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节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前秦溃败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许多主要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今河北、山东及山西一带,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后燕、西燕和南燕,此外尚有冯跋在辽西地区建立的北燕。今陕西和甘肃的东部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有羌族姚氏建立的后秦,匈奴族赫连氏建立的大夏和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今青海乐都、西宁一带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当时民族杂居最为复杂,前后出现了鲜卑秃发氏的南凉,氐族吕氏的后凉,汉人李氏的西凉和卢水胡沮渠氏的北凉。其中后燕和后秦比较强大,它们全盛的时候,武装力量都在二十万人以上。有的只是昙花一现,如氐族吕氏的后凉,只靠七万多军队,维持对河西走廊的军事统治,不过十多年,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衰退,这个政权也就被消灭。有些政权虽亦历时不长,但建立这些政权的少数民族,在当地生息已久。乞伏鲜卑在今甘肃靖远、榆中一带,秃发鲜卑在今青海乐都、西宁一带,都居住了一个多世纪,卢水胡沮渠氏居住在今甘肃张掖的黑河流域,甚至达五六百年以上。他们本部落的人数并不多,被部落贵族武装起来用以控制面积不大的地域,是有力量的。如果部落贵族要开疆拓土,和邻近的部落贵族长期进行无穷无尽的战争,那就会给其部落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部落内部的阶级分化本来是不显著的,酋豪的得势,粗具规模的政权的建立,阶级的分化也就剧烈起来。部落贵族上层在富裕生活中腐化了,下层人民在长期的混战中大批地死亡,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部落人民穷困了,部落经济衰落了,建立在部落基础上的割据政权也就衰败下来了。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看到自己部落人民穷困、经济衰落,越发要掠夺别的部落的劳动人手[1],掠夺别的部落的畜产和庄稼,依靠掠夺当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结果还是逐个地被消灭了,最后,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中原的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在生产无法进行、生命没有保障的严酷情况下,是希望出现这种统一的。

后燕与西燕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在苻坚同意下回到了邺城。这时丁零的翟斌在洛阳附近新安一带起兵反秦,镇守邺城的苻坚庶长子苻丕拨兵两千给慕容垂,并派宗室苻飞龙带领氐族骑兵一千为慕容垂的副手,前去镇压翟斌。慕容垂在行军途中袭杀了苻飞龙和一千氐族骑兵,正式同苻坚决裂了。

公元384年冬,慕容垂渡过黄河转移到洛阳附近,和翟斌联军进攻洛阳。后来因为洛阳是四战之地,而鲜卑族的势力大都在河北,所以就引兵东下。他在荥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随后自石门(荥阳石门即汴口)渡黄河,向邺城进发。这时部众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这二十多万人中,除了鲜卑族人外,有不少丁零、乌桓族人。

苻丕固守邺城,慕容垂屡攻不下,史称:“燕、秦相持经年,幽、冀大饥……邑落萧条。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河北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到公元385年八月,苻丕撤出邺城,西往晋阳,整个河北地区都落进慕容垂手中。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自立为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改元建兴,史称后燕。

公元392年,慕容垂攻下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消灭了丁零翟氏所建立的魏国,取得翟魏所统七郡三万余户[2]。394年,又攻下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和晋阳,灭西燕,取得西燕所统八郡七万余户。后燕的四境,全盛时“南至琅邪,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读史方舆纪要》)。它是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一个王国。

西燕是和后燕同时建立起来的鲜卑慕容氏政权。

苻坚灭前燕后,把徒河鲜卑四万多户迁移到关中,安置在长安城内和近畿各地。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陷于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就是少数上层分子的子弟,生活也变得穷困起来。如慕容弟慕容运孙慕容永,“徙于长安,家贫,夫妻常卖靴于市”(《魏书·徒河慕容传》)。他们自然希望东归。苻坚南征失败,引起被征服各族的复国活动。公元384年,关内外的徒河鲜卑推举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为主,众至十余万,大破秦军。泓自称济北王,建元燕兴,这是西燕纪元的开始。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又杀泓而立其弟慕容冲。慕容冲率众进围长安,就在长安城西的阿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自称皇帝。苻坚和太子苻宏相继出走后,慕容冲占领了长安。他留恋长安,“且以慕容垂……跨据山东,惮不敢进,课农筑室,为久安之计。众咸怨之”(《魏书·徒河慕容传》)。他的部将就利用鲜卑军民的怨怼情绪,攻杀了他,改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燕宗室慕容恒、慕容永又袭杀段随,立慕容恒子慕容为燕王。他们顺应鲜卑族人思归的心理,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口离长安东去。途中慕容韬(慕容恒弟)诱杀慕容,慕容恒改立慕容冲子慕容瑶为燕帝。慕容永又杀慕容瑶,立慕容泓子慕容忠为帝。不久,慕容忠又为鲜卑贵族所杀。由于慕容永“持法宽平”,鲜卑贵族就在公元386年的六月,推慕容永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这个鲜卑族武装流亡集团继续东进。

关中鲜卑的撤退,是走河东这条路的,前秦主苻丕挡住他们的归路,坚决不让他们通过。两军在襄陵(今山西襄汾北)会战,秦兵仅四万人,寡不敌众,被慕容永率领的鲜卑军队杀得大败。苻丕只带数千骑兵逃往河南,在洛阳附近遭到东晋荆州刺史桓石民派遣的军队的邀击,被晋将冯该杀死。慕容永东进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就自称皇帝,改元中兴。这是公元386年十月间的事。西燕强盛时,其统治区域南抵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北),北至新兴(郡治九原,今山西忻州),东依太行,西临黄河。

西燕主慕容永和后燕主慕容垂,都以复兴燕国相标榜。他们虽然同样是“国之枝叶”,却有亲疏远近的区别。慕容垂是慕容的裔孙,决然容不得作为宗室疏属的慕容永“僭举位号,惑民视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终不复留此贼以累子孙也。”(《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所以他在消灭翟魏之后的第二年便出兵兼并西燕了。

公元393年冬,慕容垂征发了步骑兵七万,命丹阳王慕容瓒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井陉山上,“太行八陉”之一),攻打西燕武乡公慕容友(慕容永弟)镇守的晋阳。慕容永集中了精兵五万防守潞川(今山西浊漳河)。次年春,慕容垂增调司、冀、青、兖四州兵,分兵三路,太原王慕容楷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太行八陉”之一),辽西王慕容农出壶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慕容垂自率主力出沙亭(在邺城西南),其兵力集中于太行山东麓。慕容永也分兵拒守,另外派了一万多人防守储粮地台壁(今山西黎城西南)。慕容垂在邺城西南屯兵月余,并无前进动向。慕容永怀疑慕容垂实际上是从太行山南口进兵,于是除留台壁一军外,将其他军队调往轵关,加强南线防务。这年夏天,慕容垂亲率大军出滏口,由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上)直趋台壁。慕容永仓促集结五万精兵,与后燕军会战于台壁南,西燕军中伏大败,慕容永逃回长子。后燕军乘机攻下晋阳。慕容垂进围长子,于八月间灭西燕,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从公元384年慕容泓改元起,到公元394年慕容永被杀止,首尾十年。

慕容垂灭掉西燕之后,利用东晋的衰乱,渡黄河而西,略地青、兖,把后燕疆域向南扩展到今山东的临沂、枣庄一带。

那时候,鲜卑拓跋氏的势力在长城以北发展起来。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把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作为都城。北魏和后燕的关系本来是友好的。但后燕因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扣留北魏使者拓跋觚(拓跋珪弟)以求名马的事,于是两国绝交,北魏主拓跋珪转而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公元394年西燕危急时,慕容永向拓跋珪求救,拓跋珪派了五万骑兵,进至今山西忻州附近,遥为西燕声援。慕容垂在灭西燕的次年,便命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等率众八万伐魏,又遣范阳王慕容德率步骑一万八千为后继。拓跋珪听说燕军北上,就把部落、畜产和二十多万大军转移到黄河以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燕军到达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收北魏穄田百余万斛,并赶造渡船,准备渡河。

后燕从公元395年五月出兵,到了这年十月,暴师五月之久,达不到和魏军主力决战的目的,士气挫尽,军心不稳。加上塞外严寒,慕容宝不得不决定撤退。拓跋珪先派堂弟拓跋遵带领骑兵七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自己带了精骑二万,乘河冰新合,渡河追蹑燕军。十一月九日,燕军宿营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西北五十里石匣子沟)东,当天黄昏,拓跋珪的骑兵追蹑到参合陂西。拓跋珪乘夜部勒诸军,准备凌晨掩击燕军,士卒衔枚潜进。十日清晨,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忽见山上敌兵,士卒惊扰,乱不成军。拓跋珪纵兵奋击,燕兵赴水逃命,人马自相腾蹑,压死溺死的成千上万。拓跋遵带领的七万骑兵又在前邀击,燕军四五万人,纷纷放下兵器,束手就擒,生还的不过几千人。魏军还俘虏了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缴获了兵器、衣甲、粮货无数。拓跋珪把俘虏到的后燕士兵四五万人全部坑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单骑逃回。

慕容宝回到中山之后,不甘心失败,请求慕容垂再次出兵伐魏。慕容垂的弟弟范阳王慕容德也劝慕容垂趁自己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公元396年三月,慕容垂留慕容德守中山,亲率大军越过广昌岭(在今河北易县、满城之间,俗名五回岭),凿山通道,直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率部落三万余家镇守平城,出战败死,燕军尽收其部落。魏主拓跋珪退保阴山。慕容垂经过参合陂的时候,见去年交战处,积骸如山,军士恸哭,声震山谷。慕容垂这时已经七十一岁了,本来有病,经不起劳累加刺激,病情更加沉重,改乘马舆,急急忙忙退兵。四月,燕军回到沮阳(今河北怀来南),垂即病死。慕容垂这次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此后,拓跋珪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了。

后燕和前燕一样,不采用胡汉分治政策。但是也暴露了一个重大问题,即他们所占领的地区,是封建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荫庇了大量民户,这种户口的分割,使后燕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慕容垂死,慕容宝继位,遵照慕容垂遗令:“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悉属郡县。”(《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法峻政严。”(《晋书·慕容宝载记》)不但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由于丧失大量荫户而心怀不满,就是汉族农民也因官家的租调和力役苛重,情愿充当荫户,而不愿充当编户齐民,因此这次户口的搜括,反而造成了“士民嗟怨”,“百姓思乱者十室而九”的严重政治局面。

在后燕,全国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和政治中心有五处,一是都城中山,二是慕容时旧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三是前燕旧都邺城,四是并州刺史的治所晋阳,五是幽州刺史的治所蓟(今北京市西南)。公元396年的八九月间,北魏拓跋珪率领了步骑四十余万,趁并州早霜,饥荒乏食的时机,轻易地攻取晋阳。十一月,兵锋转向河北,很快就攻下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信都(郡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河北许多郡县的守宰,不逃即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卒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出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围中山,到了公元397年的三月,慕容宝率领一万余骑,冲出重围,退往龙城。中山便在这年十月被拓跋珪攻下,后燕公卿将吏及士卒投降北魏的有二万多人。

公元398年,慕容宝在龙城为鲜卑贵族兰汗所杀。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慕容宝子慕容盛是兰汗的女婿,又杀汗自立。慕容盛“峻极威刑”,宗亲、勋旧多被诛杀,人人自危。慕容盛因此为其臣下段玑等所杀。鲜卑贵族拥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主,诛段玑等。慕容盛曾“立燕台,统诸部杂夷”(《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慕容熙即位后,“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晋书·慕容熙载记》)。说明后燕迁到龙城以后,也实行了胡汉分治政策,比起前燕和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统治时期的胡汉不分治政策来,反而后退了一步。

慕容熙据有辽西地区,境域狭隘,民户不多,可是他却大兴土木,“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役徒二万人。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凿天河渠,引水入宫”。又“凿曲光海、清凉池。季夏盛暑,士卒不得休息,死者太半”。又“拟邺之凤阳门,作弘光门,累级三层”。为昭仪苻氏“起承华殿,高承光〔殿〕一倍。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晋书·慕容熙载记》)。这样无休止地兴建极华丽的宫苑殿阁,给辽西各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公元407年,慕容熙的昭仪苻氏病死,熙命令公卿以下至兵民,家家都去营造陵墓,陵墓规模宏大,周围数里。苻氏的灵柩下葬时,慕容熙亲自出城送葬。龙城的将吏推高云为主,拒绝慕容熙回城。慕容熙逃入龙腾苑,被杀。后燕亡。自公元384年慕容垂称燕王,到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立国凡二十四年。

高云是高句丽的王族,仕于后燕,侍卫慕容宝有功,宝收为养子,赐姓慕容氏。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等拥立高云为燕天王,复姓高氏。高云自以为“无功德而为豪杰所推”,老是怕人推翻他。他蓄养了许多壮士,令宠臣离班、桃仁等“专典禁卫,委之以爪牙之任,赏赐月至数千万,衣食卧起皆与之同”(《晋书·慕容云载记》)。可是他们贪得无厌,到了公元409年,还是把高云杀害了。

北燕与南燕 北燕主冯跋,汉人,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他的祖父迁居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父安,在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灭亡后,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和高云等杀熙,推云为主,云以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武邑公,掌握军政大权。高云被宠臣离班等所杀,跋自立为王,称燕天王,史称北燕。冯跋虽是汉人,还是继续推行慕容盛以来的胡汉分治政策,以其太子冯永领大单于。

后燕慕容熙时期,“赋役繁苦,百姓困穷”。冯跋做了北燕天王之后,废除前朝苛政,务从简易,“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又下令:“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殖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晋书·冯跋载记》)北燕这样重视农桑,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就得到恢复和发展。

公元430年(宋文帝元嘉七年),冯跋病死,跋弟冯弘杀跋诸子自立,称燕天王。冯跋、冯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当时南朝称北燕为黄龙国。冯弘时,北魏开始进攻北燕,一次掠夺辽西民户三万余家,迁往幽州;一次掠夺男女六千口;龙城也屡次遭到魏军围攻。冯弘于公元436年放弃龙城,逃往高句丽,北燕亡。立国凡三十年(高云两年,冯氏二十八年)。

南燕主慕容德,是前燕主慕容的幼子,后燕主慕容垂的幼弟。后燕慕容宝时,北魏进兵中原,攻取河北郡县,慕容宝北奔龙城,魏军旋取中山,后燕被切断为两部分。慕容德时镇邺城,见魏军将乘胜来攻,人心浮动,乃率民户四万,车二万七千乘,从邺城迁往黄河南岸的滑台,称燕王。到公元399年又以“青州沃野二千里,精兵十余万,左有负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故迁都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八里),改称燕皇帝,史称南燕。

慕容德“立冶于商山(今山东桓台西南),置盐官于乌常泽(今山东寿光东北)”(《晋书·慕容德载记》)。南燕最兴盛的时候,有“步兵三十七万,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其疆域“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今山东巨野北古巨野泽),北薄于河”(《读史方舆纪要》)。

南燕在青、兖一带立国,这是封建经济比较发展的一个地区,封建的依附关系比较发展。所以南燕和后燕后期不一样,不能采用胡汉分治政策。正是由于胡汉不分治,很多汉族农民,成为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庄园里的部曲、佃客。南燕尚书韩上书慕容德,书中讲到:“百姓因秦、晋(指后秦和东晋)之弊,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公避课役,擅为奸宄。……今宜隐实黎萌(百姓),正其编贯,庶……益军国兵资之用。”(《晋书·慕容德载记》)慕容德接受了韩的建议,以为行台尚书,令其“巡郡县隐实”。又派宗室慕容镇率骑兵三千,“缘边严防,备百姓逃窜”。这样雷厉风行地搜括户口,据说搜括出荫户五万八千户之多。仅仅十余万户编户的青州,荫户有五万八千,数目确实惊人。

公元405年,慕容德病死,无子,兄子超继位。超宠信幸臣公孙五楼,专事畋猎,不恤政事。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南燕,攻取广固,斩超及鲜卑王公以下三千人,南燕亡。南燕二主,立国凡十三年。

后秦、大夏与西秦 后秦的建立者姚苌,南安(郡治道,今甘肃陇西东南)赤亭(在陇西西)羌人。这个羌部落,东汉中叶就迁居赤亭。西晋永嘉时(公元307—312年),这个羌部落的一支,由姚苌父羌部落贵族姚弋仲率领,从赤亭迁徙到糜(今陕西千阳东三十里)一带居住。石虎徙关中氐、羌以实河北,公元333年,以姚弋仲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徙居于清河(郡治清河,今河北清河东)之滠头(今河北枣强东北)。直到公元352年,这支羌人才由姚弋仲第五子姚襄率领,离开滠头。石赵末年大乱,姚襄率众返回关中,在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为苻生将邓羌所杀。姚襄弟姚苌率羌部落降于苻秦。苌为苻坚将领,累立大功。苻坚在淝水战败,关中的氐族势力大大削弱,相反,羌族的势力却大大发展起来。于是姚苌就在羌族和西州豪族的支持下,在渭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准备取苻坚而代之了。

姚苌势力发展很快,渭北羌胡归附他的有十余万户之多。苻坚亲率大军进攻姚苌,也未能取胜。后来徒河鲜卑在慕容冲的率领下包围长安,苻坚逃至五将山,为苌所杀。慕容冲入长安后,不久为其部下所杀,徒河鲜卑放弃长安东归,姚苌轻易地取得长安。公元386年,姚苌即秦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

姚苌虽然取得关中,而以苻登为代表的氐族残余势力,始终与姚苌为敌。公元393年,姚苌病死,子姚兴继位,他击杀了苻登,“散其部众,归复农业”。关陇一带的割据势力,也逐渐被姚兴消灭了。西燕灭亡,姚兴又取得了河东。并乘东晋衰乱,出兵潼关,攻取了东晋的洛阳,“自淮、汉已北诸城,多请降送任(质子)”(《晋书·姚兴载记》)。后秦的版图,“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读史方舆纪要》)。十六国后期在中原地区,慕容垂的后燕和姚兴的后秦,可算是国力比较强盛的王朝。

姚兴在十六国后期的君主中,比较留心政事。他在军事方面,依靠叔父姚绪、姚硕德;在政治方面,依靠尚书仆射尹纬。尹氏是天水的大族,苻坚时因尹赤曾迎降过姚襄,所以天水尹氏都被禁锢不准出仕。尹纬在苻秦王朝做尚书令史的小官。姚苌自立为王后,尹纬成为后秦的“佐命元功”。苻坚在五将山被俘,姚苌派尹纬去见苻坚,苻坚和他一谈,大为赏识,问尹纬:“卿于朕何官?”纬答:“尚书令史。”苻坚叹息说:“宰相之才也,王景略(王猛字)之俦,而朕不知卿,亡也不亦宜乎?”(《晋书·姚兴载记》)苻坚在王猛死后,以为再也找不到像王猛那样的“宰相之才”了,而尹纬在前秦时却沉沦于下僚,后为后秦的开国功臣。无世无人才,只是在封建社会里,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并不容易而已。

姚兴曾下令:“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在十六国云扰的时期,人民颠连无告,受尽各族统治阶级的奴役和迫害,姚兴下这样的命令,对人民生活的安定是会起好的作用的。

十六国时期,统治者以杀戮立威,刑法滥酷,人民生命毫无保障。姚兴“立律学于长安”,调集郡县没有职任的令史到长安来学习,学习结束,回到原郡县“论决刑狱”。如果州郡碰到疑难案件,可以转请廷尉(最高司法官)来定谳。姚兴自己也经常到谘议堂“听断疑狱,于时号无冤滞”(《晋书·姚兴载记》)。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但是有了成文法律,并根据它来量刑定罪,这比滥施刑法,草菅人命要好得多。

姚兴还大兴儒学。当时有姜龛、淳于岐、郭高等耆宿,“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兴每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凉州胡辩,苻坚之末,东徙洛阳,讲授弟子千有余人,关中后进多赴之请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厉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于是学者咸劝,儒风盛焉”(《晋书·姚兴载记》)。姚兴信奉佛教,以名僧鸠摩罗什为国师,亲率群臣及沙门听罗什讲佛经;又命罗什翻译佛教经论三百余卷,罗什持梵本,口自传译,兴执旧经,以相考校,可见他对佛经传译事业的重视。姚兴提倡儒学和佛教,固然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有利于汉族先进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

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泓即位。东晋太尉刘裕乘姚兴新死,出兵讨伐后秦,军事节节胜利,不久攻下洛阳。后秦王室内部,却演出骨肉相残的丑剧。镇守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的太原公姚懿(姚泓弟),这时自称皇帝,起兵欲夺取长安,姚泓调动了很多军队,把他打垮。镇守安定(郡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的齐公姚恢(姚泓从弟),又率安定镇户三万八千,南趋长安,自称大都督、建义大将军,移檄州郡,“欲除君侧之恶”。姚泓把防守潼关的军队也撤了回来,才平定姚恢的叛乱。东晋大军就在后秦“内外离叛”的局面下,长驱入关,水陆并进,于公元417年攻破长安,姚泓出降,后秦亡。后秦三主,立国凡三十四年。

大夏赫连勃勃,匈奴族人。原是匈奴南单于的后裔。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叫刘虎,刘虎的祖父去卑是南匈奴的左贤王;刘虎的父亲诰升爰,为南匈奴五部帅之一的北部帅。诰升爰死,刘虎继承了北部帅的职位。北部帅统率匈奴四千余落,居住在新兴郡(郡治新兴,今山西忻州)虑县(今山西五台北)之北。刘聪建立匈奴王朝,刘虎以宗室的关系,被封为楼烦公、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今山西忻州北七十里的云中河)”[3],成为并州北边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晋并州刺史刘琨曾联合拓跋鲜卑进攻刘虎,刘虎被击败,西渡黄河,退往塞外。刘虎死,子刘务桓代领部落。务桓(一名豹子)“招集种落,为诸部雄”(《魏书·铁弗刘虎传》)。石虎任命他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务桓子卫辰,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女婿。由于什翼犍屡次出兵袭击卫辰,卫辰乃改而归附苻坚。苻坚灭拓跋什翼犍后,分代国为二部,黄河以东的一部分,由刘库仁来督摄;黄河以西的一部分,由刘卫辰来督摄。苻坚并任命刘卫辰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部,驻屯代来城(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西)。淝水战后,刘卫辰势力发展,“遂有朔方之地,控弦之士三万八千”(《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公元391年,北魏拓跋珪自五原金津(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南渡黄河,直抵代来城,卫辰被部下所杀。拓跋珪杀卫辰子弟宗党五千余人,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赫连勃勃是刘卫辰的第三子,辗转逃到高平川(今宁夏南部的清水河),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千(鲜卑族),没弈千把勃勃招为女婿。勃勃不久出仕后秦王朝为骁骑将军,姚兴非常器重他,对人说:“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收其艺用,与之共平天下,有何不可!”其后姚兴任命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在今陕西榆林西)五部鲜卑二万余落,镇朔方。公元407年,勃勃率其众三万骑,伪猎于高平川,袭杀了岳父破多罗没弈千,尽并其众。六月,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4],年号龙升。匈奴南单于是屠谷种,“屠谷”的异译,有作“仆谷”[5],有作“独孤”[6],赫连勃勃是“匈奴正胤”[7],当然也是屠谷种,可是他既不愿姓汉姓刘氏,又不愿姓屠谷、独孤。当时草原上在融合过程中的部族,“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8],谓鲜卑父、胡母为“秃发”或“拓跋”[9]。由于刘卫辰曾娶拓跋什翼犍女为妻,勃勃又娶鲜卑破多罗没弈千女为妻,因此当时都称他这个部落为铁弗部。可是赫连勃勃不愿蒙上这个姓氏,于是下令:“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其支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铁伐”其实就是“铁弗”的异译。

赫连勃勃自立为大夏天王之后,有人劝他在地势险固,山川沃饶的高平(今宁夏固原)定都。赫连勃勃说:“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今陕西礼泉九山以北地)、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不肯以高平为根据地,而企图通过流动袭击的办法来蚕食后秦的疆土,这对后秦来说是严重的威胁。他不断出兵侵扰后秦岭北的城镇,消灭后秦的有生力量。姚兴遣将齐难伐夏,全军覆没,勃勃俘其将士二万,收其戎马万匹。后又攻取定阳(陕西宜川西北),坑斩士卒四千余人。攻占安定(郡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降其众四万五千,获戎马二万匹。攻下杏城(陕西黄陵西南),坑杀后秦战士二万人。袭陷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杀后秦将士五千人。到了后秦灭亡前夕,后秦的岭北镇戍郡县大都被赫连勃勃所占领了。

东晋刘裕灭掉后秦,不久退回江南。赫连勃勃乘机夺取长安,公元418年在长安灞上即皇帝位。夏国的四境:“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读史方舆纪要》)夏国的版图虽然不如后秦全盛时期广大,但是它的军事力量却超过后秦。

赫连勃勃在公元413年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城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统万城的南门叫朝宋门,东门叫招魏门,西门叫服凉门,北门叫平朔门。赫连勃勃自以为将会“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所以取了这些名字。他为人极端狂妄,也极端残忍。“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人。常居城上,置弓箭于侧,有所嫌忿,手自杀之。群臣迕视者凿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魏书·铁弗刘虎传》)他是个“视民如草芥”的暴君。

赫连勃勃攻取长安后,于长安置南台,以太子赫连录南台尚书事,镇长安。后来赫连勃勃想废赫连而立少子赫连伦为太子,赫连从长安出兵攻赫连伦于高平,伦败死。赫连勃勃第三子赫连昌又率兵袭杀赫连,赫连勃勃立赫连昌为太子。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继位。

公元426年,北魏主拓跋焘趁赫连勃勃新死,夏国局势不稳之际,派大将奚斤等率兵五万余,袭取蒲坂,进据长安;自己亲率精骑二万,渡河袭统万城,掠得牛马十余万,徙其民一万余家而还。

公元427年,夏主赫连昌遣其弟赫连定率众二万攻长安,与奚斤相持。魏主拓跋焘动用了十万大军,乘虚进攻统万,拓跋焘率轻骑三万兼程至统万城下,夏主赫连昌以步骑三万迎战失败,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魏军占领统万城,掠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赫连定反攻长安未得手,听说统万失守,也就退到上邽去了。

公元428年,魏军进兵上邽,生俘赫连昌。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北),自称夏皇帝。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掳西秦民十余万口,欲渡河西击北凉而夺取其地,在半渡黄河时遭到吐谷浑部落的袭击,定被俘,夏亡。夏三主,立国凡二十五年。

西秦乞伏国仁,鲜卑族人。乞伏国仁的上代从民族大迁移时代开始,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在迁移的过程中,乞伏、如弗斯、出连、叱卢四个部落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的部落联盟。其中乞伏部落有一个酋长,骁勇善骑射,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这个鲜卑族的四姓可汗,便称为乞伏可汗。西晋泰始(公元265—274年)初,乞伏鲜卑到达了陇西高平川(今宁夏南部的清水河)。高平川是有名的苦水,不适宜放牧,因此他们又翻越牵屯山(在今宁夏固原西),放牧于苑川水(在今甘肃榆中东北)、度坚山(在今甘肃靖远境内)、麦田山(在今甘肃靖远东北)、勇士川(在今甘肃榆中东北)一带,几乎有一个半世纪之久[10]。苑川水一带,据《水经·河水注》“为龙马之沃土”。王莽末,马援曾在这儿屯田,“请与田户中分(二五分成)以自给”。这个地区既便于发展农业,又适宜于畜牧,乞伏鲜卑定居下来后,部落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淝水战后,苻坚败亡,乞伏鲜卑的酋长乞伏国仁也招集部落,有众十余万,成为陇山以西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公元385年,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前秦主苻登在公元387年封国仁做苑川王。国仁死,弟乾归统部,改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苻登也就封他做金城王。公元394年,苻登败死,乞伏乾归尽有陇西之地,自称秦王,史称西秦。公元400年,迁都苑川。乞伏乾归旋为后秦主姚兴所败,降于后秦,姚兴以乞伏乾归为河州刺史。不久姚兴又怕乞伏乾归势大难制,就在他入朝长安的时候,留他在长安做官,其子乞伏炽磐在苑川统率部落。乞伏乾归留居长安三年(公元406至409年),回到苑川,这时赫连勃勃的夏国强盛,威胁后秦岭北城镇,姚兴已没有余力经营陇西。公元409年七月,乞伏乾归又称起秦王来了。公元412年,乞伏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

乞伏炽磐在位时期,是西秦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他乘南凉饥馑衰乱,灭南凉秃发傉檀;又屡败吐谷浑的军队;还掠夺了契汗部落的牛羊五十余万头。西秦的疆境:“西逾浩(今青海乐都东),东极陇坻(陇山),北距河,南略吐谷浑。”(《读史方舆纪要》)

公元428年,乞伏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暮末“刑政酷滥,内外崩离,部民多叛”(《魏书·鲜卑乞伏国仁传》)。到了公元430年,从正月到九月没有下雨,饥荒严重,人民流亡的又很多。乞伏暮末想东趋上邽,归附北魏,率户一万五千走到南安(郡治道,今甘肃陇西东南)的高田谷,遭到夏主赫连定的堵击,退保南安城。翌年,夏军进围南安,暮末饥穷出降,西秦亡。西秦四主,立国凡三十七年。

后凉与南凉 后凉主吕光,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北)氐人,前秦苻坚太尉吕婆楼之子。苻坚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发兵七万、骑五千,命吕光经营西域。吕光到达西域的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后,西域三十余国,陆续归附。苻坚任命吕光为使持节、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

苻坚从淝水败归,长安危急,吕光部将请光速归,光全师而还,用骆驼二万余头负载西域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还有骏马万余匹,回到玉门。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发兵五万拒光于酒泉,光大败梁熙军,遂进入凉州刺史的治所姑臧城(今甘肃武威)。苻坚为姚苌所杀,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公元389年,改称三河王。公元396年,光自立为大凉天王,署置百官,史称后凉。

后凉主吕光之所以能够称霸河西,主要依靠他部下七万五千军队,这支军队,以氐人为其骨干。但河西走廊原来不是氐人居住的地区,吕光要扩充他的军事力量,不能不受到限制。加上后凉经常与其周围的部落贵族进行战斗,损折兵力不少,这样,军事力量就逐渐削弱了。经过十多年时间,后凉就积弱不振了。公元399年,吕光病死,太子绍立,光庶长子吕纂杀绍自立。不久,吕光弟子吕隆又杀纂自立,统治阶级上层自相残杀,政事败坏。吕纂“游田无度,荒耽酒色”(《晋书·吕纂载记》);吕隆“多杀豪望,以立威名,内外嚣然,人不自固”。后秦姚兴、南凉秃发傉檀、北凉沮渠蒙逊相继入侵。沮渠蒙逊包围姑臧时,“姑臧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文……饿死者十余万口。城门昼闭,樵采路绝,百姓请出城乞为夷虏奴婢者日有数百。〔吕〕隆惧沮动人情,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晋书·吕隆载记》)。在这种情况下,吕隆只得向后秦投降,乞求姚兴来接管姑臧城。公元403年,后凉亡。后凉的境域,“吕光初据姑臧,前凉旧壤,宛然如昨也。乃未几而纷纭割裂,迨凉亡,姑臧而外,唯余仓松(今甘肃古浪西)、番禾(今甘肃永昌西)二郡而已”(《读史方舆纪要》)。后凉四主,共历十七年。

南凉主秃发乌孤,鲜卑族人。“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一支,由部族酋长秃发疋孤(北魏圣武皇帝拓跋诘汾长子,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长兄)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被称为河西鲜卑。它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东北)、牵屯(山名,在今宁夏固原西),西至湿罗,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之东沟、西沟),北接大漠”(《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秃发鲜卑居住在这个地区,约有两个多世纪。秃发部原是游牧部落,渐渐定居下来,除了畜牧业外,也从事农业生产。

秃发乌孤时期,部众稍盛,开始筑廉川堡(在今青海乐都东)作为政治中心。公元397年,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后改称武威王,徙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乌孤死,弟利鹿孤统部,徙都西平(郡治西都,今青海西宁市)。公元401年,改称河西王。次年利鹿孤死,弟傉檀统部,再从西平迁回乐都,改称凉王,史称南凉。

秃发傉檀嗣位不久,因后秦强盛,且欲谋取姑臧,故向姚兴称臣。自吕隆投降姚兴后,姚兴取得了姑臧,但河西走廊一带,羌族人从来就没有定居过,姚兴要巩固姑臧这个据点,必须经常动用四五万人的兵力。况且姑臧以西,有战斗力很强的北凉沮渠蒙逊;姑臧和后秦上邽之间,还隔着西秦乞伏鲜卑的一些城池,它不过是一座四面受敌的孤城。这时姚兴为了安抚秃发傉檀,索性任命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镇守姑臧。秃发傉檀既然据有姑臧,便与姚兴决裂,恢复凉王的称号。“其地东自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至青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今甘肃永登东南)”(《读史方舆纪要》)。自此南凉便卷入了争夺河西走廊领导权的无穷无尽的战争中。首先,夏主赫连勃勃出兵侵犯南凉北边,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傉檀追击,又为赫连勃勃所败,“名臣勇将死者什六七”,勃勃积南凉阵亡兵士骷髅为高台,号称“髑髅台”。赫连勃勃这一次进攻,给予南凉以致命的打击。傉檀还是好战不已,又率领五万骑兵,攻打北凉,结果大败而归,河西走廊是站不住脚了,秃发傉檀只得放弃姑臧,还都乐都。北凉主沮渠蒙逊取得姑臧之后,继续对南凉进行攻击和骚扰,并三次包围了乐都城。

南凉不断遭到北凉的进攻,农业生产根本无法进行,“不种多年”,“连年不收”,“上下饥弊”,“内外俱窘”(《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傉檀想去掠夺青海乙弗部的畜产,来暂时解决境内的粮食危机。他亲率精骑七千前去袭击,掠夺到牛马羊四十余万头。西秦主乞伏炽磐亲率步骑二万,乘虚来袭乐都,乐都城溃,乞伏炽磐徙城中文武百姓万余户于枹罕,南凉城镇也陆续归附西秦。随同秃发傉檀西征的将士,听说乐都失陷,大都逃散。秃发傉檀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西秦。公元414年,南凉亡。南凉三主,立国凡十九年。

西凉与北凉 西凉李,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世为陇西大姓,高祖、曾祖都在西晋任郡守,祖父仕前凉为武卫将军,封亭侯。吕光末年,建康(郡治在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在张掖自称凉州牧,以李为效谷(今甘肃敦煌西)令,迁敦煌太守。公元400年,李在敦煌自称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史称西凉。公元405年,又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凉公、领秦凉二州牧,迁都酒泉。公元417年,李病死,子李歆继位。

西凉李氏政权,只有今天甘肃的酒泉、玉门、安西、敦煌几地,“地狭民希”(《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元年),步骑兵合计仅三万人,军事力量虚弱。李歆“又好治宫室”,“用刑过严”(《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丧失民心。当时西凉的近邻北凉,兵力很强,西凉远非其敌手。公元420年,李歆听说北凉主沮渠蒙逊出兵东伐西秦乞伏炽磐,便想乘虚偷袭蒙逊的根据地张掖。沮渠蒙逊却有意布置疑阵,实际上他并没有引兵东伐,而是把军队埋伏在李歆进军的路上,以便进行伏击。歆率步骑三万东出,中伏大败,不肯退兵,率众与蒙逊决战于蓼泉(今甘肃高台西),结果全军覆没,歆战死,酒泉随之失守,西凉亡。西凉二主,立国凡二十一年。

李歆弟敦煌太守李恂闻酒泉失守,据敦煌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不到半年,北凉主沮渠蒙逊提兵二万,围攻敦煌城,“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城陷,李恂自杀[11]。

北凉主沮渠蒙逊,临松(在今甘肃张掖南)卢水胡。卢水即今黑河。沮渠是匈奴的官名,据说沮渠蒙逊的祖先做过匈奴左沮渠这个官,所以以官名为氏。沮渠氏“世居卢水为酋豪”,蒙逊的祖父沮渠祁复延,封狄地王;蒙逊的父亲法弘,被苻秦任为中田护军。“蒙逊代父领部曲,……为诸胡所推服”(《宋书·氐胡传》)。这里应该指出两点:一是卢水胡虽然很早就居住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但由于他们还是过着游牧的生活,所以一直到十六国时期,还维持其部落组织,沮渠氏就是这个部落组织的酋长;二是从卢水胡的姓名看来,如晖仲归、祁复延、罗仇、麴粥、蒙逊、日蹄、颇罗、牧犍(《宋书》译作“茂虔”)这些字音,他们肯定保存着自己的部落语言,可是既然长期和汉人错居,必定娴习汉语,像沮渠蒙逊不仅通晓汉文,而且“博涉群史”(《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卢水胡沮渠部落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经济文化生活和汉化程度,大概仅次于氐苻氏、羌姚氏(他们都居住在关东近二十年之久),而要远远高出于鲜卑乞伏氏、秃发氏。

卢水胡的分布地区虽然很广,安定(今甘肃泾水北)、杏城(今陕西中部西南)都有他们的足迹,但河西走廊的张掖郡一带,是他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居住在张掖的这个部落,在十六国云扰时期,为了要保卫本部落,经过武装过程,逐渐形成为一支武装力量。割据河西走廊的吕光、段业,都想支配这支武装力量。公元397年,后凉主吕光命其子吕纂率领张掖卢水胡部帅沮渠罗仇伐西秦,光弟吕延战死。吕光委罪沮渠罗仇,杀罗仇及其弟麴粥。沮渠蒙逊是罗仇的侄儿,他那时在姑臧“自领营人配厢直”(《宋书·氐胡传》),担任宿卫工作。罗仇和麴粥被杀后归葬临松,卢水胡诸部前来送葬的有一万多人。蒙逊遂与诸部结盟起兵,攻下凉临松郡,屯据金山(在今甘肃山丹西南)。这时,沮渠蒙逊的堂兄沮渠男成也聚众数千反凉。他们共推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不久,段业进据张掖,自称凉王。公元401年,沮渠蒙逊诱使段业杀沮渠男成,却又借口段业枉杀无辜,集众一万攻破张掖,杀死段业,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

秃发傉檀取得姑臧城以后,遭到夏主赫连勃勃的攻击,实力大损。沮渠蒙逊又屡败秃发傉檀,几次进兵包围姑臧。最后秃发傉檀只好放弃姑臧城,退回乐都。公元411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沮渠蒙逊终于据有姑臧城,次年迁都姑臧,改称河西王,史称北凉。公元420年,蒙逊灭西凉,取酒泉、敦煌,河西走廊完全为沮渠蒙逊所占领。北凉全盛时,拥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郡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金城、西平、乐都等郡地。并且交通西域诸城邦,鄯善(都城在今新疆若羌)王比龙亲来姑臧访问,其他很多城邦同北凉有友好往还。

公元433年,蒙逊病死,子牧犍继位,亦称河西王。公元439年,北魏主拓跋焘亲率大军伐北凉,包围姑臧,这座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很快就落在北魏手中,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12]。北凉二主,立国凡三十九年。

从此北魏王朝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历时一百三十五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北凉灭亡后,河西文化就被介绍到中原地区来。河西地区从前凉张氏以来,学术研究的空气就很浓郁,西凉、北凉一直保持了这个优秀传统。这个河西文化的传统,同江左的文化传统是息息相关的,因而不论是前凉还是西凉和北凉,不仅在政治上同江南的东晋以及后来的刘宋信使往来,彼此在文化上的联系也特别密切。如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北凉主沮渠蒙逊子沮渠兴国,遣使至宋,“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合四百七十五卷”。沮渠蒙逊自己又写信给宋司徒王弘,要求替他找一部干宝的《搜神记》,王弘就请人抄了一部送给他。宋元嘉十四年,北凉主沮渠牧犍又遣使至宋,送给江南一百五十四卷书籍,其中有敦煌赵所著《甲寅元历》一卷,这个历法最早提出改革闰法,对以后祖冲之编制《大明历》很有影响。还有《赵传》、《周髀》注一卷[13],刘昺所著的《凉书》(记前凉事)十卷及《敦煌实录》十卷,阚的《十三州志》十卷。当时除了赵死了不多几年之外,刘昺、阚都还活着,这是尤应注意的。此外北凉还送去魏、晋之间著名历法家杨伟的著作《乘丘先生书》二卷、《时务论》十二卷,魏敦煌人周生(复姓)烈的《周生子》十三卷、前凉名臣谢艾的《谢艾集》八卷。同时沮渠牧犍也向江南求抄晋、赵起居注和其他杂书数十种,宋文帝满足了他的要求,命人抄好送去。河西走廊和江南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频繁,由此可见。

北魏灭了北凉之后,除了把三万户吏民掠至国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一带,作为“平凉户”,罚作隶户以外,也注意到了接纳有成就的河西学者,把他们迁移到平城去居住。其中著名的学者有敦煌刘昺、阚、索敞,武威阴兴、宗钦、段承根,金城赵柔,以及流寓在河西的广平程骏、程弘,河内常爽等人。这些学者到达平城以后,或是著书修史,或是讲学授业,胡三省称:“代北以右武为俗”,“而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注),说明河西学者的东迁和河西学风的东传,对北魏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 * *

[1] 淝水会战以后,中原地区再度大分裂,当时各少数民族贵族在其建国之初,为了掠取兵源和劳动人手起见,都大规模地把征服地区的民户,集中于其都城或军事重镇,以便控制。

关于后秦姚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下列各书:《太平御览》卷123引《十六国春秋·后秦录》曰:“徙秦州三万户于安定。”《晋书·姚苌载记》:“徙安定五千余户于长安。”《晋书·苻登载记》:“〔姚〕苌率骑三万,夜袭大界营陷之……驱掠男女五万余口而去。”《晋书·姚兴载记》:“徙阴密三万户于长安……徙新平、安定新户六千于蒲坂。……兴遣姚崇寇洛阳……陷柏谷,徙流人西河严彦、河东裴岐、韩袭等二万余户而还。……遣狄伯支迎流人曹会、牛寿万余户于汉中。……徙河西豪右万余户于长安。”《太平御览》卷125引《十六国春秋·后凉录》曰:“吕……隆率户一万,随难东迁,既至长安。”《晋书·姚兴载记》:“陷城固,徙汉中流人郭陶等三千余家于关中。……弥姐亭地率其部人南居阴密……〔姚〕弼收亭地……徙二千余户于郑城。”《晋书·姚泓载记》:“初兴徙李闰羌三千家于安定,寻徙新支。至是羌酋党容率所部叛还,遣抚军姚赞讨之,容降,徙其豪右数百户于长安,余遣还李闰。……并州、定阳二城胡数万落叛泓入于平阳……征东姚懿……大破之……徙其万五千落于雍州。”

关于夏赫连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勃勃求婚于秃发傉檀,傉檀弗许。勃勃……伐之……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掠平凉杂胡七千余户,以配后军。……勃勃又攻〔姚〕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皆拔之,徙七千余家于大城……勃勃又攻兴将姚寿都于清水城,寿都奔上邽,徙其人万六千家于大城。……进攻姚兴将党智隆于东乡,降之……徙其三千余户于贰城。”

关于后凉吕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晋书·吕光载记》:“初光徙西海郡人于诸郡,至是……遂相扇动,复徙之于西河乐都。”

关于南凉秃发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下列各书:《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傉檀……乘虚袭姑臧……虏八千余户而归。……傉檀……徙显美、丽二千余户而归。……吕隆为沮渠蒙逊所伐……〔利鹿孤〕遣傉檀……救之……徙凉泽、段冢五百余家而归。”《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傉檀伪游浇河,袭徙西平、湟河诸羌三万余户于武兴、番禾、武威、昌松四郡。……遣……〔将〕伐沮渠蒙逊,掠临松人千余户而还。……蒙逊……来伐……傉檀……乘虚出番禾以袭其后,徙三千余家于西平。……傉檀……伐蒙逊……五道俱进,至番和、苕,掠五千余户。”

关于西秦乞伏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下列各书:《晋书·乞伏乾归载记》:“遣炽磐讨谕薄地延……地延率众出降……徙其部落于苑川。……又攻克〔姚〕兴略阳、南安、陇西诸郡,徙二万五千户于苑川、枹罕。……又攻克姚兴别将姚龙于伯阳堡,王憬于水洛城,徙四千余户于苑川,三千余户于谭郊。”《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河南王乾归徙鲜卑仆浑部三千余户于度坚城……徙羌句岂等部众五千余户于叠兰城”;八年:“春正月,河南王乾归复讨〔西羌〕彭利发……收羌户一万三千。”《晋书·乞伏炽磐载记》:“义熙九年,遣其龙骧乞伏智达……讨吐谷浑树洛干于浇河……虏三千余户而还。又遣其镇东昙达……东讨,破休官权小郎吕破胡于白石川,虏其男女万余口,进据白石城,休官降者万余人。……炽磐率诸将讨吐谷浑别统支旁于长柳川,掘达于渴浑川,皆破之,前后俘获男女二万八千。……率步骑二万袭乐都……一旬而克……徙百姓万余户于枹罕。……伐姚艾于上邽……破黄石大羌二戍,徙五千余户于枹罕。令其安东木弈千……讨吐谷浑树洛干于塞上,破其弟阿柴于尧扞川,俘获五千余口而还。……乙弗鲜卑乌地延率户三万降于炽磐……地延寻死,弟他子立……率户五千,入居西平。……讨彭利和于漒川,大破之……徙羌豪三千余户于枹罕。”《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秦王炽磐遣太子暮末帅……步骑三万……攻河西白草岭、临松郡,皆破之,徙民二万余口而还”。二年:“秦王炽磐……袭河西镇南将军沮渠白蹄于临松,擒之,徙其民五千余户于枹罕。”

关于北凉沮渠氏掠徙民户的记载,见《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蒙逊徙其众八千余户而归。……蒙逊侵西平,徙户掠牛马而还。……镇南文支以湟河降,蒙逊徙五千余户于姑臧。”

[2] 丁零的原始牧地在今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流域者,汉人称之为北丁零;在阿尔泰山鹿浑海(今新疆乌伦古湖)者,汉人称之为西丁零。自公元1世纪末匈奴西迁之后,鲜卑北出,丁零南下,两族相遇,鲜卑曾把丁零带到漠南来,故《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有“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兒禅诣幽州贡名马”之语。又《晋书·慕容儁载记》称儁在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遣慕容垂……讨丁零敕勒于塞北”,此处所谓“塞北”,虽未详何地,但以前燕兵力揆之,其在漠南无疑,则由此可知丁零族人已有逐渐向漠南迁徙的迹象。

又丁零翟氏,世居鹿浑海,后渐东迁,当两晋之际,曾入朝后赵,疑系西丁零之支属。其酋帅翟鼠居中山,称中山丁零,后叛赵归燕。前燕灭,苻坚徙丁零翟斌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之间。苻坚自淝水败归,翟斌起兵抗秦,推慕容垂为盟主。垂封斌为河南王。后斌贪求无厌,垂杀斌。斌兄子真北奔邯郸,屯于承营。其后翟真司马鲜于乞(亦丁零族人)杀真及诸翟,营人又共杀乞;立真从弟翟成为主。慕容垂攻翟成,成长史鲜于得杀成降垂,垂坑成众,独翟成从兄翟辽出奔晋军。至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辽据滑台(今河南滑县南),称魏天王,改元天光,署置百司。太元十六年,翟辽死,子钊继位,改元定鼎。十七年,慕容垂亲率大军攻钊,钊兵败单骑出奔西燕,垂取滑台,收其所统七郡三万余户。后岁余,翟钊为西燕主所杀。

翟魏虽灭,而丁零余众,在常山赵郡界内者,人数实多。事见《魏书》纪传,文繁不录。

[3] 肆卢川,在今山西忻州北,现称云中河。或以为在朔方(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误。《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明言刘虎“雄据肆卢川”,事在拓跋猗卢进攻刘虎,刘虎走据朔方之前。

[4] 《史记》、《汉书》都说匈奴是夏后氏苗裔淳维之后,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因此附会夏后氏苗裔这个传说,定国号为大夏。

[5] 《晋书·刘曜载记》:“北苑市三老孙机进酒于曜曰:‘仆谷王,关右称帝皇。’”《晋书·艺术·佛图澄传》:“澄曰:‘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以上“仆谷”,皆“屠谷”之异译。

[6] 《魏书·刘库仁传》:“刘库仁……刘虎之宗也。……建国三十六年,昭成暴崩,太祖(拓跋珪)未立,苻坚以库仁……与卫辰分国部众而统之。自河以西属卫辰,自河以东属库仁。于是献明皇后携太祖……自贺兰部来居焉。”又《魏书·外戚·贺讷传》:“会苻坚使刘库仁分摄国事,于是太祖(自贺兰部)还居独孤部。”按据上二条所引,刘库仁部即独孤部。其实独孤部亦即屠谷部。

[7] 《南齐书·魏虏传》:义熙中,杨盛表云:“索虏勃勃,匈奴正胤。”

[8] 《魏书·铁弗刘虎传》:铁弗刘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

[9] 《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秃发乌孤……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按“秃发”为“拓跋”的异译,产于被中之说不可信。寿阗母胡掖氏,可能是胡人。鲜卑父胡母的混血儿,得称为秃发与拓跋,此亦一侧证。

[10] 西秦,鲜卑族乞伏国仁建。其先自漠北徙居陇西,总四部鲜卑,号曰乞伏可汗。《晋书·乞伏国仁载记》云:“其后有祐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泰始(公元265—274年)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原出宁夏固原开城岭,北流至中卫入黄河,今曰清水河)……祐邻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祐邻死,子结权立,徙于牵屯(山名,在今宁夏固原西)。结权死,子利那立,击鲜卑吐赖于乌树山,讨尉迟渴权于大非川(今青海湖西布哈河),收众三万余落。利那死,弟祁立。祁死,利那子述延立,讨鲜卑莫侯于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大破之,降其众二万余落,因居苑川。以叔父轲为师傅,委以国政;斯引乌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述延死,子傉大寒立,会石勒灭刘曜,惧而迁于麦田(今甘肃靖远东北)無孤山。大寒死,子司繁立,始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西)。寻为苻坚将王统所袭,部众叛降于统,司繁……乃诣统,降于坚。坚……署为南单于,留之长安。……俄而鲜卑勃寒侵斥陇右,坚以司繁为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以讨之,勃寒惧而请降,司繁遂镇勇士川(在今甘肃榆中东北)……。司繁卒,国仁代镇。”

[11] 西凉为沮渠氏所灭,西凉后主李歆弟子李宝被徙于姑臧。后岁余(公元423年),李宝随舅晋昌太守唐契北奔伊吾(今新疆哈密),招集人众,至二千余家,臣于柔然,柔然以契为伊吾王。契为伊吾王经二十年之久。其后遣使降于北魏,柔然闻之,进兵攻逼,契遂拥部西趋高昌(公元442年)。高昌太守凉州人阚爽告急于沮渠无讳(沮渠牧犍弟,时据鄯善),无讳自率部落赴救,而柔然亦遣军救高昌,唐契与柔然部帅阿若战,契败死,契弟和率余众奔车师前部(交河城),遣使请降于魏。李宝亦于此时,自伊吾率余众二千南归敦煌,修缮城府,安集故民。遣弟怀达、子承入朝北魏于平城。北魏以宝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公元444年,宝入朝魏于平城,魏遂留之而不遣。宝据敦煌自公元442年至444年,历时三年。

[12] 北凉虽灭,而沮渠氏残余势力,远渡流沙,立国西域,又历二十年之久。《宋书·大且渠蒙逊传》: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拓跋焘攻凉州……茂虔(即牧犍)见执。茂虔弟安弥县侯无讳,先为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酒泉太守。……拥家户(部落)西就从弟敦煌太守唐兒。焘使将守武威、张掖、酒泉而还。十七年正月,无讳使唐兒守敦煌……自……伐酒泉,三月,克之。攻张掖临松,得四万余户,还据酒泉。十八年五月,唐兒反,无讳留从弟天周守酒泉……讨唐兒……杀之,复据敦煌。七月,拓跋焘遣军围酒泉。十月,城中饥,万余口皆饿死……食尽,城乃陷。……于时虏兵甚盛,无讳众饥,惧不自立,欲引众西行。十一月,遣弟安周五千人伐鄯善(城邦在今新疆若羌)坚守不下(《北史·鄯善传》:“无讳遣其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罽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十九年四月,无讳自率万余家弃敦煌西就安周,未至,而鄯善王比龙将四千余家走(《北史·鄯善传》:“比龙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应安周”),因据鄯善。初(晋昌太守唐契反,蒙逊攻唐契,克之),唐契自晋昌奔伊吾,是年攻高昌(治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古城),高昌城主,阚爽告急(《北史·大沮渠蒙逊传》:“先是高昌太守阚爽为李宝舅唐契所攻,闻无讳至鄯善,使诈降,欲令无讳与唐契相击”)。八月,无讳留从子丰周守鄯善,自将家户赴之(《北史·大沮渠蒙逊传》:“从焉耆东北趣高昌”),未至而芮芮(柔然)遣军救高昌,杀唐契,〔契〕部曲奔无讳(《北史·大沮渠蒙逊传》:“爽拒无讳”)。九月,无讳遣将卫夜袭高昌(《北史·大沮渠蒙逊传》:“遂屠其城”),爽奔芮芮,无讳复据高昌。……无讳卒,弟安周立(公元444年)。是年,西域大饥荒,《高僧传》:“释法进……凉州张掖人。……为沮渠蒙逊所重。逊卒,子景环(即无讳)为胡寇所破……后三年,景环卒,弟安周续立。但岁饥荒,死者无限。……进……乃净洗浴,取刀盐,至深穷窟饿人所聚之处……投身饿者前,云:‘施汝共食。’众虽饥困,犹义不忍受。进即自割肉柱盐以啖之,两股肉尽,心闷不能自割,因语饿人曰:‘汝取我皮肉,犹足数日……’饿者悲悼,无能取者。须臾,弟子来至……因舆之还宫。〔安〕周敕以三百斛麦以施饥者,别发仓廪以振贫民。”饿者无以为食,灾情之严重可知。安周后袭取车师前部,而卒为柔然所攻灭,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六月:“初车师大帅车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伊洛将入朝,沮渠无讳断其路,伊洛屡与无讳战。……无讳卒,弟安周夺其子(无讳子)乾寿兵,伊洛遣人说乾寿,乾寿遂帅其民五百余家奔魏。……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兵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歇走就伊洛,共收余众保焉耆镇。遣使上书于魏主,言:‘为沮渠氏所攻,首尾八年,百姓饥穷,无以自存。臣今弃国出奔,得免者仅三分之一。已至焉耆东境、乞垂赈救。’魏主诏开焉耆仓以赈之。”同书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灭沮渠氏。”

[13] 按《周髀》一卷,《隋书·经籍志》作赵婴注,现在题作赵卿注,我个人认为赵婴为赵之讹,两字形体极为近似。当另作文考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