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前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後漢太平經,現存的只有明朝道藏的一個本子。原書一百七十卷,今本殘存僅五十七卷。編者根據太平經鈔及其它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在凡例和本文裏標寫〔并〕字)補、附、存,基本上恢復一百七十卷的面貌,並將和此經有關的幾個問題,略加考訂和說明。全書的大義代表中國道教初期的經典。值得注意的,其中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因素,又有反對剝削階級聚斂財貨等思想。它是中國哲學史和道教思想史上有價值的資料。

一太平經這部書的來歷及其重要思想

范曄後漢書襄楷傳裏襄楷疏稱于吉(于一作干)所得神書,號太平清領書,這就是道教相傳的太平經。此經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十七卷,全書共一百七十卷。明英宗正統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修的道藏所收的太平經,是現存的唯一的本子。可是它殘缺不全,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完全遺失了,其它幾部各亡佚若干卷。道藏裏有太平經鈔,是唐人節錄太平經而成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卷,共十卷。這是現今可以校補太平經的卷帙較多的唯一別本。其它道經類書及古書注間有徵引太平經文,現經搜集起來,約計二十七種。有的可為部分校勘經文之用,有的無法對勘的,就附存於合校本適當的位置裏。

各家著錄的書,大概都稱太平經書一百七十卷。太平經卷九十八男女反形訣說:「天師前所賜予愚生本文。」太平經複文序說,干吉初受太平本文,因易為百七十卷。仙苑編珠說,帛和授以素書二卷,于吉受之,乃太平經也,後演此經成一百七十卷。所謂「素書」、「本文」,雖則含有神書傳受的玄談,然而這的確透露了太平經一百七十卷不是一時一人所作。東西兩漢的著述,一書多至一百七十卷的,實在太少見了。所以我相信太平經先有「本文」若干卷,後來崇道的人繼續擴增,逐漸成為一百七十卷。不能簡單地說這書就是于吉、宮崇或帛和個人所著作。現存的經書裏,固然不免有後人改寫增竄,可是大體說來,它還保存著東漢中晚期的著作的本來面目。

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後漢書裏襄楷疏說它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范曄說:「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遠的說,上承老子的遺教;近的說,受當代圖讖、神仙方術的影響。它的進步的思想部分,下對張角、張魯輩也有所啟發。這部書的大部分篇幅是宣揚有神論、宗教唯心論和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的,但其中一些篇章裏也反映了當時的進步思想和正確的觀點。它的全部思想內容是很龐雜的,這裏不能逐項做詳細的敘述,只能選擇幾個重點做粗略的介紹,特別著重那些有價值的方面。

太平經裏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它認為天地萬物是由元氣組成的,元氣是原初的極細微的物質。如太平經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訣說:「夫物始於元氣」。由元氣而後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太平經鈔戊部第十葉說:「元氣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按上下文義,本句「一」與「天」字當互換);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或者有人要問:既然太平經書承認元氣是世界萬物生成的根源,那末它的思想體系該是唯物主義的吧?這還要具體分析。因為太平經宣揚道教教義,主張有神論和因果報應,就這一點說,不能說是。至於就精神與物質的關係而論,在某些論點上,可以說是唯物主義的。如經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說:「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這首先承認了精神和氣(即物質)是不可分離的。至于到底先有氣而後有神,還是先有神而後有氣呢?如果就「人有氣則有神」說,那應該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如果就「有神則有氣」說,那應該承認精神是第一性的。所以這幾句話還沒有明白地表達出那是第一性,那是第二性。可是到太平經鈔丙部第八葉裏說:「故人有氣即有神,氣絕即神亡。」這就表述物質是第一性的了。再看太平經鈔癸部第九葉說:「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用「水絕魚亡」譬喻「氣絕神精散」,說精神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猶如魚不能離開水而生存,這把精神依附于物質的關係用形象鮮明地說出來了。又有太平經聖君祕旨也是從太平經輯錄來的,它說:「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氣和精是物質,神明就是精神。從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的說法,邏輯上也就說明了先有物質而後有精神的基本理論。這樣的基本觀點,不能不說是唯物主義的。不過就太平經的全部理論體系說,有宗教唯心論,也有樸素唯物論。它的內容是雜糅而不純粹的。

太平經裏有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它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是由于對立物的統一。經卷一百十九三者為一家陽火數五訣說:「夫生者皆反其本,陰陽相與合乃能生。」「天地未分,初起之時,乃無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無有分理。雖無分理,其中內自有上下左右表裏陰陽,具俱相持而不分別。」陰與陽是代表兩個對立物,這兩個對立物一面互相排斥,一面互相聯結。經卷一百十七天樂得善人文付火君訣也說:「天地之生凡物也,兩為一合。今是上天與是下地為合。」「天雖上行無極,亦自有陰陽,兩兩為合。」「地亦自行何極,亦自有陰陽,兩兩為合。」所謂「合」,所謂「俱相持而不分別」,都是指互相聯結互相依存而言。太平經鈔丁部第十四葉說:「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一陽不施生,一陰並虛空,無可養也;一陰不受化,一陽無可施生統也。」凡百事物的相生相養都由于對立物的相依存而發生變化。鈔癸部第九葉更進一步說:「陰氣陽氣更相摩礪,乃能相生。」「摩礪」就是事物的矛盾運動的一種狀態。凡百事物都是由于對立物自身運動而變生其它的東西。

對立物的互相聯結或互相依存,這是統一物內部的一種情形。又一種情形是對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據一定的條件,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太平經卷一百十八燒下田草訣說:「陰極反生陽。」陰變為陽,或陽變為陰,這就是轉化。所以能夠轉到自己相反的一面去,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經中所說的「極」,就是指達到了轉化的條件。如果達不到「極」,就不能轉化,正如揚雄所謂「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牙。」(太玄玄攡篇)太平經卷三十六守三實法說:「夫陽極者能生陰,陰極者能生陽。此兩者相傳,比若寒盡反熱,熱盡反寒,自然之術也。故能長相生也。」又經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說:「極上者當反下,極外者當反內。故陽極當反陰,極於下者當反上;故陰極反陽,極於末者當反本。」無論陽極反陰,陰極反陽,上極反下,下極反上,都是說明對立物依照一定的條件(所謂「極」)向它的相反一面轉化。

依以上所述,太平經的說法大致符合這樣一個矛盾同一性的原理的,就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統一起來,又能夠互相轉化。可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八00頁)太平經的理論,只承認對立物的互相依存的同一性,卻沒有理會到對立物的相互排斥的鬥爭性。這個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是被忽略了。這是重要的一點。再一點,太平經主張循環變化論。如經卷六十五斷金兵法說:「天道比若循環,周者復反始。」鈔戊部第十一葉:「周者反始環無端。」經卷一百十七天樂得善人文付火君訣:「無極之政,周者反始,無有窮已也。」事物的變化,只是像春夏秋冬一樣不斷地重複著過去的階段,這是沒有發展觀念的循環變化論。以上兩點,必須加以分析批判。

在社會思想方面,太平經裏有一些篇章表示反對剝削,反對統治階級的聚斂財物,主張自食其力和救窮周急;反對有強力的人欺凌弱者,主張扶養弱者;反對後生的人欺凌老者,主張敬養老人;反對智識多的人欺侮智識少的人,主張有智識、道德的人應該相教。這些,反映了當時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的痛苦以及對於一般貧苦人民和弱者的深厚同情。

太平經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訣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飢寒而死,罪不除也。」積財億萬,是由于少數富豪採用各種苛刻的手段剝奪來的,使得廣大的人們不能普遍得到人人必需的財物,所以要反對。它又說:「或有遇得善富地,並得天地中和之財,積之乃億億萬種,珍物金銀億萬,反封藏逃匿於幽室,令皆腐塗。見人窮困往求,罵詈不予;既予不即許,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賜予富人,絕去貧子。令使其飢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與天為怨,與地為咎,與人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比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內(按少當作小)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得衣食於是也。」這段話,表示反對剝削者聚斂大量的財貨,反對他們放高利借貸,在樸素的文辭裏,刻畫出富人一副惡詐貪狠的臉嘴。它又表示反對他們獨佔那天地中和所有的用以共養人的財物,把這些富人比做倉中的老鼠獨佔大倉的米粟。同時認為封建皇帝庫藏的私財,也不應歸皇帝一人所有。這些言論,遺留的雖則不多,就現有的材料看,對於封建剝削殘酷情形的揭發是動人的、大膽的。正面的主張:「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經卷三十五分別貧富法也說:「夫人各自衣食其力。」這就是說,人應該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如果已經積累了錢財億萬,那應該多方面救窮周急。所謂「見人窮厄,假貸與之,不責費息。」(經卷一百十四為父母不易訣)認為「人有財相通」(鈔戊部第十二葉)是人們正當的道理。這些都反映了對于廣大貧苦人們的同情,和對于少數家財億萬富翁的仇恨。上述思想,對于後漢末黃巾農民大起義是發生相當影響的。後漢書襄楷傳載:「張角頗有其書」,可證。

太平經鈔辛部第十四葉說:「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或後生反欺老者,皆為逆。」因為「智者當苞養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強當養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後生者當養老者,反欺之,三逆也。」慢說智者欺侮愚者是犯了罪逆,即使那些人「積道無極,不肯教人開矇求生」和「積德無極,不肯力教人守德養性為謹」,他們的罪也是不能免除的啊。(見六罪十治訣)總的說來,人們應該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彼此互相幫助和互相親愛。經卷一百十大功益年書出歲月戒說:「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互助相愛,可以說是被壓迫人民的道德的本色。

在太平經的另一些篇章裏,還表現著如下的思想。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裏,反對用各種殘忍手段殺傷被壓迫的女子。認為男人繼承天統,女人繼承地統,現今殺傷女子,就是「斷絕地統」、「滅人類」(經卷三十五分別貧富法),因而提出嚴重的儆誡。漢代皇帝和貴族們為了顯示生前和死後的豪華,大興土木,營造奢麗的殿宇和陵墓,「竭資財為送終之具」,(參見經卷三十六事死不得過生法、經卷四十五起土出書訣)大大地勞民傷財,它也表示反對。

以上所介紹的只是幾項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思想(有價值的當然不止這些),遠不是太平經的全部內容。如前所述,它的全部內容多而且雜,雜而不純,就有許多自相矛盾的言論。略舉幾個重要方面來說吧。

在宇宙觀方面,與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有宗教唯心論和有神論,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在認識論方面,既然主張人們生來原是無知的,太平經卷六十七第十五葉:「此諸賢異士,本皆無知,但由力學而致也。」因而肯定說:「學輒日賢,耕輒有收」(經卷四十九第十葉)。這個論點,與王充論衡實知篇所謂「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說法同樣是光輝的。但是在太平經卷八十八第六葉卻說:「夫人天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問,亦其次也。」這就承認有生而知之了,顯然是兩種矛盾的論點。

在社會思想方面,既然反對殘酷的封建剝削,同情一般貧苦的人民,如上所述;但又承認農民是「為王者主脩田野治生」,(經卷六十五第五葉)又說:「小人無道多自輕,共作反逆,犯天文地理,起為盜賊相賊傷,犯王法,為君子重憂,」(經卷六十七第四葉)堅決地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此其一。既然主張人們應該各自食其力,如前所述,那末凡民、奴婢辛辛苦苦從事耕種勞作,都是自食其力的,應該受相當的尊重;但是太平經卷四十二九天消先王災法裏把他們列在最下等,經卷六十九天讖支干相配法更說:「病氣之後囚氣者,百姓萬民之象也;囚氣之後死氣者;奴婢之象也。」把囚氣當作百姓萬民的象徵,把死氣當作奴婢的象徵,這樣站在統治階級立場賤視萬民奴婢,當然就是鄙視自食其力的人了。此其二。既然主張人間的財物是天地所有,用以共養人的,不能像倉中的老鼠把大倉的粟獨佔為己有,如前所述;但是太平經卷五十五知盛衰還年壽法說:「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強行;非其有,不可強取;非其土地,不可強種,種之不生。」前者譴責富人霸佔財富,後者卻告誡人民不可「強取」,「強種」了。此其三。

這些自相矛盾的言論,表現在好幾個主要方面,當然不是偶然發生的現象。為什麼有這許多雜糅不純、自相矛盾的言論呢?我認為太平經書卷帙繁巨,本來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它的內容雜糅、思想矛盾是不足為怪的。假使說這部書只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在好些主要問題上會有這樣自相矛盾,那倒是令人難以理解了。

如果把太平經裏全部內容當做整體來考察,這些進步的合理的思想與落後的反動的思想雜糅起來,自相矛盾,是否可以說二水均流、平分秋色呢?原來的太平經書缺佚太多了,依現存的殘本看來,其中社會思想大多數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哲學觀點方面,基本上還是宗教唯心論佔主導地位。儘管如此,我認為把太平經整理出版,還是有意義的。我們除了可以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以外,太平經一書對于我們研究東漢中葉以後的社會情況和道教的歷史也是重要的。而且,這部書只有道藏一個本子,流傳極少,整理出來,可以為有關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比較方便的資料。

太平經的文章特點之一,是不多引用前人的陳言。間有遣詞造句,採摘古人的成語(例如經卷一0二第三葉、經卷一0三第二葉、鈔丁部第十葉都有引道德經的話),也不明白指陳出處,這樣更顯出它自成一家的體裁了。

二關于太平經鈔

與太平經有密切關係的兩種道書是太平經鈔和太平經聖君祕旨。對這兩種書的應用,應該跟太平經文同樣看待。這裏先介紹太平經鈔,其中有些問題還需要考證才搞得明白的。

道藏中太平經鈔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係節錄太平經文而成。太平經甲部已經亡失了。現存的太平經鈔,以甲部的字數為最少,疑鈔甲部是後人所偽補。鈔甲部的文字來源,以靈書紫文為主,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並為其採取的材料。案太平經援引古經舊義,都不著明出處。只有鈔甲部乃說:「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現存靈書紫文上經卷首所說,與太平經鈔甲部所載,其文字也是大同小異。從此可以證明太平經鈔甲部是從靈書紫文來的。再者,太平經裏並無外丹的說法,鈔甲部「服華丹」、「食鐶剛」云云,跟全書的內容不相協調,也是從靈書紫文抄來的。此外,鈔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術語,也與太平經其它各部不相類似。道教的名辭如「種民」,佛教的名辭如「本起」、「三界」、「受記」等,都是僅見于鈔甲部;就時代說,這些名辭也是比較太平經為晚出的。

太平經鈔編纂的人,據今所考,是唐末的閭丘方遠。可是一些道書紀載,多稱閭丘方遠銓(或作詮)太平經。南唐沈汾續仙傳說:閭丘方遠,舒州宿松人,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祕訣,盡蒙付授。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鏐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至「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這裏所謂「銓太平經為三十篇」,雲笈七籤卷一百十三下續仙傳也作「銓」。按「銓」字當有選擇而編次的意思。

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條說,今於正經外,「又有太平鈔十卷(鈔上疑脫「經」字——明),不著撰人名氏,大略發明本經篇目」,下文又說:

「至大唐之季,有閭丘方遠者,宿松人,通經史,頗辯慧,嘗師香林左元澤。……食氣鍊形之外,尤精此太平經。因詮為三十篇,而盡樞要也。」

這裏的「詮」是和「銓」通用,也就是詮次的意思。

查載閭丘方遠與太平經的關係,最早莫如南唐沈汾續仙傳。據明代道藏本的續仙傳,僅載閭丘氏「銓太平經為三十篇」一事。宋賈善翔作猶龍傳,忽分太平鈔十卷與詮太平經三十篇為二事。以為太平鈔十卷,不著撰人姓名。另有閭丘方遠,詮太平經為三十篇。這把一事分為兩事了。從此道俗經傳,紛紛沿稱閭丘方遠詮太平經。如元代張天雨的玄品錄卷五閭丘方遠詮太平經為三十篇;清代陳鱣的續唐書也載,太平經三十篇,吳道士閭丘方遠詮。到底閭丘方遠與太平經鈔的關係怎樣,還是曖昧不清。

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閭丘元同先生條卻說:

「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人,生州之天柱山下。二十九歲,師香林左元澤。既得道已,乃遍尋名山,至餘杭天柱,異而止焉。……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複文隱祕。先生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這是鄧牧明明白白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了。為什麼要鈔呢?因為太平青領書一百七十卷,卷帙浩繁,複文隱晦而奧祕。學道的人,每苦不知樞要。一經選鈔,文約旨博,所以學者就感到方便了。

鈔太平經何以稱為銓或詮太平經呢?因為太平經鈔事實上是「鈔」的體裁,不過這裏的「鈔」不是依樣葫蘆的照鈔,而是有選擇和編次的意義。閭丘方遠不但鈔了太平經,道藏衣字號下(第一八五冊)還有他的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也是屬于「鈔」的體裁。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也罷,銓或詮太平經也罷,總之,太平經鈔是閭丘方遠編纂的。

至於太平經鈔的卷數或篇數,各書記載不一。續仙傳、玄品錄都稱三十篇;猶龍傳稱三十篇外,又稱鈔十卷;洞霄圖志稱二十卷。原來經文分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十七卷。閭丘方遠鈔太平經,蓋按部節鈔,大概不是按卷分的,每部節鈔上中下三篇,十部故得三十篇。或者三十篇是三十卷之誤,而「二」為「三」之訛,這就是洞霄圖志所謂二十卷了。所謂十卷的,大概指每部為一卷。所謂二十卷的,或因每部鈔文字數繁多,又分為上下二卷,所以說二十卷。或「二」為「一」之訛,也未可知。古書著錄的卷數,往往錯亂不一,不只太平經鈔是這樣,所以未足深怪了。

太平經鈔的成書,它的精確的年月不得而知。續仙傳說:「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鏐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探索傳中文義,閭丘方遠未鈔太平經以前,已稍稍知名當地。及鈔太平經以後,他的聲名更傳播於江淮流域。彭城王錢鏐在昭宗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還親自去拜訪他。那末,太平經鈔的成書,當在景福二年以前,下距天復二年(公元九0二年)閭丘方遠的死,至少已經有十多年了。

三關于太平經聖君祕旨

太平經聖君祕旨在正統道藏入字號下冊,計七葉。題「傳上相青童君」,不說誰撰誰傳。它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類論述精、神、氣的關係,其文略見於太平經鈔癸部第十葉令人壽治平法;一類述說真道九首,從第一元氣無為至第九家先,統見于太平經卷七十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訣中;一類縷述守一之法,如在太平經鈔乙部第五葉守一明法及太平經卷九十六守一入室知神戒裏可以見到。其它不能查明落處的,都是太平經的佚文。據以上所述,可以知道太平經聖君祕旨原出於太平經,有重點地選輯了這三部分的東西。

我們自然要問:誰選輯了太平經聖君祕旨呢?我懷疑還是閭丘方遠。續仙傳說:「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閭丘方遠是治守一行氣之術的,現存太平經聖君祕旨裏輯存守一之法甚多,這是可注意的一點。又宋史藝文志四著錄閭丘方遠太上經祕旨一卷,疑此就是太平經聖君祕旨。猶龍傳卷四也稱太平祕旨一卷。同一古書,它的名稱往往歧出。如果這個揣測不錯的話,那末閭丘方遠真是唐代一位出色的太平經傳師了。

四最後幾句說明和聲明

現在我簡單地說明為什麼用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來整理這部書的理由。首先注意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形:太平經書由于文字訛脫、篇章殘缺過多,而太平經鈔又只是一個節鈔的本子,加上一些從各書輯得的太平經引文,要想恢復它的全貌,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了。正是由于這個情形,要想把它整理成為一部比較可讀的書,就得採用多種的辦法。

首先是校勘,它的必要性,這裏不用多說。其次是補,經文殘缺的地方,鈔文可以補的就儘量有多少補多少。如果不加補苴,閱讀起來,便不知上下文的來龍去脈。例如經卷三十九有解師策書訣,但是缺佚師策書本文,幸而在鈔丙部二十二葉保存了師策文一篇,只有把它補在適當的位置裏,才能了解上下文整個的意義。又如經卷一百九四吉四凶訣裏,原來脫漏了四大吉二大凶及續命符一大段,讀起來不知所云,也賴鈔庚部第七葉至第八葉把它補上。想把太平經書補得齊全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因此說,反正補不齊全,不如經與鈔各自獨立,保存原來樣子。我想那樣的編校工作固然省事些,可是讀者就增加困難了。又其次是附,由于本書的校勘,不是一個完整的甲本對另一個完整的乙本來讎校,而是不得已以鈔校經。鈔文從經文選錄,並非都是按整章整節整句的選鈔,所以遇有文字出入較多的地方,合校本只得以經文為母,鈔文為子,寫附于相對的經文之後。這在凡例裏已有說明,這部分工作也是必要的。第四是存,凡是無法校訂的太平經的佚文,本書把它們分別存于三種地方:知道卷數的,存於卷末;僅知道帙數的(每部十七卷為一帙),存于帙末;如果卷和帙都不清楚的,就存于全書之末。以上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乍看起來,似乎覺得繁雜,但針對著太平經這部書的特殊情形來說,這樣的編纂工作,我們認為不可少的。

最後要聲明的,這書是舊稿重編。前蒙北京大學教授湯用彤先生幫助最多,近承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陸式薰同志等代繪東壁圖、西壁圖、乘雲駕龍圖三幅,在這裏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書原來卷帙繁巨,現存本的篇章殘缺和文字訛脫之處太多,文辭又是俚俗支蔓,有的不可卒讀。編者個人限于水平,在編校、標點等工作中難免有缺點和錯誤的地方,敬希讀者隨時指正。一九五九年二月王明識於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