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说胎釉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缸胎亦名瓦胎,谓胎质粗如瓦器也。凡凝重粗厚之器属之。石胎非真石也,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2)。铁胎非真铁也,瓷质近黑,有如铁色,其胎之厚薄轻重,亦不一致也。

【注释】

(1)浆胎:陶瓷坯胎之一。选择细致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浆而制成。色如米浆,质轻而薄。缸胎:陶瓷坯胎之一。指胎土粗而厚重的一种陶瓷器。一般这种坯胎凝重粗厚,没有吸水性,都是半陶半瓷的器物。石胎:陶瓷坯胎之一。质致密笨重,坚硬如石,无气孔,不透明,略似大理石琢成的器物。铁胎:陶瓷坯胎之一。胎土含铁量较多,坯胎似石,色黑褐如铁,故名。

(2)三彩:黄、绿、紫三色。

【译文】

要想识别瓷器的美丑,必须先辨识瓷器的胎质。胎有数种:有瓷胎、浆胎、缸胎、石胎、铁胎。所谓瓷胎,就是把瓷石碾成粉末,研磨细碎后而制成胚胎。凡是普通瓷器都属于瓷胎。所谓浆胎,是采用瓷粉的精华部分,澄清后融合成泥浆做成的胚胎。凡是非常轻薄的瓷器都属于浆胎。所谓缸胎,又名瓦胎,是说胎质像瓦一样粗糙。凡是凝重、粗厚的瓷器都属于瓦胎。所谓石胎,并不是真正的石头,胎质凝重而坚实,大概像大理石琢成的瓷器。康熙年间所谓的石胎三彩便是。所谓铁胎,也并非真铁,瓷质接近黑色,如同铁色一般,它的胎体厚薄轻重也不一样。

瓷器有纹者,谓之开片,有大开片,有小开片。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曰柳叶纹、曰蟹爪纹(1),不外形容其所似也。

【注释】

(1)牛毛纹:纹片的一种,呈断续状,在器片上疏落有致,因类似一簇牛毛而得名。

【译文】

瓷器的裂纹称为开片,有大开片,有小开片。细碎的小开片称为鱼子纹,稀疏的大开片称为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不外乎形容它们所相似的形象罢了。

瓷之开片,其原因有二:一曰人为之开片,一曰自然之开片。人为之开片,多属浆胎,当入窑烧时,已定使之开片,或开大,或开小,配合药料烧之(1),则出窑时成开片形,一如人意之所欲出。是等开片,形似龟坼(2),开在胚胎者也。自然之开片则历年既久,其釉渐渐内裂,或成鱼子,或成牛毛诸形。其坼也,纯与胚胎无涉。是等开片,痕不深入,开在釉汁者也。

【注释】

(1)药料:瓷器的泥釉配方。

(2)龟(jun)坼:开裂,别称“龟裂”或“皲裂”,多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缺陷。

【译文】

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为开片,一个是自然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于浆胎,当入窑烧造的时候就已经预定使它开片,或开大片,或开小片,用药料配合烧制,于是出窑的时候便成为开片,完全如人预料的那样。这样的开片形似龟裂,开片是发生在胚胎上。自然的开片,则是因为年代久远,瓷釉渐渐在内部开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牛毛等各种形状。它的开裂与胚胎毫无关系。这样的开片裂痕不深,因为是开裂在釉上。

牛毛纹微黄色,鱼子亦然。凡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人为开片者,则轩豁呈露矣(1)。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其后因递仿之。

【注释】

(1)轩豁(huò):高旷敞亮。

【译文】

牛毛纹略带黄色,鱼子纹也是这样。凡是年代久远的自然开片的瓷器,它的釉中似裂而未裂,裂纹在若隐若现之间。如果是人为开片的瓷器,那裂纹就明显显露出来。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其后相继仿制。

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瓷胎之沙底者,谓其底露胎不涂釉也。沙底贵白贵细,以细砂底为上。缸胎大半缸底,色贵亮,声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是物历年之久暂也。

【译文】

浆胎质地轻而松软,缸胎质地重而坚实,瓷胎的声音清而脆。瓷胎中所谓的沙底,是形容它的底部露胎而不施釉彩。沙底以白、细为贵,以细砂底为上等品。缸胎大半是缸底,釉色以亮为贵,声音以响为贵。年久的缸胎大多有铜音,所以鉴别家往往叩击瓷器听声音来断定它的年代长短。

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谓卵幕(1),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有花者,于其里照见外之花纹。有款者,于其表照见内之款字。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注释】

(1)卵幕:明瓷中的一种薄胎瓷,以釉胎极薄似卵壳故名。万历时景德镇有昊(又作“吴”)十九,自号壶隐道人,制卵幕杯最为有名,号称“壶公窑”。详下文。

【译文】

有一种“脱胎”的瓷器,它如同鸡卵的外壳一样薄,所以又叫卵幕,简直只能看到釉而不见有胎。对着太阳光照看,里外都能看见手影。有花纹的,从里面能照见外面的花纹。有款识的,从外面可以照见里面的款字。这类瓷器开始于永乐年间,仿制于康熙、雍正年间,乾隆以后便不能模仿了。也许是因为巧夺天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开片仿哥之粗糙者,谓之冰纹,粤人谓之襞裂(1)。开片青花而瓷色发黄者,统称浆胎,沪人谓之煨瓷(2)。开大片而瓷色发红者,厂人谓之格瓷。有一种釉汁,翠地紫斑,细碎若鱼子,或若鸡翅木之文理者(3),肆人谓之均釉。

【注释】

(1)襞(bì)裂:谓瓷器上的开片如同衣服的褶痕。襞,折叠衣服。

(2)煨(wēi)瓷:称瓷器炼制时窑温不够高,如用文火慢慢燉熟成者。

(3)鸡翅木:一种树木,主要产于东南亚和南美,其材有类似鸡翅的纹理,故称。

【译文】

开片仿制哥窑的粗糙瓷器,称之为冰纹,广东人称作襞裂。开片青花而瓷色发黄的,统称为浆胎,上海人称作煨瓷。开大片而瓷色发红的,窑厂里的工匠称为格瓷。有一种翠绿地紫斑釉,纹理细碎得像鱼子或鸡翅木的瓷器,商人们称之为均釉。

制瓷上釉有二法:一曰蘸釉(1),以皿入缸,荡匀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诸器,往往有若堆脂,所蘸不止一次也。一曰吹釉(2),截竹为筒,嘘气匀之。吹釉者,其釉薄,故旧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而薄者甚至有如卵膜也(3)。

【注释】

(1)蘸釉:也称“浸釉”,制瓷传统施釉方法之一。其法是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2)吹釉:清代制瓷的一种施釉技法。吹釉多用于琢器和大型圆器。朱琰《陶说》卷一《陶冶图说》载其法云:“截径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大小与釉之等类,为多寡之差。多至十七八遍,少亦三四。”

(3)卵膜: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薄膜。

【译文】

烧制瓷器上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蘸釉法,把瓷器放入缸里面,将釉汁荡匀。蘸釉的釉厚,所以均窑、哥窑瓷器常常釉似堆积的脂肪,这是因为蘸釉不止一次的缘故。还有一种是吹釉法,把竹子截断做成竹筒,嘘气把釉吹匀。吹釉的釉薄,所以旧瓷器中有所谓的玻璃釉等名目,而薄的甚至有像卵膜一样。

宋元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其挂釉至底之处,往往垂若蜡泪,任其渗出,谓之鼻涕釉。又,古瓷中常有釉不到底,露出胎骨大小片段不等,甚至有半有釉半无釉者,若是者谓之露胎,其小者谓之缩釉。但以是为宋元之证,则不尽然。盖宋汝、均诸器固多露胎、缩釉,然官窑极精之品,亦有无是者。即有之,亦片段甚小。至于元瓷,则有露胎颇多者。若康、雍间仿宋之品,则又缩釉处甚小矣。至咸、同间仿宋诸器,吾辈目为赝鼎者,则密淋、鼻涕等状,又必全似于宋釉,是在明眼人辨之而已。

【译文】

宋、元古瓷中釉厚的好似堆积的脂肪,称为密淋釉。其釉彩挂到底部往往垂流如蜡烛的泪痕任凭它自然渗出,称为鼻涕釉。此外,古瓷中常有釉彩挂不到底而露出胎体,大小片段不同,甚至有的一半有釉一半没有釉的,这样的称为露胎,露胎少的称为缩釉。但只以此作为宋元瓷器的证据则不能尽然。即便宋代的汝窑、均窑瓷器固然多是露胎、缩釉的情况,然而官窑最精美的瓷器也有没有这种情况的,即使有也是局部片段。至于元代瓷器,则露胎很多。而康熙、雍正年间仿制的宋代瓷器,则缩釉处就很小了。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仿制的宋代瓷器,我们都看作赝品的,它们的密淋釉、鼻涕釉等形状特征又完全和宋釉相似,这只在于懂行的人辨别而已。

宋 吉州窑黄绿釉孩儿枕

均窑之釉,扪之甚平(1),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2),谓之蚯蚓走泥印,是均窑之特点也。广窑之釉,扪之甚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片(3),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点也。均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

【注释】

(1)扪(mén):抚摸。

(2)蟠:盘曲。

(3)霞片:红色薄片。

【译文】

均窑的釉,用手抚摸起来非常平滑,而釉内出现垂直流下的粗纹称为泪痕;屈曲蟠折的称为蚯蚓走泥印,这是均窑的特点。广窑的釉用手抚摸感觉也很平滑,而釉里出现蓝斑,大片的称为霞片,小片的称为星点,这是广窑的特点。均窑的釉以紫色取胜,广窑的釉以蓝色取胜。

凡罩釉一次者(1),谓之一道釉。无论青、黄、红、黑种种诸色,得其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白色者,则谓之本色釉。

【注释】

(1)罩釉:即上釉,为做好的胚胎施釉,有黏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法。

【译文】

凡属罩釉一次的,称为一道釉。无论青、黄、红、黑各种颜色,只有一种的,称为纯色釉。如果是白色者,就称为本色釉。

今之所贵于世者,其宝石釉乎?凡深红、鲜红,皆有宝石釉在内,不惟红而已。若绿、若蓝、若茄紫各色,亦皆有之,而世俗则专属于深红一种也。清初颜料,大都明代所遗。其大红、大绿,均非后来所有意者,其亦糁入宝石等料乎?

【译文】

现在被世人看重的是不是宝石釉呢?凡是深红、鲜红均有宝石釉在内,不只是红色而已。像绿色、蓝色、茄紫色等颜色也有宝石釉,而世俗却专属于深红色一种。清代初年的颜料大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那大红、大绿都不是后来所有的,其中也是掺入了宝石等原料吧。

宝石釉之品,莫贵于亮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鸡血,其通如石之冻(1),《博物要览》所谓鲜红宝石者是也。亮釉又名玻璃釉,乃薄釉也。薄釉而能备种种诸美,其胎之精细,不待言矣。宝石釉亦有一种厚釉者,有棕眼、橘眼及满开小片等文,然比之薄釉,其价值则稍逊。

【注释】

(1)石之冻:即冻石。一种可作印章和工艺品的石料。其质地细密滑润,透明如冻,故称。

【译文】

宝石釉的品级最贵的是亮釉。其明亮如镜,莹润如玉,鲜红如鸡血,通透如冻石,这就是《博物要览》里所谓的鲜红宝石。亮釉又名玻璃釉,乃是一种薄釉。薄釉而能具备各种美质,它的胎质精细就不言而喻了。宝石釉还有一种厚釉,有棕眼、橘眼和满身开小片的纹路,然而和薄釉相比,它的价值就稍有逊色了。

釉质之厚者,堆脂、密淋、鼻涕之外,又有所谓疙疸釉者。此等釉扪之略有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故谓之疙疸也。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盖烧时为火力所缩,黏有黑碳故也。

【译文】

釉质浑厚的,除了堆脂、密淋、鼻涕之外,还有所谓的疙疸釉。这类釉用手抚摸略有不平,有的像结痂初落的样子,所以称之为疙疸。又有釉汁含有极为细小的黑点而稍凹下的,称之为麻癞,这是烧成时为窑火所缩而黏有黑炭的缘故。

有明祭红,釉汁较厚,成一种木纹,有若尖峰重起,又似叠浪,望之蔚然而深,是等木名为野鸡翅,是等文名为鸡翅木纹。又有一种祭红,釉中露白,本色之釉微微凸起,有若鱼、蝶等形,名曰露骨。更若涂以抹红之釉而虚其中(1),若为空白也者,颇似乎阴文之花纹(2),名曰盖雪。鸡翅、露骨、盖雪,皆釉质之奇者也。

【注释】

(1)抹红之釉:即抹红釉,珊蝴红釉的一种,属低温红釉。因系刷抹上釉,故称。

(2)阴文:刻挖平面而成的文字。此指采用模印或刻划之法,使凹入低于瓷表平面的花纹。

【译文】

明代祭红的釉层较厚,形成一种木纹,好似层峦迭起,又像海浪重叠,看起来蔚为深远。这样的木头称为野鸡翅,这类花纹称为鸡翅木纹。还有一种祭红釉,于红色中露出白色的本色釉,微微凸起,好似鱼、蝴蝶等形状,称为露骨。更有的涂上抹红釉而虚置其中,如果中间留下的是空白,很像阴文的花纹,称为盖雪。鸡翅、露骨、盖雪,都是釉质中的奇品。

青、红各器,其口际有白釉一线(1),形若灯草,底足之处又必有圈线一围,二者皆名曰灯草边。以质极滑,线极齐者为贵,市人所谓规矩者也。彼伪制之品往往不能规矩,赏鉴家每于此辨别之。若雍正仿宣红之品(2),近灯草边处色亦较淡。然浅深虽稍有间,亦必极规矩,固不能以伪制目之矣。

【注释】

(1)口际:器皿口的边沿。

(2)宣红:即明宣德红釉。

【译文】

青、红釉各种瓷器的口边有一道白釉,形状如灯草,底足处又必然有一圈白线,这两处都叫作灯草边。以釉质十分光滑,边线非常齐整的为贵,即市场上人所说的规矩。然而伪造的制品往往不成规矩,鉴赏家常常由此辨别真假。像雍正年间仿制的宣德红釉瓷器,灯草边附近釉色也比较暗淡,即使深浅稍有不同,也一定十分规矩,因而不能看作伪造了。

宋 绿釉凤首瓶

灯草边而圆者固贵矣,若方者则尤贵。盖口际扪之若平面者谓之方边,康、乾乃有之。后则圆边有仿制绝精者,而方边则甚罕仿制也。

【译文】

灯草边是圆边的固然贵,而是方边的则更贵。口边用手抚摸起来有如平面的称为方边,康熙、乾隆年间才有。以后圆边有仿制得非常绝妙的,而方边则很少有仿制。

紫口铁足,谓口际有边,深黄而近紫,足则铁色也。宋瓷多数有之,哥窑尤夥。明成化窑暨康熙光素、青花诸瓶,有铁口、铁足又兼铁膊者(1),口际大半雕有凹花,而雍正官窑,紫口铁足亦不鲜(2)。此等物品,其款字亦多凹雕,挂铁色釉。

【注释】

(1)铁膊:瓷瓶的肩与腹间的部分为铁黑色者。膊,胳膊。

(2)鲜(xiǎn):少。

【译文】

紫口铁足是指口际有边,颜色深黄而近于紫色,底足为铁色。宋代瓷器大多有此特征,哥窑尤多。明代的成化窑和清代康熙光素、青花等瓶类,有的是铁口、铁足且兼有铁膊,口边大多雕有凹花,而雍正官窑紫口铁足的也不在少数。这类瓷器的款识多为凹雕,挂有铁色釉。

紫黑之釉,满现星点,其光莹亮如铁者,谓之铁绣花。星点痕稍长,其光闪烁不定者,谓之蝗股纹,又谓之蚱蜢腿,又谓之蜻蜓翅。同一名词,皆形容其所似也。凡紫黑之釉,苟无是等纹者,则不足观矣。

【译文】

紫黑色的釉充满了星点,光泽莹亮像铁一样的称作铁锈花。星点痕迹略长,莹光闪烁不定的称作蝗股纹,又称作蚱蜢腿,也称作蜻蜓翅。同一种名词,都是形容它所相类似的样子。凡属紫、黑色的釉,如果没有这类纹样,就不值一看了。

脱胎之制,始于明代永乐、宣德,亦精制器。有名者为昊十九,紫桃轩极称之(1)。其薄者能映见手指之螺纹,真绝品也。康、雍所制,虽亦极薄,然多能映见花与字耳。至道光,瓷尚薄胎,亦有类脱胎之制,识者辨其色泽而知之。

【注释】

(1)紫桃轩:指明代李日华(1565—1635)。李日华,字君实,号九疑。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工书善画,著有《紫桃轩杂缀》一卷以及《书画想象录》、《六研斋笔记》、《味水轩日记》等。

【译文】

脱胎的制作,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也是一种制作精良的器物。有名的为昊十九,紫桃轩极其称赞他。所作薄者能映见手指的指纹,堪称绝品。康熙、雍正年间所仿制的虽然也很薄,然而大多只能映见花纹和款字。到了道光年间,瓷器崇尚薄胎的制作,也有类似脱胎的制品,鉴赏者只需分辨它的颜色便可知晓。

红釉中有绿者,谓之苔点。苔点浑成一片者,谓之苹果绿。苹果绿有似老苔,荡漾水中,微放金光者,乃真奇品也。又有一二片段,忽呈鲜红奇采者,兼有金星,尤为可贵。是以品红者恒以苔点、金星为帜志也(1)。

【注释】

(1)帜志:旗帜。引申指最好。

【译文】

红釉中带有绿色的,称作苔点。苔点浑然形成一片的称作苹果绿。苹果绿有似荡漾在水中的老苔一样,微微闪现金光,乃是真正的奇品。还有在一二个片段上忽然呈现鲜红奇彩的,兼有金星,更为可贵。因此,品评红釉的人们总是以苔点、金星作为最好。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此恒例也。若缸胎而轻且薄者,则宋代之贵品矣。瓷胎则视物之大小,而定其轻重之所宜。凡极轻与极重之品,皆有研究价值者也。辨器之底,而察新旧,此瓷学家所必要也。宋元诸器,底际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挂釉,而无款露胎者亦不鲜。康、雍仿明制,亦如之。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昔时所轻,今之所罕也。底际款有釉而外无釉者,明代暨康熙亦间有之。若有釉无款者,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色微黄者曰米汤底,色稍黄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苹果底,辨郎窑者辄于此三致意焉。绿里绿底之器,肆人谓之九江瓷(1),此称殊误,然沿讹袭谬久矣。绿底之器,恒露本色釉以容款字,作篆书者多,若作楷书者,非常品也。自款字兴而底露胎者少,乾隆以后,底露胎之器日渐少见矣。

【注释】

(1)九江瓷:景德镇瓷器的别称。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多经九江由水路转输四方,故称。

【译文】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这是一向如此的。如果缸胎轻而且薄,则就是宋代的珍品了。瓷胎要看物体的大小而判定适合它的轻重。凡是极轻或极重的物体都有研究的价值。通过辨别器物的底部而考察它的新旧,这是瓷学家必要的方法。宋元时期的各种瓷器底部大多为露胎。明代瓷器有款识的底部必然挂釉,但无款识而露胎的也不少见。康熙、雍正年间仿制明代的瓷器也是如此。如果露胎而有印字款识的,过去不为人重视,现在却极为罕见了。底部款字有釉而外边无釉的,明代及康熙年间也曾有。若有釉而没有款字的,就应当仔细辨别釉质的新旧了。釉色微黄的称作米汤底,釉色稍黄而有如烙印痕迹的称作炒米底,釉色稍近于豆青色的称作苹果底,辨别郎窑的人们要在这三方面多加留意。绿里绿底的瓷器商人们称作九江瓷,这个名称实在大错特错,然而以讹传讹已经很久了。绿底瓷器总是露出本色釉以容纳款字,款字多作篆书,如作楷书就不是一般的物品了。自从款字流行以来底部露胎就很少了,乾隆以后底部露胎的瓷器就日渐稀少了。

元 龙泉窑青釉刻花炉

古瓷之底有钉痕者,古人思想较拙,以铁签支皿底入窑而烧,烧成则撤去铁签,故底有钉痕也。又有一种底露胎而印花纹,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入如钉痕而作辘轳旋形者,亦古瓷之特色也。若作螺旋纹,则明瓷常有。清初底挂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纹。

【译文】

古瓷的底部有钉痕的,这是因为古人思维拙朴,用铁签支撑器皿底部而装入窑炉,烧成之后便撤去铁签,所以瓷器底部有钉痕。还有一种底部露胎而印有花纹的,或作花的形状,或作物体的形状,或者深入好似钉痕,由陶车拉制成型的,也是古瓷的一大特色。如果作螺旋纹,明代瓷器常有。清代初年的底部挂釉的瓷器也常有螺旋纹。

釉汁中凹而缩者曰棕眼,亦曰鬃眼;浅大而滋润者曰橘眼;隐含黑点而不凹下者曰犀尘;点形较大而微发老米色者曰褐斑;白中有黑者曰尘星;有小沫凝如水泡者曰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水晕者曰水浪;尘星之晕成黄色者曰鹧斑(1),又曰兔毫(2)。

【注释】

(1)鹧斑:即鹧鸪斑。因有鹧鸪斑点的花纹,故称。

(2)兔毫:即兔毫斑。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因状如兔毫,故称。

【译文】

釉汁中凹下而缩小的称作棕眼,也称作鬃眼;浅大而滋润的称作橘眼;隐约含有黑点而不凹下的称作犀尘;点形较大而微发老米色的称作褐斑;白中有黑的称作尘星;有小泡凝如水泡的称作泡沫星;不起泡沫而含有水晕的称作水浪;尘星晕成黄色的称作鹧斑,又称作兔毫。

釉里蓝一种,其作法系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色,复上一层薄釉,最后又画金花,多作龙身夭矫,青云缭绕之画。釉里红之作法亦然。釉里蓝以康熙为最精,新仿者粗恶可厌。釉里红乾隆间尚精,后亦间有仿者,然不足观矣。

【译文】

有一种釉里蓝,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釉,然后再上一层薄釉,最后又画上金花,多绘龙身形矫健、青云缭绕的画面。釉里红的制作方法也如此。釉里蓝以康熙年间制作最精,新近仿品粗俗不堪。釉里红乾隆年间还十分精致,后来也偶有仿制,但不值一看了。

釉之旧者,谓之宝光;釉之新者,谓之浮光(1),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者也。但以暗淡无光者,谓为历年久远之证,则大不然。彼佳瓷未有无光者,或则曾经入土,光气净尽,名曰失亮,则又当辨土绣花之有无矣(2)。若伪者,乃用浆砣磨去浮光(3),易于掩蔽一时,终难逃识者之明鉴也。

【注释】

(1)浮光:水面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2)土绣花:陶瓷器因久埋土中,釉面形成土锈如花,故称。

(3)浆砣:用于擦磨瓷器、玉器上附着物的轮石。

【译文】

釉质旧的称作宝光,釉质新的称作浮光,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若以暗淡无光作为年代久远的证据,就不太准确了。那些精美的瓷器没有不具备光泽的,或者因曾经埋入土中而光泽全失,名为失亮,这时又要辨别有没有土锈花。如系伪作,用浆砣磨去浮光,虽然容易蒙蔽一时,但最终难逃有见识人的明察。

辨浮光之有无,此易事也。若新制之极精者,不惟毫无浮光,且能露出宝光。而旧瓷之种种特色,几于具体若是者,则难辨矣;然有花彩则细辨花彩,无花彩则细辨质地。花彩之精者,几足与旧制颉颃(1),惟质地则剖析毫芒,自形判别,然其间亦有微乎其微者矣。

【注释】

(1)颉颃(xié háng):不相上下。

【译文】

辨别浮光的有无,这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新制非常精到的,不仅丝毫没有浮光,并且还能露出宝光。而假如旧瓷的种种特征几乎完全具备,就很难辨认了;然而有花彩的就要仔细辨别花彩,没有花彩的就仔细辨别质地。花彩精美的几乎与旧制不相上下,惟有质地只要剖析精微自然能够判别,然而也有差别太过于微小的。

玻璃釉之制,盖甚古矣。自宋迄清初,凡带有玻璃釉者,虽皆透脱如玻璃,然总有浑融气象,自成一种特色。譬如琥珀、水晶,虽亦如玻璃之浏亮(1),而与玻璃之质究有别也。若夫新造之釉,则无论厚薄,其色虽亦类似玻璃,然终不能混融,仍露迹象也。

【注释】

(1)浏亮:明朗,清明。浏,水深而清澈。

【译文】

玻璃釉的制作,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自宋代到清代初年,凡是带有玻璃釉的,虽然通透如同玻璃,但总有一种浑融的气象而自成特色。比如琥珀、水晶,虽也像玻璃一样透亮,然而和玻璃的本质终究有所区别。像那些新造的釉,则无论厚薄、颜色都类似玻璃,但终究不能混和融合,仍然会暴露一些迹象。

宋元之釉极厚,而咸、同间仿宋元者,其釉之厚亦同也。雍、乾之釉极薄,而光、宣间仿雍、乾者,其釉之薄亦同也。然其厚同,其薄同,而其间自有不同者在也,以皮相则失之矣。

【译文】

宋元瓷器的釉非常厚,而咸丰、同治年间仿制的宋元瓷器釉也一样厚。雍正、乾隆年间的釉非常薄,而光绪、宣统年间仿制雍正、乾隆时的瓷器,釉也一样薄。虽然它们厚薄相同,但其中自有不同之处,只是从表面上看就会有所失误了。

器小而开大片,器大而开小片,皆足贵也。晚近以来,则不贵哥窑之开片,而贵郎窑之开片。大抵开片瓷品,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

【译文】

瓷器小而开大片,瓷器大而开小片,均足以贵重。最近以来,却不以哥窑的开片为贵,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一般说开片的瓷器,大概以抚摸起来感觉不到痕迹的才为珍品。

清 孔雀绿釉瓜棱罐

辨胎釉之道,盖亦夥矣。手而扪之,审其泽也;指而扣之,听其声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更有附于耳际而听其有无微响,以验火气之曾否退落者,然不甚足恃,故雅人弗取之。

【译文】

辨别胎釉的方法也非常多。用手抚摸,观察它的光泽;用手指轻敲,倾听它的声音;用眼睛观察,辨别它的颜色。还有把耳朵贴在瓷器边上听有没有微弱的声响,以验证火气是否已经消褪,然而不大可信,所以文雅之士多不采用。

有一种香瓷,能于座间发出香气。恽南田有瓯香馆,即指此也。盖宋瓷制胚胎往往杂以香料,历年既久,异香喷溢,最为珍罕之品。有土胎香者,有泥浆胎香者,有瓷胎香者。浆胎香者较多,瓷胎较少。更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若小合之属,古时奁具载梳头油久,亦能浸溢成香,是又入于韵事者矣。

【译文】

有一种“香瓷”能在座位间发出香气。恽南田有瓯香馆,即是指此种瓷器。大概宋代瓷器在制作胚胎时往往掺杂香料,年深日久,奇异的香气喷出,乃是最为珍奇罕见的物品。香瓷有土胎香的、泥浆胎香的、瓷胎香的。浆胎香的较多,瓷胎香的较少。还有藏香胎、沉香胎等等。如果是小盒子之类的,乃是古时妆奁用具,内装梳头油时间长了,也能散发香气,这又属于风雅之事了。

香瓷之香,乃在胎骨。宋制器皿釉不到底,恒稍露胎骨于外,故能发香。若釉汁满挂,则纵有香料入胎,而亦不能喷溢芬馥矣。是以香胎间于古瓷中有之,后代则甚罕也。

【译文】

香瓷的香气在于胎骨。宋代制作的器皿釉彩挂不到底部,总是露出胎骨在外面,所以能散发出香气。如果挂满釉汁,即使有香料掺入胎骨,也不能喷放出芬芳香气。因此香胎在古瓷中偶有所见,后来就非常罕见了。

挂釉之法,古时以笔搨釉(1),病在不匀。后改为以皿入缸,用蘸釉法匀矣,而屡有不到底者。嗣改为吹釉之法,有三四遍吹至十余遍不等,则既匀且净,盖进化之理然也。

【注释】

(1)搨釉:又称“刷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即用毛笔蘸釉浆涂于器坯上。此法只宜于上着色釉或同一器物上施数种不同色釉时用之。

【译文】

挂釉的方法,古时用笔搨釉,缺点在于不均匀。后来改为将器皿放入缸中,用蘸釉法,虽然均匀了,但釉汁往往挂不到底部。此后又改为吹釉法,有吹三四遍到十余遍不等,又均匀又干净,这是因为进化的道理。

常见一种混合五色之釉,其文缭绕纷纶,有如五色之玛瑙,又似海滨文蛤之壳,名曰混釉,又曰云釉,谓其如云蒸霞蔚也。施之于小瓶类为多,是亦乾隆间一种好奇之新发明。

【译文】

常见一种混合五色的釉彩,纹理缭绕缤纷,好似五色的玛瑙,又好似海边的贝壳,称作混釉,又称作云釉,意思是如云蒸霞蔚一般美观。多施用于小瓶一类的瓷器上,这也是乾隆年间一种好奇的新发明。

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远望俨然如木,而实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有仿景泰珐琅者(1),名曰仿景泰釉。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2),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注释】

(1)景泰珐琅:即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因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

(2)玳瑁釉:釉的一种,是一种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色调滋润的釉,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石釉:仿天然石的一种釉色。花釉:指一器具有多种釉色。

【译文】

乾隆时有专仿木制的各种器皿,远看特别像木制,实为瓷制,称作仿木釉。有仿漆器的,称作仿漆釉。有仿景泰蓝的,称作仿景泰釉。此外,还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乍看绝对不像瓷器,仔细辨认后才能认出。这都是因为釉汁变化神奇之至的缘故。

【点评】

瓷的构成不过“胎”与“釉”两端,所以“胎釉”为瓷之基本,“说窑”之后,继“说胎釉”,顺理成章。

“胎釉”为瓷之基本,而胎为釉之肌骨,釉为胎之皮肤;胎承釉,而釉附胎,故本章内容:

一说胎。辨胎先分种类,有瓷胎、浆胎、缸胎(又名瓦胎)、石胎、铁胎。后说各类之特征,于说各类特征中又说及“脱胎”即“卵幕”一种,包括其特色及沿革。并说及诸胎鉴别之法,除“凝重粗厚”者为石胎和“瓷质近黑,有如铁色者”为铁胎之外,则“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瓷胎之沙底者,谓其底露胎不涂釉也。沙底贵白贵细,以细砂底为上。缸胎大半缸底,色贵亮,声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是物历年之久暂也”。

于缸胎即瓦器类附说开片。开片即纹,先说其类有大小之分,又有鱼子纹、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之分,其特征顾名可知。后说开片之原因,本瓦器年深日久,自然而然,开在釉汁,隐隐然似坼而未坼,鱼子、牛毛诸纹皆是。哥窑首创人为开片,后人仿之,多用于浆胎,入窑前开之,经烧制定型,故其开在瓷胎,轩豁呈露。又于人为开片附说冰纹,广东谓之“襞裂”,上海谓之“煨瓷”,琉璃厂古董行谓之“格瓷”。凡所叙列,层递以下,清晰明白,辨识之法亦在其中。

二说釉。先说上釉之法及其品类。其法一曰蘸釉,二曰吹釉。其类则蘸釉厚,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如蜡泪谓之“鼻涕釉”,又有“露胎”、“缩釉”等。而均窑之釉有“泪痕”、“蚯蚓走泥印”,广窑有“霞片”、“星点”等。吹釉薄,有玻璃釉等,甚者薄如卵膜。又说罩釉一次,只用一色谓之“纯色釉”,而白色谓之“本色釉”。

后说历代名釉,一曰宝石釉,其中最贵为亮釉即玻璃釉;二曰“疙疸釉”;三曰“祭红釉”。釉之样式则有灯草边、紫口铁足、铁绣花等,各叙其沿革、特色等。以下除附说“脱胎”与前述稍有重复之外,又说红釉中“苔点”、“苹果绿”、“金星”,则深细而微,足资辨识。

三说胎釉之鉴别。一者从胎釉鉴别瓷器,一看轻重,二看器底,三看款式,四看新旧,五看钉痕,以及釉面之形与色,新与旧、浮光有无等等。二者“辨胎釉之道……手而扪之,审其泽也;指而扣之,听其声也;目而察之,辨其色也”。其他说“香瓷”令人神往,说挂釉法之演进,特别是说五色釉及仿木或漆等釉之发明,为他书所未见。

总之,本章介绍了瓷之胎与釉的基本知识,为说瓷之根本,鉴瓷之大略。通过本章的研习,可对瓷之胎与釉的种类、特征、演进历史等有基本了解,为治瓷学之基础。而其中多所揭示的胎釉鉴别原则,更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