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宗镜录

宗镜录卷第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

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

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分别之道。事有开遮。妄心者。从能所生。因分别起。发浮根之暂用。成对境之妄知。若离前尘。此心无体。因境起照。境灭照亡。随念生尘。念空尘谢。若将此影事而为佛身。既为虚妄之因。只成断灭之果。真心者。湛然寂照。非从境生。含虚任缘。未尝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无踪。卷之无迹。如澄潭莹野。明镜悬空。万像森罗。豁然虚鉴。不出不入。非有非无。斯则千圣冥归。万灵交会。信之者。彻大道之原底。体之者。成常住之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离妄。妄无体故。亦非即真。真非即故。真妄名尽。即离情消。妙圆觉心。方能显现。又以本具故。方能开示。故云如来正觉心。与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为开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众生心与诸佛心各异。如何说开。只为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无宝。徒劳掘凿。只为有宝。不废人功。但发信心。终当见性。故云我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所以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如是的指。何用别求耶。故心丹诀云。茫茫天下虚寻觅。未肯回头自相识。信师行到无为乡。始觉从来枉施力。所以华严论云。以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故知一切众生。皆是佛智。不得了缘。无由觉悟。了即成佛。如大品经云。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所以庞居士偈云。心若如。神自虚。不服药。病自除。白莲华。如意珠。无劳觅。莫驱驱。智者观财色。了了如幻虚。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余。又古人云。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问。若即真心成佛。妄觉堕凡。则妄念违宗。真心顺觉。斯乃真妄有二体用分离。如何会通圆融一旨。

答。真妄无性。常契一原。岂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净无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雾不能染空。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说即。

如台教问云。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

答。如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时节有异。融结随缘。湿性常在。未曾变动。乃至即凡即圣。亦复如是。凡圣但名。一体无异。故先德释华严经云。一世界。尽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举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见。若凡夫执着此心。造轮回业。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又凡夫无眼。将菩提智照。成烦恼火烧。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举动挂碍。为宝所伤。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为无常五阴。谓是贼虎龙蛇。怕怖驰走。缚脱虽殊。取舍俱失。若谛了通达之者。不起不灭。无得无生。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念念自离。不须断灭。尚不得一。何况二乎。故知诸法顺如。证圆成。而情无理有。群情违旨。执遍计。而情有理无。顺常在违。一道而何曾失体。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暂分岐。洞之而情理绝名。了之而顺违无地。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念念皆归无得之宗。天真自然。非于造作。如无言菩萨经云。尔时舍利弗。谓无言菩萨曰。汝族姓子。不能语言。云何欲问如来义乎。无言曰。一切诸法。悉无文字。亦无言词。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悉自然。无诸言教。及众想念。所以若约事备陈。则凡圣无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则生佛差而不差。是以差与不差。俱不离真如之体。如华严演义云。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上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上之圆融也。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如是融摄。无法不归。则三乘非三。五性非五。如是妙解。方被宗镜之光。离此见生。悉乖不二之旨。

问。若一切众生。即心是佛者。则诸佛何假三祇百劫。积功累德方成。

答。为复学一乘实法。为复趣五性权机。此论自证法门。非述化仪方便。且楞伽经说有四佛。一化佛。二报生佛。三如如佛。四智慧佛。随机赴感。名之为化。酬其往因。名之为报。本觉显照。名为智慧。理体无二。故曰如如。华严经明十种佛。所谓于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槃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授见。又佛总具十身。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若别依五教。随教不定。一小乘教。有二身佛。一生身。二法身。二大乘初教。有三身佛。一法身。二应身。三化身。三终教。有四身佛。一理性身。二法身。三报身。四应化身。四顿教。唯一佛身。一实性佛。五一乘圆教。有十身佛。又约性成佛。五教差别不同。小乘唯悉达一人为佛性。初教半成半不成。以有性无性分故为佛。终教凡有心者。当得作佛。除草木等。顿教无佛无性。离言说相为佛。圆教无所不有佛性。以三种世间皆是为佛。若三种世间。皆是为佛者。则内外心境。无非佛矣。又约心成佛。小乘以善心修所得为佛。初教心性为佛。终教以心相性泯为佛。顿教心本不生为佛。圆教以心无碍无尽为佛。又天台明四教佛。一藏教佛。二通教佛。三别教佛。四圆教佛。若以如如佛。心佛。本性佛。谁人不具。若以国土身。法身。虚空身。何法不圆。则处处而皆是宝坊。丘陵谁立。念念而咸成正觉。妄想何分。如盲者不睹光明。非朝阳夕魄之过咎。似小果不闻圆顿。岂佛心妙旨之亲疏。但以法弱由于根微。道广在乎量大。浅机自感。妙有证作无常。薄福所宜。珍宝化为瓦砾。空迷己眼。错认他身。分实际以千差。致化仪之百变。如大方等无想经云。尔时佛告大云密藏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当燃大智慧灯。破诸众生。狂愚黑闇。若言如来。真实出生输头檀舍。出家学道。修习苦行。坏魔兵众。坐于道场。成菩提道。当知是人。即是谤佛。宁当断首。拔出其舌。终不出此虚妄之言。何以故。非是善解如来秘密语故。又大涅槃经云。若言释迦如来。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八相成道。此是声闻曲见。故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是以入此宗镜。出语无过。举念皆真。若未到斯门。说是成非。摄心犹错。如圆觉经云。动念之与息念。皆归迷闷。信心铭云。不识玄旨。徒劳念净融大师云。悟此宗人。道佛不是亦得。若未信者。设念佛亦成妄语。故知不达宗镜。凡有见解。尽成谤佛谤法谤僧。任万虑千思。未有相应之日。才了此旨。自然一念无差。所以华严论云。从初发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顿印三界。三世一际。诸法一味。解脱涅槃。常寂灭味。更无始终。因果一际。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无碍。此经法门。无始无终。名为常转*轮。是故此经教门。依本安立。以备大根。依本一际。不立始终。为非虚妄见故。入一总得余。为法界一际故。不同权学。见未尽故。入余总得一。为法界体无碍故。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此法门者。是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碍。无成无坏。无出无没。常转*轮。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系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若依智。无始终说。故知成佛说法。不离一念。如华严经中。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是知不动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离一念之中。而时经亿劫。本位不动。远近之刹历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时宛尔。不依宗镜。何以消文。万法冥归。终无别旨。

问。无性理同。一时成佛者。云何三乘等人。见佛有其差别。

答。随心感现。影像不同。自业差殊。非佛有异。观一水而俄分四等。皆自见殊。共宝器而饭色不同。非他业变。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即真如心。是法身佛。且法身无相。真性无形。形相尚无。云何差别。皆是自识。照影不同。如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劬师罗长者。睹三尺而发心。无边身菩萨。穷上界而有余。住小圣之凡夫。观丈六而无尽。如观佛三昧经云。佛白父王。及敕阿难。吾今为汝。悉现具足身相。说是语已。佛从座起。令众俱起。令观如来。从顶顺观。至足轮相。复从足相。逆观至顶。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执镜。自见面像。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能毁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灰人。五百释子。但见灰人。有千比丘。见赤土色。优婆塞十六人。见黑象脚色。优婆夷二十四人。见如聚墨。比丘尼。见如白银。优婆塞。优婆夷。有见如蓝染青色。四众悲泪。释子拔发碎身。自述所见。乃至佛各为说。过去宿因。致兹异色。故识论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又密迹经云。一切天人见佛色量。或如黄金白银。诸杂宝等。乃至或见丈六。或见一里。或见十里。乃至百亿。无量无边。遍虚空中。是则名为如来身密。故知随见不同。迹分多种。不唯见佛。观法亦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如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乃至八相成道。不出刹那际三昧门。随众生见闻。自分时分。故先德云。是故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刹那际者。以降生时。即是成道时。即是度人时。即是入灭时。何以故。以一切法。同时俱成故。一成一切成。华严经云。不离觉树。而升。释天者。疏释云。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遍。缘感前后。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天宫有感。见升天上。非移觉树之佛。而升天宫。故云不离觉树。而升释殿。法慧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离也。我等今见佛。住于须弥顶。此而升也。又古师。释有十义。一约处相入门。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此天宫等。本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彼用。故说升也。二亦约相入门。以一处。入一切处故。树遍天中。亦不须起。欲用天宫。表法升进。故云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树下。四由一即一切故。树在天上。不起等准前。五。约佛身。谓此树下身。即满法界。遍一切处。则本来在彼。不待起也。机熟令见。故云升也。是故如来。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约佛自在不思议解脱。谓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测量故也。七约缘起相由门。八约法性融通门。九约表示显法门。十约成法界大会门。不思议经云。以一切佛。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阳焰等。一切众生。及诸如来一切佛土。皆不离想。乃至若我分别。佛即现前。若无分别。都无所见。想能作佛。离想无有。如是三界。一切诸法。皆不离心。普贤观经云。尔时行者。闻普贤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想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此无量寿经。为中下之机。作十六观想。令韦提夫人等。暂现佛身。恐生外解。故有此说。是心是佛之文。令生实见。华严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小洲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为如来心相。又问明品颂云。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又颂云。譬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起信论云。复次真如用者。谓一切诸佛。在因地时。发大慈悲。修行诸度四摄等行。观物同己普皆救脱。尽未来际。不限劫数。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灭无始无明。证本法身。任运起于不思议业。种种自在。差别作用。周遍法界真如等。而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作用。但随众生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其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又凡夫等所见。是其粗用。随六趣异。种种差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古释云。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识。计有外尘。即是分别事识义。今见佛身。亦谓心外。顺彼事识分别计度。迷于唯心。故言从外来。不达即色是心。无有分剂。故云取色分剂不能尽知。

问。佛身何故唯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

答。但众生迷于自理。起诸妄念。是时真如。但显染相。以本觉内熏妄心。故有厌求。有厌求故。真用即显。厌求劣故。相用即粗。厌求渐增。用亦微细。如是渐渐。乃至心原。无明既尽。厌求都息。始觉同本。用还归体。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未至心原已还。用于识中。随根显现。故云识中现也。

问。若据此义。用从真起。何说言转识现耶。

答。转识即是赖耶中转相。依此转相。方起现识。现诸境界。此识即是真妄和合。

问。若据此义。乃是众生自心中真如之用。云何说云佛报化也。

答。众生真心。则诸佛体无差别。若随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虽有功。离真不立。若返流出缠。真有功能。真虽有功。离妄不显。就缘起和合中说其用耳。既从法身。起报化用。何得不是众生真心耶。以真心是法家之身。凡圣同共一法身故。经云。心造诸如来。所以即心是佛故。

问。若真心即佛者。何故云从波罗蜜等因缘生。

答。此约本觉随染义说。然其始觉。觉至心原。平等一际。有何差别。又即以诸佛悲智为增上。缘众生机感。种子为因。托佛本质上。自心变影像。故云在自识中现。法界品。弥伽长者。彻见十方佛海。显此定者。唯心之观。知众生界。无量无边。皆心现故。明随心念佛。诸佛现前。以唯心观。遍该万法。今约上中下根。随自心观。见佛不同。有其四等。一凡夫。由带过去六道恶业习气不尽。或见佛是树神。天神。黑脚象。三尺等身。二小乘。由带业生灭之见。见佛是金枪马麦。打身出血。俱非乐相。三大乘。初终顿等。三教菩萨。由是唯识观。佛乃是赖耶识中。转识所现之相。故。见此佛身。唯是心现。不离真如。无有分剂。遍一切处。随众生根。自然显现。此是乐相。四。一乘圆教菩萨。以法界圆明之智。依正该摄理事人法。以此之智。感见十身理事无碍。又三世融通一切。是故佛身不离十方道树。常诣六天。智乃遍观一切。恒无作念。十四科法身义云。经明法身者。迹指丈六同人身是聚义。而无非法。故有法身之称。寻经之旨。以如来照体虚存为身。累尽为法。乃是所以真法身也。然即以善感应。应即随类成异。但于见者是有。佛常无身故。经云。如来之身。是幻化身。

问。佛必无身者。云何以解感丈六耶。

答。众生以未足之善。仰感如来至足之地。道足即能应化无方。未足故唯见其所见法。不达即身是虚幻也。

问。夫感应之道。皆由情彻冥契。故致事效于当时。内外理应是同。如妇人诣情幽冥。城为之崩。孝至而石开。此即事随心变。云何以善感丈六。而云是虚幻身耶。

答。城崩石开。此由情感于物。物实故崩开。非虚。解感法身。法身非有。但信解为惑所壅隔。故见丈六为实。岂非人自见所感耶。

问。丈六若是虚幻。何由传于实理耶。

答。理妙非粗不传。犹影之传于形也。

问。法身无形者。为即法身是丈六。为法身外别有丈六耶。

答。感法身为丈六。何有别也。如声感谷而出响。岂容谷外别有响哉。

问。众生为缘法身生见。为缘丈六生见耶。

答。感见法身所应。何缘见法身。如见影知有树。不见树也。

问。法身是常。丈六亦是常不。

答。丈六理是常。但于人是无常。故经云。如暗中树影。非肉眼所见也。古释云。佛常无身者。明。感应非真。法身是实。感是能感。属众生。应谓所应。属佛。以众生有感佛之善。自见不同。有见释迦丈六弥勒千尺。或睹无边之相。或见三尺之形。与众生根善有浅深。遂令应身精粗随异。故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又佛常无身者。无分段变易之身。以法身至妙。不可以形质求。故云无身。据乎实理。非无妙色妙心。妙色。故能分形适变。妙心。故能虚能鉴故。天亲颂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金光明经云。应化二身是假名有。法身是真实有。道足即能应化无方者。以法身道足故。能应化无方。即是无所不应。无其定一之身。众生位居信解。以未足之善。唯随其所见丈六等身。不足之善者。法云已还。信解善也。至足之地者。佛果极照。道满菩提。名至足之地。以善未足故。不能了达丈六三尺等身。即是虚幻。唯法身及自受用身。可名真实。如妇人诣情幽冥。城为之崩者。列女传云。杞梁妻。就其夫尸。于城下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孝至而石开者。漠书云。李广无父。问其母曰。我父何耶。母曰。虎杀之。遂行。射虎于草中。夜见石似虎。射之没羽。后射之终不入矣。以城石之事。随心感变。所以崩开。理妙非粗不传。由影之传于形者。明丈六虽粗而能传妙理。托事表理。寄言显道。犹影传于形。亦如指指月。清凉疏云。旧佛新成。曾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无不应时。故即真而应。应随性起。故即应而真。三佛圆融。十身无碍。故辩应现即显真成。又佛身无依。应机普现。谓色无定色。若金刚之合朱紫。形无定形。犹光影之任修短。相无定相。似明镜之对妍媸。故随乐皆见。乃至一身多身。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故无积无从。其犹并安千器。数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万里而一月孤映。又如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是以情隔即法身成异。心通而玄旨必均。纭纭自他。于佛何预。是以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穷原莫二执迹多端。一身多身。经论异说。今说此经佛。为真为应。为一为多。若言真者。何名释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见。若云应者。那言遮那。处莲华藏。大菩萨见。见佛法身。若云一者。何以多处别现。若云异者。何复言而不分身。故说此经佛。并非前说。即是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即毗卢遮那。是释迦故。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异。亦非一故。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一切菩萨。不能思故。今先明十身。后彰无碍。言十身者。如前所述。今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言无碍者。指归中有十义。一用周无碍。谓于念劫刹尘等处。遮那佛现法界身云。业用无边。悉周遍故。经颂云。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等。二相遍无碍。于一一差别用中。各摄一切业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类。如是一切自在无碍。三寂用无碍。虽现如是无边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常在三昧。不碍起用。不思议品云。于一念中。皆能示现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众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无二三昧。是为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议境界。譬如摩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四依起无碍。如此所现。虽无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显现。经颂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威神力。五真应无碍。即此应现无尽身云。即无生灭。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碍业用。无有限量。六分圆无碍。即此遍法界卢舍那身。一一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即圆满。经颂云。如来无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见。七因果无碍。谓于身分毛孔处。现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八依正无碍。谓此身云。即作一切器世间。经颂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等。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九潜入无碍。谓入众生界。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自性。故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又云。众生心中。有佛成正觉等。又亦摄一切众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颂云。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等。十圆通无碍。谓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广。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无碍。如是无碍。但是一心。若有外尘。丝毫成滞。如华严经颂云。佛身非过去。亦复非未来。一念现出生。成道及涅槃。华严演义。释见佛差别。今寄清凉。五台求见文殊。以况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二。或同处各见。三或异时别见。四或同时异见。五或同时异处见。六或同处异时见。七或异时异处见。八或同时同处见。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十或一人于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故是普眼机也。故知文殊真体。尚非是一。见者自有差殊。可验唯心。弥加深观。又如云。一文殊从一处东来。即一切处文殊者。一约义。复语其实德。如前溪之月。即是后溪及万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二约表者。文殊主般若门。若约观照般若。智了万境。无非般若。若白日丽天。无物不明矣。若实相般若。无法非实相故。无非般若。犹水遍波。无波非水。即大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通于观照。及实相也。

又问。佛前唯一普贤。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义。一缘起相由。正约主伴。兼明即入。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彻。一有一切。普贤之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胜身。乘六牙象等。相庄严故。三穷尽法界身。帝网重重。无有尽故。此第三身。含前二身。及无尽身。

又问。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

释有三意。一约机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以虚空不可见。若不见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知遍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如是慧眼。无见无不见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