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16.佳兵〔1〕第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6-1-1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2〕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3〕。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4〕,其来尚矣。为老氏〔5〕者,有葛天〔6〕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盖言慎也。

【注释】

〔1〕佳兵:出于老子《道德经》(前五世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兵此处指武器。

〔2〕虞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3〕《尚书·舜典》载虞舜曾平定三苗反叛。

〔4〕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下》。弧矢为弓箭,此处引申为武器。

〔5〕老子:姓李名耳(约前604—前530),春秋(前722—前481)时道家哲学家,著《道德经》。

〔6〕葛天氏:传说中远古时的帝王,据称他不用刑法治国,一切听任自然,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一致。

【译文】

宋子说,兵器是圣人不得已而使用的。古时虞舜帝在位五十年(约前2255—前2206),而苗人仍不服顺。明王圣帝谁能放弃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在于威慑天下”,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老子被认为有葛天氏的思想,其书中有句话说:“兵器是一种不祥之物。”这只说明使用武器时要慎重行事。

16-1-2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1〕,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注释】

〔1〕中国早在九世纪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就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十世纪时火药武器已用于中国战场。北宋人曾公亮(999—1078)《武经总要》(1044)中已记载了三种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和火器的使用情况。火药、火器始于中国,于十三、十四世纪传入西方各国。说火药、火器起自西方,是不正确的。

【译文】

制造火药、火器的技术诀窍,最先是由西洋和南洋各国发展起来的,而后才传到中国,变幻百出,日新月异。到了今天,中国的用兵之人将其摆在首位,这可能是正确的吧!不然的话,人们纵使有巧思,如果不重视,又怎能达到这种完善的地步呢?

16-2 弧、矢

16-2-1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1〕。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注释】

〔1〕涂本误作“稍”,今改为梢。

【译文】

造弓以竹及牛角为弓背中部的主干材料东北地区无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以桑木作弓背两端的弰。弓在松弛时,竹向内侧,而角在外侧起保护作用。张弓时角向内而竹居外。弓背用一整条竹,而角由两截组成。桑木弰则在其末端刻出缺口,以便套上弓弦的圈套。桑木用榫与竹片穿插相连接,弓的一面削光滑并贴上牛角。

16-2-2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天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固以胶筋。北虏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胶外固以桦〔1〕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2〕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注释】

〔1〕桦:桦木科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落叶乔木,产于东北、华北等地。

〔2〕弓靶:弓把,弓身正中手握部分。

【译文】

造弓时先削一片竹竹宜于秋天砍伐,春、夏砍下的竹易于朽蛀,竹片中间稍窄,两头稍宽,约长二尺。一面用胶将牛角粘上,另一面用胶粘上牛筋以加固。两段牛角之间相互咬合,用胶与牛筋固定东北没有长的牛角,则以四段羊角接扎。广东不只用水牛角,也用透明的黄牛角。最外面再用胶粘上桦树皮,名曰暖靶。桦树在关外产于辽阳,华北繁生于河北遵化,西北广产于甘肃临洮,而福建、广东、浙江也都有出产。用桦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所以为弓靶所必用。就是刀把与枪杆,也需要用桦皮。最薄的就用来做刀、剑的套子。

16-2-3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1〕、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2〕,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虏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注释】

〔1〕鱼脬:即鱼膘,鱼体内的气囊,与鱼肠可熬成粘性极强的胶。

〔2〕石首鱼:鱼纲石首鱼科,膘可制胶,中国重要种类有大黄鱼pseudosciaema crocea、小黄鱼pseudosciaema polyactis等。

【译文】

每头牛的脊梁上只生一根细长的筋,约重三十两。杀牛取出筋晒干,再浸在水中,然后析破成苧麻丝那样的纤维。东北女真族地区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纠合牛筋作的。中原地区则用以保护弓干和作弹棉花的弓弦。胶是由鱼膘、杂肠所作的,多在宁国县熬制。东海的石首鱼在浙江用以晒鱼干,取其膘作成胶,其坚固程度胜于铜铁。东北取海鱼膘熬成的胶,与中原的胶一样坚固,只是种类不同。这些天然产物,缺少一样都作不成良弓,看来并非偶然。

16-2-4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虏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防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弰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为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1〕。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注释】

〔1〕琴轸:琴上转动弦线的轴垫。

【译文】

弓坯初造成后,要放在室内梁阁高处,地面上不断用火烘烤。短则十天,多则两个月,待其中水分干透后取下磨光,重新加上牛筋、胶和漆,这样造出的弓,质量就很好了。卖弓的人家不等烘干时期足时便卖,则必种下日后松解的病因。弓弦用吃柘叶的蚕茧丝作成,这种丝很坚韧。每条弦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向绑紧。缠丝时分为三段,每隔七寸空出一、二分不缠,因此当弓不张弦时,可将弦折成三截收藏起来。以往东北女真族(满族)地区弓弦都以牛筋为原料,所以夏季雨雾天,因为这种弓弦吸潮松脱,都不出兵侵犯。现在丝弦也到处有了。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弰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作成小棋子形状的垫子,用胶紧粘在牛角末端,名曰垫弦。其作用如琴轸。放箭后,弓弦向内的反弹力很大,有了垫弦便可抵抗这种力量,否则会使弓身受到损伤。

16-2-5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1〕,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枰锤所压,则知多少(图16-1)。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分之一、二,下力减十分之二、三也。

图16-1 端箭、试弓定力

【注释】

〔1〕穿杨贯虱:百步外射穿杨树叶子,即百步穿杨,典出《北史·隐逸传》。射中虱子,典出《列子·汤问》篇。穿杨贯虱是形容射箭的准确。

【译文】

造弓时要根据人力强弱来定轻重。最有力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限度的叫虎力,但这种人不多。中等力量的人能挽八、九十斤,力弱的只能挽六十斤左右。弓拉满弦时,都能射中目标。但战场上能穿胸透铠甲的,都要靠挽力强的射手。而力弱的如果有“穿杨贯虱”的本事,也可以巧取胜。试弓力时,用脚将弦踏在地上,再将秤钩挂在弓腰,弦满之时移动枰锤称平,便知弓力大小。造弓材料的重量,挽力强的上等弓所用牛角及削好的竹片约重七两,牛筋、胶、漆与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致情况。中等力量的弓减轻十分之一、二,下力的弓减轻十分之二、三。

16-2-6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译文】

造好的弓在收藏时最忌霉湿。梅雨天气的到来是先南后北。开始的时间为: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在七月,而以淮河、扬州地区梅雨天气最多。有的将士之家置烘厨、烘箱,每天以炭火在下面烘热。春天、秋天下雾、下雨时也要这样做,不只是在梅雨季节。小卒们没有烘厨,则将弓安顿在灶头烟突上。稍微一疏忽,弓就会有朽解之患。近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运到北方,被纷纷退回,就是因为不懂得弓一旦离开温暖的环境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上奏陈述事情的原因。

16-2-7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1〕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杆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黏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2〕。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3〕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图16-1)。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注释】

〔1〕萑(huán)柳:杨柳科水曲柳salix gracilistyla。

〔2〕《明会典》卷一九二,明兵仗局造“黑雕翎竹竿三不齐铁箭”。

〔3〕箭竹:禾本科箭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译文】

箭杆在中国南方以竹为原料,北方用萑柳,东北用桦木,各地取材都不一样。箭杆长二尺,箭镞长一寸,这是大致情况。造竹箭杆是削竹三、四条,以胶黏合,再用刀削光成圆形,用漆和丝线缠紧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江、广东有天然生长的箭竹,不需要破开、黏合即成箭杆。柳杆和桦杆则选择其圆直的枝条作成,稍微削、刮即成。竹箭杆本身就是直的,无须矫正。木箭杆在干燥时一定会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曰“箭端”。将木箭杆逐寸地沿着槽拉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木杆原来头尾轻重不匀,通过这样处理也可均平。

16-2-8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未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1〕乃方物,不适用,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2〕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

【注释】

〔1〕《尚书·禹贡》载荆州所贡作箭头的砮石,为地方特产。作者认为这种箭头杀伤力小,故不适用。

〔2〕嚆(hāo)矢:响箭,典出《庄子·外篇·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盗跖嚆矢也。”唐人成玄英疏:“嚆,箭镞有吼猛声也。”

【译文】

箭杆末端要刻出凹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上箭头。箭头用铁作成。《禹贡》所载砮石箭镞是进贡的方物,并不适用。东北地区作的箭头像桃叶枪尖,广东黎族人的箭头像平面铁铲,中原地区的箭头则像三棱锥。响箭是以一寸长小木中间凿有圆孔,加在箭上,箭射出后迎风而飞鸣,就是《庄子》中所谓的“嚆矢”。箭射出后,飞行的快慢和轨道的正偏,诀窍在于箭杆末端的箭羽。箭杆尾部靠近衔口处用胶粘上三条羽翎,各长三寸,鼎足直放,名曰箭羽。此处的胶也怕霉湿,故勤劳的将士,也经常用火烘箭。

16-2-9 羽以雕〔1〕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2〕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箭],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羽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箭],由此分也。

【注释】

〔1〕雕:鸟纲鹰科雕属aquila各种的通称,繁产于中国东北等地的大型猛禽。

〔2〕鸱鹞(chí yào):鸟纲鹰科鹞属circus各种的通称,俗称雀鹰。中国常见种为白尾鹞circus cyancus cyaneus,遍布东北、西北,迁南方越冬。角鹰或即秃鹰。

【译文】

箭羽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但比鹰大,尾长翅短。其次是角鹰,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得不到雕羽,连鹰和鹞的羽毛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以雁翎充数,甚至也有用鹅翎的。雕翎箭飞起来比鹰翎、鹞翎箭快,飞出十余步箭身便端正,能抗风吹。东北地区的箭羽多用雕翎。鹰羽、鹞羽如制作精细,效果也能与雕羽差不多。但鹅翎、雁翎箭在射出时手不应心,遇风便有很多斜飞的。南方的箭不及北方,原因便在这里。

16-3 弩、干

16-3-1 弩: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后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1〕,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旁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唯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2〕。弦放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注释】

〔1〕三撑弩:木条下叠三层竹片为两翼的弩叫三撑弩,叠五层竹片的叫五撑弩。

〔2〕蹶张材官:典出《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颜师古(581—645)注:“材官之多力,能脚踏强弩张之。”蹶张材官指能以脚踏张强弩的有力气的武官。

【译文】

弩:弩是守营兵器,不利于行军作战。弩中直的部件叫弩身,横的部件叫弩翼,扣弦发箭的机关叫弩机。砍木作成弩身,约长二尺。弩身前部横拴上两个翼,其穿孔放翼的地方离弩身的上面约一分厚,稍厚则拉弦发箭配合不准,离弩身下部距离没有固定尺寸。弩身面上要略微刻一条直槽,以承放箭枝。用一条软木作成弩翼的叫扁担弩,弹力最强。也可在一木条下加上叠在一起的竹片竹片依次一片比一片短作成弩翼的,叫三撑弩,最多不超过五撑、七撑。弩身后半部刻一缺口扣弦,旁边钉上活动扳机,向上一推就可发弦射箭。上弦时全靠人力。由一个人脚踏强弩上弦的,《汉书》中称为“蹶张材官”。弩弦将箭射出,飞行快速无比。

16-3-2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1〕,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扱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2〕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3〕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4〕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注释】

〔1〕涂本误“谨”,今改紧。

〔2〕箬:箬竹,禾本科山白竹bambusa veritichii。

〔3〕草乌:毛茛科乌头属actinium植物根部,有剧毒。

〔4〕鲁缟(gǎo):山东产的白色薄丝织品。《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义为强弩射出的箭走完射程后,连鲁缟都无力穿过。

【译文】

弩弦以苎麻为质料,缠绕上鹅翎,并涂以黄蜡。弦装到翼上时拉起来很紧,但放下来仍是松的,所以鹅翎头尾都可纠夹在麻绳中。弩的箭羽用箬叶作成,箭杆下部破开一点然后将箭羽夹入其中并缠紧。射猛兽用的毒箭,用草乌头熬成浓胶,蘸染在箭头上。这种箭射出后见血即能致命,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强弓可将箭射至二百余步远,强弩则只能至五十步而止,再远一点即不能穿过“鲁缟”了。然而弩的飞行速度十倍于弓,入物之深亦加大一倍。

16-3-3 国朝军器[监]造神臂弩〔1〕、克敌弩〔2〕,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图16-2)。又有诸葛弩〔3〕,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4〕,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图16-2 张弩、连发弩

【注释】

〔1〕神臂弩:宋代(960—1279)发展起来的一种弩,射程240余步,见茅元仪(约1570—1637)《武备志》(1621)卷一○三。

〔2〕克敌弩:《明会要》卷一九二载弘治十七年(1504)所造硬弩,可发二矢、三矢,比神臂弩射程远,名为克敌弩。

〔3〕诸葛弩:连发十矢的轻巧弩,见《武备志》卷一○三《诸葛全式弩》条。

〔4〕窝弩:打猎用的弩,亦见《武备志》卷一○三。

【译文】

本朝(明朝)军器监曾制造神臂弩、克敌弩,都可同时发出二、三支箭。又有诸葛弩,上面刻有直槽可装入十支箭,其弩翼以最柔韧的木料作成。另外又安有木制弩机,随手扳机即可上弦。发出一支箭,槽中又落下一枝,则又扳木机上弦发箭。这种弩虽很精巧,但力量很小,只能射二十余步而已。此乃民家防备盗窃的用具,而非军国兵器。还有山区人射猛兽用的,叫窝弩,安设在野兽出没的路上,机上有引线,待兽过之时,一拉线箭便射出。一箭所得,一兽而已。

16-3-4 干: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1〕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则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矛与持戟、槊〔2〕,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3〕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旁牌是也。

【注释】

〔1〕干:盾牌,古代士兵用以掩护身体的防卫性武装。戈:杆端有横刃的古代主要冷武器。

〔2〕戟(ji):古代兵器,将戈与矛合成一体,可直刺,又可横击。槊(shuò):古代兵器,即长矛。

〔3〕杞柳:杨柳科杞柳salix purpurea,亦称紫柳,分布于黄河流域。

【译文】

盾:“干戈”这一词出现得最早,是将干与戈连起来而得名的,因为后世的战卒手持短兵器驰骑作战时常配合使用的缘故。他们右手执短刀,而左手执干(盾)以蔽敌箭。古时士卒在战车上有专人执盾,以保护同车人免中敌箭。如果双手持长矛、戟、槊,则无法用盾了。盾长不过三尺,将杞柳枝织成直径一尺的圆圈放在颈部下面,盾上部有五寸长的尖齿,下部安一轻竿供手持。另有一种叫“中干”,是步兵所持用以挡箭或长矛的,俗称傍牌。

16-4 火 药 料

16-4-1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页,附于卷内。凡火药以硝石〔1〕、硫黄为主,草木灰〔2〕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3〕。

【注释】

〔1〕涂本作“消石”,为硝酸钾之古称,今改为硝石。其化学成分为硝酸钾kno₃。

〔2〕草木灰:应理解为木炭。

〔3〕此处列举的烧木炭材料中,桦木根、箬竹叶、毛竹根都不能烧出木炭,故“根”、“叶”二字或为衍文。烧木炭的最好材料是柳木,柳炭为中国古代传统原料,此处被漏记。

【译文】

火药、火器,当今妄想升迁当官的人,个个都大肆议论,著书献给朝廷,但他们所说的未必都经过试验。但是这里也总要略载数页,附于本卷。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木炭为辅。硝石性属至阴,而硫性至阳,这两种属于至阴、至阳的物质相遇于密闭空间中,爆炸起来,人或动物承受到时都会魂飞魄散而粉身碎骨。硝石性主直爆(纵向爆炸),直射的火药中硝占十分之九而硫占十分之一。硫性主横爆(横向爆炸),所以爆炸性火药中硝石占十分之七而硫占十分之三。作为辅助剂的木炭,是用青杨、枯杉、桦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成炭,其中箬叶作成的最为猛烈。

16-4-2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1〕。毒火以砒、硇砂〔2〕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3〕为君。烂火以硼砂〔4〕、瓷末、牙皂、秦椒〔5〕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6〕、草乌、巴豆〔7〕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8〕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9〕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注释】

〔1〕这里提出各种火攻材料名目,而未列出具体配方,或已指出成分名,但或有不当。欲知其详,可参见《武备志》(1621)卷一一九、一二○。

〔2〕硇(náo)砂:含氯化铵nh₄cl。

〔3〕朱砂:硫化汞hgs,色赤。雄黄:又称石黄,二硫化二砷as₂s₂。雌黄:三硫化二砷as₂s₃。

〔4〕硼砂:硼酸钠na₂b₄o₇·10h₂o。

〔5〕牙皂:豆科皂荚属皂荚树gleditsia sinensis之果荚。秦椒:花椒,芸香科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之实。

〔6〕轻粉:氯化亚汞hg₂cl₂。

〔7〕巴豆:大戟科巴豆树croton tiglicum之种子,有毒。

〔8〕狼粪烟:狼烟,中国古代边防哨所遇有敌情,则于烽火台上烧狼粪烟以报警。

〔9〕江(tún):鱼纲的河,常见者有弓斑东方鲀fugu ocellatus等。

【译文】

火攻用的火药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等。毒火药以砒霜、硇砂为主,再与金汁、银锈、人粪配制。神火药以朱砂、雄黄、雌黄为主。烂火则以硼砂、瓷屑、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是用桐油、松香。这是大略情况。至于说狼粪烟白天黑、晚上红,能迎风直上。还有江灰能逆风而燃。这些特性都需要试验、亲见而后才能明了。

16-5 硝石、硫黄

16-5-1a 硝石:凡硝,华夷皆生,中国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为消。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

【译文】

硝石:硝石在中国和外国都有,而中国专产于西北。东南地区贩硝石的拿不到官方发下的运销证件,就以贩卖私货论罪。硝石与食盐在本质上同为盐类,由大地潮气蒸发而出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的成为食盐,近山而土厚的成为硝。因硝入水后即消溶,故一度名为“消石”。长江、淮河以北每过中秋之后,即使在室内隔日扫地,也可取得少量的硝以供煎炼。硝石在三个地方出产的最多,出于四川的叫川硝,生于山西的俗称盐硝,产于山东的俗呼土硝。

16-5-1b 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1〕。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从临期装载也。

【注释】

〔1〕此处所述马牙硝,指白色较纯的硝石结晶,朴硝指含杂质的硝石。但需注意硫酸钠na₂so₄·10h₂o也有朴硝、马牙硝之名目,二者要注意区分开。

【译文】

将硝刮扫下来后土墙中也有冒出硝的,放进缸里用水浸一夜,捞去浮在上面的秽杂之物,然后入锅加水煎炼。待硝溶水干,倒于容器内,经过一夜,即结成硝。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长的叫马牙硝都是从各地所产原料中变出的,下面沉有杂质的叫朴硝。要除去杂质而提纯,便再将硝放入水中煎煮,加入萝卜数块在锅内一同煮熟,再倒进盆里,过一夜结成雪白的结晶,称为盆硝。制造火药时,牙硝、盆硝功用相同。用硝制火药,少量的在新瓦片上烘焙,多的用土锅烘焙,烘干后即取来研成粉末。研硝时不可用铁器在石臼中碾,否则铁、石摩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量多少按所配某种火药方子而定,与硫一起磨研,木炭最后加入。硝石烘干之后,放久又易返潮,所以大炮所用火药多是临时装载的。

16-5-2 硫黄:详见《燔石》章。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则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译文】

硫黄:详见《燔石》章。硫黄与硝[以及木炭]配合后,火药才能发生爆炸。北方没有硫黄的蒙族地区,产硝虽多而用不上,所以内地严禁向那里贩运硫黄。点炮时将硝与木炭捻成引线,不加入硫黄,加了硫引线就不灵。硫黄很难碾碎,每一两硫加一钱硝同碾,就能很快碾成细粉了。

16-6 火 器

16-6-1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爇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红夷炮〔1〕: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爇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注释】

〔1〕红夷炮:指荷兰制造的前装式金属火炮,明代曾仿制。

【译文】

西洋炮:是用熟铜铸成的,呈铜鼓那样的圆形。引放时,半里之内人和马都会受惊而死。平地上点燃引线放炮时,要操纵转动的部件将炮身移至有坑的地方停下来。炮手往回跑并跳到深坑内。炮在上面爆发,炮手方不至于丧命。红夷炮:用铸铁作成,炮身长一丈,用以守城。炮膛里装有几斗铁弹与火药,炮弹激飞二里,被击中的马上成为碎粉。大炮引爆时,首先产生从前向后的很大的后坐力,因此炮位必须有墙顶住,墙被崩塌是常见现象。

16-6-2 大将军、二将军〔1〕: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佛朗机〔2〕:水战舟头用。三眼铳、百子连珠炮〔3〕(图16-3、16-4、16-5)。地雷:(图16-6)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混江龙:(图16-7)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4〕,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图16-3 百子连珠炮、将军炮

图16-4 神威大炮

图16-5 流星炮

图16-6 地雷

图16-7 混江龙(水雷)

【注释】

〔1〕大将军、二将军:明代制造的前装式金属巨炮,在与清兵交战时立功,被封为“大将军”等称号。

〔2〕佛朗机:明代时葡萄牙或西班牙船上的后装式火炮,有炮弹五个,可轮流发射。

〔3〕三眼铳:明军常用的三管枪。百子连珠炮:可旋转的金属管炮。以上火器详情,可参见《武备志》卷一二一至一二二。

〔4〕火石、火镰:用镰状铁块击火石,迸出火花可引燃火器。

【译文】

大将军、二将军:比红夷炮小点,在中国算是巨炮。佛朗机:水战时装在船头用。三眼铳、百子连珠炮。地雷:埋伏在地中,用竹管穿通引线,引爆后冲开泥土而爆炸,地雷本身也同时炸裂了。这就是用硫量较多的火药的横向爆炸现象引线涂上矾油,口部用盆覆盖。混江龙(水雷):是将炮药装在皮囊里并用漆密固,沉在水底,岸上牵绳引机爆炸。皮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绳子一牵动机关,囊里自动发爆。当敌船驶过,遇上即炸坏。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笨重不灵的东西。

16-6-3 鸟铳(图16-8):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身近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硝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硝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硝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图16-8 鸟铳

【译文】

鸟铳:长约三尺,用铁管装火药,铁管嵌在木棍上以便手握。锤制鸟铳时,先以一条筷子粗的铁条作为锤锻的冷模,将烧红的铁裹在铁条外锤打成铁管。先作三段铁管,接口处烧红后竭力锤打接合。接合后以筷子粗的四棱钢锥插入铁管中旋转,使管内壁极其光滑,这样火药爆发时就不会有阻滞。铁管近铳身的一端较粗,以便装入火药。每铳约装火药一钱二分、铅弹及铁弹子二钱,点药不用引信广东形式的鸟铳用引信,通向铁管内部的孔口处露出一点硝,用捶烂的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准敌人,右手扣扳机将苎麻火逼到硝上,一下子就发射出去了。鸟雀在三十步内中弹,则羽肉皆成粉碎,五十步以外才能保持完形,如果到了一百步,铳力就消竭了。鸟枪射程二百步,制法与鸟铳相似,只是管长与装药量都要多出一倍。

16-6-4 万人敌〔1〕: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硝、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图16-9),筑实硝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框,所以防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辜。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图16-9 万人敌(地滚式炸弹)

【注释】

〔1〕万人敌:可八方旋转的炸弹,其作用原理类似烟火中的“地老鼠”,因此是地滚式炸弹。

【译文】

万人敌:在边远的小城里守城御敌,或者没有火炮,或者虽有火炮而笨重难用。在这种情况下,近来制造出的万人敌,就很适合使用,而不受环境限制。因为硝石和硫黄产生的火力,可使千军万马立时炸成粉碎。其制法是,用干燥很长时间的中空的泥团,从上面留出小眼装实火药,掺入毒火、神火,用量由人灵活变通。装药并安上引信之后,泥团外面以木框围起来。也可以用木桶,而将泥抹在桶内周边作成内壳,道理是一样的。如用泥团,则必须用木框,以防投掷时先摔碎。敌人攻城时,燃着引信,抛掷于城下,这时火力冲出,八方旋转。旋向内时,被城墙挡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那么敌军的人马都不能幸免。这是守城的头等武器。凡是通晓火药、火器技术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这种武器还不到十年,守卫国土的人要密切留心啊!

17.曲蘗〔1〕第十七

17-1 宋子曰,狱讼日繁,酒流生祸,其源则何辜。祀天追远,沉吟《商颂》、《周雅》〔2〕之间。若作酒醴之资曲蘗也,殆圣作而明述矣。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3〕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自非炎、黄〔4〕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术哉!

【注释】

〔1〕曲蘗(niè):即酒曲。《尚书·说命下》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蘗。”意为若想作甜酒,必须有酒曲。

〔2〕《商颂》:《诗经》中“三颂”之一,宋国(前8—7世纪)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雅》:《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周王畿内的乐调。

〔3〕岐黄:指传说中远古医学创始人岐伯和黄帝,后泛指医药。

〔4〕炎、黄:指上古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约前2838—前2698)和黄帝轩辕氏(约前2698—前2598)。据称神农氏也是药物学之始祖,而黄帝为医学的始祖。

【译文】

宋子说,酗酒过度便滋事生祸,因而打官司的日渐增多,但祸根并不在酒曲的制造上。古人祭天祀祖须捧上美酒,在仪式、宴会上欣赏《商颂》、《周雅》中的诗歌、乐章时,要饮酒以助兴。酿酒就必须依靠酒曲,这在古代圣贤著作中都有所阐明。酒曲是由五谷精华经水提炼、遇风变化而制造出来的。供作医药上用的酒曲叫神曲,保持食物美味并呈红色的酒曲叫丹曲。制药曲时主料和辅料的配合方法自古以来就不断更新,在助人长寿、医治宿病顽疾等方面的功用,实不可尽述。如果没有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开创的事业和后代人的聪明才智,怎么能使这种技术达到如此完善的程度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