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勉居心诚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入道多门, 唯人志趣, 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 曰诚, 曰恭敬。此二事, 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 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 欲顿消业累, 速证无生, 不致力于此, 譬如木无根而欲茂, 鸟无翼而欲飞, 其可得乎?【书一】七一

●世俗读书, 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 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 或作枕头。夜卧而观, 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 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 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 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 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 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渎, 难以枚举。积弊已久, 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 决定难免亵渎。未曾得益, 先获大罪。悯斯无知, 须预指陈。【书一】六

●念佛一法, 乃至简至易, 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 方能感应道交, 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 毫无敬畏, 虽种远因, 而亵慢之罪, 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 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 当作真佛看, 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 乃三世诸佛之师, 如来法身舍利, 亦当作真佛看, 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 当如忠臣之奉圣主, 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 则无业障而不消, 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 学佛者多, 然率皆读其文, 解其义, 取其供给口头, 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 依教修持者, 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 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 则消一分罪业, 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 则消十分罪业, 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 则罪业愈增, 而福慧愈减矣。哀哉!【书一】十三

●礼诵持念, 种种修持, 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 经中所说功德, 纵在凡夫地, 不能圆得, 而其所得, 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 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 皆属假妆, 不由中出。纵有功德, 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 必倚之以造恶业, 其将来之苦, 何有了期?【书一】十八

●曰诚、曰恭敬, 此语举世咸知, 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 企消除罪业, 以报佛恩, 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 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 谆谆言之。【书一】四四

●至于阅经, 若欲作法师, 为众宣扬, 当先阅经文, 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 见解过人, 罔不徒劳心力, 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 必须至诚恳切, 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 凝定身心, 然后拜佛朗诵, 或止默阅。或拜佛后, 端坐少顷, 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 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 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 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 亦可以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 即能明心见性, 即指如此看耳, 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诸大乘经, 皆能明心见性, 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 此一句是甚么义, 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 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 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 将见亵慢之罪, 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 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 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 一人于旁, 摄心谛听。字字句句, 务期分明。其心专注, 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 便致断绝, 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 心不大摄, 亦能诵得清楚。

听者惟声是托, 一经放纵, 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 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 则其功德, 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 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 口不漱荡, 身或摇摆, 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 一切肆无忌惮, 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 为之证明赞叹, 谓其活泼圆融, 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 唯有黯然神伤, 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 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 豁然大悟, 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 一心专注, 遂得念极情亡, 至天黑定, 尚依旧写。侍者入来, 言:“天黑定了, 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 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 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 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 宁波府城人, 目不识丁。中年出家, 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 大彻大悟, 随口所说, 妙契禅机。犹不识字, 不能写。久之, 则识字矣。又久之, 则手笔纵横, 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 皆从不分别, 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 亦当以此为法。【书一】四六

●阅经时, 断断不可起分别, 自然妄念潜伏, 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 或翻阅注疏, 当另立一时, 唯事研究。当研究时, 虽不如阅时之严肃, 亦不可全无恭敬, 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 须以阅为主, 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 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 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 生死分上, 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 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 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 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 非但三种情见, 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 引起邪见, 拨无因果, 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 相继而兴, 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 一切无碍, 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 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 主张净土者, 以承佛慈力, 制伏业力, 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 阅经为助。【书一】四七

●夫如来灭度, 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 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 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 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 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 则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 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 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 我说其人, 必能即生高登九品, 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 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 说得了了, 一丝不得真实受用, 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 皆存实敬, 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 况实行乎?【书一】六七

●光近见刺血写经者, 直是造业, 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刺许多。春秋时, 过二三日即臭, 夏日半天即臭, 犹用以写。又有将血晒干, 每写时, 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 毫不恭敬, 直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 乃用刺血写经, 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书一】七二

●写经不同写字屏, 取其神趣, 不必工整。若写经, 宜如进士写策, 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 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 光绝不赞成。【书一】七二

●今人书经, 任意潦草, 非为书经, 特藉此以习字, 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 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 亦非浅鲜。【书一】七二

●所书《法华经》, 见其笔法坚劲精秀, 不胜钦佩。但其用笔, 犹有文人习气。于流通法道, 似有未合。如俗体、帖体、变体等, 则有从俗之弊。又有执泥古体, 如魔作磨, 悬作县, 玛瑙砗磲作马脑车渠, 阵作陈等, 则有违时之失。如必曰悉依古文, 即时行正体, 皆不堪用。则字字皆须更换, 无一字可用矣。杨仁山破泥古者曰:字须遵时, 何必泥古。如必欲从古, 且请先从人、入二字改起。古“人”字作“入”, “入”字作“人”。如人、入不能改, 则余字何须特改?且古体亦非当日苍颉所制之字, 不知几何变更, 方成此体。君既好古, 宜从虫文鸟书为正体, 则吾无由置喙矣。否则毕竟为无事生事, 劳而无功。生今反古, 圣有明训。如庄居士志在流通, 当一扫文人习气, 字字遵时。凡诸破体、俗体等, 一概不用。俾一笔一画, 皆可为法。【书一】八三

●如于净土一法, 不能死尽偷心, 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 犹欲以不执著, 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 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 故不多渎。看经一事, 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 纵得, 亦不过依文解义之益。而其业消智朗, 彻悟自心, 断断无此侥幸。况亵慢之过, 有不可胜言者乎。此举世通病, 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书一】七八

●礼佛仪式, 极忙之人, 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 口称佛号, 身礼佛足, 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书二】二二

●舍利不能礼拜, 丛林不能亲炙, 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 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 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 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 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 舍利丛林云乎哉!【书二】二四

●知所寄白布, 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 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 已属亵渎至极, 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 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 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 彼云此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 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 唯得其益, 不受其损也。【书二】三六

●大觉世尊, 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 悉皆理本唯心, 道符实相, 历三世而不易, 举十界以咸遵。归元复本, 为诸佛之导师。拔苦与乐, 作众生之慈父。若能竭诚尽敬, 礼诵受持, 则自他俱蒙胜益, 幽显同沐恩光。犹如意珠, 似无尽藏, 取之不匮, 用之无穷, 随心现量, 悉满所愿。《楞严》所谓: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夫大涅槃者, 究竟果德。若论如来本心, 契经全力, 实属乎此。但以众生志愿狭劣, 与夫致诚未极, 不能直契。故随彼行心, 满彼所愿。倘宿根深厚之士, 则顿明自性, 彻证唯心, 破烦惑而直趣菩提, 圆福慧而速成觉道。获契经之全益, 畅如来之本怀矣。譬如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 大根则拂云以蔽日, 小根则长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 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 佛果终成。纵不能即获巨益, 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 远近皆丧。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者, 其斯之谓欤!【论】十四

●经云:“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 佛经名字, 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 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 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 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 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 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 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 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 方知衣珠固在, 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 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 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 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 未闻佛说, 虽则具此心性, 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 声震大千, 心片片裂, 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 过彼天地父母, 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 曷能报答!【论】十六

●今之缁素, 翻阅佛经, 毫无诚敬。种种亵慢, 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 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 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 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 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 亦只是口头三昧, 面门辉光。如饥说食, 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 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 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 岂止穷劫。虽是善因, 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 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 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 庶唯得益而无损。【论】十六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 处处教人恭敬经典, 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 乃诸佛之母, 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 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 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 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 佛从法生。三世如来, 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 通身业力, 如重囚之久羁牢狱, 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 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 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 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 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 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 不存敬畏, 同俗儒之读诵, 辄行亵黩?【论】十六

●圣贤之道, 唯诚与明。圣狂之分, 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 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 喻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 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 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 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 日用之间, 万境交集。一不觉察, 难免种种违理情想, 瞥尔而生。此想既生, 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 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 克除净尽, 则愈趋愈下, 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 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 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 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 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 决难彻底显现。【序】十五

●若请法斋主, 与作法诸师, 各皆竭诚尽敬, 则其利益, 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 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 江河各现影象。故得当人业消智朗, 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 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 法界含识, 同沐三宝恩光, 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 则出钱之功德有限, 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 则是鼓橐籥以为经, 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 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耸峙, 福海干枯, 生罹灾祸, 死受谴谪者, 何可得也!【序】五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