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及五天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宛 大宛国在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都城贵山城即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据《晋书·大宛传》说,这时大宛国内有“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麦,有蒲桃酒,多善马,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须”。大宛国人会做买卖,“善市贾,争分铢之利”。国内没有行用金银铸币,“得中国金银,辄为器物,不用为币也”。曹魏陈留王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大宛王遣使赠送名马。西晋武帝在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派遣杨颢出使大宛,赠与大宛国主蓝庾以大宛王的尊号。蓝庾身故,其子摩之继位,派遣使节到达西晋京城洛阳,馈赠汗血马。后赵石勒建平二年(公元331年),大宛国王派人赠送石勒“珊瑚、琉璃、、白叠”(《太平御览》卷820引吴笃《赵书》)等贵重物品。前秦苻坚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大宛国王又遣使到达长安,赠送汗血善马。北朝称大宛国为破落那国。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公元437年)、太延五年、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正平元年(公元451年),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破落那国王先后凡五次派遣使节来到北魏京都平城访问,并馈赠方物,其中太延三年与和平六年这两次,都是赠送汗血马。

者舌 者舌国,唐代称为石国,是由大月氏部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者舌国派遣使节来北魏京都平城聘问,从此以后,使节来往不绝。

悉万斤 悉万斤国,唐代称为康国,也是由大月氏部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四年、十一年、十五年,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悉万斤国王凡先后十次派遣使节来魏访问,并馈赠方物。在正始四年一年中,且两次遣使来聘。

密 密国,唐代称为安国,也是由大月氏部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都城密城,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密国王曾派遣使节,到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为皇后之后,安国乐和康国乐都传入中原地区,说明彼此间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粟特 粟特即古代的奄蔡,一名温那沙。史书说它“居于大泽”(《北史·粟特传》),这个大泽大概是指今天的里海。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三年、五年、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粟特国王都派遣使节,来魏访问,并馈赠方物。太武帝在公元439年,灭北凉,攻取姑臧(今甘肃武威),收容了很多在凉州经商的粟特商人。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7年),粟特王遣使聘魏,请求北魏送回这些粟特商人,北魏王朝答应了,优礼送归。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粟特王又先后四次派遣使节访问北魏和北周的都城平城、洛阳、长安等地,馈赠方物,北魏、北周朝廷回赠了许多礼品,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月氏贵霜王朝 大月氏人原来居住在我国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1]。汉文帝的前元元年(公元前165年),匈奴老上单于攻破月氏部落,杀月氏王,漆其头为“饮器”(溺器)。月氏部落被逼向西迁徙,只有一小部分月氏人留居在祁连山间,这就是我们以前讲到过的建立北凉王朝的沮渠部落——卢水胡。大月氏向西迁移,经过大宛,到达大夏(巴克特利亚,bactriane)。大月氏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大大加强了战斗力,而“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汉书·西域·大月氏传》),因此很快就被大月氏人所征服了。他们就在那里建立起大月氏国家来,其都城为蓝氏城(balkh,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在大月氏全盛时代,有“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后汉书·大月氏传》),是当时中亚的一个强盛国家。

大月氏是由五个主要部落构成的,部落的酋长,称为侯。大月氏西迁大夏之后的一百多年,五个侯中的贵霜侯丘就却,势力最为强大,他统一了大月氏五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丘就却西攘安息,南并高附(今阿富汗喀布尔)。丘就却的儿子阎膏珍(公元47—78年)继位之后,又进一步蚕食西北天竺,并取得罽宾(今克什米尔)。到了阎膏珍的儿子迦腻色迦大王(公元78—123年)在位时,贵霜王朝已征服整个西北天竺,建都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它的领土,北起水(阿姆河)以北,南逾印度河而南。鱼豢《魏略》说,“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指乾陀罗),皆并属大月氏”(《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可以相信的。迦腻色迦大王当时也皈依了佛教,大月氏贵霜王朝实际已成为天竺化的佛教国家了。

关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大王死后的历史资料极端缺乏。我们只知道贵霜王朝虽有都城,但大月氏部落还没有放弃游牧生活,“随畜牧迁徙,亦类匈奴”。“其俗以金银钱为货”(《北史·小月氏传》),这从近代在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内掘到的贵霜王朝金银铸币,也可以获得确切的证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大月氏贵霜王波调派遣使节来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魏明帝赠与波调以“亲魏大月氏王”的名誉位号。

公元320年(东晋元帝大兴三年),中天竺的笈多王朝兴起,被贵霜王朝所役属的北天竺一些国家,开始挣脱了贵霜王朝的统治枷锁,和笈多王朝联合起来,把大月氏人的势力驱逐出北天竺。这样,贵霜王朝在西北天竺的统治便一度瓦解。但贵霜王朝继续保持对阿姆河上游和喀布尔河谷的统治。

贵霜王朝退出北天竺的富楼沙后,大概过了一个多世纪,又受到从粟特方面南下的匈奴人势力的侵袭和威胁[2],于是贵霜王朝把都城迁到薄罗城(即蓝氏城)来。此后不久,贵霜王朝有个名王寄多罗还趁天竺笈多王朝的衰弱,提兵逾越兴都库什山,南侵北天竺,攻占了富楼沙城,“自乾陀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北史·大月氏传》)。寄多罗又以富楼沙为都城,建立了小月氏王国。

公元5世纪后半叶[3],大月氏贵霜王朝在喀布尔河谷和阿姆河上游的统治地区,都给哒汗国占领了。寄多罗在北天竺富楼沙城建立的小月氏王国到了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左右,也终于被哒汗国征服了。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北魏派遣的取经使节宋云、惠生等经过富楼沙城时,这个富楼沙城已经由哒汗所派遣的王子来镇守,说明小月氏王国的统治,在此以前已告结束[4]。

哒汗国 哒(hephthalites),欧洲人称之为白匈奴,南朝称之为滑国,北朝称之为哒。哒得名,据《梁书·滑国传》载,哒有名王“厌带夷栗陀”,厌带盖其王之姓,因以为国名;《通典·边防典》引刘《梁典》,称“滑国姓哒,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悒怛”;同书又引韦节《西蕃记》,谓“亲问其国人,并自称挹阗”。厌带、哒、悒怛、挹阗,皆一音之异译。

哒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国,而且曾一度受柔然汗国的役属。到了5世纪中叶,哒人游牧在乌浒河(oxus,即阿姆河)流域,后来逐渐强大,击灭大月氏。公元500年左右,进兵乾陀罗,取小月氏,代替贵霜王朝而成为中亚细亚的强国。哒的都城拔底延城就是大月氏的都城蓝氏城。

哒在南面以旁遮普(punjab)为根据地,逐渐蚕食印度笈多王朝的领地至麻拉瓦(malwa)而止;在西面,屡败波斯之众,公元484年的一次战役,还在阵上把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pirouz杀死;在东面,于5世纪末乘柔然汗国中衰之际,进兵塔里木盆地,役属了塔里木盆地南道的渴盘陀、朱居波(今新疆叶城)、于阗、疏勒和北道的姑墨(今新疆阿克苏)、龟兹、焉耆等城邦。它同时利用柔然汗国与高车王国间的矛盾,有时联合柔然来夹攻高车,使塔里木盆地的霸权尽属于己;有时又扶植高车来和柔然进行斗争,巩固了自己在塔里木盆地的霸权。哒汗国的版图,西界波斯,东抵塔里木盆地,北邻高车,南包北天竺,东西万余里,南北数千里。

哒汗国的疆土固然“土田庶衍,山泽弥望”,但是哒人还是过着游牧的生活,“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洛阳伽蓝记》引宋云《使西域记》)。他们“以及羊肉为粮”。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木为契”,假使和旁国通信,“则使旁国胡〔人〕为胡书,羊皮为纸”(《梁书·滑国传》)。哒人都善于骑射,他们的男子都“着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梁书·滑国传》)。“衣服类加以璎珞,头皆剪发。”(《北史·哒传》)哒王的“毡帐,方四十步,周围以氍毹为壁。王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洛阳伽蓝记》)。样子非常威严。

哒人崇拜教和火教,“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洛阳伽蓝记》),因此哒汗国势力到达的地区,给佛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如哒王摩醯逻炬罗(公元502—542年)“乘其战胜之威,西讨健驮逻国(即乾陀罗)……毁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大唐西域记》卷4)等等。哒部落“众可有十万……能战斗”(《北史·哒传》)。镇守在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的哒敕勤(即特勤,官名),“有斗象七百头,十人乘一象,皆执兵仗,象鼻缚刀以战”(《北史·乾陀国传》),即此一端,可见哒人的强悍善战。

哒汗国“用刑严急,偷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贫富的分化,已经非常显著,“死者,富者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不过,氏族制的残余仍然严重地存在,“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王位不必传子,子弟堪者,死便受之。”(《北史·哒传》)哒人大概正处于从原始公社飞跃进入家长奴隶制的社会阶段。

哒汗国和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有频繁的外交往来,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宣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四年、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二年、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孝庄帝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哒王先后十多次派遣使节来北朝都城平城、洛阳、长安访问,并馈赠方物。哒汗国同时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七年、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派遣使节,访问建康。由此可见,哒汗国和南北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是非常频繁的。

哒汗国在争夺塔里木盆地霸权方面固然和柔然汗国存在着矛盾,但是两大汗国世结亲姻,柔然汗婆罗门有三个姊妹都嫁给哒汗。在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崛起、柔然汗国灭亡之后,哒汗国在塔里木盆地的霸权也因突厥势力向该地区发展而不能不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哒汗国和新兴的突厥汗国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了。突厥的木杆可汗欲利用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khosron anouschirwan(pirouz之孙)雪其祖父被杀之耻,以女妻萨桑王朝皇帝,与结亲盟,然后在563—567年之间,突厥、波斯联军共灭哒,中分其国,以乌浒河为界;过了不久,突厥人又趁波斯萨桑王朝对外不竞之际,进而扩张其领地至于罽宾(在今克什米尔),于是哒汗国的旧壤就完全被突厥占领了。

从公元5世纪中叶哒汗国成为中亚强国到公元6世纪中叶它被突厥、波斯联军所攻灭,立国一个多世纪。

波斯萨桑王朝 从公元前2世纪以来,统治伊朗高原的是安息王国(帕提亚)。据《史记·大宛列传》说:安息“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桃酒”。“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阿姆河),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到公元3世纪初,安息王国由于长期内讧和对外战争而衰弱不堪。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新兴的波斯萨桑王朝终于灭亡了安息,做了伊朗高原的主人。

安息王国虽然灭亡了,可是尚有安息部落,《北史·安息传》说它“北与康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它的酋长在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曾派遣使节到长安访问,并馈赠方物。这个安息部落,该是安息王国的残余势力所形成的。

波斯萨桑王朝,建都宿利城(seleucia,在今伊拉克巴格达西南,古巴比伦稍在其南)。这个王朝向西扩展势力时,与罗马帝国斗争不绝。公元260年(魏陈留王景元元年),国王沙普儿一世(sapor 1)曾歼灭罗马帝国的军队,生俘罗马皇帝瓦列里安(valerian)。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沙普儿二世又击败罗马帝国的军队,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受创致死。6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帝国曾远交哒以攻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库思老一世(chosrau 1)也结好突厥,娶突厥西面可汗室密点的女儿为皇后,并于公元563至567年之间,波斯、突厥联军东西夹击,共灭哒,瓜分其地。

中国史籍记载波斯萨桑王朝时期的社会风俗,比较详细。萨桑王朝都城宿利城,“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幼发拉底河)经其城中南流”。“气候暑热,家自藏冰。地多沙碛,引水灌溉。其五谷及鸟、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禾、稷。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往往一日能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其刑法:重罪,悬诸竿上,射杀之;次则系狱,新王立乃释之;轻罪则劓、刖若髡,或剪半须及系牌于项,以为耻辱;犯强盗,系之终身;奸贵人妻者,男子流,妇人割其耳鼻。”(《北史·波斯国传》)“市买用金银。”(《梁书·波斯国传》)“赋税,则准地输银钱。俗事火神、天神。”“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北史·波斯国传》)“婚姻法,下聘讫,女婿将数十人迎妇,婿著金线锦袍,师子锦裤,戴天冠,妇亦如之。妇兄弟便来捉手付度,夫妇之礼,于兹永毕。”(《梁书·波斯国传》)波斯“王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王于国内别有小牙十余所,犹中国之离宫也。每年四月出游处之,十月仍还”。波斯缺乏严格的继承制度,波斯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位以为王。余子出各就边任,兄弟更不相见也”。“大官有摸胡坛,掌国内狱讼;泥忽汗,掌库藏、关禁;地卑,掌文书及众务。次有遏罗诃地,掌王之内事;薛波勃,掌四方兵马。其下皆有属官,分统其事。兵有甲、矟、圆排、剑、弩、弓、箭。战兼乘象,百人随之。”(《北史·波斯国传》)《北史》的记载没有涉及生产关系。据近人研究,公元5—6世纪,波斯国内奴隶制已经衰落解体,自耕农民往往被剥夺了土地,正在经历农奴化这个痛苦的过程,封建社会在形成中。

中国是丝绸之国,所出产的丝绸,历来是通过“丝绸之路”,转销到西方去的。波斯处于丝路上,为了发展丝绸贸易,波斯国王曾不断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如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公元455年)、和平二年(公元461年),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皇兴二年(公元468年),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宣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三年,以及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先后十一次派遣使节,来北魏的平城、洛阳和西魏的长安进行访问,并馈赠方物。据《魏书·于阗传》说,北魏献文帝时(公元466—470年),北魏王朝曾派遣韩羊皮出使波斯;韩羊皮回国的时候,波斯国王也派遣使节随魏使回访平城,并馈赠驯象及珍物多品。在近年国内的考古发掘中,曾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古塔废址舍利石函中,发现波斯萨珊王朝耶斯提泽德二世(yezdigird 2,公元438—457年在位)时期的银币四枚,卑路斯(pilouz,公元457—483年在位)时期的银币三十七枚[5]。由此可见,公元5—6世纪,中国和波斯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极其频繁的。南朝的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波斯国王还派遣使节,来到建康访问,并赠送佛牙,估计是由海道远航印度洋,到达我国的江南的。

大秦帝国 罗马帝国,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大秦国;因为它在黑海和地中海之西,旧史有时称之为“海西国”。国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魏略》)。“小国役属者数十。”(《后汉书·西域·大秦传》)“其王治滨侧河海(指今意大利之罗马),以石为城郭。”(《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魏略》)这个都城,“周围百余里”,气势雄伟。“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梁上短柱)(柱上的斗),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晋书·大秦传》)“公私宫室,为重屋。”(《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魏略》)这些描绘当然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从古罗马城发掘出来的废址和它的雕琢艺术看来,中国史书上那种夸张的描写,也有它合理的成分。大秦国人的服装,“皆著袴褶、络带”(《太平御览》卷696引《吴时外国传》)。大秦国内也和中国一样,有驿站制度,“列置邮亭,皆垩之”(《后汉书·西域·大秦传》)。“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魏略》)大秦国的纺织业也相当发达,“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织毛为布)、杂色绫。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后汉书·西域·大秦传》)。东方人称呼细羊毛织成的呢绒为“海西布”。除了这些产品以外,大秦人还“织成氍毹、、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指地中海和黑海以东国家)所作也”。大秦国也很想和中国通商,在汉代,“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图其利(垄断丝绸贸易),不能得通”。大秦国“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数国交市于海中”(《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魏略》)。中亚一些地区买卖货物,往往讨价还价,争分铢之利。唯独大秦“市无二价”,这种良好的风尚,给予中国商人深刻的印象。大秦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在中国史书上还提到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不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后汉书·西域·大秦传》)“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晋书·大秦传》)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皇帝安敦派遣使节,来到东汉王朝的京城洛阳,馈赠东汉皇帝以象牙、犀角、瑇瑁等珍贵礼物,东汉桓帝厚礼款待。东吴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有大秦商人秦论到达吴都建康,详细地向孙权介绍了大秦的“方土谣俗”(《梁书·诸夷传》)。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大秦皇帝又派遣使节,来到西晋王朝的京城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北史·大秦传》中讲到的大秦,“地方六千里,居两海(地中海和黑海)之间”,已经不是指西罗马帝国的罗马城,而是指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了。“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洛阳一度非常繁荣,在洛阳的“永桥以南,圆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夹御道置四夷馆”。“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他们“乐中国土风,因而宅(侨居洛阳)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柳垂庭”(《洛阳伽蓝记》)。这一万多家四方商贾中,其中就有东罗马帝国的商人。近年国内考古发掘中,在河北赞皇南邢郭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李希宗妻崔氏墓中,出土了东罗马帝国的金币三枚,一枚是狄奥多西斯二世(theodosius 2,公元408—450年在位)时期铸造的金币,二枚是查士丁一世(justin 1,公元518—527年在位)和他的外甥查士丁尼(justinianus,公元527—565年在位)舅甥共治时期(公元527年4月1日—8月1日)所铸造的金币。其中一枚金币,钻有两孔,说明它已用来作为悬挂的饰物[6]。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先和西罗马帝国,后来又和东罗马帝国,都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五天竺各国 《后汉书·西域传》记述天竺国的情况是:“天竺国一名身毒。”“其国临大水(恒河)。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屠道(佛教),不杀伐,遂以成俗。从月氏、高附国(在今阿富汗喀布尔)以西,南至西海(波斯湾),东至磐起国(在今孟加拉国境),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后汉书》对中天竺情况的介绍比较概括。

到了东吴孙权时,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当时扶南派往天竺的使节刚回国,天竺国还有使臣来到扶南。康泰、朱应就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天竺,“佛道所兴国也。人民敦庞(民风厚实),土地饶沃”。“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绕于渠堑,下注大江(恒河)。其宫殿皆雕文镂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奇玩珍玮,恣心所欲。左右嘉维(迦罗卫国)、舍卫(舍卫城属拘萨罗国)、叶波(乾陀罗国)等十六国,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为在天地之中也。”(《梁书·中天竺国传》)这里所讲中天竺摩揭陀王国的情形较为具体。

摩揭陀国的都城华氏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曾是中天竺古代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前187年)的政治中心。公元前187年,摩揭陀的一个将军普沙密多罗,推翻了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王朝(公元前187—前73年)。但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只达到恒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公元前73年,巽伽王朝又为甘婆王朝所代替。甘婆王朝时期的摩揭陀国更是衰落不振,公元前28年,终于为案达罗人所灭。大月氏贵霜王朝也就在这时定都北天竺乾陀罗国的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迦腻色迦大王很快把大月氏贵霜王朝变为一个天竺化的佛教国家。公元320年(东晋元帝大兴三年),摩揭陀国人旃陀罗笈多(公元320—330年在位)建立了笈多王朝,不久就把统治权扩展到整个摩揭陀和恒河流域的中部。旃陀罗笈多的儿子三谟陀罗笈多(公元330—380年)继位之后,征服了恒河流域上游各国和中游各国。孟加拉和喜马拉雅山麓的许多小国也遭受了笈多王朝的役属。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80—414年)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的全盛时期,他曾远征西天竺,驱逐入侵的塞种人,把笈多王朝的统治权从孟加拉湾扩展到阿拉伯海。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取经僧法显到达笈多王朝的都城华氏城,这时正是超日王(即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期。法显著有《佛国记》,他在书中称摩揭陀为“中国”,说“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民人富盛。”“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所谓“人民”大概是指耕种村社土地的村社农民,身份还是自由的,去住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王治不用刑网,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有一种贱民称为旃陀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击木以自异”。“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相传,无敢废者。”这里所说的“民户”,是连同土地、牛犊一并施舍给寺院的,他们的身份和自由农民显然不同。现在历史学界认为中天竺笈多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早期奴隶制国家,我是同意这个看法的。法显在华氏城住了三年之久,所以对中天竺的社会风俗,叙述得比较详细。

中天竺的笈多王朝,很早就和中国有了友好往来。前秦苻坚建元十七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笈多王朝的超日王遣使到达长安访问,并馈赠火浣布。宋文帝元嘉五年(公元428年),笈多王月爱遣使到达江南的建康访问,并馈赠金刚指环、摩勒金环等珍贵礼物及赤白鹦鹉各一头。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笈多王朝又派遣使节来建康访问,并馈赠礼物。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中天竺王屈多(即笈多的异译)派遣使节,来到建康访问,并馈赠琉璃唾壶、刻香、古贝(草棉布)等珍贵礼物。陈宣帝太建三年(公元571年),又有天竺使节到达建康。

南朝称笈多王朝为中天竺,北朝称笈多王朝为南天竺[7]。笈多王朝和北魏也有频繁的友好往来。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四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延昌三年(公元514年),笈多王朝凡五次派遣使节,来到北魏京城洛阳访问,并馈赠骏马、金银、佛牙等珍贵礼物,从而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天竺的拘萨罗国(kosala),都舍卫城(sravasti,故城在今balrampur西北)。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拘萨罗王遣使访问平城,并馈赠方物。

南北朝时期,北天竺国家和北魏有着友好往来的为犍陀罗国,都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它的国王在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永平二年、四年,凡五次遣使来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在永平四年的一年中,且三次遣使。这个国王可能是哒的敕勤,也可能是受哒役属的北天竺犍陀罗国王。北天竺还有一个乌苌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流域),“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暖,地方数千里,民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土多林果,引水灌田,丰稻麦。事佛,多诸寺塔,极华丽。”(《北史·西域·乌苌传》)乌苌国和北魏也有着频繁的友好往来,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永平三年、四年,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乌苌国王先后六次派遣使节,来北魏京城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在永平四年两次遣使到洛阳来。北魏神龟二年,北魏取经使者宋云,曾到达乌苌国,乌苌国王隆重招待,这说明两国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国和克什米尔很早就有友好往来。罽宾的都城善见城,在今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附近。这个国家“居在四山中,其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地平,温和,有苜蓿、杂草、奇木、檀、槐、梓、竹。种五谷,粪园。田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其人工巧,雕文刻镂,织罽。有金、银、铜、锡,以为器物。市用钱。他畜与诸国同”(《北史·西域·罽宾传》)。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公元451年),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宣武帝景明三年、永平元年,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罽宾王先后六次遣使来到北魏京都平城、洛阳访问,并馈赠礼物。在熙平二年,一年中凡两次遣使。使节的频繁往来,对加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北天竺尼婆罗国(今尼泊尔),《魏略》(《三国志·魏志·四夷传》注引)称之为临儿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罗美德,rummindei)。这是佛教的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里,因此中国的取经僧侣去五天竺的,必定到这个地方去巡礼。东晋时著名取经僧法显和唐初取经僧玄奘,都到过这里。南北朝时期,尼婆罗国王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永平二年、四年,先后四次遣使来洛阳访问,并馈赠礼物。在永平四年的一年里便派遣了两次使节[8]。

东天竺有是国(在今孟加拉国),也和北朝有了友好来往。这个国家,在中天竺的东南,与中国的益州相近,“蜀人贾似至焉”(《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王曾派遣使节,到达魏都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

西天竺有一个国家,曾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遣使访问魏都平城,可惜这个国家的国名,已无法考知了。

锡兰岛的斯里兰卡,因为国人能够驯养狮子,所以当时中国史书称之为师子国。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取经僧法显,曾在师子国住了两年之久。法显记述师子国说:“其国本在洲上。”“左右小洲乃百数,其间相去或十里,或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统属大洲。多出珍宝珠玑。”“其国本无人民……诸国商人共市易……因商人来往住故,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其国和适,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法显到达这里之后,思乡心切,有一天忽在城北“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中国)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从这件事情看来,中国的白绢扇已经作为珍贵商品经商人之手运销到师子国去了。师子国的都城,“屋宇严丽,巷陌平整”。据说“其国立治已来,无有饥荒丧乱”(《佛国记》),真像世外桃源。在两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国内战祸频仍,自然有人向往这个和平的环境了。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师子国王遣使至江南赠送玉像,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纯洁,形制特殊,当时把它当作稀世之宝。宋文帝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师子国王刹利摩诃南又遣使至建康赠送象牙佛像。元嘉七年、十二年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刹利摩诃南与后王迦叶伽罗诃黎邪又先后遣使到达建康,馈赠方物。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五天竺和师子国使臣远涉印度洋和南海来到建康,往往“泛海三年,陆行千日”(《宋书·师子国传》),真是异常艰辛的事。五天竺和师子国的使节不畏险阻,长途跋涉,来到中国,他们对发展这些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 * *

[1] 大月氏,《金壶字考》一书说,“月氏”应该读作“肉支”。我个人认为“月”就读作“日月”的“月”,不必读作“肉”;“氏”应该读作“支”,或径作“月支”。

[2] 《北史·西域·大月氏传》:大月氏国,都賸监氏城(即蓝氏城)。……北与蠕蠕(柔然)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陁罗(即犍陀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

《北史·西域·小月氏传》:小月氏国,都富楼沙城。其王本大月氏王寄多罗子也。寄多罗为匈奴所逐,西徙,后令其子守此城,因号小月氏焉。

按《大月氏传》之“蠕蠕”,《小月氏传》作“匈奴”,疑作匈奴为是。时柔然疆境尚未与大月氏相接,不当谓大月氏为柔然所侵。又据《北史·西域·粟特传》:“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这时君临粟特的匈奴王,张星氏据夏德(f. hirth)的考证,认为是匈奴主阿提拉的少子hernae,其说或可信。这样,大月氏为匈奴所侵,就是为占领粟特的匈奴王所侵。粟特在里海之北,与大月氏疆界相接,阿提拉死后,其少子把兵锋转而南向大月氏的贵霜王朝,完全有这种可能。匈奴主阿提拉死于公元453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其少子粟特王忽倪在位时间,当在5世纪后半叶。大月氏王寄多罗的南逾兴都库什山,建立小月氏国,可能也就在这时。

[3] 据《魏书·高宗纪》,哒最早遣使聘魏,在高宗文成帝的太安二年,即公元456年。大概贵霜王朝避粟特王(即匈奴王)兵锋而迁都之后,哒部落就席卷大月氏故地,开始建立哒汗国,并与北魏通好。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它才消灭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势力。再过一二十年,哒汗又灭掉富楼沙的小月氏王国。

[4] 《洛阳伽蓝记》说宋云等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四月,入乾陀罗国,并称其国“为哒所灭,遂立敕勤为王,治国以来,已经二世。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按近人认为哒敕勤是指寄多罗,我们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贵霜王朝崇信佛教,寄多罗当亦是虔诚的佛教徒。而哒人不信佛法,哒汗国兵锋到达之处,佛教都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哒敕勤决不可能就是小月氏王寄多罗。大月氏和哒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信仰佛教,后者破坏佛教。

[5] 参考夏鼐教授著《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载《考古》1966年第5期。

[6] 参考夏鼐教授著《赞皇李希宗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载《考古》1977年第6期。

[7] 五天竺中与北魏通好的国家,有南天竺而无中天竺。我怀疑《北史》和《魏书》本纪里提到的南天竺,就是指中天竺摩揭陀而说的。自从孔雀王朝统治崩溃以后,五天竺国家南以摩揭陀为中心(都华氏城),北以犍陀罗为中心(都富楼沙城),形成和中国相似的南北朝局面。贵霜王朝和哒汗国迭据富楼沙城,有似北朝;笈多王朝据恒河中上游,有似南朝,故中国史书称摩揭陀为南天竺。在《北史·西域传》中,别有《南天竺国传》,则另有所指,不是指摩揭陀。

[8] 尼泊尔,正确的译法是泥婆罗,但译音无准。在《魏书·世宗纪》中,正始四年作“婆罗”,永平二年作“波罗”,永平四年既作“波罗”又作“阿婆罗”,疑皆尼泊尔的异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