵,便和总督决定,进攻康本哈根。

康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这里临近玛海峡,和瑞典隔海相对,可以望见日耳曼帝国的海岸。从外海到达康本哈根有两条路,一条从克罗能海峡进入,一条由卑尔得海峡进入。英军起初害怕克罗能海峡的炮台,想从卑尔得海峡航行,又因为不熟悉卑尔得海峡的水路,于是改从克罗能海峡航行。纳尔逊为前锋,海特总督率领中军,格勒布提督率军做后援。

不久,整个英国舰队都逼近克罗能炮台,炮台上开炮,英舰回击。克罗能是丹麦风景优美的地方,城墙非常高,山峰很多,山势十分险峻,克罗能的南部有几里的沙漠,森林、农田、房舍以及宫殿,点缀其间,景色美得像一幅画,现在都被硝烟笼罩了。

英国舰队通过克罗能海峡,直接到达康本哈根前面。纳尔逊和总督海特、提督格勒布,一同乘小艇,视察敌军堡垒,见地方守备很严密,岸上各个地方,都设置了炮台,炮台下停泊着几百艘军舰,远远地延伸到四里之外。纳尔逊乘小艇测量港湾,整夜都不休息。黎明,舰队前进到脱拉尼岬,纳尔逊传令各艘军舰:“如果遇到顺风,我军必胜。”原来脱拉尼岬,距离康本哈根,只有二里。

丹麦本来就以武勇闻名于世界,丹麦人为国家作战没有不尽力的,妇女送她的丈夫,母亲鼓励她的儿子,大学生扔下书拿起枪,自己编制成军队,共同奔赴国家最危急的地方。那时,康本哈根陆上有几百座炮垒,海下有几百艘军舰,聚集丹麦全国的武勇男子,情绪激昂跃跃欲试,人人都恨不得吞没英军,强大的敌人不可以去侮辱,就是这样。

夜晚正安静,天黑得像墨一样。丹麦的海岸,守备森严。纳尔逊悠然地走上甲板,动作神态不凡,好像当年在北冰洋的冰上站立面对北极熊那样。半夜纳尔逊回到住处,正好在海底测量的人回到军舰,纳尔逊立刻命令他到床边,详细地询问所有情况,让书记员记下。等着顺风,旗舰传达信号,命令整个舰队准备战斗。

第二天十点,两军开战,成千上百的炮弹,在海浪上飞跃。纳尔逊看到这一景象,感觉痛快,频繁地在甲板上往来,炮弹擦着身子过去,绝不回头看,笑着对士官说:“我打仗总听炮声,和听音乐很类似,让我胸中的烦闷一下子都被清洗干净。”说完,又下令开炮,指挥各艘军舰不断前进。

当时总督海特,在中军,望见纳尔逊猛战迅速前进,一步步陷入危险,想亲自率领舰队前去救援,正赶上风势逆转,潮水很急,过了三个时辰,舰队还是不能前进,而看纳尔逊还是不停向前航行。总督回头对舰长说:“副提督有危险,我现在想传达撤退的命令,让他不再前进,怎么样?”舰长想让中军的各艘军舰,和纳尔逊汇合,然后一同撤退。总督说:“现在潮水很急,不能逆流航行,副提督危急紧迫,等待救援恐怕来不及。”于是发出撤退的信号。

纳尔逊站在甲板上,动作神态不凡,正在督战。正好有一发炮弹,轰的一声击中大桅杆,桅杆折断崩坏,坠在纳尔逊身旁。纳尔逊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们最后的时刻,将要到来。”之后走到舷门,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如果要死,我和你们一起,我不肯单独活下去。”有某位少尉,赶来告诉纳尔逊,旗舰上挂出信号,命令撤退。纳尔逊不应答,督战更加卖力。少尉又上前问纳尔逊,旗舰悬挂信号了,应不应该挂旗回复。纳尔逊训斥他说:“在这危急关头,哪有按信号办事的余地?”又回头问负责信号的人说:“总督的军舰上,所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负责信号的人回答说:“信号啊,我确实看到了撤退的信号。”纳尔逊独自说:“撤退吗?撤退是什么东西?在这危急时刻,我的舰队怎么能撤退?”又对舰长说:“我只有一只眼睛,不善于分辨事物,我用望远镜看旗舰,始终没有看到撤退的信号。”说完,仍然下令前进,更下令继续开炮不要有一丝停顿。

英军的炮火从早晨持续到中午,捕获了无数的敌舰。敌舰丧失了战斗力后,岸上的炮台,也势单力孤,守军相继逃跑,堆积的尸体滚落下来遮蔽海面,漂流到几里之外。于是纳尔逊率领各艘军舰,直接到达康本哈根城下。纳尔逊见两军伤亡巨大,然而丹麦还是倔强不肯投降,便写信给丹麦的皇太子,劝他们立即投降,否则将让所有军舰上的炮台攻克敌方,并且说:“丹麦和英国是兄弟国家,丹麦如果投降,英国人决不把丹麦看做仇敌。”

使者带着书信赶到丹麦军中。不久,丹麦皇太子派遣一名副将,拿着休战旗,来见纳尔逊。副将阐述了皇太子的想法,问纳尔逊的意思。纳尔逊说:“副提督纳尔逊的本意,基于人类的慈悲心。丹麦如果肯休战投降英国,英国将送回俘虏的和受伤的人到丹麦海岸,不再用炮火残杀人类。”副将回去报告给皇太子,皇太子大喜,便商议和约。

公元1801年4月,纳尔逊率领护卫兵登陆,和丹麦皇太子见面,缔结了英丹和平条约。条约缔结后,丹麦所有国人,都悲伤地把负伤的人送入医院,又收集战死士兵的骸骨,埋葬在近郊,在墓地上面修建石碑,作为纪念。国人都为国家服丧,痛哭不停。

康本哈根大捷的消息,传到英国,国民都以手加额庆祝。哈弥儿顿夫人,也欣喜若狂。政府于是将纳尔逊升职为司令总督。俄罗斯、瑞典、丹麦三国同盟,从此瓦解,英国便没有了北面的担忧。平定战乱后,纳尔逊解除军职,回到了老家。

【评论】

冒险和鲁莽不同,看纳尔逊巡视敌港,整夜测量,多么精细!如果不学习他的精细,只学习他的冒险,那么一定会有因鲁莽遭到灭亡的危险,这不可以不知道。

纳尔逊生平,奉行不可退步的训诫,所以当攻入哥本哈根海峡时,危险万分,总督打出信号让他撤退,最终还是不肯撤退,甚至说不知道退却是什么东西。多么少见啊!他父亲的一句话,就能让儿子终身受用不尽,现在的人读了几百条格言,竟然好像一点没读过。可见读万卷书,不如把一句话落实到实践中。

看丹麦人勇敢参军,奋力作战不懈怠,也值得尊敬,不必只以成败衡量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