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随园随笔

卷十六 稱謂類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避諱可笑

避諱始於秦始皇,以莊襄王名楚,改楚為荊;己名正,改正月為一月。漢因之,改「盈」曰「滿」、「徹」曰「通」。此後甚於六朝,而唐沿之。殷仲堪不肯稱父名於君前,曰:「臣進退惟谷。」晉鄭後名春,改「春秋」為「陽秋」。王宏以日對千客不犯一人之諱為敏。此後父名晉,子不得舉進士;父名皋,子不得於高姓主司門下登科;父名龜,子為主司黜歸姓者;劉溫叟父名嶽,終身不聽樂。宜乎孫休之八子有л、莔之名,梁之四公子有仇、<雲免>之號矣。又政和間考試官遇「大哉堯之為君」及「君哉舜也」字句皆避,以為哉與災音同,正蔡京當國時小人諂媚行徑。更可笑者,君上為臣子避諱而改朝廷之官名:建隆初慕容彥釗、吳廷祚皆拜使相,因彥釗父名章,廷祚父名瑋,為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同二品;紹興中沈守約、湯進之二相父皆名舉,遂改提舉書局為提領。善乎杜祁公曰「父母之諱在我而已,於人何與焉!」抵某任,吏來請諱,曰:「我無所諱,只諱枉法贓。」

不避諱更可笑

六朝避諱苛嚴,已屬可笑;乃有祖孫同名,若雁行兄弟,犯不避忌。如南朝王悅之父靖之,祖獻之,曾祖羲之,是四代祖孫同一名也。晉王彪之之子臨之,孫納之,曾孫準之,玄孫輿之,輿之子進之,是六代祖孫同一字也。且有子而字父者,《晉書》胡毋輔之子謙之曰:「彥國,不得爾!」王濛自照鏡曰:「王文開生此兒。」豈他人不得稱父字而子乃得稱父字,豈不更可笑乎?《宋書》林邑國王名陽邁,夷人以精金為陽邁,故其子亦名陽邁,尤奇。

諡因諱改

唐代宗即世宗,宋真宗即元宗,皆因諱而改也。臣下亦有然者:宋丞相史嵩之諡忠簡,以家諱改諡莊簡;學士蔡杭卒諡文簡,以犯祖諡文肅。

避諱改國號、改地、改官

為子孫避諱而改祖宗之國號:唐以中宗諱顯,而稱高宗之顯慶為明慶;避明皇之諱隆基,而改高宗之永隆為永崇。為臣避諱而改地名者,晉咸和元年王舒拜會稽內史,以父名諱不作會稽,詔改會為鄶是也。若羊祜為荊州刺史,州人改戶部為祠曹,是又因懷恩德而改官名也。

兼避字諱

自六朝避諱之風太甚,遂兼字而諱之。魏常林年七歲,父黨造門,問伯先在否、何不拜,林曰:「臨子字父,何拜之有!」庾翼子爰問孫盛子放安國何在,放答曰:「在庾稚恭家。」《童蒙訓》曰:「晁氏家風,呼外姓尊長曰某姓第幾伯、某姓姑夫,不敢字也。」馬永卿見劉器之,問王築安否,劉曰:「王學士安。」 退而語人曰:「某後生不宜稱前輩表德。」張子厚為呂東萊表兄,與書未嘗呼字。楊應之有尊行在朝,呼應之,應之不答。或云:「朋友宜呼字,而尊不得字卑。」 杜預則云:「稱其父字於人子之前,子有所尊而不敢當,非諱之也。」

避諱釀成人命

《容齋隨筆》:「後唐天成初,盧文紀為工部尚書。新除郎中於鄴往參,文紀以父名嗣業,與同音,不見。鄴憂畏,一夕雉經於堂。文紀坐謫石州司馬。」

古稱字最貴

今人稱呼有某翁、某老之稱,且稱之於少年,非禮也。按《禮》冠而有字,以表德也;《春秋》之義,以稱賢者。然二百四十年中,亦不過十二人而已。子貢以字稱師,子思以字稱祖,袁盎兄子種以字稱叔,《匡衡傳》「匡鼎來」,張晏注:「是衡字。」引衡書「匡鼎白」以證之。而顏氏譏衡不宜自稱其字,可知稱字最尊。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同輩不呼其名,故冠而字之。年至五十更尊,故曰五十以伯仲,猶今人之稱某丈也。李翱答朱載書云:「師於門人則名之,朋友則字之。」引「言遊過矣」、「子夏云何」為證。《毛詩》稱尹吉甫、仲山甫,哀公誄孔子稱尼父,《孝經》子曾子而字仲尼,《禮運》字仲尼而名言偃,西漢惟子房一人得稱字,後世後學呼退之,兒童誦君實,未有不以字為貴者。李肅之上疏抗直,歐公以劄賀之,李喜曰:「歐公平日以尊兄見稱,而劄中忽呼我字,是愛我也。」

父子同字同名

《漢書》廣陵孝王之子名德,封廣平侯,長子嗣爵亦名德;魏大將安同父名屈,子亦名屈;隋羅靖父亦名靖;明劉忠武父名江,忠武亦名江:此父子同名也。晉張老字孟,子亦字孟;齊管夷吾字仲,其父名山,亦字仲;晉卻克字駒伯,子卻錡亦字駒伯:此父子同字也。

稱先子

《國語》父父文伯之母曰「吾聞之先姑」,又曰「吾聞之先子」,注:「先子,先舅也。」稱夫之父,蓋季悼子也。

嚴君三稱

《易》「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是母亦稱嚴君,而今人專以屬父。《國策》秦人稱樗裏子為嚴君,則並不止於父母矣。漢玉郎曰:「家人有嚴君,井灶之謂也。」則又一解矣。

師稱友生

今師與弟子帖稱友生,不知所始。周亮工《書影》云:「《孔叢子》孔子云『自吾得由也而惡言不入於耳,自吾得師也而前有光,後有煇,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師稱友坐之濫觴乎?」

考妣三稱

《易》曰「喪其祖,遇其妣」,是祖母稱妣也。今人專以屬母,蓋本《堯典》「如喪考妣」,《爾雅》「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嬪」之義。然東漢郭君碑曰:「哀哀考妣,追惟霣靈,卜商號咷,喪子失明。」父母生時亦稱考妣矣。

尊老二稱

《南史》何平子曰「尊老在東」,稱母也,今專以屬父。然右軍《十七帖》云「此間士人皆有尊老」,又似「尊老」二字亦父母之通稱。

曾祖稱曾門亦稱曾父

唐濟渡寺尼惠源《和上神空志》,京兆府參軍楊休烈所撰也,文曰「曾門梁孝明皇帝」,曾門者,蓋曾祖也。大遍覺法師玄奘《塔銘》則稱曾祖為曾父,亦奇。

妾稱孺子妻亦稱孺子

《國策》薛侯所寵七孺子,妾也。而《漢書》顏師古注「東城侯劉襲為孺子所殺」,乃妻也。杜預注《左氏》之「南孺子」,亦妻也。

男子稱寡稱嫁

女子稱寡,而《左氏》「崔杼生成及疆而寡」。《易林》曰:「久鰥無偶,思配淑女,求其非望,自令寡處。」是男子亦稱寡也。女子稱嫁,而《列子》「國不足,將嫁於衛」,張湛注:「自家而出曰嫁。」是男子亦稱嫁也。

高祖乃遠代之通稱

今人稱五世祖為高祖,而郯子稱始祖少皞為高祖,周景王謂籍談曰「昔爾高祖孫伯黶」云云,以九世祖為高祖。

父稱官、姑稱阿家

吳人稱父為官,《南史》袁君正父瘋不眠,專侍左右,家人勸眠,曰:「官既不眠,眠亦不安。」稱姑為阿家,范曄臨刑,妻曰:「阿家莫惱。」

大夫稱主

今人稱君為主,按春秋時大夫稱主,國君亦稱主。齊高張稱魯昭公為主君,子家子曰「齊卑君矣」,范宣子祝荀偃曰「事吳敢不如事主」,醫和謂趙文子曰 「良臣者,主是矣」;又《從傳》「主晉國者非君而誰」,《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台,魯君避席擇言,屢呼梁王為主君,似諸侯未嘗不稱主也。

稱卿

向人稱卿,以上臨下之詞。王渾妻曰:「我不卿卿,誰當卿卿?」謔語也。宋璟責責楊再思曰:「卿非張卿家奴,何郎之有?」正語也。南齊陸慧曉未嘗卿士大夫,曰:「貴人不可卿,賤者乃可卿。人生何能立輕重於懷抱?」故終身常呼人位。又《韻會》曰:「秦漢以來,君呼臣為卿,凡敵體相呼亦為卿。」

唐人稱郎最貴

唐人呼玄宗為三郎,楊再思媚張宗昌稱六郎,朱滔稱田悅曰八郎,李晟稱田希鑒曰田郎,安祿山稱李林甫曰十郎。馬燧愜山之敗,為水所決,遣人謂朱滔曰:「願與諸節度以河北事委五郎。」滔大悅。

稱君為大尊

周樂運奏陳宣帝云:「大尊比來小大之事皆獨斷之。」稱君為「大尊」,想即至尊之謂。

僧可稱郎

魏有三高僧:支謙、支諒、支讖。諺云:「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是僧亦可稱郎。

稱謂愈降而僭

春秋僖公以前,大夫無稱子者,但以伯、仲、叔、季為稱,後始有季文子之稱。至戰國,則子不足言而稱之為君矣。弇州《觚不觚錄》稱翁者,三品九卿耳,其後稱方伯,大以為僭;今揚州商人年才弱冠,即已稱翁。兩司稱撫台曰老先生,後專稱翰林,已覺其僭;今學博、主簿亦稱老先生矣。

庶人稱顯考不應稱府君

呂坤《曲禮疑》:「府君、孺人、爵也。生為庶人,死而爵之,可乎?故庶人只宜稱顯考某、顯妣某也。」黃暐《蓬窗類記》亦云:「今庶人稱府君,蓋襲古式,而不知本朝有禁也。」然邱文莊輯《家禮》亦稱處士府君,湛甘泉《告祖文》稱處士府君,則相沿亦久矣。

雜稱

稱人父為尊府,見昌黎《送湖南李正宗序》。稱曾孫為「曾臣」,見《左氏》荀偃之禱。稱亡母為「先妾」,見《國策》匡章之對。稱祖為「家公」,見《後漢•侯霸傳》。稱母為「少君」,見《左氏》蒯瞆語。江東士蔗痛則稱禰,禰乃父之廟號也,見《顏氏家訓》。呼寄養父母為「郎婆」,見《北史•李憲傳》。婦稱夫之庶母曰「小姑」,稱姊妹之孫曰「離孫」,稱侄孫曰「歸孫」,見《爾雅翼》。

相稱之奇

《唐書》朱滔與王武俊書稱「大王二兄」,唐時節度互稱大王二兄。《通鑒》慕容泓與苻堅書「速送出家兄皇帝」,所云「家兄皇帝」者,慕容暐也。《錦裏耆舊傳》朱溫賀蜀王建書稱「八兄皇帝」。《宋書》槃達國上宋主書稱「大吉天子足下」。宋王黼稱梁師成為「恩府先生」。

稱父為郎、為哥、為親戚

唐明皇稱其父睿宗為四哥,曰「四哥仁孝,同氣只太平一人」。棣王琰亦稱明皇曰「惟三哥辨其罪」,稱父為哥,皆奇。裴勳稱父坦之為「十一郎」。《韓詩外傳》「曾子親戚既沒,欲孝無從」,稱父母為「親戚」,尤奇。

稱臣為哥

《元史》世祖呼董文炳曰「董大哥」,征八百媳婦兵敗,曰「董二哥之言驗矣」,二哥者,董士選,文炳子也。君稱臣為哥,亦奇。

賜號之奇

蜀李雄稱范長生為天地太師,見《晉書》。魏胡太后尊其父為太上秦公,見《魏書》。金世宗封海陵父為皇伯太師。元帝師八思巴創蒙古字,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寶法王、大元帝師」,郡縣塑像立廟。

大娘娘稱太后

宋仁宗聞李宸妃不得其死,開棺驗之,見玉色如生,乃詣太后靈前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稱太后為「大娘娘」,見《長編》。宋宮中稱國後為「大娘」,稱劉妃為「小娘」,見《韓魏公傳》。

儒號法師、祖師

《魏書•儒林傳》孫惠蔚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號惠蔚法師。《北史•儒林傳》後周熊安生學為儒宗,與同郡宗道暉、張暉、紀顯敬、徐遵明等為祖師。

釋封國公稱將軍

釋氏有稱「將軍」者,《魏志》所載法果,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等號,皆固辭,及卒,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與曇證亦加號「老壽將軍」。唐代宗時,胡僧不空官至特進、大鴻臚、開府儀同三司、蕭國公,通籍禁中,勢移公卿,見《舊唐書•王縉傳》及徐浩書《不空租尚碑》。《樊川集》敦煌郡僧正除州學博士。至若元之劉秉忠、明之姚廣孝,則又官至太保、少師,且還俗矣。

丈人之稱不專屬外舅

外舅古無稱丈人之禮,單于稱「漢天子,我丈人行」,其時漢以女妻單于,故有此稱,是即外舅稱丈人之始。而柳子厚《祭楊詹士文》則直呼外舅為丈人矣。俗說泰山有丈人峰,故以岳丈稱婦翁;或云張燕公因東封而婿遷官,故稱翁曰「泰山」,皆非也。按《漢•郊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胥山。岳而有胥,則泰山何以稱婦翁?蓋亦胥與婿之訛。而古所稱江上丈人、荷丈人,《荊軻傳》召之擊築之丈人,漢魏勃對大尉曰「失火之家,豈暇先言丈人」,皆長老之通稱。又蔡邕問周孔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稱?」曰:「稱丈人。」稱母姊妹為「丈人」,尤奇。而《抱樸子》稱山中呼丈人者,兔也。《晉書•天文志》軍市西南二星曰「丈人」。

妾有女可稱庶母

或問竹先生:「妾有子而後稱庶母,如僅有女,亦可稱母乎?」曰:「可,女即子也,《論語》『以其子妻之』。」

季祖母

庶祖母可稱季祖母,見曹全碑。

妾稱姬

凡妾女皆稱姬人,俱以王姬下降之故,周姓姬,以姬為貴故也。雖以訛傳訛,而《國策》、《史記》皆泛稱幸姬,如姬,郅都亦云「亡一姬,復一姬進」。如淳注《呂妃紀》「得定陶妾姬」云:「姬,眾妾之總稱也。」蕭綸有《見姬人詩》,劉孝綽有《詠姬人未出詩》,葛立方《韻語陽秋》辨之最詳。宋稱公主為宗姬,劉器之不可,曰「是女而妾之也」,不學已甚。

俗父、雅子

王充《論衡•四諱篇》引「五月不舉子」之說曰:「田嬰,俗父也;田文,雅子也。」

父兄稱先生

人疑朱子注《論語》「有酒食,先生饌」以先生為父兄,於古無出。考《儀禮•有司徹》章:「先生之脀,折,脅一,膚一。」鄭注:「先生,長兄弟也。」疑即朱子所本而加一「父」字耳。

古稱內兄弟有二而皆非妻之兄弟

內兄弟有二解:其一姑之子稱舅之子也,其一《儀禮》所謂「獻內兄弟於房中」,蓋內賓宗婦也。皆同姓,故謂之內。《左氏》「聲伯以外弟為大夫」,杜注:「同母異父之弟也。」《爾雅》曰:「婦之黨為婚兄弟,婿之黨為姻兄弟。」此則異姓兄弟之稱。《金罍子》以姑子為外兄弟,舅子為內兄弟。「內妹」二字見《魏志•夏侯淵傳》:「淵妻,太祖內妹也。」至於妻之晜弟,古稱為甥,並無內兄弟之稱,惟顏魯公《家廟碑銘》云:「祖昭甫,工書,與內弟殷仲容齊名。父惟貞,少孤,育於舅仲容氏,蒙教筆法。」夫仲容為惟貞之舅,即昭甫之妻弟也。今稱內弟,蓋自唐代已然,《陔餘叢考》引證最詳。

甥有七稱

今人但知姊妹之子為甥,按《毛傳》:「外孫曰甥。」《爾雅》:「妻之昆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婿亦曰甥,《孟子》云:「帝館甥於貳室。」外孫亦曰彌甥,《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

餘子

《左氏》所謂餘子公行者,杜注:「嫡子之母弟也。」

稱慈母有三

慈母有三解,《南史•司馬筠傳》梁武帝曰:「一妾子無母,使妾之無子者養之。」此《儀禮》齊衰章所云「慈母如母」者是也。一嫡妻子無母,使妾養之,雖均為慈愛,而嫡妻之子,妾無為母之義。此《喪服》小功章所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是也。一則子非無母,擇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愛,故亦有「慈母」之名。師保無服,故慈母亦無服也。

自稱尊老,令弟

《南史》何子皙向人云「尊老在東」,杜少陵詩「令弟草中來」,琅琊王儼見新冰,曰「尊兄已得」,皆自稱也。又杜詩自稱哲兄。

父在封母不稱太

《五代會要》天福五年,中書舍人艾穎父在請封其母,部議以其父在堂,只稱夫人,不稱太夫人。

稱先輩有五說

今翰詹科道宰相踵明季餘習,先中科先入官者有「前輩」之稱,《日知錄》引《采薇》詩注言之甚詳,殊不知古人先輩之稱非僅此也。吳充以秀才投文於歐公,而公與書稱為先輩。李方叔,東坡門人也,坡與書稱為先輩。《唐摭言》牛僧孺應舉時,韓愈、皇甫湜往見之於青龍寺,即呼為先輩。王凝知舉日,取司空圖第四,王謂眾曰:「某參文柄,今年榜帖為司空先輩一人而已。」文中子謂魏徵及房杜曰:「先輩雖聰明特達,非董、薛、程、仇之比。」以上數條皆指後輩前言,非近日相稱之前輩也。王聖塗《澠眾燕談》云建隆四年蘇德謨中狀元,太守宴之,伶人唱曰:「昔年隨侍,曾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狀元先輩。」溫公《勸學歌》:「一朝雲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歐公與宋子京共修《唐書》,以子京先輩,不敢有所改削。此則近日翰詹衙門序科目相稱之先輩也。李肇《國史補》云:士人互相敬推,謂之先輩。《墨客揮犀》「唐人榜下擇婿,名為臠婿,有一新先輩為貴家所慕」云云。韋莊下第,有獻新先輩詩。又有「雙隻先輩」之稱,《容齋續筆》同年小錄新進士各一人,分寫座上年齒長少,分雙隻先輩,相向而坐。以上數條,皆指同輩相稱而言,又不止後輩之說。吳子華女責其夫王定保曰:「先侍郎重先輩名行,俾妾侍箕帚。」是妻稱夫亦稱先輩也,見潘若同《郡國雅言》。又宋吳枋《宜齋野乘》曰:「黃初五年立太學,詣學者通一經補弟子,通二經補文學掌故,不通者聽後試。後試稱先試曰先輩。」

稱司道憲台非禮而稱之亦可

鄂西林相公云:「今稱上官為憲台者,非也。《晉書》稱漢罷御史大夫而憲台猶置,以丞為主,御史中丞是也。《通典》唐龍朔二年,改御史臺為憲台。是憲台之稱,內惟都御史,外惟總督、巡撫當之耳。今通稱司道府為憲台,誤矣。」余按元人黃縉《筆記》云:「漢因秦官,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所居曰府,曰寺,曰憲台。《朱博傳》但稱御史府,而後人多引博故事,稱柏台、鳥台。蓋御史有二丞,其一在蘭台,謂之中丞。其後御史大夫一官廢,獨存尚書、謁者,為三台,齊有都水台、隋有司隸台是也。唐雖改御史為憲台,而亦改中書為西台,秘書為塹台,不專以御史所居為台,則以憲台稱上官,似可通融。至於所謂外台者,漢以稱三司監試院;唐以稱州郡之帶御史銜者;宋之監司不帶御史銜,而人以其掌糾察之任,亦呼外台。」

稱太君

《宋史•職官志》凡升朝官以上遇恩母封縣太君,妻封縣君;更上則郡太君、郡君。晉武帝封羊祜妻萬歲鄉君。武后并州婦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