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叙事
《续汉书》云(1):中宫令主御墨(2)。
【注释】
(1)《续汉书》:即《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无志,后人配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形成今本。
(2)中宫令:古官名,为内廷官,由宦官出任。有谒者令、私府令、永巷令、中宫署令。
【译文】
《后汉书》称:中宫令掌管皇帝所用墨。
【点评】
按照东汉官制,中宫诸令为大长秋下属。“大长秋”一职宦官、士人均可出任,而中宫诸令则都是宦官,负责宫内事务。此处引文殊不明朗,据《后汉书·百官志》,有中宫私府令一职,品秩为六百石,负责“中藏币帛诸物”,可以说是宫廷内的后勤部长。掌管皇帝用墨的中宫令,可能就是此职。
《汉书》云:尚书令、仆、丞、郎(1),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2)。
【注释】
(1)令、仆、丞、郎:分别指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
(2)隃(yú)麋:古县名,西汉置,因附近有隃麋泽而得名,在今陕西千阳东。
汉砚及墨丸
【译文】
《汉书》称: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每月赐给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点评】
隃麋因毗邻秦岭,有大量的松树,是汉代著名的墨产地。此处出产的墨品质优良,以至于隃麋后来甚至成为墨的代称。如清人姚士陛《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隃糜发采宣毫爽,酒半传观各夸赏。”就是以隃麋代指墨。
《东宫故事》: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
【译文】
《东宫故事》称:册立皇太子时,赐给香墨四丸。
【点评】
古文中用以称墨的量词很多,有丸、螺、挺、块、锭等,而这些量词则与历史上墨的形制演变息息相关。秦汉时期的墨往往呈小块团状,系手工捏制而成,因此称之为“丸”。这种墨不像后世的墨,可以直接持墨研磨,在使用时,要用研石将墨块压碎,再用研石磨墨。
《释名》曰:墨者,晦也,言似物晦墨也。
【译文】
《释名》称:墨就是晦,指如同物体昏暗不明一般。
【点评】
一般说起墨,往往第一反应是漆黑的墨锭或墨汁,但实际上彩色颜料也称之为墨。所以不可简单地将墨与黑色挂钩。
陆士龙《与兄书》曰:“一日上三台(1),得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然不知兄颇见之否?今送二螺。”
【注释】
(1)三台:指曹操所建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译文】
陆云《与兄书》称:“一日我游览三台,发现了曹操所藏石墨数十万斤,却不知兄长您见过没有?现在送去二螺。”
【点评】
“螺”是墨的专用量词,有时也是墨的代称。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诗人金农《汾州于郎中灏远贶麋戏报》:“古香清不醭,一挺复一螺。”其诗题以麋代称墨,诗句则以螺为论墨的量词。
古有九子之墨,祝婚者多子,善祷之像也。词曰:“九子之墨,藏于松烟。本性长生,子孙无边。”
【译文】
古代有九子墨,用来祝贺结婚者多子,是祈福的象征。有词称:“九子之墨本来藏于松烟之中。长寿是其本性,更可子孙无边。”
清代詹成圭制竹燕图诗集锦墨
【点评】
九子墨的具体形制现已不可考,推测可能是多块一组的形式,文中提及的祝词,很可能是以压模的方式印制于墨体侧面。作为文房清玩之一,除了实用性的墨之外,还有很多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集锦墨。集锦墨将制墨、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结合在一起,在墨体上镂刻图案、书法;墨的形状也不拘于普通的柱体,而有圆形、椭圆、扇面、鼎形、圭形、爵形、牌形、壶形、荷叶等各种形状。
顾微《广州记》曰(1):怀化郡掘堑(2),得石墨甚多,精好可写书。今山中多出朱石,亦可以入朱砚中使。
【注释】
(1)顾微《广州记》:顾微字微之,吴国吴(今江苏苏州)人,顾荣之弟,东晋大臣。《广州记》为方志书,原本已佚,卷数不详,有清人辑本。
(2)怀化郡:古郡名,在今湖南怀化一带。
【译文】
顾微《广州记》称:怀化郡人挖掘壕沟,挖出了很多石墨,质地精良,可用来书写。现在山中多出产朱石,也可在朱砚中使用。
【点评】
今湖南怀化拥有大量的石煤矿藏,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统计,当地的石煤预计储量达83.06亿吨,居湖南省之首。《广州记》中的“石墨”,很可能就是石煤。
戴延之《西征记》曰(1):石墨山,北五十里,山多墨可书,故号焉。盛宏之《荆州记》曰(2):筑阳县亦出。
【注释】
(1)戴延之《西征记》:戴延之名戴祚,“延之”乃其字,东晋末年人,曾随刘裕北伐后秦。《西征记》,应即此次征讨沿途所见所闻,原书二卷,已佚,有清人辑本。
(2)盛宏之《荆州记》:盛宏之生平不详,为刘宋时人,曾任临川王侍郎。《荆州记》,杂记当地灵怪、人物、物产,原书已佚,有清人辑本。
【译文】
戴延之《西征记》称:石墨山北面五十里处,山上有很多可用于书写的石墨,因此得名。盛宏之《荆州记》称:筑阳县也出产石墨。
【点评】
墨可分为天然墨与人工墨,而石墨属于天然墨中的矿物墨,当然古籍中所说的“石墨”并不能与今天化学意义上的碳元素结晶体的石墨完全等同。我国古代将矿物墨用于书写的历史相当悠久,1972—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西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石砚及黑色颜料,据科学测定,这些黑色颜料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氧化锰等,可以说是最早的矿物墨实例了。不过,矿物墨虽有天然形成等优点,但并不适宜书写,因此随着人工墨技术的发展和产量的增长,在东汉之后逐渐被淘汰。
《墨薮》云:凡书,先取墨,必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之上强如石者妙(1)。
【注释】
(1)代郡:古郡名,秦代设,治所在今河北蔚县。
【译文】
《墨薮》称:要写字,先要选取墨,一定要庐山的松烟、代郡鹿角胶所制成的十年以上、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墨才好。
【点评】
历代知名的墨产地各有不同,庐山主要是在两晋时期。宋人晁说之《墨经》称,“晋贵九江、庐山之松”,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也说“墨取庐山松烟”。胶质也是制墨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起到凝结墨体、防褪色等效用,我国传统制墨的胶质来源是从各种动物身上提取的,其中公认鹿胶最佳。晁说之《墨经》称:“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莫先于鹿胶。”
《周书》有涅墨之刑(1)。《庄子》云:“舐笔和墨。”晋公墨衰(2),邑宰墨绶(3),是知墨其来久矣。
【注释】
(1)《周书》:即《逸周书》。旧传是孔子删定《尚书》时所余篇章,不可信,约成书于战国,记载周代史事,原七十篇,今存六十篇。涅墨:古代刑罚之一,指在人身上刺字或图案,再涂上墨,也称“墨刑”。
(2)墨衰:“墨衰绖”的省称,指黑色丧服,也称“墨绖”。
(3)邑宰:指县令。墨绶:指缠在印玺上的黑色丝带。
【译文】
《逸周书》记载有涅墨的刑罚。《庄子》称:“舌头舔着笔,调墨。”晋国的国君身着墨衰这种丧服,地方官使用墨绶,由此可知墨的历史相当悠久。
【点评】
上文“晋公墨衰”一事,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时晋文公死而未葬,其子晋襄公率兵与秦作战,身着“墨衰”的丧服。墨绶则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称县官按该县户籍的多少设不同品级,万户以上的称为县令,俸禄为一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的称为县长,俸禄为五百石至三百石,凡是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都使用铜印黑绶。历代以来,汉代官印的出土量不少,但绶带是丝质的,所以都腐烂无存,形制究竟如何,无法考明。后代诗文中则以“墨绶”为县令的代称,如唐人岑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宋人司马光《送上洛王推官经臣》:“墨绶百里宰,红蕖幕府僚。”
梦蝶图
王充《论衡》云:以涂傅泥(1),以墨点缯,孰有知之?清受尘,白取垢,青蝇之污,常在绢素。
【注释】
(1)涂:泥。傅:涂抹。
【译文】
王充《论衡》称:泥上抹泥,与用墨点缯,哪一样更容易让人所知呢?清洁的东西易招受灰尘,洁白的器物易染上污垢,绢素往往被苍蝇弄脏。
淳化轩摹古墨
【点评】
此条出自《论衡·累害》。该篇论述的是人招致灾祸的原因,认为才高遭忌、无端遭祸是人世常态,行文中颇显愤懑不平。
许氏《说文》云:墨者,墨也,字从黑、土。墨者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译文】
许慎《说文解字》称:墨就是黑色,字从黑、土。墨是用煤烟制成的,属于土类。
【点评】
古代制墨时所说的“煤烟”,并非煤炭,而是指松木经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烟气冷却后凝集的黑色粉末。这是墨的主料,因其呈粉末状,所以许慎说它是“土之类”。
古人灼龟,先以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乃吉(1)。《尚书·洛诰》云(2):“惟洛食。”汉文大横入兆(3),即其事也。
【注释】
(1)兆:指古人占卜时烧灼甲骨所得的裂纹,用以判断吉凶。
(2)《尚书·洛诰》:《尚书》中的一篇,为周公营造洛邑后,告诫成王之语。
(3)汉文:指汉文帝,名刘恒,西汉第三帝,在位23年(前180—前157)。大横:龟占的纹理的一种。
【译文】
古人烧灼龟壳占卜,先将墨涂抹在龟壳上,然后烧灼它,裂纹顺畅受墨就是吉兆。《尚书·洛诰》称:“只有洛地占卜时受墨。”汉文帝因占卜得大横之兆而入嗣皇位,指的就是龟占受墨。
【点评】
龟占是我国古代判断吉凶的重要方式,方法是烧灼龟甲,通过裂纹的形势、走向,以视吉凶;其中粗大的正缝就称之为“墨”。清代经学家孙希旦《礼记集解》称:“凡卜以火灼龟,视其裂纹,以占吉凶。其巨纹谓之墨,其细纹旁出者谓之坼。谓墨者,卜以墨画龟腹而灼之,其从墨而裂者吉,不从墨而裂者凶。”
至于文中“汉文大横入兆”一事,发生于汉文帝入继大统之际。汉高祖刘邦死后,继位的惠帝生性懦弱,实权落入母亲吕后手中。吕后大封亲族,诛杀刘氏子孙,汉朝江山有易主的危险。吕后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诛灭诸吕,准备迎立新的皇帝。当时,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只有代王与淮南王在世。代王刘恒年长,且声誉良好,因此陈平等人派人迎立。刘恒询问身边臣子,大家都认为长安刚刚经历了武装政变,局势不稳,此事不可相信,唯有中尉宋昌力主进京。刘恒为人谨慎,虽然听了宋昌的分析,有些心动,但仍不肯轻易动身,最后借助于龟占,“卦兆得大横”,所得卜辞为“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所谓天王就是天子,这是莫大的吉兆。刘恒这才相信,派人与周勃联系,最终登上了帝位,开创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西汉漆盒石砚
北齐朝会仪:诸郡守劳讫,遣陈土宜(1),字有谬误及书迹滥劣者,必令饮墨水一升。见《开宝通礼》(2)。
【注释】
(1)土宜:当地情形。
(2)《开宝通礼》:北宋刘温叟等于开宝年间奉敕修撰,共二百卷,为宋代官定礼仪制度。
【译文】
北齐的朝会制度是:慰问各郡太守后,命他们禀报地方上的情况,文字有错误以及字迹潦草难看的,必定被命令喝墨水一升。此事见《开宝通礼》。
【点评】
墨水是书写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也成为了知识文化的代名词。我们说某人没有文化,有“胸无点墨”这一成语;说某人有些文化,则说他肚子里“有墨水”;说某人曾出国留学,则说他“喝过几年洋墨水”。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可以北齐的这一有趣制度为滥觞。
郦元注《水经》云(1):邺都铜雀台北曰冰井台,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见陆云《与兄书》云。
【注释】
(1)郦元注《水经》: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旧题东汉桑钦著,郦道元博采文献,加以注释,是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色彩,共四十卷。
【译文】
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称:邺城铜雀台以北有冰井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间。其上有几眼冰窖,窖深十五丈,里面储藏着冰和石墨,石墨可用来书写。此事又见陆云《与兄书》。
【点评】
铜雀台是曹操营造的“三台”之一,修建于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当时大批文人围绕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身边,从事赋诗、唱和、品评等文学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铜雀台当然是他们活动的舞台之一,台中所储藏的大量石墨是否就是供其文学创作使用的呢?
《括地志》云(1):东都寿安县洛水之侧有石墨山(2),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
【注释】
(1)《括地志》:唐李泰等撰。该书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以唐贞观年间的行政区划为准,分述各地沿革、山川、古迹、城池等,原书五百五十五卷(正文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已佚,有清人辑本。
(2)东都寿安县:隋唐时以洛阳为东都,寿安县为隋代所设,毗邻洛阳,即今河南宜阳。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洛河。
【译文】
《括地志》称:东都寿安县洛水岸边有石墨山,山上的石头都是黑色的,可以用来书写奏疏,因此以石墨作为山名。
【点评】
前已述及,古人所说的“石墨”不可以简单视为现代化学意义上的碳结晶体。不过寿安县的后身——今河南宜阳的确有石墨矿,根据该县国土资源局所公布的材料,当地石墨已探明储量为9.18万吨。
明代堂乐女墨
《新安郡记》云(1):黟县南一十六里有石岭,上有石墨,土人多采以书。有石墨井,是昔人采墨之所。今悬水所淙激,其井转益深矣。
【注释】
(1)《新安郡记》:此书情况不详,《水经注》曾引用。
【译文】
《新安郡记》称:黟县以南十六里处有石岭,山上有石墨,当地人多采石回来写字。山上有石墨井,乃是前人采墨的场所。现在在瀑布的冲击下,井变得越来越深了。
【点评】
石墨岭位于黟县郊外桃源洞(毗邻黄山,现已开辟为旅游景区)北侧,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气。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附近的浔阳台垂钓,并赋诗称“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但经现代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当地并无石墨矿藏,所谓的黟县石墨,实际是石煤。
随缘主人著书墨
《陈留耆旧传》云(1):王邯刚猛(2),能解槃牙(3),破节目(4)。考验楚王英谋反(5),连及千余人。事竟,引入诘问,无谬。一见,赐御笔墨。再见,赐佩带。三见,除司徒西曹属(6)。
【注释】
(1)《陈留耆旧传》:共两部,一为汉圈称撰,二卷;一为魏苏林撰,一卷。苏书系对圈著的增补,两者均为记载陈留地方人物事迹的传记书。
(2)王邯:生平未详,东汉人。
(3)槃(pán)牙:繁复错杂的局面。
(4)节目:关键。
(5)考验:审讯查实。楚王英:指光武帝第六子刘英,封楚王,永平十三年(70)遭人检举擅置官职,意欲不轨,王位被废黜,翌年自杀。
(6)司徒西曹属:汉制,丞相及三公开府,下设办事机构,分东西两曹,西曹主内,东曹主外。西曹属是西曹官职。
【译文】
《陈留耆旧传》称:王邯刚毅勇猛,且能看透事情的关键,破解复杂繁复的局面。他审讯楚王刘英谋反案,牵连涉及者达一千多人。审讯结束后,皇帝召见询问,他一一回答,没有丝毫差错。第一次召见,赐给他御用笔墨。第二次召见,赏赐他佩带。第三次召开,任命他为司徒西曹属。
【点评】
丞相府、三公府曹掾虽然官位不高,但提拔速度很快,是仕途捷径,因而很受汉代士人的重视和羡慕。王邯性格既刚毅果决,又细致入微,断狱清明,得到提拔是理所应当的。
王充《论衡》云:河出图,洛出书,此皆自然也。天安得笔墨图画乎?
【译文】
王充《论衡》称:河出图,洛出书,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上天哪里有笔墨来图画呢?
【点评】
河图是儒家对于《周易》八卦图形来源的传说。《尚书》伪孔安国传称,伏羲氏为王时,有“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洛书则是儒家对于《尚书·洪范》中九畴(与五行学说直接相关)的传说,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洛水中有一只神龟出现,龟背上刻有文字,这便是洛书。王充的《论衡》以“疾虚妄”为创作宗旨,大力驳斥当时将儒学神秘化、孔子神人化的不经之论,河图洛书的故事故弄玄虚,当然也不免遭到王充的质疑。
方氏墨谱
明方于鲁撰,方氏以善于制墨著名,此书为方氏自制墨样的汇刻,明万历年间出版,不仅是珍贵的墨史材料,同时也是古代版画书籍刻印的名作。
武陵春图
二之造
韦仲将《墨法》曰即韦诞也(1):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烟干捣,以细绢簁于缸中(2),簁去草芥。此物至轻,不宜露簁,虑飞散也。烟一斤已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3)。梣皮即江南石檀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又解胶,并益墨色。可下去黄鸡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益善。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臭败,寒则难干。每挺重不过二两。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注释】
(1)《墨法》:即《合墨法》,魏韦诞撰,今抄存于贾思勰《齐民要术》。
(2)簁(shāi):筛取。
(3)梣(cén)皮:梣树是木犀科落叶乔木,树皮又称“秦皮”,可入药,有清热的功效。
【译文】
韦仲将在《墨法》中说即韦诞:现在制墨的方法是将纯正优良的松烟干捣完毕,用细绢在缸中筛,筛去草芥。松烟非常轻,所以不宜露天筛,以防飞散。松烟一斤以上,加上好胶五两,一起浸泡在梣皮汁中。梣皮就是江南石檀树的树皮。这种树皮入水呈绿色,又能溶解胶质,并且增强墨色。还可以放入五枚鸡蛋的蛋白,同时加入珍珠一两、麝香一两,这些都要分开研磨并细筛。然后和在一起倒入铁臼中,宁可干硬也不要水分过多。然后用杵捣三万下,更多则更好。不要过二月、九月,因为天气温热墨就会变质发臭,天冷则难干。每挺墨重不过二两。所以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点评】
如前述,韦诞是制笔墨的良手,曾著有《笔方》,论述制笔要诀,此《墨法》也系韦诞所撰,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制墨工艺要领的文献。中国传统制墨可分为松烟墨与油烟墨,前者产生较早,后者时代晚。韦诞论述的是松烟墨的制作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松木在密闭条件下进行不充分燃烧,取烟中所含碳素,再加入胶质,使其凝结成形。韦诞特别强调要用“好胶”,这是因为胶的好坏与使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墨的质量高下。宋人晁说之《墨经》称:“凡墨,胶为大。有上等煤,而胶不如法,墨亦不佳。如得胶法,虽次煤,能成善墨。”因韦诞之墨质量极高,后代制墨者甚至奉其为制墨始祖。
冀公《墨法》(1):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2),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3),其色俱可爱。
【注释】
(1)冀公《墨法》:冀公,姓氏生平不详,为南朝人,制墨名家。《墨法》是其制墨要诀。
(2)溲(sou):调拌。
(3)秦皮:即梣皮。
《开工开物》中造墨图:取流松液
【译文】
冀公《墨法》称:松烟二两,加入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用胶水调和为挺,放置在火烟上熏一个月,就可使用了。加入紫草末,则墨色发紫,加入秦皮末,则墨色发绿,这两种颜色都惹人喜爱。
【点评】
冀公与韦诞的制墨方法、配料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冀公用烟火烘干墨胚,而韦诞采用的似乎是阴干法。阴干工序也称“入灰”,因将墨放置在稻麦秸秆灰中而得名。阴干结束后,则要“出灰”,具体步骤是刷去秸秆灰,在细筛中阴晾,过一两天后过水洗刷,放置在通风处吹晾,待干透后用粗布擦拭,然后刷蜡砑光乃成。
昔祖氏本易定人(1),唐氏之时墨官也。今墨之上,必假其姓而号之。大约易水者为上(2),其妙者必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闻于天下。今太行、济源、王屋亦多好墨(3),有圆如规,亦墨之古制也。有以栝木烟为之者(4),尤粗。又云:上党松心为之尤佳(5),突之末者为上(6)。
【注释】
(1)易定:古地名,即今河北保定一带。
(2)易水:河水名,位于河北易县,流入拒马河。
(3)济源:古县名,隋代开皇年间始设,在今河南济源。王屋:山名,即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是我国的道教名山。
(4)栝(kuò)木:树名,即桧树。
(5)上党:秦汉时曾设郡,指今山西东南部。
(6)突:烟囱。
【译文】
以前祖氏一族本是易定人,唐尧时的墨官。现在的墨上面一定会标以祖氏的名姓。大致来说,产于易水的墨最好,好墨一定是用鹿角胶煎成膏状调合而成的,因此祖氏的名声天下知名。如今太行、济源、王屋等地也出产好墨,有的圆如规,这是墨的古制。也有用栝树烟制成的墨,最为粗劣。又有人说:上党地方的松心制墨特别好,凝聚在烟囱尖端的更是上品。
【点评】
易州、定州在唐宋时期往往合称,著名的定窑瓷器就有署“易定”款识的。此外,易州、上党地区还是唐代著名的墨产地。宋人晁说之《墨经》称:“唐则易州、潞州之上党松心,尤先见贵。”可以说,当时易州、定州、潞州是北方重要的制墨中心。
此外,在烧制松烟时,粗重者停留在烟道前端,上等的轻烟则在末端,这就是“突之末者为上”的意思。至于鉴别松烟的要点,“凡以手试之而入人纹理难洗者良”,“以物试之自然有光成片者良”,强调的一是轻而细,二是润泽有光。
《开工开物》中造墨图:烧取松烟
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今有人得而藏于家者,亦不下五六十年。盖胶败而墨调也,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开工开物》中造墨图:燃扫清烟
【译文】
江南黟、歙一带出产李廷珪墨,品质极好。李廷珪本是易水人,其父李超在唐代末年流浪避难,来到江南,发现歙州一带可以安居,造墨,于是就在那里有了名气。如今有人得到李廷珪墨而收藏在家中的,也有不下五六十年的时间了。墨中的胶质已经变质但墨质调和,坚硬得如玉石一般,墨的纹理如同犀角,写几十张纸,也不耗费一二分。
【点评】
李廷墨是南唐宫廷的御用品,品质极佳,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曾说:“廷墨为天下第一品。”李氏本姓奚,廷之祖奚鼎是唐代的制墨名手,其父奚超为躲避唐末北方的战乱,流亡至宣州、歙州一带,当地的松林品质很好,与易州不相上下,遂在此安居制墨。因为墨质优良,“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所以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作为表彰,李煜赐以国姓,由此李超、李廷父子之名更加响亮。李氏家族世代相传,据宋人晁说之《墨经》,廷之弟廷宽、廷之子承浩、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处、惟一、惟益、仲宣,都从事制墨业。
南唐灭亡后,其宫廷中收储的李墨被运往北宋首都开封,起初不知珍惜,甚至以李墨为油漆粉刷宫廷建筑,真是焚琴煮鹤。到了仁宗时,李墨已非常稀少,用于赏赐群臣,得者无不欣喜。至北宋末期的徽宗宣和年间,李墨已稀如星凤,连皇宫大内也无“成挺者”,当时遂有“黄金可得,李墨难求”的说法。
墨或坚裂者至佳。凡收贮,宜以纱囊盛,悬于透风处佳。
【译文】
坚硬开裂的墨最好。凡是收藏贮存墨,最好用纱囊盛墨,悬挂在透风之处。
【点评】
古人论墨,推崇质地坚硬者,而墨的坚硬程度与时间长短相关,所以古人尤其推崇故墨。宋人晁说之《墨经》称:“墨取十年以上强如石者,盖其愈久愈坚。且白物久,斯变墨,况其本黑之物?煤久而黑,黑而紫,胶久而固,固而乃发光彩。此古墨所以重于世。”至于收储墨,晁说之则提出:“大凡养新墨,纳轻器中,悬风处,每丸以纸封之。恶湿气相薄,不可卧放,卧放多曲。”
造朱墨法:上好朱砂细研飞过,好朱红亦可。以梣皮水煮胶清(1),浸一七日,倾去胶清。于日色中渐渐晒之,干湿得所,和如墨挺。于朱砚中研之,以书碑石。亦须二月、九月造之。
【注释】
(1)胶清:指已制成颜料或染料、色泽比较纯净的胶质。
【译文】
制作朱墨的方法是:将上好的朱砂细细研磨,漂去粗屑,用好的朱红也可以。用梣皮水煮胶清,浸泡七天后,倒掉胶清。在阳光下慢慢晾晒,直至它干湿适度,将其和成墨挺的形状。在朱砚中研磨朱墨,用来书写碑石。朱墨也要在二月、九月制造。
【点评】
“飞”是制墨的工序之一,指将矿物药末或颜料研成粉末,浸在水中,以漂去浮在水面上的粗屑。此外,朱砂在古代不仅是术士们炼制“仙丹”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颜料的重要来源。朱砂制成的颜料品质优良,最大的优点是遇水不化。
造麻子墨法:以大麻子油沃糯米半碗强,碎剪灯心堆于上,燃为灯。置一地坑中,用一瓦钵微穿透其底,覆其焰上,取烟煤重研过。以石器中煎煮皂荚膏,并研过者、糯米膏,入龙脑、麝香、秦皮末和之,捣三千杵。溲为挺,置荫室中俟干。书于纸上,向日若金字也。秦皮,陶隐居云:“俗谓之樊皮(1)。以水渍和墨,书色不脱,故造墨方多用之。”
【注释】
(1)樊(gui):树名,长绿乔木。
【译文】
制作麻子墨的方法是:用大麻子油浸泡大半碗糯米,将灯心剪碎堆在上面,然后点燃为灯。将其放置在地坑中,用一个瓦钵微穿透其底,覆盖在灯焰上,然后取烟煤反复研磨。在石器中煎煮皂荚膏,将研磨过的烟煤、糯米膏,再加入龙脑、麝香、秦皮末,和在一起,捣三千杵。将其调和成挺,放在阴暗的房间中慢慢阴干。用这种墨在纸上写字,朝着阳光的方向看,如同金字一般。至于秦皮,陶弘景说:“俗称为樊皮。用樊皮水浸渍和墨,字迹不会褪色脱落,因此造墨的工匠大多使用樊皮。”
【点评】
麻子墨属油烟墨,而油烟墨是我国传统制墨的另一大类,其出现大约就在苏易简所处的五代宋初年间。以上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油烟墨的制作流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油烟墨的出现,与松烟墨的长年大量生产导致陈年松树日渐匮乏(树龄较短的松树不适合制墨)有关。晁说之《墨经》说:“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东山指今山东中部一带,是当时重要的墨产地。油烟墨的来源则较广,动物油脂、矿物油和植物油都可作为原料,其中又以植物油为多,明人沈继孙《墨法集要》称:“古法惟用松烧烟,近代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俱可烧烟制墨。”烧取烟灰的方法及后续工序,也与松烟墨大体相仿。不过油烟墨配胶调治,似乎较难掌握尺度,明人麻三衡《墨志》称:“(油烟)但调不得法,不为佳墨,然非烟之罪也。”
近黟、歙间有人造白墨,色如银,迨研讫,即与常墨无异,却未知所制之法。
【译文】
近来黟、歙一带有人制白墨,颜色如银,等到磨好之后,就与普通的墨没有区别了,但不知道制作的方法。
【点评】
这种白墨甚为神奇,未见他书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墨产于“黟、歙间”,即后来的宣州、徽州一带,该地区在文房四宝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纸、宣笔及李廷珪墨都出自于此。
西园雅集图
三之杂说
张芝临池书,水尽墨。
【译文】
张芝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
【点评】
此故事出自《晋书·卫恒传》。原意是指张芝习书极其用功,后来“临池”一词就逐渐演变为练习书法的代名词。大诗人杜甫还曾有“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的诗句,即为练习书法之意。
扬雄《答刘歆书》云:雄为郎,自奏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俸,息休直事,得肆心广意。成帝诏不夺俸,令尚书赐笔墨,得观书于石室。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归则以铅擿松椠(1),二十七年于兹矣。
【注释】
(1)铅擿(tì):以铅粉校改谬误。松椠(qiàn):指松木制成的书版。椠,未经书写的素牍。
【译文】
扬雄《答刘歆书》说:我担任郎官后,上奏说我内心喜好深奥博雅华丽的文章,希望三年不领俸禄,能够随心所欲地读书。汉成帝下诏不停发俸禄,并命令尚书赐给笔墨,允许我去石室读书。因此每当各地推举孝廉上京及内地各郡征发部队来京时,我经常拿着三寸弱翰,带着四尺油素,询问各地的异闻。回家之后,再校改抄写,如此这般已经二十七年了。
【点评】
扬雄好学不倦,在历史上相当有名。他是成都人,早年推崇乡先辈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尽力模拟他的大赋,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中年入朝做官后,得览宫廷藏书,痛感学问之浩博无涯,对于之前的文学创作也有反思,提出作赋不过是“雕虫小技”,大丈夫不应沉湎其中。请假学习一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伪蜀有童子某者能诵书,孟氏召入(1),甚嘉其颖悟,遂锡之衣服及墨一丸(2)。后家童误坠于庭下盆池中。后数年,重植盆中荷芰(3),复获之,坚硬光腻仍旧。或云僖宗朝所用之墨余者。
【注释】
(1)孟氏:后蜀国为孟知祥所建,故称孟氏。
(2)锡(cì):赐予。
(3)荷芰(jì):指荷花与菱角。
【译文】
后蜀有某童子能背诵书籍,国王孟氏将他召入宫中,很欣赏童子的聪颖,于是就赏赐他衣服和一丸墨。之后这家的童仆失手将墨掉进了庭院中的盆池里。过了几年,这家重新种植盆中的荷花,找到了这丸墨,依旧坚硬光腻。有人说这是唐僖宗所用墨剩下的。
【点评】
遇水不化,是我国传统制墨的极大优点。此墨在水中浸泡数年,仍能完好无损,足见其品质之佳。能做到这一点,当与调墨时所用胶质不溶于水有关。前文已经述及,制墨时溶解胶质,需用皮水;那么反过来则可推测,不含皮汁液成分的普通水是难以溶解制墨所用胶质的。
唐王勃为文章(1),先研墨数升,以被覆面,谓之腹稿,起即下笔不休。幼常梦人遗之墨丸盈袖。
【注释】
(1)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著名文学家。
【译文】
唐人王勃写作文章时,先磨好数升墨,用被子蒙住脸躺着,说这叫“腹稿”,起来之后就挥笔不停。他年幼时曾梦见有人送给他墨丸,多得袖子里放不下。
【点评】
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极富才华。《旧唐书》说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据《唐才子传》,他写作名篇《滕王阁序》时,“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但之后不久,渡海时溺水身亡,卒时仅27岁。
西域僧书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好墨,中国者不及也,云是鸡足山古松心为之(1)。仆尝获贝叶,上有梵字数百,墨倍光泽。会秋霖,为窗雨湿,因而揩之,字终不灭。
【注释】
(1)鸡足山:佛教名山,在今云南宾川。
【译文】
西域的僧人在书信中说,他的国家没有砚笔纸,只有好墨,中原的墨比不上,说是用鸡足山上古松的树心制成的。我曾经得到过贝叶,上面写有数百个梵字,墨色特别光亮润泽。正逢秋雨,贝叶在窗口被雨打湿,我将其擦干,字迹也没有消失。
《红楼梦》插图:正在书写的惜春
【点评】
传统认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始自天宝十年(751),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怛罗斯之战战败,被俘士卒中有造纸工匠,由此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当然在之前通过丝绸之路的中西贸易,中国纸张可能已作为商品流入西域,这一点在对吐鲁番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印证。
仆将起赴举年,梦今上临轩,亲赐墨一挺,仆因蹈舞拜受(1)。旦日,言于座客。有郭靖者,江表人也,前贺曰:“必状元及第。”仆诘之,郭曰:“仆有征方言也。”前春御试(2),果冠群彦,而郭公已有他事遁归江表。后言之于礼部郎中张洎(3),洎曰:“夫墨者,笔砚之前,用时必须出手矣。手与首同音也。”仆亦自解之曰:“天子手与文墨也。”
【注释】
(1)蹈舞:臣下朝贺时对皇帝的仪节之一,表敬意。
(2)御试: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因皇帝亲临而称御试。
(3)礼部郎中:礼部为“六部”之一,部内分设各司,郎中为各司长官。
【译文】
我要赴考科举的那一年,梦见当今圣上临轩,亲手赐给我墨一挺,我蹈舞跪拜接受。第二天,我和座上客人谈及此事。其中有一个叫郭靖的,是江南人,他上前祝贺说:“你一定会考中状元。”我问他为何,郭靖说:“我是有依据才这么说的。”前年春天殿试,我果然在众多人材中称冠,而郭靖已因为有其他事而回江南了。其后我和礼部郎中张洎谈及此事,张洎说:“墨放置于笔砚之前,用墨的时候必须要伸手,而手与首同音。”我自己也有解释:“天子亲手赐予文墨。”
【点评】
猜梦、解字是中国民俗传统的一部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因为全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功名心切,苏易简才会做这样的梦,应该说是反复心理暗示的结果。
《本草》云:墨味辛,无毒,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散,主产后血晕(1)。磨醋服之,亦主眯目(2),物芒入目点瞳子。又主血痢及小儿客忤(3),捣筛和水调服之。好墨入药,粗者不堪。
【注释】
(1)血晕:中医病名,指产后因失血过多而晕厥。
(2)眯目:中医病名,指细小异物入眼导致无法睁眼。
(3)血痢:又称“赤痢”,指腹泻且排泄物为血色粘液。小儿客忤:指儿童遭遇惊吓后啼哭、面色变异、呕吐、腹泻、腹痛等。
【译文】
《本草》称:墨味辛,没有毒性,有止血、生肌肤的功效。与金疮散合用,主治妇女产后血晕。磨醋服下,主治眯目,用细小物点入眼中即可。又能治疗血痢和小儿客忤,要捣碎筛过,和水调好服用。好墨可以入药,粗劣的不行。
【点评】
上文指出,墨具有药用功能。不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只有松烟墨可入药,油烟墨则不可。
陶隐居云:乌贼鱼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乌贼者,以其食乌也。
【译文】
陶弘景说:乌贼鱼腹中有墨,现在人们用它制作上好的墨汁来使用。乌贼是因为捕食乌鸦而得名。
【点评】
乌贼鱼就是我们常说的墨鱼。说它捕食乌鸦,见《初学记》引汉沈怀远《南越志》:“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除了算袋鱼之外,墨鱼还有乌(zé)、海鳔(biàoshāo)等别名。
海人云乌贼鱼即秦王算袋鱼也。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1),化为此鱼,形一如算袋,两带极长。墨犹在腹,人捕之,必喷墨昏人目也。其墨,人用写券,岁久其字磨灭,如空纸焉。无行者多用之。
【注释】
(1)算袋:古代官员存放笔砚等的袋子。
【译文】
海滨的渔民说,乌贼鱼就是秦王算袋鱼。当年秦王东游,将算袋丢弃于海中,于是就变成了这种鱼,其形状和算袋一样,两条带非常长。腹腔内有墨,若是有人捕捉它,乌贼就会喷墨,让人看不见。人们用乌贼的墨写契约,年岁久了字迹会褪色不见,和白纸一样。品行不良的人大多用它来订约。
勘书图
【点评】
取乌贼腹中墨汁为墨书写,不仅在古代中国如此,古罗马人也这么做。据称,若以湿海绵擦拭,乌贼墨就会除去。
今常侍徐公铉云(1),建康东有云穴(2),西山有石墨,亲常使之。又云,幼年常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其爱弟锴共用之(3),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如刀,可以裁纸。自后用李氏墨,无及此者。超即廷珪之父也。
【注释】
(1)常侍徐公铉:即徐铉。古人称呼他人姓名,在姓与名之间加“公”字,表尊敬。常侍,徐铉曾官散骑常侍,故有此称。
(2)建康: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三国吴始以为都,初名建业,后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3)锴:即徐锴,字鼐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五代南唐学者。尤其精通文字学,著作甚多,今存《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译文】
当今的常侍徐铉称,建康东面有云穴,西面的山上有石墨,他的父亲经常使用。他又说,幼年时曾经获得一挺李超墨,长不过一尺左右,细得像筋一般。他与弟弟徐锴一起使用,每天书写不下五千字,整整十年方才用尽。磨墨的边际锋利得像刀一般,可以用来裁纸。此后所使用的李氏墨,没有比得上它的。李超就是李廷珪的父亲。
【点评】
前已述及,李超、李廷父子是南唐制墨名家,所制李墨号称天下第一,为宋代士大夫所珍爱。徐铉曾在南唐政权任官,此事得自他的口述,足以征信。除了极其耐用之外,李墨在形制上也注重实际效能。古代制墨虽然不拘大小,甚至有高达二尺以上的巨型墨,但“厚大难工,薄小易善,故墨工不喜为厚大,然太大不便于用”。此李墨极细,便于握持研磨。
唐末,陶雅为歙州刺史二十年(1),尝责李超云:“尔近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何也?”对曰:“公初临郡,岁取墨不过十挺,今数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
【注释】
(1)陶雅:字国华,唐末五代合肥(今安徽长丰)人,为杨行密部将。
【译文】
唐代末年,陶雅任歙州刺史长达二十年,他曾责备李超说:“你近来制作的墨远比不上我刚到任的时候,这是为什么?”李超回答说:“您刚到任时,每年不过向我索取十挺墨,现在一年几百挺还不止,我怎么有时间提高墨的质量呢?”
【点评】
前已述及,李超因制墨精妙而被南唐后主李煜赐国姓。本条中的陶雅是杨行密部将,而杨行密的吴国是南唐的前身。我国传统制墨为手工操作,佳墨必成于精工细制,产量与品质不可兼得,李超此话可谓切中要害。
山中新伐木,书之,字即隐起。他日洗去墨,字犹分明。又书于版牍,岁久木朽,而字终不动。盖烟煤能固木也。亦徐常侍言。
【译文】
山中新砍伐下来的木材,在上面写字,字会渗入木中。过几天洗去墨,字迹仍然很清楚。此外,在版牍上写字,时间长了木牍会朽坏,但字始终不会褪色。这是因为烟煤能在木头上固着。这也是徐常侍告诉我的。
【点评】
徐铉为《文房四谱》撰写了序文,书中又屡次引称徐氏言论。这不仅因为徐铉在当时名气极大,是词臣领袖,更因为他也是赏玩笔墨的行家里手,晁说之《墨经》列举古今制墨名家,徐铉名列其中。
今之小学者将书,必先安神养气,存想字形在眼前,然后以左手研墨,墨调手稳方书,则不失体也。又曰:“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又曰:“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云:“用则旋研,无令停久,久则尘埃相污,胶力隳亡(1)。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注释】
(1)隳(hui):毁坏。
【译文】
如今修习小学的人将要写字,一定会先安神养气,在眼前想象字形,然后用左手磨墨,等到墨调手稳方才下笔,这样就不会失体。又有人说:“研墨要像调养病一样。”这是强调磨墨时要调匀而不阻滞。又有人说:“磨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就会生沫。”这是忌讳磨墨过急而导致墨热。此外,李阳冰说:“用墨则旋转着研磨,不要长时间地停顿,停顿时间长了,墨就会被尘埃污染,而丧失胶力。这样的话,墨会变得凝滞不畅,难以下笔了。”
【点评】
佳墨研磨不得法,反而不如次墨,因此古人对磨墨很有讲究。晁说之《墨经》称:“凡研墨不厌迟……凡研,直研为上,直研乃见真色,不损墨。若圆墨,则假借重势,往来有风,以助颜色,乃非墨之真色。”明沈继孙《墨法集要》称:“墨徐徐上下直研,自然无沫清澈,若急急纵横乱研,自然生沫渍腻。”可知,上下直研才是正确的磨墨方式。
初,举子云(1):凡入试,题目未出间,豫研墨一砚。盖欲其办事,非主于事笔砚之妙者也。
【注释】
(1)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译文】
起初,举子们说:进入考场后,在题目还未出时,预先磨好一砚墨汁。这是要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追求笔砚之妙。
【点评】
举子入场后磨墨,一是为答卷作准备,同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徐徐研墨,也可以起到安定情绪、消除紧张的作用。
清平调
王献之与桓温书扇,误为墨污,因就成一驳牛(1),甚工。
【注释】
(1)驳牛:毛色不纯的牛。
【译文】
王献之给桓温题扇,不当心滴上了墨,于是就将墨点改画成一头毛色不纯的牛,画得非常工致。
【点评】
此故事出自《晋书·王献之传》,是成语“笔误作牛”的出典。
曹不兴画屏(1),改误污为蝇,大帝以手弹之(2)。
【注释】
(1)曹不兴:又名“曹弗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三国时著名画家。
(2)大帝:指吴大帝孙权,大帝为其死后谥号。
【译文】
曹不兴绘制屏风,将误染的墨污改画成了苍蝇,孙权以为是真的,竟以手驱赶。
【点评】
曹不兴是三国时代的名画家,他最擅长画人物特别是佛像,有“佛画之祖”的称誉。此外,曹不兴的动物画也非常优秀。南朝画论家谢赫,曾在宫廷中见过曹氏所绘龙头,“以为若见真龙”而赞叹不已。
刘恂《岭表录异》云:岭表有雷墨。盖雷州庙中雷雨勃起,人多于野中获得石,状如黳石(1),谓之雷公墨也。扣之然,光莹可爱。
【注释】
(1)黳(yi)石:黑色玉石。
【译文】
刘恂《岭表录异》称:岭南有雷墨。雷州庙中雷雨突然大作,人们在野外获得一种石头,形状如黳石,称之为“雷公墨”。敲击它,则会发出清越动听的声音,外表光莹,惹人喜爱。
【点评】
据文意,雷公墨是一种天然矿物墨。而上乘的人工墨,同样也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晁说之《墨经》称:“凡墨,击之以辨其声。醇烟之墨,其声清响。杂烟之墨,其声重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