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论本第十一第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基撰

一释来意。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三乘境。分之为四。初二地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粗细异故。次二地是境用。定散二时起作用故。后二地是境位。有心无心二位别故。由体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别故。立九地境。境体二者易知难知。以为先后。境相三者。粗中细品以为先后。境用二者。胜品劣品以为先后。境位二者。显时隐时以为先后。此下二地。明其境用。即以胜劣而为前后。是谓此地之来意也。

二解地名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旧云三摩提。讹略也。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释论解言。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故。即以三义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三摩云等。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如前。地是持义。旧云三昧讹也。三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钵底云至。旧云三摩跋提讹也。四云驮衍那。此云静虑。旧云禅义不整也。五云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旧云一心略也。六云奢摩他。此云止也。七云现法乐住。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义。此诸名中。其等引地。释有三解。如实义者。通有心无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三义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三摩地名目。别境中等持一数。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释论中四句分别。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静虑通有心无心。有漏无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地处。然诸经论。就胜多说色地有心清净功德。名为静虑。心一境性。体即等持。通染净故。以心一境性释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无心。唯净位。非不净。唯定位。非散心。现法乐住。唯四静虑根本。非近分。净无漏心。非散及无色。由此等引。通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总宽通故。偏立地名也。

三出体性。释有三师。相对四句皆广如彼。此地之中。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后依问答。答中有三。一颂标。二释标。三广解 最后众杂义。即入第五诸经宗要。其宗要中。释下所列八解脱等诸法相经。其众杂义。亦解诸经散杂众义。俱释经故。故成一门。于安立等门中。唯解静虑。不解解脱等持等至。下宗要中方释之故 广解有四。一总标。二安立。三作意及所缘。四释经。三四合明故为四段。总标中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

四静虑别名。如前第五卷抄释。废立增减。如六十三。等持中有十一门。不释第十一易故。又声闻地方释 四修定。一为得现法乐住。二为得智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得漏尽 五圣智者。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圣五支者。现法乐住为四。依审观缘起法。及为断除余结缚为第五 有因有具圣正者。正见正思惟语业命五。名有因。正见正精进正念三。名有具。此七支。与圣正三摩地为因故 等至中有六门。八胜处十偏处因解解脱。已略解讫。更不释之。决择等中释四无色。不异解脱故亦不解。

安立门中。以五门分别。一安立等引地。二安立离生喜乐等。三安立盖障。四安立支分。五安立别名。安立地中 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者。谓由持戒心便无悔。无悔故欢喜。欢喜故安乐。安乐故得定。故此等引非于欲界。亦非欲界。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第二安立中有三。初引经标。次随别释。后世尊于无漏方便下。释三摩地。与解脱前后妨难 欲所引喜等。显示所离。所证转依无为名离故 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者。显由转依所生之法。欢喜俱以喜受为性。无悔所引。正深庆悦。立二差别。安乐俱以乐受为性。离诸粗重所引调畅。调畅所引二种乐果。立二差别。即前第五卷云。离生喜乐。然此二受俱是适悦。皆由意生。总名为喜。故此但言说离生喜。不尔诸文便为乖角 欲所引中。不说舍者。欲所引舍而非忻乐。厌恶欲故而非所断。不善引舍不善性故。正是所断。故说不同。

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等者。此中意说。加行道位方修等引。故住资粮方修净行。持戒清净生无悔等。或修定时前远方便。要先戒净名资粮地。非要入位方修等引。

释前后妨难中。有三经不同。一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二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三说二俱时。上来所引离五恶法。先说解脱修习五法。后说三摩地。当第二经。既此相违。故今解释。此中根本定名三摩地。断伏烦恼名为解脱。由无漏中多依根本地断诸烦恼故。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非不依近分先断烦恼。后得根本地。于有漏中。多依近分。以六作意先伏烦恼。以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入根本地故。亦有第七作意。在近分地为解脱道。后方得根本故。此中言由证加行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不尔便违对法等说。第七作意在根本地。俱句之中。作意及定。俱是无漏解脱。俱断烦恼种。谓加行究竟作意。在未至定。所引果作意。入根本定名三摩地中。此定俱时是解脱道。证无为解脱故。说三摩地与解脱俱。非加行究竟作意俱时之定。名三摩地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等者。此说前方便在未至地。依根本地起无漏无间道。此二所引解脱道。俱三摩地中。此能断惑名解脱俱。非谓前二有漏作意能伏惑者。名余无间道。此不与三摩地俱所引解脱道。亦不入根本地故。有漏无漏皆言方便者。未得无学果满名为方便。以说断惑为解脱故。说初离生喜。余定生等则可知矣或此俱句。即未至地无间道。名三摩地。此能解脱障故。名为解脱。与前三摩地及解脱。体不同。以为俱句。所望别故。

安立盖障中有二。初明盖相。后明盖食。盖相有二。初标列。后别释 惛沉睡眠盖中。初别释相。后合立为盖所由。不守根门等。如声闻地说 心极昧略。如唯识说 解合立盖中。初二复次释。后结成相顺生义 掉举恶作盖中。初别释二相。后解合立盖所由。所由中有二复次。初解俱缘亲属等处所同故。合立一盖。后解行相相似故合立盖。前别解恶作相中有三时。初在俗时 我本何缘少小出家等者。初出家时 或因追念昔所曾经等者。出家后时 解行相相似文亦有三文。

于应作事乃至非作返作。释初二时。悔应作不应作非作返作。皆通在俗初出家故 次除先追悔所生恶作。及生恶作差别。第二释前出家后时所起恶作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除在俗时所起恶作 此恶作缠犹未能舍者。初出家时所起恶作。犹未能舍 次后复生忧恋恶作者。念昔曾经戏笑等事所生起故。此又出家以后一种恶作差别。上来二种摄前三时所有恶作。在俗恶作其处可起。与掉举境界可同。出家初起恶作行相不应起。故名非处恶作。故论第三总结之云。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出家后时所起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相相似。非但同境。恶作忧恋与掉合立。其出家后二境不同。悔亦忧恋故合立盖。非掉举体不遍染心。然行相增。此时非有。说处不等。故与唯识理不相违。

疑中。于师者佛僧二宝。于法者理。学者行。诲者教。证者果。即教理行果四法宝也。由于三宝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道谛。及正断寂静灭谛 或方便者加行道。正断者道谛。寂静者灭谛也 下明食非食。食者资长义。增生盖缘。非食者断灭盖法 若能于此远离染心等者。唯举净妙相之所以也 九恼事者。如五十八说 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者。闻思修慧如次配之 观察诸法。通上三慧也 又证观察能治惛沉睡眠黑闇者。证谓修法慧。谓于定中触会名证。由法光明。闻思等慧。除痴及疑。在于修位能除睡眠。以能显了诸法性故。名法光明以为非食 㗛者。谓如有一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等者。显说话名开论。隐密约喻说话。合之令解名合说。开口而笑名现齿。喉中出声名哑哑 九种住心者。如第三十卷声闻地对法第十等释 有缘缘起者。有缘谓果法。缘起谓因法。

第四安立支分中有三。初依地立数。次明废立。后问等辨。合以七门分别 一释名。支谓支分。如觉道支。萨婆多说。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是静虑支。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各对治故。舍念知三。依于定位。同能除障。名内等净。净诸障故。余名可解 二出体。数虽十八体唯有七。一寻。二伺。三受。四定。五舍。六念。七慧。初二定乐即乐受故。非是轻安。遍行一谓受。别境三谓念定慧。善有一。谓舍。不定二。谓寻伺。由内等净。六十三说即舍念正知。故数唯七更无增减 三地种类别。唯净无漏具此支分。非染污定。染污定中。俱舍二十八云。初染定无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定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乱故。第三染定无正念慧。彼为染乐所迷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彼为烦恼所染污故。今亦可然 四依地。其未至定初二静虑。俱除其乐余可具有。或唯依根本。定慧均故。对法论说。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五断障别。初三静虑所各五除二。四静虑所除各四 六五四支分增减所由。初静虑中无念知舍。第二定中名内等净。第四静虑标清净名。皆如六十三释。第四静虑不立正知者。不苦乐受所映夺故。明闇利钝性相违故 问二定喜动踊起惑能障名内净。四定舍受钝既障正知。亦不净。答二定由喜生烦恼。通令障三名内净。四定舍受唯障慧。不障舍念。名清净。舍受行相钝。障明利慧。故第四定不立正知。非由起惑障舍念故。说二清净 七废立中。六十三及对法并十地经。皆有三寻伺为对治喜乐。为利益定为所依。此中说四 寻伺为取所缘者。观随应境。为能对除。定为所依。喜领所得。乐除粗重。适悦心受名喜。能怡悦身即名为乐。粗重在身。乐生彼灭。名之为除。非除下惑。除下惑者唯寻伺故。即显诸处说利益。支有二义。一领所得境。二除粗重障。第三四定以领所得。即除粗重更无别体。具二能故。适悦诸根舍粗重故 恩谓恩德。即此诸支。于修定者皆有恩故。六十三中有多复次。

第五解安立别名中。有五名。一增上心。二现法乐住。三彼分涅槃。四差别涅槃。五出诸受事 文分为四。第三第四合分别故。增上心者定体名心。能摄心故。或所依名心。定能摄心。心之增上名增上心 现法乐住中。初解乐。次解现法。后解无色不名所由 领受喜乐者。谓喜乐受 安乐者。轻安乐 舍乐者。舍受乐。顺悦身心皆名为乐 身心乐者。所怡悦乐 乐住者。六十三说。系心于内不流散故。住能引乐名为乐住。由此菩萨地言。有漏乐者三界所系。无漏乐者是不系摄。今依身心俱有四乐。喜乐喜乐安乐舍乐故。四静虑得乐住名。欲界无后二。无色无初二。故虽乐现前。不名为乐住 又喜乐初二禅乐。安乐是第三禅乐。舍乐是第四禅乐。身心乐者。简无色界非乐住所以 阿练若苾刍便生讥论言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不能记等者。此意说言。无色定名超色。无漏定名超无色。此二名为现法乐住寂静解脱。故今为说无色界定非为乐住。色四静虑名寂静解脱。是现法乐住。现行烦恼一分断故。种子未断。后还退生。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设无漏静虑及未定。从此亦名彼分涅槃。又是有为。非无为究竟涅槃。名差别涅槃。

又一分断故。净定及一分无漏。折伏烦恼。名彼分涅槃。断惑无漏。非无为故名非决定。是彼分涅槃 又非断性。证非择灭。能证静虑。亦名彼分涅槃。真涅槃名此分涅槃。假涅槃名彼分。彼分是种类相似义。彼假种类。而真相似。名彼分涅槃。亦涅槃之差别。名差别涅槃。

第四解释第五出诸受事中有四。初标四。一出引经证成。二与五顺出离界展转相摄。三因释六出离界经。四释离诸过失名出离依。

初中有三。初标四出离。次解出离经。后问答辨。出离有三义。一不行义。二灭粗重义。三离染义。初定离忧。有此三义。二定离苦。唯有灭粗重义。染初已舍后犹行故。后之三离。具粗重灭及离染义。无相离舍。要无学位。余位分离不得离名。

解出离经中有二。初解离忧经。后例离余经。如是于余随应当知文是也 初文有四 云何知序者。序谓根由 能发根者。谓根境等 无知种子者。以无知人多起忧故。此皆名序。设非染忧。亦说由痴起 又烦恼种子。皆能起忧。无知为本。但说彼种。由此不善忧根之性。由痴被损。离欲便舍。余亦随无。无知灭故。设有分别而非俱生。离欲亦舍。俱生忧根伴类舍故。

问答中有三。初诸根相。次明苦根。后释无相 初静虑中苦根粗重犹未断者。由诸忧根无知等引。彼离染时一切不行。粗重亦舍。设于无上法希慕愁戚。亦无知引。故离欲舍。由诸苦根有不由痴引。离欲犹行故。彼粗重无堪任性。二定方灭 问苦根离欲起粗重。二禅灭喜乐离下舍。粗重上地除。答苦根所依及寻伺初定有故。二禅灭。喜乐所依无别引。离染之时粗重亡 若初静虑已断苦根是则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住差别应无等者。此意说言。初定灭忧。二定灭苦。由此虽有现法乐住。遂成差别。若初定中已灭苦者。二定无别现法乐住。应无差别。经说静虑出受差别住成差别故。又此断受有差别故。初定寻伺不寂静。粗重不断灭。二定中寂静。粗重方断灭。若初定中。苦根已断。此别应无 又无相等者。谓无学人所入空定。名无相心定。有漏舍种子。为烦恼缚。假名随眠。名为粗重。入此定中说之为断。现行无漏舍假名现缠。在定犹起。非彼诸受为烦恼染。得有随眠。即此随眠说名粗重。非无漏受而无种子。喜根乐根及此舍根。但说依上地者。以地增故非余。

第二与五顺出离界。展转相摄文有三。初牒释出离言。次释妨难。三杂释经 由欲恚害出离即说乃至乐根出离者。欲恚害三。寻是所出离不净慈悲。名能出离。由此三观随其所应。通四定有。故离四受即三出离。由色出离 即说第四静虑舍根出离者。此得空处定离色界欲故。即是第四定舍根出离 由萨迦耶灭者。即无相心定。离三界染。最后尽时说无色界舍根出离。此后二种合名出离舍根 顺出离言有何等义等者。此中意说。凡夫有学学观出离。非离出离。今作五观是无学人。已能出离名顺出离。果顺于因出离观故。不说凡夫有学。由作此观出离于彼。为已出离三界欲。得无相心定。为萨迦耶灭者。说此界故 彼诸出离虽复同时者。正除害时。约修对治有差别者。依别行相及前方便位 此上唯有一类对除者。第四定舍。离色染除。唯观于空一类对治。无色界舍。于四蕴身。别修空观一类对治。不同前三。加行别修行相有异。虽一时断别建立三。后二不然故无差别 云何猛利见等者。释经中。有二十八句。初十三句离欲方便道。后与此相违下十五句。正离欲道。此经意显。由前加行离欲道。阿罗汉身。染爱不行。众惑不起。如红莲花水滴不着。故作五观名顺出离 初十三句中。初八句不着欲观。后五句厌于欲观 谓由观察作意。是总句。下二作意。是别句。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净相。是七作意中。观察作意相。于后对治作意观察。名于胜事作意。数数观察进修对治。名猛利功用作意。故此说离三界染前方便道故。说观察作意。是加行究竟作意加行道故。由此不说了相作意等。以离欲界欲。复三界加行道。是观察作意。义准别离三界欲。有三无间道故。观察作意是离无色染。前加行道。今说罗汉究竟离欲。作五种观故。准此后文正断道中。释其心善逝。云随住加行究竟作意时。正断诸惑。当得究竟心妙住道。其名为善逝 云何善修谓善修习余作意故当知此说断位及断方便道位者谓善修习此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断位。及善修前观察作意等断方便道位。解。离现行。脱。离相缚。离系。离随眠。是三差别。此三断故粗重随灭 从诸欲缘所生诸漏除欲贪者。前方便中。已遍厌故。所以除之 损匮者。生恶趣名损。乏善果名匮 于彼解脱超出离系如前次第者。解脱缠名超。解脱所缘名出。解脱随眠名离系 谓依将得正得随念诸欲境等者。即未来现在过去。如其次第诸欲境界也。

三因释六出离界经文。有其四。初引证经释。次明别除行相。三释妨难。四释五六界差别 是故慈等于恚害等非正对治者。显初修行犹起我慢。疑惑未除。为令折伏。舍诸邪执。建立此界。

别除行相中有二。初约三类别除。后约六行别除 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者。但有因果谛实所执我空。名正道理。观察此故慢疑便灭。一恚二害三嫉四痴贪恚。菩萨地说。如次是慈悲喜舍四种对治。今言喜除不乐。即是嫉也 舍除贪恚不说痴者。以爱憎境非平等故。俱于此中而起舍行。但说除二中境顺舍。略而不说实亦除痴 若离我慢于自解脱者。不执我慢离慢执转。名为解脱。于所证谛宝等中。便无疑惑。

释妨难云 此诸出离定能出离一切恚等者。谓有难言。修慈等六。定离恚等六种所除。何故前说是故慈等于恚害等非正断除。今释之云。此诸出离。修习满位。定能出离一切恚等。前方便时。不善修故。恚等过失容可现行。由此前言非正对除 初之四种天住所摄等者。慈悲二种。通依禅修。名为天住。别依无量修。名为梵住。

第四释离诸过失名出离依中有三初标出离依有四种。二随别释行相所由。三结四种四时得失 第二文有二。初标因四人有别建立四种。后广释行相 因其谄诈说法是依非数取趣等者。有谄诈者计师为胜。睹相威仪遂便依学。今令依法不依于人。要与彼论。分别决择自方证知。非近于人而便证知。

即于此中复有差别者。重释前依。佛顺世俗有二种言辞。一人。二法。今令依法不依于人。不可闻佛随人之言。便亦依人。佛顺世俗言辞。不应依执故 法又二种下。释第二依。因顺世间。说于文字。以诠义理。不应但闻顺世文字。即为究竟。故令依义 佛所说经或有了义等者。释第三依。虽令依义。不得随自见取之为胜故。依了义经。了义四重如章中释 世尊或时宣说依趣等者。释第四依。人天因说识。涅槃因说智。了义经中为初修说识。为久修说智。有闻初修便执为极。今为遮此故说依智。取究竟故。

第三结中 略依四时失不失故者。得法时。依法智生。不依于人。任持时义。可文持。非文义持陀罗尼故。观察义时。依了义非不了义。疑智生故 法随法行时。法谓灭谛。随法谓道谛。修出离道时。依智不识。此上四依。从初行至后行。从粗修习至细修习。究竟成满。如是次第。

复次已说安立当知于此等者。前颂五门云。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已解总标安立。下第三段。合释作意及相二门。此中所缘。即是相故。文分为三。初标起。次别释。后通辨。此初也。

别释中。初释作意。后释所缘。初中有三。初标列七作意。四十作意名。次别释四十作意行相。后以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七作意相。如下三十三卷。三复次广释其相。并与四对治相摄。对法第九亦尔。第二十八二十九。说七作意与四作意。三种瑜伽等相摄。皆广如彼。恐繁不述。

四十作意为十二类。一初二教义。二四念住。三二假实。四凡圣三类。五断初中后三类。六观止二类。七有空二类。八六类修证离染。九四道。十四位修。十一四类慧定。离障而得自在。十二四类三乘因果。所有作意。初四类为一通因。后八类唯在有学无学。为一别因。此作意体即遍行数。修定慧时。作意用增故。对法说作意增长利益者。谓善顺奢摩他。毗钵舍那故。然今此中。修定之时作意最胜。对法亦言。作意者谓于一境持心令住故。于等引地。明四十作意。虽此作意通定及散。多分依彼定位修故 缘法。谓闻慧 缘义。谓思修者。各依多缘非境唯尔。闻少缘义修亦缘教故 胜解作意者。对法第十一云。一向世间作意 真实作意者。对法云。一向出世间。及此后所得作意。即本智后智。此中所言 以自相共相思惟诸法者。即后得智。缘真如理是根本智 遍知作意。远加行道 正断作意。近加行道。及无间道 已断作意。谓余二道 有分别无分别影像作意者。分别体境。即三界心心所。以分别名摄三界法。五法之中。相名分别之分别也。此二作意。境体是一。观止别故分为二种也。对法第十一说。有分别影像所缘者。谓胜解作意定慧所缘境。无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真实作意定慧所缘境。彼依有漏作意止观。名有分别影像。体是虚妄分别故。无漏止观名无分别影像。体非虚妄故。此中依所缘境。名分别体。能缘止观。分成二种。故不相违 事边际。所作成辨。与对法及下二十六相违。至彼当释 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辨所缘作意者。此有两释。一释同对法。谓初是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谓蕴界处诸法体事。唯尔所故。如所有性。谓四圣谛十六行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无愿无相。此唯谛理。或以谛门。或以行门。或以诸法嗢柁喃门。或以解脱门。于前蕴界处。以义差别。了知道理。名如所有性。所作成就体即转依。即显初体。尽所有性。唯后得智。如所有性。通本后智。所作成就。即菩提涅槃二种转依。此中事边际所缘。身受心法。即尽所有及如所有。所作成辨。即二转依 谓我思惟如此如此。是后得智缘法自性 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后得智缘法差别 当有如此如此。是根本智证自性 当辨如是如是者。是无分别智证差别。虽真如性非法差别。由加行作二别行。正智随印证之。亦说为二 或我思惟如此如此。谓后得智因 若我思惟如是如是。本智因 当有如此如此。是后智果 当辨如是如是。是本智果。此上总显菩提转依。清净所缘是涅槃转依。此解虽顺对法。不顺下与七种相摄 第二解云。此与对法所望不同。事边际者。谓缘现在身受心法事理边际所作成辨者。谓现所作当辨事理。此有三释。一云。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散心所缘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定心所缘。由作此散心思故。究竟当有如此如此决断果遂。作是定心思故。究竟当辨决断果遂二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缘本质相。由此思故。当有如此如此决断果遂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缘影像相。由此思故。当辨如是如是决断果遂三云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缘法自性。由此思故。当有如此如此决断果遂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缘法差别义。由此思故。当辨如是如是决断果遂此上总显有为成辨。虽违对法。与下七相摄文相顺。及缘清净所缘作意者。此有二释。一云缘真如作意。二云缘此无漏作意。以为所缘故。云缘清净所缘作意也 胜解思择作意者。谓最初思择诸法者。此是思慧 奢摩他而为上首者。依等引位胜解思择 寂静作意谓最初安心于内者。此思慧位等持安心 毗钵奢那而为上首者。谓修慧位所修等引 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者。慧为方便。慧成满故 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者。定为方便定成满故 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者。五盖九结。实通现种。现行相增。今偏说为盖。种子难断。相沉细故。今偏说为结。故说别断 对治作意。摄无间解脱道 顺清净及观察。近边二胜进道。或清净智。非四道摄 六随念者。谓念佛法等。如菩萨地说 自然运转作意者谓于四时一得作意时者。下相摄中。谓得第六第七作意时。离第九品染。无间解脱道 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时。此前二时。是见道前方便 三修现观时。由前方便。得入见道及与修道。修于现观 第四时者。阿罗汉位 正得。谓无间道 已得。谓解脱道。

第三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于中合以五门分别 一先辨七作意相。了相作意。能了下地粗相。上地静相。此初作意。闻思犹杂。自此已后一向修相。数数思惟此粗静相。数起胜解。名胜解意。由习此故。初断道生。彼俱作意。名远离作意。故诸上品烦恼。及粗重。皆悉已断 次复欣乐上断。见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喜乐。为除惛眠。复数修习静妙作意。以悦其心。名摄乐作意。如是行者。方便善品。所资持故。令欲界系中品所摄。烦恼缠垢。不复现行 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静相。名观察作意 如是行者。数数观察。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暂时间。得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静虑最后加行故。名加行究竟作意。由此欲界下品烦恼。一切不行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最初静虑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此中断上品惑道。初起难故。二作意为加行。断后下品。地满亦难。非初修故。一作意为加行。前品无间。可有后品加行义故。断中三品。不说加行。后品无间。可有前品解脱道义。不说断前六。亦有解脱道。断后三品。地满入根本故。说第七作意。为解脱道。广如对法第九。下第三十三说。此七作意。了相一种。通闻修慧。余六唯修。了相作意。摄缘法作意故。缘法作意。是闻慧故 又三十三说。皆是上地故不通思。有义唯是修慧。然初犹为闻思间杂。体非闻思。三十三说。以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无色界中。无闻慧故。亦非未得根本地。初即起闻慧故。

二漏无漏分别。第八十说。皆通有漏无漏。

三有学等三分别。初及第七通三种。余五唯初二。如次下相摄中说。

四四道分别。初二及第五。通加行胜进道。远离作意。唯无间道。摄乐作意。通四道。加行究竟作意。通无间胜进道。第七作意。唯解脱道。此依二乘修习四道。后品所有加行无间等。皆前品胜进道故。菩萨不然。刹那刹那容具四故。义准应知。今依通离诸地了相胜解。故通胜进。引生无间。观察作意。亦通加行。后品无间。是前品胜进故。说第六亦通胜进。通依九地辨七作意。实义如是。六十二说了相胜解加行道摄。远离及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者。此依初离欲染。别离上染。加行道说。依容预胜进。不说后品无间。是前胜进道。故加行究竟作意。唯无间。观察作意。依断中品进修道。说唯胜进道。不说已后为加行道。亦不相违。第七作意。为解脱道义准可知。故论不说。

五次三瑜伽师相摄。一初习业。二已习行。三度作意。初习业有二种。一于作意初习业者。安住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二净烦恼初习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正勤修习。了相作意。已习行瑜伽师者。谓中五作意。已善修习。度作意瑜伽师者。谓住第七作意。超过加行方便所修住修果故。唯此三瑜伽师。二十八又说。顺解脱分。名初习业。顺决择分。名已习行。谛现观后。名度作意。即显了相在解脱。次五作意。在顺决择。第七作意。在谛现观后。若作此说。便以四十作意中有学等三。相摄文。违七种作意。皆通有学。初及第七。亦通无学。由此故知。三瑜伽师。别依位配。与七作意相摄义殊。两门自别。不可以三瑜伽师。与七作意相摄。便显七作意三位亦然。不可于此浪生分别。然三瑜伽师。二十八中。总配七作意。不依三位配七作意。如在非学非无学。具七作意。在有学位资粮道。有具七作意。先依世间道。进离染故。亦有资粮道。不修七作意。不修定故。加行道中。方具七作意。进离欲界九品染故。得现观后。亦起七作意。进离上地染故。

辨七作意已。当辨四十作意相摄 了相摄缘法缘义者。此有二释。一云。了相通闻修慧。故摄二种。一云。了相唯修慧。此说初起修亦缘于法。故说摄二。前说缘法。唯是闻慧。此说通修慧。前狭后宽。不相违也 了相胜解究竟果三通摄胜解真实作意者。了相通在初修。及无学一切初修。多唯胜解。无学等修。多是真实。胜解既为近加行道。理通假实。究竟果作意。在根本地中。一切时位假实理通 观察作意唯摄胜解者。是中三品胜进道故。初假解修。不说通实。为后加行理亦通真 余三作意唯摄真实者。为无间道多观真故 此就前门就余门者当知随应者。此就前说七作意相与二相摄。就余别义。了相多唯胜解。初起修故。究竟果唯真实。解脱道故。观察作意。通胜解真实。能为胜进加行道故。余四如前。故说就余门当知随应。不说七种皆与前别也 二种作意亦摄无学作意者。此依得果已数生厌离。故有了相。依断烦恼道。说中五作意。无学已无。故不说有 观察摄遍智者。观察亦通加行道故 观察作意虽摄有分别者。胜进道中。多起慧故。由此偏说。非无二分别。所作成辨。所缘作意 若就初门遍一切摄者。此依初思惟如此如此。乃至当辨如是如是。依修有为果。所成辨故。通七所摄 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果摄者。谓前第二缘清净所缘作意。唯在佛果无为转。依究竟辨故 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者。此依最初思择诸法。唯散心故。此唯思慧。故非七收 若最初寂静乃至当知亦尔者。最初寂静。即思慧位等持安心故。同最初胜解思择。七所不摄 前六作意通摄一分具分修等者。有慧解脱。修慧非定。异生得根本定。未必修慧。究竟果作意。据胜者说。摄具分修。其俱解脱。修具分故 随顺作意初二所摄等者。随顺作意。厌坏所缘故。初二摄。对治作意。为无间道故。摄远离加行究竟。及摄乐一分。摄乐作意。通四道故 顺清净作意唯摄乐一分者。是胜进道故。观察作意。虽亦摄之。既合是胜进道。相易知故不说。

此就断对治说若就所余随应当知者。此有二释一云。唯释顺观察断。未断作意。唯观察作意摄所由。依前中品断对治胜进道说。若就所余。后无间道之加行故。亦是了相胜解摄乐三摄。若就下品断对治说。亦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故云随应 二云。通说前四作意。前来所摄。就别断三品。断对治增上义说。依余具义。随顺作意。初二及摄乐观察摄观察。亦通后加行故。顺清净亦观察所摄。顺观察断。与未断作意。亦通摄乐加行究竟果。摄义如前说。故言随应 力励作意皆不摄者。散思慧故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者。有间作意。二十八。说了相所摄。闻思间故 有功用作意者。二十八。说次五所摄。皆起功用故。此中以摄乐作意通胜进道。故略不说。观察胜进同故。以加行究竟作意。能得自然运转故。名自然运转。非当时已能自然运转。二十八。说唯加行果名无功用运转故。二十八中。有功用名无间。对前有间故。自然转名无功用。对前势力者有功用故 思择作意了相摄者。依初修门。多起慧故。非余不摄 内摄作意胜解所摄者。依创无间内缘之门。非余不摄 清净作意观察摄者。审察烦恼断与未断。顺净障故。非实彼摄。非正无间道故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者。无住涅槃。悲智建立。二利广行。非七摄故。七唯自利非广行故 初遍行作意究竟果摄者。前遍行中有二。初谓佛世尊 第二一切摄者。谓诸菩萨。遍二乘修。有自利故 了相作意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乃至定为其缘者。一云。了相通闻修故。他所建立摄。二云。虽唯修慧为性。然亦外缘教生故。他所建立摄。

第二别明所缘差别中分二。初以缘即相。第二别明相。以此所缘是诸作意境。所以即相。俱定等境故。

别明相中。初明四相。后明三十二相 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分别体是能缘心心所。分别相是所缘相分。定心以此见及相分。为所缘故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谓无悔欢喜安乐等因 不守根门等四者。谓如前说。一不守根门。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后夜不常寤悟。勤修观行。四不正知住。下声闻地广说 沉掉乱相如名。即彼著相。体是无明为性。或是爱性。或见疑等一切烦恼性。

三十二相中有二。初别明三十二相。后与四相相即 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谓见分相分如次配之 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相。一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说作意是一相。一切心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谓十二支中心。缘于行。亦缘名色生故 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者。谓五蕴。类各别 自相者。谓一一蕴。眼等自相别故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者。诸出家者名已出离。此有二类。一类不修涅槃方便者。观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等。一类修涅槃方便者。观略心广心下心举心。乃至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是不染污相。前三对观。非必顺出世故。后七对顺出世故。或顺定名修方便。不顺定不修方便。非必出世 又释不修方便者。谓无学人已得出离。更不修方便故。但观有贪等三对心。若修方便者。谓有学人。观略下等七对心。顺无学出离故 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除或法光明者。前盖食中。说有三光明。此即初二 住观于坐等者。未来名坐。现在名住。从未来坐起立住故。即此现在。亦名为坐。过去名卧。坐方卧故。过去息灭。故立卧名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等者。前四相中。除应远离相。此之三相。顺入定故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虽定心散心体通分别。此散心体。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出定相。或分别体。是无漏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出定相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通。此是圣自在通。以智言音自在。摄诸广博文句。入一字中。以此一字。摄无量文句义。此通依定引发。名引发相。乃至引发一切功德也。

第十二卷

释作意所缘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修作意所由。二四缘入等至。三四无记根。四味净定等差别。五四分定异。六次第超越入出。七熏修差别。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是加行道。舍诸烦恼是无间道。任持断灭是解脱道。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

四因缘入等至中。文分为三。标释结成。爱上静虑等。四无记根四人得定起。此四种非必一人具能起四。爱即贪数。见谓见取。慢即我慢。疑即痴疑。此中先闻而起。是未得定先起四根。不是唯无记性。欲界通不善故 或得定已后起四种。方是无记。

见上静虑中 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全常见。总缘世间非但约定。故非见上静虑所摄。执此见不舍名为见取。然此文中。唯说能得净。不说体殊胜。实遂难显之。为胜易故。定等是常见。所依蕴故。亦见取境。此中爱缘上地。唯识具释。未得定前我慢。缘此地生。同地而执。总缘五蕴。而方能故。得定后慢。缘彼地起。亦同地故。无别缘我慢。缘他地生。总缘者可尔。如唯识说。其疑一法。观其文势。唯修出世者起。缘圣谛疑故。据胜者说。理通余有。于余胜定。亦起疑故。未得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后名无记根。是定烦恼。为根本故。起生烦恼爱味定。有二义。一通未至有。准上了相。既通闻慧。未至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本定。得自在已方起现前。二云未至地无染。了相亦非通闻慧。如唯识疏解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者。所爱味定是净定。已入过去。出于现在。其能爱味染污定心。在现在故。当言正入。此唯爱数深取所缘顺退分定谓有钝根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此说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种。下第十三。说四捡行。经说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下修退。亦有下根上修不退。其退分定。退其住分定。而染心相入出。既不胜进。亦不退下 顺胜分定。定约别人。修定是利根。不与染心而相入出。第四亦尔 顺决择分定。能生无漏。非胜分定。第十三说。四检行经中。顺胜分定。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故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分是支义类义。

此四种定。一辨行相。如文 二辨性。唯有漏善 三依地。通色无色。有顶亦能生无漏心故。然以义准。非上七近分。有第四分。不见与无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后起可得。故皆有四分。无文遮故 四初能生二。自及住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除退分。第四生一。谓自类 五显类异。顺退分顺烦恼。住分顺自地。顺胜分顺上地。顺决择分顺无漏 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三。无初。以不退故。

无间入等至中。漏无漏纯杂三种。皆有四类。一纯有漏。二纯无漏。三有无漏杂 四类者。一顺入。二逆入。三顺逆入。四逆顺入。此中但有初二。

超越入等至中。有漏无漏纯杂三类超。各亦有四。此中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二十四句。上辨类别。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唯无学非有学。唯利根非钝根 依界者。唯欲界。非上二。若起色界心出。可有闻慧。异熟生心。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地心出。出在何心。彼无闻慧威仪工巧。及通果心。非异地起生得善心异熟生心。业果者不异地起。准灭尽定出。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许缘内外有为蕴生。何妨欲界地。起有顶地异熟生心。非业果者。然相难知。由此应言。有漏无漏出。在异类名为出心。非要散位。若尔有漏无漏间入等。云何住异类。今言住异。行相别类名之为出。或得起无记心。未乖理也。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来等者。此据极自在超一切地者说。若七地以前。及波罗蜜多声闻。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犍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便从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 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谓佛及不退菩萨。余人虽超。不能多地。若任运起。非超禅者一切皆得。如转生九地。及大目揵连。故此不说。此明超故。

熏修中文有二义。初明杂修。后明修生差别。初文有二。初标后释 熏有五类。一纯有漏定熏修。谓生下四静虑。除五净居。如此下说。耎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 二纯无漏定熏修。谓八地已去变易生死。有漏定尽故 三有漏无漏杂修。即此所说。为于等至得自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间杂修习。生五净居等 四有漏定散杂熏修。谓阿罗汉。舍福命行。资命福果 五无漏定散杂熏修。谓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萨变易生死 此第三杂修中。有漏为两边。无漏一刹那。居中为修成满。如五净居业。异生身造种在身中。任运但能感下天处。由起希愿熏修成满。无漏定力。资昔业种。令势殊胜。生五净居故。非有漏而为中也。其力劣故。即与小乘稍不同也 又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无漏。为无间道。正除定障。后一念有漏。为解脱道。故熏修满。若以有漏为中。无漏为初后者。岂以无漏为加行。有漏为无间道耶。未后解脱为能资故。所资相顺 若于是处时事能入诸定者。身所住依名处起定。明暗等时节等名时。随缘何境名事 若有余取者。取谓取支。有残业润生取生。便生净居 等至果有二。初得功德果。后生净居果。

修生生差别中有四。一生因。二染退善进。三修因处。四辨差别 既生彼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者。非上地中定可有退。由多爱味。损减寿命。名便退没。此退生也。

此地五门广分别中。上已三段解四门讫。下第四段。释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文分为二。初释宗要。即解前说想标四门。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中后三种。由四静虑前已解故。后第十三卷方释杂义。虽此二段俱是释经。诸门杂义各有别故。分成二种。初中分二。初标下说。后随别释。别释中有三。一解解脱。二解等持。三三摩地已上是。三解等至。五现见三摩钵底已下是。初门有四。初释解脱。次释胜处。三释遍处。后总聊简。虽胜遍处准前标说。在等至门。今依修生次第故。次解脱而便明之。前以随他杂起引生。或随胜义故。离解脱入等至门。解脱除障最为胜用。故别门标。今以初修次第必尔。故便明之。不相违也。

八解脱以十门分别。文中有三。一列名。二释总名。三辨行相。

列名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尽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依俱舍二十九云。初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想观增故。立想观名。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有色。但观外境。名观外色。大乘不然。未离色界欲。或虽已离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有色。通观内外名观诸色。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者。彼小乘说。内已伏除色想。名内无色想。唯观外境。名观外色。今此论说。已依无色定离色界染。名内无色想。即此诸色。已出染故。名之为外。观此为境。名观外色。上二言观者。于诸色中。为变化自在故。意解思惟。显示彼想故。解脱者。谓能解脱变化障故。依对法说。内谓内身。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无色。与此不同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净者。谓第四静虑中。离八种障。舍念圆满清白名净。此观通观净不净境。显扬说。净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者。随转理门。或依彼观相待相入故。后成一味净色为论。对法论说。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等故 解脱者。谓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此即变化时加行功用。名为烦恼障碍心故。前二解脱。随于一事变化之障。此所解脱净不净中所有。变化加行功用极自在障 身者。意身 作证者。由于智断得作证故。诸根得境唯身根亲。合身与证名。前二解脱。意解思惟尚疏远故。与其观名。此第三解脱。除障最胜名身作证。故对法说。此八种名圣住。诸圣所住故。然诸圣者多住第三第八。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世尊经中。说身作证。于色无色障断无余。证得转依胜余六故 具足住者。是第四静虑根本圆满。第八亦尔。有顶圆满。余名可解。

论。释名中。但释通名 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者。七所观法。要离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今观彼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 第八解脱弃背想受者。前远无间道。虽灭想受障。今方得名解脱。正起解脱时。但暂弃背想受。立解脱名。非时方始解脱定障。先已离故。

第三辨相中。唯辨七解脱。后等至门方释第八故 谓生欲界等者。释有色义。此说初修未离色染。若已离者。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为有色 彼于如是所解脱中而生解脱者。释解脱义。其所观色。于欲界欲所解脱中。已得解脱故 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想作意思惟等者。此明观义。不同小乘作不净想。今此说观光明想故。有二因缘故。名为有色。一生欲界得色界定故。二于光明而作胜解故 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答所观色即胜处境。初胜解想而观之故。若好若恶等者。此答行相。前三解脱。引胜处遍处诸圣神通。后四解脱。随应能引无诤等功德 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者。此释内无色想义。先依空处定。已离色界染故。显扬论说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 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释观外诸色义。无色不能观诸色故。依色界定现观外诸色故。无色定不现在前。上说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欲。外观诸色。名初解脱。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观外诸色。名第二解脱者。此依初业说。由俱解脱者。定得初解脱故。若先不入无色定。未伏除见者色想。作光明想。而观诸色。是初解脱。若先入无色定。已伏除见者色想。不思惟光明想。但观外色中好恶等。是第二解脱。故此中言又不思惟彼所想之明想。观渐成故。但于外色而生胜解。由此俱解脱者。亦成初解脱。故对法解初解脱云。于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即初习业者 或现安立见者色想。即业满者。俱解脱等所起解脱。于其内身。虽已离欲。安立色想。而现在前。观于外色故 彼释第二解脱云。谓内已伏见者色想。是初业者。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是业满者。俱解脱等所起解脱义。准前说 又不思惟彼想明想但于外色而作胜解者。释观义。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者。即此已离染色。以出染故。名之为外。观此一切诸色为境。名观外色。不唯观外尘名观外色。若准对法。内身名内。外尘名外。观尘为境名观外色。彼说内外。二义乍同小宗。依无色定。离内色染等。与彼差别。上二解脱。依俱舍说。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彼不净观可作是说。今作先明想等。显扬第二十说。此二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修二解脱。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同成实论。仍在根本。非诸近分地。彼忻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 净解脱中已得舍念圆满清白者。此释净义。一刹那中离过名清。相续离过名白 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由此名净者。下以三义。释此净名。此净解脱。唯第四定。此中说得舍念净故。复已超过诸苦乐故。乱动静故。善磨莹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根本。非近分。此亦内无色。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此略之 次四无色解脱。皆已离自地欲。依根本地。重观自境。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立解脱名。然今论文。空识二解脱。言离自地欲。后二不言离自地欲者。无学身中影略而说。准前应言离自欲故。若依有学等。得不要离染。故此不说 又空识处。言思惟自地者。由彼二名自地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处。思惟胜解。有顶解脱亦然。下之三地。名想生处。遍于此处思惟胜解。唯在根本非近分地。上已依论三门分别。

四出体性者。七十三说。五法之中。世间出世间正智为自性。有漏者。分别中世间正智摄。无漏者。即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四蕴性。眷属五蕴性。第八解脱。二十二法。灭尽定。以厌心种子。为自体故。

五所缘境者。初二解脱。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境。第三解脱。以摄受相及真如相。为所缘境。摄受相者。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展转相入。展转一味。如对法说。次四解脱。各以自相及真如为境。初三解脱。以色无色为境。次四解脱。唯无色为境。为断此二障。起此观行。第八解脱无所缘也。

六凡圣得分别。有义。初七解脱。通凡圣得。第八解脱唯圣得。无漏故。七十三说。异生圣者。同得初三。然有差别。内外二道。通得无爽。除变化障得自在故。然瑜伽第十五云。初三解脱。于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发诸圣神通。不与一切异生共有者。彼论自说不还阿罗汉所作。不说异生不作初三 次四解脱。对法论说。圣之弟子所得能顺无漏。是清净性。方名解脱。解脱爱味故。外道依无色。多生爱味。执为涅槃。故由此变显。不简前三。唯圣弟子得故通外道 有义。唯前三通内外道。凡圣皆得。论唯说此异生得故。后五唯圣得。论说圣之弟子。不说异生故。

七离障差别。显扬二十说。对除六障 一变化障。初二所除能变能化。由观光明殊妙无碍。及为少多等得自在故 二最极现法乐住障。第三所除。对法论说。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于此中烦恼生起障。此障即于净色变化加行功用。与不净色变化相违。体即硬涩无记之性。名为烦恼 三往还障。第四所除。由空诸色。无障碍故。为方便已入色四定根本之地。往还自在 四引无诤等胜功德障。由识所除。彼诸功德。体即识故。此为方便已起第四静虑。发诸功德 五诸漏及有障。漏。谓烦恼。有。谓有顶。此即无色惑苦二法。由第六第七解脱所除。第六解脱正能除之。第七解脱除已令远。六寂静最极住障。第八所除。灭定寂静极胜住故。第十五说。后五解脱。唯言能引想受灭等至者。依成满位。亦不相违。

八依身起者。后五解脱。三界身起。许无色界起灭定故。初三解脱。有义唯欲起。由教力故。瑜伽第十二云。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故。有义不然。通二界起。初修解脱。遍处为果。必在欲界。如前道理。后成满时。遍处为因。解脱为果。何妨色界亦得后起。岂生色界不得名有色。而不修通耶。

九二得者。在佛及麟角身中。八皆离欲得故。在余身中。皆加行得。要离彼地染后方修得故。

十有无漏。在佛身皆无漏。在余身中第八唯无漏。余七通有漏无漏。通是世间出世间二智为体故。下第十五处当广辨。

八胜处略以五门分别。一列名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相。二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此后三种若好恶等言。皆如初说。后四胜处。皆内无色想。然观外诸色。青黄赤白四种有异。

二出体者。对法显扬俱作是说。初二胜处。初解脱所出。次二胜处。是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净解脱中。初之二想净与不净。展转相待。展转相入。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名展转一味。故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故此八体。即前三解脱也。

三释别名者。内有色想内无色想等。如解脱中说。前解脱中。有色不言内。今言内者。前以设虽于内身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未离色染者。以一切色染皆未离故。但言有色而不说内。即以此一切色。而为境界。起光明想。未出色染故。名观诸色。或通观内外色。不可名观外色。今此胜处。唯观非根色。不观根色。内有根色故。名内有色。与前差别。余少多等如文自释。

四依境分别者。后四唯缘色处显色。其形色无体。显色摄故。假显无体。唯四实故。故唯观四。前四所缘。声香味触所依聚色。以初二解脱。缘光明相及劣胜故。即初四胜处。观显假色。光明乃是假显色故。由体清明。顺于变化。故偏观之 第二解脱。缘一切色处故。第三第四胜处。亦观于彼一切色处。若少多等。然以有情非情形量小大内外别故。分成少多。故依有色及与无色。各缘二境。分成四种。故诸胜处不减不增。故对法说。少色者。有情数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情数色。其量大故。显扬论中。唯依资具非资具。分成少多。今此论中。以有情及资具。合名为少。宫殿等名多。形量别故。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好恶劣胜等。依小多色之差别故。故不别立。然在欲界。初四胜处。具观四尘同聚色处。在色界中。唯观声触同聚色处。准初二解脱。唯观色尘。故初四胜处中。但观色境。论说劣色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者。此说欲界有声等所依。同聚之色处。名劣色等。是初四所观。非声等四。是胜处境故。此论云。此四显色。有情资具宫殿等摄。谓好恶劣胜四名显色。即前少多。是情等色。故非声等。由于色处折伏自在。于余四尘。亦能变化。或初二解脱。初虽唯观色引生初四胜处。胜处起已。复观四尘。折伏自在。引生解脱。后成满位。复唯观色光明等境。能为变化。故显扬云。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由得彼已。方说胜色自在成就。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云。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初修后满。有差别故。论虽说云此四显色非色处。显谓声香味触劣胜之色。所观明显名为显色。非但以色。亦以真如为所缘。七十二云。思惟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异生不尔。

五问答分别者。问前三解脱。与八胜处。有何差别。俱舍云。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或终不起 今释。初修前三解脱。除二种障。由此能生胜知胜见。故名胜处。修成满者。由八胜处。胜伏所缘。能令初三解脱清净。是谓解脱胜处差别 问何故解脱遍处。通观色非色。八胜处中。唯观诸色。答离障遍观色非色等。胜伏境时。色相难胜折伏。好恶难胜伏。故色胜伏。已于无色中。亦得自在。故以难胜。唯立色胜处。余门如前。初三解脱。论有二门。一释总名。二解别相。余胜见等诸差别义。皆广如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等说。文分为二。初解胜处名。次别解少多等义。处者是所缘。胜者能缘。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显差别。

第三遍处。以六门分别。一释通名 于胜解事者。释处义。随应即前解脱等境故 生遍胜解者。释遍义。此假胜解作遍想故 二列名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如经言。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如是乃至。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此中唯释无二无量。余如显扬第四等说 三废立者。论自诚说。瑜伽又说。然由所依真如遍满。能依色非色亦复遍满。能依色中所依造色遍满故。能依造色亦遍满。唯说能依中实显色遍满。不说假显形亦遍满。唯说所依实触偏满。不说能依假触亦遍满。既说所观色境空遍满。亦说能观识境遍满。余非遍满故非遍处。然涅槃经中。第三十一说。除火取无所有处所者。事火外道以火为天。说火体遍。便增彼执。故对彼机。除火遍处。无所有处。有观察时。观识遍。无少分所有所无境遍。亦名遍处。今诸论中。依极自在。已方修遍处观。无少所有境。非必观所无识遍一切故。不立遍处。佛于彼假名。于此实说故 第四所缘境者。七十二说。又十遍处。由胜处所缘力。应知其相差别者。此用大种及真如相。为所缘。若不尔者。所依不遍。能依亦应不成遍满。由真如境极遍满故。能依亦得成遍满名。又空识相及真如为所缘。不但唯以有为为境。今即以色处触处四蕴及真如为所缘 第五出体性者。俱舍云。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所出。后二遍处。即彼二解脱。今者初八以慧。后二四蕴为自性。初八遍处。善清净故。能引真圣解脱神通。及转变神通二通。虽依四地而有。不可随应从初三解脱。胜满唯第三。故此论云。如是有色。诸遍处定。色界后边故。从第三解脱所出。理同俱舍。乃先通途 第六问答分别者。胜处引生遍处方起。何故胜处无后二初四。答胜伏所缘方生遍果。果法胜故。加因六种。胜处唯依伏殊胜境。不说所余。遍处用胜者。此下文说。引生神通等故。胜处劣者。唯胜伏所缘。不能引生广功德故。所余门义。如解脱应知。六十二说。修十遍处。能为五事。如彼广说。

第四总料简中有三。初释解脱胜处遍处次第。次解遍处作用。后以喻显三法次第。此诸次第略有三义。一随转理门。即此门是。二依真实理门。六十三说。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显扬第四说。由诸胜处胜所缘故。由诸遍处。所缘遍故。能令解脱清净应知。二云真实理中。一初修行门。即此文是。二后成满门。即余文是。三云。一依如量智修门。即此文是。二依如理智修门。即余文是。先依世俗智。起胜知见已。次依如理智。是入遍处解脱 胜解神通者。随所意解。皆能称遂。远作近解。屈申臂顷。至色究竟等 转变神通者。转换旧形。而作异相。又胜解通意解思惟转变神通。能成实事。

前释经宗要中有三。下第二解等持。别列有十一。下解十门。阙第十一。如前已释。

三三摩地中。文分为三。初别明三摩地行境别相。次明三摩地行别境同相。后释先后次第妨难。初之一门。安立谛行。其第二门。非安立行。初之一门别相行。次之一门通相行。是谓差别。就初文中。初标空三摩地行相。

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下。总释空性差别。显扬第二说云。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众生及法。遍计所执性中。此二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所执性无。即是无我性有。无我性有。即是所执性无。即以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名所知空 空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彼论意说。所执法。有情空。及真如空性。俱名所知空。观彼无时。见此有故。证此有时。见彼空故。有空无二。俱名境空。此说空行所证所空。能观彼心即名空智 此中所言。谓于远离有情命者等。即所观中所空空境 心住一缘。即彼空智。此依三乘通所观空。但言远离有情命者等。唯说人空不说法故。唯说所空不说所证空。彼说无二。有无双彰。此说所无。不辨真有。故不相违。

总释空差别中。有两番释。初依无学者四种空性。后陈有学者四空差别。然四空中。初所观察空。正是观境。后之三种空。成满位。因空所除假名为空。由观察空。空无所执。后三不尔。故假名空 彼果空者。谓空满位。由观空故。烦恼皆灭 内空者。由观空故。内计执灭 外空者。由观空故空无欲爱。

有学者四空差别中 又修行者者。谓诸凡圣有学。由彼果空 或时作意思惟外空等者。此说由希彼果空故。思惟外内二境为空。或由观察所执空故。思惟内外二种俱空。

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者。由希彼果空力。及由观察空力。于内外空。俱能证会。能证会已便彼果空。及观察空。二种圆满。今此即显空无我行名为空行。空无有情。及法我故。我性我用我体我义。二俱空故。随其所应。名空无我。

无愿中。谓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者。此说三界五取蕴法。名无愿境。心住一缘名三摩地。显扬亦言。无愿有二。一所知。二智。正与此同。即以无常及苦并集四行。名无愿行。此以无常苦果行。摄因行故。

无相三摩地中。初释行相。后释彼经。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是无相境。心住一缘。是无相三摩地。显扬论说。无相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如前说。此说前空境中。真如空相。诸相不行。名无相境。即是此中诸取蕴灭。不说所执空名无相境也。前说因证彼空。所空所证空二俱名空。今但说所证空。名无相境。故与前别。即灭四行名无相行。道谛四行。非三等持 何故无愿无相。说心三摩地。空不说耶。答此观有故。称作彼心。彼观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说心。余二说有也。

后释彼经中。文分为三。初释不低不昂。二释方便方便果。三释晓了晓了功德 违顺二相不相应故者。缘违境心低。缘顺境心昂。今无二相名不低昂 又坏世谛违俗境名低。执心存立顺真境名昂。无相行离二。名不低昂。此不坏世谛。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厌不坏等名不低。此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不顺坚执名不昂。

方便方便果中。初释方便。后释 彼复数数自策自励下。释方便果 相谓境相。此有二重。一有漏名相。无漏名无相。二有为名相。无为名无相。若依初义。诸后得智。以后义或及初义为本质。行名无相。行即灭四行。或道四行。若依后义。无分别名无相行。翻此二名有相行 此方便中。于彼诸相未能解脱者。在有漏位。未解脱有漏相故。故随相识。于时时中。扰动其心。此数思择。方能取得无分别智果。解脱有漏一切随相。名方便果。于此解脱。又善解脱故。任运而住。名极解脱。即通根本后得智二位 晓了果。晓了功德中。烦恼断。及灭谛。名晓了果。现法乐住。及道谛。名晓了功德。谓无相行之所晓了。即道谛四行。亦无相行前后两文宽狭有异。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等者。此第二段。三摩地行。别境同相。依一真如观具三义故。

何故此中先说空性等者。第三段。释三次第。此意问言。苦四行中。先说无常苦。后说空无我。今于此中。先说空行。后无愿行。方说无常等。岂不相违。此意答言。十六行中。先无常者。见道已前。先观无常乃至无我。入真见道。依此前观故。先无常后说无我。入见道后。初证无我。后于三界。方不愿求。无常苦观。方得清净。故此等持先说于空。次明无愿。故此次第两义不同 又问何故此中。先陈无愿。次说无相。显扬第二。先说无相。后陈无愿耶。答此说要于三界。先不愿求。方于无相。圆证清净。故先无愿。后说无相。初证二空无。即达无我有故。于空后即说无相。方令无愿圆证清净。此依后时无相圆满。彼依初时无愿圆满。故不相违。

此三三摩地。诸门分别者。八门分别 一名差别。七十二。及显扬第二说。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通闻思修所成为性。有漏无漏。若定若散。唯善非余。加行非生得。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唯修所成。有漏无漏。唯定非散。若言空解脱门等者。唯是无漏修所成慧。非散闻思等 二释别名者。空者。生法无我性非有。无愿者不愿求。无相者。佛地论第一说。离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涅槃经第十三。说十三相。于此加三苦乐舍相。三摩地义如前说 解脱者。离缚义。或由缘此离诸谛缚。或由起此证无为解脱。依此二义。解脱之门。名解脱门。或体无漏。解脱即门 三出体性者。唯以等持而为体性。虽闻思位有彼俱。等持胜故。或以定慧而为自性。于解脱中。此二胜故。相应四蕴。眷属五蕴 四三智相摄者。俱通三智。通闻思修世出世智故。加行后得二智理通。次前文中。说境同行别。故根本智亦具三行。义别说三。非三别时起 五十六行相摄者。略有八门不同 一依小论。谓空摄二行。无愿摄十行。无相摄四行。此说不于有为愿求故 二依瑜伽。次前文晓了果中。空如前。无愿六。无相八。又七十四。释三性中。由遍计所执性。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性。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性。立无相解脱门。唯识亦言。随相各一。空无愿相如次应知 又说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故道四行亦通无相 三依此初文。道四非三摄。二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立空。有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三界所系名有为。依立无愿解脱门。诸涅槃名无为。依立无相解脱门。故知道四。非三所摄。五十五亦言。空摄二行。无愿摄六行。无相摄四行。道谛诸行。是清净因。非三门摄。非有漏故。非无愿 四依显扬第四说。三门如前。五十五说。然道四通三行。彼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此意说言。缘空道作空行等。即是空无相无愿行。故道四行理通三门 五依七十二。空摄十六行。谓苦集灭道各四。皆无我故。彼云。五法中相通三种。真如正智亦空境故。无愿摄八行。苦集各四。相通三种。一切有漏皆不愿故。名及分别。是空无愿境故。无相摄四行。虽于相等亦有无相行。唯观灭谛故。即六十九说。空解脱门。摄八智法类。四谛并尽无生。无愿摄六智法类。苦集并尽无生。无相摄五智法类。灭尽无生智 六依八十六。十六行皆空行。苦二行是无愿行。谓无常苦灭四行。是无相行。彼说。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建立四种法嗢拖南。依无愿。立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依空。立一切法无我。依无相。立涅槃寂静。依四略集。故作是说。不违余门 七空非十六行。缘二我无。非缘谛故。无愿摄十二。无相摄四。或无愿摄八。无相亦八。依他圆成。两门体故。七十四说。三解脱门。如次。观遍计所执等故。八十六行皆通三行。一无分别智中。义说十六行。义说三解脱门。互相摄故。即此前说行别境同。唯识亦言。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三性相摄。理实皆通故。如是略说。八文不同。所望义别。理不相违。诸有智者。更瞩异文。应随义释。不劳弹诘 六依地分别者。有漏者。十一地。谓欲界。初近分。中间。并八根本定上。七近分。非有此观。行解狭故。无漏者。通十地。除欲界 七依身分别者。有漏无漏二十六行。通三界身。并容得起 八重三等持。虽无文说。理亦通有。然非唯无学不时解脱起。异生有学。亦能起故。不唯有漏。亦通无漏。故显扬第四说。道谛四行。通三解脱门。即三等持重缘之行。是无漏故。如理应知。今此论文。自列三别相。及释前后妨难不同。并前合以十门分别。

论云唯除无漏诸三摩地者。此说感生。上地三摩地。无漏不生故除之也。

第三段。释小大无量三摩地。文有三。第三释无量中。文有四。初释无量义。次释修无量方便经。三释四无量行相差别。四释无量差别经。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即第二段。释修无量方便经。中复有四。初总牒经。次释无量三摩地等义。三释胜劣唯二等义。四释初二定等光明差别。其无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心。后成满时名无量 想诸天光生胜解等故者。此说菩萨等。先得初定。欲令极净四无量满。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树下。名之为劣。后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名之为胜。三释胜劣唯二等义。有四重。初释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故。如一树下胜解分齐。作意施设名劣。乃至大海边际。作意施设名胜。如是展转。乃至一州名胜。皆由胜解施设分齐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三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成唯二故。第四于当得果施设有情。胜劣成二。

第三无量行相差别中。如菩萨藏经第七。涅槃第十五。十地经第五。瑜伽第三十四。显扬第四。对法第十三。佛地论第五等释。至菩萨地中。广明门义。

于三有情中。别起为初三。总缘为后一。于无苦无乐。与乐作意者。慈悲喜三。如次配也。

总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等者。此释舍行相。即以前三有情为境。无苦无乐有情。痴增上故。多乐思慕生死苦集。迷于境界。先与乐已。今欲令彼不乐。思量乐慕。迷醉生死苦集。舍其痴故。有苦有情。多生瞋恚。先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瞋恚。有乐有情。多生贪欲。先不生嫉。乐其不离。为欲令彼不起贪欲。于三有情。劝舍三种。起此不染污作意。四十四说。菩萨即于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是名为舍。显扬论说。慈以无瞋。悲以不害。喜以不嫉。涅槃亦言。慈除夺命瞋。悲除鞭挞瞋。喜除不乐。大智度论说。前三种无瞋为体。与此论同。俱性无瞋故。涅槃又言。慈断贪欲者。悭乐不与说名贪欲。缘自乐生。断众生命。说名为瞋。今不断命。说名无瞋。无贪缘乐生。无瞋缘有情起。故修慈者。定断贪瞋。前第十一。及显扬论。涅槃经。皆言舍除贪欲瞋恚。无贪无瞋二法为性。下第十四。舍除贪欲。大智度论说。即无贪。此及三十四中。三善根为性。智度论等。依缘舍己乐。施与他人。故体无贪。涅槃亦言。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顺违二生。多起贪恚。平等劝除。相增说舍。涅槃经等二法为性。法界有情。总为三聚。平等行舍。故以三善而为自性。各据一义。理不相违也。

第四大段。经言以慈俱行心等者。释四无量差别。经文有三。初释通经。次问答辨因释别经。后结成圣行。初文有十句利益安乐 一切无量所显示者。四无量中。皆有二故。四十四言。初三安乐后一利益者。彼说初三与世间现益。名安乐。后一与出世后益。名利益。故二差别。此依四种俱。能拔苦与乐。并通能与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益 无怨无敌无恼害。意语身业。如次配之。

然问答因释前经中。此说四无量。三乘外道通修。唯依色四静虑。行相宽故。慈忆念第三定。悲忆念空处等。而修习之。非入空处等定。修四无量。若诸菩萨。广慧声闻。依见色心了一切法。修四无量。理虽不遮。未见诚说 无所有处无漏心地最为后边者。此依明利断惑无漏。非游观者通有顶故 如是一切皆是圣行等者。依殊胜行唯圣能修。若无漏者。觉分俱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觉分前后。有用俱行。引觉分觉分引。由此亦名圣行。

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别释二修。后释定难。初一分修。思光明相。如初解脱思惟色相。如第二解脱。具思惟二。如净解脱未成满时。

释定难文有二。初标。次释。释文有三。初问答诘难。次此中最初下。别释十一难相。后如是诸难下。结成障相。因缘者。定所依因。定所依缘。即修定方便等 十一难者。一疑生颠倒难。于光明相不善知故。便觉有疑是也。初见光明不善知故。此是何光。从何所生。故疑倒故 二方便缓故有不作意下。是不欲作意难。不欲作意观前定境光明相故。亦名无念定相难 三由不善守根门等故者下。粗重睡眠难。亦名贪等烦恼难。不守根门故纵驰散。身起粗重。多习睡眠。或由不守根门。生贪等惑 四惑多觉悟便增睡眠等者下。多生思觉难。亦名不定难。由多思觉增行惛睡。不见定境众色光明。数睡长养。见众色故。

五为此二事极作功用等下。增减不等难。精进太过力便不达。退生疲极所欲不成 如急捉持释鹦鸟者。如捉水。飞鸟。急捉即疲极。缓捉即飞去。其性懆急持之甚劳。偏以为喻 六彼唯思求光明之相等下。粗生喜跃难。思求光明更便见色。光明与色一时俱见。希一得二。故生粗喜 七遍于诸方欻然并见等下。遍生怖畏难。卒见捉风绕身遍生惶怖。遍见不祥之相。恐怖遂生 八彼于行时或复住时下。异境相生难 九或复因其所修习定等下。有慢想起难 十或多言论或久寻思下。多语寻思难。以言为因。多寻思故。身疲倦起。名多言难 十一若以定生光明之相等下。更思异境难。亦名不取定相难。成实论第二十二卷定难品中。亦说十一种难。名字次第。体性行相。与此稍异。义配应知。

结中。随其所应障及因缘相者。障光明及色等境。名障所缘。障修方便。名障因缘。如前思准。

第五大段。三受俱定。随彼地增。自余地非有。

第六大段四修定中。初为得现法乐住方便道中等者。四根本静虑。名现法乐住。为得此故修近分定。又根本地。未圆满清白。修诸根本定。令得圆满。通以有漏无漏善定为体。

为显修习未曾得定等者。此释难言。诸四近分及根本定。皆初修定。何故经中唯说初静虑前方便道 故今释言。为显修习未曾得定。初现法乐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三地。曾得种类。故略不说。俱舍二十言。举初显后。理实通余 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者。此第二修定。唯以四根本地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无间道所有修定。此通有漏无漏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等者。依胜趣说。实通见诸趣。有乃至广说言故 谓得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等者。预流果向。谓真见道及相见道。前十五心皆名分别慧。为得此故。暖顶忍世第一法。加行道中。所有修定。为此修体唯是有漏为性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其无碍解名分别慧。依四静虑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体。通有漏及无漏 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者。阿罗汉果。诸漏已尽。金刚喻定。及加行道。为此修定体。此中第三与小乘异。彼说修三界诸加行善。得分别慧。分别慧体通闻思修。故成差别。初修定果现法乐住。于八定中最殊胜故。偏说为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通。凡圣俱得。胜知胜见。唯属天眼。导生胜故。为得于此偏立修定 初入圣位唯预流向。其果圆满唯阿罗汉。为得初后二时胜果。偏立第三第四修定 阿罗汉果即漏尽通。虽一来不还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谓超果者然非决定。故略不说。

第七五圣智三摩地中有三。初标引经。次陈五智。后别释经 自体智者。明诸无漏智之自体 补特伽罗智者。圣人所得。非凡所成。此智约人显之。名补特伽罗智 清净智者。除烦恼故。漏不能漏故 果智者。现法得乐住。当来得涅槃故 入出定相智者。善入出定。无忘失故。

别释经中。有十四句 圣。无染。无执三句。是自体智 非凡所近。是聪睿所赞。是诸聪睿同梵行者常不呵毁三句。是补特伽罗智 寂静。微妙。得安稳道。证心一趣四句。是清净智 现在安乐。后乐异熟两句。是果智 正念而入。正念而出两句。是入出定相智 证心一趣者已得无寻无伺地故者。据得满智位。此无漏定后乐。言异熟者。近资有漏得异熟果。远得涅槃。借异熟名。通称异熟智。体是一行相分五故。前说言五行相智。唯善无漏。名五圣智。成实论第十九卷。广明此智。引经少别。义不相违。

第八圣五支三摩地者。四静虑中。诸贤圣定。各一为四。审观安立。断除结缚。所有圣定。为第五支。成实论中。四禅合为三支。初二禅喜相。同为一支。第三禅以离喜乐为一支。第四禅清净心为一支。依此三支。能生明相观相。是明相与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故名观相。此即依四定。别起人法二空观。分为两支。此五观。能至涅槃名为圣也。文分为三。初标五支总引经。二别列五支经释。三问答五支定相。

别引五支经释中。释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是法说。次十句喻说。初法说中。离生喜乐一句。诸静虑不同。余可通有。定生喜乐。已离喜乐清净静虑。是四静虑差别性故。如前已释。由余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后诸支中。更无法说。但释喻说有异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师及弟子。故以为喻 铜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为离欲生喜乐故教授教诫者。如沐浴时以铜器等盛灰澡豆细沐浴末。今以言教。犹如彼器。教之所诠。能顺于彼出离寻等。诸善净行。如彼灰豆细沐浴末。此即无间道。以水洗灌即解脱道也。寻清净故 沐浴搏者。西方浴讫。以余甘子。切碎暴干为末。以生胡麻香油和之。令其润腻。不硬不耎。方以涂身。取其香洁润滑光净故。沐浴搏。即干甘末。此喻行者未得定前。当干粗重 带津腻者喻喜和合香麻。谓得定后。喜资润身如以油和。

第二喻有六句 山者。高义。出初禅故 尖顶者。至一味 胜解者。高山顶尖。唯有一峰。第二定中唯一意门。离诸寻伺外散境故 泉喻内等净。流出喜乐诸水故 山傍流出水大如车轴。故名水轴 泉水上涌漫大如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润如水轴。乐滋润如水索。滋相应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涌出故。故以涌喻及上漫喻。

第三喻中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乃至喻花胎藏设在水中者。此言意显。第二定如水。因喜动涌。如花出水。花喻喜故。今第三定。离喜无寻伺。亦如水。其乐如花胎藏胞未开剖。犹在水中名花胎藏。与定相顺不动涌故。如在水中。

第四喻中。有五句 超灾患者。谓八灾患。谓寻伺四受二息。合中四句如次配前 八经九经以为喻者。西方织叠。八缕九缕而为一茎经织作叠时。其叠坚致。如此方作丝布。四丝五丝方可坚致 清净鲜白故者。如衣不薄堪忍寒暑等。种种诸苦 其周遍故者。如无露处。一切散动所不能侵。

第五喻中 于所观相殷勤恳到等如前释者。谓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十观察相。诸法说言。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喻说云。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故此说言谓审观察三世诸行于能观察又复观察。前四静虑。说为四支。此第五支。于前支能观。更审观察。此所观察。即三世行。即在后行观察前行。是重观三昧也。或前之四支。虽已观察。此更审观彼三世境。于前能观察之所观察。更后观察故。下说言依审观察缘起。缘三世法故 又为断除无色余结缚。建立第五。

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文有三。初问。次别辨相。后此中由慧为导首下。释先后次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圣。次解有因有具。后释正三摩地。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下。是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释因具所以。后云何正见等下。释因具相。据实八道支。在见道后位。若在见道前。虽名正见等。而非道支。虽有彼行相。而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道支名故。今异生位。亦名正见等。其见道等位。虽不立道支。圣正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见等于彼亦成。然由正见引定助定。二位俱得通名因具。余则不尔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等者。分是因义。是三摩地近生因故。分是类义。是三摩地相似分类。此念俱时。亦有正三摩地。然未是圣正。后能断能满。方名圣正。念俱有定故言兼亦 金刚喻定。二乘依九地。色六无色三。菩萨唯第四静虑。唯识有二义。一云。此现在前。已得四智。粗重惑种。一时舍故。二云。此时异熟识。在解脱道位。四智方起。广如彼说。

别释诸经宗要中有三。上解解脱等持讫。自下释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现见三摩钵底。文分为四。初引经标。二释现见等至义。三出总略体性。四别释行相 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者。是初现见等至 断灭对治者是第三现见等至 及观察断者。是后三等至。与小宗不同。彼云。一观自身三十六物种种不净。二除肉皮等。唯观白骨。上二通凡圣得。三观骨身。识在中行。亦住今世亦住来世。即初二果未离欲故。四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唯住来世。即不还果已离欲故。五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来世。即阿罗汉。漏已尽故。初二名现见。后三由现见缘之所起。故亦名现见也。今则不然。五皆圣得。亲明了观。故名现见。

初二观论有两番释。初番云。初不净观。正是念住。以方便念住而为依止。第二不净观。即后念住。以初念住而为依止者。此约所依。加行根本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初缘不净。后观骨人故 最极通达者是青瘀等观等者。此说白骨观。是不净观中最极通达义。是青瘀等。后胜次第末后。逾越贪等观义 第二番云。初不净观观察内身。后不净观通达法性。此依所缘境界事理浅深。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根本观中。不净境及性二类别故。是故前言断灭对治 观识流转者。释前观察断。即后三观。谓观诸识断与未断 观察此识生灭相续。是总句。或观生身。或观刹那。二种识转。

此上总释观察断义 观察有学未离欲下。别释三等至 俱住二世者。现在未来识。俱有缚故 唯住他世者。唯未来世识有缚故 俱无所住者。二世无缚故。

无想等至中。云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无心。起有心。此说于定。下说于果 若生于彼唯入不起者。唯识第七。略有二释。一云初生无心。中有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后住无心。故名为入。不尔初生本未起心。云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其想若生从彼没者。彼一说云。末后无心。若从彼正没。犹未有心。不起润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想若生。便从彼已没故。二云末后有心。其想若生。润生心等起。名从彼没故。余门如唯识。五十三。对法第二。显扬第一等。

解灭定中。已离无所有欲者。断与未断。要须已伏此下染故 依灭尽想而入定者亦复如是者。前厌舍心。心便寂灭。依初修者。未得自在。今任运作非想处行相。诸有想心。任运灭尽。与前相似。前言亦尔。是久修者任运成故。或初缘有为行。厌舍想心。后缘无为行。厌舍想心。厌舍义同故言亦尔 此有二种谓行时住时分等者。初定有四识身。心上外缘。如人出外。故言行时。此时三行犹在。今说次第二定以上心不外缘。如在家中。名为住时。灭三种行。二定灭语行。四定灭身行。灭定灭心行。故言次第灭三种行 次第起者。依未自在者。作如是说。得自在位。如前文说。任运能入超一切地故 任运能入等者。虽有期愿。今说不期愿者故 出定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者。依未自在。义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触不动触。是空等持。触无所有触。是无愿等持。触无相触。是无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随其所起定或或散。缘事缘理。缘内缘外。触三种触。内三有体名有境。外六尘名境境。无相理名灭境。由入灭定折伏心已。烦恼不动。三根不扰。非相所乱。唯以善心而出于定。今观文意。多依定心出。触三种触故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

享保八年(癸卯)正月十三日一交毕

沙门高范(六十九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