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五十一 河南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南阳府东至汝宁府二百九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湖广郧阳府五百四十里,西至陕西商州七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府陕州七百三十里,北至汝州三百七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至南京一千七百里,至布政司六百八十里。《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申伯及邓侯地。战国为秦、楚、韩三国之疆。秦并其地,置南阳郡治宛。以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宛改曰南阳。两汉因之。曹魏置荆州于此亦治宛。晋为南阳国。宋齐并为南阳郡。后魏于穰县置荆州,以郡属焉西魏以荆州为重镇,置兵以备齐。隋初罢郡,置邓州治穰,改宛为南阳县,属焉。炀帝复为南阳郡。唐初置宛州,寻属邓州武德三年,置宛州于南阳县。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天宝初,亦曰南阳郡。乾元初,仍曰邓州。宋亦属邓州自隋以后,州、军俱治穰县。金人始复于南阳县置申州。元改曰南阳府。明因之,领州二、县十一。今仍曰南阳府。

府南蔽荆、襄,北控汝、洛。当春秋时,已为要地。楚有图北方之志,其君多居于申,合诸侯又在焉。子重请申、吕为赏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诸侯必至于汉。夫周之盛也,申、吕方强,为周之翰,故荆楚有所惮而不敢肆。周室东迁,申、吕亦削,楚既灭申,而俨然问鼎于中原矣宋林氏曰:申、邓者,楚图郑之道所自出也。战国时,宛、穰尝为韩有。苏秦说韩,谓“北有成皋之固,西有商阪之阻”者也。其后谓之南阳。《战国策》:秦惠王时,楚、魏战于陉山见前新郑县,楚败于南阳。又秦攻陉,使人驰南阳之地。自南阳入秦,而楚遂不复振胡氏曰:凡山南水北皆曰阳。晋南阳在修武,以在太行南、大河北也。秦南阳郡置于宛,以在嵩山南、汉水北也。及沛公起义师西伐秦,战洛阳东,遂略南阳,围宛城。陈恢见沛公曰: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沛公于是下南阳,入武关在府西境。详陕西重险,而秦以亡。司马迁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见湖广郧县,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及光武中兴,肇自南阳,于是建为南都。张衡《赋》曰:尔其地势,则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沧浪,即汉水,在府南界,廓方城以为墉方城,见裕州;汤谷涌其后府北紫山有汤谷。道元曰:此指梁县之汤泉。今见汝州,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汉德既衰,曹公破张绣,取南阳,而刘表之荆州在囊中矣。南北纷争,以南阳为孔道。桓温刘裕,皆由此以问关、洛晋永和十年,桓温自襄阳伐苻秦,道出南阳。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秦,遣沈田子等自襄阳、南阳,趣武关。宋元嘉中,亦遣兵出此,直抵潼关元嘉二十七年,随王诞镇襄阳,遣柳元景等由南阳北出,拔弘农,向潼关。齐建武五年,元魏主宏取南阳五郡,而齐不能争也五郡,曰南阳、新野、南乡、北襄城及西汝南、北义阳也。西汝南、北义阳并治舞阳,故止云五郡。襄汉之藩篱,于是日坏。魏将西迁,时贺拔胜镇南阳,其属卢柔说胜曰:今宜席卷赴都,与高欢决胜负都谓洛阳。时魏主修与高欢隙,欢自晋阳举兵向洛,魏主召胜赴行在;次则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兖、豫,西引关中,可以观衅而动。胜不能从,为欢所并。既而宇文泰得之,用以东争颍、豫,南取荆、雍豫谓汝南,雍谓襄阳。隋之末也,朱粲以南阳擅命。唐击平之,遂以南临萧铣。其后淮西用兵,削平之功,卒在唐、邓。及唐室日衰,朱朴献迁都之议,以为襄、邓之西,漫衍数百里,其东则汉与凤林为之阙凤林关,在襄阳岘山上,南则菊潭环屈而流于汉菊潭,见内乡县,西有上洛重山之阻,北有白崖联络白崖山,在邓州西北,朴之议盖指今邓州而言。时邓州亦曰南阳郡也,诚形胜之地,沃衍之墟。若广浚河渠,漕挽天下,可使大集。且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阻,永无戎狄侵轶之虞,此建都极选也。宋建炎初,李纲图恢复中原,以为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又次之。南阳光武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开封、河南、归德也,可以遣救援。暂议驻跸,乃还汴都。策无出于此。又熊刚大曰: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故诸葛武侯尝以为用武之国。元人之取襄樊也,以南阳为基本。近代群盗盘据其间,纵横四出,沔、洛数千里间,俱被其患。南阳为南北腰膂,不信然欤?

南阳县附郭。周申国。楚文王灭申,为楚邑。秦为宛县,南阳郡治焉。汉因之。魏晋以后,俱为郡治。后魏分置上陌县。后周并宛县入上陌,改为上宛县。隋初郡废,改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唐初置宛州,州寻废,县仍属邓州。宋因之。金始置申州于此。今编户二十二里。○宛城今府治。春秋时楚邑。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是也。《秦纪》:昭王十五年,白起攻楚,取宛。十六年,封公子市于宛。市即泾阳君也。又《韩世家》:王五年,秦拔我宛。《年表》:王五年,为秦昭王十六年。意者韩邑近宛,秦取之以广市之封邑欤?又昭王二十二年,与楚顷襄王好会于宛。二十七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三十五年,置南阳郡,治宛。二世三年,沛公略南阳,郡守保宛。沛公引兵过而西,从张良谏,夜引兵从他道出,黎明围宛城三匝,宛降。汉三年,汉王出荥阳,南走宛,寻出兵宛、叶间。后亦为南阳郡治。王莽居摄二年,东郡翟义等兵起,莽使其党刘秀屯宛。地皇四年,新市、平林兵围宛,下之,更始入都焉。既而更始封其宗室,赐为宛王。后汉建武二年,遣吴汉击宛,赐降。四年,幸宛。章帝元和初,自章陵还幸宛。又安帝延初四年,南巡,至宛。灵帝光和末,朱破斩黄巾贼赵弘于宛。又击贼帅韩忠,入其大城,忠退保小城,复击平之。建安初,张济族子绣将济众屯宛,曹操击之,绣降。魏太和初,使司马懿督荆、豫诸州,镇宛。嘉平中,王昶亦镇焉。自是常为重镇。晋太安二年,荆州刺史刘弘等讨江沔贼张昌,屯宛。永嘉四年,石勒济河,将趣南阳,击败群盗王如等于襄城,进屯宛北。时群盗侯脱据宛,勒攻克之,遂南寇襄阳。建兴三年,荆州贼杜曾等围荆州都督荀崧于宛。咸和三年,宛城为石勒所陷。永和五年,梁州刺史司马勋拔宛城。太和初,又为慕容燕所取。明年,荆州刺史桓豁等攻拔之。太元三年,陷于苻秦。九年,复归于晋。刘宋仍为南阳郡治。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诏萧景先等讨之。建武四年,魏主宏留诸将攻赭阳,引兵南攻宛,克其郛,太守房伯玉婴城拒守。既而留元禧等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五年,魏人拔宛北城,房伯玉以城降。永元初,魏主宏殂于塘原,数日至宛城。《水经注》南阳郡治大城,其西南隅即宛城,荆州刺史治焉,亦曰荆州城。盖北魏荆州,初亦治宛也。后周废宛县入上陌。隋初并废南阳郡,而宛城之名晦。唐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阳、上宛、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内。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二县并入南阳。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明洪武三年修葺,有门四。其小城大城之址,堙废久矣。

申城府北二十里。《括地志》:南阳县北有申城,周宣王舅所封。《左传》庄六年,楚灭申,遂为楚邑。昭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即此城云。又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国,周亦为吕侯国。穆王以吕侯为司寇,作《吕刑》。《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后亦并于楚。汉吕后封昆弟子吕恕为吕城侯,邑于此。今名董吕村。○武城,在府北。春秋时申地,后属楚。《左传》僖六年,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又成十六年,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从楚子盟于武城。襄七年,秦人侵晋,楚子师于武城,为秦援。昭四年,楚灵王田于武城。皆此城也。杜预曰:武城在宛县北。或谓之武延城,俗呼西城。其相近又有城,俗呼东城。汝阴,谓汝水北也。

育阳城在府东淯水之阳。汉育阳县,属南阳郡。育,亦作淯。更始初,刘演败严尤、陈茂于淯阳,遂围宛。建武二年,邓奉据淯阳以叛。明年,讨降之,桓帝封邓康为侯邑。晋仍属南阳国。东晋尝置淯阳郡,旋复旧,孝武改曰云阳县。宋因之。后魏仍属南阳郡,又置北淯郡,治武川县。西魏置蒙州。隋仁寿中,改曰淯州。大业初,州废,改为淯阳郡,仍治武川县。隋末,郡县俱废。后周盖以云阳县并入武川也。○皇后城,在府东北。后汉初,世祖遣傅俊迎光烈皇后于淯阳,税舍于此。又三公城,在府东南三十里,即邓禹故乡也。博望城在府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张骞为侯邑。后汉亦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废。《括地志》:博望城,在向城东南四十里。今有博望驿,又东至裕州六十里。○向城,在府北六十里。汉西鄂县地。西魏置向城县,兼置雉阳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淯州。唐武德三年,置淯州。八年,州废,属北澧州。贞观九年,还属邓州。圣历元年,改曰武清。神龙初复故。五代周废。《志》云:向城在府东北。春秋时,许国向邑之人迁此,西魏因以名县。今为村聚。自向城废县而北,即三鸦路矣。

西鄂城府北五十里。古楚邑也。汉置西鄂县,属南阳郡。应劭曰: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废。后魏复置,亦属南阳郡。后周废。县南有精山。后汉光和末,朱追南阳黄巾余贼孙夏,至西鄂精山,大破之,是也。

安众城在府西南三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丹为侯邑。王莽居摄初,安众侯刘崇举兵讨莽,攻宛不克,败死。后汉仍属南阳郡。建安三年,曹操击张绣于穰,不克,引还。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还至安众,绣追之,前后受敌,操乘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击,大破之。荀问操破敌之故,操曰:敌遏我归路,而与我死地也。晋省入宛县。○杜衍城,在府西南二十三里。汉县,属南阳郡。高祖封王翳为侯邑。后汉建武三年,祭遵击叛将邓奉弟众于杜衍,破之,追至涅阳,即此。晋省。涅阳,见邓州。

雉城府北八十里。相传秦文公时,童子化雉止此,后因置雉县。汉因之,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大和二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追擒燕将赵盘于雉城,是也。宋省。后魏复置北雉县,属北淯郡。西魏因置雉阳郡。隋初,郡县俱废。

南乡城府西南百里。汉析县及顺阳之地。王莽末,析人邓晔起兵南乡以应汉。后汉始置南乡县,属南阳郡。建安中,曹操割南阳西界为南乡郡。晋改顺阳郡。咸康四年,析置南乡郡。永和十年,桓温伐苻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后陷姚秦。义熙元年,姚兴割南乡郡归晋,是也。刘宋复曰顺阳郡。萧齐仍之。建武末,陷于后魏。永元初,陈显达拔魏马圈城,遣军主庄丘黑进击南乡,拔之。旋复陷于后魏,又置南乡郡。梁普通六年,晋安王纲自雍州遣长史柳浑破魏南乡郡,寻复失之。西魏仍置南乡郡及淅州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淅州为淅阳郡。隋末废。又安山城,亦在县西。《隋志》:后魏置左南乡县,并置左乡郡。西魏改郡为秀山,县为安山。后周秀山郡废,县属淅州。隋大业初,并安山入南乡县。又有龙泉、湖里、白亭三县,俱西魏置,属南乡郡。后周并入焉。

○豫山府东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俗名独山。下有三十六陂,汉召信臣、东汉杜诗、晋杜预作陂溉田,民被其利。遗址犹存。又丰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山海经》:山有九钟,霜降则钟鸣。下有泉曰清泠。

百重山府北七十里。山峦重复,几及百重,其最著者曰鹿鸣、武阳、乱石、拓禽、鲤鱼。五山皆高峻深险,乃三鸦之第一鸦也。○雉衡山,在府北七十五里。本名衡山,马融《广城颂》所谓面据衡阴者也。以在故雉县境内,因名雉衡。《寰宇记》云以光武射雉于此而名,误。又有紫山,在城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下有汤谷,冬夏常温。

分水岭府北七十里。水自岭而下,南北分流,俗呼为分头岭。其水为鸦河,亦曰鲁阳关水,北流入于汝水,南流入于淯水。此三鸦之第二鸦也。○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淯水府城东三里。俗名白河。源出河南府卢氏县南山中,经内乡县东境,又东南流,至府城东,绕城南而达于新野县,府境诸水悉会焉。又南至湖广光化县东北,又东经故邓城东南而入汉水。王莽末,诸将共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立刘玄为帝,即今府城南也。又后汉建安三年,曹操击张绣军于淯水,败还。《志》云:淯水旧有四堰,曰上石谷、马渡港、蜣螂堰、沙堰,汉召信臣所置,溉田六千余顷。后汉杜诗、晋杜预皆增广之,以溉稻田。宋太平兴国三年,西京转运使程能上言:白河旧从唐州南流入汉,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遣使督治,堑山堙谷,历博望、罗渠、少柘山,凡百余里,月余抵方城,地势高,水不能至,益发役兴作,卒不可通。端拱初,内使阎文逊等复请开古白河,通襄汉漕路至京,卒不就。盖地势悬绝,不可以人力回也。

湍河在府西南三十里。湍,音专。源出内乡县熊耳山之枪竿岭,东南流,经邓州城北,折而东北,至安众故城,又南至新野县,东合于淯水。《水经注》:湍水经安众城西,涅水自邓州来注之,曷而为陂,为安众港。魏武破张绣,谓荀曰:绣遏我归师,迫我死地。盖二水之间,沿涉为艰阻也。○梅溪水,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府北之紫山,南流经杜衍故城东,土地垫下,湍流注之。旧于安众置曷,令游水是潴,所谓安众港也。

洱水在府北四十里。亦出内乡县熊耳山,东南流,入于淯水。府南又有泗河,与灌河、潦河及留山、黄渠等河,俱注于淯水。○栗河,在府东南十里。《志》云:源出马渡堰,分流至新野县界,仍入于淯水。又上石堰,在府北四十六里,南注于斗门、黄池等陂、拒柳等堰,达于唐县、新野二县,溉田千余顷。

爪里津府北四十里。即淯水之津也。上有三梁,谓之爪里渡。汉建武三年,邓奉拒光武于此,帝自赭阳西入讨奉,斩之于夕阳下。今津西即夕阳聚。

沙曷在故南乡城北。即沙堰也,为淯水四堰之一。聚沙以壅水,因名。齐建武二年,后魏主宏遣将军薛其度引兵向襄阳,军于沙曷。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刘思忌,皆城守拒魏兵。既而伯玉败魏兵于沙曷,魏人引退。○石敫,在府城外三里。淯水环流,为一城之胜。敫以御水患而障城郭,向甚坚完,后渐毁坏。今石犹存。

○三鸦路府北七十里。自府境北出汝、洛之径,道夹路深,称为险要。详见前重险三鸦。小长安聚在府南三十七里。谢沈《汉书》:光武初攻淯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莽将甄阜战,败绩。建武三年,帝自将征邓奉,至堵乡,奉自堵乡逃归淯阳,帝追破之于小长安聚,奉降。《郡国志》淯阳有小长安聚。

夕阳聚在府西北。袁山松《汉书》: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刘昭曰:宛县有夕阳聚。是也。又淯阳南有安乐乡,后汉安帝封胡广为侯邑。元魏时,于此立乐宅戍。

百章郭府西北六十里。淯水所经。旧为戍守处,俗讹为击獐郭。又永饶冶,在府南。晋时置冶于此,有令掌之。永宁初,永饶冶令空桐机斩安南将军孟观于此。时观党于赵王伦,引军屯宛也。冶寻废。○林水驿,在府南六十里。南出襄阳,此为通道。又府城东有宛城驿,府北六十里有博望驿。

镇平县府西七十里。西南至邓州八十里。汉安众县地。宋为穰县地。金初置阳管镇,后置镇平县,属申州。元属南阳府。明初省。成化六年,复置镇平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安国城在县东北三里。《志》云:汉初,王陵聚众南阳,以兵属汉,封安国侯,盖邑于此。○遮山在县东三十里。峦岫迢,沟涧深阻,遮隔前后,故名。《志》云:汉世祖初起义师,兵败,为王莽兵所追,此山遮隔,竟不能及,因曰遮山。

骑立山县西北五十里。山势昂耸,状若立骑,因名。又有五峰并耸,亦曰五朵山。上有龙湫三穴;又有矿,产铜。

○潦河在县东四十里。《志》云:源出南阳县之马寺坪,西流经县西北五十里之杏花山,又南流至新野县界,入于淯河。

柳泉在县东遮山北。广五丈余,溉田甚溥。又青龙泉,在县之竹园保,引流溉田,为民利。○菱花池,在县西南,俗名天池,广五丈余,有菱芡蒲鱼之利。

唐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裕州百六十里,南至湖广枣阳县百九十里。汉置比阳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属广平郡。齐因之。后魏太和中,置东荆州治焉。西魏改为淮州。隋初又改显州,以界内有显望冈而名。大业初,改州为淮安郡,仍治比阳县。唐武德四年,仍曰显州。贞观九年,改曰唐州。天宝初,曰淮安郡。乾元初,复为唐州。五代梁移州治泌阳县,改曰泌州。后唐复曰唐州。晋又改泌州。汉复为唐州。宋因之,亦曰淮安郡。金仍为唐州。元还治比阳,属南阳府。明初降州为县。今县城周六里,编户五十里。

○比阳废县即今治。汉所置县也。比,一作沘。后汉初,更始立王匡为沘阳王,即此。魏、晋皆曰比阳县。后魏得其地,置乐陵镇于此。太和三年,齐义阳民谢天益自称司州刺史,欲以州附魏,魏乐陵镇将韦珍引兵度淮应援,略七千余户而去。其后置东荆州于此。西魏得之,常置重兵以防东魏。《北史》:西魏大统三年,荆州刺史郭鸾攻东魏东荆州,刺史慕容俨败却之。明年,东魏东荆州刺史王则寇梁淮南,是也。《隋志》:比阳县,后魏曰阳平。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大业初,又改曰比阳,为淮安郡治。唐初为显州治,寻为唐州治。天三年,朱全忠徙州治泌阳,而以比阳县属焉。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复移州治比阳,以泌阳县省入,而改比阳为泌阳县。明初省县入州,又改州为县。又比阳故城,在今县东。汉旧县治此。《魏志》有郢州,治安阳郡。《隋志》:后魏于比阳故县置西郢州。西魏改鸿州。后周州废,改置真昌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饶良曰比阳,以故比阳县省入。是也。

湖阳城县南九十里。故蓼国地,后属楚,谓之湖阳。《竹书纪年》: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史记》:沛公攻湖阳,下之。汉为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建安二年,曹操击张绣于穰,拔湖阳,又攻舞阴,下之。晋省入棘阳。宋元嘉十九年,沈庆之讨缘沔诸蛮,进至湖阳,其后遂于此置戍。齐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湖阳戍主蔡道福南遁,遂克之,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治焉。梁天监初,鲁阳蛮鲁北燕围魏湖阳,魏将李崇击平之。大通三年,魏淮安太守晋鸿以湖阳来降,后复入于魏,改曰南平州。西魏改升州,又改湖州,州寻废。后周曰升平郡。隋初郡废。仁寿初,复置升州。大业初,又废州,以县属舂陵郡。唐初,复置湖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唐州。宋因之。金仍属唐州。贞初,废为镇。宋嘉定十三年,孟宗政败金人于湖阳,即湖阳镇也。○柘林废县,在湖阳城东北。《隋志》:后魏置顺阳郡。西魏改柘林郡。后周省郡,改置柘林县。大业初,废入湖阳县。

慈丘城在县东七十里。汉比阳县地。后魏置江夏县,又置江夏郡。隋改置慈丘县,属显州。胡氏曰:隋分比阳县置慈丘县,取县界慈丘山为名,山在唐州东北。唐属唐州。元和十年,山南东道帅严绶讨吴元济,败于慈丘,却五十余里,驰入唐州,是也。五代周省入比阳。

昭越城在县东。后魏置昭越县,属初安郡。隋初,郡废,县属显州。大业初,改为同光县,寻废。又后魏郢州,治城阳郡。《隋志》比阳县境有魏城阳县,置殷州城阳郡,隋初废。又后魏南襄州有襄城郡。《隋志》慈丘县有后魏襄城郡,隋初废。○劳州城,在县东南。后魏所置州,以授蛮酋。《北史》:永熙二年,劳州刺史曹凤、东荆州刺史雷能胜,举城降梁。二城盖相近矣。

谢城在故湖阳城北。相传周申伯徙封于此。《诗》所谓“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又曰“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国语》:郑桓公问于史伯曰:谢西之九州,何如?盖即古申伯地矣。《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光武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此城云。

○唐子山县南百里。一名西唐山,唐因以名州。山麓西南有唐子亭,即唐子乡也。刘纟寅等起兵讨王莽,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盖在此。又蓼山,在县南九十里。县本古蓼国地,山因以名。

大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亦曰大胡。张衡《南都赋》:天封大狐,神仙之陬。是矣。亦曰壶山,沘水所出。后汉顺帝时,南阳樊英隐于壶山之阳,即此。

花山在县南。石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阳叛攻邓州,不克,退至花山,为张从恩所败。胡氏曰:花山在湖阳北。○中阳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慈丘山,隋因此置慈丘县。亦名上介山。瀙水出于此,流入泌阳县界。

沘水在县南。源出大胡山,南流与澧水会,谓之派水。又西南径南阳县南,至新野县南而入于淯水。《水经注》:沘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芘丘山,南入沘水。《吕氏春秋》: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茂将兵应之,夹沘而军。章子夜袭茂,斩之。《史记》: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兵于重丘,杀其将唐昧。胡氏曰:重丘,即芘丘矣。又王莽将甄阜、梁丘赐,破汉军于小长安,遂南渡潢淳,临沘水,阻两川间为营,光武大破之于沘水西,是也。沘水,通作比水。小长安,见南阳县。

潢淳水在县西。赭水之支流也。《水经注》:赭水支分,结为二湖,二湖流注,合为潢水。又南经棘阳县之潢淳聚,谓之潢淳水。又南经棘阳故城西,谓之棘水。光武击甄阜、梁丘赐,阜、赐军溃,士卒溺死潢淳水者几二万人,是也。棘阳,见新野县。潢淳,亦作黄淳水。

泌水在县西。出自泌阳县铜山,流入县界,又西会县境之三家、八叠诸水,入南阳县界,与淯水合流入于襄江。

召渠在县西。亦曰召堰。汉召信臣守南阳,障水溉田,民赖其利。唐卢庠为刺史,使从事复修之,岁增良田四万顷。《志》云:召渠乘高泻水,类关中郑渠。宋嘉二年,唐州守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浚渠溉田,为利甚溥,人亦谓之赵渠。熙宁五年,常平提举使陈世修请于唐州石桥南北岸累石为虹桥,架淮水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可使二百里间水利均浃。议不果行,识者韪之。

马仁陂在县北。沘水合众流之水,汇为陂泽,溉田万顷。又县有三大陂,皆汉、唐遗迹也。宋嘉二年,唐州守赵尚宽以土旷民希,四境之田多入草莱,乃按视图记,得召信臣故迹,发卒复三大陂、一大渠,皆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入浸灌,四方之民,来者云集,比三年,皆为膏腴云。又高公陂,在县境,凡四十四处。宋治平中,知州高赋所作。

上闸在县南。亦潴水溉田处也。宋端平二年,蒙古寇唐州,守将全子才弃师走,襄阳帅赵范败蒙古兵于上闸而还。

○石夹口关在县东北。《唐志》县有石夹口关,昔时戍守处也。深桥在县南。萧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至沘阳,齐将陈显达遣兵与战于深桥,大破之,天生退保沘阳。《齐书》云:深桥距沘阳四十里。

泌阳县府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唐县百二十里,东至信阳州二百三十里。汉置舞阴县,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齐、后魏因之,又分置石马县。隋曰上马县。唐改县曰泌阳。五代梁以泌州治此。历宋至金,唐州皆治泌阳。元移治比阳,又省泌阳入焉。明初复置。城周五里,编户四十里。

○舞阴城在县北十里。汉县治此。后汉初,更始封李轶为舞阴王,既而光武封岑彭为侯邑。又建安二年,曹操与张绣战于宛,败还舞阴,破绣追兵于此。晋亦为舞阴县。姚秦置舞阴郡。刘宋复曰舞阴县。萧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兵寇舞阴,舞阴戍主殷公愍拒破之。既而魏将公孙邃等与桓天生复寇舞阴,公愍又击破之。建武四年,魏大举入寇,诏军主鲍举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戍舞阴。盖二郡并治舞阴也。明年,为魏所陷,仍曰舞阴县,属南阳郡。孝昌中,改置舞阴郡治焉。隋初郡废,改县曰显冈,属显州。唐贞观三年,县废。又魏孝昌中,置期城郡,领东西二舞阳县。东魏改置临舞县。开皇初废郡,以县属显州。十八年,改东舞阳为昆水县。大业初,废入临舞县。唐初省。

上马城在县南。汉湖阳县地。后魏置石马县,属襄城郡。后讹为上马县。隋因之。大业初,属舂陵郡。唐初,侨置于宛城内,属宛州。贞观八年,州废,以上马县地并入比阳县。开元十六年,复割湖阳县地置上马县。天宝初,改曰泌阳。又钟离废县,在县东南。后魏置西淮郡,治钟离县。《隋志》云:后魏于钟离县置洞州及洞川郡。后周州废。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钟离曰洞川县。大业初,省入上马县。

○铜山县东四十里。相传邓通曾鼓铸其上,因名。泌水所出也。又盘石山,在县南四十里。今讹为盘古山。县东北八十里又有截军山,与棋盘山并峙。

○泌水在县南。源出铜山,西南流入唐县界。杜佑曰: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将甄阜、梁丘赐于此处。

省事潕水在县北。《志》云:自平地涌出,如飞舞然,东北流,达于舞阳县东南,又东入于汝。舞阴、舞阳,皆以此水名也。○瀙水,在县东北百余里。源出唐县之中阳山,流入舞阳县界,经舞阳县南,又东经县境之象河关,而入汝宁府遂平县界。

马仁陂县西北七十里,与唐县接境。四面皆山,水潴其中,溉田甚广。

○象河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东出遂平、西平,北达舞阳、叶县,为要隘之道,有巡司戍守。

桐柏县府东南三百里。东至信阳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湖广随州界四十里。汉复阳县地。梁置淮安县,又置华州及上川郡治焉。西魏改州曰淮州,又改纯州,寻废。后周复置大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为桐柏,属显州。唐初置纯州,贞观初州废,属唐州。宋开宝六年,移治淮渎故庙。金亦曰桐柏县,兴定五年废。明成化十二年,复置今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平氏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更始立申屠建为平氏王。晋属义阳郡,宋省。齐永明中,陈显达城平氏,因置汉广郡,属宁蛮府。隋郡废,县属显州。唐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泌阳县,为平氏镇。

义阳城在故平氏县界。汉武帝元狩四年,封街山为义阳侯,寻废。元凤四年,又封傅介子为侯,后绝。五凤三年,又封厉温敦为侯。皆未置县。三国魏黄初三年,封弟据为义阳王。盖自是始置县,并立为郡。景初元年,分襄阳之都叶属义阳郡,后省。晋武帝泰始元年,封从伯望为义阳王,治新野,领义阳县。后魏中,改新野为郡,徙义阳郡治石城。晋末,又徙郡治平阳,而旧郡及县俱废。《水经注》:淮水自平氏桐柏山,又东经义阳县故城南,故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

复阳城在县东。汉县,属南阳郡。阚る曰:湖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县于大复山之阳,因名。晋省。又淮南废县,在县境。《隋志》:西魏置淮南县,属淮州。隋属显州。开皇末,改油水县。大业初,废入桐柏县。

澧阳城在县西三十里澧水北。萧齐永明六年,魏人筑城于澧阳,陈显达攻拔之,进攻沘阳,是也。又有隔城,在县西南,刘宋所置。萧齐永明六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据隔城,齐将曹虎攻拔之,斩其襄城太守帛乌祝,天生弃平氏遁去。

○桐柏山在县东一里。其山东南接随州界,西接枣阳界。峰峦奇秀,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华诸峰,淮水出焉。《禹贡》所云导淮自桐柏者也。旁有大木山。杜佑曰: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属于此山。又胎簪山,《寰宇记》在县西北三十里。《水经》云,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是也。

高老山在县东十里。一名栲栳山,一名高乐山,皆高老之讹也。峰峦峻起,高出群山。其相连者又有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之辟,故名。大复山在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淮水出桐柏支冈,潜行地下三十余里,东出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括地志》:大复山南有淮源庙。唐武德二年,朱粲据南阳,淮安土豪杨士林等起兵攻粲,粲与战于淮源,大败,即此地矣。

○淮水在县东。源出桐柏山,东入汝宁府信阳州界,又东会汝、颍、汴、沂、泗诸大川,而入于海。天下有四渎,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淮水及川渎异同。

醴水亦作澧水,在县西。《水经注》:醴水出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径平氏县东北,又西至唐县境而入沘水。○宜秋聚在平氏故城西南。王莽末,刘纟寅等起兵南阳,会下江兵王常等至宜秋,纟寅因说以合从之利,即此处也。刘昭曰:平氏县有宜秋聚。

宜阳栅在县西。唐元和中,立栅于此以拒淮西。李讨吴元济,自唐州徙屯宜阳栅,即此也。又县东九十里有桐柏镇,桐柏关设于此,与信阳州接界,今置巡司戍守。

南召县府北百四十里。北至汝州鲁山县百二十里。汉西鄂及雉县地。唐为向城县地。宋为南阳县地。明初为南召店巡司。成化十二年,置今县,属南阳府。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今仍废入南阳县。○东岐州城在县东北五里。《志》云:后魏尝置东岐州于此。又为南召故城,昔时戍守处也。其东北十里又有北召废城,未详所据。

○丹霞山一名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三鸦路中。金末,武仙自三峰败走南阳,收溃兵屯留山,即此。今山上有栖霞寺,寺后一峰,岩千仞,左右又有两峰,最为奇胜。三峰山,见开封府禹州。

矾山县南十五里。山产矾石。又县西南二十里有天子望山,相传光武尝登此以望南阳,因名。○土地陂,在县北。正德中,乱贼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三鸦水在县北鲁阳关南七里,亦谓之鲁阳关水。源出南阳县分水岭,下流东北出,而入鲁阳县界。亦谓之鸦河。

○鲁阳关在县北五十里,与鲁山县分界。即三鸦路口也。《史记》:赵惠文王元年,赵梁将兵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战酣,日暮挥戈,日返三舍。即此地也。晋太和二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将赵盘退保鲁阳,豁追擒之。太元三年,苻坚遣兵分道寇襄阳,使其将石越等率精骑出鲁阳关。关控据要险,自昔为必争之地矣。今为鸦路镇,有巡司戍守。○清风店,在县西南。近代群贼自商洛窥郡境,北寇汝、洛,往往屯聚于此。官军攻之,不能克。

附见:

南阳卫在府城内。洪武二年置,辖右、中、后三千户所及唐县守御千户所。《志》云:唐县所,分置县城内。

邓州府西南百二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百八十里,东南至湖广均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六百四十八里,东北至汝州四百九十里。

春秋时邓侯国。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阳郡地。两汉因之。晋属义阳郡,后改属新野郡。宋、齐因之。后魏仍属新野郡,寻置荆州于此魏收《志》:太和中,荆州移治穰城。西魏时,以为重镇置兵于此以备齐。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又改曰南阳郡。唐仍为邓州,亦曰南阳郡。五代梁置宣化军于此兼领唐州,唐改曰威胜军,周改为武胜军。宋仍曰邓州亦曰南阳郡武胜军节度。金因之。元属南阳府。明仍曰邓州,以州治穰县省入编户三十七里,领县三。今因之。

州古所称邓林之险。《荀子》曰:限之以邓林《荀子》又云:邓地之山林。盖州境古多名材,缘之以方城方城,见裕州。又《荆州记》: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方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居其南。故楚屈完答齐桓公,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之语。郦县故城,在今内乡县东,是州境亦有方城矣。又《淮南子》亦曰: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春申君曰:楚之右壤,皆广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说者谓自邓以西耳。今其地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辏泊,号为陆海云。秦之末也,沛公自南阳入武关。后之有事关中者,往往图武关,图武关而州为孔道矣。又自州而南,径指襄阳,两驿而近。南北有事,襄邓为之腰膂。三国之季,魏王昶为扬豫都督,以宛去襄阳三百余里,有急不足恃,乃徙屯新野。后魏盛时,亦置荆州于穰县,以控临沔北。其后宇文泰欲经略江汉,使杨忠都督三荆,镇穰城,而沔口以西,遂拱手取之矣。唐以襄、邓为重镇,恃以震慑淮、沔。至德二载,史思明遣兵寇邓州,鲁炅悉力拒守炅时为南阳节度使,经年,贼不能陷其后炅以粮援俱尽,突围走襄阳。时贼欲南侵江汉,赖炅遏其冲,南夏得全。其后淮西拒命,兵锋辄及于邓州,及蔡州之平,功亦集于唐、邓。黄巢之入长安也,惧荆襄之军起而制其后,遣朱温陷邓州,遂据之以扼荆襄事在广明二年。温旋为官军所败,引还长安。温既篡位,因置镇于此,以犄角山南,屏蔽荆、湖。其后襄沔有变,实恃此以挫抑之石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阳叛,举兵攻邓州,败还,高行周等自邓州进击,遂平之。迄于晚宋,蒙古由此以倾金人之汴、郑,寻复道此以陷宋之襄、樊。虞允文有言:邓州,襄汉之藩篱,而实秦楚之喉嗌也。岂不信欤?

○穰县城州东南二里。战国时属楚,后为韩邑。《史记》:韩襄王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武王十六年,封魏冉于此,为穰侯。昭王二十四年,与楚会穰。汉置穰县,属南阳郡。更始二年,立廖湛为穰王。建武三年,耿击延岑于穰,大破之。建安初,张济自关中入荆州境,攻穰,为流矢所中死。二年,济族子绣败曹操于宛,还屯穰,与刘表合。三年,操围绣于穰,不克而还。魏仍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宋属新野郡。后魏因之,又置荆州治焉。梁大通二年,将军曹义宗围魏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阪,刺史王罴固守不下。既而魏遣将费穆驰救,义宗败没。隋为邓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县入州。府旧城,周二十四里,元初筑,至正中毁。明洪武、正德、嘉靖中,俱重修。今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四。

冠军城州西北四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以霍去病功多,割穰县卢阳乡、宛县临兆聚为冠军侯邑。后汉永元二年,封窦宪于此。魏、晋仍为冠军县,属南阳国。东晋隆安三年,桓玄为江州刺史,自夏口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出奔ガ城,将奔长安,至冠军,玄将冯诙追获之。宋、齐俱属南阳郡。后魏因之。隋属邓州。唐武德二年,马元规等击朱粲于冠军,败之。既而粲称楚帝于冠军,寻败奔王世充。贞观初,省入新城。夏口,见湖广重险。ガ城,见湖广光化县。

新城县城州西北七十里。汉冠军县地。后魏主宏太和中,析置新城县,属南阳郡。西魏改曰临湍。隋复为新城县,属邓州。唐武德二年,县移治虎遥城,置郦州。八年,州废,属邓州。贞观三年,还治故临湍聚,南去虎遥城十里。天宝初,复改曰临湍。五代汉改曰临濑县。宋建隆初,省入穰县。

涅阳城州东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在涅水之阳,因名。高帝封吕胜为侯邑。武帝元封三年,复封朝鲜降人路最为涅阳侯。晋属南阳国。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诏征天下兵入援,山简自襄阳遣将王万将兵军于涅阳,为群盗王如所败。宋、齐皆曰涅阳县,属南阳郡。后魏因之。隋改曰课阳,属邓州。唐初因之,贞观初废。俗呼赤眉城。又白牛城,在城东南。光武封刘嵩为侯邑,后废。

东阳城在州东。本汉穰县之东阳聚。后汉建武三年,延岑为耿所败,自穰走东阳,朱等击破之。刘昭曰:淯阳有东阳聚,朱败张成处也。盖穰县旧与淯阳接境矣。又《志》云:州南三十里有乐乡城,本汉之乐城县,属南阳郡。后汉省。

马圈城州东北七十里。汉涅阳县地。后魏于此置马圈镇。齐东昏侯永元初,陈显达攻马圈,拔之。既而魏主宏发洛阳,自梁城至马圈,命元嘉断均口,邀齐兵归路,显达败还。梁普通六年,曹义宗围魏荆州,取顺阳、马圈,魏将裴衍寻败义宗于析阳,复陷顺阳,进围马圈。义宗击败衍,仍拔顺阳。杜佑曰,马圈去襄阳三百里,在今穰县北,是也。《一统志》内乡县顺阳保北有马尾镇,误。梁城,见汝州。均口,见湖广城县。

晋城在州东南。北魏置。梁普通六年,晋安王纲自襄阳遣司马董当门,破魏晋城,又破马圈、雕阳二城,是也。雕阳,或曰亦在州东。刘句曰:唐武德四年,置平晋县,属邓州。六年,省入穰县。盖置于故晋城云。○魏武城,在州西南五里,《志》云曹操攻张绣时所筑。○紫金山在州城西南隅。冈阜掘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屹然险固。《志》云:州治南有福胜寺,寺东北隅有古塔,凡十三层,高百丈,中有一井,水尝泛溢,俗呼海眼。凭塔而望,四远廓然,亦有事时守御所资也。○五陇山,在州城西。山有五堆连接,因名。

白崖山在州西北。唐朱朴所云北有白崖联络者也。其上有香岩寺,自山而西,群山连亘以达于武关。又赤石山,亦在州西北,朝水出焉。○覆釜山,在州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雾山。上有青龙池,水常不竭。

析隈山州南七十里。《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秦人过析隈入。杜预曰: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汤山,在州西七十里。山有两峰,东西列峙,东峰上有汤庙。又禹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与析川县接界。

岐棘山即镇平县骑立山。涅水所出,今名赵河。○塘原,在州东南。后魏太和二十三年,魏主宏殂于塘原,即此。○湍水在州城北三里。自内乡县东南流入州境,经临湍、冠军故城间,又东南流至州北,复东北流,入南阳县界。州境诸水悉合焉。○涅水,在州东北。出岐棘山,经涅阳故城南,又东南经南阳县、安众故城西,而入于湍水。晋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将郭敬于涅水,是也。朝水在州西南。源出赤石山,东南流经冠军故县界,又东南径州南境而入新野县界,合于淯水。《水经注》,晋杜预修六门陂,陂水散流,咸入朝水,是也。又刁河,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内乡县之萧山,流经州界,亦至新野县东南而入于淯水。

六门陂在州西。汉召信臣为南阳守,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曷,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为六门曷,溉穰、新野、涅阳三县五千余顷。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请开广,利加于民。《水经注》:湍水经穰县为六门陂。杜预复六门之遏六门之水,下给二十九陂,民资其利。六门既破,诸陂遂断矣。

钳卢陂在州南六十里。亦曰玉池泽陂。汉建昭中,召信臣于穰南造钳卢陂,累石为堤,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有钳卢玉池,因名。用广灌溉,岁增多至三万顷。后杜诗为守,修复其业,于是有召父杜母之歌。王氏曰:玉池陂,盖在宛县。

楚堰州西北六十里。或曰:晋杜预所作,引湍水溉田千余顷。《水经注》所云楚曷也。高下相承,凡八重,周十里,方塘引水,蓄泄不穷。又州北有废永国渠。《宋会要》:熙宁五年,御史张商英言:闻献议者请开穰县永国渠,引湍水灌溉民田,失召信臣故址,所凿焦家庄,地势偏仰,水不通流。诏宦者程疏治,功卒不成。

○千金镇在州西。宋靖康二年,汴京为金人所陷,范致虚以陕西五路之师,出武关,至邓州千金镇,为金将娄宿所败,溃入潼关。《志》云:州东旧有板桥镇,又有塌河关,在州南,今废。内乡县州西北百二十里。东南至镇平县八十里,北至河南府卢氏县四百八十里。春秋时楚之析邑。汉为析县,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刘宋时,县省。后魏复置西析阳县,兼置析州及析阳郡。西魏又改曰中乡县。后周郡废。隋讳中,改曰内乡县,属析州。唐武德二年,改置析州于此。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今城周八里,编户二十二里。

○淅阳城在县治西。春秋时楚白羽地,亦曰析。《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过析,即此。又昭十八年,许迁于析,实白羽。战国时,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取析,是也。汉仍曰析县。晋因之。后魏置析阳郡,领东西二析阳县,此即西淅阳也。梁普通六年,曹义宗等取顺阳、马圈,与魏将张衍战于淅阳,败还。后魏永熙末,贺拔胜闻魏主修西入长安,使其长史元颖行荆州事,守南阳,自帅所部西入关,至淅阳而还。既而东魏取荆州,蛮酋樊五能攻破淅阳郡以应魏。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欲讨之,李广曰:淅阳四面无民,惟一城之地,山路深险,表里群蛮,不如完垒抚民,然后讨之。纂不从,果败。魏因遣独孤信取荆州,出武关,东魏恒农太守田八能帅群蛮拒信于淅阳,又遣别将出信后,信进击八能,破之,遂乘胜袭取穰城。《隋书》云:西魏置淅州,又改西析阳为内乡县。刘句曰:后周改曰中乡,隋始曰内乡也。又武德初,析内乡置默水县,寻复省入内乡。

郦县城在县东北。秦邑。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郦,皆下之,是也。汉置郦县,属南阳郡。武帝封王同为侯邑。晋仍属南阳国。宋、齐因之。后魏析置南郦县,属恒农郡,而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后周复合为郦县。隋初改为菊潭县。唐武德二年,朱粲为淮安土豪杨士林所败,自淮源奔菊潭,是也。唐亦曰菊潭县,属邓州。五代周省。今城亦谓之下郦,或谓之南郦。其北有北郦城,即后魏所析置县也。淮源,见桐柏县。○武关废县,在今县西。后魏太和中,置东恒农郡,领西城等县,郡县皆侨置也。西魏改县曰武关。隋初废郡,复省县入菊潭。

丹水城县西南百二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古鄀国,又为商密地。《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人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班固曰:丹水县有密阳乡,即故商密也。秦置丹水县,属南阳郡。二世二年,沛公破宛,引兵西至丹水。汉亦为丹水县,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建元初,庾翼欲经略中原,表桓宣为梁州刺史,前趣丹水,为石赵将李罴所败而还。宋、齐皆属顺阳郡。后魏置丹川郡于此。后周郡废。隋以县属析州。唐初县废。范汪《荆州记》:丹水县,尧子朱所封,亦曰丹朱城。

商於城在县西。本秦地,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之地诳楚。裴る曰:有商城在於中,故曰商於。道元曰:丹水经内乡、丹水二县间历于中北,所谓商於者也。杜佑曰:今内乡西七里有於村,亦曰於中。或曰:商,即商州;於,即内乡也。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唐上元末,淮西运阻,转运使刘晏以江淮粟帛由襄、汉越商於以输京师,是也。今为商於保。三户城在县西南。《春秋》哀四年,晋执戎蛮子赤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曰:丹水县北有三户亭,后汉桓帝时,河间孝王子博封三户亭侯,盖即城置亭云。又县西南百里有汉王城,城内有试剑池。其相近为罗王城,未知所始。相传春秋时楚人伐罗,即此,误也。

修阳城在县北。汉析县地。后魏置修阳县,兼置修阳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又盖阳城,亦在县北。魏修阳郡领盖阳、修阳二县,是也。后周废。或讹为葛阳县。○房阳城,在县东。《志》云:汉哀帝封孙宠为房阳侯,盖邑于此。

○熊耳山县东十二里。峰峦耸峙,连亘甚远。其北麓接卢氏县界。旁有枪竿岭,湍水所出也。又萧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萧王庙。光武初封萧王,因以名山。刁水所出。

丹崖山县西百里。岩岫参差,崖石多赤,称为奇胜。又白崖山,在县西南三百九十里。峰峦绵亘,山岩莹白,有水帘洞诸胜。○墨山,在县北五十里。山石尽黑,亦名石黑山。又Σ岭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岩峭拔。

太白山县南百二十里。峰峦高峻,下临丹河。旧指此山为顺阳、淅川二县分界处。《志》云:县境群山回还,连接绵远,与关中之南山秦岭参差映带,此山亦以似关中之太白而名。

马蹬山县西南百六十里。其东南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绵联百余里。宋绍定六年,孟珙破金将武仙于顺阳,仙走保马蹬山,于是顺阳及申州唐州皆来降。仙将刘仪亦降于珙,谓珙曰:仙所据九寨,其大寨在石穴山,以马蹬、沙窝、岵山三寨蔽其前,三寨不破,石穴未可图也。若破离金寨,则岵山、沙窝孤立矣。珙遂遣兵破其离金寨,又捣王子山寨,围马蹬,还至沙窝西,与金人战,败之。复遣兵破其默侯里寨,惟板桥石穴未破,珙遣仪招之。又料仙势穷蹙,必上岵山窥伺,乃遣将先夺岵山,驻军其下。仙果登山,及半,伏兵四起,仙溃走。珙进军小水河,仪言仙且谋往商州,依险以守。珙急攻石穴,破之,追败仙于鲇鱼寨,又追败之于银葫芦山,降其众七万。离金、默侯里诸寨,盖皆是时依山据险处也。小水河,亦山涧之名。银葫芦山,见汝州伊阳县。

○淅水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源出商州南山,流经县南,与丹水会。○丹水,在县西南。源出商州清池山,出武关,又东南流经丹水故城,又东南而合于淅水,下流入于均水。战国赧王三年,秦人大败楚师于丹阳,遂取汉中郡。盖即丹水之阳矣。

淯水在县东。《水经注》淯水出郦县北攻离山。《括地志》淯水出熊耳山。《郡志》云:淯水出嵩县双鸡岭。双鸡,盖攻离之讹也。今淯水经故郦城东南,而达南阳县界。○湍水,在县东。出熊耳山枪竿岭,经故郦城东,又东南入邓州境。

菊潭在县北。源出县西北之石涧山,亦曰析谷,亦名石马峰,汇而为潭,傍生甘菊,其水甘香特重于诸水,居人饮之多寿,隋因此名县。《汉志》析县有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师古曰:鞠水,即菊潭也。《荆州记》:郦县北八里有菊水。○涌泉,在县西。广八尺,水极清澈,自下涌出,的如珠,溉田甚广。

○武关在县西百七十里,与陕西商州接界。襄、郧、宛、洛,由此入关,其捷径也。详见陕西重险武关。

西夹口关在县西北古城内。今有巡司。又荆子口关在县西南,其相近者又有党子口关,俱间道通关中,有官兵戍守。○金斗关,在县东北百十里。道路险僻,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北有马尾关,西魏置此以御高齐。

新野县州东南七十里。南至襄阳府一百十里。汉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初为义阳郡治。惠帝时,改置新野郡。宋、齐皆为新野郡。后魏因之。后周郡废,改县曰棘阳。隋仍为新野县,属邓州。唐武德四年,置新州于此,旋废,县仍属邓州。乾元初,省入穰县。宋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二里。○新野故城在县治南。汉置县于此。后汉桓帝延熹七年,南巡,幸新野。建安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表益其兵,使屯新野。曹魏正始中,王昶督荆豫诸军事,自宛徙屯新野。晋置新野郡。宋、齐因之。齐建武四年,魏主宏自南阳至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拒守,魏人攻之,不克。明年,魏将李佐拔新野,沔北大震。梁普通七年,曹义宗据魏穰城以逼新野,不克而退。后周废郡。唐末县废。元始复置。今城即元时故址云。棘阳城县东北七十里。古谢国也。或谓之黄棘。楚怀王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是也。汉置棘阳县,属南阳郡,以在棘水之阳也。高帝封杜得臣为侯邑。王莽地皇三年,刘纟寅自湖阳进拔棘阳,既而败于小长安聚,又兵还保棘阳。晋属义阳郡,后属新野郡。刘宋属河南郡。齐因之。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兼领西棘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郡,又以西棘阳县省入,而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后周废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县。《元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是也。又棘阳有巢阝乡。东汉和帝封宦者郑众为巢阝乡侯,即此。河南城在故棘阳县东北。刘宋大明中,侨立河南郡,分沔北为境,兼置河南县为郡治,共领五县,唯棘阳为实土。萧齐因之,后没于北魏。《梁书》:天监五年,江州刺史王茂侵魏荆州,诱魏边民及诸蛮更立宛州,遣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袭取魏河南城。既而为魏将杨大眼所败,复取河南城,追茂至汉水,拔五城而还。后废。

东乡城在县东。本新野之都乡。永始元年,以封莽为新都侯国,属南阳郡。东汉废入新野,谓之东乡。又县东有黄邮聚。元始三年,有司请益莽黄邮聚新野田,是也。建武初,遣傅俊、岑彭击秦丰,先拔黄邮聚;吴汉又破秦丰于黄邮水上。黄邮水,盖即棘水云。

朝阳城在县西朝水之阳。汉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刘宋属顺阳郡。大明八年省。亦曰朝城,俗呼刁城,今为朝阳村。又沈约《宋志》:广平郡,治广平县南渡,以汉朝阳县地立,并领ガ、阴、比阳等县。萧齐仍之。魏废。今ガ、阴二县,见湖广光化县。

○淯水在县西一里。自南阳流入县界,又东南入于汉水。县北有比水,县西有湍水,东南有棘河,西北有刁河。凡府境之水,悉流入焉。○湍水,在县西。亦自南阳流入县界,至县南合于淯水。元顺帝至元二年,邓州大霖雨,湍河、白河溢。白河,即淯水也。

棘水在县东。其上源即赭河也,自唐县流入,经故棘阳城、黄邮聚南,至县东南而入于淯水,谓之棘口,俗讹为力口。○朝水,在县西,自邓州界流经朝阳城东南,而合于淯水。又有白水,在县西南,自朝阳城西,东南流而入于淯水。

樊陂在县西北。《水经注》:朝水支分南北,为樊氏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汉樊宏兄重善农稼,开此陂以灌溉,因名。又有豫章陂,在县东南,灌田三千余顷。今废。

○蓝乡在县东。王莽地皇三年,甄阜、梁丘赐败刘澺于小长安聚,乘胜径进,留辎重于蓝乡,澺潜师夜起袭之,尽获其辎重处也。刘昭曰:棘阳县有蓝乡。《一统志》泌阳县有古蓝乡,误。湍阳驿,在县城东。又城西有新野递运所。

淅川县州西南百二十里。南至湖广均州一百六十里,北至内乡县百五十里。汉析县地。后魏置东析阳县。西魏改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唐初,又置淅川县,并置淅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亦寻省。《通考》:邓州淅水县,梁置,至宋始省。《元志》云:邓州旧领淅川县,元初省入内乡县。盖废置不一矣。明成化七年,复析内乡地置。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顺阳城县东北三十里。本汉析县之顺阳乡。哀帝初封孔光为博山侯,因置博山县,属南阳郡。后汉复曰顺阳。建武四年,延岑复寇顺阳,为邓禹所败,走汉中。章帝封马廖为侯邑。建安中,置南乡郡。晋改为顺阳郡,而顺阳县属之。刘宋亦曰顺阳郡,领顺阳县。萧齐避讳,郡县皆改曰从阳。建武五年,没于后魏,仍曰顺阳郡,移治顺阳。永元初,崔慧景攻魏顺阳,顺阳太守张烈固守不下。西魏析顺阳置郑县,寻改为清乡。周并顺阳入清乡。开皇初,废郡,又改清乡为顺阳,县属邓州。唐初因之。武德六年,省顺阳县入冠军县。宋太平兴国六年,复升顺阳镇为县,仍属邓州。金省入穰县,仍曰顺阳镇。宋绍定五年,蒙古自金州趣汴,金人御之于邓州,屯顺阳。完颜合达等议由光化截江与战,不果,复还邓州。淳中,蒙古既灭金,谋寇荆、襄,积船材于邓之顺阳,孟珙潜遣兵焚其所积。《一统志》内乡县有顺阳保。《括地志》云:顺阳在穰西一百四十里。丰乡城在县西南。《左传》: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洛。《续汉志》析县有丰乡城,是也。其地与湖广上津县接境。○禹山县东南三十里。本以祷雨得名,曰雨山,后讹为禹。蒙古侵金,自汉中金州而东,由光化渡汉江而北。金将完颜合达等与战于禹山,不胜,将还邓州,过光化对岸枣林后,蒙古突至,邀其辎重而去。枣林,在禹山东二十余里。鹰子山在县东南。齐东昏侯初,陈显达攻魏马圈,魏人断均口邀齐兵归路。显达引兵渡均水西,据鹰子山筑城,为魏所败,自分碛山出均口南走,是也。分碛山,见襄阳城县。

岵山县东二十五里。宋绍定六年,孟珙破金武仙于岵山,仙遁走,即此处也。今详见内乡之马蹬山。又太白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亦见内乡县界。

○淅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东北流入内乡县境,合于丹水。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步兵自析川趣武关,是也。○丹水,在县北十五里,旧为析川、顺阳二县分界处,东北会于淅水,又东注于均水,并流而南,入于汉江。后汉初平二年,曹操讨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水,即此。

均水在县东。源出内乡县熊耳山,曰涓水,流经废顺阳县西,曰汮水,至故涉都城东北而入沔,曰均水。《汉志》:顺阳西有白石山,南临均水。《水经注》:均水自南乡合丹水,又南经顺阳县西白石山,又南注沔。其入沔处亦曰涓口,亦曰均口,亦曰汮均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汮均口,是也。涉都,见湖广城县。

○花园头关在县西北二百里。本在内乡县西北,成化中,改属县界。今有巡司戍守。○峡口镇,在县西,其南即湖广均州界也。《金志》内乡县有峡口镇。今入县界。胡村县西北九十里。《舆程记》:自县西北水行四十里至幕围,四面皆山,又四十里至胡村,又陆行九十里至青山,又九十里为青油河,又四十里而入武关。是也。附见:

邓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三年建,属南阳卫。裕州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开封府许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汝宁府三百五十里,北至汝州二百里。春秋时,楚方城地。汉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属南阳国。萧齐置北襄城郡。后魏因之。西魏曰襄邑郡。隋废郡,以其地属淯州。唐初,置北澧州。贞观八年,改曰鲁州,州寻废,改属唐州。宋因之。金人始置裕州。元属南阳府。明初,以州治方城县省入编户三十二里,领县二。今仍之。

州南蔽三关谓义阳三关,北控郑、洛,东掣许、蔡之肘,右拊宛、邓之背。山连太室,川带淮、汝,此亦形胜之所也。昔楚人图北方,以宛、叶为重地,所谓方城之险,州实当之。《左传》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屈完对齐侯曰:方城以为城。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盖地有所必争矣。秦白起伐楚,取宛、叶而楚之鄢、郢危,魏公子无忌谓魏王:秦叶阳即叶县、昆阳与舞阳、高陵邻高陵,在舞阳县东北。《汉志》定陵有高陵山,汝水所出。盖因山以名邑。王氏谓冯翊之高陵,误矣,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盖方城之险,秦既得之,则足以祸南国也。《淮南子》天下九塞,方城其一。盛弘之《荆州记》:叶县东界有故城,始县见汝州鲁山县,东至瀙水见舞阳县,达沘阳界今唐县,南北连绵数百里,号为方城,亦谓之长城。林氏曰:宛在方城内,叶在方城外,外有方城,内有冥厄,而宛、叶为之表里。朱子曰:荆州地势四平,其守当在外。楚人谓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是矣。

○方城废县今州治。汉堵阳县地。后魏置方城县,为襄城郡。西魏为襄邑郡治。隋初郡废,县属淯州。唐初置北澧州。贞观八年,改置鲁州。九年,省,以县属唐州。宋亦曰方城县。金为裕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七里有奇,门四。

堵阳城在州东六里。汉县,属南阳郡,亦曰赭阳。堵,音者,盖通称也。后汉建武二年,封朱祜为侯邑。是年,堵阳人董反宛城,坚镡攻宛,拔之,走还堵阳。明年,帝自将至堵阳,降。晋仍属南阳国。刘宋时省。萧齐于此置北襄城郡。建武初,魏将卢渊等攻堵阳以取叶仓,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拒守,魏不能克。四年,魏复南寇,军主胡松引兵助守赭阳,魏主因留诸将攻赭阳,自引兵南攻宛。既而别将韩显宗将别军屯赭阳,成公期遣胡松引蛮兵攻其营,为显宗所败。五年,陷于后魏,改襄城郡。孝昌中,又置襄州,又改置方城县,废堵阳入焉。亦曰堵乡。《水经注》:堵水南经小堵乡,为小堵水。○襄邑城,在州南二里,西魏襄邑郡城也。又后魏有建城郡,太和中置,景明末罢。永熙中复置,亦治赭阳县。后亦改建城。后齐郡县并废入方城。

真昌城在州东南。后魏置北平县,属襄城郡。隋开皇九年,改县曰真昌,属显州。唐初属北澧州。贞观初,省入方城县。○青台城,在州东南。唐元和十二年,李遣方城镇将李荣宗击淮西青台城,拔之。又元人筑青台城以图襄阳。《九域志》方城县有青台镇。今其地南接唐县界。

○方城山州东北四十里。《左传》楚方城为城,是也。又文三年,楚围江,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史记》:秦昭襄王八年,魏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或曰:楚置城于山上以为要隘。其山连接南阳、唐县、叶县之境,几数百里,亦曰长城山。曹魏太和二年,张将兵伐吴,屯于方城,是也。杜预曰:方城在叶南。今州境本叶地。或谓之万城。《水经注》:楚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叶为万城。唐勒奏《土论》曰: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万城。或曰:方与万相似,好事者为之说耳。

七峰山在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峰列峙,下有暖泉,三时俱凉,至冬则暖。又泉白山,在州北四十里。山顶有泉,下流如布,因名,与七峰山对峙。又北十里为黄石山,亦奇胜。○大乘山,在州东南,晋《裕州图经》所云“大乘峙前,方城镇后”者也。《志》云:州东北二十里有招抚冈,相传光武曾驻此招抚降众云。

○堵水《元和志》:西去县三十五里。亦曰赭水。源出方城山,经州西,汉以此名县。下流至唐县界,入于沘水,其相合处谓之会口。又州城东有潘河,出州北四十里之当阳山,南流合赵河,至唐县界入唐河。

贾河州东四十里。源出县东南之牛心山,流入舞阳县界,与沙水合。○圣井,亦在州东。其地四面皆下,井居其中,独高仞余,泉常仰溢云。

○仙翁关在州东北。道出汝、颍,旧为戍守之处。又州有青台镇,今废。○赭阳驿,在州城西南,明初置。舞阳县州东北百七十里。南至泌阳县百八十里,东至汝宁府西平县百里。汉置舞阳县,属颍川郡。应劭曰:在舞水之阳,因名。高帝封樊哙为侯邑。东汉亦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改北舞阳县。永安中,置定陵郡。隋初郡废,又改北舞县,属许州。唐复为舞阳县,仍属许州。宋因之。金改属裕州。元省入叶县,寻复置,属裕州。今县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十四里。

○舞阳城在县西。战国时魏邑。信陵君上安王书: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又曰: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即此。汉置县。晋因之。后魏皇兴初,改置北舞阳县,又分置西舞阳县。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寇舞阴,雍州刺史陈显达拒之,进据舞阳城。隋曰北舞。唐贞观初,县废。开元四年,复置曰舞阳,初治古城内。元和十三年,移吴城镇,后又移今治。又《括地志》今叶县东十里有舞阳故城,此为樊哙封邑云。定陵城在县北灰河保。汉县,属颍川郡。更始初,王凤与偏将军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晋属襄城郡。后魏改置北舞阳县,为定陵郡治。高齐因之。隋省入北舞县。郾,今许州郾城县也。又东不羹城,在县西北。《汉志》定陵有东不羹城,楚灵王所谓大城陈、蔡不羹者也。又有西不羹城,见前许州襄城县。《志》云:县北有楚王城,相传楚平王所筑。

红阳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汉县,属南阳郡。有红山在城北,因名。成帝封王立为侯邑。后汉省。

○十八盘山县南八十里。周回一十八盘,因名。○高陵山,在县北定陵城西。《汉书·志》汝水出于此。又县西有苏寨山,《邑志》云:瀙水源出于此。

○沙水在县北五十里,即滍水也。自叶县东流入县境,又东至许州襄城县界,入于汝水。○澧水,在县北。源出方城山,经叶县界,流入县境,又东至郾城县界,入于汝水。

瀙水在县南。自唐县东北,流达县界,又东南经泌阳县界而入汝宁府境。又烧车水,在县东,源出叶县之黄城山,下流注于澧河。光武烧王寻辎重于此,因名。舞水在县南。自泌阳县流入境。《志》云:今县东南有舞水泉,涌跃若舞,流为三里河,即潕水也。舞阳之名以此。又县北四十里有涤清湖,周围凡十里。俗作狄青湖,误也。百尺沟在县东北。《水经注》:汝水经定陵城北,右则滍水入焉,左则百尺沟出焉,沟北通颍水于襄城县,颍盛则南播,汝溢则北注,沟水夹岸层崇。亦谓之百尺堤。○刁沟,或曰:在县东北,又东入许州郾城界。唐贞元十三年,淮西吴少诚擅开刁沟入汝。诏止之,不从。新、旧《唐书》以为司洧河云。

○北舞镇在县北。即故舞阳城也。《金志》舞阳县有北舞、吴城二镇,盖皆舞阳旧治云。叶县州北百二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六十里,西北至汝州百四十里。春秋为楚地。成十五年,楚迁许于叶,是也。秦曰叶阳。汉为叶县,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后魏属南安郡。孝昌中,置襄州于此。东魏因之。后周废襄州,置南襄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许州。唐初于此置叶州。贞观初,州废,县仍属许州。开元三年,置仙州。二十六年,州废,县属汝州。宋因之。金改今属。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叶城在县治东。汉县治此。后汉因之。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屯新野,引兵北出至叶,曹操使夏侯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追之。李典曰:敌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进。不听,果败。后魏为襄州治。西魏大统四年,取襄州,寻复为东魏所取。十三年,复入于西魏。十五年,东魏复取之。盖其地阻隘,高齐时,亦保此以备周。唐初置叶州,寻罢。开元三年,置仙州于此,分汝州之叶、襄城、唐州之方城、豫州之西平、许州之舞阳,皆属焉。既而复废。今城称为险固。

昆阳城县北二十五里。战国时魏邑。苏秦谓南有昆阳,是也。汉置县,属颍川郡。王莽末,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下,即此。建武中,封傅俊为侯邑。晋属襄城郡,后废。后魏永安中,置广州汉广郡,治昆阳城。高齐改置汝县,亦为汉广郡治。隋县属颍川郡。唐属汝州。贞观初废,郡寻废。元初分叶县置昆阳县,仍治故昆阳城。至元三年,并入叶县。

定南城在县东南。后魏置。魏收《志》定南县属南安郡。《隋志》云:东魏置定南郡,后周废为定南县。大业初,省入叶县。○仙凫废县,在县南。唐开元四年,析叶县地置仙凫县,属仙州,以汉王子乔曾为叶令也。寻废。又卷城,在县界。《汉·郡国志》叶县有卷城。《左传》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是也。杜预曰:叶县南有卷城。

南安城在县西南。本叶县地。后魏析置南安县。魏收《志》,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为南中府;天平初,改置南安郡,属襄州,治南安县,是也。高齐时,南安城主冯显降周,周使丰州刺史郭彦将兵迎之。寻郡县俱废。丰州,即今湖广均州。○蒲城,在县东北。相传蒲洪所筑,因名。《水经注》湛水经蒲城北。今为蒲城保。《寰宇记》:县西北十余里有河山保,即后魏所置河山县云。又奇额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寰宇记》:后魏置,为南颍川郡治。

○黄城山在县北十里。一名苦莱山,一名长城山。或以为即方城山,非也。林氏曰,叶在方城外,是矣。《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

○汝水在县北。自汝州郏县流入,又东入许州襄城县界。详见大川汝水。○水,在县东。《水经注》:汝水东南径奇额城西北,水出焉。世谓之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