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十五年五月初在汉口佛教会讲──   一 净土法门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净土通义     1 严净佛土     2 清净国土    乙 弥陀净土别义   二 净土经论中无量寿经胜义   附 佛说无量寿经科目

  一 净土法门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净土通义土即国土,亦即世界依住之义。所谓净者,即清净无垢义。谓此国土,其受有乐无苦,其行有善无染,乃极庄严净妙无上清净之依处也。又净为洗净污秽之动词。此云净土,谓菩萨因中依众生心修种种清净之行,而使众生世界清净,以严净此不净国土令净。具此二义,故名净土。

  1 严净佛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国土之行。以诸菩萨最初发大乘心,乘大悲愿,不同小乘专为自了。而菩萨初发心,即为普度一切众生。发此心已,然后修行。完全依众生之心为心而修行,无自身想,即摄诸众生以为自。维摩经云:若菩萨修净佛国行,当何所依?依众生心;所谓众生心净则国土净。譬如现在国家人心不净,遂成此多灾多难之国土,皆由众生烦恼恶业增长之所成故。而诸菩萨为转恶业成净行故,乃发大心,率众同修净行。一国如此,一国安全。世界如此,则全世界和平。是故菩萨修行,不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为净佛国土之行,能净一切众生心故。一菩萨行如是,一一菩萨修行亦复如是。何以故?譬如一灯在室,其光遍照;一一灯在室,光光遍照。故诸大乘菩萨发心修行,皆为净佛国土;而诸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此严净佛土之义也。

  2 清净国土清净国土,及种种清净世界,与种种清净依处,皆名净土。则此净土之义甚为普遍,较前尤广。今可分二言之:一、竖显三种净土之义  一者、变化净土。在天台教,即所谓凡圣同居与方便有余净土是也。此为佛菩萨应六道凡夫与二乘贤圣之机,所示现之清净佛土也。故名曰变化净土。为六道凡夫而现者。如佛应在天则天有净土道场,乃至地狱、鬼、畜无不有佛示现其中,亦即有佛所安居之佛土在故。佛变化身应在人道,则变化土亦在人中。而变化佛非仅应于六道,即应二乘圣者及三贤、四加行菩萨之机者,亦为变化身土;唯转增胜妙,谓之胜应身土耳。故此云变化土,摄凡圣同居净土及方便有余净土也。二、受用土:此之受用,即受用果报之谓也。所谓造何种因,受何种报。在佛菩萨之果中,为实报庄严净土。此亦分二:一者、自受用,二者、他受用。他受用者:即菩萨所缘无边相好之身,无边庄严之土,若华严经所明华藏世界是也。此乃佛随菩萨所证、非佛自受。然亦唯有登地菩萨能可了知,地前及余可知也。自受用者:谓佛果上自所受用,故此清净佛土,唯佛与佛乃能证之。然则其体为何如耶?谓以无垢清净庵摩罗识、四智相应为其体性。若欲自心亲证了知,非至成佛时不能也。三、法性土:他处亦名常寂光土,此即诸法平等真如法性。此之法性,入初地时能证少分;至于佛位证乃圆满。盖诸法从本以来之清净自性,非从佛净而净,是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此之净土,乃名法性净土。凡愚如此,菩萨、佛亦如此,乃至一草一木一微尘,亦无不如此,无不自性清净。然必佛智乃能圆证,故亦名佛净土。上之诸义,统摄一切佛法,故以法性等三种净土而言之,世出世法无不摄入净土法门。入此法门,则一切法无不包含。修天人法,则得凡圣同居净土。修二乘法,则得方便有余净土。果修大乘菩萨之行,则得实报庄严净土及常寂光净土。随其修入之门不同,修法华行则成法华净土,修密宗行则入密严净土,修禅宗行入自性清净土。概言之:即无论人天、小乘、大乘,所修者是何净土行,则得何净土果。而此净土一门,故能统摄大小乘世出世法因果,罄无不尽。由上来所说二义以观之:一为最胜佛法之大乘不共法;二为无所不摄之普遍一切法。

  二、横论十方净土之义   如大乘经中所说义:西方极乐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净土,上方众香净土,乃至十方世界种种净土。即极乐亦为十方净土之一,不过总集十方净土之胜,而现为西方净土耳。此则净土通义之所以包含内外,普摄无余者也。乙 弥陀净土别义阿弥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观察无量清净土,统摄发愿,修成弥陀净土,为胜方便,广度众生。如是由上通义,归到十方中之西方弥陀净土,则诸通义皆摄入于弥陀净土。故此进辨别义:法藏比丘因中发愿,即愿摄十方诸众生,共生极乐,永出轮回。而诸大菩萨于因中之根本愿虽同,但如何度生,则方便有异。阿弥陀则专示现庄严功德无边之清净土,引诸众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就汉土一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为释迦牟尼佛;但阿弥陀佛则无人不知,可见阿弥陀佛与一切众生于过去劫中结缘非浅鲜也。今阿弥陀佛既由因中发愿而成此胜果;而十方诸佛于摄受众生法中,亦以弥陀净土为最胜妙方便,劝导众生,往生不退。又此净土,众生固能深信称念,自然一一得生极乐,乃至成佛。故此方便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决定成佛无疑也。然此弥陀净土法门,置之佛法总聚之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为嗢柁南,后解说之。──净土宗十住心论

                                 (世间)                             (出世)人天法┐                         (律宗)二乘法┐   ├佛法                     (三论)制行教┐   ├出世法┘                 (唯识)隐密教┐   ├大乘法┘             (法华)行智教┐   ├诠理教┘         (华严)会实教┐   ├显了教┘     (密宗)圆理教┐   ├果智教┘(禅宗) 别行宗┐   ├本实教┘难行道─┐   ├超理宗┘(净土)├通行宗┘易行道─┘

  佛法先分世间、出世间法。出世法中分小、大乘。通大小乘有制行之制教:制行教者,即我佛所说之戒律,使诸众生止恶而行善也。再进为大乘诠理教,以佛菩萨智证平等,清净法界,不可思议,所以施方便智,为诸众生演说诸法诠表其义,使其依文思义而求深悟。此诠理教,又分为二:一者显了,二者隐密。如大乘般若等多说空义,隐不空义,曰隐密教。而空不空义皆显了者,谓之显了教。此显了教,在菩萨因行智上而流出者,曰行智教;在佛果智上流出者,曰果智教。果智教中,若法华之会三归一,曰会实教;对此本唯实者,曰本实教。若华严等,诠理最为圆满,以菩萨因海显诸佛果海;凡佛法之可言说者,皆已说之,所以名为圆理教也。余则超理曰宗,不在言教,所谓行起理绝,此有通行别行之二:如密宗之各有本尊坛场手印,各人各修,各修一行,则得此一行之功用,求财、求寿、求天、求神,枝末方便千差万别;虽皆流出佛之果智,非必为出世成佛之根本方便,唯亦是超理之行耳。至于禅、净通行,不须别别各立行法,所谓阿伽陀耶总治万病,摩尼宝珠总成万德。有此一行,一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门故。得根本时则万德齐彰,万用齐发故;未得根本,不愿为寻枝摘叶之事故。此分难行、易行二道:专修禅宗行者,则必深明本心,开悟实相,定慧圆成,方为了当,故为难行之道。度此难行,则更有一易行道之净土在。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以此重重上推,至极究竟,乃得净土。可知净土法门,深大圆广,统摄无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故吾人对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随顺阿弥陀佛,发如是愿,自利利人,超此恶世,直入极乐,得不退转;行菩萨道,广化一切众生,皆使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此则修弥陀净土之大胜利也,吾人岂可忽诸!

  二 净土经论中无量寿佛经胜义  甲、因果具  弥陀净土法门,遍诸大乘方等经论。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多谈果事。此经则言法藏比丘于菩萨因中修种种愿行,乃获得今此之净果。又以此所得之妙果,转而摄化十方众生,一切众生依此修因,则亦决得其果。此则自行化他,两重因果,理皆具足,为第一较胜余经处。

  乙、信解具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为修行第一义,亦由信心之所生。此经明法藏于因地,由深信胜解而造成弥陀净土。在余净土经论,多谈生信之难,以劝生信。此经劝信同切,而尤启发法空无我、唯心如幻之殊胜解,令了佛智明达无惑。故其信心胜解,两皆圆具,此又较余经之殊胜处也。

  丙、愿行具   弥陀经虽有多善根福德因缘,乃得往生;然未明应如何修多善根福德。而在此经,既明弥陀因中如何发愿修行,又明依弥陀之净果,求往生者当如何以发愿修行。愿行双具,为此经第三殊胜也。

  丁、劝诫具   劝者、所以举善令生欣慕心也。诫者、指斥诸恶会远离也。此经痛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恼,警惕其心,使发厌离之想;尤复广赞净土如何庄严妙乐,以启发其信愿。激扬叮嘱,悲心独切。此为第四殊胜也。

  戊、理事具   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为事相,如净土中阿弥陀佛光寿无量,黄金布地,音乐和畅,皆事之胜妙可征者。余净土经,显事隐理,此经理事圆明,如信解中所说,故为第五殊胜也。

  己、说证具   此说西方净土诸种功德,无量庄严不可思议。虽然十方诸佛,亦称极乐净土如何清净,如何庄严,但未亲见,难决人信。今佛说此经已,令阿难顶礼西方极乐净土之阿弥陀佛,亦现极乐净土庄严之相,使当会大众皆得亲见之。则不唯说之而现证之矣。是为此经第六殊胜义。(梵灯、善长合记)(附注) 原题‘佛说无量寿经纪要’,今改题。

附 佛说无量寿经科目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乙二 别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往因     丙一 述往昔诸佛

     丙二 述弥陀因地      丁一 出家赞佛      丁二 愿修净土      丁三 正发大愿       戊一 直说       戊二 颂说       戊三 瑞应      丁四 广修胜行    乙二 示今果     丙一 总问答     丙二 别显示      丁一 示国土胜

      丁二 示佛身胜       戊一 光明       戊二 寿命      丁三 示圣众胜      丁四 示宝树胜      丁五 示音乐胜      丁六 示种种胜       戊一 堂舍       戊二 浴池       戊三 衣食      丁七 示正报胜      丁八 示依报胜

    乙三 明往生     丙一 总明往生功德     丙二 别明往生功德      丁一 三辈往生       戊一 上辈出家菩萨       戊二 中辈修善菩萨       戊三 下辈信心菩萨      丁二 十方往生      丁三 普劝往生      丁四 广显功德    乙四 申劝诫     丙一 举彼胜以劝

     丙二 举此苦为诫      丁一 总申告诫      丁二 问答激扬      丁三 别提告诫       戊一 总举五事       戊二 别列五事       戊三 结诫五事     丙三 举此善为劝    乙五 现彼土     丙一 正现彼土     丙二 别申问答      丁一 问答严净

      丁二 问答胎生      丁三 问答此往       戊一 正明此往       戊二 通例十方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赞法劝修    乙二 获益信受 (并见海刊七卷七期)