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文稿拾零

亨利·巴比塞[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亨利是个混血儿,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一八七四年年中他出生于巴黎。他在霍林学院念过书,当过多年报人,当过(谁会怀疑呢)百科全书式的通俗画报《我全知道》的主编。传记辞典和各种加注的选集中,都没有忘记记载他娶了博学而令人厌恶的诗人卡蒂尔·孟戴斯[2]之女为妻。

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诗集《泣妇》发表于一八九五年。他的小说处女作——《哀求者》——发表于一九〇三年,而第一部有分量的小说——《地狱》——则发表于一九〇八年初。在《地狱》混乱的书页中,巴比塞尝试写作一部经典的作品、一部超越时间的作品。他只想写出人物的主要行动,避开了对空间和时间等的渲染。他想把在所有书中搏动着的一本书展示出来。但无论是情节——散文诗写就的对话和叙事者从旅馆隔墙的缝隙中窥视到的淫荡或死亡的场景——还是写作的风格,都或多或少模仿了雨果,但都不能使他顺利地实现他那柏拉图式的目的,再说,那实际上也是完全无法实现的。我在一九一九年以后就没有再读过这本书,但依然记得他对散文的这种认真的追求,还记得他很好地揭示了人们共同的孤独感。

一九一四年,亨利·巴比塞进了步兵团,了解了什么是残酷、责任、顺从和模糊的英雄主义,并两次受到表彰。后来他受了伤,在医院里创作了《炮火》。巴比塞(与埃里希·雷马克不同)并没有随心所欲地谴责战争。这是《炮火》远胜于轰动一时的《西线无战事》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亨利·巴比塞的文学技巧更胜一筹。《炮火》发表于一九一六年,并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巴黎和约》签订以后,巴比塞当过《人道报》的记者,后来又当过《世界报》的主编。

他加入了共产党。他主动地让他的作品——《光明》、《深渊上的曙光》、《镣铐》和《耶稣》——服从教育和论战的目的。他去世前不久,在巴黎创建了一个反法西斯联盟。在那段时间里,他曾与诗人马尔科姆·考利交谈过几个小时,后者说他:“有英国文学家那极其瘦削的模样和过分高大的身材,但一双手却是细长的、法国式的和富有感染力的。”

他于一九三五年八月的一个早晨在俄罗斯去世。他患有肺病,死于疾病的消耗和劳累过度。

巴比塞的不朽和死亡都要归因于一九一四年的战争。他一九一四年在战壕里得了肺结核,二十年之后,在莫斯科一家为他精心治疗的医院里,这个病要了他的命。但也是从战壕生活中,他写出了那沾满泥巴和鲜血的光辉的著作。

黄锦炎 译


[1]此篇及下一篇初刊于1937年3月19日《家庭》杂志。

[2]catulle mendès(1841—1909),法国诗人、小说家。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