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文稿拾零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于一八二九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曾在剑桥大学学习。他从十二岁起就一心想当个小说家。学业一结束,他就满怀热忱——满怀冷静的热忱——投入这项工作。他的处女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发表于一九〇五年。接着又发表了三部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一九〇七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九〇八年)和《结局》(一九一〇年)。在那些年里,他已经在研究一个问题,这问题使诺斯替教派的成员们想象出一个年迈力衰、疲惫不堪的老神,它用不纯洁的材料即兴创造了世界:存在于世的恶的问题。

大战期间,福斯特去了埃及。在那个国家他写了最客观的一部作品《亚历山大,描述和历史》(一九二三年)。几位穆斯林朋友促成他去印度访问。在那里他茫然地度过了三个年头。回到英国后发表了《印度之行》。

好多人说,这本小说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话反应不佳——也许是因为用最高级往往言过其实,也许是因为“重要”和“我们时代”这两个概念不太动人——但应该是确实的。《印度之行》的艺术感染力,那种清醒的苦涩,那种无处不在的风趣都是不容怀疑的。还有,阅读它的乐趣。我见到过非常苛刻的读者,他们说,谁也无法使他们相信,一本这么有趣的书有什么重要性。

福斯特还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天堂客车》,一九二三年;《永恒的瞬间》,一九二八年),一部有关小说创作方法的长篇分析,一九三六年还出过一本杂文集。我浏览了这些书并摘抄下这句话:“易卜生实际上是培尔·金特。留了鬓角什么的,易卜生是个中了魔的小伙子。”还有这一句,是千真万确的:“小说家永远不应该追求美,尽管我们知道要是他达不到美,那就失败了。”

黄锦炎 译


[1]此篇及以下两篇初刊于1937年5月28日《家庭》杂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