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二十三年四月在四明延庆寺讲──

   一 释名    甲 列众名    乙 定今名    丙 析名义     1 大乘     2 妙法     3 莲华     4 经    丁 综名义   二 提纲    甲 天台绝待妙    乙 嘉祥乘权实身权实    丙 慈恩境行果    丁 教理行果     1 开佛知见信法华教分     2 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分     3 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分     4 入佛知见证法华果分   三 考经    甲 佛经起源

    乙 佛经结集    丙 佛经流布    丁 本经翻译    戊 本经品次    己 本经讲诵

  此妙法莲华经,自印度译到中国来,迄今已近一千六七百年。在中国的大本经典,为世人所读诵与研究,流通最普遍而极弘盛者,确推此经。是因震旦众生特具大乘根性,故其所诵持与弘传的经典,大乘居多,尤以此经为最。古今各处,时有讲读,而宁波弘通愈盛;如宁波人皆知有所谓大经者,即系此经。今此延庆寺、就是宋朝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弘扬此经的道场;因天台是宗法华经的,故中兴天台宗的法智大师,亦弘传此经。但中国弘传此经的古德虽多,推智者为独步,故后世弘传此经者皆宗之。智者大师当时讲说此经之记录传于后世者,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二书;玄义是提纲挈领玄谈此经之精义;文句是入文释义,剖解名句。此二部所明意义,浩瀚深广,研究颇不易易!故今乃综提智者大师之要意,而以融通浅显出之,以便初机。如智者大师解释经题,则以名──如此经以法喻为名,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宗──以一乘因果为宗,用──以断疑生信为用,教──以无上醍醐为教的五重玄义。在五重玄义中,又先以七番共解。相传智者九旬谈一妙字,尚未罄其义,其深广可知。故今根据其意,而变通说之,列释名、提纲、考经、解文、四段,分别如下:一 释名释名、即五重玄义中的名;体宗用等,亦可摄入此释名中。若收摄不尽者,可在提纲中摄尽。

  甲 列众名

  此经之名,散布经中,种种不一。据天亲菩萨法华释论,可得十七名。普通诸经中所表经名,每多在佛说流通分时,由菩萨或声闻启问于佛,如说:‘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然后由佛定出经名。惟此经不然,在佛未说此经之前,由佛入无量义处三昧,天雨四华,六种震动,弥勒质疑于文殊,文殊已将此经之名显出。

  又如本经中诸品,处处皆点出此经之名,其非经后流通分中由问而说者可知。所谓十七名者:一、无量义:佛未说此经前,已说无量义经;盖佛所证甚深,为众生故,从一实相说无量义,故名。二、最胜:此经纯圆独妙,胜过四十年所说一切粗法故。三、大方等:即大乘义,如本经之标题是。四、教菩萨法:显此经是教大乘菩萨法,非教小乘法,纵有小机在座,亦皆会归一乘。五、佛所护念:显此经微妙希有,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如弥陀经等亦有为诸佛所护念语。六、诸佛秘藏,此经据诸佛所证所说之法藏,皆藏于此。七、(?)八、一切佛密字:言此经是三世诸佛所说百千旋陀罗尼等无量秘密咒,诸佛所有善巧言辞,摄尽无遗。九、生一切佛:由此微妙法,出生一切佛。十、一切佛道场:此为诸佛所坐之道场,即所证之菩提;此所证菩提,即妙法莲华经,故此经可谓佛之道场。十一、一切佛所转法轮:十方诸佛从根本智亲证真如,为度众生,起大悲心宣扬自证之法,闻者由此领解修习,辗转悟入佛之知见,由佛自证法界,流转入众生心识中,使烦恼转成菩提,生死转入涅槃,佛与众生间,如车轮之旋转。三世诸佛出世之本怀,无非使诸众生证佛所证,觉佛所觉,而此经皆已说故。十二、一切佛坚固舍利:诸佛一期化缘既毕,遂入灭度,而为利益将来人天,从色身遗留坚固之舍利子,使后人见相供养,种诸善根,舍利在世,亦犹佛之住世。故此经寿量品明佛寿命无量,时时处处示现成佛,为诸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无量国土,种种教化。此法传流于世,令人深入佛慧,亦同佛入灭时色身所遗留下来之舍利子。所谓‘经典所在,即如来舍利之身’。是显经中能诠之教与所诠之理,皆坚固不坏。十三、诸佛大巧方便:诸佛为利众生,大权善巧,施设无量言教,凡有所作所说,皆为众生成佛。然其说法,并无定相可得;如方便品所谓向佛前举一手,低一头,合一掌,一称南无佛,生一念欢喜心,‘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一与佛法发生关系者,法华开显,皆当作佛。如经中所明声闻等皆得授记,甚至破坏诽谤佛法如提婆达多者,亦得授记作佛。故依法华本意:若赞若谤,俱作胜缘而得成佛,诸根普被,法雨均沾,此之谓也。十四、说一乘:此经唯显一佛乘法,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诸佛所说,唯是一乘’。盖佛陀平等意趣,无非欲众生证悟一乘之妙法也。十五、第一义住:第一义住即最胜义,所谓‘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正显诸佛内自所证之妙真如性。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亦即由第一义住上显明。十六、妙法莲华:即今所标之题,详解如下。十七、摄无量名句文身:不但前名所诠义理无量,即能诠之名句文身等言教亦复无量。普通人往往以为除此经外另有他经,其实即此一经,便可摄尽无量诸经,十方诸佛所有言教,皆不外乎此也。

  上来所列十七名,在经文中,处处流露点示,非由有人请问于佛而定名者。不过其最著者,唯推妙法莲华。虽示十七名,而亦更有其余非能尽述者。

  乙 定今名

  诸经中有名此经为妙法莲华,或加大乘二字,即十七名中第三大方等,亦即是大方广,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所摄。依瑜伽,小乘通十一分,大乘唯是方广。故依大方广言,此经亦可名大方等经。此经古今传译,名亦有别:如竺法护译为正法华经,而鸠摩罗什与阇那笈多,则同译妙法莲华经。考梵文正、妙、二字,其义相近。但就正确惬适,恰到好处与佛意契合言之,故名为正;若就尽善尽美、庄严圆满言之,则以译妙为圆满。故今十七名中,唯取第十六名妙法莲华,定为今名;或如大乘二字,则兼取第三名而已。

  丙 析名义

  1 大乘

  梵语摩诃,此土言大。大对小而言,非小非大,称法性故大,绝待绝对故大;乘是运载义,佛所说法,依之信解修习,便可运出生死之海,载至涅槃之岸,故言乘。诸佛平等意乐,普令作佛,而众生机随有大小,不称佛意,故运载有限;若明佛意,其运载力用无量无边,故言大乘。诸经论明大乘义,说或不同:如大乘起信论,依体、相、用,三大,运凡夫众生到如来地,乃为大菩萨所乘之大乘。依天台三德说:体大即法身德,相大即般若德,用大即解脱德。三德秘藏、为诸法之奥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言大乘。瑜伽七义显大乘,就是:法大,心大,解大,净心大,众具大,时大,得大。若天台则以观境,起心,善巧止观,破法遍,识通塞,对治助,知次位,能安忍,修道品,无法爱之十法以成乘。古来诸师解释大乘虽有种种,今直依法华譬喻品中所譬喻之大白牛车来显大乘之自体,则此经从法立名,故名大乘经。若依喻立名,亦名大白牛车经。

  (一)、大白牛  此喻根本智,即般若无分别智。诸佛以种种方便说法虽别,而无分别智所证无分别理,即法华诸法实相之理则同。其显大白牛之殊胜有五义:一、肤色纯洁,二、形体姝好,三、有大筋力,四、行步平正,五、其疾如风。此中肤色纯洁,显此般若智精纯无杂,惑障不染。形体姝好,犹般若智之离过绝非。有大筋力,一、喻般若之智,无所不遍,无所不照,如大白牛具大筋力,任何法无不遍照。二、喻般若之智,在死生险道中得其自在,如大白牛具大筋力,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而无所畏避。三、喻般若之智,于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摧毁无余,如大白牛具大筋力,所有怨敌,悉能摧折。行步平正,喻证理之智,不偏生死,不偏涅槃,寂照同时,无所侧倚;如大白牛行四衢道,足步均齐,而无跛跌。其疾如风,喻般若之智,一刹那中深入法界,直登佛果菩提。

  (二)、大车  喻后得智,即从根本无分别智上所起任运照法度生种种之妙智。经有十喻:一、其车高广,喻佛后得智体,高彻三际,横遍十方。二、众宝庄校,喻后得智在菩萨因修万差,果获无量无边功德庄严。三、周匝栏楯,喻佛所得陀罗尼,总持一切法而不散失。四、四面悬铃,喻佛四无碍八音齐宣,能令闻者咸生敬信。五、上张幰盖,喻四无量心,慈悲普覆故。六、珍奇杂饰,喻佛遍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无不为成佛之广大方便。七、宝绳交络,使大车坚固,喻佛因中修四弘誓愿,果上为愿力所动,任运能行四弘愿法。八、垂诸华缨,喻佛行四摄法,摄化一切众生;种种神通,骇动一切众生;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一一皆为摄化众生之工具。九、重敷婉筵,婉筵指车床毡褥,喻佛后得智,能常与世间禅乃至出世间大乘无上深妙禅相应也。十、安置丹枕,车内巾枕以枕其头,所以喻佛之后得智方便自在也。

  (三)、仆从侍卫  喻佛果根本后得二智之大乘自体,圆照诸法性相,于平等性相中以种种善巧方便化五乘、三乘诸众生,皆为佛乘之侍卫;亦犹大白牛车出发时,众多仆从侍卫。总之、大白牛车,是显大乘之自体,仆从侍卫是由大乘体所等起的五乘、三乘之种种教化,随从大乘,为大乘所摄也。此依经文略释大乘义竟。2 妙法美善精微之极曰妙,妙极于不可思议。法有二义:一、任持自性,二、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者,诸法之相生住异灭,诸法之性本无迁变,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诸法,以众生视之,变化无常;以佛慧视之,若有漏、若无漏,性相任持,古今不迁。轨生物解者,即此法尔如是之法,因随见者之智慧浅深,学识厚薄,业力不同,种种知解亦别。例如依佛界观,九界尽成佛界;依九界观,各自所见,作别别解。所言妙法者,依法谈妙,有总有别。智者玄义等总显妙法,有相待妙与绝待妙。法华以前,粗妙对说,对三途法粗说人天法妙,乃至对菩萨法粗,说佛果法妙,是谓相待妙;法华会开,显三乘同归一乘,九界同归佛界,妙外无粗,纯圆独妙,是为绝待妙。华严明五教,第五圆教又分别圆与同圆,显华严超胜余经之妙为别圆,而判法华属同圆,不及华严。殊不知法华之同圆同妙,即绝待妙,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也。

  别显妙法,即法华迹门十妙与本门十妙。迹门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利益妙。十妙次第相生,理极圆妙,藕益大师法华纶贯释云:‘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于三德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次以口轮,开示宣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眷属妙。拔生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此为迹门十妙。

  本门十妙者:

  一、本因妙,佛最初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所行之因。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之本佛果也。三、本国土妙,本既成果,必有依土,即最初在此娑婆成佛教化之本娑婆,为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即证本时所证果已,慈悲誓愿,机感相叩,即寂而照,教化众生是也。五、本神通妙,即从本果所起神通妙用,教化可度众生是也。六、本说法妙,亦即尘点劫前,八相成道所转法轮,名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本时说法所化之众,从地涌出,弥勒不识,即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本时所证断德涅槃,缘尽入灭,为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即本时所有之寿命。十、本利益妙,即本时眷属所获之功德利益也。此为本门十妙。本迹十妙,其义深广,今别以三义,简略言之:──(一)、一切法妙  法华未开显前,四十年间所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若大小,若色心,若假实,若粗妙,千差万别,相隔不融,虽说妙法,而实非妙。法华开显,小大圆融,众粗无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妙法,故云:‘世间一切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凡有所说,皆是妙法;昔日三乘、人、天因果等法,一经法华开显,无非无上菩提之妙法。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方便品言:童子游戏,皆已成佛;举手低头,皆当作佛。此法华之法,所以绝待绝对而纯圆独妙也。达此则不用分迹、分本、标章列段,自全显以至一句一字皆妙法也!

  (二)、教证法妙  佛法不出证法与教法,而法华教证皆妙。证法妙者,方便品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庠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此显诸佛所证之法,甚深微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一切声闻、菩萨所能测度,即所证法妙。教法妙者,本品又云:‘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因所证法微妙甚深,故从自证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教化法,亦复意趣甚深,不可思量。又云:‘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等言教,皆显如来教证法妙也。

  (三)、境行果妙  法华显佛自证之实相,畅佛说法之本怀,明三乘唯一乘,皆与授记成佛,是为境妙。依此妙境所起妙行,如安乐行品说如何修习四安乐行等,即是行妙。由修妙行,克证妙果,如寿量品等所明,即所成佛果之妙也。

  3 莲华

  此经以莲华喻妙法,故妙法为莲华之所喻,而莲华为妙法之能喻。古来解莲华,可有三句:一、为莲故华;二、华开莲现;三、华落莲成。为莲故华,即华未敷时,莲已发生。华开莲现,即华果同时,微妙希有,不同其他梅兰桃李等华华果不同时,或先华后果,或先果后华,或有华无果,或有果无华。华落莲成,即华谢果存。具此三义,不同余华,乃为莲华独胜特殊之义;故唯以莲华可喻妙法。所喻妙法分二门:一、权实门,二、本迹门。权实门有三句义:一、为实施权;二、开权显实;三、废权存实。为实施权者,实即佛自证佛果之妙法,权是权宜,佛为适应机宜,开悟众生,故从自住一大乘中,方便施设二乘等无量权教。虽说权教,非佛本意;盖佛本意,是使个个众生同成佛果,故虽说权而是为实施权,权即实家之权。开权显实者,是因声闻等不知为实施权,执权教为究竟,故至法华会上开四十年前之权,显一乘妙法是实,使诸众生预入佛流,故开权显实,实即权家之实也。废权存实者,法华会上,印可一切众生,授记作佛,所谓‘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举手低头,皆得作佛’。会三乘之权法,皆广大之一实,则权名自失矣。若以莲华合妙法,为莲故华,即为实施权;华敷莲现,即开权显实;华落莲成,即废权存实。本迹门亦有三句义:一、从本垂迹;二、开迹显本;三、废迹立本。从本垂迹者,迹是释迦如来应化身,从兜率降王宫,三轮说法,八相成道,所现之事迹。但考迹自何来,必有过去久已成佛之本佛,如雪中见脚迹,必有脚本,此之谓从本垂迹。开迹显本者,如寿量品中揭开伽耶城出家之近迹,显出久远尘点劫前之本佛。若不开迹,云何知本?故须开迹显本。废迹立本者,未经法华开显,不知本迹,既经法华开显,了知法华会上迹中之释迦,即久远劫前所成之本佛,应化身即同报身、法身,报身、法身即应化身,三身即一身。既知本已,迹自废矣。总之、从本垂迹,是佛应机设化之事实;开迹显本,是佛说明真佛事实;废迹立本,是由众生了解真佛。若以莲华喻之,为莲故华即从本垂迹;华敷莲现,即开迹显本;华落莲成,即废迹立本。

  然上来所述古解莲华之义,似重莲而轻华。直考经文言莲华,乃简别其非梅华、桃华而已,其意在华而不在莲;如言梅之华、桃之华等,皆注重于华。故应是以此华之美妙庄严圆满,以喻妙法耳。故在天亲法华论中,有二义解释莲华云:一、出水义,莲华生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华开时出现于水外,其根犹在污泥之中;是喻佛从二乘粗法显一乘妙法,而一乘妙法不离二乘浊水淤泥,然亦不为所染。经法华开显,畅佛本怀,使出小乘淤泥,与诸菩萨同坐于莲华也。二、莲华开敷义,此言莲华盛开,其形美丽,其香色光洁清妙,遇者欢喜。正显法华会中授记成佛等种种身土功德庄严,声闻、缘觉等诸弟子,皆能决定作佛,故闻者自知成佛,生决定信,猛勇精进,踊跃欢喜,亦犹莲华盛开时使人欢喜亲爱也。

  今更以三义助明莲华之义:一、优昙钵罗华灵瑞希有义:如方便品云:‘诸佛出世希有难得,如优钵罗华时一现耳’。优钵罗华,即是金莲华,其华于金轮王出世乃生,故为灵奇希有之祥瑞。正显诸佛出世固希有,而说此法尤为希有,若优钵罗华时一现耳,故以优钵罗华即莲华喻之。二、芬陀利华洁白开敷义:正显法华纯圆独妙,阐一乘实相之妙法,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是显露非秘密,亦犹芬陀利华之洁白开敷也;故以芬陀利华即莲华喻之。三、正敷莲华微妙香洁义:此言莲华盛开时,微妙香洁,庄严美丽,喻佛自所成就无量功德智慧,法财充溢,方便品所谓:‘佛自住大乘,定慧力庄严’。综上诸义,故以难能可贵之莲华,喻希有无上之妙法也。4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义同音异,中国可直译为线,有贯穿义。如珠花等物,以线贯穿,便成串而不散失;亦犹佛所说教法,结集成经,贯穿摄持所诠义理,使不散失,便可流传后代。修多罗约别义说,是十二分教中之一分;若约广义,凡佛所说,乃至菩萨、声闻、人天等所说经佛印证者,皆称为经。佛所说教,结集之不出修多罗与毗奈耶;修多罗是经,毗奈耶是律;而经为佛自说或由佛印定之至教量,极可信奉者。此与中国训经为常义、法义,颇为相当,故译之为经。或加一契字,译为契经;契即契合义,言经有契机、契理之胜用。佛所说法,皆不与自证实相之理相违,而契合于正理,故曰契理。同时、佛说法时,必先鉴机,故凡有所说,皆与众生机宜相投。如在本经之前,先说三乘等种种隔别之法,然后开显一佛乘理,其中均含契机作用也。一切佛典,别为经、律、论三藏,若加杂藏为四藏,此经为三藏或四藏中之经藏所摄。

  丁 综名义

  妙法莲华、是法喻得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莲华是妙法之所喻,妙法是莲华之能喻;妙法与莲华并称即法喻双彰,以华喻法更显妙法,故本经中以优钵罗等种种华喻妙法为莲华也。若大乘妙法莲华总合起来,亦显此经非小乘教,是大乘教。大乘是通,通于大乘理趣,大方广圆觉等诸大乘经;妙法莲华是别,正名此经。故大乘与妙法莲华,有通别之异。若再以大乘妙法莲华经综合言之,则大乘妙法莲华是经中所诠之理,经与名句文身为能诠之教,故就能所诠上,显大乘妙法莲华是经之所诠理,经是大乘妙法莲华之能诠教,故名大乘妙法莲华经。

  【二 提纲】

  甲 天台绝待妙

  据天台绝待妙之意,就可以妙法为本经之纲宗;以莲华是喻,意在妙法。所谓绝待妙,亦即前说一切法妙义。若提此妙法为本经纲要,则法华全部,从始之终,更不须分章别段,随拈一句一偈,即是妙法之全体大用,正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以随机方便,种种开示佛之境界,使见闻者皆入佛慧。‘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诸佛由此能证之智慧,亲证所证之诸法实相,此实相理,其相寂然,离四句,绝百非,非言说文字所能到,思量分别所能解,唯十方诸佛亲历其境者方知。然诸佛所证之实相妙法,非离众生法外另有实相,即各各众生皆是实相,故佛所觉悟,即悟众生之所迷,众生迷昧,即迷诸佛之所觉。悟此故起神通妙用于佛界,迷此故流转苦轮于诸趣;同一妙法,迷悟有别。自佛智观之,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若为无为,若漏无漏,若色心,若假实,无非诸佛所证之第一义谛妙法。故此经中处处显示妙法,所现应化,即同法身;所有说教,皆从为令开示悟入佛智之平等意乐中流露出来;随举一句一偈乃至全经,无非妙法。正玄义所谓‘提网之纲,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不来’。明乎此,则一大藏教以至菩萨、声闻所说,及历代祖师阐述佛意之典籍,无非妙法全体大用。是以天台智者大师,即以此法,判释如来一大藏教。十方佛土中,唯此一乘实;不特佛法如此,即世间法如文化、教育、政治、法律、社会治安、产业资生等法,皆是一乘绝待妙法,所谓‘世间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此绝待妙法,为本经之纲宗,若能握得此纲宗,则世间所有之法,皆会归于佛法大海。地持经谓:‘菩提当于五明处求’。五明者:一、声明,即语言文字音韵学;二、因明,即论理学;三、医药明,即医学、药学;四、工巧明,即工艺学;五、内明,即为一切众生生命心性之佛学。五明皆是实相妙法,佛子宜学。法华即以此一切法皆绝待妙法为纲宗,故不须节外生枝,另分章段。但在无章段中,亦不妨有千差万别的章段,圆融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圆融,一多相摄,粗妙相融。如是妙法,亦即诸佛总持大陀罗尼,诸佛法无不从此陀罗尼中流出。故只一妙字,摄尽诸法,纵现身微尘刹土亦不能说尽也。乙 嘉祥乘权实身权实微妙法中,既不妨分章列段,古今诸家,说亦有别。通常科仪皆分序、正、流通、三分。法华七卷二十八品:序品即序分;从方便品至常不轻品为正宗分;神力品至普贤品为流通分。但三分中除序与流通,正宗分中分判章段,亦复甚多。天台智者大师,曾将全经分本迹二门,从方便品至安乐行品为迹门法华;从地涌品以下,为本门法华。此同三论宗嘉祥大师分乘权实与身权实:亦从方便品至安乐行品明乘权实,三乘为佛说之权,一乘为佛说之实。于中方便至提婆达多品,正明乘权实;持品、安乐行,是流通乘权实。自地涌至普贤,明身权实,由地涌诸菩萨所显之本佛为实身,知今净饭王宫出家所成之今佛为权身。于中地涌品、无量寿品,正明身权实;分别功德至普贤品,乃是流通身权实。此见嘉祥法华游意。

  丙 慈恩境行果

  慈恩法师法华玄赞,以境、行、果、三法为全经之纲领而疏释之:法华实相之境,无量甚深,诸佛智慧,难解难入,其所说五乘、三乘等法,皆是一乘实相之妙境;从方便至持品,皆明实相妙境。安乐行与地涌,明由一乘妙境──教理──所起之妙行;故如地涌中上行、无边行等菩萨,皆依行立名,为一乘妙行之象征。从寿量至不轻,明由一乘妙行修得之一乘妙果。从神力品下,皆是流通境行果三之文义也。丁 教理行果方便品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换言之,即是:信教、解理、修行、证果。即此一句,为本经之纲要,亦三世诸佛出世之本旨也。教是开佛知见所说之教,理是示佛知见所显之理,行是悟佛知见所起之行,果是入佛知见所证之果。若依此四义观本经,则本经自不必与通常经典分序正流通三分相同,即一序品已总显教理行果,开示本经纲要无遗。如佛从三昧放光现种种行,文殊答弥勒疑问等,已将全部经意,昭然揭露于各人六根门头,洞然明白,不蔽纤尘。故序品可说是总示法华教理行果;其余二十七品,是别示法华教理行果也。开佛知见信法华教,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入佛知见证法华果,今且分段略言其义。

  1 开佛知见信法华教分

  开佛知见者,法华会上,开三乘权显一乘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行,皆当作佛’。诸弟子众自知皆有成佛之可能性,断疑生信,决定信受佛所教语。自方便品至法师品,皆是开佛知见信法华教。其说法主为释迦佛,闻法众首领为舍利弗。此九品中:一、三周说法,摄前八品;二、普记流通,摄后一品。三周说法者:一、法说一周,即方便品,明诸佛出世度生,皆令成佛,上根舍利弗信受佛教,授记作佛。二、喻说一周,即譬喻品说火宅喻,迦叶等悟入;信解品,诸弟子众信解领受,说穷子喻;药草品,三草二木,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佛再印成;授记品为中根迦叶等授记作佛。三、因缘一周,会众中下根犹有未信受者,乃复说化城品,因此五百弟子及学无学众,悉皆作佛。二、普记流通者:即后法师品,不论当时在会不在会,若现在,若未来,若此土,若他土,皆悉授记作佛,使人于法华教生决定信,故不但当时无量人天等众已得佛授记,即我等及未来无量众生,亦已蒙佛授记矣。

  2 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分

  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摄经中见多宝佛塔品,提婆达多品,持品,安乐行品。示、即将佛所知见之法华妙理,显示于人,使人了知教所诠理,领解洞彻。此分说法主亦是释迦佛,其闻法众有随从多宝佛及分身佛来之智积菩萨等,及此土憍昙弥等诸比丘尼,而以文殊师利为领袖。以自宝塔品后至提婆达多品,说文殊从海中龙宫而出,领诸菩萨而为上首。安乐行品中亦由文殊问佛:‘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故以文殊为上首,但云何知此分是示佛知见解法华理耶?

  (一)、显法华理  多宝佛塔品是显示法华所诠之理,此理为三世诸佛所同证同说,古今不二。普通托事观理,达到理妙之观想犹浅,而此宝塔品则更进一层,托理示事,由无形段之法华的抽象理,涌出多宝佛塔的具体事,示以五重不二妙理:由多宝佛证明释迦佛此经为过去佛所同说。过去所说的法华,即今日所说的法华,古今不二;又由开宝塔时,释迦与多宝同坐,亦显古今佛同证不二之理。开塔前释迦召分身诸佛云集,释迦为主,诸佛为宾,诸佛为主,释迦为宾,随举一佛皆可为宾主、即宾主不二。同时释迦为总,余佛为别,余佛为总,释迦为别,一佛摄多佛,多佛摄一佛,佛佛相摄亦复如是,即成一多不二。一释迦佛法身,即是无量诸佛法身,无量诸佛法身,即同释迦佛法身,所谓平等会中,无自他之隔别,即是自他不二。再由释迦三变净土,将此五浊污秽之娑婆,一变而为琉璃庄严之净土,诸佛集会,万圣垂光,即此土而摄取他土,他土亦摄取此土,即成净秽不二。由此五重不二,显示法华妙理。唯是显法华妙理,必藉文殊妙智,由文殊妙智方解法华妙理,故来下品。(二)、成法华解  由提婆达多一品,即成法华妙解。其中随多宝佛来之智积菩萨,既受释迦佛法,欲还本土,佛乃告以此土有文殊师利,智慧甚深,可与之研讨佛法。因此、文殊率领海藏龙宫所化之众,从海而出,理智相应,妙法理契。智积为理中之智,文殊达智中之理,由此品文殊妙智契前品五重不二之妙理,亦即以前品五重不二之妙理,成此品五重不二之妙解。五重不二妙解者,即在与文殊俱来之龙女成佛,与舍利弗等问答,及提婆达多授记等文中流露显示。舍利弗等虽于开佛知见信法华教,不过信仰佛语而已,尚有胜劣、逆顺等观念差别,至今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差别观念不复可得。故其中所现之龙女,乃属三恶趣罪报之畜类所摄,而其修善闻法成佛,即属福报,正显罪福平等不二。凡欲界动植物中,皆有阴阳二性,而龙女是女性,为人所轻贱,如舍利弗言:‘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然龙女以宝珠献佛,‘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正显男女平等不二。又众法会中,舍利弗等发白面皱,众中长老,而龙女年始八岁,依文殊智解法华理,正显长幼平等不二。再自提婆达多言之,其毁谤三宝,造五逆罪,生生世世为邪见外道,违逆于佛,死入地狱;而佛乃言:‘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等正觉,广度众生’;乃至授记,于当来世,作天王佛,是显逆顺平等不二。又同一法会,同一时间,舍利弗等正见者授记,而提婆达多等邪见者亦授记,正显邪正平等不二。由自他等五重不二妙理,证成罪福等五重不二妙解,提婆品妙解既成,宝塔品妙理更显矣。

  (三)、解理流通  前开佛知见信法华教,是以法师品为普记流通;今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是以持品、安乐行品为流通。然此流通可分二种:一、持经人;二、持经行。持经人者,即是持品。此理、法华须解理始能流通,理不解即不流通。故前分富楼那等比丘虽皆授记作佛,而憍昙弥等比丘尼因感女报,不敢有所希冀。及此分解法华男女平等妙理,乃亦请佛授记,流通是经。但在法师品普记流通,将未来众生皆与授记,故当时诸比丘尼众亦已授记。然此品为明不但诸大菩萨发愿流通是经,即诸比丘尼众解法华理,悟男女平等亦皆为流通是经之人也。二、持经行者,即是安乐行品。文殊问佛,于后恶世云何奉持此经?佛说四安乐行,使其信法华教,解法华理,修法华行,即能流通是经。以上宝塔、提婆达多、持、安乐行四品,以示佛知见解法华理为纲宗。

  3 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分

  前依教解理,此从理悟达佛之知见,亲悟诸法实相妙理,由悟妙理而起妙行,方是真修。修有缘修与真修二种:缘修、是依教理而修,真修、是悟真理而修。此悟佛知见所起之行,正是真修。此摄地涌至嘱累八品。其说法主,亦为释迦佛,即应化身而成报身、法身,王宫出家之迹身,即久远劫前成佛之真身,为此会之教主;其当机之众,为地涌诸菩萨,及为常不轻所教化之跋陀婆罗等众;其领众者为弥勒菩萨,以地涌品有弥勒之问,始说寿量品等诸品。在此悟佛知见、修法华行之八品中,可分二段来说。

  (一)、正说妙行  正说妙行,又分四节:一、依果起行,二、藉行彰果,三、示功劝修,四、举德作证。

  一、依果起行:悟佛知见,是由悟佛果所知见法而起行,故其行乃从果智而起。如从地涌出诸菩萨,当时会众,皆不认识,盖从佛果地所起修之行,决非其他由因起行的会众所能觉知。故从果起行,即指从地涌出之上行、无边行诸菩萨,皆从果行上立名,是依佛果法界而修行,故因中起行诸菩萨众,乃至补处弥勒亦不识也。尔时弥勒欲自决疑、及决众疑而问佛,此等菩萨依谁发心修行能作如是神变耶?而佛则答言:是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诸菩萨,皆是我在此娑婆世界成道教化之众。于时弥勒等诸菩萨众,疑窦横生:‘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始过四十余年,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教化如是无量菩萨众’?‘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因决众疑,开迹显本,说寿量品,皆此依果所起之行引发也。

  二、藉行彰果:即藉地涌等依佛果法所起之行,彰显寿量品佛所得果之久远。释迦曾在此成住坏空之娑婆世界出家成佛,而非仅今日伽耶城出家成道之释迦,乃是尘点劫前出家成道之释迦,此则藉上行等而彰佛果长久也。其实佛果无量寿命,亦由因地修得,寿量品言:‘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正显释迦本因地中修成佛果寿命,历劫相续,今犹未尽,则藉因中所修之行彰佛果长远也。

  三、示功劝修:悟佛知见,依佛果所起法华妙行,即此妙行所依之佛果法,乃是佛果自受用法乐,妙用无量,深不可测,故曰:‘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佛自受用果法,唯佛与佛亲自证得,他皆莫测,但唯依信心接受此果法而奉行,即可得此妙用。故如密宗三密加持,皆为大日如来果上之法,专心修习,即得果法妙用,所谓‘一念加持一念佛,念念加持念念佛’。故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即是依果上之法而行,妙用不可思议。如平常说有思议行与不思议行:思议行如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报,依谛、缘、度得三乘果,皆可思议;若依佛果法修习之真言行、净土行等,则妙用难测,是为不可思议之妙行也。如世间自食其力者,因劳作几何苦工,便得几何代价作衣食住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如是因,得如是果,尽人皆知。然如穷子遇长者,衣衫褴褛之丐儿,忽变拥资巨万之富翁,则瞠目难思矣!依佛果法修行,其所得妙用,亦复如是。故分别、随喜、法师三功德品,皆显持佛果法之微妙功德,劝令修行,便得妙用。如法师品明父母生身之肉眼,彻见三千大千世界,肉身能摄现大千国土,皆依法华果法加持之力所得妙用。虽密宗所谓由加持力,即身成佛,犹勿能及之也。故法华果行,以密宗眼光观之,诚密法中最上密法焉。

  四、举德作证:即举常不轻品之常不轻菩萨,受持法华一句之功德作证。所谓一句者,即是:皆可成佛。故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凡有见者,童叟无欺,顶礼膜拜,作如是说;此皆依信心接受法华所起妙行,故成就今日释迦牟尼之功德与伟大,即其证明也。

  (二)、流通妙行  神力品与嘱累品,是流通此妙行,显此妙行依果法起,最极殊胜,诸行中最胜,依此修习,现身能得殊胜妙用。故神力显种种神变,更加嘱累以流通是不思议妙行也。

  4 入佛知见证法华果分

  由悟佛知见修法华行,依法华行趣入究竟,即圆成法华妙果。自药王至普贤六品,皆明入佛知见,证法华果。此分教主,亦是释迦;法众首领、则推普贤。由此六品,合前二十二品,即成法华七卷二十八品。但此六品,可作二番看法:初番一、药王品是证自利果;二、妙音等四品,是证利他果;三、普贤品是证二利果。次番一、药王品证十住果;二、妙音品证十行果;三、普门品证十向果;四、陀罗尼品证四加行果;五、妙庄严品证十地果;六、普贤品证等妙觉果。今说如下:(一)、证自利果  药王证果,依天台圆教登初住,可八相成佛。但此为大乘通义,起信、唯识,理亦相同。故前法师功德品证果乃初住前之果;此药王品以下是证初住至等觉之果。又法师功德为因行,因行成就之圆满功德,为法华果;而此品是药王菩萨修法华行,观诸法空,烧身燃臂,供养如来,证二空理,成就断德,解脱生死,证得自利妙果。

  (二)、证利他果  妙音等四品,是证利他果。前药王是证入十住,此妙音是证入十行;观音是证入十回向;陀罗尼是四加行;妙庄严是证入十地;普贤是由等觉证入妙觉也。妙音等四是证利他果者,一、妙音密化:其未现入法会时,使众起希有之心,生难遭之想;既入法会,使会众得众三昧及陀罗尼,皆是佛果法身自受用身平等普熏,不可思议密化之利益。二、观音救苦: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是即大悲利他,证利他果;正同佛果应九界之机,现他受用身应菩萨机,现三类变化身应二乘、六凡机。佛果功用不可言示;故妙音以法身密化,观音现三身普应也。三、陀罗尼品之秘咒妙用:能破恶生善,若有毁谤是法、摧残是法者,皆使降伏,变为赞叹是法、拥护是法者。如佛果所现之金刚神等,种种妙用,无非摧邪显正、破恶为善之功德也。四、妙庄严王是回邪入正:妙庄严王,本是邪见不信佛法,由妻及子施设种种神变与方法,始信佛法舍邪回正。是故此皆证利他之果也。

  (三)、证二利果  普贤一品,证二利果。果前普贤修因行圆满而证佛果,是证自利果;果后普贤起行教化众生,属证利他果;故以果前果后之普贤,为证自利利他之妙果也。

  法华全经二十八品,由前所说四分,有总有别:序品是总持开示悟入教理行果分;余二十七品是别显开示悟入教理行果分。每分之中,各别有流通分,而以普贤品末二行为全经之总流通分。照通常讲经分科之通规,则必以序、正、流通之三分判释此经。但流通分须居经后,而经中间时有流通之文,似觉参差不齐,有流通不能摄尽之慨!若依今所列四分判此全经,即可免去参差不整之慨。至以此四分为全经之纲宗,示妙法之至理,昭然若揭,犹其余事矣。

  【三 考经】

  考经、是考佛经中此经之历史。凡佛所说之经典,有事实可证,历史可稽,方可正信;否则、鱼目混珠,真伪莫决,殊难置信。同时、经为佛说,通于诸经,考一经之源流,诸经亦由此显焉。

  甲 佛经起源

  佛、通三世诸佛,经、乃诸佛所说之经。若此土,若他土,诸佛无量,故其所说经典亦复无量;诸佛无始无终,起相不可得故,经教之始起相亦不可得。但虽无量,且举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四天下之一的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言之,在此贤劫之中,过去已有拘那含牟尼等三佛,而此三佛所说经教,皆已过去不传。盖每一佛法,必经历正、像、末法之三时期,末法既尽,经教亦没。故今所流行之经典,皆为贤劫中降诞于南阎浮提之第四释迦佛所说,或佛所印定之说,始结集成经,流通于世。是知今所流传之经典,皆起源于释迦之金口宣扬,故今娑婆世界佛教以释迦为本师也。虽然,今法华经中,通说三世诸佛教法,但因释迦说之,吾人方知,故犹以释迦为起源;而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教法,亦因释迦说教而显示,故今必以释迦为经教之起源也。由释迦所说一切法中,深密、华严等大乘经,阿含、楼炭等小乘经,大小、偏圆、权实之理,皆已发挥无遗,均在佛世流传。作如是解,可破执小乘法者,言佛唯说阿含等经,大乘经典为后世龙树菩萨等阐演而出;而对密宗陀罗尼等密典,更加怀疑。故从古来有许多研究之历史考据家,每以陀罗尼等密典,为印度后期佛徒混合婆罗门所伪造。若正信佛一切教法皆出于佛,则此等邪疑皆宜息灭。须知诸佛智慧,无量甚深,随众生种种性欲好乐,大小、偏圆,陀罗尼等无量差别教法,无不施设;盖佛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有一法不说,即摄机不尽。故知一切佛教,皆起源于佛,依此决定胜解则知现存一切经典,皆因释迦佛转法轮而有也。乙 佛经结集佛世说法,唯金口宣扬,而无文字记载。如法华会上为无量若干众生而说法华,佛为教主,依佛音声中名句文身为能诠教体,诠所诠之义理。但当时说法唯有言音、而无文字,云何有后世流传经教?即因佛弟子结集经典故,使经典辗转流传于后世也。梵语结集,此言会诵,就是结集一经,须召大众会集,推一人于中朗诵而出,经众磋商考虑决定,认为所诵之言教与佛说相符,曾经佛印定者,始一致赞成,全体通过,然后写为定本,读诵流通。相传佛初灭度,迦叶、阿难、优波离等便在毕波罗窟中结集经律;同时窟外大众意见不一,在毕波罗窟外,复有富楼那等结集。如是乃至第二结集,第三结集,以致无量经典流播后世,但由文字流传于世之经典,谓皆出于结集,似亦不然,因结集会诵时,亦仍并无文字。反之、则在佛世时,亦或已有文字,毗奈耶中说佛世时,就有长者深夜读经,四天王来听法。又有绀容夫人,夜烛读经。诸如此类,皆可证明佛世时代已有文字,方能读诵。又古来传说:佛在灵山说法华时,所有树皮木叶之上,满刻经文,其已有文字记录流传者可知也。在经过结集会诵时,更可有文字记录,经大众考定之定本。但由文字流传于后世之经典,亦有始终未经会诵结集而流传者,如印度佛教史中,弟子所诵经句,往往分别记诵,互有出入,即其例证。平常皆知初次阿难等结集经典,此不过最显著之若干经律之结集,为举世所共知共信者。其实、佛经由历代菩萨祖师等所集录而流通者,正复不少,亦久为世所公认。故佛经有因佛世记录而流传,有于佛后结集而流传,有始终未经会诵而由私家流传于世者。

  丙 佛经流布

  佛经之流布,以时节因缘之不同,流布不流布有别。当时结集记录之经典。缘熟者得人传播,缘缺者隐没不彰,比比皆是。如中国至宋时始有大藏刻版,多有从未流行于世之经典,皆得保存其中。但推之佛世到宋前,亦必多有未流行之经典,其时既无刻版藏本,必有若干经典,因不传而隐没,亦显然易知。例如今于炖煌石室,发现若干古人所藏之经典,为今宋藏等所无,而隐没于石室中者,尤为显然证明之事实。佛后经典隐没不传,亦复如是。以当时专靠记诵口传,其讲诵著者,始获传布;其他为普通不常讲诵者,难免隐没不彰,虽存若亡。但此类湮没之经典,在某一时期,经若干智慧深厚者发现讲诵于世,则由隐没复成显彰矣。如是观察,佛世与佛后之经典,皆为声闻、菩萨之所记录结集,而佛寂之初,小乘经典因声闻众传诵普遍,得先流布于世。其时大乘经典以少人讲读,隐没不彰;但时节因缘一熟,复得传播于世。若大乘经典佛初灭时隐而不彰,在佛后六七百年间,马鸣、龙树菩萨出世,发现若干大乘经典乃讲传于世;及无著、天亲出世,复发现若干大乘经典,遂又传诵于世。乃至龙智出世,复发现陀罗尼等密咒仪轨,传持于世。故向所不传之经典,一经少数智慧深厚者发现讲读,仍可隐而复显。如中国之三论宗,隋唐之间极为弘盛,自唐以后,其气焰一落千丈,宋明后人皆莫知其名,向所弘盛之经疏,亦隐没失传!迨至清季自日本取回,今日始复弘讲;中国如此,佛世亦然。佛世所有大乘经教,虽亦同时记录结集,而佛后五百年间所流传之经典,唯是小乘。迨至龙树、无著、龙智出,而大乘次第传布;是为大小乘佛经流布之次第。是知今日所讲之法华经,是由佛初灭时声闻菩萨、所记录结集;而得流行于世,则在龙树时代。考诸印度佛史,理宜如此。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蕴结大夏、出彼千龄’,知此经在印度一千年,始流入中国。又‘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此为道师唐时所言;迄至今日,其流传千五六百年矣。丁 本经翻译本经翻译,自西晋永康至隋代仁寿,三百载间,翻译共有三次。今经前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为本经第二次之译本。今从道宣律师之法华弘传序,可窥见三次翻译之概况。

  1.‘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西晋是简别东晋。西晋惠帝永康年间,正出初次翻译之年代。长安是西晋之都城,青门是城之一门,是出译经之地点。炖煌菩萨竺法护者:炖煌是西域地名,竺法护是炖煌人,时人尊称炖煌菩萨。竺法护、梵音竺昙摩罗刹,亦作昙摩罗察,中国译竺法护,姓竺、名法护也;此出译经之人名。其所翻者,名正法华,是出此经最初译出之名字。

  2.‘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初次翻译,是西晋之末年,此第二翻译,是东晋末年。东晋安帝隆安年中,正是东晋之末;后秦弘始,是三秦中之姚秦;此皆出第二次翻经时代。龟兹沙门者,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沙门是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鸠摩罗什是梵音,此言童寿,以其童年具耆德故名,此出翻译之人名。其所翻经名,则为妙法莲华,即今所讲者是。

  3.‘隋代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此第三次翻译,是在晋秦之后,经宋、齐、梁、陈数代,至隋朝仁寿年间,始翻此经。大兴善寺,在今陕西西安,为当时翻经之地。天竺、今译印度,皆译音之异;义译月邦,以其地形半岛如月也。印度有五印度,此所指者是北印度。阇那笈多、此言德志,顾名思义,可知其人。其所翻经名,亦名妙法,与什翻相同。

  此三译中,初名正法华,后二同名妙法莲华;故莲华皆同,而正妙稍别。但三译义理,亦互有出入,其所弘盛,首推什翻,故道师云:‘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道师唐时人,自秦至唐,皆弘秦本;直至今日,仍以秦本最极弘盛。盖罗什为七佛以来译经第一人,其所译经,文义舒畅,善达佛意,故不但此法华经以什译为最弘盛,即如金刚经等,流布于世者,亦皆以什译为最弘盛也。综上明法华自印度入中国有三译,三译中又以什译弘传最盛,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之理亦彰矣。

  戊 本经品次

  本经之增减与品次之次第,三经颇有出入。有言:秦译与隋译妙法莲华,皆只二十七品,以秦译无提婆达多品,而隋译将提婆达多品附于宝塔品后,未曾独立标出。但隋译较晋译,又于光世音品下添入偈颂,故亦名添品法华。而秦译之提婆达多品,则系后贤加入。若依智者大师说,则什译原有二十八品,不过提婆达多品是当时译留宫中,未编入流行而已。此为三经品文之增减不同。又嘱累品,什译在二十二品,其他二译皆在最后二十七、八品,此为前后次序不同。此等增减次序,古来记载,亦难尽考。道宣弘传序言:‘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非所述’。然添品法华序──失作者名──述颇详晰,兹摘录于此:‘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检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检二本,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而护所阙者,普门品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品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什又移嘱累于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窃见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法师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字句差殊,颇亦改正’。又近人日本境野黄洋氏所著之支那佛教史讲话──上卷第二编第一章鸠摩罗什之学统──中,对三译品文之增减,品序之前后,品名之不同,制有一表,今录出以见其详:──

  ‘正法华’        ‘妙法华’          ‘添品法华’  光  瑞  品 第 一──序      品 第 一  至法师品,皆同妙法华。  善  权  品 第 二──方   便   品 第 二  应  时  品 第 三──譬   喻   品 第 三  信  乐  品 第 四──信   解   品 第 四  药  草  品 第 五──药  草  喻 品 第 五  授 声 闻 决 品 第 六──授   记   品 第 六  往  古  品 第 七──化  城  喻 品 第 七  授五百弟子决品 第 八──五 百 弟子授记品 第 八

  授阿难罗云决品 第 九──授 学 无学人记品 第 九  药 王 如来品 第 十──法   师   品 第 十  七 宝 塔 品 第十一──见  宝  塔 品 第十一─┬见  宝  塔 品第十一  梵  志  品 第十二──提 婆 达 多 品 第十二─┘  劝  说  品 第十三──持      品 第十三──劝   持   品第十二  安  行  品 第十四──安  乐  行 品 第十四──安  乐  行 品第十三  菩萨从地涌出品 第十五──从 地 涌 出 品 第十五──从 地 涌 出 品第十四  如 来 现 寿 品 第十六──如 来 寿 量 品 第十六──如 来 寿 量 品第十五  御 福 事 品 第十七──分 别 功 德 品 第十七──分 别 功 德 品第十六  劝  助  品 第十八──随 喜 功 德 品 第十八──随 喜 功 德 品第十七  叹 法 师 品 第十九──法 师 功 德 品 第十九──法 师 功 德 品第十八  常 被 轻 慢 品 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 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第十九  如 来 神 足 品 第二一──如 来 神 力 品 第二一──神   力   品第二十

  药 王 菩 萨 品 第二二  嘱   累   品 第二二  陀  罗  尼 品第二一  妙 吼 菩 萨 品 第二三  药 王 菩萨本事品 第二三──药 王 菩萨本事品第二二  光 世 音普门品 第二四  妙 音 菩 萨 品 第二四──妙 音 菩 萨 品第二三  总  持  品 第二五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五──观世音普门品第二四  净 复 净 土 品 第二六  陀  罗  尼 品 第二六  妙 庄 王 本事品第二五  乐 普 贤 品 第二七  妙 庄 严王本事品 第二七  普 贤 菩萨劝发品第二六  嘱  累  品 第二八  普 贤 菩萨劝发品 第二八  嘱   累   品第二七

  原表正法华无梵志品,仅二十七品,今依清藏本加入,故亦二十八品。又原表并列卷次,而以秦译为八卷,与今本不符,故将其卷次删去。

  己 本经讲诵

  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则此经在中国讲说与诵持之弘盛,实打破诸经之纪录。不特自汉至唐六百余载间弘盛如此,即迄今一千五六百年间,其弘传诵持亦何尝不如此耶?故古今诵持是经之比丘等,其感应道交开示悟入者,亦复无量:如智者大师读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朗然大悟;如宁波天童开山义兴祖师,在太白山读诵此经,感太白星化为天童送供;如慈溪普济寺之法华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亦因诵持法华功德所致;如湖州白雀寺总持比丘尼葬后,其坟上出青莲华,考莲华乃自其舌根中生,是非生前口诵法华所致乎?如梁光宅寺法云法师,因梁武求雨,讲法华经,即得感应。诸如此类,诵讲是经而得感应者,不可胜计。又古来大德讲经,于诸经每有抑扬,唯对此法华,无不信重。故诸经之弘盛,及其注疏之多,亦以此经为最。依此所起之功德,赞莫能穷!故现前听经大众,宜于此妙法莲华,起敬重心,生难遭想,顶戴奉持!(守志记)(见海刊十五卷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