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二自阿难世间去。明色界天之文也。云色界者。以其虽有定力胜下六欲。然犹为色笼络。故名色界。分二。初别明。阿难世间等也。二总结。阿难是十等也。初又分四。即四禅也。次第可见。

初初禅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

初正明中。三天。一名梵众。如王之有人民也。二名梵辅。如王之有宰弼也。三名大梵。如国之有君王也。若二三禅则亦然耳。

初梵众中。不假禅那。谓修天行者不修首楞严大定也。无有智慧。谓修天行不修奢摩妙观也。此之二句。下去诸天皆应有之。而不云者略也。盖此经所明唯耳根圆通。乃是首楞大定奢摩等妙观。今修天行者非其所修。故云不假等。及每结成皆云虽非正修真三摩提也。但能谓其执身不行淫欲事耳。若行下。谓其执心不起淫念也。是人下。谓其当下未到定成即生梵众天为梵王之伴侣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梵辅中。欲习句。谓其离淫欲也。离欲句。谓其禅定现前也。于诸句。谓其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与五戒禅定相应也。是人等。谓其功行已成当下应生为梵王辅弼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三梵王中。身心句。执身不行淫事。执心不起淫念。执亦离也。威仪句。四威仪中唯一禅定也。清净句。兼持五戒皎如冰霜也。加以句。明其淫欲是散乱之因。悟其淫欲是烦昏之本也。是人下。当下应生为大梵王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结成中。此三句。谓其已舍六欲苦粗障。已得初禅净妙离。则此三天胜下六欲。故名为胜流也。一切等。正明已舍六欲苦粗障也。清净等。正明已得净妙离也。虽非等。盖此经所明唯是耳根三昧。乃出世上上定。今非所修。故云虽非等也。下去仿此。

二二禅。亦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光中。其次二句。盖言大梵虽为色天之主。唯其有语言故。若论禅定。不如二禅已去。则如二禅胜于初。禅故云其次等也。圆满句。谓其能修根本禅及修四无量心也。澄心句。生定也。寂湛句。由定生慧也。如是下。结名也。云少光者。对后无量光言。少字应读上声。乃多少之少。下之少净亦然。

二无量光中。光光等。谓其光复生光也。映十等。正映本界。非映他方世界为十方也。显其禅益进光益多也。所以结名为无量光。

三光音中。吸持等者疑是倒文。应云持圆吸光。盖持少光之圆满梵行。吸无量光之光也。此天已去不以语言诠显。即以光为教体。故云吸持等也。发化等者。既以光为教体。即以光为宣化。传传无尽。胜于语言粗涩。故云发化等也。所以结名为光音耳。

二结成中。一切忧悬之悬字。有云应作愁字看。此亦不然。盖谓忧心悬悬耳。乃二禅是定生喜乐。故云一切等也。清净等者。谓其已得二禅之净妙离。已伏初禅及六欲之苦粗障也。

三三禅。亦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净中。如是等者。牒前光音天成就之光而言也。披音等者。到此更加修进。披去教体之光音。显露本位之妙定也。发成等者。谓其定益进也。盖三禅是离生喜乐地。今当其初。故云通寂灭乐。所以进而若二成寂灭乐若三归寂灭乐。故得名为少净也。

二无量净中。净空等。亦言其定益进于前也。余可知。所以得名为无量净也。

三遍净中。世界等。亦言其定更进乎前也。所以得名为遍净耳。

二结成中。具大等。言其定生也。得无句。言其喜乐也。安隐句。正显其三禅之乐胜也。

四四禅。若照前三。亦应三天止于广果而已。今因福爱已进有二岐路。若从坦道得广果也。若从纡僻为无想耳。则知无想一天因岐路而生也。下去五不还天。三果圣人寄位于此。以故四禅有凡天也。若分判之。广果已还是凡夫天。即本禅也。无想一天是外道天。以其妄计无想为涅槃耳。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也。同一禅中。有三种耳。今且分二。初凡夫四天。复次天人去也。二那含五天。此中复有去也。初又二。初复次下正明。二此四下结成。

初正明四。即四天也。初福生中。不逼等者。谓其二禅已还及下六欲之苦粗障皆离也。乐非等者。谓其兼知三禅之乐亦不久也。如是不唯离苦。亦且舍乐。故云苦乐等也。苦乐粗重相也。苦未能舍。净妙之福不生。今既苦乐顿舍。则粗重相而亦灭矣。粗重相舍。净妙之福自得。故云粗重等也。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今当其初。便能尔尔。进而更胜不待言矣。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福爱天中。舍心等者。前之苦乐二境虽舍。尚未得圆。到此苦乐更不可得。故云舍心圆融。而解更胜其福更增。故云胜解等也。解脱清净。福既无遮。乃得不可思议之用尽乎未来世中。故云得妙等也。结名可知。

三广果中。从是天等者。指福爱天进有二岐路也。若于等者。谓从三禅之第三天已来。经福生出至福爱。其福转圆。其解转明。此正从坦道而修证者。故云若于等也。结名可知。法华云大自在者。即今之广果也。然今四禅若亦三天。则乃广果为最上天矣。故法华云色界顶天。以此则知。无想等之寄居明矣。

四无想中。若于等者。谓前不唯厌苦。乐亦厌之。故云若于等也。然前苦乐虽舍。能舍之心犹存。于此舍心重加详审而无断绝。故云精研等也。从是舍心既舍身亦不得。故云圆穷等也。既身心两灭。所有心虑犹若死灰凝然不动。可经五百劫之久。故云心虑等也。是人等者。如来之断词也。谓其苦乐双厌已来是生灭因。心虑灰凝住五百劫是生灭果。如是生灭之因但可得此生灭之果。自不能显不生不灭圆明自性。故云是人等也。初半劫等。复申其生灭之果妄计为涅槃也。就五百劫论其始终耳。初到无想天时定力未就。经半劫方得心灭。故云初半劫灭。既经四百九十九劫半时定力衰微不能按制。取灭之心又复生焉。故云后半劫生。据此止得四百九十九劫如灰凝然。此但世间定力令其无想而已。无非微妙观力之所显发。遂计不生不灭之涅槃。所以无想为外道天也。

二结成可知。

二那含五天分三。初此中下标示。二苦乐下释明。三此不下结成。科目先分正明结成为二。正明又分为二。今直分三。亦便也。

初标示中。此中等标也。可知。于下等示也。谓其断欲界九品思尽。故云于下等也。从是偏真更显。欲界之苦禅天之乐皆不可得。故云苦乐双亡。欲之思惑九品既尽。不复生于下之欲界。故云下无卜居。然于上地之惑未尽。不妨就于舍念清净四禅同分之中安立以为处所。故云故于等也。正示三果圣人寄居之所以耳。

初无烦中。苦乐句。承前也。斗心不交者。若苦乐二境未灭。而所灭之境与能灭之心似为交相斗诤。苦乐既灭。能灭所灭两不相缘。是名斗心不交也。从此以去总属重虑缘真进断上地之惑。其名或从所破及夫所显。皆可见也。

二无热中。机括独行者。指能灭之心也。能发生一切之为机。能含摄一切之为括。前境既灭唯存能灭。是为独行。合而言之机括独行。研交无地者。若其心境相对有交之地可得。其境既灭机括独行。是为研交无地。

三善见中。十方等者。若境未亡所显未妙。其境既亡其理更显。故云十方等也。此之十方世界止就本界而言。以罗汉尚未见界外故。纯一真理。故云更无等也。

四善现中。精见等者。前约能见故云妙见圆澄。今就所见故云精见现前。一能一所。其理愈显。犹之乎陶冶镕铸其光而无留碍。故云陶铸无碍。所以前名善见此名善现也。

五色究竟中。究竟等者。谓既能见所见陶铸无碍。所有诸法几微无不究尽。故云究竟群几。穷色等。正明其究竟群几也。以析空观析之又析。穷其色性之性。以显偏真之理。故云穷色等也。所谓离色入空耳。是以此五是三果圣人所居也。

三结成中。此不等。正明五天虽寄四禅。其四禅之天王但闻名钦仰而已。不能知见乎其形也。故云此不等也。无他。那含是圣。本天是凡。凡圣自当迥别也。如今等。引例也。五百罗汉住天台山。又有五百天冠菩萨住支提山。如华严说。如斯之类。世人皆不得见。故云如今等也。

二阿难下。总明色界之文也。是十等。谓其唯修禅定。故云独行无交。未尽等。谓其为色笼络。故云未尽形累。所以究竟已还共十八天皆名为色界也。

三自复次阿难去。明无色界之文也。名无色者。谓无业果色。故云无色。若定果色犹存也。大分为二。初正明。复次阿难等也。二结成。阿难是诸等也。初又二。初复次下标类。二若于下释相。

初标类中。从是等。即指色究竟天也。复有二种岐路。正标回心不回心利钝二号人也。

二释相又二。初明利者回心。若于等也。二明钝者不回心。若在等也。

初利者回心中。若于下明出界得累。成阿下明回小入大。初云若于等者。诸其根利之故。于前色究竟天舍念清净地中。即发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三十四心现前之时。顿断思惑尽。便出三界成四果罗汉。故云若于等也。又以利根利故。不唯证小乘果。更能回心向大断无明见中道成大阿罗汉。如法华云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故云成阿等也。

二明钝者不回分三。初若在下正示也。二此等下结归也。初正示中分四。即四空也。

初空处中。若在等者。谓于舍念清净地中已得色究竟天。故云若在等也。舍心难得成就。其色未离。故云觉身为碍。今销其色之碍度入乎空。然色有三种不同。有可见可对色。有不可见可对色。有不可见不可对色。此之三种悉为销尽。故云销碍入空。结名可见。

二识处中。诸碍句。承上销碍入空也。无碍句。不唯销其诸碍。无碍之无亦不可得也。其中下。拣所存也。意谓。诸碍既销。无碍亦无。其所存者唯阿赖耶之八识也。全即留也。末那七识也。七识唯念八识为内自我。亦能外缘六识。六尘既销。六识不行。外无所缘。则半分无矣。然八识体不动。所缘尚在。以故留半分也。若作全字看。谓其末那全分中之半分亦得也。微细者。以其所缘八识乃是无明最为微细。其能缘也亦微细耳。又可全于末那全留七识也。半分微细六识也。以前所断是欲色二界之思。乃是粗重半分。其未断者无色界思。故云半分微细。若夫后之无所有处无色正使将尽。则云识心多灭。以故此之半分微细看作六识亦得也。销其碍唯存乎空。到此中来空亦不得。秪存识体。是以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中。空色句。谓前之空色二俱亡矣。然识体犹存。到此识体亦灭。故云空色等也。正谓无色思将尽耳。十方等者。攸即所也。不唯空色亡。亦且识心灭。唯一寂然真理而无所往也。是以名为无所有处。

四非非想处。识性等者。二乘之人但知六识。不复知有八识。又不知六识可灭六识性不可灭。以六识性即八识体。然其八识。就妄边说是为识精。就真边说当体元明。因其不知六识是八识体。亦欲动而灭之。如何得动为汝所灭。故云识性等也。从来无尽。如何为汝发宣得尽。故云于无等也。识生元不动者。汝欲灭之。使其存者若乎不存。而实存之。故云如存不存。识性元无尽者。汝欲灭之。使无尽者若乎欲尽。而实无尽。故云若尽非尽。名为等者。若就本文而言。指如存不存谓之非想。指若尽非尽谓之非非想。若约前文而言。谓不同前识处。故云非想。谓不同前无所有处。故云非非想。

二结归。盖此四天。其有二种。谓圣人与凡夫也。若从色究竟来。不能如大阿罗汉早已回心。更复重重至此非非想。乃是圣人见思二惑悉断尽也。若唯本天。止修根本定。见思二惑伏而不断。如石压草石去还生。如冰挟鱼冰泮还游。以其事禅不能发无漏故也。此等等。正结凡夫也。谓其但能穷空之相。不能显空之理。故云此等等也。从不等。正结圣人也。谓其不能如阿罗汉回小冋大。唯从色究竟天往历至此。方断见思。止是钝阿罗汉。故云从不等也。若从等。借无想天以例。虽不回心终不堕落也。盖无想天元非究竟。妄计涅槃。不能穷空究理。迷于有漏之天而作无为之解。不闻如来正法。心若复起。即为堕落。若夫罗汉不同无想复入轮回。故云若从等也。

二结成分三。初总结三界。阿难等也。二别结四空。阿难等也。三指属虚妄。此皆等也。

初总结三界中。各各天人。民也。民则实行凡夫。所以福尽还入轮回。所谓仰箭射虚空力尽还堕落也。彼彼天王。王也。王则权行菩萨。所以示为渐次等也。如是则知三界之中。不唯色之五不还是三果圣人及无色利钝乃是罗汉菩萨之圣。凡三界诸天之王皆大圣之示现也。

二别结四空中。是四等。即指空处等四天空色双亡识心都灭乃至识性不动等而言。此但就凡夫而结四空天也。余可知。三指属虚妄中。此皆等者。谓三界诸天。及前之地狱等四。后之修罗之一。皆由不了妙明心性一念不觉而虚妄之发生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亦即中阴耳。

七自复次阿难去。明修罗之文也。阿修罗此云无天。但有天福无天德故。亦云无酒。性极嗜酒。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欲酿成酒。鱼龙业力不得成就。遂发瞋性。誓断酒故。若论其福。可与天齐。若论其德。当在人下。今备列于此。以其为四趣所摄故也。云何一类为四趣摄。由其宿因能奉出世圣人教法。持五戒十善。此是上品之善。应生天中。亦能奉世间圣人之教。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此是中品之善。应生人中。此就所持而言耳。若就本类而言。虽能戒善及乎五常。念念欲胜他人。唯恐他胜于己。则中品之恶。应生鬼中。不唯胜人之念。更有嫉妒之心。或闻人行善事。心生嫉妒。意谓斯人如何能行斯事。永使他人不能行善。则为下品之恶。应生畜中。既有是善。复有是恶。所以不舍本类而为四趣摄也。复有为四生所摄者。以鬼是卵生。人是胎生。天是化生。畜有湿生。所以生在海底。同乎鱼龙之湿生也。分文为二。初复次下总标。二若于下别明。别明分四。大意如前。次第可见。初卵生鬼类所摄中。云护法力者。因其宿因能奉出世圣人之教。故能护法也。乘通入空者。修罗无通。既为鬼类所摄。鬼有五通。是亦有通。余可知。

二从阿难如是去。结显七趣之文也。文分为二。初迷妄成有。阿难等也。二照真则无。若得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迷因虚妄。二阿难下转由恶业。

初中。云精研七趣者。精即精细。研即研核。如前其总答也。由胜至劣其别答也。由劣至胜。一总一别。一往一复。如此精细而为研核。七趣因果无不昭然。是为精研七趣也。如是则知。七趣皆属乎昏昧诸有为相为因。遂有乎沉溺诸有为相为果。故云皆是等也。其受生也因虚妄之想。其随业也亦因是虚妄之想。故云妄想等也。如是虚妄受生随业。总由从真起妄背觉合尘。然于妙明心性如空中华。那得根本及夫由绪。故云于妙等也。

次中。此等等者。复指此诸众生。了不自知。迷本妙心。所以虽经多劫。不得复乎真净妙明。故云此等等也。不知其真而归其净者无他。总由杀盗淫之三故。故云皆由等也。如是若能返乎三者。不唯无三而已。又能出生无杀盗淫之三者矣。故云反此等也。于是而推。应知。有此三者则名鬼等之三恶道。无此三者则名天等之三善道。故云有名等也。善之与恶。无之与有。互相倾夺。从此回旋轮转了无休息。故云有无等也。此皆迷妄而成有也。

二照真则无分四。初若得下明妙观。二阿难下答问词。三汝勖下劝断除。四作是下辨邪正。

初明妙观中。若得等者。正明微妙三观。虽云三摩而奢摩禅那亦具也。以其三法全性而起。是为妙发三摩提也。则妙等者。正明妙观所显妙谛也。若修奢摩他时。不思议空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万法当前一尘不立。当体真空理境。是为寂。若修三摩提时。不思议假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森罗万法无不宛然。当体妙有理境。是为常。若修禅那时。不思议中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当体空寂处而万法宛然。万法宛然处而当体空寂。遮照平等。真俗并显。唯是中道理境。是为妙。故云则妙常寂。于是则万法当前一尘不立当体真空之时。即善恶等亦真空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又森罗万法无不宛然当体妙有之时。即善恶等亦妙有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又双遮双照双即双离当体中道之时。即善恶等亦中道中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故云有无二无。到此不唯有无所遣之境不可得。即能遣之观亦不可得。故云无二亦灭。则知不杀等三之善尚不可得。那更有杀等三之恶可得。故云尚无等也。如是观之。轮回之苦当下息矣。所以明其妙观以照真耳。

二答问词中。不断等者。正答其为复本有为妄习生及为有定处众私同分之问也。初二句标也。因各下释也。因各等者。谓其造业是各各之私。感报是同分之同也。如是则有定处。非无定处。故云因各等也。自妄下。正明其皆因一念不觉虚妄而有。如空中华不可究其根绪。故云自妄等也。前阿难如是申问。今如来如是结答。一问一答了然明矣。

三断除中。汝勖等者。勖即劝勉之义。正劝其修圆通法门也。前来既明妙观。又答问词。则阿难自应以此妙观而断其妄返其真故劝其断除也。三惑。非见思等。即指其杀等也。以其杀等三业由贪等三惑。所以先当断其根由。故云汝勖等也。纵得下反显。可知。

四辨邪正中。作是等。可知。后应结云。如是则知地狱因即生地狱果。乃至人天因即生人天果。若能作是说。修是观。照妄妄破。照真真显。无患乎无上之菩提不成也。精研七趣已竟。

二从即时如来去。助道中详辨五阴之文也。其行人也观行将成未成之际。五阴将破未破之时。能所相当。彼此敌立。若能圆观而圆照之无非圆融三谛。如是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又能达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亦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傥其不能如是观达。或一念邪一见错。则魔党乘间而入。不唯观行不成。犹招恶道沦坠。此是最为紧切关头。然阿难辈不及预问。所以如来兴无缘慈。将罢座矣还来说也。魔者梵语具云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行人法身。及夺行人慧命耳。然魔有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今虽五魔具有之也。大分为二。初经家叙。即时等也。二如来说。汝等等也。

经家叙中。即时等者。前来正行中解行证三及夫结名。更于助行中精研七趣。一经所谈至矣极矣。无可加矣。故云将罢法座。然五阴魔尚未详辨。以故回紫金山而再说耳。此虽阿难辈紧要着子。非如来之佛知佛见。何能预为照浊。所以普告大众。及夫阿难。其时谅已知之。但现前大众及末世众生犹不能知。所以正告大众傍及阿难。以阿难是当机耳。

二如来说。更分为三。初汝等有学去就意许说。二佛告阿难去约义开示。三阿难即从去更释余疑。初又二。初指前。即汝等等。二明今。即汝犹等。

初指前中。回心趣大等。拣异于小乘也。已说真修等。谓前来所说耳根法门全性起修为真修行。亦拣异于不达全性起修者也。

二明今又二。初汝犹下备举未知。二汝应下诫许受说。

初备举未知中。初总举。即汝犹等也。二别举。即或汝等也。

初中。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也。止观既具。而止观不二之禅那具可知也。此举所修也。微细句。举所不知也。魔境等。举能不知也。魔境现。前如止观中具有十境。从阴入境至菩萨境。魔境其第五也。初心唯观阴入。余九待发方观。则知魔境现前具如止观。洗心非正。有多意。若略言之。内心不缘外尘。洗心自正。魔不得入。又了魔界佛界唯一如无二如。亦洗心自正。魔不得入。若广言之。一者凡修禅定。必须洗涤先心。从来所有邪恶知见悉皆忏断净尽无余。如前净器除去毒蜜复以灰香荡涤习气堪贮甘露。小有不净便为致魔之端。二者凡修三止皆是洗心慧水。如体真止洗见思。方便止洗尘沙。不二止洗无明。所有三惑既洗。心自得正。倘有少不清净。便为魔所乘也。

二别举中。或汝等。预举后之四十八种阴魔也。如后所明天魔鬼神魑魅皆是阴魔中所现者也。魑魅下应结云。此是贼也。元非是子。汝若不能了知。反认贼为子矣。故云心中等也。若是子。方能克绍法王家业。若是贼。不唯不绍法王家业。则其法身慧命反为所丧失也。可不慎哉。又复下。预举识阴中后之声闻缘觉二种也。如第等者。引例也。彼比丘曾闻如来所说。证阿罗汉不堕后有。彼乃不达四禅。妄计为阿罗汉。其福尽时。将为堕落。遂谤佛曰。佛说罗汉不堕后有。我证罗汉。今复堕落。则知佛说非真实也。如是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更谤如来。又大妄语。是以直堕阿鼻地狱。具如辅行中说。今云四禅。盖以初禅谓得初果。乃至四禅便谓证四果也。是为妄言证圣。彼既尔尔。设习三昧得少为足亦复如是。故云如第等也。

二诫许受说中。汝应下诫许。阿难下受说。皆可知。

二约义开示。更分为三。初总明。佛告阿难等也。二别显。阿难当知等也。三总结。此是过去等也。初又三。初佛告去出因由。二汝辈去明魔动。三然彼等为劝诫。初又三。初一真自性。即佛告下。二迷真起妄。即由汝下。三妄体元无。即当知下。

初中。佛告等。正明一真自性乃生佛平等不二者也。

二迷真起妄中。明其本来自性生佛不二。但由汝等一念不觉。迷其真起其妄也。如前妄为明觉。亦如元明照也。痴爱发生。如前因明立所。亦如照生所也。生发遍迷。如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如所立照性亡也。故有空性等。如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以前同为虚空异为世界故。亦如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已上所明。皆由一念不觉虚妄而有之相。则此下出皆由一念不觉虚妄而有之意。十方国土非无漏者。的指拣异于寂光国土也。泛言对下三土拣异寂光。对下二土拣异寂光实报。对同居拣于上三土耳。

三妄体元无中。当知等者。谓世界因虚空而有。虚空又因无明而有。则知无明为虚空之能生。虚空又世界之能生。然无明当体虚妄。那得有汝所生之虚空。更汝虚空有所生之世界。故云当知等也。犹如片云等者。片云喻虚空。以其容易消故。太清喻真性。以其无动转故。以片云之小点太清之大了不可得。如前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故云犹如等也。则能生虚空之于真性。尚如片云之点太虚起灭无从。况所生世界那可有得。如前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也。就以妄生妄如此。究其所以。皆由一念无明迷真而起。若破无明之妄。发其真性归其元明。能生无明一破。所生虚空自然销落殒灭。虚空尚尔。而世界国土法尔振动破裂。如是安有妄体可得。故云汝等等也。发真归元者。真是一真自性。本来具有。为妄所迷。今迷既破真得现前。故云发真。元即元明。本来不灭。为妄所逐。今妄既灭元明自归。故云归元。则知佛告等明一真自性生佛不二之者。由汝等明迷真起妄全妄无真者。当知等明若破其妄妄不可得者也。出因由竟。

二明魔动中。汝辈等。魔动因也。一切等。魔动相也。凡夫等。知不知也。恋此等。魔所恋也。是故等。魔来恼也。云汝辈等者。意谓汝辈若修三摩则当发真归元。彼诸菩萨大阿罗汉亦修三摩亦当发真归元。彼此所显理之心而无不通。所证智之精而无不㳷。如以水合水以光入光。同是一真自性湛然之体。故云汝辈等也。魔动之因如此。一切等者。以既发真归元自当销殒虚空而振裂国土。所以宫殿崩裂大地振拆水陆飞腾也。盖宫殿等三是所见之相。魔王等三是能见之人。无不惊慑者。谓见是相而惊慑也。所见中。无故二字。宫殿等三皆亦有之。云无故者。魔王等三亦皆有通。能使宫殿崩大地振水陆腾。今彼不使其通而有此相。故云无故。无故而动自应惊慑。则知水陆句亦属所见。古来皆作能见看。是以此义不无疑耳。魔动之相如此。凡夫等者。谓魔王等三虽见无故而动致生惊慑。其间凡夫不得通者。不知此是修三摩者发真归元迁动虚妄之讹。此拣不知以其未得五通故也。彼等去。明知者也。可知。知不知者如此。然汝彼虽修三摩坏其虚空。彼恋虚妄之尘劳者云何容汝振裂推灭。故云恋此等者。魔之所恋如此。因不容汝摧裂之故。魔等皆来恼汝三摩行人。使汝行不成就不致摧坏其处。故云是故等也。魔之来恼如此。则知魔来元因修行。盖修行者可不慎欤。故下有劝诫之文也。虽曰发真归元坏其虚空国土世界。犹在魔类可以依托。何沾沾恼于行人。但惧其成佛之时光明照烛其魔类也无可全生。所以将成未成之际来恼乱耳。问一人发真归元。十虚悉皆销殒。大地悉皆振裂。自古以来成佛者多矣。云何虚空世界依然在耶。答诸佛成佛发真归元。唯破己之无明。止坏己之虚空。众生无明不破。而空之与地依然在也。又问既是诸佛正坏己之虚空大地。云何天魔等。皆见宫殿崩大地坼水陆腾而惊慑耶。答如相宗说。无明有自相共相不同。若破自相无明。坏虚空大地。彼诸魔等自不知也。若破共相无明。坏虚空大地。彼诸魔等自应知也。然诸佛众生虽有迷悟不同。其众生也同在虚空世界。是以坏时理应知耳。且彼等皆属邪类。佛成道时。正欲转其邪而复其正。其于彼也法尔相关。故无不知。若更克实推之。诸佛成佛。销殒虚空振裂国土。而空之与地依然在者。无他。十方诸佛固无量。十方众生亦无量。彼皆无量。恰当诸佛成道之时正值众生出生之际。如是则知诸佛成佛当坏虚空国土。众生出生当成虚空国土。一坏一成。两当其处。是以坏不见坏。成不见成。而依然在耳。所谓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诸佛无尽耳。

三为劝诫分二。初以明悟劝。然彼等也。二以不悟劝。若不等也。

初以明悟劝中。然彼等。承前诸魔来恼而言。故云大怒。彼尘二句。真妄相对也。彼虽大怒。但在虚妄尘劳之内。汝既修乎妙观。则在微妙性觉之中。如风下。喻妄不能坏真。汝如下。喻真能破其妄。徒恃下。谓汝若能坚固修行。在他徒得其力。止是其客。不能坏汝主人也。成就下。汝若要令三摩成就破他恼乱无他方法。唯由汝之五阴主人。五阴主人即常住真心也。主人若能惺惺。客魔自不得便。主人倘或昏昏。客魔乘隙即入。故云成就等也。当处下。若要五阴主人而为惺惺。唯以禅那等三不思议妙观观之。无可奈何汝也。阴销等者。彼魔暗也。妙观明也。妙观觉照。彼魔暗应念销落。那更恼乱。故云阴销等也。如是为劝。则知魔之来不来唯在观之修不修。其为观也岂可缓哉。

二以不悟诫中。若不下正诫。如摩下例明。此乃下结示。初云若不等者。汝若一不觉悟。不唯不能破他。则汝反被所破而为魔之子及为魔党矣。故云若不等也。二中。如摩等者。引彼微少例此炽盛也。谓登伽止一淫女。且止以咒咒汝。止欲毁汝淫之一戒。然汝戒体清净。虽遭所摄尚不被毁沦落沉溺。故云如摩等也。三中。此乃等者。意谓彼之登伽止一淫女毁汝一戒而尚不能。今乃魔业炽盛。汝之所有性功德财并汝微妙法身悉皆毁坏。故云隳汝宝觉全身。又可宝觉全身总是法身。以阿难前云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云隳汝法身。法身若隳。断佛种子。为害何如。如宰下。复以喻显也。意谓如前登伽咒汝为害甚小。若庶民家之剽掠而已。若夫魔类作隳汝法身。如宰臣家之遭籍没也。故云如宰等耳。如是为诫。汝本欲破其魔而为修习。反为魔转而为其子与党。如宰臣家之遭籍没。究其所以。由汝不悟其为悟也。可不勉乎。总明已竟。

二别显分为五。初显色阴。乃至五显识阴。破五阴者。非谓破坏其五阴也。但从来未曾修此圆通法门。这种妙智不现乎前。不达五阴当体如来藏性。今得观行渐进渐入。则能了达五阴当体如来藏性。所谓破无所破。全妄即真。显无所显。妄真不二耳。又五阴中位有横竖不同。若竖论之。破色阴是观行。破受阴是相似初二二信。破想阴是相似三四二信。破行阴是相似五六二信。破识阴是相似之七信也。若横论之。设若一念而能断者。即破无明而显中道入初住位百界作佛也。然今就竖论耳。

初显色阴。大分为三。初阿难当知等标举也。二阿难当在等释成也。三阿难如是等结劝也。初又二。初观成。即阿难下。二境现。即当住下。

初观成中。汝坐等者。属观行位也。言坐道场者。场有修道得道之异。今在修也。以其修三摩故。若约六即。此乃观行即佛坐道场耳。销落诸念者。如前三渐次之修习。真修增进为能销落。助因正性现业为所销落也。则诸等破妄显真也。动静句三谛圆融也。忆念句三观圆照也。

二境现又二。初当住等色未尽相。二若因等色已尽相。

初色未尽相中。当住等者。承前观成而言。意谓应在观成之际而入三摩。今色未尽。其犹未然所以。如明下约喻明也。如明句喻观行成也。处大句喻色未尽也。精性等法合明也。精性句合明目人之观行成也。心未句合处大幽暗之色未尽也。此则句正结色未尽相。区即寰区。宇即宇宙。所谓色阴世界耳。

二色阴尽相又二。初正明。若目等也。二因由。观其等也。初中。若目句明观成也。十方等。色阴理显。是为色阴尽也。十方泛言之耳。非定指十方世界也。是人等结显色阴尽也。色以质碍为义。即以四大身为色。有是身则为劫浊。色阴既尽劫浊自超。所以前云色为劫浊体也。

次中。观其等者。其真之理既显。其妄之由亦见。云坚固等者。由父母三缘和合虚妄之想有是色阴而为劫浊之本。故云观其等也。余如下之更释余疑中所明。后四亦然。此中虽明已尽未尽。其实未尽。令人因未尽而至于尽耳。为欲其尽。所以下有过加研核之患而观其境。下去皆尔。不复更出。

二释成分十。次第可见。各有功行现境名意功过四科。每就本文略为点示。初身能出碍中。当在下功行也。少选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初中。当在等。正指色阴之将尽之中而现其理。故云此中等也。下去皆云此心。与今同也。了知四大之色元因虚妄而生了不可得。故云四大不织。

次中。既显色阴之理。四大是妄身。亦不为四大羁縻。故云少选等也。以此正是色阴。所以下去皆云身耳。

三中。此名者。出其名也斯但等。出其意也。

四中。不作等功也以其不作圣解故。若作下过也。以其作圣解故。下去九文大意皆然。略示章段。不复烦重。

二拾出蛲蛔中。复以下功行也。是人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三空中说法中。又以下功行也。除执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初中其时魂魄等者。以魂等依肝等。魂依肝。魄依肺。意依脾。志依胆。精神依肾也。次中。云除执受身者。身是八识持也。空中闻说法者。所谓尘尘说刹刹说炽然说无间歇也。可见说法之声无处不遍。但为色所覆。色阴既尽。便能闻空中说法也。下去忽见法身佛。忽见十方成宝色。忽夜半见种种物等。可例知耳。三中精魄递相等者。即指上之魄与魂等互互离合也。

四见佛据屋中。又以下功行也。十方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初中。澄露句为三观圆照。内光句谓三谛圆显。

次中。十方等。现依报而至正报。于时等。见依报而及正报耳。

五空成宝色中。又以下功行也。于时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初中。观察句观也。抑按等止也。制止句正以止观照摄得超越于色阴也。

六暗室见明中。又以下功行也。忽于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初中。研究句亦三观圆照。精光句亦三谛圆显耳。

七烧斫无碍中。又以下功行也。四体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三中。此名句。了四大之身唯是一色。排四句。无四大性可得。一向句唯一理耳。

八遍现依正中。又以下功行也。忽见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次中。忽见等。见正报清净。又见等。见依报清净耳。

九夜见远方中。又以下功行也。忽于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十见善知识中。又以下功行也。见善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不作下功过也。

二中。见善知识等者。前之九种自心生魔。此乃引动外魔而来恼也。

三结劝分二。初结过患。阿难等也。二劝弘宣。汝等等也。

初中。如是等。结十种现境也。皆是等。结十种功行及名意也。欲其色尽。故皆研核。反为魔生之患。故云皆是等也。众生等。结十种认为圣解而招报也。

二劝弘宣中。汝等等者。劝阿难将色阴中十种现境宣演指示末世众生。勿使修三摩者当此色阴既尽之际过加研窍致令魔便而恼乱也。故云汝等等耳。如是末世行人。得以保持所有功行不失。得以覆护所有魔障不生。自得成乎极果菩提。故云保持等也。下去四阴结劝。其文皆同。唯想阴中分为广略。广虽不同略则无异。皆可例知。不复更明。

二显受阴。亦分为三。初标举。阿难彼善等也。二释成。阿难彼善等也。三结劝。阿难如是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承前。二若有下明今。

初承前中。修三摩提。虽止云三摩。乃圆修三观也。奢摩等。正以不思议奢摩空观而破色阴。故云奢摩等也。其妄既破其真自显。故云见诸等也。所谓破显俱时空假不二者耳。见诸佛心者。即见十方如来所证妙净明体也。以行人修三摩提见元明自性故。则知果因虽列。元明自性无少异耳。如明镜二句。以喻见诸佛心也。镜喻能见观智。像喻所见佛心。承前色阴如此。

二明今亦二。初受未尽相。若有等也。二受阴尽相。若魇等也。

初中。若有等者法也。犹如等喻也。此则等结也。法中。若有等。谓观虽成。受阴未破。亦可谓色阴尽而受阴未尽也。喻中。犹如等喻观成。亦喻受尽。心触等亦喻受阴未尽也。此正是受阴未尽世界。故结云此则等也。

二喻相尽又二。初若魔下正明。二观其下因由。

初正明中。若魇等者。谓受以领纳为义。受阴若尽。不被诸法所碍。犹之乎魇人之醒。故云若魇等也。是人等结成受尽也。既不领纳诸法。于诸法上不起分别之见。自得超乎见浊。所以前云受为见浊体也。

二因由中。观其等者。其真之理既显。其妄之由自见。由虚通明了虚妄之想。有是受阴而为见浊之本。故云观其等也。

二释成分为十。次第可见。亦各有功行现境名意功过四科。初发无穷悲中。乃难下功行也。忽于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初中。当在等者。谓受阴将尽。于此之中。观益进。境益显也。内抑句。谓其过加研核也。受阴将尽而过加研核未免成患。所以即有境现耳。下九皆尔。

次中。发无穷悲者。悲盖有三。空观现前有生缘悲。假观现前有法缘悲。中观现前有无缘悲。今受阴尽过加研核所现之者乃爱见悲。非前三也。故见蚊虫犹如赤子。下去所现虽异。亦可类推。

三中。此名等出名。而兼明意。下去皆尔。

四中。悟则等功。若作等过也。下去亦尔。

二生无限勇中。阿难下功行也。忍于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初中。胜相现前。同前得大二句。谓观胜境显也。感激过分。同前内抑过分。过加研核也。余可知。

三生大枯竭中。又彼下功行也。前无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初中。受阴明白下。例前二境应有得大光耀等及内抑过分之句。今盖略耳。下去亦然。

次中。前无等。受阴未破是为前无新证。色阴已破是为归失故居。定多于慧是为智力衰微。进退两楹之间。因智衰微而毁其行。是为入中隳等也。余可知。

四得少为足中。又彼下功行也。慧力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二中。因怀胜性便疑自是卢舍那佛。此乃增上慢耳。

三中。忘失等。慧多于定。不能恒审。其慧既多。反沉溺于知见耳。

五生无尽忧中。又彼下功行也。新证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次中。新证二句。亦谓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也。然历览与中隳有异。前唯毁行。此有踌躇。故不同耳。余可知。

六生无限喜中。又彼下功行也。处清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次中。处清净等。谓色阴已破外无所缘故也。余可知。

七起大我慢中。又彼下功行也。自谓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四中。不礼塔庙等者。塔乃安佛灵骨。庙乃设诸佛尊像。经是诸佛慧命之所寄。像是诸佛法身之所托。不礼塔庙。更毁经像。永丧法身。终断慧命者也。

八忽生轻安中。又彼下功行也。于精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功过中。云多作无闻比丘者。以其认轻安谓证圣。则同无闻比丘妄计四禅谓证四果。自既堕落。令信从者亦堕。所谓一盲引众盲同入于火坑也。

九拨无因果中。又彼下功行也。于时下现境也。空心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

三中。略去此名二字。余可知。

十爱极发狂中。又彼下功行也。味其下现境也。此名下名意也。悟则下功过也。皆可知。

三结劝分二。初阿难等结过患。二汝等等劝弘宣。皆如色阴可知。

三显想阴。亦分为三。初阿难彼善等标举。二阿难彼善等释成。三阿难如是等结劝。初又二。初承前。即阿难下。二明今。即从是下。

初承前中。受阴等。谓其受阴虽尽。不唯识阴未破。亦且想行犹在。自未得漏尽也。心离等。谓漏虽未尽。色受二阴既破。外无质碍之色。内无领纳之受。所有之心自得如鸟出笼成就去来无碍。故云心离等也。即前受尽相中。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来自由等耳。

二明今又二。初从是等想未尽相。二若动等想阴尽想。

初想未尽相中。从是下法。譬如下喻。此则下结。法中。从是等者。谓受阴既破。从此已去六十圣位可历。故云从是等也。意生身。即身如意通。又从此去身如意通可得。故云得意等也。则知从是二字应贯得意句看。虽云将来如是。然在行人想阴未破未知有是事也。喻中。有人等。喻想行未破之行人也。其言等。喻将来得历六十圣位也。令不等。喻想阴未除者不知将来可得六十圣位。其已破五阴者无不知也。结中。此则等者。结其将来有是之事。而未知者此正想阴世界。故云此则等也。然六十圣位三渐次亦在数矣。若约破阴对位。已破受阴应是相似中初二之信。则超三渐次与干慧矣。如何更有六十。盖渐次即名升进。正是观行。观行对破色阴。乃连本位而言耳。

二想阴尽相又二。初正明。若动等也。二因由。观其等也。

初中。若动等者。想以想相为义。是为动念。动念既尽浮想自除。故云若动等也。于觉等。谓想阴尽。观益进。境益显也。一伦等谓想阴尽行阴当前也。行阴念念迁流。首指生而始也。尾指死而终也。如是之相无不圆见。故云一伦等也。行既当前。想尽可知。故名想阴尽耳。想阴未尽。于诸法上未免想相。而起贪爱之私。想阴既尽。自得超越乎烦恼。所以前云想阴为烦恼浊体也。

二因由中。观其等者。其真之理既显。其妄之由自见。由融彻通达虚妄之想。有是想阴而为见浊之本。故云观其等也。

二释成。亦分十。次第可见。各有三科。初善男子下功行。二三摩地下现境。三汝当下诫劝。起止皆同。前后并无子科。唯二现境更分为二。初内生贪爱。三摩等也。二外致魔事。尔时等也。外致魔事又二。初尔时去魔来恼乱。二恼乱去魔去招殃。初魔来恼乱又四。初尔时等魔来。二其形等现形。三口中等说法。四此名等指名。十文皆然。但起止又小不同。临文略为点示。

初贪求善巧之功行中。受阴虚妙者。谓其受阴既破唯一真理也。不遭邪虑等。邪虑想阴也。谓将破想阴。其观更进。故云不遭等也。下九文同。义亦同耳。

初内生贪爱中。圆明所成之智也。善巧所发之用也。克实论之。二止是一。所以心爱圆明思求善巧。乃至心爱长年思求永岁。锐飞等字。总形容贪求急耳。然此二者。行人固不可缓。想阴若破法尔现前。今为欲破想阴。其心爱乐圆明。其思贪求善巧。此乃致魔之端。所以外遂致魔事也。下去心爱游荡贪求经历等。例之可见。

魔来中。飞精附人者。较乎前之色受二阴二意不同。一者前来外有所缘之色。内有能受之受。内外交结色受并立。其魔乘间即入肺腑。然此想阴。唯一想心存乎其内。而无外境得近其前。彼魔无由得入。但飞其精附其外人而来魔耳。二者前来色受相对有境可见。是以彼魔不复现境即入其心。此中想与外境两不相接。正在怀想之时。即附他人现境乎前。令其行人而信受之。是以飞精附人也。问魔既不附行人。云何他人得附之耶。答所附之人亦是行人。非无因也。但得破色阴未破受阴。以故飞而附也。几个人字。一一了知其义自易明也。飞精附人其人不觉去彼人体三人字。是所附之人也。令彼人见是人愚迷恼乱是人三人字。是被魔之人也。所现所说。即是所爱之圆明所求之善巧者。下去皆尔。此名鬼怪。即前鬼趣中贪鬼。此十对前十种同者多。唯后一二种不同耳。口说经法。乃附圣经。未必是经也。口中说言唯虚诞之词也。下去皆然。余可知也。

魔去招殃中。弟子与师。师即所附之者。弟子即被魔之者也。俱陷王难者。当其魔事炽盛之时。即王法虽严或恐是真亦不敢动。其魔既去。与前迥然不同。便知为魔。遂遭王法。王难华报也。地狱果报也。

三劝诫中。汝常等劝也。迷惑等诫也。下去功行劝诫。及现境中内生贪爱。与外致魔事中魔来恼乱。魔去招殃中二三皆同前。唯第三现形。或自形或其形或能令或令其小不同耳。亦随文可见。不复分也。

二贪求经历之现形中。云邪见密兴等。邪正不并立也。汝若观智圆明圆照则邪智自远。汝若心念少有差错则邪见遂与。间不容发。故云密耳。

三贪求契合之内心贪爱中。云绵㳷者。将欲因行与果理契合耳。现形中。云外无迁变者。不同前之令彼听者或为帝释等及坐莲华台。唯令自开性。故云外无迁变。说法中亦有真佛者。即就大小先后之中分真伪等耳。洗涤本心者。本心指所修之三摩也。为魔所恼。转真修而为邪行。前之所修亦无所存。犹之乎洗涤者也。

四贪求辨析之内心贪爱中。心爱根本者。欲求物之元由也。故即云穷览等耳。现形中。将佛等者。涅槃解脱菩提般若法身。法身也谓三德秘藏现前内身。即是非魔而何耶。

五贪求冥感之内心贪爱中。心爱悬应者。欲先诸佛来应。故即云贪求冥感。余可知。

六贪求静谧之内心贪爱中。心爱深入者。所谓愈精而求其精。愈深而求其深。故即云贪求静谧。现形中。各知本业者。令前听者亦得宿命通也。此中具五通。信知魔亦得五通耳。余可知。

七贪求宿命之内心贪爱中。心爱知见者。欲得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耳。指名中。或有宣淫者。以淫事互相宣布也。余可知。

八贪求神通之内心贪爱中。心爱神通者。通有大小不同。小乘修得。大乘证得。证得者乃无记化化通。修得者不过作意神通而已。然小乘尚不可得。况此中之大乘乎。现形中。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者。彼是邪法不能无碍于刀兵耳。若夫持地菩萨证性具者。即其刀兵亦无触也。诽谤禅律者。禅是明性。律是摄身。若诽谤之。非魔恼乱何有是也。余可知。

九贪深空之内心贪爱中。心爱入灭者。欲求当体真寂也。故即云贪求深空。现形中。其形等存自在也。还从等没自在也。故结云存没自在。说法中。无因无果者。了不知众生以烦恼为因招生死之果。菩萨以观智为因感涅槃之果。那可因果都拨无也。余可知。

十贪求变易之内心贪爱中。辛苦研几者。辛勤刻苦研磨几微之理以求其长寿也。弃分断等者。欲求长年永岁。故希变易。欲希变易自应弃分段也。变易者。变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此一往耳。若再推之。变报龄而易法性身耳。现形中。或经等。正释上之往还无滞也。或经下即远现近。或于下即近现远也。说法中。十方众生皆吾子者。要知邪外所说亦窃佛说而为说也。尝闻佛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以故亦作是说。欲人生敬信耳。指名中。遮文茶有二。若发心者必护佛法也。未发心者恼行人也。利其虚明者。谓贪受阴虚妙也。或不因师者。不必因所附之人而自见之也。口兼独言者。兼字盖承上现美女言。独言者唯自语也。余可知。

三结劝分为二。初阿难下广。二阿难下略。广又二。初结过患。阿难等也。二劝弘宣。汝今等也。此广中。结过患。劝弘宣。与前之色受二阴文意不同。彼皆结其现在十种过患。劝令弘宣。使后世众生得以保护成道。此即结其十种于末世时迷惑行人。以劝阿难救度之耳。若夫略中。文意皆同前也。

结过患。云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者。有收简不同。如其真修三昧之人。乃所收也。若其或附人等。是所拣也。所拣之即前裨贩等类。着如来衣食如来食坏如来法者也。九生百生。生即世也。谓其魔类盛行。在我灭后。近而言之则九世。正法之末也。远而言之则百世。像法后未法时也。

劝弘中。汝遵等者。所谓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也。

略中亦二。阿难下结过患。汝等下结弘宣。同前色受例之可见。想阴既有广略两番。余四应然。盖中之既尔。前后可例。所以但略而无广耳。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