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见性。犹未造修。如获华屋。未能深入。故请修行要门。以求证入。由是前文先明止观二决定义。略示修断要门矣。此下广明解结。以至二十五圣各陈圆通。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则广示止观修断要门。令其一门深入。无出二决定义。是以下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法不取。名三摩提。又云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至观音陈圆通云。入流亡所。寂灭现前。文殊开示云。旋倒闻机。反闻自性。性成无上。皆依止观逆彼业流。循顺圆通。而圆成果地也。故知广明解结。及诸圣所陈。文殊所示。无出二决定义。但广略开示之殊耳。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此蹑前文而请示结解之元也。盖六根所结之元。即微细流逸之念。此念即俱生无始无明。以六根流逸奔尘。则由念而轮回生死。不流。则离念而速证妙常。故知结解皆由念也。以念不亡。则病根未尽。故喻如隔日疟。由是而知前令脱粘内伏。乃伏思惑狂机。此问结解之元。意在穷尽微细无明也。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示结解之元也。先摩其顶。表无上开示。六种震动。表破六根妄结。诸佛顶光灌释迦顶者。示同发明无上顶法也。异口同告者。示诸佛脱生死证菩提。皆由斯要也。俱生。即根本无明。生死妙常同因六根者。知见立知。故轮生死。知见无见。即证妙常如下所明。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此因重问结解之元。故先告本无生死涅槃之体也。盖根尘同源。识亦同源。识性虚妄。根尘亦妄文互略也。缚脱无二者。谓迷之缚于根尘。故轮生死。悟之脱于根尘。故证妙常。缚脱虽殊。性无有异。故云无二。然则生死妙常。皆由六根。既云同源无二。则本无根尘缚脱之相。何有生死妙常。故下偈云。真性有为空。无为无起灭也。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示结解之要。以释其疑也。谓根尘由相藉而有。如交芦因相依而立。俱无自性。然于其中不了虚妄。随逐六根分别六尘。斯即无明本。所谓迷晦即无明也。若达相见无性。不随六根分别六尘。斯即涅槃真净。所谓发明便解脱也。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者。由上诸佛告阿难言。轮生死。证妙常。惟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难体此有疑。重举问佛。故佛先明本无生死涅槃之体。至此告以知见立知等者。盖知见二字。通摄六根。言为无明。为涅槃。无非六根而已。岂更容他物哉。此盖释阿难之疑。而证诸佛之言也。又阿难前云。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又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故如来答以知见立知。即是结也。即是所结之元也。知见无见即名解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至)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此颂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盖同源无二。明真性中无根尘缚脱之相。故此颂有为无为皆虚妄也。以有为无为即缚脱相故。言有为者。由迷本性缚于根尘。故曰有为。性中本无是相。故云空也。此则真性是有法。有为空故为宗。因云缘生故。同喻如幻。言无为者。由悟本性脱于根尘。故曰无为。性中亦无是相。故云不实。此则真性是有法。无为不实故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此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既有为无为皆妄。则对妄之真亦妄。故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此出掌珍论。岳师不以有为无为皆妄而解。非经论竟。故此取长水之解释之。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此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也。犹非真非真一句。承上起下。谓真与非真尚不可得。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中间下。谓根境由相藉而有。中无实性。故喻如交芦也。

结解同所因(至)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颂生死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也。所因即六根。结即是凡。解即同圣。故无二路。汝观下。重牒前喻。令审观也。言空则相依似有。谓有则不依本空以例根境相依似有。不依本无也。若不了虚妄。随尘分别。即是无明。故云迷晦即无明。若达无性。不随分别。即便解脱。故曰发明便解脱。此即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蹑前结解之义。起后圆通之文也。六解则根拔。一亡则性空。言入流者。谓决之而出。流逸奔境。逆之而入。返流全一。盖谓选择圆根。依之发观。而逆彼业流。则成正觉也。自此已下。皆孤起颂。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颂根结初起之由也。陀那。此翻执持。谓执持种子。发起现行。即第八黎耶。含藏种子为习气。发生诸法为瀑流。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合生灭。杂乎真妄之间。故曰真非真也。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权小教中皆不开演也。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外道所执神我。即此识也。

自心取自心(至)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颂解结入圆之要也。一切诸法。惟心所现。元无自性。因不了故。而于中取着。妄成根结。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能以观慧了法如幻。而不妄取。非幻亦无。非幻尚无。幻法何有。幻法不立。则根尘顿净。圆通现前矣。

是名妙莲华(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结颂上文也。由上观法如幻。不妄取着。故得真妄两忘。染净不滞。名妙莲华。根境结惑。当下消亡。名金刚王觉。即照而寂。能所两忘。名如幻正受。依此进修。一弹指间。可超无学。而入圆通也。阿毗达摩。云无比法。十方如来。迥出生死。速证寂常。莫不由斯。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薄伽尊号。具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赞谢前法。复请后说也。祇夜。云应颂。又云重颂。颂上长行也。伽陀。云讽诵。亦略云偈。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二偈并颂而双美。故云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妙理清彻。此谓所诠也。无遮大悲。言其博济也。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即真妄两忘称性之谈。心犹下。请后说也。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沈垢。微细结惑也。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此绾巾示结也。涅槃僧。里衣。僧伽黎。大衣。劫波罗。云时分。即夜摩天也。然此由阿难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故如来示一巾以成六结。令悟六解一亡。示绾结之有次第。令悟舒结之有伦次也。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明一巾而成六结。以喻一真心而结六根也。巾体元无六结。喻心性本无六根。绾动妄生六结。喻狂乱妄发六根。故后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至)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此明六解一亡也。汝必下。徴问解六得一之方。不成。谓不成一体也。此结下。答出六解一亡之义。谓六结若存。是非锋起。若总解除。则无彼此。何有一六。佛言下。以法合明。谓六根若解。真性亦空。则同异圆泯。如六结若解。一六俱亡。故云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明由狂心以结六根。合绾一巾而成六结。劳见发尘。如劳目之起空华。非惟尘境如华。生死涅槃皆空华也。故曰皆即狂劳颠倒华相。然则六根既由狂心妄发。但解狂心。而六根自然解脱矣。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此示解结之要也。此劳下二句。先就法指喻。问解结方。偏掣左右。喻依空有二边。不知解结。须依圆观。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喻修圆观即解结根。此则以圆观而为结心也。夫能以圆观观法如幻。自然于根不起分别。对境不生取着。结根于是乎解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此中正取修圆观而解结根。为佛法因缘。故云不取世间四大和合粗相也。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此明不取和合粗相之由也。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发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种种元由者。皆权智所鉴也。既于世出世及情无情法。皆照了不昧。岂今所说解结因缘。而取和合粗相乎。是故随汝于六根中。选择何根依之发观。根结若除。尘相自灭。尘垢销亡。非真何待。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至)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此明舒结伦次也。吾今下。先就喻明舒结伦次。佛言下。以法合明。盖谓最初迷时。本于一根。由一根迷故。而六根皆迷。此如巾结之伦次也。结既如是。今欲解时。必从一根发观。一根返元。六根解脱。此如结舒之伦次也。故云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明根解获忍之渐次也。盖六根初解。了阴无我。故得人空。般若圆明。悟法空寂。成法解脱。法解脱已。观照亦空。境智既空。能所俱寂。故即得无生忍也。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至)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开示慧觉圆通。即前六解一亡真妄两忘之说也。由于一六亡义了无疑惑。故得身心皎然无碍。然一六亡义虽复悟知。而圆通本根尚未通达。故冀佛冥授也。密言。即开示慧觉圆通等言。本悟。即心悟实相之悟。以实相无相。则无真妄一切相故。秘严。即圆通本根秘要。盖谓幸预天伦。若复为说圆通本根。则亦因此际会道成。不说本根。所得密言还同本悟。与未闻无异。故即请云。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也。佛不显说。而因众敷陈。是谓冥授。退藏密机。即息虑凝心也。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因前请示圆通本根。故先令诸圣各陈。次敕文殊拣选以示本根也。盖前明十八界七大同一如来藏性。此二十五圣于十八界七大各入圆通。所谓千迳九逵。王城不二。下文拣选。为顺方宜。然非为显法门之有优劣也。况佛自证云。彼等修行实无优劣。而岳师以大小偏圆拣别圆通。非经正意。故今注不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憍陈那。此云火器。即姓也。观见下。明依声解悟。妙音密圆者。谓即声契性也。然此二十五门。初标声尘者。先此方教体也。鸡园即无忧王造以迎佛者。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云尘性。因尘悟性。故得此名。以昔多贪欲。故佛令作不净观。悟诸色性。以从下。正明观相。谓初观此身。以从不净白骨。至空色二无。则尘色尽矣。妙色密圆。即悟诸色性也。由依色相得阿罗汉。故陈所证云色因为上。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教观有为。而因香圆悟。得童真位。故名童子。辞佛宴晦者。宴坐晦迹。于清斋作观也。非木下。观性空也。木烟皆非。去来不有。则意无所缘。由是意销。而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故陈所证云香严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苦酢等。即六味。众味共成。名和合味。直尔采用。名俱生味。修炼炮炙。名变异味。由事佛故。必闻正法。故能了知味性。以晃晃于尘。故非空。相不可取。故非有。非有故。非即身心。非空故。非离身心。既了味性无依。即悟无生法忍。是则因味觉明。故答所证云味因为上。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䟦陀婆罗。此云贤守。亦云贤护。自守护贤德。亦守护众生。我等下。叙昔因以陈圆通。忽悟水因等。谓于水处一悟。万法皆空。则尘体不有。水相亦空。内外既空。从何有洗。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即触明心。故云妙触宣明。而答云触因为上。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至)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以其身真金色。光吞日月故。我观下。谓因观尘变。悟法空寂。遂修灭尽定。以灭意根。故得身心超百千劫如弹指顷。尘法既尽。妙法开明。则诸漏销灭。故陈所证云法因为上。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以能抖擞法尘为号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至)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那律。此云无贫。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眼睡。佛说偈诃曰。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于是达晓不眠。眼根便失。世尊下。叙所示相。乐见照明者。即令注心欲见照明万法之见性也。以注心于见。余缘并息。因息缘故。三昧现前。结惑净尽。故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因得三昧。自性洞然。故观十方如掌果也。旋见循元者。即反妄循真也。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至)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槃特。此云继道。即诵帚比丘也。以其心多散乱。故教调息。盖息之生灭。由心生灭也。心生灭故。心不无碍。因尊者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成阿罗汉也。反息循空者。谓穷尽诸行刹那。即反生灭息。其心豁然无碍。即循无生空也。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至)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此云牛呞。我有下。陈牛呞因。如来下。明所示观法。即教观尝味之知。而得超诸漏。以至法眼清净。是谓入三摩地清净法门也。观味下。正明作观之相。谓观尝味之知。不从根生。不因境有。由是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故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即正报解脱。外遗世界。即依报解脱。由超世间诸漏。故得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也。以不着尘味。不随妄知。是谓还味旋知。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至)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我初下。叙入道之缘。闻不可乐事。一切苦事也。思不可乐法。而触不可乐事。因而正观。为有知故知此深痛。虽有能觉之觉。觉于所觉之痛。反觉清净之心。曾无痛觉。然此犹存能所。其觉未纯。故又思而进之。至于身触皆亡。心相亦灭。而诸漏虚尽。纯觉遗身也。

须菩提即从座起(至)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尊者解空。非惟一世。故云旷劫。由达法空。心不住法。故心得无碍。在胎知空。以至了十方空。犹是但空。复因发明性觉真空。空性圆明。乃能顿入宝明妙性真空之海。离二乘见。同佛知见也。诸相入非。能所皆尽。盖融于宝明空海也。旋诸有法。归于至无。盖归于宝明空海也。

舍利弗即从座起(至)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心见清净者。谓不因根生。不从境有。脱出根尘。了无惑习也。由无惑习。故照诸变化。通达无碍。闻说因缘悟心无际。是则见觉明圆。销灭诸漏。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也。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者。谓以心光知见万法无不通利。即所谓内莹发光。一切浮尘幻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至)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凡具大根修菩萨行。皆名普贤之行。心闻。耳识也。分别众生知见者。择普贤行而成就之也。心闻发明。内证也。分别自在。外用也。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至)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云好爱。妻名也。难陀。云欢喜。己号也。慈恩两名。共翻艳喜。为简放牛难陀。故标妻名。我初下。明示观之由。世尊下。明依教谛观所发之相。前调息依根。所以摄心。此观白依识。所以驻心也。息由肺动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净观发明。则烦浊渐销。故内明外虚。而烟销成白。心净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故出入息化为光明也。当得菩提者。谓无生空慧既已现前。纯是智慧。故当得菩提也。销息。即烟消成白。息久发明。即出入息化为光明也。明圆。即照十方界。灭漏。即心开漏尽。皆由鼻识发明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说法第一。辨才无碍。因以降魔灭漏。皆舌识力也。宣说苦空深达实相者。谓了苦无苦相。空无空相。名达实相。即于苦空宣说实相。是为秘密法门微妙开示。以彻法源。故无所畏。佛以身口意三轮应物无滞。音声。即口轮也。由因师吼而登无学。故印其为说法无上。言降魔灭漏者。谓以舌识宣说法音。外则降伏魔冤。内则销灭诸漏。故舌识而为第一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至)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此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纲纪故。或翻近执。以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故。我亲下。先叙入道之缘。承佛教戒下。正陈所证。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十。对三聚成三千。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性业遮业者。以杀盗淫妄性元是罪。不待制止。犯即成业。余则因过始制。制前犯即无罪。以二业悉皆清净。故身心寂灭也。我以执身等者。谓先由执身。身清净故。身得自在。次由执心。心清净故。心得通达。由是身心一切悉皆通利。而得妙圆通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至)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宣说因缘深义。谓非世间和合粗相。乃发明诸法空义。故得显发自心。得大通达。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也。然人之所以不得圆明清净自在无畏者。由意识流逸奔境故也。今既闻深义。了法空寂。而识不流逸。复归妙湛。故得圆明自在无畏。佛问下。结答所证。谓旋意识而复妙湛。心光发明。如澄流久。清水现前。故意识为第一也。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至)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云火头。即火头金刚也。我常下。叙昔因以陈所证。多淫之人。本由暖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故成猛火聚也。遍观暖气者。令观火大也。神光下。明观成入证。谓化欲火而成智火。变淫心而作定心也。谛观暖触无碍流通者。即观火大入圆通也。生大宝𦦨。即火光三昧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平险防损。代人济牛。无彼我相。实善平心地。无有高下也。行至于此。故闻所示。即得心开。言当平心地则一切地皆平者。令了万法唯心。勿起异见分别。即得心平。心地若平。即不见彼我高下等相。则一切皆平也。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亦由平心故一切自在。我即下。正陈所证。谓了身界二尘等本如来藏。故不相摩触。了微尘性。即悟无生。故云我于法性获无生忍。妙莲华佛知见地。即诸佛心地法门也。行实圆契。染净双忘。名妙莲华。迥出三乘。深造一实。名佛知见地。持地所持。在此而已。故得身界尘销。无上智圆也。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至)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月。太阴水精。昔师水天。修习水观。水性圆明。故号月光。观于下。明作观相。盖由初观内身之水。性不相夺。以至观世界外诸香海水。无二无别。故得水性圆明。我于是时。至身质如初。叙作观之缘。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明定果色随心所变。未得无身。出定心痛。如舍利弗于恒河岸入定。遭违害鬼所击。而出定头痛。亦未得无身也。久离病缘者。谓罗汉子缚虽尽。既未得无身。则果缚犹存。是以心痛。出定不知者。由无明未尽也。观身界之水无别。即性合真空。以水性不相陵夺。云一味流通。由观水性不相陵夺。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故水大为第一也。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至)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因风大圆悟。身心发光。洞彻无碍。号琉璃光。无量声佛。依风大开示菩萨。欲其证得不动。故令观于群动。若了群动无依。即证本觉不动。琉璃光因是观界观世观身观心。迁流运止。悉惟风力。故曰诸动无二。亦复了知此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由是觉了大千群动。皆即狂劳。犹百蚊蚋鼓于方寸耳。因了风无所从。故逢佛未几。即悟无生。是于群动而觉乎不动。故见自身于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也。东为群动之本。而佛号不动。乃即动而静者也。能即动而静。故身心无碍。洞彻发光。合十方佛传一妙心者。谓观风力无依。所悟之心。即十方佛所传妙心故也。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至)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由观空故。得证空性。则性中所有。一切皆空。身与刹海涉入无碍。号虚空藏。以证空性故。得无边身。由得无边身故。能以四宝珠。照十方刹。化成虚空。于心现镜。光照诸刹。来入镜中。身刹互入。不相妨碍。广大随顺。施作佛事也。此大神力下。明妙力之因。谓由观四大身心虚空佛国。同一虚妄。唯是圆常。冥此发用。岂拘方所。佛问下。结答所证。妙力圆明。即照刹现镜之事。由观空故得此妙力。故空大第一也。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至)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正云梅怛利曳那。此翻慈氏。谓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愍物迷识。故示迹发明也。心重世名好游族姓者。明迷识逐境。外慕妄求也。从灯明教而名心顿歇者。了境唯识。迷妄自除也。然灯佛现乃成妙圆者。迷妄既除。真心即现。则万境妙圆矣。得是妙圆识心三昧。则了尽空如来国土皆我心变。净秽有无亦我心变。无量佛性从此发挥。是谓流出无量如来。至得补处。亦不离此也。识心圆明入圆成实等。盖由识心妙圆。证圆成实。不复迷识逐境。种种计着。故能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而得无生忍也。遍计所执。谓横执众生寿者我及我所。乃至情非情异。有实体性。故周遍计度也。依他起性。谓计有因缘世间和合。建立名相。执此假相定从种生。虽无我执自然种性。犹执五蕴等法。定从种生也。圆成实性。即真如也。圆成如麻。依他如绳。遍计如蛇。今入圆成。即证真如理也。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至)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亦名无量光。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是谓系念。脱能如此一无间杂。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下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此也。譬如下。示必须系念。然后相应。不专念佛。则虽逢不逢。或见不见。染香则袭香。念佛则见佛。故以念佛妙熏。名香光庄严也。念佛得忍者。盖以净念蠲浊想。正念灭邪受。邪浊既除。心境空寂。一切不生。名无生忍。如此。则自性佛土净矣。故摄行人同归也。我无下。正陈所证。都摄六根者。以念佛三昧通摄六根。即见大第一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